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地学文化动态2014年第11期
详细信息   期数:2014年第11期(总第33期)    来源:综合研究室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20日

    


    


    
    
    

    

    

内部参考

                                                      


    

地学文化动态


    

2014年第11期(总第33期)


    


    


    
    
    

    

    

联合主办

  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


    

 中国地质图书馆                  20141120


    

 


    

 



    


    

格言警句


    

· 中国地质调查局廉政格言警句佳作摘选


    

文化研究


    

· 关于可持续推进作风建设的文化反思……………………… 


    

文化推介 


    

· 2014年“全国国土资源优秀科普图书”荐评


    

文化在行动


    

    ·国土资源部举办直属机关青年干部培训班等2


    

徽志解读


    

· 河南豫矿资源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徽志解读


    

文化人物


    

· 文乐然



    

    

格言警句


    

中国地质调查局廉政格言警句佳作摘选


    

编者按:为进一步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营造廉荣贪耻的良好氛围,自201210月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廉政格言警句征集活动,局机关及局属各单位踊跃参加,共征集廉政格言警句1363条,其中不乏警醒人心之语。故此,本刊将每期摘选部分佳句刊载,以资共勉。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克己奉公;


    

一丝不苟勤于政务,一生为民乐在其中。


    

——张海燕


    

反腐利剑,严惩贪赃枉法保安定;


    

倡廉大旗,广传勤政爱民促和谐。


    

——于新兵


    

处事要公,公生明;律己要廉,廉生威;


    

待人要诚,诚生信;工作要勤,勤生效。


    

——舒银兰


    

钱财无端送上门,一贪一欲毁华年;


    

腐蚀腐败迷当下,毁人毁家失一生;


    

廉政自律筑德修,防微杜渐安长远。


    

——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文化研究


    

关于可持续推进作风建设的文化反思


    

    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党委


    

作风体现党的形象、关乎党的生命,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传统。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又发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时代强音,并率先垂范,其力度、深度和广度超出社会各界的预期,一股“去形式主义”的清新之风悄然劲吹,人民群众给予极大的期待。然而,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我们不得不思考这股新风面对的官场生态,并非一朝一夕,毕竟积重难返。本文试图针对干部作风问题这一难以治愈的“痼疾”,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找寻“病源”,从文化转型的路径探寻推进作风建设可持续之路。


    

一、透视作风建设不可持续的“周期律”现象


    

2013年年初,人民网“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曾开展过一次“群众眼里的作风转变”问卷调查。此调查显示,“中央决心大,下面不落实,改不掉顽疾”排在公众对作风转变担忧的首位。这一方面说明受访者感觉到中央在作风转变问题上的坚决态度;另一方面,也说明干部作风问题这一“痼疾”的严重程度,如同腐败问题一样,也存在“周期律”。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一)从历史经验教训看,作风建设难以跳出始治终乱的循环怪圈。


    

党的发展历史实际上也是不断推动作风建设的历史,特别是执政以来,始终把改进干部作风作为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毛泽东同志平生最痛恨贪污浪费、以权谋私、形式主义、脱离群众、贪图享乐等官僚习气。为了打击各种官僚陋习,他多次发动大规模的整党整风运动,然而,一次次整风运动停息后,官僚习气总是悄然回归。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针对干部作风问题制定了多项制度措施,以遏制公款吃喝之风为例,明确规定公务接待不准超过“四菜一汤”,群众为之拍手称快。可是没过多久,各地便演变出一大菜包含多种菜品、既不违规又可以大吃大喝的种种怪招,公款吃喝之风依然盛行。新世纪以来,中央发起了多次学习教育活动,改进干部作风一直是重要内容。但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在强调并大抓作风建设时,大家认识较高、行动积极,而过后不久就又故态复萌,不同程度地回到过去的做法上,甚至在新的方面出现问题。“改作风一阵风”、“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等现象致使作风建设始终没有摆脱“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这一循环怪圈。


    

(二)在作风建设周而复始的循环中,“四风”现象是积重难返的集中表现。


    

