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近70年来中国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主要进展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Main Progress in Historical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70 Years
  • 作者:何凡能 ; 李美娇 ; 杨帆
  • 英文作者:He Fanneng;Li Meijiao;Yang Fan;Key Laboratory of Land Surface Pattern and Simulation,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关键词: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 研究进展 ; 中国 ; 近70年
  • 英文关键词:historical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research progress;;China;;the past 70 years
  • 中文刊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 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 出版日期:2019-10-10
  • 出版单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年:2019
  • 期:04
  •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A06033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149)
  • 语种:中文;
  • 页:7-18
  • 页数:12
  • CN:61-1027/K
  • ISSN:1001-5205
  • 分类号:K928.6
摘要
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在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并在近70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历史土地垦殖与林草地变迁过程、历史LUCC数量重建和历史LUCC空间重建等3个方面,简要回顾了中国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阐述了其由定性、半定量研究走向"三定"(定时、定量、定位)研究的时代背景及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展望该领域未来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Historical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 is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the current global change research. As an ancient civilization with a long history, China has rich historical document, thus, it has an obvious advantage in historical LUCC research in the global world. Over the past 70 years, Chinese historical LUCC research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In this paper, the progress of historical LUCC research in China is reviewed from three main aspects: the historical change process of land reclamation and forest and grassland cover; quantity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LUCC; spatial pattern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LUCC. An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Chinese historical LUCC research from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timing, quantification, and positioning research is also elaborated. On this basis, a perspective analysis on the research emphasis and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is made.
引文
(1)史培军、宫鹏、李晓兵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1)Turner II B L,Meyer W B,Skole D L.Global land-use/land-cover change towards an integrated study.Ambio,1994(1):91-95. Arneth A,Sitch S,Pongratz Jetal. His toric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caused by land-use changes are possibly larger than assumed.Nature Geoscience,2017(2):79-84.
    (2)Ramankutty N,Foley J A.Estimating historical changes in global land cover:Croplands from 1700to 1992.Global biogeochemi calcycles,1999(4):997-1027.
    (3)Goldewijk K K.Estimating global land use change over the past 300 years:the HYDE database.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2001(2):417-433.Goldewi jk K K,Beusen A,Doelman J et al.New anthropogenic land use estimates for the Holocene-HYDE 3.2.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2017(9):927-953.
    (4)Pongratz J, Reick C, Raddatz T et al. A reconstruction of global agricultural areas and land cover for the last millennium.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2008(3):1-16.
    (5)Kaplan J O,Krumhardt K M,Zimmerman N.The prehistoric and preindustrial deforestation of Europe.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2009(27):3016-3034.Kaplan J O,Krumhardt K M,Ellis E C etal.Holocene carbon emissions as a result of anthropogenic land cover change.The Holocene,2011(5):775-791.
    (6)Brovkin V,Sitch S,Von Bloh W et al.Role of land cover changes for atmospheric CO2 increase and climate change during the last 150years.Global Change Biology,2004(8):1253-1266.Bayer AD,Lindeskog M,Pugh TA M et al.Uncertainties in the land-use flux resulting from land-use change reconstructions and gross land transitions.Earth System Dynamics,2017(1):1-24.
    (7)Kaplan J O et al.Constraining the deforestation history of Europe:evaluation of historical land use scenarios with pollen-based land cover reconstructions.Land,2017(4):1-20.
    (8)李蓓蓓、方修琦、叶瑜等:《全球土地利用数据集精度的区域评估——以中国东北地区为例》,《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年第8期,第1048-1059页。
    (9)He Fanneng,Li Shicheng,Zhang Xuezhen et al.Comparisons of cropland area from multiple datasets over the past 300years in the traditional cultivated region of China.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2(9):1190-1200.He Fanneng,Li Shicheng,Yang Fan et al.Evaluating the accuracy of Chinese pasture data in global historical land use datasets.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8(11):155-166.
    (1)Zhang X Z, He F N,Li S C.Reconstructed cropland in the mid-eleventh century in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rea of China:implications of comparisons among datasets.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3(5):969-977.
