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原两侧新石器文化关系变化和传说中的洪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正> 洪水,在我国古籍中记载颇多,它是全新世大暖期的产物。当其时,气候炎热,冰川消融,雨量增多,千山万壑的陆地水夺道而下,不遵其道,恣意泛滥,肆虐达2000年以上。横亘于我国北方的黄河,流程万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它满载洪流,高原直下,冲出三门峡后,直泻华北平原,游荡无羁,任意改道,危害尤烈,一度成为阻隔平原两侧交往的严重障碍。这种危害在当地古文化遗存的发展和关系变化过程中留有痕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olithic cultures on the two sides of the Hebei Plain were very close during 8000~7000 BP;later,it was interrupped around 6000 years ago;but at about 5000 BP.the linkage was gradually recovered.These changes must have been concerned with legendary floods judging from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scopes in which they happened as well as the peculiar fea- tures shown in the cultures.At the same time,inundation should also be taken into account as a pre- sumable important factor of this cultural phenomenon.
引文
① 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考古》1991年第12期。
    ② 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等:《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11期。
    ③ 金家广、徐浩生:《浅议徐水南庄头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考古》1992年第11期。
    ④ a.邯郸文物保管所:《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考古》1977年第6期。
    b.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
    ⑤ 严文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新发现》,《考古》1979年第1期。
    ⑥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武安洺河流域几处遗址的试掘》,《考古》1984年第1期。
    ⑦ 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河北安新县梁庄、留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6期。
    ⑧ 拒马河考古队:《河北易县涞水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88年第4期。
    ⑨ 《华夏考古》编辑部:《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现场会发言摘要》,《华夏考古》1988年第4期。
    ⑩ 济青公路文物考古队:《山东临淄后李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11期。
    (11) 济青公路文物考古队:《山东临淄后李遗址第三、四次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第2期。
    (12)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章丘市小荆山遗址调查、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6年第2期。
    (13)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章丘龙山三村窑石遗址调查简报》,《华夏考古》1993年第1期。
    (14) 王永波等:《海岱地区史前考古的新课题--试论后李文化》,《考古》1994年第3期。
    (1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安徽宿县小山口和古台寺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12期。
    (16)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濉溪石山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92年第3期。
    (17)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拒马河流域考古调查》,《考古》1989年第3期。
    (18)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
    (19) 郑绍宗:《河北考古发现研究和展望》,《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
    (20) 同⑧ 。
    (21) 梁宝玲、宋国:《蓟县下埝头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0) 》,文物出版社,1991年。
    (22) 梁宝玲:《蓟县弥勒院遗址发掘》,《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馆刊》第4期,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23) 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考古》1959年第4期。
    (2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1979年裴李岗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第1期。
    (25) 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华县报告编写组:《华县、渭南古代遗址调查与试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3期。
    (26)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1978至1982年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 1983年第11期。
    (27)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县苑城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89年第6期。
    (28) 淄博市博物馆等:《淄博市张店周村古遗址调查报告》,见《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29) 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等:《山东章丘县西部原始文化遗址调查》,见《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30) 青州市博物馆:《青州市新石器遗址调查》,《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3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等:《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
    (32) a.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磁县界段营发掘简报》,《考古》1974年第6期。
    b.张忠培:《后岗一期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2年第3期。
    (33)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磁县下潘汪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3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武安赵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2年第3期。
    (35) 同⑥ 。
    (36)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永年石北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89年第3期。
    (37)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71年安阳后岗发掘简报》,《考古》1972年第3期。
    (38) 濮阳西水坡遗址考古队:《1988年河南濮阳县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12期。
    (39) 同(32) b。
    (40) 郑笑梅:《试谈北辛文化及其与大汶口文化的关系》,见《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
    (41) 张学海:《论四十年来山东先秦考古的基本收获》,见《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42)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等:《大汶口》,文物出版社,1974年。
    (43)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饶县五村遗址发掘报告》,见《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44) 寿光县博物馆:《寿光县古遗址调查报告》,见《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45) 同(28) 。
    (46) 同(30) 。
    (47) a.河北省文管处:《正定南杨庄遗址试掘记》, 《中原文物》1981年第1期。
    b.文启明:《略谈河北仰韶文化南杨庄类型》,《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4期。
    (48)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
    (49) 张家口考古队:《1979年蔚县新石器时代考古的新收获》,《考古》1981年第2期。
    (5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古》1982年第6期。
    (5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社,1961年。
    (52) 同(32) b。
    (53) 田广金:《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时代文化遗存研究》,见《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
    (54) 高广仁、邵望平:《史前陶鬶初论》,《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
    (55) 佟伟华:《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原始文化的交流》,见《考古学文化论集》第2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
    (56) 栾丰实:《试仰韶文化时代东方与中原的关系》,《考古》1996年第4期。
    (57) 韩榕:《浅谈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过渡》,见《庆祝苏秉琦先生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58) 董增凯、孟昭林:《河北曲阳发现彩陶遗址》,《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1期。
    (59)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58~1959年殷墟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2期。
    (60) a.高天麟:《关于磁县下潘汪仰韶文化遗存的讨论》,《考古》1979年第1期。
    b.杨锡璋:《仰韶文化后岗类型和大司空村类型的相对年代》,《考古》1977年第4期。
    (61) 严文明:《略论仰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阶段》,见《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
    (62) a.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大河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3期。
    b.张忠培:《试论东庄村和西王村遗存的文化性质》,《考古》1979年第1期。
    c.孙祖初:《秦王寨文化研究》,《华夏考古》1991年第3期。
    (63) 罗平:《河北邯郸百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 古》1965年第4期。
    (64) 庚云明:《河北邢台柴庄遗址调查》,《考古》1964年第6期。
    (6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安阳洹河流域几个遗址的试掘》,《考古》1965年第7期。
    (66)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容城县午方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考古学集刊》第5集,1987年。
    (67) 李恭笃:《试论小河沿文化》,见《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68)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永年县台口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2年第12期。
    (69) 安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汤阴白营龙山文化遗址》,《考古》1980年第3期。
    (70)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邯郸涧沟村古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7年第4期。
    (71) 山东省博物馆等:《山东茌平县尚庄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4期。
    (72)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北唐山市大城山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3期。
    (73)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省任丘市哑叭庄遗址发掘报告》,《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
    (74)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
    (7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等:《1978年~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1期。
    (76) 同(49) 。
    (77) 忻州考古队:《山西忻州市游邀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4期。
    (78) 汪宇平:《内蒙古清水河县白泥窑子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物》1961年第9期。
    (79) 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神木石峁遗址试掘简报》,《史前研究》1983年第2期。
    (80) 杨杰:《晋陕冀北部及内蒙古中南部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初探》,见《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1991年。
    (81)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质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
    (82) 彭贵等:《渤海湾沿岸晚第四纪地层碳十四年代学》,《地震地质》第2卷第2期,1980年。
    (83) 李元芳:《天津北部全新世海侵》,《地理集刊》第18号,1987年。
    (84) 韩嘉谷:《一万年来渤海西岸环境变迁及其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见《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6年。
    (85) 王强:《天津地区全新世牡蛎滩的古海洋学意义》,《海洋学报》第13卷第3期,1991年。
    (86) 施雅风等:《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的基本特征》,见《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海洋出版社,1992年。
    (87) 赵希涛等:《中国全新世海面变化及其与气候变迁和海洋演化的关系》,见《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海洋出版社,1992年。
    (88) 杨守礼:《新乡地区新石器考古综述》,《中原文物》1981年特刊。
    (89) 新乡地区文管会等:《河南新乡县洛丝潭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5年第2期。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