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地调舆情2017年第22期(总第240期)
详细信息   来源:咨询服务室    发布日期:2017年6月22日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

试采专项舆情分析报告

(2017年5月17日-6月17日)

 

 

 

 

 

 

 

 

 

 

中国地质图书馆《地调舆情》编辑部 编

第22期(总第240期)

2017年6月22日


 

 

 

一、舆情概述. 1

二、舆论关注形势. 1

(一)媒体报道. 1

(二)新媒体关注. 2

(三)舆论关注倾向. 3

三、媒体观点. 4

(一)国内媒体观点. 4

(二)海外媒体观点. 10

四、网友观点. 17

五、总结分析. 19


一、舆情概述

2017518日上午10时许,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位于我国南海神狐海域的蓝鲸I号钻井平台上正式宣布,我国首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取得成功,并实现连续719个小时的稳定产气。当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发来贺电。

自此开始,包括国内外媒体与众多网友,开始集中报道与关注热议可燃冰实采话题,尤其62日可燃冰试采成功新闻发布会、610日可燃冰试采“满月”等多个关键节点,成为舆论关注可燃冰试采话题的重要促发因素,维持了可燃冰试采话题的整体舆论热度。

整体来看,在2017517日至617日的监测周期内,有关“可燃冰试采”的媒体关注报道总量超过10000篇,而从具体舆论关注发展趋势来看,呈现出明显的波动变化,伴随可燃冰试采的有关发布会召开或满月等多个时间节点,这一话题舆论关注量均出现明显增长势头。有关话题舆论倾向方面,国内媒体发挥了主导作用,新华社、央视等权威媒体,是话题的重要信息源头;海外媒体也大多以对可燃冰试采的动态报道,或认可我国在可燃冰领域的技术优势、预测可燃冰给全球能源供应结构带来的变数等角度为主;网友关注方面,则以认可与点赞为主流观点。

二、舆论关注形势

(一)媒体报道

梳理整个话题舆论监测周期,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三个明显的舆论峰值(如图1所示):518日国土部发布试采成功发布会、62日国土部试采成功新闻发布会召开连续产气22天,以及610日试用满月,均引发了舆论的集中关注。其中,519日媒体围绕“试采成功 稳定产气”主题的关注报道量达到793篇,是整体监测周期内的最高峰值。

1 可燃冰试采媒体关注报道变化趋势(单位:篇)

(二)新媒体关注

在多家媒体对可燃冰试采进行集中报道的同时,广大网友也积极借助新浪微博和新闻跟帖两种主要渠道,来对此话题进行围观与热议。结合图2不难看出,新媒体的的变化趋势与媒体报道变化存在较大程度的趋同性。具体对比来看,原因在于媒体报道在先,而伴随多家门户网站的转发,进而带去网民对这一话题的热议。

2 可燃冰试采新媒体关注报道变化趋势(单位:条)

(三)舆论关注倾向

3 可燃冰试采舆论关注倾向对比度

从报道关注的倾向度对比来看,媒体以中立客观报道和正面报道两种倾向为主,这主要源于中央级媒体对可燃冰试采的大量报道及多家媒体转发,4%的负面报道主要体现在少量海外的质疑声音(见图3)。

与媒体报道相比,网友关注倾向负面的占比较高,主要体现在多名网友的吐槽方面,对话题的传播不会带来实质性影响。

三、媒体观点

接下来,让我们具体关注国内外媒体有关可燃冰试采的基本舆论观点。整理梳理汇总来看,媒体对于可燃冰试采的报道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国内媒体观点

整体来看,国内媒体有关可燃冰试采的报道角度,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见图4):

4 可燃冰试采国内媒体报道观点对比

(注:考虑媒体转发量在内,下同)

为进行全面、客观的观点呈现,依据舆论对话题的整体关注趋势,进行阶段性的划分。

1.试采成功稳定产气阶段(517-61日)

国内媒体主要围绕518日新华社《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通稿,进行转发与深度分析。