    (2)杨帆、何凡能、李美娇等:《全球历史森林数据中国区域的可靠性评估》,《地理学报》2019年第5期,第923-934页。
    (3)卜凯:《中国土地利用》,(成都)成城出版社,1941年。
    (4)郭声波:《四川历史农业地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5)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6)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7)吴宏岐:《元代农业地理》,(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7年。
    (8)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9)耿占军:《清代陕西农业地理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陈国生:《明代云贵川农业地理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1)周宏伟:《清代两广农业地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12)王社教:《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李令福:《明清山东农业地理》,(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2)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3)马雪芹:《明代河南的土地垦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1辑,第161-176页。
    (4)吕卓民:《明代西北地区土地垦殖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2辑,第109-127页。
    (5)张晓虹、满志敏、葛全胜:《清代陕南土地利用变迁驱动力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4辑,第114-125页。
    (6)杨伟兵、杨斌:《元明清时期云贵高原农业垦殖及其土地利用问题》,《历史地理》第20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6-187页。
    (7)何凡能等:《从康雍乾垦殖政策看中国清前期垦荒发展趋势》,《地理研究》2005年第6期,第878-888页。
    (8)王晗:《清代绥德直隶州土地垦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农史》2010年第2期,第22-31页。
    (9)曾早早、方修琦、叶瑜:《基于聚落地名记录的过去300年吉林省土地开垦过程》,《地理学报》2011年第7 期,第985-993页。
    (10)张青瑶、王社教:《清代晋北地区土地垦殖时空特征分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150-158页。
    (11)刘慧杰:《明代北直隶地区土地垦殖研究》,郑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12)韩强强、王社教:《内蒙古达拉特旗清代的土地垦殖过程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12期,第90-94页。
    (13)戴宗樾:《中国森林历史概论》,《金陵光》1918年第1期,第6-10页。
    (14)张福延:《中国森林史略》,《中华农学会报》1919年第77期,第17-18页。
    (15)高秉坊:《中国森林之回顾》,《森林》1921年第2期,第1-7页。
    (1)陈嵘:《历代森林史略及民国林政史料》,(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林业推广部,1934年。
    (2)文焕然、何业恒:《中国森林资源分布的历史概况》,《自然资源》1979年第2期,第72-85页。
    (3)凌大燮:《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中国农史》1983年第2期,第26-36页。
    (4)史念海:《历史时期森林变迁的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1辑,第1-17页。
    (5)董智勇、佟新夫:《中国森林史料汇编》,(长春)吉林省新闻出版局,1993年。
    (6)陶炎:《中国森林的历史变迁》,(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年。
    (7)马忠良、宋朝枢、张清华:《中国森林的变迁》,(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年。
    (8)何业恒、文焕然:《湘江下游的森林变迁》,《历史地理》第2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27 -135页。
    (9)朱士光:《历史时期我国东北地区的植被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4辑,第105-119页。
    (10)钮仲勋、濮汉昕:《历史时期承德、围场一带的农业开发与植被变迁》,《地理研究》1984年第1期,第102-108页。
    (11)周宏伟:《长江流域森林变迁的历史考察》,《中国农史》1999第4期,第3-14页。
    (12)蓝勇、杨伟兵:《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森林植被分布的演变研究》,《历史地理》第16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1-33页。
    (13)文焕然:《历史时期新疆森林的分布及其特点》,《历史地理》第6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14)周云庵:《秦岭森林的历史变迁及其反思》,《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1辑,第55-68页。
    (15)史念海、曹尔琴、朱士光:《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16)王守春:《论古代黄土高原植被》,《地理研究》1990年第4期,第72-79页。
    (17)陶炎、高瑞平:《历史时期草原的变迁与牧业的兴衰》,《中国农史》1992年3期,第62-68页。
    (18)马雪芹:《历史时期黄河中游地区森林与草原的变迁》,《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第80-85页。
    (19)苗阳、卢欣石:《历史时期中国草原垦殖原因初探》,《草业科学》2008年第4期,第124-129页。
    (20)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1)彭雨新:《清代土地开垦史资料汇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清代土地利用史料汇编》编辑组:《清代土地利用史料汇编》,(北京)研究出版社,2014年。
    (3)何炳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4)马小鹤、赵元信:《明代耕地面积析疑》,《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6期,第71-76页。
    (5)王其榘:《明初全国土田面积考》,《历史研究》1981年第4期,第139-148页。
    (6)樊树志:《万历清丈述论:兼论明代耕地面积统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2期,第25-37页。
    (7)江太新:《关于清代前期耕地面积之我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第45-49页。
    (8)郑正:《清朝真实耕地面积》,《江海学刊》1998年第4期,第129-135页。
    (9)侯甬坚:《雍正末年陕境黄土高原民、屯土地数字试解》,《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2年,第537-547页。
    (10)赵冈:《简论鱼鳞图册》,《中国农史》2001年第1期,第35-44页。
    (11)田砚宇、何凡能、葛全胜:《清代漠南蒙古耕地数字性质考释:以热察绥地区为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2辑,第144-151页。
    (12)周荣:《清代前期耕地面积的综合考察和重新估算》,《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第39-48页。
    (1)葛全胜、戴君虎、何凡能等:《过去300年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碳循环研究》,《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08年第2期,第197-210页;葛全胜、戴君虎、何凡能等:《过去300年中国部分省区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自然科学进展》2003年第8 期,第825-832页。
    (2)曹雪、金晓斌、王金朔等:《近300年中国耕地数据集重建与耕地变化分析》,《地理学报》2014年第7期,第896-906页。
    (3)He Fanneng, Li Meijiao, Li Shicheng.Reconstruction of Lu-level cropland areas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AD976-1078).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7(5):606-618.
