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试论巫术灵物对两晋志怪小说的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巫术无疑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赋予原始人类解决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当两晋时期的人们饱受战乱之苦,人生无常的危机感后,两晋志怪小说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巫术来抚慰人们的心灵。这些巫术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两晋志怪小说。本论文主要选取巫文化中的巫术灵物这一视野,来挖掘两晋志怪小说的崭新内涵。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论文论题的确立、巫文化内涵的确定,并对巫术灵物的概念进行了一个界定。巫术对古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医药、乐舞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然而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对巫术都有着不同的定义。为了便于本论文的展开,笔者主要择取“运用超自然力,通过特定仪法影响或控制客体”这一巫术定义。文中所论述的,对两晋志怪小说产生影响的“巫术灵物”,就是某些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动植物及制品。
     第二部分对两晋志怪小说中所出现的植物类巫术灵物、动物类巫术灵物、制品类巫术灵物、秽物类巫术灵物、其它巫术灵物分别进行了梳理和定量分析。
     第三部分梳理了巫术灵物与志怪小说的起源、发展之间源远流长的关系。然后从巫术灵物对两晋志怪小说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影响进行分析。两晋志怪小说中的巫术灵物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巫俗材料,而且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人们对时代黑暗的逃避。同时两晋志怪小说中的巫术灵物在处理小说情节冲突与塑造小说人物形象上也有着很大突破。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才使得两晋志怪小说的故事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更富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两晋志怪小说中的巫术灵物背后,所蕴藏的人类自我拯救和现实功利的文化心理。
     两晋志怪小说借助巫术灵物来谋篇布局的形式,上承原始神话,下启神魔小说。正因为两晋志怪小说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后世的文学创作才有了如此丰富的素材与形式,才可以继续推陈出新。因此巫术灵物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还是不可小觑的。
In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witchcraf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t gave the primitive human courage and determination to solve problems. During the Jin Dynasty,people suffered from war and hardship.So the Jin Ghost Stories appeared in a variety of magic to soothe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The magic constantly enriched and developed the Jin Ghost Stories. This thesis will select witch witchcraft culture’s miraculous objects to dig a new connotation of the Jin ghost Stories.
     The first part is to establish the thesis’s topic,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witch, and the concept of witchcraft miraculous objects.Magic had a great impact in ancient China's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medicine, music and dance. However, the scholars still have different kind of definitions for witchcraft. In order to write the commencement of this thesis,I mainly choose "to use the supernatural power, through a specific instrument method to influence or control objects" as witchcraft’s definitions. THE miraculous objects, which had impacts on the Jin Ghost Stories, were supernatural power plants,animals,products.
     The second part is to sort separately and analyse the miraculous objects of Jin Dynasty’s Ghost Stories.Such as plant witchcraft miraculous objects, animal witchcraft miraculous objects, product witchcraft miraculous objects ect.
     The third part of the combing the relationship of magic and mystic novels. Then I will analyse miraculous objects’impact on the content and artistic character of Jin Dynasty’s Ghost Stories. The Witchcraft miraculous objects of Jin Dynasty’s Ghost Stories not only left precious witch material for offspring, but also through the imagination to show people's desire of escaping from the dark times. At the same time, the miraculous objects of the Jin Ghost Stories has a great breakthrough in dealing with novels’conflict and image’s creation. So the Jin Ghost Stories’story and art form have more creative and imaginative. The miraculous object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descendant’s literary creation.
     The last part focuses on the human self-rescue and Utilitarian psychological which hidden behind the miraculous objects of Jin Ghost Stories.
     The Jin Ghost Stories used witchcraft miraculous objects to organize stores had playe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later novels’creation. So we can not underestimate witchcraft miraculous objects’s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iction.
引文
①张紫晨:《中国巫术》,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社,1990年版,第287页。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③许维遹 :《吕氏春秋集释》,北京: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224页。
    ①陈子展:《诗经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065页。
    ②许慎,徐铉:《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8页。
    ③周冰,曾岚文,陵幼:《最古老的舞谱——“八卦舞谱”》,《文艺研究》1986年02期。
    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⑤(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版,第1378页。
    
