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云南鲁甸地震专题舆情报道
详细信息   来源:咨询服务室    发布日期:2014年8月7日

                                                                                                                   内部参考

地调舆情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主办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

201487

云南鲁甸地震专题舆情报道

20148316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鲁甸“8.03”地震已造成108.84万人受灾,589人死亡,2401人受伤。这是该地区14年来最强地震。

据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快速评估,此次地震震中海拔约为1600米,最高烈度为Ⅷ度,面积约70平方公里,影响人口约为3200人;Ⅶ度区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影响人口约22.2万人;Ⅵ度区面积约8200平方公里,影响人口约188万人;Ⅴ度区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约466.4万人。

灾情就是命令,国土系统上下联动,迅速出击,共赴一场生死营救。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第一时间做出批示,国土资源部启动一级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派专家组赶赴灾区;地调局各单位紧急部署抗震救灾工作,监测院、地科院、航遥中心等单位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投入抗震救灾和前线调查。全国地质资料馆公布了云南昭通地震灾区地质资料服务。中国地质图书馆发布了云南鲁甸地震专题报道。


基本情况解析

h地震成因分析。腾讯新闻百科84日讯,云南地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的东南侧,是主要的受力区域,是我国地震最多、震灾最重的省份之一,并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灾害重的特征。

专家观点:云南省地震局官方微博86日讯,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联合有关研究机构利用最新观测资料,对云南鲁甸6.5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综合分析,鲁甸6.5级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北西向包谷垴-小河断裂,是北东向昭通-鲁甸断裂系北西向次级走滑断层。因此,鲁甸地震为一次左旋走滑型地震。

专家解析:地震发生以来,有关水库引发地震的争议一直存在,就这一问题,云南省地震局局长皇甫岗7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云南省在建水库前都有背景研究,且即便是水库诱发地震也往往是地层已经积累了能量,具有一定条件。比如三峡电站作为一个巨型水库,到现在也只达到4级能量。而一个6级地震的能量是4级的一千倍。所以,从我们的研究和实测来看,鲁甸这次地震与水库关系不大。

专家预测: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主任蒋海昆研究员表示,云南省中强地震相对比较活跃,并且地震类型很多情况下以震群型地震出现,就是出现多次差不多大小的地震,通常56级,6.5级以上不多见。所以我们研判,当地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h三因素造成云南鲁甸地震损失严重。中国日报网87日讯,三因素造成云南鲁甸地震损失严重:一是震级高、震源浅,波及范围广,破坏力大,极震区烈度与四川芦山地震一样,是云南省2000年以来最大的地震,震源深度仅12公里;二是震中地质复杂,山高谷深,陡峭险峻,山体破碎,余震不断,加之雨季降水影响,地震造成严重崩塌、滑坡及大量地质灾害隐患,甚至在局部还形成了堰塞湖,处置难度大,次生灾害十分严重,容易造成新的伤亡;三是灾区人口密度大,人口密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加之乌蒙地区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抗震抗灾能力弱。

一网民提问“国家是否考虑让山区人移民,免得发生自然灾害时,出现了堰塞湖、泥石流。”此回帖一出,立刻引发激辩。

网友观点1加固房屋等常规的思路无法治本,再考虑到贫困难题,搬迁虽不完美但却是妥当选择。

网友观点2搬迁不易,关键在于怎么个搬迁法,需要“国土规划”。

网友观点3整体搬到更安全的地方,目前有陕西模式,但值得担忧的是,到底搬去哪里?倘若是在山区里面找平地,那么新搬去的地方是否安全?搬迁的巨额资金又从哪里解决?