从当前一些地方和单位暴露出的问题看,“四风”问题决非个别和偶然,是党内脱离群众的主要积习,直接影响着作风建设的深入推进,为人民群众所诟病和切齿。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拥护的,但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做派和风气则令他们侧目:形式主义,不仅仅是虚掷民力财力做无用功,更助长了瞒和骗的歪风和恶习,人民群众对此洞若观火;官僚主义,不仅仅高高在上、麻木冷漠,更一方面人为制造矛盾,另一方面又贻误化解矛盾的时机,影响和谐稳定;享乐主义,不仅让一些党员干部堕落变质,走上违法乱纪的犯罪道路,更严重损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奢靡之风,不仅造成浪费,更严重地疏远人民群众。“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是先贤总结成败得失的古训。然而,一些领导干部却如败家子般肆意挥霍,或大兴土木搞形象工程,或骄奢淫逸挥金如土,引起人民群众的极度反感和厌恶;更有甚者,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寻租,挖空心思地铺摊子、上项目,捞取好处搞腐败,最终踏上不归路。


    

(三)突破作风建设“周期律”,对于摆脱政权“兴亡周期律”有着重要意义。


    

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伊始的20世纪8090年代,世界政治舞台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一些历史悠久、执政时间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执政地位,其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和汲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政党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干部作风问题和腐败现象严重,以致难逃政权“兴亡周期律”。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与来访的国民党参政会参议员黄炎培在延安的一个窑洞里,谈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如何摆脱历代统治者“统-乱”、“兴-亡”的“历史周期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努力摆脱政权“兴亡周期律”,就在于我们党善于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用于纠正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毛泽东同志把1949年中国共产党进京执掌全国政权称为“进京赶考”,接受人民的考试和历史的考验,郑重告诫全党要竭力避免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式“人亡政息”的致命错误。为此,毛泽东同志还提出至今仍被党的领导人一再强调警示的“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当前,党中央力倡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正是着力打破作风建设“周期律”,永久摆脱政权“兴亡周期律”的时代必然要求。


    

二、透析干部作风问题滋生的文化生态根源


    

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是党的作风建设的关键和主导,而关于干部作风问题滋生的原因和治理,人们比较重视从制度体制层面来关注。但人的行为不仅受制于制度规范的外在约束,更受到文化的内在支配,行为是文化的外在表现,是文化形塑的结果,因此,除了将干部作风问题这一“痼疾”归因于缺少监督和制约疲软外,还应关注其包裹在体制内外的文化生态因素。


    

(一)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余毒”依然带有极大的惯性。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其中的糟粕形成了国民劣根性,成为妨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对干部作风建设带来消极影响。一是封建“家长制”所形成的“官本位”与“草民”思想。封建“家长制”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具体形式,官与民是一种直白的统治与被统治式的“主奴关系”。现实中,这一文化取向根深蒂固并且顽强地表现着,给“贵至富随”、“官僚主义”、“特权观念”的滋长和蔓延提供了心理支持。同时,“敬官”、“畏官”的“趋炎附势”心态和“民不与官争”忍耐心理在社会中仍普遍存在。二是人性本善的道德伦理观所形成的“人治”权力运行方式和“模糊”思维。儒家“性善论”思想是封建社会权力运行方式设计的根基,由此,人治体制成为我国两千年封建统治的基本特征,按权力者个人意志行使权力、解决问题成为深烙在国民内心深处的政治认知取向。“性善论”人性观所形成的“道德至上”本体论和“道德直观”认识论,使人们在“权”与“法”之间、“罪”和“非罪”之间形成一种“模糊性”的思维,“人治”大于“法治”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三是封建宗派主义所形成的“裙带主义”的价值取向和“人情交往”的行为文化。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是一种伦理化的社会等级宗法制度,表现为一种亲缘关系模式的文化体系。它不仅重亲缘关系,而且使家庭内部的伦理延伸扩展至整个社会政治的等级秩序中,产生了封建官僚政治和重人情味的“裙带”文化。在宗法伦理观念的影响下,社会的行为文化发生扭曲,“人情”和“关系”成为当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些思想理念成为持续推进干部作风建设难以克服的深层障碍。


