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明形成的思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我国新石器时代末期 ,在诸多考古学文化竞相走向文明的过程中 ,以夏部族为代表的中原王朝文明的首先形成 ,应和历史上记载的洪水问题密切相关。中国文明在其形成的最后阶段 ,社会矛盾冲突的最高表现形式为族群矛盾的不可调和 ,究其原因 ,当和中国文明的本质特征即血缘关系的长期存在及在中国文明形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关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中国文明这一显著特征 ,就不能从本质上揭示中国文明形成道路的独特性。
At the end of the Neolithic Age,Xia clan,representing the imperial civilization of Central Plains was formed first in the course of varied archaeological culture running to civilization competitively,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flood recorded on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At the last stage of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the highest expressive form of social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was the irreconciliation of the contradiction among clans,the reason should be related to the essential character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that was the long-standing existance of the consanguinity and the important affection on the form of Chinese civilization.If we can’t be aware of the character obviously,the specificality of the formative rout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will can’t be disclosed essentially.
引文
① 郭大顺:《辽宁史前考古与辽河文明探源》,《辽海文物学刊》1995年第1期;《从牛河梁遗址看红山文化的社会变革》,《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集》第53页,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2001年。
    ②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考古五十年主要收获》,《新中国考古五十年》第171页~第173页,文物出版社,1999年。
    ③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荆州地区博物馆石家河考古队:《石家河遗址调查报告》,《南方民族考古》第五辑,1992年。
    ④ 任式楠:《中国史前城址考察》,《考古》1998年第1期。
    ⑤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第九区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11期;《秦安大地湾405号新石器时代房屋遗址》,《文物》1983年第11期;《甘肃秦安大地湾901号房址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2期。
    ⑥ 张玉石、杨肇清:《新石器时代考古获重大发现:郑州西山仰韶时代晚期遗址面世》,《中国文物报》1995年9月10日1版。
    ⑦ 任式楠:《我国新石器时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考古》2000年第7期;《中国史前城址考察》,《考古》1998年第1期;何弩、严志斌:《黄河流域史前最大城址进一步探明》,《中国文物报》2002年2月8日。
    ⑧ 张学海:《试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城》,《文物》1996年第12期;《鲁西两组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及对几个古史问题的思考》,《华夏考古》1995年第4期。
    ⑨ 田广金:《内蒙古长城地带石城聚落址及相关诸问题》,《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齐鲁书社,1993年。
    严文明:《文明起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物》1999年第10期。
    吴耀利:《中原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中原文物》2001年第4期;杨育彬、孙广清:《从考古发现谈中原文明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中原文物》2002年第6期。
    高光晶:《中国国家起源》,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周昆叔:《黄土高原,华夏之根》,《中原文物》2001年第3期。
    赵辉:《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文物》2000年第1期。
    韦正、马彬:《中国上古时期国家道路的几个特点》,《东南文化》1998年第2期;何宏波:《上古洪水传说与中原地区龙山时代城堡》,《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李先登:《关于龙山文化的若干问题》,《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齐鲁书社,1993年。
    许宏:《“连续”中的“断裂”———关于中国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成过程的思考》,《文物》2001年第2期;《巫术文化的衰微与礼乐文明的勃兴》,《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及早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集》第85页,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2001年。
    李伯谦:《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华夏考古》1995年第4期;曹兵武:《中原史前文化的优势———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之一》,《中原文物》2001年第4期;朱光华:《早夏国家形成时期的聚落形态考察》,《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4期。
    俞伟超:《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衰变的奥秘》,《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齐鲁书社,1993年;王青:《距今4000年前后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发展》,《东方文明之光》第291页~第299页,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袁广阔:《从古文献与考古资料看夏文化的起始年代》,《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0卷第1期,2000年1月;王润涛:《洪水传说与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姚义斌:《洪水传说与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史学月刊》1997年第4期。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第128页~第131页、第161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
    同第266页。
    孙淼:《夏商史稿》第158页~第159页、第163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
    黄石林:《徐旭生先生在历史学上的贡献》,《考古》1981年第4期。
    施雅风主编、孔昭宸副主编:《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第9页,海洋出版社,1992年。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王守春:《黄河流域气候环境变化的考古文化与文字记录》,《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第175页~第184页,海洋出版社,1992年。
    施少华:《中国全新世高温期环境与新石器时代古文化的发展》,《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第185页~第191页,海洋出版社,1992年。
    袁广阔:《关于孟庄龙山城址毁因的思考》,《考古》2000年第3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年;梁星彭、严志斌:《陶寺城址的发现及其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研究的学术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3期;叶茂林、王国道、任晓燕、蔡林海、张小虎、何克洲:《民和喇家遗址发现地震和洪灾新证据》,《中国文物报》2002年3月15日1版。
    韩榕:《海岱文化刍议———关于“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问题”的研究》,《中国考古学论丛》第72页~第82页,科学出版社,1993年。
    王富葆、李民昌等:《太湖流域良渚文化时期的自然环境》,《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第300页~第305页,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
    张树栋、刘广明主编:《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第107页~第116页,南京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