网友观点4鲁甸是外出务工大县,可以考虑留守人群随迁进城。鲁甸目前的情况是,留守的老弱病残幼等人群作为主体直接面临着这样的自然灾害。而如果他们能够冲破障碍,顺利地随迁到城里,自然也就能够避灾。

网友观点5其实各种出路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这些最终还是需要从更高层面的“国土规划”来避灾,而不是脚痛医脚头痛医头。

媒体小结:贫穷、灾害、破坏式开发,就怕陷入到恶性循环的怪圈中。“平时若灾时,灾时若平时”,讲究的是从大局上防灾,运筹帷幄。所以,搬离地质灾害多发区,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考虑的议题。

云南鲁甸6.5级地震烈度图(来自于云南防震减灾网)

h中国地震局发布云南鲁甸6.5级地震烈度图。云南防震减灾网87日讯,中国地震局现场工作队依照《地震现场工作:调查规范》(GB/T 18208.3-2011)、《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08),通过灾区震害调查、强震动观测记录分析、遥感震害解译等工作,确定了此次地震的烈度分布。

h专家析云南鲁甸地震特点:震级高 震区人口稠密。中新网86日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6日表示,这次地震有几个特点:震级比较高、鲁甸县人口比较稠密、鲁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震区在山区,是高山峡谷地貌。

h拿什么拯救你,地震带上的村庄?搜狐新闻86日讯,从上图中我们观察到地震带上遍布着各种城市、乡镇。这是因为,在断层经过的地方,岩石比较破碎,容易在河流的作用下形成河谷。而河流的侧向侵蚀作用又会使河谷变宽变平,形成阶地,适于人类在此耕作生活。小阶地有小村庄,大的阶地就会有城市。所以,断层、河流、阶地和城镇是一体的。断层给人类营造了生产的空间,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那么,如何正确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地震带上如何建造房屋,面对这一议题,各大媒体开展了广泛讨论。

讨论1:地震带上能盖房子么?

地震断裂带是应力集中的部位,从这里容易撕开。试想,如果把建筑工程建在地震断裂带上,一旦地震发生,后果将不堪设想,按照我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的规定,一般要求地震断裂带两侧50米范围内绝对禁止修建建筑,而那些不可能断定位置的活动断裂带,要求建筑避让在200米以外。不过,避开断裂带不意味着不能在断裂区盖房子,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谭成轩表示,在两条断裂带之间建房并没有问题,犹如马路上下行车道间的“安全岛”。

讨论2:预测or 救援?

每每地震之后,人们面对震后悲剧总是质疑政府的地震预警,如果提前预报地震,损失不就可以避免了么?但是,地震预警不是预报,它其实是在地震发生之后才启动的,信息传递可以比地震波更快,地震预警利用的就是这个时间差。预警时间或许能让收到信息的人就近躲起来,让高速运行的列车紧急减速,但这么短的时间也有很多事情来不及做。因此,当地震来了,救人成为第一重要的事情。

讨论3:什么才是杀人的凶手?地震or建筑

地震中,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因此,防震最要紧的是加强房屋的抗震性能。地震波并不伤人,一震就垮的房屋建筑才是真正的“幕后杀手”。

讨论4:给民房加固为何比救援难?

云南鲁甸,在震中龙头山老街,所有老旧建筑几乎全部变成了废墟。唯有修建于1949年的龙头山供销社三层木楼巍然屹立,只受了一点点“皮外伤”,当时睡在底楼的两个小孩因此而躲过一劫。网民质疑,为何不能给民房加固?

原因有二,第一,村民理念未能转变过来,觉得盖抗震房不值,认为还不如把这个钱花到装修上;第二,政府的推动还未达到最大力度。

网民观点1网民“寂静ing欢喜”评论:我们的欠债太多了,一是对农村基本缺乏抗震设防体系的农房的改造加固非但没有实施,而且因为各种拆迁安置返还原因而严禁自行改造,南方农村大量的空斗墙砖砌房屋可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已是摇摇欲坠了。二是贪大求洋,回避结构抗震基本概念,一味高、怪、大,为了眼球,为了政绩。为了生命,为了你我,请共同呼吁:重视结构设计,让安全回到你我身边。

网民观点2多数网友表示从未听说有盖抗震房补贴发放,那么,补贴去了哪里?

