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信任关系建构与利益群体间的冲突缓解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社会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日渐深入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的各类利益群体正在生成、成长并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多种利益集团并存的局面已在我国初步形成。与此同时,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也开始呈现。尽管这些冲突与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但如果不及时加以处理和解决,任其继续加深下去,必将对社会稳定带来威胁,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为了探究缓解利益群体间冲突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了消费者利益集团和商家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其中较具典型性和现实性的物业管理纠纷现象作为具体例证。在研究方法上结合了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信任、利益集团、社会运动理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共同构成了本文的理论框架,对具体例证进行实证分析采用的是个案研究、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探究具体例证中利益群体间冲突产生的深层原因,以及信任与制度在冲突缓解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群体间冲突的缓解提供思路。
     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建构制度化信任是缓解当前物业纠纷现象的有效途径,是缓解利益群体间冲突问题的一条值得探讨的途径,其中信任建构是目标,制度完善是保障。最后一部分从降低集体维权行动发生的可能性和避免受托人违背承诺这两个方面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Along with economical marketing reform gradually penetration and democratic progress,many interest groups in our society are generating ,growing and bringing into obvious play. The situation of various interest groups coexistence has gradually formed.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flicts and contradictions among various interest groups begin to present. Although these conflicts are non-antagonism, if they couldn’t be solved timely and properly but become serious, these must constitute a threat to social stabilization, further affect China’s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nd do harm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harmonious society
     In order to probe into the effective approach to mediating the conflicts among interest groups, the thesis chooses the conflict between consumer interest groups and seller interest groups as the point of penetration, taking the typical and realistic conflicts between estate management and house owner as an example.
     The research methods combine theory study with empirical study. The theories of trust, interest group and social movement along with the related theory of neo-institutional economics compos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is thesis. The research adopts methods of case study and literature study to analyze the case. Through exploring the deep reasons in the concrete examples which cause the conflicts among various interest groups and how trust and institutions work in the process of mediating the conflicts, the thesis tries to provide some valuable suggestions to mediate these conflicts happening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Finally, the thesis reaches a conclusion: to build institutionalized trust could be an effective and valuable method not only to mediate the conflicts between estate management and house owners but also to mediate the conflicts among various interest groups now. Construction of trust relationship is the aim of conflict mediating and institution improvement is its guarantee. In the last part, the thesis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rom two aspects to reduce the possibility of collective rights protection movement happening and avoid trustee breaking his promise. And then the author submits som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引文
1程浩,黄卫平,汪永成.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研究[J].战略与管理,2003,(4):63~74.
    2“自为性利益集团”可以被理解为伴随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而自发、自觉生长起来的利益集团,其在成立时具有自愿性、自觉性的特点,利益表达具有独特性和自主性。
    3吴振宇.当代中国社会利益集团对地方政府决策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5:1.
    4关利平.我国现阶段利益集团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9.
    5赵晓秋.政协委员会诊物业纠纷.http://www.sina.com.cn,原载于《法律与生活》杂志,2006年5月1日.
    6毕文强.开创业主时代——美丽园重审案结束以后. http://www.sina.com.cn,原载于《法律与生活》杂志,2006年10月9日.
    7张耘.透析北京物业纠纷[J].中国改革.2006,(5):28~30.
    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2007年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9胡锦涛.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新华网,2007年10月24日.
    
    10《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2007年
    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11张磊.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J].社会学研究,2005,(4):1~39.
    12张磊.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J].社会学研究,2005,(4):1~39.
    13张磊.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J].社会学研究,2005,(4):1~39.
    14张磊.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J].社会学研究,2005,(4):1~39.
    15程浩,黄卫平,汪永成.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研究[J].战略与管理,2003,(4):63~74.
    16关利平.我国现阶段利益集团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
    17转引自:张磊.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J].社会学研究,2005,(4):1~39.
    18关利平.我国现阶段利益集团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8.
    19转引自:张磊.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J].社会学研究,2005,(4):1~39.
    20张缨.信任、契约及其规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30.
    21张缨.信任、契约及其规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32.
    22[德]尼克拉斯·卢曼著,瞿铁鹏,李强译.信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00.英文原版:Niklas Luhmann.Trust and Power. John Wiley & Sons Chichester.New York,1979:85.
