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地学文化动态2015年第11期
详细信息   期数:2015年第11期(总第45期)    来源:地学文化室    发布日期:2015年11月20日

    


    


    
    
    

    

    

内部参考

                                                       


    

地学文化动态


    


    


    
    
    

    

    

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


    

 

2015年第11期(总第45期)


    


    


    
    
    

    

    

联合主办


    
    
    
    

    

    

联合主办


    
    
    
    

    

    

联合主办


    
    
    
    

    

    

联合主办


    
    
    
    

    

    

联合主办


    
    
    
    

    

    

联合主办

 



    

             20151120


    

 


    

 



    


    

  地调精神 


    

  · 新时期地调精神表述语征集活动专题


    

  文化研究 


    

  · 丁文江与地质调查工作……………………………………万京民


    

文化人物 


    

  ·宋宏建


    

 


    

 



    

地调精神


    

“地调精神”摘选


    

编者按为加强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遵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部署,今年6月,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协助开展的征集新时期“地调精神”表述语活动,得到了地勘行业干部群众及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组织者向地调局各单位、各省地调院发放通知,并通过地调局门户网站、《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和《中国地质调查报》等媒介发布公告后,广大干部群众纷纷撰写地调精神表述语作品,表达地调工作者的价值追求、核心理念和文化传承,活动凝聚起热爱和关心地质调查工作发展的强大力量,其意义已超过了活动本身及其结果。活动截止日共征集到局系统内外217人次提供的267条地调精神表述语。值此中国地质调查工作百年来临之际,选登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1.勤奋  务实  创新  奉献


    

     ——曹飞(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释义


    

勤奋:是地质人的本色,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开创地调事业的基础,“业精于勤,荒于嬉”。习近平主席指出:“人世间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劳动创造。”只有努力认真,坚持不懈,踏实工作,才能取得辉煌的成绩。
   
务实:王符《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地调事业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只有认真踏实、结合实际、实事求是,才能把工作做好。
    
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只有以科技创新作支撑,才能推进世界一流地调局建设,引领地调事业向前发展。
   
奉献:地质人一直都保持着奉献精神,一代代地质人或扎根于大山,或拼搏在荒漠,为地调事业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2.保障资源  服务社会  改革创新  争创一流  敢于担当  献身使命


    

   ——边凌(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释义


    

保障资源: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核心工作是保障资源能源的开发保护和合理利用,与当前国家提出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方针统一。   


    

服务社会: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地质调查能力和水平,切实发挥地质调查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改革创新: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地质调查工作内涵和方式发生新变化,要求地质调查工作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地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促进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有机融合和一体化。
   
争创一流:全力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全力支撑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坚持“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的目标不动摇,围绕“六个一流”目标,奋勇向前。
   
敢于担当:坚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局党组提出的改革方向、目标、任务和要求,全力构建高效、顺畅的地质调查运行机制和项目管理体系。


    

献身使命:热爱地质调查事业,是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的感情,坚持“三光荣”“四特别”地质精神,献身地质调查工作是履行使命的必然要求。


    

 


    

3.保障资源  服务社会  科学发展  先行图强


    

       ——袁伶俐(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释义


    

保障资源  服务社会: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定位。地调局的“三定”方案和职责定位,也决定了地质调查工作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满足政府、企业和公众需求,惠及民生。
   
科学发展  先行图强:要坚持中央公益性地质工作定位,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性和基础性作用,依靠科技、人才、装备、管理的全方位协调发展,促进成果形成,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总体目标的实现。


    

 


    

4.无私奉献  不畏险阻  勇于开创  执着向前


    

——王都乐(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释义


    

无私奉献:地质工作者勤勤恳恳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


    

不畏险阻:翻山越岭、跋山涉水都不能阻挡地质工作者的步伐。
   
勇于开创:为祖国寻找新的油气区块,解决国家能源危机。
   
执着向前:即使条件再艰苦地质工作者们也会一往无前。


    

 


    

5.忠诚  奉献  担当  创新


    

——付慧利(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释义


    

忠诚:即作为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要服务国家需求,对党和国家绝对忠诚。


    

奉献:即心系地质事业,情牵地质工作,淡泊名利,兢兢业业,无私奉献。
   
担当:即长期工作在野外一线,在地调科研上勇于攻坚,艰苦奋斗,实干担当,尽职尽责,探寻宝藏。
   
创新:即不满足于既有成绩,在理论创新、工作创新、技术创新方面勇攀高峰,不断开创地调工作新局面。


    

 


    

6.以国家需求为已任  攀地学高峰创一流


    

——彭桂梅(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释义


    

按地质调查工作“五个服务”和“三个坚定不移”的总体要求,地质工作者要将自己的个人理想与地质事业发展结合起来,自觉将国家需要、国家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首要目的和任务,继承前辈们“三光荣”“四特别”优良传统,在资源、能源、环境等地学领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争创一流的业绩,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地调局贡献力量。


    

 


    

7. 先行  求实  创新  奉献


    

——何宗家(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8.积极探索  艰苦奋斗  甘于寂寞  勇于奉献  团结协作


    

——杨佳佳(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释义


    