网民观点3网名为“爱的狂想曲”评论,真的想要国家的补贴;政策是好的,到地方就不好办了。管卡层之多。但有人的就不一样,把老房子一装修就领到了国家的补贴。希望国家高层重视。

国家应急响应

h习近平、李克强对云南昭通鲁甸县地震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中国政府网84日讯,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当前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做好群众安置工作。有关方面要抓紧了解灾情,组织群众避险,全力投入抗震救灾。要加强余震监测预报,密切防范次生灾害发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千方百计抢救被掩埋和受伤人员。要确保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要保障救灾物资、人员运输和通讯畅通,维护灾区社会秩序。

h李克强第一时间赶赴鲁甸震区:为生命开路。中新网86日讯,踩着碎石和瓦片,李克强总理徒步走进位于大山深处、海拔近2000米的鲁甸地震震中地区。

总理语录1寻“路”:你们有什么困难?

让伤员先走!

你们有什么困难?

你们受苦了,政府一定会尽全力抢救他们的! 

总理语录2筑“路”:我来解决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来这里干什么?就是来解决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定要保证,让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住宿、有干净的水!

舆情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克强在鲁甸震区的紧凑行程,“开路”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关键词。从第一时间赶赴震中,到考察伤员救治、物资供应,总理始终要求“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强力高效部署打通运输、通信、电力、医疗等通道,“为生命开路”。

h解放军副总长查看现场要求:5天消除堰塞湖隐患。云南网87日讯,解放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戚建国查看武警水电部队作业现场时提出要求:3天之内使现有处理堰塞湖的工作初见成效;5天内初步排除堰塞湖带来的危险。

堰塞体处置方案:开挖一条5米深8米宽的导流槽。

专家观点:该总队总工程师、爆破专家覃壮恩介绍,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论证,最终决定用开挖导流槽的方式来处置牛栏江堰塞湖,“开挖一条5米深、8米宽的导流槽后,可以让水流对堰塞湖进行有序冲刷,让堰塞体在人为控制下慢慢消解。”覃壮恩向记者解释了开挖导流槽的意义,同时也表示,要开挖,就必须要让大型机械设备下到谷底作业。而目前,不要说是大型机械设备,就连人员徒步到谷底进行勘测都异常困难。因此,打通救援大通道,让大型设备下到谷底,成为了眼下处置堰塞湖险情的重中之重。

覃壮恩表示,在处置难度上,牛栏江堰塞湖要远远大于唐家山堰塞湖。坍塌量以及库容量方面,都要远远大于唐家山堰塞湖。仅坍塌量,就是唐家山堰塞湖的两倍,达到了1200多万方。

部委响应

h国务院:有序做好支援鲁甸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新华网北京85日电,国务院办公厅5日发出关于有序做好支援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坚持属地为主、分级负责的抗灾救灾工作机制;严格控制赴灾区工作人员;加强对社会捐赠的统一组织管理;及时劝阻非紧急救援人员赴灾区。

h国家减灾委、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出联合工作组赶赴云南鲁甸县6.5级地震灾区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紧急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民政部网站83日讯,根据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紧急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国家减灾委秘书长、民政部副部长姜力率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卫生计生委、地震局等8部门组成的国家减灾委、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联合工作组赶赴地震灾区查看灾情,协助指导地方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h民政部:18个省向云南捐赠救灾资金1.43亿元。东方网85日讯:据民政部网站消息,截至8516时,有18个省(区、市)共向云南省捐赠救灾资金人民币14300万元。此外,云南省共接收社会救灾捐赠款物合计人民币7766.96万元,其中资金7339.28万元,物资折价427.68万元。

h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已调集中外18颗遥感卫星,服务抗震救灾工作。

h昭通地震国土资源部启动地质灾害一级响应。国土资源报84日讯,由于灾情不断升级,国土资源部今晨将地灾应急响应提升至最高级别,启动地灾一级应急响应,部长姜大明一早赶赴震区,指导相关工作。

h国土资源系统支援鲁甸救灾持续发力。中国国土资源报87日讯,云南省鲁甸县6.5级地震发生后,国土资源部紧急启动地灾一级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派专家组赶赴灾区,并与国家气象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等部门和单位密切联系,随时监测灾区气象、地质条件变化。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派出212人、49台车辆、4个飞行队及7架无人机参与地灾排查工作。目前,地灾预警及排查工作正在地震灾区有序开展。

