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 华夏之根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华夏文化深深地扎根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特别是它的东南缘,是创造和凝聚中华文明的重要舞台。
Huaxia Culture takes root in the loess plateau. Especially the southeastern fringe of the plateau is an important stage of creating and embodying Chinese civilizaion.
引文
①在绘制黄土高原与古文化图时,曾以下列文献作参 考: a.朱显谟:《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陕西科学技 术出版社,1986年。 b.王永焱、张宗祜:《中国黄土》,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c.刘东生等:《黄河中游黄土》,科学出版社,1964年。d.刘东生等:《中国的黄土堆积》,科学出版社,1965年。e.刘东生等:《黄土与环境》,科学出版社,1985年。f. Liu Tungsheng, An Zhisheng, Yuan Baoyin and HanJiamao, 1985, The loess - Paleosol Sequence in Chinaand Climatic History, Episodes, Vol. 8, No. 1.g.张宗祜、张之一、王芸生:《中国黄土》,地质出版社,1989年。
    ② a. Pumpelly R., 1866, Geological Researches in Chinaand Japan During the years 1862 - 1865.Smith. Contr, Vol. 202b. Richthofen F., 1877 - 1883, China, Vol. I -4.
    ③ a. Willis B., 1907, Research in China, Vol. I.Washington.b. Schmitthenener H. 1932, Chinesische Losslandschaf und Stadte, stuttgart. c.B.A.奥勃鲁契夫:《黄土的成因问题》,《砂 与黄土问题》,科学出版社,1958年。 d.P.德日进:《东亚地质及人类原始》,北京地质 学生物学研究所,第7号,1941年。
    ④a.刘东生等:《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科学出版 社,1964年。 b.同①c。 c.同①d。 d.刘东生、张宗祜:《中国的黄土》,《地质学报》 第42卷,1962年第1期。 e.周昆叔等:《初论黄土形成的古气候》,《第三届 第四纪学术会议论文集》,134~138页,科学出版 社,1982年。 f.丁仲礼、刘东生:《中国黄土研究新进展(一) 黄土地层》,《第四纪研究》1989年第1期。 g.刘东生,丁仲礼:《中国黄土研究新进展(二) 古气候与全球变化》,《第四纪研究》,1990年第1 期。 h.刘嘉麒等:《渭南黄土剖面的年龄测定及十五万 年来高分辨时间序列的建立》,《第四纪研究》1994 年第3期。
    ⑤同④a。
    (6)黄汲清、闵隆瑞:《青藏高原的隆起,沙漠和黄土 的形成,人类的起源与演化》,《第四纪研究》1992 年第1期。
    (7)计宏祥、黄万波、陈万勇、徐软奇、郑绍华:《西 藏三趾马动物群的首次发现及其对高原隆起的意 义》,《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问题》, 19~25页,科学出版社,1981年。
    (8)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青藏高原地质 构造》,科学出版社,1982年。
    (9)崔克信:《中国大陆的形成与发展》,《地质科研成果选集》(第一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
    (10)国家地震局《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课题组: 《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地震出版社,1988 年。
    (11)(43)刘东生:《黄土石器工业》,《史前考古学新进 展》,科学出版社,1999年。
    (12)安芷生、高万一、祝一志等:《“蓝田人”的磁性地 层年龄》,《人类学报》,1990年第9卷1期。
    (13)吴新智、黄慰文、祁国琴:《中国古人类遗址》,上 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
    (14)安志敏等:《陕西朝邑大荔沙苑地区的石器时代遗 址》,《考古学报》,1957年第3期。
    (15)周国兴:《河南许昌灵井的石器时代遗存》,《考古 学报》 1974年第 2期。
    (16)a.金家广、徐浩生:《浅议雅水南庄头新石器时代 早期遗存》,《考古》 1992年第 11期。 b.原思训、陈铁梅、周昆叔:《南庄头遗址14C年代 测定与文化层孢粉分析》,《环境考古研究》,第1 辑,科学出版社,1991年。
    (17)a.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泥河 湾盆地考古发掘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 1998年11月15日第1版。 b.周昆叔:《华北全新世下界不整合与新石器早期 文化》,《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研讨会论文 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18).郁金城:《北京转年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发 现》,《北京文博》1998年第3期。 b.同(17)b。
    (19)安金槐:《中国考古》,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20)夏鼐等:《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 全书出版社,1986年。
    (21)唐际根、刘忠伏:《安阳殷墟保护区外缘发现大型 商代城址》,《中国文物报》2000年2月2日第1 版。
    (2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登 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年。
    (23)a.许顺湛:《中原远古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3年。 b.李先登:《论五帝时代》,《天津师大学报》1999 年第6期。
    (24)严文明:《中国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 1987年第3期。
    (25)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 出版社,1989年。
    (26)周昆叔、张广如、曹兵武:《中原古文化与环境》, 《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一),海洋出 版社,1993年。
    (27)周昆叔:《环境考古初步研究》,《环境变迁研究》 (第五辑),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
    (28)(29)同④f。
    (30)张如一、王勤学:《黄土高原综合气候区划》,《区 域·环境·自然灾害地理研究》,科学出版社, 1990年。
    (31)a.同(24)。 b.严文明:《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有关问题》, 《内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研究文集》,海洋出版 社,1991年。 c.同(25)
    (32)朱显谟等:《黄土高原土壤与农业》,农业出版社, 1989年。
    (33).同(26)。 b.同(27)。
    (34)同①d
    (35)张云翔、胡松梅:《陕西大荔地区第四纪环境演 变》,《环境考古研究》第2辑,科学出版社,2000 年。
    (36)何炳棣:《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 出版社,1969年。
    (37)高国仁:《粟在中国古代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考古》1991年第1期。
    (38)张波:《谁是我们的母亲──是黄河,还是黄土?》 《农业考古》1988年第1期。
    (39)魏兴涛、孔昭宸、刘长江:《三门峡南交口遗址仰 韶文化稻作遗存的发现及其意义》,《农业考古》 2000年第3期。
    (40)黄其熙:《关于仰韶遗址出土的稻谷》,《史前研究》 1986年1、2期合刊。
    (41)洛阳博物馆:《洛阳西高崖遗址发掘简报》,《考古》 1981年第7期。
    (42)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 1982年1、2期合刊。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