1)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采”——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新华社,518日)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采“冰”——518日,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这是我国首次实现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是“中国理论”“中国技术”“中国装备”所凝结而成的突出成就。中国人民又攀登上了世界科技的新高峰,将对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2)我国宣布在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央广网,518日)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我国宣布在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这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这种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其开发难度也很大。这一突破将对促进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优化能源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3)历史性突破 南海可燃冰试采成功(人民日报中央厨房,518日)

518日上午10时许,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蓝鲸一号海上钻井平台,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宣布,我国进行的首次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现连续719个小时的稳定产气,取得历史性突破。此次试采最高产量达3.5万立方米/天,平均日产超过1万立方米,其中甲烷含量最高达99.5%,圆满完成预定目标,实现了理论、技术和工程的重大创新。这一成果对促进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优化能源结构,甚至对改变世界能源供应格局,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4)中国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连续超过7天稳定产气(中新网,518日)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消息,中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超过7天的稳定产气,取得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的历史性突破。本次试采工作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518日,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会在南海神狐海域召开,宣告我国进行的首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

5)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发贺电(新华社,518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的贺电。天然气水合物是资源量丰富的高效清洁能源,是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经过近20年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6)我国计划2030年前进行可燃冰商业开发(央视,518日)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我们开始就瞄准了资源潜力巨大,具有广泛利用前景的这一个类型。下一步,试开采团队将继续在附近海域再进行二至三个不同矿区和类别的试开采工作。积累更多试开采经验,为在2030年前进行商业开发打下基础。

7)专家解读:“中国方案”如何赢得可燃冰开采世界性挑战(新华网,518日)

作为燃烧能量超石油数十倍的新型能源,可燃冰被国际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接替能源。特别需要提及的是,这次中国在海域对可燃冰试采成功的技术创新,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次针对粉砂质水合物进行开发试验取得成功。现场试采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邱海峻高兴地表示,此次试采形成的“中国方案”版的科研创新,让可燃冰造福人类成为不远的现实。

8)我国成功试采海域可燃冰 有望改变全球能源供应格局(华西都市报,519日)

“继美国引领页岩气革命之后,这将是一次由中国引领的天然气水合物革命,推动整个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此外,他表示,可燃冰总资源量大约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资源量的两倍,但开采同时也存在风险,如果开采不慎,将导致甲烷气体的大量泄漏,可能引发强烈的温室效应。

2.试采成功发布会阶段(62-69日)

媒体主要围绕62日国土资源部有关可燃冰试采成功新闻发布会、连续产气超过22天,进行报道与分析。

1)我国将扎实推进可燃冰产业化进程(新华社,62日)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后,公众最关注的就是其产业化进程。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提供2-4个大型资源基地,同时推动产业政策制定、企业勘探开发、采矿审批许可、矿权登记工作,扎实推进可燃冰产业化进程。

2)中国可燃冰试采连续产气22天 新一轮能源革命将至?(中新网,62日)

510日成功点火以来,中国在南海神狐海域的可燃冰试采井已经连续产气超过22天。这一历史性的突破让不少人确信,对可燃冰的商业化开采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与此同时,对可燃冰可能带来的新一轮能源革命的讨论更是愈演愈烈。

3)南海可燃冰连续稳定产气超22天,远超日本并创新20项技术(澎湃新闻网,62日)

这次试采成功是我国首次、也是世界第一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全球占比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近年来,世界各国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竞争越发激烈,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和印度都曾为此投入巨资,但此前经验均不成熟。

4)可燃冰试开采已连续产气22天 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央视新闻客户端,62日)

国土资源部今天在北京宣布:我国正在南海神狐海域进行的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已连续产气22天,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长、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

3.试采满月阶段(610-617日)

国内外媒体主要围绕610日新华社发布,“我国海域可燃冰试采‘满月’日均稳产气近7000立方米”进行报道与分析。

1)我国海域可燃冰试采“满月” 日均稳产气近7000立方米(新华社,610日)

