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行业技术结构的演变——中国地震科技发展战略走向分析之二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剖析了中国地震行业的行业特点和技术结构的演变过程,为中国地震事业的体制改革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seismological industry and its evolving process of the technical structure have been analysed in the paper.This work provides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seismological industry in the future..
引文
[1]周挚,刘琼仙,罗荣联,等.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中的战略性问题.国际地震动态,2005(7):35-42
    [2]周挚,徐平,山秀明,等.邢台地震启示录——中国地震科技发展战略走向分析之一.国际地震动态,2007(3):7-11
    [3]芮明杰.产业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5]李永禄,龙茂发.中国产业经济研究.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陈章立.我国地震科技进步的回顾与展望(三).中国地震,2002,18(1):1-14
    [7]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发展司.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8]张国民,傅征祥,桂燮泰,等.地震预报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9]王元,梅永红,胥和平.中国战略技术与产业发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0]王国治.中国防震减灾工作.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11]王瑛,史培军,王静爱.云南省农村乡镇地震灾害房屋损失评估.地震学报,2005,27(5):551-560
    [12]刘振华,汪晓霞.云南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环境分析及建议.2004年01月05日,www.ynnstl.net.cn/doc/read/jtys/362335525
    [13]崔秋文,陈长林,陈英方.美国自然(地震)灾害减灾政策新动向.地震科技情报,2000(17):1-3
    [14]梅世蓉,冯德益,张国民,等.中国地震预报概论.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15]国家地震局.当代中国的地震事业.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16]郭增建,陈鑫连.地震对策.北京:地震出版社,1986
    [17]陈章立.我国地震科技进步的回顾与展望(二).中国地震,2001,17(4):326-341
    [18]刘玉辰.以人为本科学减灾不断增强我国地震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www.cea.gov.cn/news.asp?id=206
    [19]周挚,李倩,山秀明.现场总线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探讨.地震研究,2004,27(1):98-103
    [20]周挚,山秀明,任勇,等.信息化时代地震观测技术的产业化问题.国际地震动态,2004(6):8-14
    [21]周挚,山秀明,崔建文,等.基于Internet的强震监测网络系统的设计.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4(1):61-63
    [22]刘琼仙,周兰江,周挚,等.路由器实现VPN连接及地震信息网络VPN应用分析.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5,26(6):84-90
    [23]周挚,刘琼仙,梁虹,等.基于VPN技术的云南强震观测高速远程通信实用方案.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5):387-391
    [24]周挚,刘琼仙,梁虹,等.流动强震观测无线接入远程通信实用方案.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27-32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