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和建筑工程钢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研究现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随着经济技术发展,钢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抗震设计方法研究也日益增多。文中在总结钢结构震害经验的基础上,介绍国内与国外的抗震设计理念,比较主流的钢结构抗震措施,从材料、构件、整体结构层面剖析国内外钢结构抗震设计在抗震理念与抗震措施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钢结构抗震设计现存的问题,并对今后钢结构抗震设计的发展提出展望。
引文
[1]周炳章.日本阪神地震的震害及教训[J].工程抗震,1996,3(1):39-45.
    [2]李国强,李杰,苏小卒.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李国强.多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黄南翼,张锡云.日本阪神地震中的钢结构震害[J].钢结构,1995,2(28):118-127.
    [5]山根尚志.日本地震简介和日建设计的抗震设计[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8,10(3):54-61.
    [6]徐海波,王广建,易方民等.中美两国钢结构抗震设计对比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32(2):81-86.
    [7]黄金桥.钢结构弹塑性力学及抗震设计理论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8]Erberik A,Sucuoglu H.Seismic energy dissipation in deteriorating systems through low-cycle fatigue[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e Dynamics,2004,33(1):49-67.
    [9]Ordaz M,Huerta B,Reinoso E.Exact computation of input-energy spectra from Fourier amplitude spectra[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e Dynamics,2003,32(4):597-605.
    [10]程光煜,叶列平.弹塑性SDOF系统的地震输入能量谱[J].工程力学,2008,25(2):28-38.
    [11]胡冗冗,王亚勇.剪切型多自由度体系瞬时输入能量的分布[J].世界地震工程,2006,22(4):140-144.
    [12]龚思礼,王广军.建筑抗震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13]胡聿贤.地震工程学(第2版)[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