记者10日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获悉,珠江口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自510日点火测试以来,至610日已连续产气达31天,实现了试采工作的满月记录。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通报表示,截至10日下午,试采总产气量达到21万立方米,平均日产6800立方米。目前产气过程平稳,井底状况良好,获得各项测试数据264万组,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中国可燃冰试采平台迎战台风(中新网,612日)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海可燃冰试采平台12日消息,612日上午7时中国可燃冰试采平台遭遇今年第2号台风苗柏的正面袭击,台风中心最大风力11级、浪高6.5米。试采平台严阵以待,提前做出部署,目前人员、设备安全,生产过程未受影响,产气过程平稳。

3)可燃冰:技术领跑后的挑战(环球杂志,612日)

此次中国实现试开采目标,刷新了世界可燃冰开采技术的纪录,中国可燃冰开采技术从此由“跟跑”转向“领跑”,实现了中国能源技术从被动跟随向自主创新转变的又一大突破。而且,此次试采是“中国理论”、“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凝结而成的突出成就,实现了勘察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完全自主创新,并且监测结果所展示出的安全、友好、可控、环保的试采效果也大大减少了对可燃冰开采的环保担忧。中国也将因此成为可燃冰技术标准的引领者,并在日后的技术标准制定和技术合作中享有更多的话语权。

4)可燃冰,引领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新华08614日)

作为可燃冰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对中国来说尤为明显。可燃冰如果能够实现商业化运作,保证一定数量的能源供应,将会极大改变中国经济发展对外来能源供应的依赖程度,从战略上十分有利于大大提高我国能源供应的自给程度,从而影响国际能源供应格局与能源价格。从军事战略上说,能源自给程度的大幅提高,也将大大减轻海外能源经由海上运输线路运回国内的安全防护压力。

(二)海外媒体观点

整体来看,海外媒体有关中国可燃冰试采的报道角度,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见图5):

5 可燃冰试采海外媒体报道观点对比

为有序呈现相关海外媒体的详细报道观点,我们依据不同的观点倾向进行具体对比说明。

1. 将改变全球能源供应基本格局(29%

中国试采可燃冰 全球能源大变局(东方日报网,519日):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为此专门发出贺电。作为能源开采史上的划时代事件,中国此举很可能改变全球能源格局。众所周知,中共中央、国务院这两大权力机构联名发贺电,历来是非同小可之事,诸如第一枚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第一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具有全局性的重大突破,才会让这两大机构联名发贺电,而今次可燃冰开采也是如此。

可燃冰成中国王牌 或使世界油气价格"崩溃"(俄罗斯报,518日):毫无疑问,如果中国确能成功实现工业开发“可燃冰”,那么北京在同美国争夺世界最发达经济体的战役中又多了一张非常重要的王牌。据悉,1立方米的该物质等同于160立方米的气态天然气。加100升天然气的汽车能够行驶300公里。如果汽车能够加入可燃冰,那么理论上100可燃冰可跑5万公里。显然,该技术完全可能使世界油气价格崩溃

南海的可燃冰对未来全球能源供应非常关键(英国广播公司,524日):518日,中国宣布对南海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187个小时稳定产气,这是全球首次对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储层可燃冰成功试采,引发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英国广播公司对此报道说,南海蕴藏的可燃冰被认为对未来全球能源供应非常关键,而中国这一突破是漫长旅程迈出的第一步。

世界将迈入“可燃冰”时代(国际日报,69日):可以肯定,天然气水合物是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中国国土资源部表示,试采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关键一步,后续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不过,从实现对这种矿物质开采的事实证明,在理论基础和相关技术方面,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意味着中国在开采“可燃冰”上占据了领先位置,它将会是继美国引领“页岩气革命”之后的,由中国引领的新一轮“天然气水合物革命”,将推动整个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毫无疑问,如果中国确能成功实现工业开发“可燃冰”,那么北京在争取世界最发达经济体的努力又多了一支强大的生力军。

2. 商业开发面临挑战(20%

陆宣称可燃冰可用百年 开发还需15年(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65日):中国大陆官方5月宣布,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试采成功。中国大陆科学家宣称,境内可燃冰蕴藏量可供使用100年以上,但实现商业开发还需要1520年。

