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劄救荒与宋代赈灾户口的调查统计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抄劄是北宋中期至南宋在救荒和社会救助活动中普遍实行的一种排查核实登录制度。从其"抄劄姓名,审核给历,直计口食"的过程而言,实为一种比较科学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抄劄制度调查登记对象不仅包括遭遇大灾、特大灾害如水灾、疾疫、地震后失去基本生活资料,不分有无产业,需要救助的男女老幼全部人口,而且包括水灾、疾疫、地震、旱蝗等灾情延续过程中,生活、生存受到影响,需要赈济、赈贷、赈粜的男女老幼全部人口。由此可知,宋代在丁簿、五等丁产簿、税账、保甲簿等户口统计系统之外,还存在一个登记全部人口的赈灾户口统计系统。
Registration and statistical surveys of disaster-affected households was a system widely adopted for disaster investigation and relief from the middle of the Northern Song to the Southern Song. It was a relatively scientific system of household surveys and registration for disaster relief. Those surveyed and registered, regardless of property, gender and age, included not only all those who had lost their basic subsistence and needed assistance because of a great or exceptional natural disaster, but also those whose livelihoods or survival had been affected and who thus needed relief, credit or food aid. From this we know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household statistical systems of adult male registration, five grade property registration (五等丁产簿, wǔděng dingchǎnbù), tax registration and baojia registration for social control, there was also a system for registering the entire population affected by the disaster.
引文
①详见吴松弟:《宋代户口调查统计制度研究述评》,包伟民主编:《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1900—2000),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95—327页。
    ②梁庚尧:《南宋农村户口概况》,《沈刚伯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年;又见氏著:《南宋的农村经济》,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3卷“辽宋金元时期”第2章《宋代的户口调查统计制度》第5节《赈济户口统计系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3—56页。
    ①李宝柱:《宋代人口统计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第73页。
    ②穆朝庆:《两宋户籍制度与人口再探讨》,《中州学刊》1988年第6期,第106页。
    ③程民生:《宋代家庭人口数量初探》,《浙江学刊》2000年第2期。
    ④苏启龙(苏基朗):《宋代的户口统计制度——对有关制度的综合分析》,袁征译,《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年第1期。
    ⑤葛剑雄:《宋代人口新证》,《历史研究》1993年第6期,第45页。
    ⑥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3卷第2章第5节《赈济户口统计系统》,第53—56页。
    ⑦有关宋代救荒中的抄劄制度,学界已有所涉猎,参见谭景玉:《宋代乡村行政组织在救灾中的作用》,《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郭文佳:《论宋代灾害救助程序》,《求索》2004年第9期;石涛:《北宋地方减灾管理述略》,《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8,熙宁四年十一月己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543—5544页。
    ⑨方岳:《秋崖集》卷18《轮对第二札子·贴黄》,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景印本,第1182册,第350页。
    吴潜修,梅应发、刘锡纂:《开庆四明续志》卷6,《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995页。
    孙逢吉:《职官分纪》卷14《登闻鼓院》,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33页。
    任广:《书叙指南》卷18《盗贼搜捕》,《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册,第230页。
    《新唐书》卷149《刘晏传》云:“建中元年七月,诏中人赐晏死……时炎兼删定使,议籍没,众论不可,乃止。然已命簿录其家,唯杂书两乘,米麦数斛,人服其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794页)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33,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6270页。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33—34,第6270页。
    ③详见董煟:《救荒活民书》卷3《富弼青州赈济行道》,钱熙祚辑:《珠丛别录》,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年景印本,第2册,第12—21页。
    ④赵汝愚编:《宋朝诸臣奏议》卷106《财赋门·荒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139页。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79,元祐元年六月戊戌,第9212页。
    ⑥据吕惠卿为其弟吕和卿所撰墓志铭说:“其后异论参差,事虽中寝,而诸路州县用以造簿者十已八九,而役钱卒赖以均。”(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4,熙宁七年七月乙卯条记事,第6224页)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9,第6835页。
    ⑧范祖禹:《太史范公文集》卷20《封还臣僚论浙江西赈济事状》(二十四日),《宋集珍本丛刊》,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第24册,第268页。
    ⑨董煟:《救荒活民书》卷2《常平》,《珠丛别录》,第1册,第2页。
    ①董煟:《救荒活民书》卷3《富弼青州赈济行道·支散流民斛斗画一指挥》,《珠丛别录》,第2册,第16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02,元符元年九月壬子,第11956页。
    ③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06《浙东》,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2643页。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61,第6284页。
    ⑤《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85,第6296页。
    ⑥《宋会要辑稿》瑞异3之19,第2113页。
    ⑦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6《奏乞拨米赈济(同安抚司总领所)》,《宋集珍本丛刊》,第75册,第717页。
    ⑧胡太初:《昼帘绪论·赈恤篇第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2册,第721页。
    ⑨黄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30《临川申提举司住行赈粜》,《宋集珍本丛刊》,第68册,第57页。
    《宋会要辑稿》食货60之11,第5870页。
    董煟:《救荒活民书》卷2《赈济》,《珠丛别录》,第1册,第21页。
    陈造:《江湖长翁集》卷18《定海甲寅口号(七首)》,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6册,第223页。
