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安咸阳间渭河北移的时空特征及其原因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通过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综合考证出汉唐渭河三桥的位置,并以其与今天的渭河河道相对比,探讨了历史时期西安咸阳间渭水河道北移的时空特征。结论认为除汉西渭桥处的渭河基本没有侧蚀变动外,中渭桥、东渭桥两地的渭河都向北移动了较大距离,中渭桥处汉末至今1808年间渭河向北移动了3630米,平均每年北移2米左右;东渭桥处唐末至今1118年间渭河北移了2600余米,平均每年北移2.3米有余。影响渭河发生侧蚀北移的原因主要为新构造地质运动、水文特点与两岸土质等自然环境要素,而人为活动也起到了不应忽视的作用。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archeological materials,this paper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ly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location of the three bridges of the Weihe River in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Tang Dynasty.Through a comparison with the today's Weihe River,it discusse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features of the northward move of the Weihe River between Xi'an City and Xianyang City in history.It concludes that the Medium-wei Bridge and the Eastern-wei Bridge of the Weihe River moved a lot northwards,but the Western-wei Bridge of the Weihe River had no change.The Medium-wei Bridge moved 3,630 meters northward with a speed of 2 meter per year during the Late Han Dynasty to1808.The Eastern-wei Bridge moved about 2,600 meters northwards with a speed of 2.3 meter per year during the late Tang Dynasty to the year 1118.Therefore,the neo-tectonic movement,hydrological and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n both sides of the Weihe River have played a dominant role in the lateral erosion of the Weihe River,and human activities have also played a conspicuous role.
引文
[1]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年鉴[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2](日)园仁撰.顾承甫.何泉达点校.入唐求法巡礼行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辛德勇.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
    [5][宋]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七《高陵县》;《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高陵县》.
    [6](雍正)《高陵县志》卷之一《地理.川原》.
    [7]陈直.三辅黄图校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8]刘庆柱.论秦咸阳城布局形制及其相关问题[J].文博,1990,(5).
    [9]孙德润等.渭河三桥初探[R].《陕西省考古学会第一年会论文集》,《考古与文物丛刊》第三号,1983.
    [10]杨思植,杜甫亭.西安地区河流和水系的历史变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3).
    [11]王丕忠.秦咸阳宫位置推测及其他问题[R].陕西省文博考古科研成果汇报会论文选集,1981.
    [12]《史记》卷一百二《张释之列传第四十二》附唐司马贞《索隐》.
    [13]胡谦盈.沣镐地区水道的踏察——兼论周都丰镐位置问题[J].考古,1963,(4);卢连成.西周丰镐两京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3).
    [14]聂树人.陕西自然地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陕西省农牧厅.陕西农业自然环境变迁史[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5](日)上田信.中国生态结构与山区经济——以秦岭山区为例[A].沟口雄三等编.长期社会变动[C].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94.
    ①爱宕元《唐代東渭橋と東渭橋倉》(《人文》32,京都大学教养部,1986年,1~31页)对此有自己的观点,译成汉语是:“渭水河道因为在高陵县南十里,所以唐宋以后的五百年间此段河道理应北移近十里。”吴春、段清波《西渭桥地望再考》(《考古与文物》1991年4期)认为,西自周至、东到高陵,渭河在“北宋以后向北移动了4公里左右”,“渭河北移的时间和幅度大致是这样的,从唐末、宋太宗至道年间可能已开始偏离于古河道向北迁移,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每次大震以后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北移,1556年后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即宋元明时代,关中的大地震导致了渭河大规模北移4公里。
    ①《史记.孝文帝本纪》索隐引《三辅故事》,又《三辅黄图》曰:“横桥,秦始皇造”,可能是始皇帝在扩建咸阳时有过增筑。
    ①段清波、周昆叔《长安附近河道变迁与古文化分布》,《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此观点似引用孙德润等先生上文,但理解有误。贵家花园不在高庙村南二里,而在其北,此点只要一看孙先生原文附图即可明白。
    ②刘庆柱《论秦咸阳城布局形制及其相关问题》,刊《文博》1990年第5期;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年8月版;王开主编《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8月版;王开主编《西安古代交通志》在第十五章《渭水三桥.中渭桥》明确地说:“唐代渭水又北移一段距离”,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版,页191。
    ②此点最早由日本学习院教授鹤间和幸先生发现,见《汉长安城的自然景观》,刊中日历史地理合作研究论文集第1辑《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增刊),1998年4月。
    ①段清波、吴春《西渭桥地望考》,《考古与文物》1990年6期。其后两作者又有进一步阐述其观点,一是吴春、段清波《西渭桥地望再考》,刊《考古与文物》1992年2期;二是段清波、周昆叔《长安附近河道变迁与古文化分布》,刊《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②李之勤《沙河古桥为汉唐西渭桥说质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3期;时瑞宝、邓霞《对陕西咸阳沙河古桥的初步认识,兼谈西渭桥地理位置》,《文博》1991年4期;辛德勇《论西渭桥的位置与新发近发现的沙河古桥》,《历史地理》第1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曹发展《渭桥沣桥辨》,刊于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考古与文物研究》,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
    ①王开主编《陕西古代交通道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8月版;王维坤《再谈汉唐时代的渭河三桥》,李之勤《〈沙河古桥为汉唐西渭桥说质疑〉增补》,二文为中日合作历史地理研究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均收入论文集第2辑《汉唐长安与黄土高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增刊),1999年12月。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