30多个国家和地区研究可燃冰 商业化开采面临四大挑战(新浪台湾,520日):「尽管可燃冰看上去很美,但全球都处在试验开采的阶段,还远远不能实现商业化开采。」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21世纪经济报导分析,可燃冰的商业化开采还面临技术难、成本高、环境风险大等诸多挑战,未来十年内难以解决。

3. 中国拥有可燃冰开发技术优势(13%

领先全球 中国成功试采可燃冰(侨报网,519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采“冰”——中国国土资源部18 日宣布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逾千米海底下进行的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获得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综合实力达到世界顶尖水平。中国将继续积累更多试开采经验,为在2030 年前进行商业开发打下基础。

中国可燃冰技术远超日本 创新20项(八阕网,62日):62日,中国国土资源部就可燃冰试采成功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试采井已连续产气超过22天,平均日产8,350立方米,气压气流稳定,井底状态良好。公开报道显示,2013312日,日本成为世界上首个掌握海底可燃冰采掘技术的国家。与日本试采的可燃冰矿相比,中国海域可燃冰开采难度更大。

4. 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11%

首次成功开采海下可燃冰对中国意义重大(南德意志报,523日):对中国而言,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在当前试采阶段每日天然气开采量约为1.6万立方米。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工程师普拉文·林加对英国广播公司说,与日本的开采相比,中国科学家采得的天然气要多得多。这是在该项技术发展中取得的巨大进步

美国曾用页岩油创下奇迹 中国将靠可燃冰?(倍可亲-海外华人中文,522日):美国曾经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石油自给率不到一半。然而在2008年之后,短短几年间,美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双双跃居世界第一,不但实现了能源自给,还大量向外出口石油天然气。这就是页岩油在美国曾经创下的奇迹。现在借助对可燃冰的积极探索开发,中国能否创造出自己在全球能源供应市场的奇迹?

中国将引领可燃冰革命(香港商报网,527日):在抢占海外的可燃冰商机时,中国还可利用「一带一路」机制,开发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海底资源。中国应尽早与这些国家探讨合作安排,利用中国的技术及设备为它们作初步勘察,其后可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开采项目及合作计划。显然,未来十年间可燃冰开发大可成为海丝合作的新兴领域,令「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容更为丰富多样。

5. 机遇与挑战并存10%

中国开采可燃冰"雄心勃勃" 但技术挑战艰巨(德国之声,524日):德国不来梅海洋环境科技中心的格哈特·波尔曼则并没有如此乐观。他表示:“中国开采可燃冰的计划可谓雄心勃勃,但是否会带来突破,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他表示,日本于2013年就在海底成功开采过可燃冰,但直到今天还是没有看到对这一能源的商业性开采。报道称,开采可燃冰是一项艰巨的技术挑战。首先要有控制地将甲烷从水合物中分解出来,为此目的,要先在海底的可燃冰上打眼,然后借助减压泵让天然气分解出来。

可燃冰美梦虚与实(信报,522日):事实上,中国既非第一个成功试采可燃冰的国家,更比其他国家落后了好几十年。包括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比利时、日本、南韩和印度等国,早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已相继成功试采可燃冰;相反中国第一次成功试采,已去到2007年。当然,中国官方这次也并非「吹水」,不过其讲法非常巧妙,所谓「全球第一个实现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关键在于「连续稳定产气」。

6. 点亮深海新能源曙光7%

可燃冰:点亮深海新能源曙光(八阕网,519日):姜大明表示,这意味着中国首次、也是全球首次对资源量占比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储层可燃冰成功实现试采。对此,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这是中国乃至全球可燃冰开采史上的一件大事,但这只是试采,而不是工业化和商业化开采。它的主要意义在于重新唤起全球对可燃冰的关注和重视,吸引更多的国家可燃冰开采技术的投入和攻关。