    23[美]詹姆斯·S.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08.
    24张缨.信任、契约及其规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33~34.
    25Williamson O.E.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New York:Free Press,1985.
    26盛洪.为什么制度是重要的[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91~92.
    27盛洪.为什么制度是重要的[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122~130.
    28关利平.我国现阶段利益集团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6.
    29[德]尼克拉斯·卢曼著,瞿铁鹏,李强译.信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8.英文原版:Niklas Luhmann. Trust and Power. John Wiley & Sons Chichester.New York,1979:66.
    30引自南京GX置业公司网站,引用网址:http://www.guangshazy.com/gslp2.asp?id=1.
    31“B区”是指TFY小区的第二期住宅区。摘自网络发帖:《网友-菁菁家园告诉你一个真实的B区现状》,“菁菁家园”发表于:2006年10月14日9:29:49,引用网址:http://www.xici.net/b664470/d43921982.htm.
    32摘自网络发帖:《好的物业,业主自然会主动交费》,“金色虎刺梅”等发表于:2006年10月20日23:55:58等,引用网址:http://www.xici.net/b664470/d44220059.htm.
    33摘自网络发帖,“qfbsz”发表于:2006年10月12日19:09:29,引用网址: http://www.xici.net/b664470/d43409651.htm.
    34赵晓秋.政协委员会诊物业纠纷.http://www.sina.com.cn,原载于《法律与生活》杂志,2006年5月1日.
    35李显东.物业纠纷法律解决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96.
    36摘自网络发帖:《对GX物业现在开始收取07年物业费的个人看法》,“Lawyer_zhang”发表于:2007年3月3日14:10:47,引用网址: http://www.xici.net/b664470/d48653017.htm.
    37赵晓秋.MLY再审案:两个群体的较量. http://www.sina.com.cn,原载于《法律与生活》杂志,2006年10月09日.
    38摘自网络发帖:《TFY的奶酪》,“orhine”发表于:2006年9月18日0:19:20,引用网址: http://www.xici.net/b664470/d42833022.htm.
    39摘自网络发帖:《十四问GX物业?》,“**雾里看花**”发表于:2006年10月6日10:42:54,引用网址:http://www.xici.net/b664470/d43587554.htm.
    40摘自网络发帖:《一张告示引发的冲突》,“虎哥PK”发表于:2006年10月14日18:05:22,引用网址:http://www.xici.net/b664470/d43939275.htm;《愤怒!!!强烈抗议GX的卑劣行径!!!!!!》,“赵本水”发表于:2006年10月17日11:32:12,引用网址: http://www.xici.net/b664470/d44047277.htm.
    41摘自网络发帖:《TFY的奶酪》的跟帖,“???!”发表于:2006年9月18日14:02:40,引用网址:http://www.xici.net/b664470/d42833022.htm.
    42摘自网络发帖:《TFY的奶酪》跟帖,“orhine”发表于:2006年9月18日0:19:20,引用网址:http://www.xici.net/b664470/d42833022.htm.
    43摘自网络发帖:《TFYB区业主在行动!!!》,“朱老三”发表于:2006年12月10日21:09:44,引用网址:http://www.xici.net/b664470/d46279447.htm;《TFYB区业主在战斗!!!》,“朱老三”发表于:2006年12月13日20:56:19,引用网址:http://www.xici.net/b664470/d46414048.htm.
    44摘自网络发帖:《TFYB区业主在行动!!!》“,菁菁家园”发表于:2006年12月11日15:49:59,引用网址:http://www.xici.net/b664470/d46279447.htm.
    45金陵晚报.物业总公司搬进小区办公,业主与物业各持己见,2006年09月27日.
    46张磊.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J].社会学研究,2005,(4):1~39.
    47陈映芳.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J].社会学研究,2006,(4):1~20.
    48陈映芳.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J].社会学研究,2006,(4):1~20.
    49张磊.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J].社会学研究,2005,(4):1~39.
    50参见:陈映芳.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J].社会学研究,2006,(4):1~20.
    51摘自网络发帖:《刚打听到的有关GX物业侵占业主利益的丑事》,“天福卫士”发表于:2006年9月30日16:38:10,引用地址:http://www.xici.net/b664470/d43409651.htm.