    

(二)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影响着党的队伍纯洁性。


    

当前,我们党所面临的执政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十分尖锐。在这一社会背景下,负面的文化因子侵蚀着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肌体。一是西方腐朽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二战结束后,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行“西化”,进行思想文化、生活方式渗透,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盛行一时,一些党员干部价值观扭曲,心态失衡,贪图享受。二是“面子文化”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人最怕被人瞧不起,有面子成为得到赞赏的标签,没面子也就成为失败的符号。如何获得面子,除了个人努力获得社会声誉之外,更多的人赞同用权力、金钱、社交圈等资源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三是市场经济利益、效益观念的影响。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追逐利润最大化、等价交换、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对党员干部心理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心理不平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抬头,甚至把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带进党的政治生活,把权力、地位作为利益交换的筹码。


    

(三)现代官僚体制制约着政治生态的优化。


    

现代官僚体制以科层制为基础建立,虽然有层次明确、效率高等优点,但也存在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弊端。由于封建社会集权政治文化和历史积习的影响,使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条件下最为普遍的表现形式。这种“金字塔”式的官僚等级制度所造成的官僚作风,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成为一部分领导干部发扬民主、联系群众的羁绊,使他们逐渐滋长了“贵族老爷式”(列宁语)的思想、作风和行为,他们好说空话、脱离实际、官气十足、动辄训人、压制民主、欺上瞒下,甚至对持不同意见的下级和群众实行打击报复。这种官僚体制造成权力过分集中和监管“真空”,有法不能依、唯长官意志是从成为其中的最大弊端。如果继续下去,既会破坏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降低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蔓延日久,还会形成一种不良的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态,成为干部作风建设可持续推进的最大“梗阻”。


    

三、重塑作风建设可持续推进的文化政治生态


    

当前,我国社会正面临着全面转型的痛苦过程,它不是单纯的经济转型和简单的利益重组,还是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型,还需要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同时完成上层建筑特别是价值观、文化传统的转型和重塑。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着复杂而深刻的文化思想根源,而其中以“官本位”观念为基础的官僚文化、人治文化、臣民文化是核心根源,推动这“三大文化”的转型和重塑,对于可持续推进干部作风建设具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深远意义。


    

(一)以公仆文化取代官僚文化,净化干部作风建设的思想文化生态。


    

作风问题和腐败现象是权力异化的结果,而这种异化首要的对象便是对权力的本原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功能方向的文化认知。作为干部作风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的官僚文化,突出表现为“官本位”意识,其形成的认知基础在于:要么认为权力来自于上天的恩赐,而自己恰恰就是上天的代表,自己的主观意志成为不可怀疑的权威;要么认为权力来自于个人的努力和机遇,权力是付出后的获得,必须最大化地利用起来,否则“过期作废”;要么认为权力是为统治人民而产生,权力的本质就在于管制和奴役人民。总而言之,官僚文化是一种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官员本身成为权力服务对象。与此相反,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政治产生于社会之中,政治为社会服务,权力的根源在于人民同意,而同意的前提是权力为民所用。我们党取得政权,获得权力是人民选择的结果,其合法性就在于权力为人民谋利。因此,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坚决抵制官僚主义,增强公仆意识,形成公仆文化。公仆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二是权力的行使由人民的意志所决定;三是官员必须明白自己是靠纳税人养活,要感恩于民,为民谋利。公仆文化形成的关键在于领导干部,途径在于强化教育引导,加强对世界观的改造,使大局意识、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根植于领导干部的心中。


    

(二)以法治文化取代人治文化,优化干部作风建设的政治文化生态。


    

