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高校公共理论课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给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带来全面的影响,也促使处于社会结构最深层次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在失去新的价值观支撑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真空”状态,这给重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校公共理论课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公共理论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知识类、理论类课程,它在解决了是非判断的同时不等于就解决了价值判断,必须通过“知”、“情”、“意”、“信”、“行”这样一个由外到内、由内到外,不断内化、外化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公共理论课仅仅停留在重视认知因素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不能在情感上认同并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本文就高校公共理论课不同于自然科学类及其他社科类的课程特质进行了分析,对教学中的情感缺失进行了反思。对教师自身素质、教学关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和研究,这对真正提高高校公共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真正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塑造学生健全而完善的人格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currently, the social market economy construction proceeding in china has cast a thorough and unprecedented influence upon our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urging a profound reform to take place in values which are the deepest level in social system. Without the support of new values, traditional values find themselves in a vacuum that never exists before. As a result, this greatly challenges the teaching of common required theory course whose core is to lead and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Marxist outlooks of world, life and value.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courses of knowledge or of theory, this course must experience a procedure, consisting of knowledge, emotion, intention, faith and behavior, in which the activities of intern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move in cycle. For in this course, 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 right or wrong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e correct judgment of values. Thus, the teachers should not emphasize on the cognitive factors only. The failure in teaching effect is unavoidable as the students emotionally can not approve and accept the educators' opinions. This article makes an analysis upon the feature of the teaching of common required cours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subjects, introspecting the lack of emotions in the teaching and studying the teachers' qualities, teaching relations,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emotional factors in teaching methods. These measures can tru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is course, stimulate students' studying motive. Therefore, we can carry out the student-oriented teaching ideology, develop students' creative thoughts and help them to mode healthy and perfect personality.
引文
1.《邓小平文选》(1—3),人民出版社,1994年。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年。
    3.《毛泽东选集》(1—4),人民出版社,1991年。
    4.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
    5.鱼霞,《情感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6.法·福楼拜,《情感教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7.鲁宾斯坦,《心理发展的原则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8.檀传宝,《德育美学观》,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9.郭本禹著,《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
    10.李德顺,《价值新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
    11.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
    12.鲁洁,《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13.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
    14.杨德广,《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15.杨德广著,《大学生教育专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16.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17.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张铃,《大学城德育工作的研究与实践》,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年。
    19.王建华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20.刘华山主编,《大学教育心理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21.邱伟光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22.邱伟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林出版社,1990年。
    23.陈立思主编,《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4.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25.胡启先等著,《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26.朱永康主编,《中外道德教育比较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27.35.李伯黍主编,《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8.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编,《任重道远》—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的思考,2001年。
    29.明明主编,《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30.芷英、王希水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1993年
    32.石云霞,《两课教学法研究》2002年,武汉大学出版社
    33.钱焕琦,《走向自觉—道德心理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
    34.钱焕琦,《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课课型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35.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杨祥芬,《强化情感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中国冶金教育2001年第2期),