    董煟:《救荒活民书》卷2《义仓》,《珠丛别录》,第1册,第6页。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67,元祐七年八月戊寅,第11349页。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60之8,第5868页。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89,第6298页。
    《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108,第6307页。
    ④董煟:《救荒活民书》卷3《富弼青州赈济行道》,《珠丛别录》,第2册,第17页。
    ⑤黄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31《汉阳军管下赈荒条件·赈济条目》,《宋集珍本丛刊》,第68册,第75页。
    ⑥《宋会要辑稿》食货58之30—31,第5836页。
    ⑦董煟:《救荒活民书》卷3,《珠丛别录》,第2册,第19、21页。
    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02,元符元年九月辛亥,第11954页。
    《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67,第6287页。
    董煟:《救荒活民书》卷3《苏次参赈济法》,《珠丛别录》,第2册,第31页。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84,第6295页。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66,第6286页。
    ③《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103,第6305页。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61,第6284页。
    ⑤《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89,第6298页。
    ⑥《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107,第6307页。
    ⑦董煟:《救荒活民书》卷3《徐宁孙建赈济三策》,《珠丛别录》,第2册,第30页。
    ⑧《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147,第6327页。
    ⑨蔡戡:《定斋集》卷6《乞赈济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7册,第627页。
    《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87,第6279页。
    黄震:《黄氏日抄》卷78《(咸淳七年)六月三十日在城粥饭局结局榜》,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8册,第799页。
    吴潜修,梅应发、刘锡纂:《开庆四明续志》卷4,《宋元方志丛刊》,第5972页。
    董煟:《救荒活民书》卷2《义仓》,《珠丛别录》,第1册,第18页。
    ①朱熹:《朱文公文集》别集卷10,《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0册,第1951页。
    ②王柏:《鲁斋王文宪公文集》卷15《述民志》,《续金华丛书》,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第12页。
    ③《宋会要辑稿》食货12之6—7,第5010—5011页;69之81,第6370页。
    ④《宋史》卷178《食货·役法上六·振恤》,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4335页。
    ⑤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19,熙宁四年夏四月,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46页。
    ⑥《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98—99,第6302—6303页。
    ①王柏:《鲁斋王文宪公文集》卷15《述民志》,《续金华丛书》,第12页。
    ②董煟:《救荒活民书》拾遗,《珠丛别录》,第2册,第9页。
    ③朱熹:《朱文公文集》别集卷9,《四部丛刊初编》,第10册,第1947页。
    ①《朱文公文集》别集卷10,《四部丛刊初编》,第10册,第1956页。
    ②《朱文公文集》别集卷10《审实粜济约束》,《四部丛刊初编》,第10册,第1956页。另见同卷《行下米场人户不到者于总簿用印》,第1953页。
    ③《朱文公文集》别集卷10《粜支外令施行下项》,《四部丛刊初编》,第10册,第1951页。
    ④《朱文公文集》别集卷10《总簿式》,《四部丛刊初编》,第10册,第1950页。
    ⑤董煟:《李珏赈济法》,《救荒活民书》拾遗,《珠丛别录》,第2册,第7页。
    ⑥董煟:《救荒活民书》拾遗,淳熙八年敕(董煟按语),《珠丛别录》,第2册,第10页。
    ⑦《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102,第6304页。
    ①黄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31《汉阳军管下赈荒条件》,《宋集珍本丛刊》,第75册,第76页。
    ②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7《申尚书省乞再拨广德军赈济米状》(同知军),《宋集珍本丛刊》,第75册,第732—733页。
    ③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7《申尚书省乞再拨太平广德济粜米》,《宋集珍本丛刊》,第75册,第730—731页。
    ④戴栩:《浣川集》卷4《论抄劄人字、地字格式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6册,第716—717页。
    ⑤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3卷“辽宋金元时期”,第57页注3。
    ⑥董煟:《救荒活民书》卷2《恤农》,《珠丛别录》,第1册,第14页;卷3《杂记条画》,《珠丛别录》,第2册,第9页。
    ⑦黄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22《汉阳条奏便民五事·结保伍》,《宋集珍本丛刊》,第67册,第763页。
    ①黄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31《汉阳军管下赈荒条件·赈济条目》,《宋集珍本丛刊》,第68册,第75页。
    ②佚名:《州县提纲》卷2《户口保伍》,丛书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3页。
    ③有关赈灾户口登记和统计数据,详见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表6“南宋灾荒救济及流移户口记载每户平均口数”,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56—57页;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3卷“辽宋金元时期”,表4—5“宋代赈济户口的户均人口”,第156—157页。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106—107,第6306—6307页。
    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3卷第2章第5节《赈济户口统计系统》,第56页。
    ⑥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3卷第2章第5节《赈济户口统计系统》,第52页。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87,第6297页。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99,第6303页。
    ③朱熹:《朱文公文集》卷16,《四部丛刊初编》,第10册,第244页。
    ④董煟:《救荒活民书》卷2《义仓》,《珠从别录》,第1册,第15页。
    ⑤黄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30《临川申提举司住行赈粜》,《宋集珍本丛刊》,第68册,第57页。
    ⑥朱熹:《朱文公文集》别集卷10《行下各县抄劄户口并立支米谷正数》,《四部丛刊初编》,第10册,第1957页。
    ⑦《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61,第6284页。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106—107,第6306—6307页。
    ②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第1章第3节《南宋农村每户的平均口数》,第57页。
    ③葛剑雄:《宋代人口新证》,《历史研究》1993年第6期,第45页。
    ④戴栩:《浣川集》卷4《论抄劄人字地字格式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6册,第716页。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