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震能量积聚和触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依据全球百年来的强震观察资料,应用地震结构爆裂动力学理论,揭示了地震结构包体(SOB)的普遍存在,随震源深度的层状分布,地震的孕育过程及其机制,物质流由高压和高温方向输向包体;由能量方程导出了地震能量积聚周期同地震能和包体特性的关系,地震触发的机制。地震结构包体的内压力达到临界压力后,在附加应力作用下,发生波叠加,形成了冲击波,导致地震的爆发。汶川8级地震,经过9次叠加后,形成超过1000万大气压的超强流体,若干秒时间,包体爆裂,将千万吨物质送出地面。实施地震波,地下核爆波,震源弹波和HRT波联合工程计划,可同时夺取地震预测和油气勘探的双重成果。我国地震理论研究翻开了地学史新的一页。
引文
[1]曾雄飞.中国大地震规律初探——爆炸地质动力学理论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R].2008年7月2日
    [2]曾雄飞.地震结构爆裂动力学理论[J].广东科技2008年第18期26–28
    [3]曾雄飞.汶川地震引领爆裂动力学理论发展[J].广东科技第19卷第2期.202–204,2010年1月
    [4]曾雄飞.爆炸源区的波结构与地震-油气包体的诊断[R].2010年2月3日
    [5]曾雄飞.地震结构爆裂动力学理论[M](中英文).伍义生译.广东科技,2010.9增刊
    [6]宋治平,尹祥础,梅世蓉.地震孕育过程的包体流变模型的理论及应用研究.陈运泰主编《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M].地震出版社122–134,1999年12月
    [7]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亚洲地震概要[》M].地震出版社,2007年10月
    [8]傅征祥,刘桂萍.邵志刚.《板块构造和地震活动性[》M].地震出版社,2009年9月
    [9]曾雄飞.地震结构爆裂动力学理论[M].广东科技2010年9月增刊.附录三
    [10]李国玉,吕鸣岗.中国含油气盆地图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年12月
    [11]李娜编译.科学家首次绘制地幔电导率全球三维图像.国际地震动态.2010年9
    [12]曾雄飞.新原子论及其应用研究——油气成矿爆炸地质动力学理论[M](中英文).伍义生译.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10
    [13]钱复业,赵璧如,钱卫.汶川8.0级地震HRT波地震短临波动前兆及HRT波地震短临预测方法——关于实现强震短临预测可能性的讨论[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39(1)11-23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