    ①(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56页。
    ②(南朝)刘义庆:《幽明录》,《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367页。
    ③(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01页。
    ④(英)泰勒:《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21页。
    ①(美)恩伯著,杜杉杉译:《文化的变异》,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95页。
    ②梁钊韬:《中国古代巫术——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③张紫晨:《中国巫术》,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0年版,第37页。
    ④张紫晨:《中国巫术》,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0年版,第59页。
    ⑤张紫晨:《中国巫术》,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0年版,第58页。
    ⑥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济南:山东人们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⑦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济南:山东人们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①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②李炳海:《巫咸探源》,《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2期。
    ①(日)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版,第87页。
    ②(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22页。
    ③(明)李时珍著,刘衡如校点:《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1861页。
    ④(东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4页。
    ①(晋)张华,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2页。
    ②(南朝)刘敬书《异苑》,《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47页。
    ③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④郭璞《玄中记》,《鲁迅全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489页。
    ①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②(明)李时珍著,刘衡如校点:《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1749页。
    ③《鲁迅全集》第八卷《甄异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274页。
    
    ①(东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第4页。
    ②(晋)张华,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0页。
    ③(晋)张华,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0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60页。
    ②(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8页。
    ③(东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第219页。
    ④(东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第222页。
    ①(东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第40页。
    ②(东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第38页。
    ③(晋)张华,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1页。
    ④(梁)宗懔撰,(隋)杜公赡注:《荆楚岁时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2页。
    ⑤(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1583页。
    ①卡西尔,黄龙保等译:《神话思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1页。
    ②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28页。
    ③《中国神秘文化百科知识·观念篇》“铜镜”条,金良年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版,第95页。
    ④管维良著:《中国铜镜史》,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⑤(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48页。
    ①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151页。
    ②(美)H·R·海斯,孙爱华,唐文鹏译:《危险的性——女性邪恶的神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72页。
    ③(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1页。
    ④E.H.利奇:《语言的人类学:动物范畴和骂人话》,《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卷),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343页。
    ①(东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第131页。
    ①(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0页。
    ②(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45页。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④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5页。
    ⑤石昌渝:《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23页。
    ⑥黄惠焜:《神话就是巫话——三论神话》,《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①邓启耀:《中国巫蛊考察》,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页。
    ②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③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86页。
    ④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78页
    ⑤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78页。
    ①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78页。
    ②(东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第55页。
    ③王明:《抱朴子内篇校译》,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04页。
    ④(晋)王嘉撰,(南朝·梁)肖绮录:《拾遗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3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②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63页。
    ③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6页。
    ④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42页。
    
    ①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45页。
    ②周生春著:《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③(东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第110页。
    
    ①许维遹著:《吕氏春秋集释》,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354页。
    ②《二十五别史·帝王本纪》,山东: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30页。
    ①(东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第24页。
    ①(东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第216页。
    ②(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版,第605页。
    ①(东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第27页。
    ②(晋)王嘉撰,(南朝·梁)肖绮录:《拾遗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4页。
    ③《鲁迅全集》第八卷《古小说钩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271页。
    ①《鲁迅全集》第八卷《古小说钩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28页。
    ②(东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第158页。
    ③李梦生撰:《左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18页。
    
    ①詹鄞鑫:《心智的误区——巫术与中国巫术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44页。
    ②(东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99页。
    ③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太阳英雄神话的比较研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898年版,第993页。
    
    ①(东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页。
    ②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644页。
     ①(东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5页。
    