在建设“法治社会”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我国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初步构成。但现实生活中,不“依法办事”、不“依法行政”、“权大于法”的情况却大量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法制体系建设与法治文化建设的不平衡性。任何制度都是特定精神和文化的载体,这不仅意味着法治生成于特定的文化和精神,而且也意味着法治的存在与完善总是依赖特定的人类精神和文化的支撑,法治不仅是一种制度体系,也应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视法为社会最高权威的理念和文化。缺乏文化支撑的法律和制度更容易成为一种摆设,人格权威凌驾于法律权威、制度权威之上,法律和制度对权力的限制作用和对权利的保护功能弱化,由此,以权力意志代替法律意志,各种干部作风问题和腐败行为也就会大量生成。法治文化的核心是形成法律权威至上的认识和观念,因为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违法意味着背叛人民意志。推行法治文化就是要大力培养制度意识、规则意识、程序意识、法律意识,引导民众特别是官员严格遵守法律、制度上的“红绿灯”规则,形成即使在安全甚至无人的情况下,也不能“闯红灯”的法治思维习惯。由此,要不断优化规范权力运行的政治生态,促使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和长效推进。


    

(三)以公民文化取代臣民文化,涵养干部作风建设的社会文化生态。


    

“权力倾向于腐败,绝对的权力倾向于绝对的腐败”,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因此强调权力的分立和制衡。但必须认识到,权力的制约不仅应当来自于政治体制内部和法律规则,更应当是来自于社会本身,来自于民众的实际政治行动能力。一般来讲,民众的政治文化与一个国家的权力腐败程度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封建社会的深刻影响以及我国社会本身发育的长期滞后所形成的臣民文化恰恰是我国现阶段干部作风问题频发和腐败蔓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而要遏止这种趋势必须通过文化建设推动社会由臣民文化向有利于民主成长的公民文化变迁。臣民文化实际上是一种顺从文化,这一文化下的民众多是被动服从政府及其官员的管制行为,缺乏现代政治常识和民主政治的实践经验,把政府清廉多寄托在清官身上。公民文化是以民众对政治和权力使用积极参与为基本特征,民众具有较强的政治效能和民主参政能力,通过各种途径向政治系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对官员的行为能形成社会强大的舆论等形式的监督。


    

总之,文化是自然形成的,也是主观塑造的,只要有正确的导向、贴近心灵的说服教育、周密的制度规范、强势而持久的执行与监督,久而久之,就会生长出不同于旧文化、旧习气的新文化、新风尚,进而为干部作风建设持续推进并取得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成效,开垦出一片文化生态的净土。


    

 


    

 



    

    

文化推介


    

2014年“全国国土资源优秀科普图书”荐评


    

《探秘亿万光阴的地质奇观——走进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


    

《探秘亿万光阴的地质奇观——走进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 978-7-109-18422-0)是由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和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联合策划出版的一本面向普通大众的地质科普读物。该书紧紧围绕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得天独厚的地质遗迹和悠久历史文化这一独特性,向读者全面介绍了其集古人类与古生物、北方地表岩溶地貌、地下岩溶洞穴、燕山型陆内造山遗迹和丰厚的人文积淀于一体的六大特色资源。


    

亿万年光阴,沧海变桑田。翻阅此书,您可以寻找古人类的家园,探访神奇的“圣米”之乡;您可以倾听远古大陆的秘密,感受惊天动地的造山运动;您可以穿越气势磅礴的峰丛,仰望那匪夷所思的“天桥”;您还可以走进梦幻般的溶洞世界,触碰笋乳生长的奇妙;您甚至可以踏着最古老的生命印迹,回到“北京人”的生活场域,破解人类演化的密码……数不尽的神奇,道不完的故事,讲不完的知识,尽在其中。


    

整本书设计精美,丰富多彩的图片与简练优雅的文字带给您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无论您是对首都的远古地质历史感兴趣,还是对远离现代化大都市的自然风光着迷,都可以从本书中一探究竟。


    

 


    

   (荐评人:徐梦华)



    

    

文化在行动


    

国土资源部举办直属机关青年干部培训班


    