    2.卢少军,《思想政治课的情感教学刍议》(山东师大学报,2001年第6期)
    3.刘时勇,《真诚 尊重 理解》——论罗杰斯情感教学思想(辽宁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4.尹辉《大学德育应重视情感教学》(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5.刘丹青《试论课堂情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6.李银香《谈谈情感教学对两课教学的作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0期)
    7.高晓红《注重情感教学 增进师生心理相容》(教师论坛,2001年第5月期)
    8.李浩澜《思想品德课情感教学的基本方法》(中国电化教育,1997年第4期)
    9.蒙佐德《情感教学在课堂中的若干策略》(中国民族教育,2001年第3期)
    10.兰刚《当前高校德育教学的不适应性及对策探讨》(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1.汪海波《关于高校德育教学的几点思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12.张雁《面向21世纪高校德育教学改革的十大趋势》(山东师大学报,1997年第6期)
    13.吴秋兰《运用系统方法促进德育教学效果最佳化》(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14.罗北雁《大学生新型人格塑造与高校德育教学的改革》(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5.姚文忠 刘一《关于愉快教育思想的基调》(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6.董科伟《试论大学德育中互动的实质与意义》(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7.沈谦芳《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江西社会科学,2000增刊36——40)
    18.林吉双 任泽洙《高校两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
    19.于伟《发达国家高校道德教育方式特点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长春),1997年第4期)
    20.姜素勤《简沦思想政治工作的情感艺术》(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5期)
    21.初春艳,《新世纪高校德育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北方经贸2002年第1期)。
    22.庄敏,《社会转型期大学德育模式的重构》,(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23.冀学锋,《试论隐性德育课程与高校德育课程体系构架》,(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1期)。
    24.罗尧成,《高校德育有效实施途径的思考》(煤炭高等教育,2002年第1期)。
    25.夏骏,《国外高校德育中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常熟高专学报年2002年第1期)
    26.姜维茂,《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哲学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27.邵国平,《坚持创新:高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浙江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
    28.张铁勇,《试论当代德育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甘肃理论学刊,2002年第1期)
    29.刘惊铎,《探索有中国高师特色道德教育学》,(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30.易连云,《新世纪学校德育改革构想》,(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3期)
    31.吕志胜,《德育目标论》,(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32.李治,《中美德育目的形式内容的比较分析》,(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33.范俊玉,《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教育探索,2002年第2期)。
    34.吴绍琪,《国外学校德育的经验及启示》,(重庆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35.吴为民,《高校德育的首要地位及其科学化、系统化、层次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2期)。
    36.军林,《当前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学术交流,2001年第5期)。
    37.江新华,《透视德育概念的泛化现象》,(探索与争鸣,2001年第10期)。
    38.吕鲁生,《邓小平德育思想初探》,(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9.王联斌,《德育首位论》,(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40.周湘莲,《论现代德育发展的几大趋势》,(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41.陈泽勤,《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立论基础》,(现代哲学,2000年第4期)。
    42.杨桦,《论邓小平德育理论的科学体系》,(求实,2001年第9期)。
    43.唐铁庚,《浅谈应对WTO的德育策略》,(湖南教育,2002年第3期)。
    44.惠保德,《知识经济时代的德育思考》,(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45.吴文富,《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职教通讯,2002年第2期)。
    46.孙国庆,《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47.袁锐锷,《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的德育模式探讨》,(学术研究,2000年第5期)。
    48.刘书林,《素质的概念与21世纪青年人才素质的结构》,(清华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49.张再兴,《新形势、新课题、新对策》,(同上)。
    50.郑永廷,《论高校德育领域与功能发展》,(同上)。
    51.赖新民,《学习惯彻“以德治国”方略,构建高校新型德育体系》,(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1年第6期)。
    52.陆树程,《新全球化时代高校德育的哲学反思》,(江苏高教,2001年第4期)。
    53.高建勋,《高等教育的变革与高校德育的应对策略》,(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年第6期)。
    54.付八军,《新形势下的德育误区及方法论探讨》,(同上,第4期)。
    55.谢安衡,《德育的现代转型刍议》,(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第5期)。
    56.鲁洁,《转型期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的选择》,(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57.彭庆红,《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探索,2001年第2期)。
    58.杜永明,《“入世”后公众思想的变化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2年第5期)。
    59.张耀灿,《经济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第12期)。
    60.胡近,《入世后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第12期)。
    61.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 动情是育德的关键》,(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62.朱小蔓,《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63.孟维杰,王冬艳,《情感教育忧思与方略》,(北方论丛,2001,第3期)。
    64.何燕辉,《略论情感教育在高校德育课中的应用》,(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65.钱焕琦,《高校两课教学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应对方略》,(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8期)。
    66.于莉莉,《两个根本转变与高校“两课”教育(广州师院学报,1997年第2期)
    67.李治邦,李昕昌,《教师素质与两课教学实效性》(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年第1期)
    68.卢家楣,《教学的基本矛盾新论》(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69.《新时期大学师生关系评点》(《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10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