地质人朴实无华,但他们的光辉事迹确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们的精神永远鼓励着我们前行,使得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能够像前辈一样,乐于奉献,勇于拼搏,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寻找更多的矿产资源。因此,他们都有一种信仰,地质精神代代传。


    

 


    

9.敬业奉献  不懈奋斗  创新图强  追求卓越


    

——臧运波(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10.改革创新  服务需求  艰苦创业  目标一流


    

——白大鹏(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释义


    

以六项改革促进科技创新,立足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克服困难、艰苦开创地调事业新篇章,建设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


    

 


    

11. 先行奉献  为国创新  务实勤恳


    

——杨婧(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释义


    

先行奉献:一是地调人在困难面前勇于承担、舍我其谁的气概和奉献精神;二是努力增强地调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性和基础性作用,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奉献力量。       
   
为国创新:一是强调创新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以地调项目、国家项目为依托;二是时逢发展转型和体制转型的重要时期,地调工作应以此为契机,迎风破浪,走在改革前端,实现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


    

务实勤恳:地调人工作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实干、勤恳。


    

 


    

12.爱国奉献  崇德远志  和衷有容  汲古求新


    

——刘琦(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释义


    

爱国奉献:是指地调人为祖国的地质调查事业奉献着青春、贡献着力量,将满满的爱国情操倾注于工作当中。


    

崇德远志:是指地调人在事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中,追求树立崇高的品德和远大的志向。
   
和衷有容:是指地调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同舟共济、构建和谐大地调。
   
汲古求新:是指地调人在工作中善于学习与继承,并与时俱进,勇于探索与创新,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地调局不断创新发展。


    

 


    

13. 科技兴地  卓远自强  笃诚奉献  精进益彰


    

——姚维岭(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释义


    

科技兴地:“科技兴地”是2006年国土资源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的关于国土资源领域的长期发展战略,“科技兴地”也是对地调局一直以来承担的历史重任和时代角色的概括阐述,该精神口号能够反映地调人勇于承担时代重任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
   
卓远自强:“卓远”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遥远”之意,语出《楚辞·九章·抽思》:“道卓远而日忘兮……”,客观反映“科技兴地”之路漫长而修远;其二指“卓尔不凡,远见未来”之意,反映地质调查系统的科研工作者善于把握时代脉搏和行业前沿的前瞻精神;“自强”取《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反映地调人自强不息、孜孜不倦、甘苦若饴的奋斗精神。
   
笃诚奉献:“笃诚”,为“切实忠诚”之意,反映地调人忠于党和人民,以一颗披肝沥胆的赤诚之心报效国家,以抱诚守真的态度对待工作,坚守诚信、勤有作为的奉献精神。
   
精进益彰:“精进”,佛学用语,“精”是专心,“进”是不退,心要专注,行要积极,谓之“精进”,即努力向上之意;“益彰”,“益”为“更加”,“彰”为“明显”,反映地调人时刻不忘努力提升科研和业务水平、争创佳绩的追求精神。


    

 


    

14.唯实  探究  传承  创新


    

——李瑞玲(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释义


    

唯实:地质调查所有的工作成果,都是地质调查人脚踏实地,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实践得到的。


    

探究:在野外资料积累的过程中,对所发现的各种问题不断进行探索,促进了地质科研的发展,也体现了地质调查野外工作和科学研究结合的特点。


    

传承:地质调查工作,是一代一代地调人经过常期的实践一步步发展的,地质调查的精神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地质调查取得的成果也是一代代传承的结果。


    

创新:新时代对地质调查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科技创新带动地质调查发展,也是新时代对地质工作的要求。


    

 


    

15. 爱国为先,敬业为基  资源为重,环境为要  公益为本,服务为终


    

——张润丽(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16. 使命责任  忠诚奉献  求真务实  进取创新


    

——冯艳芳(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释义


    

作为地调人,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精神风貌:对社会,履行使命和承担责任;对国家,永葆忠诚和乐于奉献;对事业,坚持求真和严格务实;对自己,执着进取和勇于创新。


    

 


    

17. 厚德践行  实事求是  融汇九川  敢为人先


    

——徐晟(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


    

释义


    

厚德践行:要具备高尚和深厚的道德品质,并脚踏实地地付诸行动。


    

事实求是:在业务领域应求真务实,高质量、高标准、严要求。


    

融汇九川:地质行业的业务开展最离不开自然界,地质人翻山越岭、翻江入海寻找地球的宝藏,同时与自然界和谐共存。


    

敢为人先:拥有大无畏的勇气与胆识,敢于探索和创新,领风气之先,领潮流之先。


    

 


    

18. 地质先行  开拓创新  求真务实  精学立世  服务社会


    

——堵海燕(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


    

 


    

释义


    

地质先行:先行,包含先行一步和领先在前的内涵。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先行者,一马挡道,万马不能前行。因此,地质工作必须提前一、两个五年计划进行部署,为国家和省政府编制新的五年计划提供地质资料和资源保障。地质先行谋发展指的是我们要发展地质事业,必须时时刻刻树立“地质立局”发展理念,把地质找矿作为我们的首要目标,按照三大产业、“一主两翼”体系,谋划地质工作的“三大突破”。
   
开拓创新:创新,就是解放思想、善于突破。坚持与时俱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如果什么事都不敢尝试,什么事都墨守陈规,什么事都作茧自缚,永远只知道凭经验做事、走前人老路,那么我们的事业就没有希望可言。
   
