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与生态史:中国灾害史料整理与数据库建设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本文在系统回顾有史以来中国灾害史料之发掘、整理和数据化过程的基础上,从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生态史角度,借鉴目前流行的大数据思维,对历史时期,尤其是建国以来国内灾害史学者业已进行的大规模史料整理与数据库建设展开批判性分析,一方面充分肯定这些工作对推进中国灾害史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则分析其内在局限与诸多不足,进而以清代为例,提出有关中国灾害历史数据库建设的最新构想,以为打造一个服务于国内外中国灾害史研究者的可持续扩展的公共学术交流平台而张本。
Based 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process excavating,organizing and digitalizing the primary sources of Chinese disaster history,this article applies an ecologic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 which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and adopts the prevalent mind of big data,in order to offer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extensive work Chinese disaster historians have been doing on the compilation and database 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ical sources. On the one hand,it fully recognizes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his work has made in developing the field of disaster history; on the other hand,it studies its limits and inadequacy. Furthermore,this article applies the research of the Qing Dynasty as an example and suggests a most updated blueprint for the database 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ical sources of Chinese disaster history. This blueprint intends to build a public academic platform which is sustainably accumulating and expanding,for domestic and overseas scholars.
引文
[1]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2]谭徐明:《清代干旱档案》,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
    [3]李善邦:《中国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81年。
    [4]郑景云、郝志新、狄小春:《历史环境变化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地理研究》2002年第2期。
    [5]陈业新:《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 竺可桢:《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东方杂志》第22卷第3期,1925年。
    2 参见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
    3 文见《中国文化研究汇刊》1944年第4卷第上期,第1—83页。
    4 科学出版社,1956年。
    5 科学出版社,1985年。
    1 参见《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一卷“编辑例言”。
    2 参见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主编:《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说明”,地图出版社,1981年。
    3 张德二主编:《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凤凰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4 温克刚主编:《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气象出版社,2005—2008年。
    1 中国地震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蒋克训、齐书勤、郭美兰主编:《明清宫藏地震档案》上卷(共2册),地震出版社,2005年。
    2 北京市地震局、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蒋克训、齐书勤、刘铮芸主编:《明清宫藏地震档案》下卷(共2册),地震出版社,2007年。
    3 谭徐明主编:《清代干旱档案史料》,上下册,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
    4 中国书店,2006年。
    5 中国书店,1984年,1992年。
    6 文物出版社,1993年。
    7 以上各书依次为:广东文史研究馆编,1961年出版,1964年增订;赵传集编纂,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编,1980年;贵州省图书馆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1988年;河北省旱涝预报课题组编,气象出版社,1985年;陈桥驿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朱殿英主编,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袁林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于德源著,同心出版社,2008年。
    1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2 以上各书依次为:农业出版社,198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武汉出版社,1993年。
    3 参见该书第3页,戴逸序。
    4 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5 学苑出版社,2010年。
    6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2012年。
    7 全50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年。
    8 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b19cad0100k8ni.html。
    9 詹福瑞主编,殷梦霞、李强选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
    李德龙主编,学苑出版社,2011年。
    1 参见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46页。
    2 参见徐光启著,陈焕良、罗文华校注:《农政全书》下册,岳麓书社,2002年,第750—751页。
    3 Sir Alexander Hosie,“Droughts in China,A.D.620—1643,”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Vol,Ⅶ1877,PP.51—89;“Floods in China,630—1630,”China Review,Vol,Ⅶ1878,PP.371—372 .转引自竺可桢:《中国历史时代之气候变迁》,《国风》第2卷第4号,1933年12月15日。
    4 参见李善邦:《中国地震》,地震出版社,1981年,第200页。另据宋正海,此书系1910年光启社法文出版,待考。
    5 参见宋正海:《历史自然学》,《大自然探索》1984年第4期。
    6 文海出版社,1969年影印。
    7 据该书凡例,全书对黄患的统计,分“溢”、“决”、“决河”、“大水”等类,其中“溢或决因原书之记载而别,决又分‘修治不详’、‘修’、‘徙’三项,人为之害曰决河,大水乃因河之决溢被灾或原书之记载为大水”;表格部分则分“时期”(含年代及公元)、“性质”(即河患、治水等事件)、“纪事”及“备考”等栏目,其中“纪事”栏“摘录书籍报章关于黄河决溢迁徙,地方被灾情形,历代议河言论,以及修防工程之记载”,兼附“参考书报之名称”,“备考”栏则为纪事之注解,或加以补充”。见沈怡、赵世暹、郑道隆著,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1935年11月印行。
    8 陈高庸编:《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上海国立暨南大学,1939年。
    1 以上图集均由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主编,1980年代初编制,中国地图出版社1986年、1990年出版。
    2 见国家测绘局成果司《〈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明清卷》,网址:http://www.sbsm.gov.cn/article/chcg/cgyyytg/yysl/200710/20071000002913.shtml。
    3 参见《人民日报》,2004年2月24日,第11版。
    4 竺可桢:《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东方杂志》第22卷第3号,1925年2月10日;《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科学》第10卷第2期,1925年5月;《中国历史时代之气候变迁》,《国风》第2卷第4号,1933年12月15日;另见Coching Chu,“Climatic Pulsations during Historic Time in China”,Geographical Review,Vol.Ⅵ.No 2,April 1926,PP.274—282.
    1 陈家其:《从太湖流域的旱涝史料看气候信息的处理》,《地理学报》1987年第3期。
    2 林振杰、郑斯中:《自然灾害史料的信息化处理》,《灾害学》1989年第4期。
    3 郑景云、张丕远、王桂玲、简慰民:《民国时期自然灾害史料的信息化处理》,《中国减灾》1992年第3期。
    4 王静爱、史培军、朱骊、陈晋、张远明、王平:《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第1期。
    5 方伟华、王静爱:《中国历史水灾案例数据库的建立及相关问题探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6期。
    6 郑景云、郝志新、狄小春:《历史环境变化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地理研究》2002年第2期。
    7 张德二:《中国历史气候文献记录的整理及其最新的应用》,《科技导报》2005年第8期。
    8 徐榕焓、徐士进、董少春:《基于GIS的历史自然灾害数据库设计与实现》,《测绘科学》2012年第1期。
    1 张向萍、叶瑜、方修琦:《1644—194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历史台风频次序列重建》,《古地理学报》2013年第2期。
    2 黄红铸、崔玉娟、叶瑜、方修琦:《江浙沪地区历史重大洪涝灾害情景下的人口和GDP物理暴露量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6期。
    3 参见拙文:《中国灾害史研究的非人文化倾向》,《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
    1 此处关于灾害网络的讨论,借鉴了徐道一《太极序列——自然界的联系网络》(海天出版社,2014年)一书中的相关研究,特此致谢。
    2 参见拙著:《近世棘途:生态变迁中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22—424页。
    1 高建国:《中国近现代减灾事业和灾害科技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
    2 夏明方:《中国灾害史研究的非人文化倾向》,《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
    3 参见陈业新:《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有关大数据的讨论,参见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以及它如何改变政府、商业与我们的生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中信出版社,2014年。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