近日,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培训期间,国土资源部相关领导结合自身经历向学员谈了青年干部应如何成长、成才。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技术工程部主任吴海涛、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情报室主任唐金荣分别向大家介绍了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以及对当前矿业形势的分析与思考。中石化青年优秀教师刘新华作了《领导者言语表达艺术》的报告。学员们还观看了中央党校教授作的《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文化强国》的辅导报告。此次培训班为国土资源系统的青年干部搭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学习、交流和提升的平台。


    

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在京举行


    

1025,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梵思汀”杯第五届宝石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会议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总结了国土资源作协5年来的工作,部署了今后5年的文学创作工作,并选举产生了第五届主席团,颁发了“梵思汀杯”第五届宝石文学奖。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汪民为大会发来寄语,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白庚胜致辞,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张洪涛出席会议。



    

    

徽志解读


    

 河南豫矿资源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徽志解读


    

  河南豫矿资源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标识由“豫矿”的首字母“yk”变形而来,其外形犹如急速飞翔的箭头,体现出豫矿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锐意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的决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豫矿作为河南地质矿产勘查开发行业领跑者的行业地位。


    

色彩采用金黄、黑色两种主色调。金黄色代表激情与进取,象征豫矿人激昂的斗志和不断拼搏的激情;在中国历史上金黄色是尊贵、财富的象征,也寓意着为社会创造财富。黑色是吸纳百川的色彩,在中国文明中,记录历史用的是黑墨,过节和大庆之日用黑色书写对联,代表沉稳与本真,大气与活力,象征豫矿人质朴的品质和拼搏的活力,同时行业特点突出。


    

总之,标识由两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来,简单、精致,视觉冲击感强,现代感丰富,让人过目不忘,非常便于传播和记忆。


    



    

文化人物


    

文乐然1943年—),湖南桃源人,国家一级作家。1968年毕业于新疆喀什师院,曾任新疆伊吾县小学教师、中学教师,新疆人民出版社任编辑,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作者于1963年发表处女作,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调入原地质矿产部文学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多年来,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兼涉报告文学、散文、评论、电影、电视创作。作品约计150万字,出版作品集《桃花溪》、《温柔的荒原》、《荒漠与人》、《走向圣殿》、《文乐然自选集》等,拍摄《荒漠与人》、《风成城》两部电视剧。短篇小说《蓝色的灯罩》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作品奖。报告文学《高原》曾召开作品研讨会。《沉重的崇高》记述了两代院士的人生履历,引起文坛广泛关注,在读者中有很大的影响,被多家网站转载或连载。


    

著名评论家屠岸先生这样评价文乐然的作品:“这不是普通的文学,而是灵魂升华的记录。”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金元浦认为他的《走向圣殿》是“二十世纪最后一部精神史诗”。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一川也认为他的作品是“整个当代文学创作中一个不可多得的可喜收获”。



    

《地学文化动态》征稿启事


    

《地学文化动态》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和中国地质图书馆主办的不定期刊物,本刊以推动地学文化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为主要宗旨,力图为社会各界进行地学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平台。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发挥好本刊作用,现面向国内专家、学者诚征稿件,敬请各位不吝赐稿。


    

内容要求:


    

本刊以地学文化理论研究和地质行业文化建设类文章为主,主要设有传文达意、文化研究、文化人物、文化沃土、文化在行动、文化推介、徽志解读等栏目,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就以上几个主要方面投稿。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并推荐到相关报社或期刊登载。来稿恕不退还。


    

联系方式:


    

1.通信地址:北京8324信箱《地学文化动态》编辑部,邮编:100083


    

2.电子邮箱:dxwh@cgl.org.cn


    

3.联系电话:010-66554913


    

4.联 系 人:崔熙琳


    

 


    

地学文化动态 DIXUE WENHUA DONGTAI


    

2014年第11期(总第33期)


    

 



    

    编:史                        联系电话:(010) 66554913


    

责任编辑:崔熙琳 徐梦华               联 系 人:崔熙琳


    

    核:单昌昊                          真:(010) 66554908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      电子信箱:dxwh@cgl.org.cn


    

    编:100083                      单位主页:http://www.cgl.org.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