求真务实:求真,求真没有止境,务实别无它途。我们脚踏实地,科学严谨,探索地球的奥秘,追求人生的真谛。务实,是指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地质工作是探索性很强的工作。地质工作者必须具备求真、求实、求精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格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办事,坚持“脚下出真知”的实践第一的哲学观点。
   
精学立世 :指的是中国的地质学说、理论、技术、方法等要成为精华,是站在世界的高地上,能为全人类做出贡献。
   
服务社会:地质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要提高地质工作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实现资源与环境并重时代我国地质工作的转型,推动地质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 无论是对于我国小康社会的和谐构建,还是对于正进行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对于这个伟大的东方古国在新世纪的现代化进程, 无疑都是一次关乎历史﹑关乎现实、关乎未来的伟大壮举,无疑都是一次广涉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神奇再造。


    

 


    

19. 以人为本  科学为先  发展为上  实干为重


    

——陈舟(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综合利用研究所)


    

释义


    

表述语集中反映了坚持“从严从实”的工作态度,狠抓科技创新和市场开拓,以全体职工的福祉为己任,通过一项项地调科研成果,服务地质调查工作全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全局职工乃至全社会造福的精神。


    

 


    

20. 厚德淳朴  务实精进  无悔奉献  赶超一流


    

    ——杨楠(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释义


    

厚德淳朴:是指地质人的为人处事准则,要具备崇高的道德和深厚的内涵,才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质朴高尚,包容他人,担当大业,承载荣誉。
   
务实精进:是指地质人的工作要求,要具备求真、求实、求精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不论是野外工作还是室内研究,都要精益求精,坚持科学的工作方法,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奋发向上,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投身于地质事业。
   
无悔奉献:是指地质人的思想境界内在要求,面对艰苦、清贫、寂寞,要发扬艰苦奋斗、披荆斩棘的精神,树立事业高于一切坚强信念,牢记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奉献出智慧和硕果。
   
赶超一流:是指地质人的奋斗目标,要增强地质找矿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敢为人先,求变求新,不断进取。同时,要善于学习地质找矿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提高理论水平,善于吸取和总结地质行业的创新成果,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的地调局。


    

 


    

21. 求实创新  勇于开拓  追求卓越  与时俱进


    

——霍燕(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释义


    

求实创新:顺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不断更新观念,用发展创新的思维方式,推出新思路,创出新模式,干出新水平,做出新业绩。
   
勇于开拓: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在工作中不断开拓,锐意革新。
   
追求卓越: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追求卓越是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地调局开放包容、超越进取的胸怀气魄,当前,面对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并存的形势,地调局更需要以追求卓越的精神去创造新的辉煌,努力向世界一流地调局的目标迈进。
   
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只有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发挥作用。


    

 


    

22. 胸怀天下  脚踏实地  矢志不移  甘于寂寞 奉献一生


    

——杜云(湖南省地质调查院)


    

释义


    

地质人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他们追求理想,却又从不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地质人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常年奔波于崇山峻岭之间,行走在悬崖峭壁边沿,困难与危险是不言而喻的,但英勇无畏的地质人却始终甘之如饴、矢志不移。相对于困难和危险,更为考验人心的是远离家人、远离人烟的那份寂寞和孤独,甘于寂寞、不慕繁华的地质人,一直奋斗在祖国最荒凉、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因为虔诚,所以执着,因为无私,所以无悔,因为拥有崇高的信念,所以奉献一生的年华,这就是地质人,这就是“地调精神”。


    

 


    

23. 攻坚克难  坚韧不拔  披星戴月  四海为家


    

——赵忠海(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


    

释义


    

作为一个地质工作者,必须要具备的就是勇于面对困难,直面接受挑战,不惧不畏的精神,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只有这样才能够踏起晨露、背映星月奋战在大山之上,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四海为家。


    

 


    

24. 好山乐水  探地之玄机  精诚所至  寻国之宝藏


    

——王建荣(广东省地质调查院)


    

释义


    

好山乐水  探地之玄机:所谓仁者好山,智者乐水,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态度。从专业理论水平上讲,新一代的地质工作者,很多都是大学毕业,尤其是近年来硕士、博士毕业生越来越多,这批人在学校的时候都有不少人是在国内,乃至国际舞台上展示过实力的,理论水平很高,且有梦想、有追求。从态度层面讲,新一代地质工作者以8090后为主,这代人吃过苦的不多,如果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对地质的喜爱,很难做好地质工作。好山乐水是我们干好地质工作的基础。在上述基础上,地质人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喜爱地质工作,在未来的地质工作中,经历从理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的锤炼,必然能够探寻出地球的秘密,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精诚所致  寻国之宝藏: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地质工作者不可或缺的。由于地质本身的时空不确定性及其非线性复杂的系统,导致我们对地质的认识存在极大的困难,且野外地质工作确实艰辛,这些都是对我们地质人的考验。所以,我们地质人必须奉献、坚持和忍耐。这样我们才能为国家寻找矿藏。


    

 


    

25.艰苦奋斗  恪守职责  勇于创新  服务社会


    

——周圆心(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26.唯实惟新  智周万物  弘毅笃行  金石为开


