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减黄河下游洪灾风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从地学的角度出发,选择最适宜的行河边界条件和最小的社会、经济损失为原则,通过对地质、地貌、水文等学科的深入分析,在GIS和数学模型等技术的支撑下,研究了黄河下游洪灾风险的消减问题,探讨在现今黄淮海平原是否存在一条可行的最优后备流路.研究认为,在水沙矛盾不能根除的现实条件下,最优后备流路的识别可选择边界条件较优和社会、经济损失较小的重叠区域.通过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地形、构造运动、地壳稳定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详细分析,运用距离加权函数和最低成本路径函数计算得到最优后备流路.后备流路完全摆脱鲁西中隆起的影响,全线在海黄裂谷中行河,有利于河道的相对稳定;后备流路的比降增加36.2%、长度缩短15.4%、曲率减小12.2%,有利于行水行沙.总之,启用后备流路能较好地缓解现行黄河的洪灾风险.虽然存在部分人口和城镇搬迁,基础设施的重建以及现有流路被废弃地区用水短缺及导致的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但与国家治黄的巨大累积投入相比较,其绝对数量仍然是可接受的.在被确定的后备流路区域内,由于水资源的充裕和相应需要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带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
引文
1)沈怡,赵世进,郑道隆.黄河年表,1935
    1)马欣等.基于数值模拟的黄河下游不同情景溃堤洪水特性.2006
    1)李凤林.黄淮海平原第四系,1978.12-42
    1)冯险峰,汪闽,孟雪莲.ArcGIS空间分析实用指南.ArcInfo中国技术咨询与培训中心培训丛书,2002.35-67
    2)夏富强,李晓东,刘自强.黄河下游悬河不同年型洪水决溢风险研究.2006
    1)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及灌溉节水潜力研究,2004.201-202
    1李国英.黄河下游二级悬河成因及治理对策.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1—10
    2陆中臣,周金星,陈浩.黄河下游纵剖面形态及其地文学意义.地理研究,2003,22(1):30-38
    3叶青超,陆中臣,杨毅芬,等.黄河下游河流地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10-115
    4黄秉维.关于黄河中游土壤保持的几个问题.自然地理综合工作六十年.见:黄秉维文集.北京:利学出版社,1993.324—329
    5马秀峰,吴燮中.黄河流域水旱灾害.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1996.53—109
    6周建军,林秉南.关于黄河治理的一些看法.科技导报,2003,3—8
    7李殿魁.为长期稳定黄河现行流路建言立论.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2,(10):8-11
    8王学潮,向宏发.聊城-兰考断裂综合研究及黄河下游河道稳定性分析.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94-117
    9方建华,谢俊卿,程生平,等.黄河下游河道改道问题探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0,1(12):21-23
    10叶青超,陆中臣,杨毅芬,等.黄河下游河流地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51—254
    11霍有光.论“平行北移黄河”以解千里悬河之患.资源.产业, 1999,6:37—40
    12叶青超,杨毅芬.试论黄河下游人工改道问题.当代治黄论坛.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45—258
    13金德生,王明远,叶青超,等.朔天运河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5.59—76
    14李殿魁,杨玉珍,程义吉,等.延长黄河口清水沟流路行水年限的研究.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244—259
    15马秀峰,吴燮中.黄河流域水旱灾害.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1996.53—71
    16吴忱.华北平原古河道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7—66
    17易红伟,汤国安,刘咏梅,等.河网径流节点及其基于DEM的自动提取.水土保持学报,2003,17(3):108-132
    18王若柏,洪汉净,许忠淮,等.华北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场及动态演化特征.地震学报,1995,5(2):148-155
    19王学潮,向宏发.聊城-兰考断裂综合研究及黄河下游河道稳定性分析.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94-117
    20杨国华,韩月萍.中国近期垂直陆地运动的几个主要特征.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6,6(7):37—44
    21杨勤业,马欣,李志忠.黄河下游地壳稳定性评价.科学通报, 2006,51(增刊):140—147
    22刘学锋,孟令奎,李少华,等.基于栅格GIS的最优路径分析及其应用.测绘通报,2004,6:43—45
    23陈霁巍.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1998.308—310
    24胡一三.黄河防洪.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7.259—278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