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清代,黄河流域在气候趋于干冷的生态变化态势下,由于中下游人口剧增、人为活动强度增大,加以清廷对黄河下游治导与对中上游经济开发策略失当,致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程度远超前代,且其变化趋向总体是局部地区有所改善而总体恶化。其影响不仅在当时即已显现,而且还及于现代。当今黄河下游洪涝灾害仍经常发生,干流改道的威胁依然存在;中上游水土流失与风沙侵袭形势仍然严峻,水资源匮乏问题日益凸显。其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虽是历史上长期积累形成,但与清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向及造成之原因关系更为直接紧密。对之值得深入探研,以便为治理黄河生态环境提供借鉴与思路。
引文
[1]《清史稿.地理志》二十六.
    [2]朱士光.黄土高原地区几个主要区域历史时期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变迁概况[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一辑,1992.
    [3]侯仁之.乌兰布和沙漠北部的汉代垦区[M]//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69-94.
    [4]朱士光.关于毛乌素沙地形成与变迁问题的学术讨论[J].西北史地,1986(4).
    [5]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6]朱士光.论内蒙古河套地区历史时期河湖水系的变迁与土壤盐渍化问题[J].人民黄河,1989(1):5.
    [7]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35.
    [8]朱士光,王元林,呼林贵.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1998(1):10.
    [9]《清史稿》卷四十《灾异志》一.
    [10]康熙《凤翔县志》卷十《禨祥》.
    [11]顺治《重修岐山县志》卷二《灾祥》.
    [12]乾隆《咸阳县志》卷二一《祥异》.
    [13]民国《续修醴泉县志稿》卷十四《杂记》.
    [14]光绪《三原县新志》卷八《杂志》.
    [15]民国《华阴县续志》卷八《杂事》.
    [16]民国《华县县志稿》卷九《天灾》.
    [17]林邕.《赈事三记》.
    [18]故宫档案[M]//袁林.西北灾荒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
    [19]光绪《盱眙县志稿》卷十四《祥侵》.
    [20]光绪《赣榆县志》.
    [21]嘉庆《洛川县志》卷二十.
    [22]康熙《鄜州志》.
    [23]道光《神木乡土志》卷一《舆地》.
    [24]朱士光.内蒙古城川地区湖泊的古今变迁及其与农垦之关系[J].农业考古,1982(1):14-18.
    [25]王社教.清代西北地区的沙尘天气[J].地理研究,2008,27(1):158.
    [26]道光《续修中卫县志》.
    [27]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档案馆.清代折奏汇编———农业.环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26.
    [28]光绪《阜宁县志》.
    [29]孟尔君.历史时期黄河泛淮对江苏海岸线变迁的影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4):157.
    [30]黄河流域及西北片水旱灾害编委会.黄河流域水旱灾害[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
    [31]邹逸麟.千古黄河[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2]魏光兴,孙昭民.山东省自然灾害史[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96-98.
    [33]《山东通志.河防志九》.
    [34]钱宁.黄河下游河床演变[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130.
    [35]《中国自然地理》编写组.中国自然地理[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100.
    [36]程有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水利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443-444.
    ①笔者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第221页“黄河”条之相关数据推算。
    ②笔者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第221-222页“黄河”条之相关数据推算。
    ①据《河南省历代旱涝等水文气候史料》所引临颍地方志。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