    

——杜国强(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释义


    

唯实:“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地质行业需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研究地质现象。


    

惟新:地质研究的工作方法需要创新,地质行业的发展更需要顺应变革、与时俱进。


    

智周万物:天下万物无所不知,形容知识渊博。以此对应地质行业的研究方向——地球的组成、结构、构造、历史、矿产资源等。


    

弘毅:地质工作充满艰辛与危险,地质人需要有远大的抱负及坚强的意志、坚毅的性格、吃苦耐劳的精神。


    

笃行: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


    

金石为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地质人心诚志坚、坚持不懈,为祖国寻找宝藏。


    

 


    

27.丈量百川  务实奉献  强毅力行  创新超越


    

——吕维莉(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释义


    

丈量百川:地质工作者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南北大川,用双脚丈量和调查每寸土地,不断发现蕴藏在大地深处的矿藏,为国家发展提供矿产资源。


    

务实奉献:地质工作者要继承“三光荣”传统,脚踏实地,以务实的态度对待地质工作。地质工作风餐露宿,地质工作者必须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肯吃苦、肯扎根野外,把青春奉献给地质工作。


    

强毅力行:作为地质工作者就要有顽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百折不挠,身体力行地去深入野外一线,做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为祖国发现更多的矿产宝藏,绘制有利图件,服务社会发展。


    

创新超越:在新时代下,地质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创新思路,勇攀科学高峰,迎接新的挑战,在地质工作领域有更大的发现和建树。


    

 


    

28. 艰苦朴素  务实创新  敬业奉献  服务社会


    

——吴正(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释义


    

艰苦朴素:包含了地质人“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传统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的精神。
   
务实创新:务实是创新的源泉,这句话不仅指在传统地质方法上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还要在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开拓创新,实现自身工作的与时俱进。


    

敬业奉献:“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地质调查野外工作异常艰辛,地质工作者要以恭敬严肃,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的态度对待工作,时刻坚守岗位,为地质事业做贡献。
   
服务社会:地质调查覆盖面很广,主要为国家找矿,农业地质,环境地质等服务,新形势下应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9. 朴实有华  厚积薄发  钻山探地  为国为家


    

——黄丹丹(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


    

释义


    

朴实有华:朴,指的是这样一群朴实的地质人,在地质调查中能吃苦,耐得住寂寞,乐于奉献。实,是说地质人脚踏实地,苦干实干,有实实在在的地质调查、科研创新的累累硕果。有华,两重意思,一是说地质人从事的是伟大光荣的事业,每个地质人都像扎根大地的花儿一样美丽;每个地质人又都有耀眼的才华。


    

厚积薄发:是说做地质调查要有不畏艰苦、乐于奉献的精神,只有踏遍祖国的山川河流,调查大量的数据,经历无数次重复枯燥的工作,才拥有最后成功的喜悦。钻山探地,为国为家。地质调查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野外,山野林间就是地质人工作的办公室。地质人怀着对“大家”“小家”的爱,才能出色地完成一个个光荣的使命。


    

 


    

30. 无私献身  艰苦创业  开拓实践  建功立业


    

——朱桦(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释义


    

无私献身: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是新时期地质工作者应具备的理想和信念,要用无私奉献的精神,把个人理想、目标、追求落实到地质找矿事业之中,并为之奉献自己的青春和一切。


    

艰苦创业:以艰苦奋斗为荣,是新时期工作者应弘扬的创业精神,我们在生活上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工作态度上要吃苦耐劳、勇于担当,进取精神上要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奋发向上;品格风貌上要有廉洁奉公、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


    

开拓实践  建功立业:以找矿立功为荣是“三光荣”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是奋斗目标,是地勘单位的神圣使命和主要任务,地质找矿工作的地位和性质,决定了地质找矿工作的根本是为了取得地质找矿成果。我们要在新一轮地质调查中,开拓实践、建功立业,多找矿、找好矿,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矿产资源储量和地质资料。



    

文化研究


    

丁文江与地质调查工作


    

万京民  中国地质图书馆


    

在近代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地质事业上,丁文江先生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他的一生研究和活动甚广,涉猎地质学、动物学、人类学、地理学以及政治、军事、少数民族语言、历史学等等,而在他涉足的每一个领域中,或做出开拓性的贡献,或取得骄人的成果,亦或产生重大的影响。


    

丁文江先生的一生(18871936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他的求学时期(18871911年),从他幼年在私塾阅读中国传统经籍开始,到1902年到日本留学,再到1904年赴英国留学,经过不断的求学,他逐渐确定了以动物学、地质学为主的治学志趣和专业选择。第二阶段是他的事业拓展期(19121926年),他先后担任了南阳公学教师(1912年)、民国北京政府工商部地质科科长、地质研究所所长(1913年)、地质调查所所长(19161921年)、热河北票煤矿公司总经理、淞沪商府督署总办(19265月—12月)等职。尤其是在地质研究和调查、煤矿经营及社会政治领域,他大显身手。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担任地质研究所所长及地质调查所所长期间所做出的大量开创性工作,为中国近代地质事业奠定了基础。第三阶段是他的事业平稳发展时期(19271936年),他重返地质调查所赴西南进行大规模考察,直至接受北大地质学系研究教授一职。他经过人生低谷,重返学术岗位,并担任中研院评议会评议员。