1. 国土资源部召开地震专题会议  明确五项重点工作。85日上午,国土资源部云南鲁甸地震专题会议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钟自然在会上部署地调局系统抗震救灾工作,明确五项重点工作。

钟自然指出,地调局系统要做好3个阶段、5个方面工作。第一个阶段是灾后救援。目前救人是第一位,地震灾区及其周边地质调查队伍要作好准备,听从地方政府的统一指挥,一旦有需要,立刻投入救援工作。第二个阶段是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当前要同步开展,一是要摸清整个区域的地灾隐患点变化情况、分布情况及威胁程度,二是要做好群众临时安置点地灾隐患排查和危险性评估,确保群众不受二次伤害,三是排查工作结束后要开展地震地质调查监测。第三个阶段是灾后重建。地质专家要在灾后重建科学选址、规划编制及地灾综合治理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撑。

2. 地调局启动鲁甸县6.5级地震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根据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按照中国地调局工作职责,全力做好抢险救灾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84日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水工环业务的王学龙副局长担任,设立应急响应办公室和前方工作组,协调组织成都中心、航遥中心、监测院、水环中心、力学所、岩溶所、工艺所等单位开展抢险救灾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准备工作,为国土资源部应急响应提供技术支持。

震前已在地震灾区开展地质灾害调查项目野外工作的人员一共有22人,目前已全部撤到安全地带。如需开展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等相关工作,可就近赶赴现场。

3.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积极做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服务工作。按照部应急办部署,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派出刘传正副主任参加国家减灾委员会工作组赶赴震区,向云南省相关部门和前方专家传达领导批示精神、指导开展抢险救灾和次生地质灾害调查排查等工作。同时,为配合部应急办做好抗震救灾期间地质灾害应急值守工作,自3日起,每日增派一名熟悉业务的同志到部应急办参与应急值守,其他应急部门人员各司其职,集结待命。同时,为了及时准确向国土资源部提供灾区技术资料,该院责成应急协调室、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与文印室连夜制作地震灾区三县(鲁甸县、巧家县、会泽县)地质灾害一图一表一报告,并于4日凌晨送达部应急办。

4. 全国地质资料馆公布馆藏灾区地质信息 方便搜集资料抢险救灾。84日,全国地质资料馆在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发布鲁甸地震灾区地质资料信息,包括昭通120万地层构造图、鲁甸120万地质矿产图、曲靖120万地质矿产图等。据记者统计,此次公布的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云南昭通地震灾区及周边地区地质资料目录有150多种,包括馆藏档号、题名、馆藏唯一标识符及资料类型等信息,公布的全国地质资料馆在线云南昭通地震灾区及周边地区地质资料目录有近60种,包括档号、全名、形成单位等信息。

5. 云南国土资源系统赶制三维应急指挥系统 分析灾情支撑科学救灾。 85日上午830分,云南省国土资源系统鲁甸“8·03”抗震救灾指挥部,经连夜赶制完成的抗震救灾三维应急指挥系统投入使用,主要用于地灾隐患分析,部署、追踪抗震救灾工作等。据介绍,鲁甸抗震救灾三维应急指挥系统主要利用云南现有的15万、11万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制成三维场景,结合道路、水系等基础数据,制成三维浏览系统。

