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传统茶文化的实证考查——以铁虎年工布地区为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1950年西藏东南部发生特大地震,工布地区损失尤其严重。本文以收集的相关资料文献为基础,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实证分析探寻当时西藏传统茶文化的诸多内涵。通过分析发现,工布地区孜岗宗虽然地处贫脊,但却有着浓郁的茶文化。这种文化中既体现着纯粹的茶叶、茶具使用文化以及西藏人民的创造精神,也体现着不同阶级、阶层群体的社会地位差别以及统治者以茶叶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压榨与剥削等等内容。因此,实现西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剥离掉糟粕,革除与社会和谐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有选择性地开展传承创新。
引文
[1]黄圣睦.1950.8.15西藏墨脱大地震(Ms=8)烈度分布的初步研究,西藏地震史料汇编[M](第二卷).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2]张炳杰,黄圣睦.西藏历史地震时间、地点、强度判定的初步尝试,西藏地震史料汇编[M](第二卷).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3]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编译.西藏地震史料汇编[M](第二卷).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4]朱去典寺活佛等人为请求救济事呈噶厦文,西藏地震史料汇编[M](第二卷).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5]贵赛白姆.西藏地方摄政(1758-1950)史研究[D].西藏大学,2010.
    [6]柳升祺.西藏的寺与僧1940年代[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
    [7]齐彪.陶与瓷之辨[J].文艺研究,2010(11).
    [8]杨树文主编.藏族器物艺术[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
    [9]李亦人.西康综览[M].北京:正中书局中华民国三十年五月初版.
    [10]赵?.因话录[M]卷五,徵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1]羌纳扎仓为两次地震寺庙塌毁事呈噶厦文,西藏地震史料汇编[M](第二卷).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12]觉木宗扎西曲林寺为修复寺庙呈文,西藏地震史料汇编[M](第二卷).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13]孜岗宗仁细代表封存救灾粮茶具结书,西藏地震史料汇编[M](第二卷).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14]孜岗宗仁细吉布苏巴代表等对支付储畜存茶粮情况呈文,西藏地震史料汇编[M](第二卷).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15]孜岗宗仁细吉布苏巴代表等对支付储畜存茶粮情况呈文,西藏地震史料汇编[M](第二卷).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①原太昭(江达)、雪卡、觉木和孜岗四个宗所辖地区,今天工布江达、林芝和米林等县所辖地区。
    ②差民,即支差人,是西藏农奴制度下的一个社会阶层等级,领有差地,实质是为领主支差纳税的农奴。
    ③谿卡,即庄园。东部藏区在入清以后,赋役方面多趋于内地,在西藏本部主要以宗谿制度落实。17世纪上半叶,格鲁派受到威胁,蒙古王爷林丹汗、藏巴汗与白利土司顿月结盟,要消灭格鲁派,摧毁三大寺(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五世达赖联合固始汗粉碎了攻势,并没收摧残过格鲁派的教派及贵族所拥有的土地和农奴,将它们赐给改宗奉行格鲁派的寺院以及支持格鲁派的贵族,并留部分由政府支配,形成了三种类型的“谿卡”:曲谿(即寺院庄园)、格谿(即贵族庄园)、雄谿(即官府庄园)。
    ④在《西藏地震史料汇编》一、二卷中,个别地方出现“一缯”包括“四块”砖茶,如二卷第334页,“装有砖茶十二缯(一缯四块)者十二箱”,为数据完整统一且弥补一些记载中的缺陷,除非有特别说,均以一缯七块,并特指沱茶理解。
    ⑤这里的“缯”区别于四川地区制紧压藏茶的“甑”。据笔者走访,后者既是一种制茶工具,也是一种计算单位,但作为计量单位对应1块,很少出现1甑对应多块的现象。
    ⑥浮茶指以紧压茶类进行冲泡时浮于表面的茶末或杂质,也指在制作酥油茶获取茶汤过程中煮后的茶叶叶底。
    ⑦僧众:12×100+10+14=1224块,第穆强嘎罗林寺、第穆活佛、堪布:12×35+129×9=1554块。
    ⑧第穆强嘎罗林寺:12×29=348块,羌纳山甘丹寺:12×3+4+126×1+14=180块。
    ⑨数据采集自《藏族社会历史调查(六)》第281,389,390页。按1958年日喀则地区计价,藏银计价:1品=50两=2.5元(银元),1两=0.5元;青稞计价:1克=20升(索或波)=28市斤,1升=1.4市斤。藏斤=2市斤(察雅、边坝地区,个别地区为5市斤,如硕板多地区);20涅尕(藏两)=1藏斤(也有10涅尕折1藏斤的,如硕板多、边坝地区);1涅尕=4藏分(边坝地区)。
    ⑩在杜素?卡的堆穷达穷家,1958年支出了1元购入2个瓦茶壶。
    关于产生这种表达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译者翻译时的表达差异,从藏语中可体现出。
    各大寺院中均有专门熬茶的大锅,如塔尔寺内备有的大铜锅,直径2.6米,深1.3米,有5个之多,所熬之茶可供5000人同时饮用。标识表示该数据包含在其它案例之中,不单计入案例个数与碗的数量。标识指案例中并未明确是何种质材的茶碗,在按类统计中不计入统计范畴之内。
    如表10-1中序号125有镂龙瓷碗两对;表2中序号14有优质古瓷大碗四对;表2中序号22有近代和古代各种古瓷碗大小三十二对。这些瓷碗价值高,多以收藏为主,极重要场合使用。
    从语用学与翻译学分析,同一记录者或翻译者对数字的使用应前后保持一致,因此同一译者出现的“对”与普通记数之间体现着茶具之间的对称性差别,如有的用“大小瓷碗4个”(表2中序号26),有的用“大小瓷碗二对”(表2中序号35);另外,其表达方式如“瓷碗三对零1个”(表2中序号49)也表明了茶具中“对”的概念的存在。茶具种类中因有交叉,未说明质料的“茶碗”案例未统计入内,因此茶具种类并非包括了数据中所有茶具类别,只以部分进行说明。达日寺,在波密县倾多区。
    今林芝境内,为七世纪初吐蕃王松赞干布为镇压罗刹女右肘倡建的寺庙。
    克:指撒一克种子之耕地面积单位,一克约重二十八斤。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