    52摘自网络发帖:《刚打听到的有关GX物业侵占业主利益的丑事》,“自打搬进TFY负一楼电梯间就没”发表于:2006年10月1日19:45:37,引用地址:http://www.xici.net/b664470/d43409651.htm.
    53汪居扬.业主维权和社区权力结构的变迁——对社区纠纷的一项个案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6.
    54李显东.物业纠纷法律解决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372~373.
    55陈映芳.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J].社会学研究,2006,(4):1~20.
    56毕文强.开创业主时代——美丽园重审案结束以后.http://www.sina.com.cn,原载于《法律与生活》杂志,2006年10月9日.
    57转引自:陈映芳.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J].社会学研究,2006,(4):1~20.
    
    58张磊,刘丽敏.物业运作:从国家中分离出来的新公共空间[J].社会.2005,(1):144~163.
    59李显东.物业纠纷法律解决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371.
    
    60张磊,刘丽敏.物业运作:从国家中分离出来的新公共空间[J].社会.2005,(1):144~163.
    61张磊,刘丽敏.物业运作:从国家中分离出来的新公共空间[J].社会.2005,(1):144~163.
    62张磊,刘丽敏.物业运作:从国家中分离出来的新公共空间[J].社会.2005,(1):144~163.
    63转引自:关利平.我国现阶段利益集团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3.
    64关利平.我国现阶段利益集团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4.
    65张缨.信任、契约及其规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69.
    66张缨认为信任关系存在三个来源:(1)传统中国社会推崇的信任关系模式,即缘约下的。他强调信任关系的“伦”,血缘亲缘等,在商业往来中,注重关系和关系网络的构建,这一特色尤其被港台及海外华人企业继承并发扬光大。(2)新中国成立后市场经济改革之前建构的信任关系模式,即政约下的信任。它强调信任关系建立在“同志式”普遍主义伦理上,在企业间经济往来和商业交易中,注重企业所有制形式、庇护主义关系构建。(3)改革开放以后,尤其伴随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出现和产生的西方式信任关系模式,即契约下的信任。它推崇市场型成本-收益核算,用契约、法律保障信任关系的形式理性,不依赖信任关系的内在道德伦理价值。参见:张缨.信任、契约及其规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79.
    67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J].开放时代,2004,(4):57~70.
    68刘能所使用的理论框架“适用于广义的集体行动概念,……只要一个组织化的集体性努力或尝试,包含政治上的利益表达和实质性的需求保卫与需求满足,采用了可辨识的动员技术和抗议技术,而且发生在都市这一空间场域,我们就把它纳入到都市集体行动的范畴之中。”参见: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J].开放时代,2004,(4):57~70.本文认为他所提出的理论等式及相关概念也适用于本文所讨论的业主集体维权行动,可以借鉴。
    69“所谓经验上的可信度,指的是怨恨解释框架所标定的怨恨源泉在经验上是否可信,是否有存在的证据;所谓经历上的可测量度,指的是潜在动员对象自己是否经历过或体验过类似的怨恨;而叙事的重要性,则指的是怨恨解释框架所标定的怨恨种类,在一个社会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当中占据的位置。”参见: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J].开放时代,2004,(4):57~70.
    70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J].开放时代,2004,(4):57~70.
    
    71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J].开放时代,2004,(4):57~70.
    72参见: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J].开放时代,2004,(4):57~70.
    73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J].开放时代,2004,(4):57~70.
    74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J].开放时代,2004,(4):57~70.
    75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J].开放时代,2004,(4):57~70.
    76具体参见网络发帖:《美丽园:业委会为夺物业用房起诉区建委》,“长肖龙”,2007年4月16日16:26:36,发表于焦点房地产网-谈房论市-美丽园论坛.
    77信息源于:2007年4月,焦点房地产网-谈房论市-美丽园论坛的网络发帖.
    78陈映芳.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J].社会学研究,2006,(4):1~20.
    79摘自网络发帖:《发生在南京“TFY小区”的一场“业主委员会”成立风波》,“胡同小猫”发表于:2006年12月19日15:02:13,引用地址:http://www.xici.net/b17581/d46637739.htm,“社会广角”讨论版.
