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婚俗中的文化展演与民族认同——以直台村安置点的C氏婚礼为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文章以异地安置区直台村C氏婚礼为例,阐述婚礼是羌族传统文化展演的舞台,具有民族性与现代性结合、传统"孝"文化传承及以歌舞为媒介的特点,在保护与传承羌族文化及促进羌族社会和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羌族婚俗促进羌族民族及中华民族认同的功能。
This paper selected a wedding ceremony of Qiang Minority in Zhi Tai Village as an example to show that marriage custom is an important window of minority culture.Intertwined with both ethnic character and modernity,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filial culture in the forms of singing and dancing,this tradition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Qiang Ethnic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Qiang community.The paper also analyzed the function of marriage custom in national identity.
引文
[1][美]理查德.鲍曼.美国民俗学和人类学领域中的“表演”观[J].杨利慧译,民族文学研究,2005(3).
    [2][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田廷广,周毓华.羌历年节日志——以“5.12”地震后直台村为例[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4]邱莉芳,潘磊.民族认同在仪式中的凸显与强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4).
    [5]马宁.羌族社会的人生礼仪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04.
    [6]马宁.羌族婚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7]潘剑锋.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历史作用[J].船山学刊,2005(3).
    [8]揭光钊,黎万和.论羌族传统伦理思想[J].中国市场,2010(9).
    [9]冉光荣等.羌族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0]高丙中.对节日民俗复兴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再生产[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1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2]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3][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4]周大鸣主编.文化人类学概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15]周毓华.汶川大地震之后的羌族文化重建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9(5).
    [16]周大鸣,李居宁.澳门回归后土生葡人的调适与族群认同[J].开放时代,2007(2).
    [17][英]安东尼.D.史密斯,龚维斌,良警宇译.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8]王明珂.华夏边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9]维克多.特纳,黄剑波,柳博贇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①当两个民族集团间的通婚率达到10﹪以上,则他们的民族关系大致可以说是比较良好的。参见,马戎主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②据新郎说:“当时她是志愿者,而我当时就在派出所工作,慢慢就熟悉了,当时并没有确定恋爱关系,工作结束后,她就去其他地方做志愿者了,搬下来之后通过电话、QQ联系才逐步确立了恋爱关系……其他的也没有什么,就觉得她人好……我们在一起也经常吵架,不过总体还是好的,所以结婚就结婚吧。”
    ③礼棚上放满了松树枝,据访谈对象说,松树一方面是迎客,是迎客松,同时也代表了吉祥如意、万年长青之意,是为了讨吉兆。
    ④婚礼展示墙即村委会的左边的一面墙,在“C氏汉羌古式婚礼”的大红色条幅下,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羌绣,中间为新郎新娘的结婚照和一幅绣有“真爱永恒”字样的十字绣。新郎的父亲称,十字绣代表着汉,羌绣代表着羌,这样布置一方面是为了展示羌文化,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现汉羌两族人民的血肉联系。
    ⑤大门上贴上大红的喜字,两边是对联,其横批是“天成佳偶”上联为“自愿自由情投意合”下联为“相亲相爱花好月圆”。门头上还有一个用红纸条写成的“姜太公在此诸杀回避大吉大利”用以阻止鬼等脏东西进入家门。门口左边的墙上贴着婚礼的执事名单,记录着请来帮忙的人所需负责的具体事宜。新房的门口贴着大红的喜字和对联,上联为“百年恩爱双心结”下联为“千里姻缘一线牵”横批“白头偕老”。新房里用彩带和气球装饰着,新娘陪嫁过来的白色的成套的柜子和床已经摆放好。婚纱照还没有挂到墙上,随意的放在柜子上和地上。未铺上床单的双人床上随意地放着几套叠好的被褥,听新郎的妈妈说新娘陪嫁过来的还有一个电视,还没有装上,明天新娘来的时候还会带着陪嫁的被子过来。客厅里,正对着大门的桌子上方贴着一张用红纸写成的神衹牌位,牛子馍馍(牛子馍馍是指两个面饼,一个呈圆形,代表太阳,一个呈半圆形,代表月亮,放的时候代表太阳的放在里面,代表月亮的放在外面)和三坛砸酒被贡奉起来,“迪威”(下文有介绍)放在桌子一角,一个煤球用红纸包起来用来做香炉。
