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网络服务商侵权行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互联网作为信息化社会的典型代表已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并且正在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科技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会促使法律规则的进化,而法律规则的这种进化在互联网世界体现的最为明显。网络服务商作为互联网运作和实践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涉及的法律关系也是颇为复杂的。本文试图从这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中找出一条脉络,即网络服务商作为研究对象,以其涉及到网络侵权行为为主线,分类加以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先理论分析,然后通过案例行实证分析,最后再回到理论思考和探索,用一种范式来表达就是理论-实践-理论。通过这样的研究,想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目前的技术发展条件下,我们从法律上对于网络服务商的侵权行为应当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即如何认定其侵权行为及相应的法律责任。本文的主体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网络服务商及网络侵权行为。本部分主要介绍了网络服务商的概念,并从技术和法律两个层面对于网络服务商进行了分类。分类目的就是考虑到不同的网络服务商在侵权行为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很大差异,不宜采取一种横向的方案来进行研究。在结合网络服务商分类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对于不同类型的网络服务商的法律定位,为下面的分类研究提供方向。最后在本部分中还针对侵权行为进行了基础性的讨论,其中包括传统侵权行为、网络侵权行为的概念及网络侵权行为法律责任的类型和构成要件等。
     第二部分,网络接入服务商的侵权行为。本部分主要阐明了接入服务商最本质的特点,即仅提供接入服务,而不对信息传递的方向内容等加以限制。接下来本文结合美国的相关立法对于接入服务商的两项主要的服务内容即公共通道的提供与系统缓存的涉及到的侵权问题分别进行了讨论。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通过两个典型的判例,进一步分析了司法实践对于网络接入服商的侵权认定的态度。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对于仅提供传送通道的网络接入服商来说,法律不应对其强加过重的责任,而是应在平衡著作权人和网络服务商利益的基础上,对网络接入服务商的法律责任进行必要的限制。
     第三部分,网络内容提供商侵权行为。网络内容提供商是网络服务商中一类比较复杂的主体,其涉及的侵权行为也最为常见。在开始部分,本文对于网络内容提供商进行了分类,即将网络内容提供商分为提供存储信息的提供商和提供链接信息的提供商,并对这两种不同的内容提供商可能涉及的侵权行为进行了分析。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结合国内不同时期发生的几起案件对于内容提供商的法律责任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最后本文从内容提供商的法律义务以及责任限制两个方面对于网络内容提供商的法律责任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网络平台提供商侵权行为。在本部分中,本文首先提出了两个问题,即网络平台提供商是否具有网络信息监控的能力?网络平台提供商是否应承担监控网络信息的义务?在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答案,并由此展开对于网络平台提供商侵权行为的探讨。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引用了美国法院的三个判例,介绍了司法实践在不同时期对于平台提供商法律责任认定所持的不同态度。在理论思考部分,本文提出了对于平台提供商法律责任认定方面的两个标准,即平台提供商的控制能力及其过错程度,并强调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加以考察,以科学的认定平台提供商的法律责任。
As a symbol of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internet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our daily life, changing our life at the same time. Not only ca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fe style but also promote the evolution of the legal rule. The evolution is most visible in the internet world.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practice and operation of the internet the ISP is involved in complex legal relationship. This article is trying to find a way out of the complicated legal relationship and the way is the classified study to the ISP based on the infringement which the ISP is involved in. The thought that we has followed is to analyze the basic theory first, second i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real cases then back to theoretical analysis at last. The paradigm can be described as theory to practice then to theory. The problem which we want to solve in this article is which attitude we should take toward the infringement of the ISP under such level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other words, how to determine the infringement as well a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ISP. This article is comprised of four parts:
     Part one: the ISP and the on-line infringement. This part mainly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and classified the ISP from the angle of technology and law. The reason why we should classify the ISP is the difference of the role that different ISP plays in infringement.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to the ISP, we set forth our positioning to various ISPs, which provides the object for the following part. Lastly we make some basic analysis to traditional torts and on-line infringement, including the type of responsibility and it’s constituent elements.
     Part two: the infringement of internet access provider. In this part we firstly demonstrated the basic character of the iap, which provides only access service without control or edit to the information transferred by it’s client. Then we focused on the main service provided by the iap: internet access and system caching combined with two American cases. I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we mainly took two American cases as example discussing the finding on the infringement of the iap. Lastly we set forth our opinion on this issue that we should not impose the iap too many liabilities as they merely serve as a conduit. Rather, we should restrict the iap’s liability properly based on balancing the benefit of the iap as well as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rt three: the infringement of 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 It’s a very complicated party and easy to be involved in on-line infringement. At first we classified the icp into two types: provider who provides stored information and provider who provides link information and analyzed the infringement that the two types may be involved in. I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we discussed the liability of icp combined with some real cases. Lastly we analyzed icp’s liability from two aspects as the duty of the icp and the restriction to it’s liability.
     Part four: the infringement of internet platform provider. First of all we raised two questions: is the iap capable to screen the information posted on the platform? Does the iap assume the duty to screen the on-line information? After analyzing we released the answers to the two questions and then looked into the liability of the iap. I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we introduced threes classical cased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taken by the court during different period. Lastly we put forward two standards of determining the infringement of the iap: the power of screening and editing as well as the intent with emphasis laid on combining these two standards.