    80韩增辉,周珂.物业管理中的业主自治机构法律性质浅析[J].法学杂志,2005,(3):65~67.
    81李时敏.信任基本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03:37.
    82李厚廷.机会主义的制度诠释[J].社会科学研究,2004,(1):24~28.
    83李厚廷.机会主义的制度诠释[J].社会科学研究,2004,(1):24~28.
    84李厚廷.机会主义的制度诠释[J].社会科学研究,2004,(1):24~28.
    85李厚廷.机会主义的制度诠释[J].社会科学研究,2004,(1):24~28.
    86李厚廷.机会主义的制度诠释[J].社会科学研究,2004,(1):24~28.
    87马格利特·利瓦伊.恰当防范促成好邻居:对信任、信任缺乏和不信任的交易成本分析方法.载于[美]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著,[法]克劳德·梅纳尔编.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61.
    88[美]詹姆斯·S.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17.
    89[美]詹姆斯·S.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21.
    90[美]詹姆斯·S.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22.
    91[美]詹姆斯·S.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22.
    92[美]詹姆斯·S.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63.
    93[美]詹姆斯·S.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64.
    94转引自:孙国锋.交易成本与制度成本的关系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8~72.
    95转引自:李时敏.信任基本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03:38.
    96马格利特·利瓦伊.恰当防范促成好邻居:对信任、信任缺乏和不信任的交易成本分析方法.载于[美]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著,[法]克劳德·梅纳尔编.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59.
    97马格利特·利瓦伊.恰当防范促成好邻居:对信任、信任缺乏和不信任的交易成本分析方法.载于[美]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著,[法]克劳德·梅纳尔编.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60.
    98张强,纳鹏杰.从制度化信任看日本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关系[J].企业经济,2004,(12):147~148.
    99转引自:梁幸枝,邢婷.人情的选择,还是制度的依赖[J].社会,2003,(5):49~54.
    100张强,纳鹏杰.从制度化信任看日本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关系[J].企业经济,2004,(12):147~148.
    101张强,纳鹏杰.从制度化信任看日本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关系[J].企业经济,2004,(12):147~148.
    102马格利特·利瓦伊.恰当防范促成好邻居:对信任、信任缺乏和不信任的交易成本分析方法.载于[美]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著,[法]克劳德·梅纳尔编.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60.
    103马格利特·利瓦伊.恰当防范促成好邻居:对信任、信任缺乏和不信任的交易成本分析方法.载于[美]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著,[法]克劳德·梅纳尔编.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73.
    104马格利特·利瓦伊.恰当防范促成好邻居:对信任、信任缺乏和不信任的交易成本分析方法.载于[美]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著,[法]克劳德·梅纳尔编.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73.
    
    105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J].开放时代,2004,(4):57~70.
    106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J].开放时代,2004,(4):57~70.
    107[美]詹姆斯·S.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31.
    108王美琴.转型期改良性社会运动的建构——以中国志愿运动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5:48.
    109李时敏.信任基本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03:49~50.
    110李时敏.信任基本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03:50.
    111李时敏.信任基本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03:51.
    112王思琦.族群与阶级冲突社会中的正义[D].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5:44.
    113王思琦.族群与阶级冲突社会中的正义[D].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5:44.
    114王思琦.族群与阶级冲突社会中的正义[D].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5:44.
    115王思琦.族群与阶级冲突社会中的正义[D].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5:44.
    [1]程浩,黄卫平,汪永成.中国社会利益集团研究[J].战略与管理,2003,(4):63~74.
    [2]陈映芳.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J].社会学研究,2006,(4):1~20.
    [3]党国印.发展与冲突一个理论假说与经验实证分析[J].社会学研究,1998,(4):82~92.
    [4]董才生.信任:当代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64~68.
    [5]韩增辉,周珂.物业管理中的业主自治机构法律性质浅析[J].法学杂志,2005,(3):65~67.
    [6]梁克.社会关系多样化实现的创造性空间——对信任问题的社会学思考[J].社会学研究,2002,(3):3~12.
    [7]梁幸枝,邢婷.人情的选择,还是制度的依赖[J].社会,2003,(5):49~54.
