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范畴理论视角看“姓”是不典型的关系动词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Xing” is Untypical Relational Verb from Perspective of Category Theory
  • 作者:崔山佳
  • 英文作者:CUI Shan-jia;
  • 关键词:关系动词 ; ; 宾语悬空 ; 动态助词 ; 动量词 ; 示姓 ; 认知语言学 ; 范畴理论
  • 中文刊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
  • 机构: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20
  • 出版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05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白话文献与吴语语法专题比较研究”(18BYY047)
  • 语种:中文;
  • 页:29-38
  • 页数:10
  • CN:22-1284/G4
  • ISSN:1008-7974
  • 分类号:H146
摘要
一般认为"姓"是关系动词。关系动词有其语法特点,有其标准;但"姓"是较特殊的关系动词,如能后带动态助词"了""着""过",能宾语悬空,后面并非一定要带宾语,也可带补语,如"姓得X""姓错了""姓对了"等,"姓过"后可带动量短语"一回",所有这些不是"例外"所能概括的;"姓"还有"示姓(性)",有的后面还有"了",可见,"姓X"已是修辞用法。"姓"作为动词其搭配功能有很大扩展。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来看,"姓"虽是关系动词,但不典型。
        
引文
[1]张宝林.关系动词的鉴定标准[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2):48,51.
    [2]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张静.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7]刘月华,潘文娱,故韡.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袁毓林.话题化及相关的语法过程[J].中国语文,1996(4):244.
    [9]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0]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1]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2]张宝林.汉语教学参考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李英哲,郑良伟,Larry Foster,贺上贤,侯炎尧,Moira Yip.实用汉语参考语法[M].熊文华,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14]林祥楣.现代汉语[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1.
    [15]徐富平.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上”“里”多义习得考察[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8(4).
    [16]崔山佳.现代汉语“潜显”现象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8.
    [17]崔山佳.汉语语法历时与共时比较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5.
    [18]郭继懋,王红旗.粘合补语和组合补语表达差异的认知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1(2):14.
    [19]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0]崔山佳.“姓了”与“是了”[J].中国语文,1991(4).
    [21]崔山佳.近代汉语中已有“姓+了”的说法[J].中国语文,1995(2).
    [22]俞敦雨.“姓过”和“是过”[J].中国语文天地,1986(4).
    [23]崔山佳.趋向动词“起来”两题[J].汉语学习,1994(2).
    [24]崔山佳.近代汉语语法历史考察[M].武汉:崇文书局,2004.
    [25]张伯江.汉语连动式的及物性解释[C]//语法研究和探索(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6]谭永祥.修辞新格[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
    [27]林文金.修辞新例——示姓(性)[J].语文学习,1985(10).
    [28]唐松波,黄建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Z].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29]崔山佳.“示姓(性)”补例[J].修辞学习,1993(6).
    [30]王志生.“示姓”浅说[J].语文知识,1994(6).
    [31]段忠林.一种方兴未艾的修辞方式——示姓(性)[J].语文知识,1994(7).
    [32]杨春霖,刘帆.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33]黄建霖.汉语修辞格鉴赏辞典[Z].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34]张开勤,冉红,高长梅.新华句典[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9.
    [35]傅惠钧.说“示性”[J].语文学习,2002(10).
    [36]吕福中.爱情,你姓什么?——说修辞新格示姓(性)格[J].语文天地,2005(16).
    [37]谭学纯,濮侃,沈孟瓔.汉语修辞格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8]谭永祥.修辞新格(增订本)[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3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0]宗守云.汉语量词的认知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41]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