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转子振动主动控制研究现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对柔性转子系统动力学研究进行了回顾,综述了柔性转子主动振动闭环控制系统中作动器、控制器控制律设计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对柔性转子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in flexible rotor dynamics,review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actuator and control strategy in 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system of flexible rotor,and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active vibration control technology of flexible rotor.
引文
[1]闻邦椿,顾家柳,夏松波,等.高等转子动力学———理论、技术与应用[M].1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李文忠,王黎钦.高速转子系统振动控制技术评述[J].机械强度,2005,27(1):44-49.
    [3]牟伟兴.磁悬浮轴承柔性转子系统的变参数控制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闻邦椿,李以农,韩清凯.非线性振动理论中的解析方法及工程应用[M].1版.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5]顾仲权,马扣根,陈卫东.振动主动控制[M].1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
    [6]闻邦椿,李以龙,徐培民,等.工程非线性振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7]李国平,杨东利,魏燕定,等.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应用与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1,31(5A):89-91.
    [8]王加春,李旦,董申.振动主动控制中的三个问题[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1,37(1):2-6.
    [9]汪海航,汪希萱.转子振动主动控制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J].中国机械工程,1996,7(1):54-57.
    [10]章永强,骆振黄,陈之炎.转子振动主动控制研究评述[J].振动与冲击,1991,(4):31-39.
    [11]顾家柳.转子系统振动主动控制的目的及对策[J].振动与冲击,1993,(2):1-7.
    [12]焦映厚,陈照波,夏松波,等.非线性转子动力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9,31(3):1-4.
    [13]黄文虎,武新华,焦映厚,等.非线性转子动力学研究综述[J].振动工程学报,2000,13(4):498-509.
    [14]孟光.转子动力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振动工程学报,2002,15(1):1-9.
    [15]章璟璇.柔性转子动平衡及转子动力学特性的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6]王宁峰,王桂红.基于ANSYS的转子临界转速计算[J].青海大学学报,2007,25(10):18-21.
    [17]王继强,王风翔,宗鸣.高速电机磁力轴承-转子系统临界转速的计算[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27(27):94-98.
    [18]段志强.柔性轴转子系统动力学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9]孙首群,虞烈.磁轴承柔性转子系统动力学特性建模与优化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2003,15(3):365-368.
    [20]张锦光,胡业发,钱杰,等.磁悬浮转子系统中柔性转子建模与联合仿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0,32(1):44-47.
    [21]谢友柏,汤玉娣.具有非线性油膜力的滑动轴承转子系统振动特性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7,21(4):93-104.
    [22]武新华,刘荣强,夏松波.非线性油膜力作用下滑动轴承涡动轨迹及稳定性分析[J].振动工程学报,1996,9(3):302-307.
    [23]徐龙祥,朱均.轴系稳定性与支撑轴承的关系[J].南京航空学院学报,1993,25(2):168-175.
    [24]谢沛霖.混合轴承柔性转子系统稳定性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11):1224-1227.
    [25]赵小宇.非线性转子-轴承系统稳定性优化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6]何钦象,赵天锋,曹升虎,等.磁浮轴承转子系统的稳定性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5,21(2):157-160.
    [27]谢振宇,徐龙祥,李迎,等.磁悬浮轴承转子系统的稳定性及动态特性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4,23(7):765-767.
    [28]朱美玲,赵淳生,汪风泉.电磁力控制柔性转子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研究[J].应用科学学报,1996,14(3):271-278.
    [29]王晋麟.高维非线性转子-轴承系统的降维与动特性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0]刘永兵,宋方臻,邵海燕.磁悬浮转子振动主动控制综述[J].仪器仪表用户,2005,12(6):1-3.
    [31]刘迎澍,黄田.磁悬浮轴承研究综述[J].机械工程学报,2000,36(11):5-9.
    [32]蒋启龙,连级三.电磁轴承及其应用研究综述[J].重庆大学学报,2004,27(7):146-151.
    [33]张钢,殷庆振,蒋德得.磁悬浮轴承-柔性转子系统的结构设计[J].轴承,2010,(6):15-18.
    [34]蔡永飞.被动式电磁阻尼器对磁悬浮柔性转子振动控制的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5]王传法,张阿舟,黄太平.应用变参数挤压油膜阻尼器的柔性转子振动控制[J].振动工程学报,1993,6(1):58-62.
    [36]祝长生.磁流变流体挤压油膜阻尼器柔性转子系统动力特性的实验研究[J].功能材料,2006,37(5):750-753.
    [37]汪建晓,孟光.磁流变液阻尼器-柔性转子系统振动特性与控制的再研究[J].机械强度,2003,25(4):378-383.
    [38]祝长生.转子系统磁控挤压油膜阻尼器[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41(9):1561-1566.
    [39]王洪礼,李强,孙景.用形状记忆合金弹簧主动控制转子振动[J].机械强度,2002,24(1):29-31.
    [40]阎晓军,聂景旭,孙长任.用于高速转子振动主动控制的智能变刚度支承系统[J].航空动力学报,2000,15(1):63-66.
    [41]耿英,方勃,耿辉,等.压电材料在振动主动控制中的应用[J].机械产品开发与创新,2007,20(5):27-28,33.
    [42]孙国春,史文库,田彦涛.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发展[J].机床与液压,2004,(3):1-6.
    [43]李敏霞,刘季.主动结构振动控制算法综述[J].世界地震工程,1998,14(4):61-69.
    [44]朱熀秋,王泉,陈艳.基于线性二次型策略的交直流磁轴承控制器[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0(增刊1):239-246.
    [45]程敏.主动磁力轴承鲁棒控制算法研究及其控制系统设计[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6]李书鹏.磁悬浮轴承系统的鲁棒控制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7]刘雨,段广仁.磁悬浮轴承的H∞控制:LMI方法[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8,25(4):437-441.
    [48]陈拥军,祝长生.基于线性不等式的转子系统振动主动控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41(2):287-290,310.
    [49]骆志明,冯庚斌.转子动力系统的非线性H∞控制[J].振动工程学报,1998,11(2):224-228.
    [50]刘迎澍.磁悬浮轴承的变结构控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51]屈文忠,邱阳,唐建中,等.模糊控制理论在柔性结构振动主动控制中的应用[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8,17(2):194-196,199.
    [52]杨泽斌,孙玉坤,等.基于神经网络逆系统的单自由度混合磁轴承控制器设计[J].轴承,2008,(1):9-12.
    [53]苏义鑫,龙祥,张丹红.主动磁轴承的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8(3):304-307.
    [54]张静,武俊峰.磁悬浮系统的哈密顿建模和无源控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8,12(4):464-467.
    [55]刘永寿,支希哲,顾致平,等.转子系统振动的灰色关联控制方法研究[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4,2(3):90-93.
    [56]刘永寿,支希哲,王三舟.转子系统振动的灰色预测优化控制方法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4,23(1):21-24.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