6. 四川地质工程集团公司抽调工程技术精兵强将急赴地震灾区排查隐患。四川省地矿局所属的四川地质工程集团公司于83日晚22时,紧急成立由15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地灾排查先锋队,星夜兼程赶赴地震灾区参加地灾排查,并及时反馈地灾信息和处置建议,为指挥部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参考。

h公安部启动应急机制全力投入鲁甸抗震救灾工作。公安部网站85日讯,鲁甸地震后,公安部立即启动应急机制,成立由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郭声琨任总指挥,多名部领导组成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并在灾区设立前线指挥部,加强对抗震救灾工作的组织协调。

公安部要求云南省公安机关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工作,迅速调集消防、治安、交警等相关警种力量和各种救援装备、救灾物资,全力开展抢险救援、抢救受伤群众,维护灾区道路交通和社会治安秩序。

外媒响应

中国民政部网站6日公布数字显示,83日发生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的地震已造成589人死亡,同时,王家坡村整村山体滑坡、堰塞湖水不断上涨等消息都引起国际间强烈关注,外媒对中国地震灾情发展进行持续报道。

h美联社6日报道称:在严重的地震后,仅仅几小时,食品、帐篷甚至4G通信网络都送到了灾区,一个迅速发展的中国正用痛苦的经验和巨大的资源来应对眼前这场天灾。

h《华尔街日报》报道称,随着救援者在受灾最严重地区的挖掘进一步深入,中国鲁甸地震的死亡人数周三急剧上升,“周二报道的死亡人数还是410人”,周三就达到589人。

h德新社报道:这是中国云南省14年来遭受的危害最严重的地震。

h新加坡《联合早报》6日:通往龙头山镇的道路实行严格交通管制,只允许救灾物资专用车辆和救护车进入。距离地震受灾最重区域约4公里处,部队还在抢修塌方道路。美国《堪萨斯城市星报》网站6日刊发了美国记者从灾区拍摄的震后废墟上一个颜色鲜艳的玩具自行车。

h美联社记者6日:在龙头山镇一所受破坏的中学内,搭建了一个临时指挥部,一名军官鼓励下属说:“有很多人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挖出,但是希望犹存。”文章还引用一名香港政治分析家的话称,中国政府调动军队的速度比以前更快:“显然,军队的人员、重型装备到达灾区很早,救援行动展开得很迅速。”

h日本《每日新闻》6:在地震中,村民在山里建造的低矮房舍受损明显,“自2008年四川地震以来,中国每次发生地震都强调要强化房屋耐震性,但是因为钢筋房屋造价太高,一些民众仍无法修建”。

h《南德意志报》6日称,一名88岁老太被困50小时后被成功救出,给当地的救援工作增添了希望,但是受灾地区的情况仍然严峻。俄罗斯“消息”网6日报道,大雨和山体滑坡给救援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一名刚刚出生2天的婴儿获救给了救援人员极大的信心。救援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清理河道。救援人员中许多人参加过2008年四川大地震的救灾,具有丰富的救灾经验。

h《华尔街日报》6日:众多善意的志愿者让政府左右为难,他们给通往灾区的道路造成漫长的拥堵。据政府数据显示,至少有650名志愿者已经在地震发生后的48小时到达灾区现场。

h澳大利亚媒体6日:在震前,鲁甸就被认定为国家最贫困的县城之一,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这里的生活水平与大城市相去甚远 文章称,跟中国大部分村庄一样,龙头山的许多年轻人去大城市工作,以获得更高报酬,因此,这次地震的伤亡人员很多是老人和小孩。

 

 

 

投稿人:常艳、陈晶


 

 

 

 

 

 

 

 

 

 

 

 

 

 

 

 

地调舆情DI DIAO YU QING

云南鲁甸地震专题报道

 


    编:李淑英                     联系电话:(010)66554890

责任编辑:常                        人:常  

    核:杨家才                         真:(010)66554983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    电子信箱:zxfw@cgl.org.cn

    编:100083                     单位主页:http://www.cgl.org.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