    (4)赵赟:《苏皖地区土地利用及其驱动力机制(1500~1937)》,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5)任泉香:《清至民国陇东地区土地垦殖率的恢复研究》,《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
    (6)傅辉:《河南土地数据初步研究:以1368—1953年数据为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1辑,第105-114页。
    (7)叶瑜、方修琦、任玉玉等:《东北地区过去300年耕地覆盖变化》,《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09年第3期,第340-350页。
    (8)汪桂生、颉耀文、王学强等:《明代以前黑河流域耕地面积重建》,《资源科学》2013第2期,第362-369页。
    (9)王宇坤、陶娟平、刘峰贵等:《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1830年耕地格局重建》,《地理研究》2015年第12期,第2355-2367页。
    (10)Ye Y,Wei X Q,Li F et al.Reconstruction of cropland cover changes in the Shandong Province over the past 300years.Scientific Reports,2015(5):1-13.Wei X Q,Ye Y,Zhang Q et al.Methods for cropland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gazetteers in the Qing Dynasty(1644-1911):A case study in Zhili province,China.Applied Geography,2015(12):82-92.Wei X Q,Ye Y,Zhang Q et al.Reconstruction of cropland change over the past 300years in the Jing-Jin-Ji area,China.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6(7):2097-2109.
    (11)吴致蕾、刘峰贵、陈琼等:《公元733年河湟谷地耕地分布格局重建》,《资源科学》2017年第2期,第252 -262页。
    (12)Li Meijiao, He Fanneng, Yang Fan et al.Reconstructing provincial cropland area in eastern China during the early Yuan Dynasty(AD1271-1294).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8(12):1962-1974.
    (1)凌大燮:《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第26-36页。
    (2)樊宝敏、董源:《中国历代森林覆盖率的探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第60-65页。
    (3)何凡能、葛全胜、戴君虎等:《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地理学报》2007年第1期,第30-40页。
    (4)叶瑜、方修琦、张学珍等:《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覆盖变化》,《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5 期,第137-144页。
    (5)张学珍、王维强、方修琦等:《中国东北地区17世纪后期的自然植被格局》,《地理科学》2011年第2期,第184-189页。
    (6)吴致蕾、刘峰贵、张镱锂等:《清代青藏高原东北部河湟谷地林草地覆盖变化》,《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第6期,第768-778页。
    (7)许清海、曹现勇、Fang Tian等:《中国北方典型草原区花粉产量及其定量重建古植被的作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12期,第2016-2028页。
    (8)何凡能、葛全胜、郑景云:《中国清代城镇用地面积估算及其比较》,《地理学报》2002年第6期,第709-716页。
    (9)Liu M L,Tian H Q.Chinas land cover and land use change from 1700to 2005:Estimations from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data and historical archives.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2010(24):doi:10.1029/2009GB003687.
