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的地域视野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连续的文明历史,"纵横一万里"复杂的地理空间。复杂的地理空间,使得各别体量的地域之间,自古至今存在着自然与人文的种种差异,并孕育出或显或隐、或鲜明或模糊的地域意识、地域特色。由此,研究中国历史,自当重视地理空间的差异与地域历史的过程。在中国,特别关注地理空间的学科是历史地理学;而通过历史地理学尤其是区域历史地理学的地域思维,追寻各别地域形成的历史过程,观照其共同传统,解释地域之间的差异,研究不同地域的冲突与融合,可以建立起区别于"狭义"历史学的、研究与解释中国历史的新体系。除了历史地理学外,狭义的当今中国历史学也越来越重视"地域"研究。这样的研究,又可分别为两类:一类是揭示地域意识或地域面貌的研究,其"地域"从历时的过程看,范围并不确定,内容也在变化之中,而研究的目的,部分的在于明确"地域"由远而近的范围盈缩之变与内容因时之变;另一类关涉历史的"地域"研究,或被径称为"地域学",它致力于研究确定"地域"的时间过程与内容结构,其操作步骤或技术方法,往往是由近而远的追溯式研究。
引文
[1]2007年10月17日,在韩国全州历史博物馆召开的“全州学国际学术大会”上,笔者作“中国历史研究的地域视野与南京地域历史文化的研究”报告;2007年11月30日,在韩国首尔大学校“东北亚历史地图编纂委员会第1回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笔者作“中国历史研究的地域视野——附及历史地图的编绘”报告。本文即据这两次报告删改。
    [2]在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8个二级学科之一;而中国地理学会下设专业委员会中,有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接受历史地理学的申请。
    [3]谭其骧师《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复旦学报》1986年第2期)指出:“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未完全融合为一体之前,各有本族独特的文化。……儒学孔教从来没有为汉族以外的兄弟民族所普遍接受,例如藏族早先信苯教,后来改信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蒙族本信萨满教,后来也信了喇嘛教;维吾尔族在蒙古高原时本信摩尼教,西迁新疆后改信佛教,宋以后又自西向东逐步改信了伊斯兰教。所有少数民族都各有其独特的信仰与文化。”
    [4]如这些因素与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卢云《文化区:中国历史发展的空间透视》(《历史地理》第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有所分析,可参阅。
    [5]“历史中国”的地域范围,为今天的中国加上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以东,蒙古高原和外兴安岭以南。详胡阿祥《“中国”名号考述》,《历史地理》第1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6]参考吴松弟《无所不在的伟力——地理环境与中国政治》,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7.66页。
    [7]如笔者在拙稿《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讨论“历史文化区”问题时指出:行政区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尽管其划分有着自然环境的、经济状况的、民族与人口的多方面的基础与条件,因此与文化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但行政区毕竟不同于文化区。行政区尤其是一级大行政区,带有明显的人为特征,并根据政治、军事的需要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随时调整;文化区,则无论是特质文化区还是复合文化区,总是遵循着人类文化的地域分异规律,呈现出一种客观的发展过程,其变化也是渐变而非突变。如此,行政区(相对主观)与文化区(相对客观)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地理区域;对历史上文化区的研究,要求在尽可能客观地复原研究对象的地域分异状况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分区。
    [8]如由中国政治史上与天(自然)人(社会)感应相联系的极为重要的灾异论,所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汉书.董仲舒传》),于是中国史书、地志重视记载祥瑞灾异;由《礼记.王制》“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的认识,中国颇多直接记载社会文化、风俗民情之人文地理材料,若《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篇末所附刘向的“域分”、朱赣的“风俗”,《隋书.地理志》九州风俗,《通典.州郡典》九州风俗,《宋史.地理志》十二区风俗,《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明清《一统志》风俗门,其他如明王士性《广志绎》、明谢肇《五杂俎》、明丘《大学衍义补》等等。
    [9]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导言”指出:在历史学的8个二级学科中,历史地理是与现实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学科。如历史地貌、历史水文地理研究,可为现实的江河湖泊治理、防沙固沙、水土流失治理、地震预测和滑坡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历史气候地理和历史生物地理研究,可为经济建设中气候的中长期预报、现代生物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制定、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历史经济区域类型和区域重心演变、交通路线的择定、城市分布变迁、历史地名研究,对于今天的经济建设,有着具体而直接的借鉴意义;至于社会文化现象在历史上的环境起始因素研究、复原过去的文化要素的空间分布与演变规律,也对现代文化建设具有较大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10]如由今天的黄河流域自然地理环境,得不出古代黄河流域经济文化发达的结论;由今天的崤山函关形势,无法理解秦国与关东六国对抗时据有的地理优势;由今天的淮河状况,会迷惑于“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民谚;由今天的秦淮河、长江、南京城、石头城的相对位置,将不能解释六朝时代石头城对于京都建康具有的重要军事意义。
    11载《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12其实这样的观点,本属诸多历史地理学者的通识。详蓝勇编著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历史地理学》第1章第5节。
    13以大规模的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为例,如1988年太原会议的主题为“黄土高原历史地理暨历史地图”,1993年长沙会议的主题为“楚越洞庭文化”,1998年沈阳会议的主题为“区域历史地理”,2002年天津会议的主题为“区域环境变迁”,2004年广州会议的主题为“南方开发与中外交通”,2008年武汉会议的主题为“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都属关注区域的历史地理会议。
    14http://www.wangf.net/data/articles/d07/185.html,2004年12月7日“往复论坛”。
    15《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笔者主持的“区域研究的新走向笔谈”之5。
    16徽州一府六县的格局,奠定于唐大历五年(770年),是年,歙州辖此六县。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元为徽州路;元末、明、清为徽州府。虽称州称路或称府,但辖六县不变,且维持近1200年之久。作为政区或类政区名称的“徽州”的消失,是在1987年,是年,撤销徽州地区,成立地级黄山市,辖有屯溪区、黄山区(原太平县、县级黄山市)、徽州区(原歙县岩寺区)、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并包括黄山风景区,直属省辖;绩溪县被划出,隶属安徽省宣城地区。
    17该年黄质在《国粹学报》第3期第7册发表《滨虹羼抹》,论者或以此文作为20世纪徽州学研究的发端。
    18以上有关徽州学的简单交代,是在参考众多学者论著的基础上,综合而成的。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