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地动仪文献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对《后汉书》中有关地动仪的原理部分的文字进行分析,认为"柱"是和尊底相连的固定的直立杆,"都"是会聚的意思,"旁行八道"意思是从"柱"向侧旁有八条"道"可行,"八道"也是固定不动的,"八道"和"关"是相连的。并且应用地震学的原理进行分析,认为在当时的地震背景下利用地动仪测知地震方向很可能是可行的。最后对张衡地动仪重新作了初步设想。
引文
[1][英]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小组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卷地学第二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341。
    [2]王振铎,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复原研究,文物1963年第2期:1-9。
    [3]冯锐、朱涛,武玉霞,李先登,张衡地动仪的科学性及其贡献,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5卷增刊(2006年):1-15。
    [4]王振铎,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复原研究,文物1963年第2期:1-9。
    [5]冯锐,朱涛,武玉霞,李先登..张衡地动仪的科学性及其贡献.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5卷增刊(2006年):1- 15。
    [6]冯锐、田凯、朱涛、武玉霞、朱晓民、李先登、孙贤陵,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5卷增刊(2006年):53-76。
    [7]冯锐、武玉霞、朱涛,地动仪的史料和模型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5卷增刊(2006年):34-52。
    [8]李志超,天人古义——中国科学史论纲“再议候风地动仪”,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297—308。
    [9]冯锐、武玉霞、朱涛,地动仪的史料和模型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5卷增刊(2006年):34-52。
    [10]王鹏飞,张衡候风地动仪功能测试和感震原理的探讨,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4卷(2005年)第4期:291-318。
    [11]冯锐、田凯、朱涛、武玉霞、朱晓民、李先登、孙贤陵,张衡地动仪的科学复原,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5卷增刊(2006年),53—76。
    [12][唐]徐坚等辑,初学记卷五地部上。
    [13][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二三五卷?职官部三十二。
    [14]李志超,天人古义——中国科学史论纲“再议候风地动仪”,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297—308。
    [15]王鹏飞,张衡候风地动仪功能测试和感震原理的探讨,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4卷(2005年)第4期:291-318。
    [16][汉]刘熙撰、[清]毕沅疏证,释名疏证第五卷释宫室第十七。
    [17][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卷六上木部。
    [18][汉]刘熙撰、[清]毕沅疏证,释名疏证第五卷释宫室第十七。
    [19]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1188。
    [20][汉]刘熙撰、[清]毕沅疏证,释名疏证第二卷释州国第七。
    [2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2176。
    [22]《说文解字》卷十二上门部。
    [23][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卷六上木部,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3.12。
    [24]李善邦,中国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81:398。
    [25][英]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小组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卷地学第二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341。
    [26]李志超,天人古义—中国科学史论纲,“再议候风地动仪”,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297—308。
    [27]赵冠峰,张衡地动仪文献蠡读——对地动仪功能的重新认识,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3卷第4期(2004年):334—344。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