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前兆场物理模式与前兆时空分布机制研究(一)──坚固体孕震模式的由来与证据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首先针对“地震前兆场物理模式建立”项目的需要,阐述了该项目的研究思路与必须研究的若干科学问题,强调了强震孕育条件与过程的研究是其中的核心文中先对笔者80年代提出的“坚固体孕震模式”的由来与发展作了概述;进而从深部构造、力学分析、破裂实验三个方面论证了该模式的合理性.从华北北部层析成像研究结果看出:强震震源都分布在高速块体内,或高速块体与低速块体接触地带,但偏于高速体一侧.通过硬、软包体力学模型研究,确认:硬包体(即坚固体)是大量应变能高度集中的重要条件.岩石失稳条件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一致表明:只有震源体的刚度大于环境刚度时才可能导致岩体失稳、突然破裂与应力降的产生.
引文
陈、郝晋升、严维玲、刘晓红,1982.单轴压缩时压机刚度对岩石样品声学性质的影响.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编,大陆地震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409—415.地震出版社,北京.冯德益、舒立德、刘喜兰、梅世蓉、何伯荣,1995.华北北部地区地震前兆场时空演化模型的研究:以唐山地震为例.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编,“八五”地震短临预报攻关研究三级课题论文集(待出版).地震出版社,北京.梅世蓉,1982.唐山地震的启示.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429—447.地震出版社,北京.梅世蓉,1970.从华北地震活动的规则性看危险区划分的一个途径.地震战线.学术讨论专辑(一),1—11.梅世蓉,1985.地震前兆的地区性.中国地震,1,2,17—22.梅世蓉、梁北援、朱岳清,1989.唐山地震前兆机制的数值模拟.中国地震,5,2,27—34.梅世容、梁北援,1989.唐山地震孕震过程的数值模拟.中国地震,5,3,9—17.梅世蓉、赵燕来,1993.渤海及其邻区三维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梅世蓉地震科学研究论文选集,391—411.地震出版社,北京.孙若昧、赵燕来、梅世蓉,1993.渤海及其邻区的地震层析成像.地球物理学报,36,44—54.孙若昧、刘福田,1995.京津唐地区地壳结构与强震发生──P波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待刊).张流、肖晓辉、何昌荣、赵树清、王玉玲,1995.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非线性行为及其与系统失稳之间的关系.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编,“八五”地震短临预报攻关三级课题研究论文集(待出版).地震出版社,北京.Brady,B.T,1975.Theoryofearthquakesinclusiontheoryofcrustalearthquakes.PureAppl.Geophys,113,1/2,149—168.1991.1—30.AHCCCP,M.A,B.φ,1989.9—26.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