    ⑥C的爷爷和他的四爷在家门口烧纸钱以祭拜祖先,他们此举意在告诉远方的祖先“:儿孙要结婚了”同时,也愿祖先保佑平平安安,一切顺利。
    ⑦按羌族的习俗本来应该是结婚当天去迎接新娘的,但由于这场婚礼的特殊性,新娘家远在成都,所以迎亲队伍提前一天就出发了。
    ⑧据新郎的大娘介绍,娶亲队伍是有要求的,一是娶亲的人数不能出现单数;二是娶亲人员有严格要求,有两个人是必须前去娶亲的,她们分别是新郎的大娘和幺妹。新郎的大娘是指在新郎家族中与父亲相同辈分的女子中间年纪最大的人,也就是汉族中通称的“大姑”。而前来迎亲的幺妹是指在新郎家族中与自己相同辈分的女子中间年纪最小的人。如果自己(指大娘)的丈夫去世,而她将丧失前去迎娶新娘的资格,则由二娘代替她,以此类推。调查小组田廷广有幸加入娶亲队伍。
    ⑨新娘身穿婚纱,无任何羌族标志,而新郎则右臂挂“英雄花”,(英雄花直径大约有10cm,碗口一般大,用红布折叠而成),身上斜挂“羌红”。英雄花主要包含几层含义:一是用来区分新郎与其他人之用;二是婚礼在羌族的人生礼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成年礼的弱化,婚礼几乎被视为男子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男人”的标志,有了不起、英雄之意;三是羌族传统习俗的继承,一辈传一辈。
    ⑩按规矩在整个过程中新娘都不能向后看,因为在羌族习俗中,如果新娘向后看则对女方家庭不利。这一习俗与一则有关木姐珠出嫁的神话有关,据说木姐珠出嫁当天,天神木比塔送给她很多动物作为嫁妆,并嘱咐木姐珠不要向后看,走在木姐珠前面的动物要比走在后面的动物少得多,可是木姐珠在离家后,回头看了一眼,结果后面的动物被吓的跑回了山里,因此,野生动物比家养的动物多。此外,在羌族婚俗中还有甩筷子的传统,老话讲“筷子甩了没有捡,扫把倒了有人立。”指男方到女方家来娶亲时,女方家里人会提前准备好一双筷子,当新娘离开家时,新娘将筷子甩在地上,表示女子再也不是自己家的人,而成为新郎家的人,以后每年三十晚上、初一、初五、十五都不得回娘家,这是出嫁女子与没有出嫁女子的重要区别。
    (11)打巴色是表示欢迎的意思,歌词大意是这样的:新娘一方唱,我把新娘嫁到你家,要孝敬公公婆婆,温存丈夫,你来了给我们带来了财,添人、添财、添人灯,添福、添寿、添财富,福来福寿福贞祥。新郎一方唱,快迎来,快迎来,要孝敬公公婆婆,温存丈夫,你来了给我们带来财,添人、添财、添人灯,添福、添寿、添财富,福来福寿福贞祥。鉴于对方是汉族,不会唱,所以新娘家一方也由村里的人来代替。为了区分,代表新娘一方唱的妇女明显比代表新郎一方的年龄大一点。迎亲队伍和送亲队伍相对而站,代表女方唱的不断往前走,代表男方唱的不断往后退。穿过由村里十五六岁左右的小孩手端咂酒排成的队伍,一直走到家门口。
    (12)铺着红布的桌子上放着一壶喜酒(壶盖和壶嘴都用红纸装饰过了)、柏枝、纸钱和一碗大米,米上放有一个鸡蛋、三烛香、两根蜡烛。
    (13)队伍走到家门口的时候,李光华师傅开始烧柏枝、纸钱,将喜酒倒在火上,之后,只见师傅口中念到:“新人到此,万事皆穿,东边一朵红云气,西边一朵紫云来,两朵红云来相会,将成一朵白日云,将来会成嘛事,在娘家千年宝贵,在婆家万代兴隆,娘刹、日刹,诸刹回避,大吉大利!”念完后,又将倒酒的动作重复了两次,最后从碗里抓一把大米向外扔去,撵刹仪式到此结束。在这个过程当中大米要打在新人身上,打得越疼越好,代表驱的干净,此外也有代表新人一生吃不完用不尽之意。
    (14)这个“卓巴”是5号早上由C的爷爷做的,将一张纸对折后上半部分剪成细长的条状,下半部分不动以便插在帽子上。
    (15)是在太阳馍馍上插上一个小旗(这个小旗分为三个部分,上面一部分代表天,中间一部分代表地,最下面的部分代表人)是用来迎接新娘的,按村里的规矩,这个东西可以把一些不干净的东西都赶走。
    (16)释比唱一句,众人就将最后词尾重复一遍。
    (17)坐面槽并非真正的坐在面上,而是坐在一个类似于浴缸的长形盆子上,坐的时候将盆子反过来坐在上面,村里的说法是坐过面槽之后,新娘从此就可以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了,但是,也有一种说法是这个代表新娘从此就翻身做主了。
    (18)对着门口一拜天地,二拜日月,三拜水土,四拜金玉充足。转过来对着神龛一拜家龛香火,二拜父母养育恩,三拜夫妻成双天长久,四拜儿孙添香火。
    (19)顺序是新舅家(爸爸的舅舅)、老舅家(妈妈的舅舅)、贵宾、姑爷(姨父)、家门老辈,弟兄弟妹。
    (20)与新郎家关系好的,就带着鞭炮来,上完礼后给新娘新郎挂红,然后燃放自己带过来的鞭炮,关系一般的就只上礼。
    (21)新郎、新娘由新郎的父亲陪着,几个小男孩和小女孩尾随其后,众人一起敬了两桌之后,这些小孩自己跑到桌子旁边围着客人唱祝酒歌“,在清凉凉的咂酒呀…”的歌声中,在觥筹交错之间,主人与客人都陶醉在这一片喜庆之中。
    (22)本来吃中午饭前要有老舅家开一坛,但由于今天中午没电,中午未开坛,晚上吃过饭后两坛一起开,由释比大师举行开坛仪式。本次开坛的分别是朱顺德和朱顺云释比,朱顺德老人先开了一坛:只见朱释比点燃柏枝,在酒坛上空划了两圈,而帮忙的另一个人则点燃三枝香插到了地上,之后朱释比用一根竹竿沾了一下坛子里的酒,在酒坛外面洒了一圈,并念念有词,快结束的时候他一边念一边将插在坛子里的竹竿拿出来又在坛子外面酒了一圈酒,如此重复了三次,结束了这个仪式,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有7分钟左右。而朱顺云释比则在对面篝火广场上也进行了同样的仪式,只见他点燃柏枝,由他的孙子点了香,拿到篝火前拜了几拜,朱将所有的竹竿都插到酒坛里,然后开始念,边念边拿一根竹竿向外洒酒,他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大概有2分钟左右。在大家的唱的咂酒歌中9:30左右结束了开坛仪式。由油榨乡领导、老舅家、新舅家品尝过后大家开始喝咂酒。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