    

关于丁文江对地质学方面的具体学术成就,黄汲清先生在《丁文江选集》序言中按地球科学的分支系统,从地层学、区域地质、地质图及地质测量方法,矿床学、矿业及矿物,中国造山运动,古生物学,工程地质学,地理学,川广铁路初勘报告等八个方面对丁文江研究成果做了系统、精到的总结和评价。阮维周等人也有回忆及评价:黄先生是丁文江的学生和助手,追随丁多年,本人也是国际知名的地质学家,曾担任过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对先生的评价是很权威的。


    

丁文江对地质事业的贡献应为二个层面:第一,他实现了零的突破,达到了从无到有的飞越;第二,他极力缩短了中国地质学与西方发达国家地学水平的差距,在某些领域里甚至敢于向西方国家的权威挑战,以逐渐提升中国地质学在国际学术上的地位。


    

在第一个层面上,丁文江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地质教学机构——地质研究所,培养了一批地质专业人才。二是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地质调查机构——地质调查所,并在该所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机构。


    

19131月,丁文江进京担任了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长,他能担任此职主要得力于当时的矿政司司长张轶欧,“他是一位有远见的人,认识地质学的重要……”(胡适语),张轶欧是民国时期初年矿政业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一位决策人,设立“地质研究所”之议虽然最早出自章士钊,但成立地质研究所的转机是在丁文江上任之后。他利用北京大学停办地质门类的机会,把北京大学地质门原有的图书标本借来由工商部开办了一个地质研究班,后来称为地质研究所。此后进入该所任教的有梭尔格、章鸿钊、翁文灏等。19137月招生,101开学。当时招生为“正取学生27名,备取学生9名”。其中来自浙江的学生如叶良辅、徐伟曼、徐渊摩、李学清、周赞衡皆为南洋公学的学生,他们报考地质研究所,显然是受到丁文江的影响。其第一批学生在1916年毕业,其中3名学生进入地质调查所,从而改变了此前地质调查所是空架子的局面,使其工作真正的开展起来。


    

丁文江凭借其才华,在创办地质研究所及其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先为该所拟定了《试办地质调查简章》《地质研究所章程》,之后又起草了《工商部地质调查所招生广告》,并担任“古生物学”及“地文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带领学生到野外实习考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对外交流上,建立了对外同行的交流机制,先后聘请了葛利普、步达生等外国学者任职或访学,他们带来了国际地学最新学术动态,为地质调查所注入了新的创造活力。


    

地质调查所于1916年成立,建所初期,在经费方面,丁文江初任地质科科长时,苦于没有资金,无法开展调查工作。此先的191310月,农商部依照张轶欧的计划,用种种方法筹到五万元一笔的款子,作为地质调查所的开办经费,解决了地质调查所的经费问题。在机构设置方面,根据19161024日确定的《地质调查所章程》,该所设立地质、矿产、编译三股,1920年改设总务、地质,矿务三股和陈列馆。在人员配备方面,初期编制为:所长1人、股长3人、技师6人,调查员12人、测绘员3人、事务员1人,人数不过25人。1920年之后扩至30人。


    

在学术刊物方面,1919年创办了《地质汇报》,每年至少出版一期,主要发表地质调查所学者撰写的地质调查报告。报告以中文为主,惟纯粹科学论文则得用英文或德文、法文。凡重要报告用中文者,出版得用西文著简单的摘要;用西文者,其摘要用中文附刊于原文之后;凡地图地名均用中文著报告者,认为必要时得酌量参加西名。同年,创刊《地质专报》(分甲、乙、丙三种),甲种发表区域地质或专题研究报告,以英文为主,附中文节要。乙种发表与地质有关的记述或研究报告,以中文为主。丙种为历年之矿业统计,即《中国矿业纪要》。1922年《中国古生物志》创刊。以上刊物不仅成为调查所同仁交流的学术园地,也成为外界了解中国地学的窗口。建所之后,丁文江又建立了专业性的图书资料室,有书400余册。1919年,他利用赴欧美考察之际,又从国外购置了大量的地学书籍。1920年地质调查所发起募捐,于兵马司9号建立了图书馆,并得到了大总统黎元洪、实业家袁涤庵等人的赞助,1921年图书馆落成。所以,从经费筹措、机构建设、人员编制、学术刊物、对外交流等方面,丁文江均已奠定了基础,从而也确定了他作为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的地位。


    

作为领导,丁文江注重造就良好的所风。1916714日,在地质研究所首届学生毕业典礼上,他告诫大家:“第一,不可染留学生习气。第二,不可染官僚之习气”。因此,这些学生在进入地质调查所工作后,勤勤恳恳、扎扎实实,成为该所的骨干力量。1919年丁文江为《地质汇报》作英文序时,反驳了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所述之中国读书人专好安坐室内,不可劳动身体之言,反驳道:“现在可以证明此说并不尽然,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一班人登山涉水,不怕吃苦”。他以地质调查所工作人员的实绩推翻了李氏傲慢的结论。


    