    [8]李厚廷.机会主义的制度诠释[J].社会科学研究,2004,(1):24~28.
    [9]刘斌.信任问题研究述评[J].理论前沿,2004,(4):46~47.
    [10]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J].开放时代,2004,(4):57~70.
    [11]马俊峰,白春阳.社会信任模式的历史变迁[J].社会科学辑刊,2005,(2):39~44.
    [12]彭泗清.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J].社会学研究,1999,(2):53~66.
    [13]彭泗清.诚信的根基是什么[J].博览群书,2002,(5):4~6.
    [14]戚攻.转型期“信任”重建的社会学分析[J].探索,2003,(5):81~84.
    [15]邱志强、乐宜仁.论国有商业银行的信任结构[J].现代管理科学,2003,(1):15~16.
    [16]孙国锋.交易成本与制度成本的关系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8~72.
    [17]孙立平.权利失衡两极社会与合作主义宪政体制[J].战略与管理,2004,(1):1~6.
    [18]岳缙,田海平.信任研究的学术理路——对信任研究的若干路径的考查[J].南京社会科学,2004,(6):19~24.
    [19]王绍光、刘欣.信任的基础:一种理性的解释[J].社会学研究,2002,(3):23~39.
    [20]王飞雪、山岸俊男.信任的中、日、美比较[J].社会学研究,1999,(2):67~82.
    [21]杨宜音.自己人:信任建构过程中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9,(2):38~52.
    [22]杨中芳、彭泗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社会学研究,1999,(2):1~21.
    [23]俞宪忠.关于利益集团分析的若干问题[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04~106.
    [24]张超,严煤.政府信用与民众信任[J].社会,2002,(11):32~33.
    [25]张磊.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J].社会学研究,2005,(4):1~39.
    [26]张磊,刘丽敏.物业运作:从国家中分离出来的新公共空间[J].社会.2005,(1):144~163.
    [27]张强,纳鹏杰.从制度化信任看日本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关系[J].企业经济,2004,(12):147~148.
    [28]张耘.透析北京物业纠纷[J].中国改革,2006,(5):28~30.
    [29]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2,(10):59~70.
    [30]张缨.中国转型期企业间经济活动“低信任”违约现象的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1,(3):76~81.
    [31]邹树彬.城市业主维权运动特点及其影响[J].深圳大学学报,2005,(5):44~49.
    [1][美]伯纳德·巴伯.信任的逻辑与局限[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2][波兰]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
    [4]李显东.物业纠纷法律解决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马格利特·利瓦伊.恰当防范促成好邻居:对信任、信任缺乏和不信任的交易成本分析方法.载于[美]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著,[法]克劳德·梅纳尔编.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美]马克·E.沃伦编.民主与信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7][德]尼克拉斯·卢曼著,瞿铁鹏,李强译.信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邱建新.信任文化的断裂——对崇川镇民间“标会”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盛洪.为什么制度是重要的[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10]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1]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13][美]詹姆斯·S.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4]张缨.信任、契约及其规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5]Barber Bernard. The logic and Limits of Trust. New Brunswick,NJ: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83.
    [16]Chong Dennis. 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17]Coleman James S.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Cambridge,MA: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8]Gambetta Diego(ed.).Trust: Making and Breaking Cooperative Relations. New York:Basil Blackwell,1988.
    [19]Niklas Luhmann,Trust and Power. John Wiley & Sons Chichester. New York.1979.
    [20]Olson Mancur.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1]Putnam Robert.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22]Roderick M.Kramer, Marliynn B.Brewer, Benjamin A. Hanna.“The Decision to Trust as a Social Decision.”In: Trust in Organizations.
    [23]Seligman Susan. The Problem of Trust.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24]Williamson O.E.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New York:Free Press,1985.
    [1]关利平.我国现阶段利益集团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
    [2]李时敏.信任基本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03.
    [3]汪居扬.业主维权和社区权力结构的变迁——对社区纠纷的一项个案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
    [4]王美琴.转型期改良性社会运动的建构——以中国志愿运动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5.
    [5]王思琦.族群与阶级冲突社会中的正义[D].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5.
    [6]吴振宇.当代中国社会利益集团对地方政府决策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5.
    [7]周星.论我国公众信任观的特征[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学大学,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