可燃冰试采成功 能源消费或现革命性突破(香港商报,519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昨日宣布,中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也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受访专家认为,中国在可燃冰领域试采成功,表明中国在相关关键技术层面获得重大突破,为未来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商业性开发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7. 给南海争夺带来变数5%

南海再增值 中国宣称成功试采可燃冰(万维读者网,517日):中国官媒新华社报导,中国首次完成南海海域"可燃冰"的试采,官媒强调此标志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媒体更透露可燃冰试采的记者会在"南海神狐海域"召开,该海域早在2010年便曾钻探出"可燃冰"。惟相关海域目前仍有主权争议,中国能否大规模开采恐仍有待有关各国进一步商议。

陆南海采出可燃冰 专家忧加剧南海争议(中央日报网络版,520日):大陆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近日从南海的可燃冰矿藏开采出天然气。大陆学者担心,相关声索国将更觊觎南海资源;而域外国家若试图介入,将从能源开发衍生出的地缘视角来认知南海争端。

8. 其他(5%

中国可燃冰试采团 获中共高层认可(北美中文网,518日):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试采成功。对此,中共中央及国务院亦向参加任务的参研参试单位和人员,表示祝贺。贺电称,希望他们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依靠科技进步,保护海洋生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国梦再立新功!这些单位包括,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

可燃冰=大泡泡 党中央国务院这次上当了?(八阕网,520日):昨天党中央国务院给中国地质调查局发了贺电,肯定了他们取得的成绩,指出了可燃冰开发利用的方向。但是,我们的媒体在报道此事时就忽悠得有点没边了。什么中国可燃冰开发世界领先?什么可燃冰短期内可以接替常规石油能源等等。绝对扯远了!我马上想到当年……也是这个部门虚报瞒报谎报,忽悠欺骗宝宝……说河北曹妃甸发现了10亿吨特大油气田,让国家投巨资建设了一个曹妃甸鬼城!

四、网友观点

在大量媒体对可燃冰试采进行集中报道的同时,广大网友也积极借助微博、微信,以及新闻跟贴等多种渠道,对可燃冰试采进行围观与热议,通过抽样的方式汇总网友的具体观点如下(见图6)。

6 可燃冰试采网友观点倾向性对比(抽样240条)

网友具体观点选择展示如下:

1.为技术领先世界点赞(23.7%):

网友“俟赟林牙”:中国眼下很多技术领域已经领先世界。为强大的中国喝彩!

2. 期待尽快普及(21.4%):

网友“兰登小顺”:希望这些绿色新能源能够尽快普及,把核电这些危险的脏能源给代替掉。对整个国家都有好处,促进产业升级,转型。而小日本就是核电的教训。

3.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17.4%):

网友“割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要向美国精神学习,先进技术丰富到可以储存起来。

4. 污染小,尽快用上(16.5%):

网友“无限空间”:天然气水合物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都要小得多。

5. 希望改变能源供应被动局面(8.2%):

网友“风中涌动”:希望借可燃冰的利用,来改变我国能源供应的被动情况,必须要关注与支持!

6. 担心大规模开发对环境造成影响(7.9%

网友“天河夜语”:可燃冰的热值太高,大规模开发会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毕竟几亿年形成的能量瞬间就被释放出来了,地球的自净化能力能不能跟得上这些还需要论证啊!

五、总结分析

经过上述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517日至617日期间,围绕可燃冰试采主题,国内外大量媒体进行了集中的报道与关注。具体对比来看,新华社、央视等中央级媒体,在话题传播过程中发挥了信息源头的主导性作用,引领了话题的舆论热点。外媒方面,也以积极正面报道为主,同时也侧重关注我国对可燃冰的开发会对全球能源供应市场带来冲击和影响。

新媒体方面,广大网友也对可燃冰试采话题进行积极围观与热议,整体观点积极向上,以侧重期待普及利用和为技术点赞为主。

针对舆论对可燃冰试采的高关注度,预计接下来只要有涉及可燃冰试采最新进展的动向,国内外媒体与广大网友仍然会继续进行报道与关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