在地质调查所成立初期的19161月,丁文江与梭尔格、王锡宾联名在《农商公报》第一卷12期连载《调查郑太铁路附近地质矿物书》,这是中国发表的第一篇正式的地质调查报告。1914年,丁文江在滇东、滇北各地进行地质调查,重点考察个旧锡矿和东川铜矿,此次的调查结果反映在他的《上农商总长书》《云南东川府铜矿》两文中,因此,他是中国第一位远征边疆的地质学家。19151916年,他接受了山东县枣庄中兴公司之邀,详细调查了煤田地质,测制了五万分之一的地质详图,编写了详细报告,他是中国第一位进行地质祥测并拟定钻探计划的地质学家。19216月,他与翁文灏联名发表《中国矿业纪要》,作为“地质专报丙种第一号”,由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印行,他是中国第一位发表《矿业纪要》的学者。


    

1928年丁文江回到地质调查所工作,次年,他率领曾世英、王日轮等赴西南考察。黄汲清评及此次考察时说:“此次之行为先生平生最大地质旅行,亦为最后的大规模地质旅行。其所得结果对于地质学、矿产、地理学及人种学无疑的必有很大贡献。地质方面工作则沿途均绘有精细的地星际地质图,对于底层研究尤一丝不苟,而于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更有精细的透彻的考察。将来西南各省这三纪地层研究要以它的结果为基础。”李四光也赞扬道:“丁文江、田齐隽和葛利普的研究,为我们了解中国西南部泥盆纪的海路变迁作出了许多贡献。


    

在丁文江与地质调查所同仁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下,到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地质调查所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32319日,美国地质调查所首席地质专家大卫·怀特(Dawid Whide)写信给丁文江,高度赞扬地质调查所取得的成绩:“中国地质调查所是如何能够存在,并持续它的高水平的一系列的出版专题研究,对我来说是一个极深的迷。仅仅从中国所有的报纸来判断,他不是在混乱之中,就是充斥战争和扰乱,总是处在混乱和无序中。我们惊讶在那种如果不是绝望也是令人失望的环境里,你们能够做出这样好的成绩。”


    

在第二个层面上,丁文江积极引导中国地质学界与国际学术界对话,使中国地质学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以身作则,作出了表率:积极聘请古生物学家葛利普、德国学者梭尔格、瑞典学者安特生等国际知名专家来华教学与研究,他们都曾为地质调查所主持、提倡的史前考古做过重要的工作。其中安特生先生贡献最大,他不但开展了重要的地质调查,还发现了河南仰韶的石器陶器和它所处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为中国史前考古学划开一个新时代。而安特生先生在中国考古事业的成功是与丁文江的密切合作和大力支持分不开的,丁文江不仅独具慧眼地请到了外国真正的地学专家,并且利用了他们的才能与专长。1920年前后,在北京的地学人员创立了中国地质学会,丁文江主持,同时,在北京对研究中国地质学有兴趣的外国人也都参加了。


    

第一,积极参加国际会议与欧美学者直接对话。第十三届国际地质学会议于19228月在比利时召开,翁文灏率团参加,丁文江虽未参加会议,但委托翁文灏向大会提交了英文论文《滇东等构造地质学》(The Tectonic of Eastern Yunnan,并被会议收录论文集出版。


    

第二,在国外英文或其他文种学术报刊上发表论文,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丁文江先后在《威士特敏斯特评论》《远东时报》《地质汇报》《新中国评论》《北华捷报》《自然》《亚细亚》等刊物发表了英文论文30余篇,从而扩大了中国地质学在国际上的影响。


    

第三,积极向外国推荐人才,派遣留学生,为中国地学界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后备人才。如:周赞衡、黄汲清、李学清等在其申请赴国外留学及留学过程中均得到丁文江的帮助、指点或资助。


    

第四,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西方地质学权威就中国地质探研中的某些错误结论,提出不同意见。


    

丁文江的上述举动,对推动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它使中国地质学界很快就与国际学术界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使得中国的地质研究能在一个国际化的环境里成长。


    

丁文江在中国地质学事业初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极为关键,傅斯年说:“积极方面,他在中国建设出地质学,至少他是创造了一个地质学可以在中国发达的环境,可谓功在国家。至今还没有第二个人在提倡科学研究上比得上他。”



    

文化人物


    

宋宏建(1956—),河南孟津人,笔名虹剑,男,党员,高级政工师。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在农村当过政治队长兼生产队长、在供销社当过门市部营业员,在学校当过教书匠,在地质队当过党委秘书、纪检员、组织科长、政治处主任、纪委书记、党委书记等。现为部、省作协会员,兼任国土资源部作协河南分会副主席与河南地矿文联秘书长。


    

1982年始发文章,参与过原国家地矿部、原河南地矿厅、现河南地矿局10余部书的编撰工作,著有政工论文集《庖丁操厨录》、党务论文及《清衙文牍》,散文集《敝帚扫叶》《雪泥鸿爪》《子夜捻香》,短篇小说集《凉拌人生》、中篇小说集《地质队队长》、长篇小说《流年青词》等。2007年获中国国土资源作协“中华宝石文学20042006杰出新人奖”,2009年获中国国土资源作协“第四届中华宝石文学提名奖”,2010年《阵痛》获《小说选刊》首届小说笔会中篇小说三等奖,2012年《钻工班》获“昭通杯·首届全国国土资源题材小说大赛”奖。


