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灾风险分担机制探讨——兼论“5·12”汶川大地震“对口援建”模式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通过保险及巨灾超额损失的再保险,是目前常见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但在"5.12"汶川大地震等超大型巨灾中,简单的再保险机制显然难以承受支付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更难成为支撑灾后重建的有效资源。"5.12"重灾地区在较短时间内能够恢复重建,且获得显著程度的跨越式发展,完全得益于"对口援建"的灾害风险和灾害损失的跨区域分担机制效率的发挥。因此,检视和探讨"对口援建"巨灾风险分担模式,对创新灾害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引文
[1]范嘉毅,谢力,王婧.国外灾害风险分担机制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0(16);熊海帆.巨灾风险管理问题研究综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2).
    [2]王颖,董垒.我国灾后地方政府对口支援模式初探——以各省市援建汶川地震灾区为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1).
    [3]舒文明,郭宇宽.921大地震对台湾社会的深远影响[DB/OL].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f9ec103a53d330b4,2008-07-27.
    [4]刘铁.论对口支援长效机制的建立——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对口支援模式演变为视角[DB/OL].http://www.doc88.com/.
    [5]黄承伟,陆汉文主编.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重建进程与挑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王新新.我们如何应对特大自然灾害风险[J].经济导刊,2008(21).
    ①参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8]53号)。
    ②参见四川省汶川县人民政府《汶川县灾后重建接受对口支援初步实施意见》[R](汶府办发[2008]58号)。
    ③参见广东省建设厅援建领导小组《重建规划“前导工作”和“现场调研”阶段工作小结》,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f59aa80100ad4i.html.
    ④参见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实施意见的通知》(川府办发电[2008]86号),2008年6月18日发布。
    ⑤参见《灾后重建研究:从起立到起跳发展型重建四川模式》,来源:新闻中心-中国网,news.china.com.cn.
    ⑥汶川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汶川县“5.12”地震灾后农房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汶府发[2008]24号)。
    ⑦参见《广东对口支援汶川恢复重建全面完工》,来源:南方日报,南海网,http://www.hinews.cn.
    ⑧参见“凤凰涅槃汶川龙溪乡”,来源:汶川县龙溪乡人民政府http://www.wclxx.com/,发布时间:2011年5月19日。
    ⑨《六十年风雨兼程路数不尽艳丽汶川花——汶川县60年社会经济发展回眸》,来源:阿坝州门户网站:http://www.abazhou.gov.cn.
    ⑩2007年,汶川县经济总量达到了287721万元,工业增加值为194546万元,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46个,实现工业总产值38.6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7706万元,货运周转量为17410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为86270万人/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为660公里,拥有二级公路347公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2776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万千瓦,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16751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438万元。资料来源:阿坝州门户网站:http://www.abazhou.gov.cn.
    参见“四川经验正上升为人类成果”,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http://www.scol.com.cn,2010-09-2307:46:15。
    参见“四川地震灾区对口援建项目完成过半”,来源:中国青年报,http://www.scol.com.cn(2010-02-0114:07:26)。
    郭岚“中国特色的对口援建:问题与政策建议”,来源:省政府办公厅,2010年09月22日,http://www.sc.gov.cn/zwgk/zwdt/bmdt/201009/t20100922_1032095.shtml.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