引文
1 蒋波主编:《国际信息政策法律比较》,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12 页。
    2 张新宝主编:《互联网上侵权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2 页。
    3 梁慧星著:《民法》,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404 页。
    4 马俊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下),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999 页。
    5 杨立新著:《侵权法论》,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2 页。
    6 屈茂辉、凌立志主编:《网络侵权行为法》,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 页。
    7 张新宝主编:《互联网上侵权问题研究》,中国人民法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4 页。
    8 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77 页。
    9 李明德、许超著:《著作权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23 页。
    10 美国参议员 Hatch 于 2004 年提出了 “诱导侵权著作权法”即 Inducing Infringement of Copyrights Act of 2004,旨在将这一责任形式正式引入美国著作权法,以修正著作权法第501 条款,但该法案经过参议院的两读并提交美国司法委员会后,遭到了包括英特尔和google 等在内的社会公众的反对,至今仍未生效。
    12 周维德 朱小霞:《网络服务商的链接责任规则研究》,载《政法论丛》2002 年 10 月第 5期。
    12 907 F. Supp. 1361 N. D. Calif. Sept. 22, 1995。
    13 98 F.2d 686, 688 (2d Cir. 1938)。
    16 John Doe 诉讼是美国侵权法中规定的虚拟被告中的一个制度,即原告有明确的事实和理由,但由于某种原因暂时不知道被告身份的情况下,允许原告以一个通用的名称 John Doe来命名被告,从而提起诉讼。
    17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RIAA v. The People: Two Years Later, At http://www.eff.org/IP/P2P/RIAAatTWO_FINAL.pdf, November 3, 2005。
    18 Benny Evangelista ,Ruling a triumph for music industry Internet providers can't shield downloaders,At http://www.sfgate.com/cgi-bin/article.cgi?file=/c/a/2003/01/22/DOWNLOAD.TMP,January 22, 2003。
    19 寒蝉效应是一个法律用语,特别在讨论言论自由或集会自由时,指人民害怕因为言论遭到国家的刑罚,或是必须面对高额的赔偿,不敢发表言论,如同蝉在寒冷天气中噤声一般。
    20 Eric J.Sinrod, RIAA music lawsuits chill online downloading, Athttp://www.usatoday.com/tech/columnist/ericjsinrod/2004-01-15-sinrod_x.htm,Jan,14,2004。
    
    21 张玉瑞著:《互联网上知识产权——诉讼与法律》,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 年 11 月版,第452 页。
    22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0 年第 1 期。
    23 《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1 年第 5 期。
    24 我国《著作权法》第 32 条将录音、录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排除在可以转载、摘编的作品范围之外。
    25 我国目前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只有针对音乐作品的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2005 年 3 月 1日《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实施后,我国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建立中国文字作品著作权协会和中国音像著作权协会,其中中国文字作品著作权协会已经过国家版权局的批准,尚待民政部门批准。
    26 刘德良:《论互联网上的版权限制》,《知识产权》2002 年第 2 期,第 27 页。
    27 蒋志培 主编:《网络与电子商务法》,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02 页。
    28蒋志培主编:《网络与电子商务法》,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2 页。
    29 张新宝主编:《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11 月版,第 49页。
    30 839 F. Supp. 1552 (M.D. Fla. 1993)。
    31 1995 WL 323710 (N.Y. Sup. Ct. 1995)。
    1、薛虹 著:《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2、张玉瑞著:《互联网上知识产权——诉讼与法律》,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年版。
    3、王泽鉴著:《侵权行为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7 月版。
    4、李明德 许超著:《著作权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5、郭卫华 金朝武、王静等 著:《网络中的法律问题及其对策》,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6、杨立新著:《侵权法论》,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7、马俊驹 余延满著:《民法原论》(下),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8、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 译:《法律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9、李德成著:《网络隐私权保护制度初论》,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1 年第 1版。
    10、张广良著:《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11、朱家贤 苏号朋著:《e 法治网》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年版。
    1、张新宝主编:《互联网上侵权问题研究》,中国人民法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2、屈茂辉 凌立志主编:《网络侵权行为法》,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3、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四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4、张平主编:《网络法律评论》第四卷,2004 年第 1 版。
    5、齐爱民 刘颖主编:《网络法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6、蒋志培主编:《网络与电子商务法》,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7、马海群主编:《信息法学》,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8、陈卫星主编:《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 年版
    9、蒋波主编:《国际信息政策法律比较》,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10、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王迁:《论版权“间接侵权”及其规则的法定化》,载《法学》2005 年第12 期。
    2、龙丹:《易趣案与间接侵权责任》,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 年第18 期。
    3、刘家瑞:《NAPSTER 案与文件共享技术的版权责任》,载《科技与法律》2004 年第 4 期。
    4、吴卓强:《BBS 论坛与法律控制》,载《求索》2000 年第 3 期。
    5、王迁:《论 BBS 的法律管制制度》,载《法律科学》1999 年第 1 期。
    6、乔生:《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保护探析》,载《法商研究》2003 年第5 期。
    7、唐广良:《美国的<数字千年版权法>与技术措施保护制度》,载《电子知识产权》2004 年第 2 期。
    8、刘宁:《论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著作权侵权责任》,载《广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 7 期。
    9、周维德 朱小霞:《网络服务商的链接责任规则研究》,载《政法论丛》2002年 10 月第 5 期。
    10、刘德良:《论互联网上的版权限制》,载《知识产权》2002 年第 2 期。
    1、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RIAA v. The People: Two Years Later, At http://www.eff.org/IP/P2P/RIAAatTWO_FINAL.pdf, November 3, 2005
    2、Eric J.Sinrod, RIAA music lawsuits chill online downloading, At http://www.usatoday.com/tech/columnist/ericjsinrod/2004-01-15-sinrod_x.htm,Jan,14,2004
    1、907 F. Supp. 1361 (N. D. Calif. 1995)
    2、240 F. Supp. 2d 24 (DDC 2003)
    3、351 F.3d 1229 (DC Cir. 2003)
    4、839 F. Supp. 1552 (M.D. Fla. 19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