    

虽其专业职称是高级政工师,却厮守“文学乃俺的情妇”这句诺言做梦三十余载,涂鸦“自说自话”文字260余万,有散文《飞落江南水乡的一只蝴蝶》《紫藤》《夜读周庄》《醉卧沱江》《嵩门待月》《王屋山的秋天》等,入选中国名家名篇、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或阅读教材,或被多种文集选载。


    

 


    

 


    

作品摘选


    

与写作有关的老话


    

宋宏建


    

首先声明,我不敢妄称自己是作家,连业余也不敢。充其量我是一个码字的,还不是专业户。2004年我在国土资源作家网上注册时,就冠以“非著名文学爱好者”,至今一直没有改变。


    

因为搞过教育,当了十年“孩子王”,所以在我那一亩三分地儿的小圈子里,也有人经常毕恭毕敬地抬举我:“老师,看看你写的东西,也很一般,都是些家常便饭、鸡零狗碎的生活琐事。可眼下,我们既有生活体会,也读了不少文艺理论,就是写不出来东西。要么腹内空空,觉得没啥可写。要么提起笔来,头绪乱麻一团,不知从哪儿下手。”我笑笑说:“这就像一个江郎才尽的作家,被杂志社催稿慌急,憋在屋里如芒在背,坐卧不宁。妇人被他晃得眼晕,问道:‘你不是号称过目成诵、出口成章吗?一篇小文就难为成这样。’作家叹曰‘难哪!’妇人又问:‘瞧你难受那样儿,能比我们女人生娃儿还难?’作家苦笑:‘你们那是奇货可居,待价而沽。我这算什么,肚里的库存不对路,人家要的又无货啊!’”


    

这个段子,实际讲了两方面内容:一是没东西可写,二是有东西无法写。不过这两个问题,教科书上都有解决的办法,诸如多读、多记、多思、多写等等。上面说了,我是“非著名文学爱好者”,不懂得创作理论,就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涂鸦情况,与大家交流一下对写作有关的几句老话吧。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副对联出自《红楼梦》第五回,大意是明白世事和把握规律都是学问,处事恰如其分、合情合理、总结出经验就是文章。它既表达了儒家思想中多容则融、有量则谅、善合则和的入世一面,也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之一。但曹雪芹处身于那个时代,阶级的局限性和自身的叛逆性纠结在一起,很难割裂开来,《红楼梦》所要表达的又正是反对封建正统的思想,因而脂砚斋批曰“此联极俗”。


    

实事求是地说,那“世事洞明”的学问和“人情练达”的文章,似乎给人一种圆滑世故的感觉。反过来我们又不能不承认,这是一句深富哲理的名言,是一笔修身养性的宝贵精神财富。若要真正做到“世事洞明”与“人情练达”,那绝非是一日之功。它不仅需要人聪明好学、心胸开阔和知识渊博,而且更需要为人不卑不亢、品性优良和长期的磨历,才能吃透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提高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然其积累的经验或心得,只能作为处世哲学的指南在社会里应用,主要是指人际交往,绝对不能拿来作为文学创作理论的圭臬,或者所谓的“好文章”来效法推崇。在这一点上一定要旗帜鲜明,决不能误导。由于文学拒绝油滑,“笨拙的真诚”和“不通世故”,有时会显得更加可爱。


    

在眼下这个什么都会“速成”的社会里,很多领域似乎都有一种“潜规则”,在写作上更是流行一种说法: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读万卷书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点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就是受了上面对联的误导,而带一点投机钻营色彩的捷径。总之,洞察世事,吃透人情,那是练习做人,与写作无关;铺排世事,刻画人情,才是锤炼文字,与取巧无关。


    

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两句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见《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意即我的僻性是特别喜欢雕琢诗句,如果写不出惊人之语,至死也不罢休,表明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语言的选择和锤炼。它与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一样,是古代文人对文学创作孜孜以求精神的生动写照。


    

诗人性好佳句,要求佳句必须是使人吃惊的语言,这种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是其成为伟大诗人的重要条件之一。浏览中国的诗词典籍,“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王安石句)中的“绿”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人贾岛句)中的“敲”字,古往今来都是比喻做文章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的经典用词。古人作文,无论长短,均讲究简练、精准。长者如“十三经”,一部从千把字到二十万字的都有,但都言简意赅,惜墨如金。短的如《陋室铭》八十一字、《爱莲说》百二十言,均因其思想深邃、立意高远而脍炙人口。还有不长不短的,如《道德经》仅五千言,就深邃博大地融儒、释、道三位一体,奠铸了华夏文明的千载基石;洋洋洒洒地构造出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空灵世界,以及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的宏大框架,被用30种语言翻译成外文500余本。


    

俗话说:多言无益。然而比“多言”更无益的,就是刻意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譬如有些人为了卖弄所谓的学问,凡遇公共场合,便极尽所能地口若悬河:上知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有时兴头一起,竹筒倒豆出一堆历史掌故,如数家珍排一溜大家名姓,出口成章背一段古文或唐诗宋词,好像自己就是《三国演义》里过目成诵的张松,忽悠得一些肚子里没有墨水的小青年目瞪口呆。若有女士在场,或有人客套地捧他两言,那就更加情绪高涨,口无遮拦,连哪代皇帝与哪个妓女、某某领导与某某小女生有染都说得头头是道。其实这些人说得再多,远兜近转还是些添油加醋的陈年酸菜,听一遍新鲜,两次厌烦,再后就是昏昏欲睡。还有些新闻标题,为勾人眼球,煞费苦心地大书特书“惊现”“揭秘”“之最”之类,其实也都是舍本取末的“惊人”效果。

