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财政规制的中国文物保护研究——对汶川地震毁损文物的思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四川汶川地震造成了文物资源的巨大毁损。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也是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等属性的公共产品。对毁损的文物进行保护与管理,不只是一般的市场行为问题,更是一种社会公益建设问题。文章讨论了文物的公共产品属性与市场化问题,从财政制度安排上,认为实行公共财政补贴政策;改善公共产品供给,构建"一元"投入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构建多元筹资体系;整合捐赠资源,构建社会监管机制,是实现灾后文物资源有效保护的重要路径。
引文
[1]唐云俊.对文物保护与管理的理性思考[J].东南文化,1995(04):61-63.
    [2]赵中枢.从文物保护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J].城市规划,2001(10):40-43.
    [3]张成渝.“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保护[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02):23-28.
    [4]王官勇.摩崖石刻及碑刻文物保护与管理的G IS应用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10):949-950.
    [5]樊霞飞等.对适度开放文物市场的几点看法[J].中国工商管理,1993(08):35-37.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