    (10)林忆南、金晓斌、杨绪红等:《近两百年江苏省城乡建设用地数量估算与空间重建》,《地理学报》2017年第3期,第488-506页。
    (11)鲁奇、战金艳、任国柱:《北京近百年城市用地变化与相关社会人文因素简论》,《地理研究》2001年第6期,第688-696页。
    (12)尹昌应、石忆邵、王贺封:《晚清以来上海市建成区边界扩张过程与特征》,《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第12期,第1793-1803页。
    (13)李松、罗绪强:《基于RS的多数据源的700多年来贵阳城市扩展时空特征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14年第10期,第1734-1745页。
    (1)张洁、陈星:《中国东部地区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的历史演变》,《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544-555页。
    (2)林珊珊、郑景云、何凡能:《中国传统农区历史耕地数据网格化方法》,《地理学报》2008年第1期,第83-92页。
    (3)李柯、何凡能、张学珍:《基于MODIS数据网格化重建历史耕地空间分布的方法——以清代云南省为例》,《地理研究》2011年第12期,第2281-2288页。
    (4)李士成、何凡能、陈屹松:《清代西南地区耕地空间格局网格化重建》,《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9期,第1196-1203页。
    (5)罗静、张镱锂、刘峰贵等:《青藏高原东北部河湟谷地1726年耕地格局重建》,《地理研究》2014年第7期,第1285-1296页。
    (6)李士成、何凡能、张学珍:《中国历史时期森林空间格局网格化重建方法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地理学报》2014年第3期,第312-322页。
    (7)Yang X H,Jin X B,Xiang X M et al.Reconstruct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historical forest land in China in the past 300years.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2018(165):173-185.
    (1)白淑英、张树文、张养贞:《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分布100年数字重建:以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例》,《地理学报》2007年第4期,第427-436页。
    (2)龙瀛、金晓斌、李苗裔等:《利用约束性CA重建历史时期耕地空间格局:以江苏省为例》,《地理研究》2014年第12期,第2239-2250页。
    (3)Yang X H,Guo B B,Jin X B et al.Reconstruct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 calcropland in Chinas traditional cultivated region:methods and case study.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5(5):629-643.
    (4)Yang Y Y,Zhang S W,Liu Y S et al.Analyzing historical land use changes using a Historical Land Use Reconstruction Model:a case study in Zhenlai County,northeastern China.Scientific Reports,2017(1):1-16.
    (5)Liu M L,Tian H Q.Chinas land cover and land use change from 1700to 2005:Estimations from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data and historical archives.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2010(24):doi:10.1029/2009GB003687.
    (6)冯永恒、张时煌、何凡能等:《20世纪中国耕地格网化数据分区重建》,《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第11期,第1546-1555页。
    (7)Li S C,He F N,Zhang X Z.Aspatially explicit reconstruction of cropland cover in China from 1661to 1996.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6(2):417-428.
    (8)何凡能、李士成、张学珍:《北宋中期耕地面积及其空间分布格局重建》,《地理学报》2011年第11期,第1521-1539页。
    (9)袁存、叶瑜、方修琦等:《清代中期苏皖地区耕地数据网格化处理及精度对比》,《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1期,第83-91页。
    (1)Yang X H,Jin X B,Guo B B et al.Research on reconstruct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cropland over 300years in traditional cultivated regions of China.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2015(128):90-102.
    (2)张丽娟、姜蓝齐、张学珍等:《19世纪末黑龙江省的耕地覆盖重建》,《地理学报》2014年第4期,第448 -458页。
    (3)姜蓝齐、张丽娟、臧淑英等:《清末耕地空间分布格局重建方法比较》,《地理学报》2015年第4期,第625 -635页。
    (4)李士成、何凡能、陈屹松:《清代西南地区耕地空间格局网格化重建》,《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9期,第1196-1203页。
    (5)霍仁龙、杨煜达:《田野调查和GIS方法在近300年来小尺度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年第4辑,第64-71页。
    (6)颉耀文、王学强、汪桂生等:《基于网格化模型的黑河流域中游历史时期耕地分布模拟》,《地球科学进展》2013年第1期,第71-78页。
    (7)李士成、何凡能、张镱锂:《过去百年青海和西藏耕地空间格局重建及其时空变化》,《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2期,第197-206页。
    (8)王宇坤、陶娟平、刘峰贵等:《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1830年耕地格局重建》,《地理研究》2015年第12期,第2355-2367页。
    (9)Liu M L,Tian H Q.Chinas land cover and land use change from 1700to 2005:Estimations from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data and historical archives.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2010(24):doi:10.1029/2009GB003687.
    (10)He F N,Li S C,Zhang X Z.Aspatially explicit reconstruction of forest cover in China over 1700-2000.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2015(131):73-81.
    (11)吴致蕾、刘峰贵、张镱锂等:《清代青藏高原东北部河湟谷地林草地覆盖变化》,第768-778页。
    (12)Yang X H,Jin X B, Xiang X M et al.Reconstruct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historical forest land in China in the past 300years.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2018(165):173-185.
    (1)葛全胜、戴君虎、何凡能等:《过去300年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碳循环研究》,《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08年第2期,第197-21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