笔者意思,根据写作的表达需要,或竭力铺排一咏三叹,或画龙点睛一字千金,或丽词佳句文采斐然,或白菜豆腐实话实说,只要人至妙境,情到深处,真情实感的迸溅,都能达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功效。《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里,有两个“偷听”奸人谈话的情节:一是李小二妻子听了“一个时辰”,仅听到没头没尾的半句话;二是林冲无意之间,就听清了陆谦等人的准备谋害他的全部内容。都是偷听却一详一略,前者是因陆谦等人在酒店设计时做贼心虚,谨防隔墙有耳,写来若隐若现,藏头露尾,这样写合情合理且设置悬念;后者是写奸贼深夜纵火之后得意忘形,自然全无顾忌,恰好促使林冲怒火中烧,手刃仇敌,逼上梁山。其惜墨如金和泼墨如云,全由故事情节发展决定,可谓妙笔生花。至于“江山一笼统,井口一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的打油诗,完全可以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静夜思齐眉比肩,作为大白话的经典嵌入中国文学史册辉煌的画廊。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国学大师王国维倡导的三个境界里,第一境借于晏殊的词作《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形容学海无涯,只有不畏孤独寂寞,登高望远才能树立远大目标。第二境就是柳永《凤栖梧》词的名句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比喻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必须艰难困苦才能玉汝于成。第三境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为经过长期努力奋斗,而在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困惑之际,会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成功喜悦。


    

宋代黄庭坚有诗:“风生群口方出奇,老生常谈幸听之。”很好,即使老生常谈的陈年旧历,我还是希望年轻人能翻一翻,记一记,日积月累,终有所得。比如从阅读大量优秀的作品开始,从捕捉每一个闪光的细节开始,随时随地记下灵感的火花,一心一意完成自己的计划,字斟句酌地推敲文字,翻来覆去地锤炼技巧等等。经过阅读到借鉴,观察到体验,习段到整篇,理论到实践。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能从刻意模仿到自觉创新,从引经据典到挥洒自如。最终的结果是:三流者仿造,二流者改造,一流者创造。


    

接下来还有的老生常谈,就是师法生活和天生悟性了。首先讲生活,那是一切文化的源泉,自然也是写作的源泉。人类社会的悲欢离合,洪荒宇宙的沧海桑田,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而且为我们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描摹形式和深刻启示。其次讲灵感,大体有文思泉涌、时断时续和稍纵即逝三种情况。不管属于哪一种,能不能及时捕捉、抓住并妙笔生花到瓜熟蒂落,那就看你是否用心了。再次讲技巧,那实在是太多,只能根据文章题材和体裁需要分别而论。不过最常用的巧合、悬念、对比、映衬、铺陈、留白等等,还需要专题研究和探讨,这里不多赘述。最后说到悟性,这是最难把握的了。佛家云:迟悟者十年面壁,顿悟者一朝开花。耍笔杆的人都知道,上路的码字就像机不可失的偷情,色胆包天欲罢不能,而陌途的写作那只能是海市蜃楼,可望不可即且昙花一现。所以,我固然相信功到自然成、铁棒磨成针的满腔豪情,但还是想奉劝一下那些缺乏悟性、或悟性太低的同道,喜欢文学,练笔玩玩可以,大可不必憨汉子只摸着一条路,非被“作家”那根绳索牵着活受罪且走到黑。


    

如果你有智慧,请你拿出来;如果你缺少智慧,请你流汗;如果你缺少智慧又不愿流汗,请你离开!这句话不是老话,但我很欣赏。把它套到写作上,可以这样说:如果你有悟性,请你当作家;如果你缺少悟性,请你流汗;如果你缺少悟性又不愿流汗,请你别做作家梦!



    

《地学文化动态》征稿启事


    

《地学文化动态》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主办的不定期刊物,本刊以推动地学文化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为主要宗旨,力图为社会各界进行地学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平台。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发挥好本刊作用,现面向国内专家、学者诚征稿件,敬请各位不吝赐稿。


    

内容要求:


    

本刊以地学文化理论研究、地质行业文化建设、地勘单位党建工作探索与研究等文章为主,主要设有文化研究、文化人物、文化推介、徽志解读等栏目,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及同仁赐稿。


    

每篇字数不超过5000字。


    

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并推荐到相关报社或期刊登载。来稿恕不退还。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8324信箱《地学文化动态》编辑部;


    

邮编:100083


    

 


    

 


    

地学文化动态 DIXUE WENHUA DONGTAI


    

2015年第11期(总第45期)


    

 



    

  编:崔熙琳                            真:(010) 66554908


    

副主编:梁                          联系电话:(010) 66554913


    

  编:刘    李玉馨                电子信箱:dxwh@cgl.org.cn


    

  核:单昌昊                        单位主页:http://www.cgl.org.cn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       邮政编码:1000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