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阳高地震前兆异常频次的空间特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对1989年10月18日大同—阳高ML6.1地震的前兆异常频次、空间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依照地震多点多项前兆异常形态“出现—转折—结束”统计上的相似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别绘制出月频次及结束旬频次图像。指出,用曲线的峰值对震情可进行短期、短临及临震追踪预报。a)异常频次和转折频次的空间特征地震前,从1987年6月至1989年10月,在距震中320km范围内观测到了丰富可靠的异常70多项,对异常和异常转折的频次与震中距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分别绘制了与震中距的关系图。震中距平均出现的异常频次为2.7次/10km,大于均值的视为异常区,否则视为“异常空区”。图中表明,地震前形成多个异常区和“异常空区”,并且相间出现,其范围和异常数目差异也较大。震中区异常较少,但出现得早、转折得多;距震中170km~230km的北京地区异常多,但出现得晚、转折得少。说明异常多的地区不一定都会发生地震,异常较少、但出现早、转折多的地区也可能发生地震。b)中期和短期异常特征及地震预报异常出现时间月频次图表明,1988年6月至1989年3月为中期前兆时间,历时9个月,时间长、异常少,曲线于平稳中有上升趋势;1989年4月份曲线不断明显?
引文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