    ①(东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5页。
    ②(东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02页。
    ①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译:《文化论》,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66页。
    ②(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38页。
    ③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
    ④(晋)王嘉撰,(南朝·梁)肖绮录:《拾遗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3页。
    ⑤(晋)王嘉撰,(南朝·梁)肖绮录:《拾遗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页。
    ①(晋)王嘉撰,(南朝·梁)肖绮录:《拾遗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97页。
    ②万晴川:《巫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6页。
    ③(东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第217页。
    ④(东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第10页。
    ⑤(英)弗雷泽:《金枝》,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
    ①(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4页。
    ②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95页。
    ③(东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第2页。
    ④(晋)王嘉撰,(南朝·梁)肖绮录:《拾遗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页。
    ⑤(英)马林诺夫斯基,李安宅编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13页。
    ⑥(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①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10页。
    ②马林诺夫斯基,刘文远译:《野蛮人的性生活》,北京:团结出版社,1989年版,第246页。
    ③(晋)张华,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1页。
    ①(东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第222页.
    ②(东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第174页。
    ③(晋)张华,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9页。
    ①(晋)张华,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1页。
    ②(明)李时珍著,刘衡如校点:《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2341页。
    ③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70页。
    ④(晋)张华,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1页。
    ⑤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12页。
    ①(东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164页。
    ②(晋)张华,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0页。
    ①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59页。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61页。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75页。
    ④王振复:《巫术——<周易>的文化智慧》,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35页。
    ①王小盾:《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548页。
    [1]张紫晨.中国巫术[M].第一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社, 1990.
    [2]陈子展.诗经直解[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3.
    [3]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M].第一版.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
    [4] (东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 1979.
    [5] (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
    [6] (晋)王嘉撰,(南朝·梁)肖绮录.拾遗记[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81.
    [7] (宋)李昉.太平御览[M].第一版.上海:上海书店, 1985.
    [8] (明)李时珍著,刘衡如校点.本草纲目[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9] (唐)孙思邈撰,刘更生等点校.千金方[M].第一版.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3.
    [10] (晋)葛洪撰.抱朴子[M].第一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11] (宋)范晔著,李立,刘伯雨选注.后汉书[M].第一版.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5.
    [12]李梦生撰.左传译注[M].第一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3]何建章.战国策注释[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 1990.
    [14]吴承恩.西游记[M].第一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15]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第一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6]二十五别史[M].第一版.山东:齐鲁书社,2000.
    [1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第一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18]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M].第一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9]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M].第一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4.
    [20]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1]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M].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22]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第一版.北京:三联书店, 1994.
    [23]林辰.神怪小说史[M].第一版.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24]万晴川.巫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M].第一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5]赵振祥.巫与古小说[M].第一版.黑龙江: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
    [26]刘卫英.明清小说宝物崇拜研究[M].第一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7]江绍原.发须爪[M].第一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28]梁钊韬著.中国古代巫术——宗教的起源和发展[M].第一版.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29] (英)弗雷泽.金枝[M].第一版.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30]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第一版.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31]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第一版.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32] (英)泰勒.原始文化[M].第一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3] (美)恩伯著,杜杉杉译.文化的变异[M].第一版.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34]梁钊韬.中国古代巫术——宗教的起源和发展[M].第一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9.
    [35]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M].第二版.济南:山东人们出版社, 2005.
    [36]高国藩.中国巫术史[M].第一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37]卡西尔,黄龙保等译.神话思维[M].第一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8]钱钟书.管锥编[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79.
    [39]金良年主编.潜确类书[M].第一版.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
    [40] (美)H?R?海斯著,孙爱华等译.危险的性--女性邪恶的神话[M].第一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第一版.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99.
    [42]许慎,徐铉.说文解字[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85.
    [43]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第一版.北京:北京中国书店,1985.
    [44] (汉)司马迁.史记[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59.
    [45]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64.
    [46]王小盾.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M].第一版.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47] (美)斯蒂·汤普森,郑海等译.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第一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48]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74.
    [49] (日)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50]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99.
    [51]王根林等校点.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2]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鲁迅全集[G].第一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53]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4]王振复.巫术——《周易》的文化智慧[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
    [55]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98.
    [56]詹鄞鑫.心智的误区——巫术与中国巫术文化[M].第一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7]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第一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8] (英)马林诺夫斯基,刘文远译.野蛮人的性生活[M].第一版.北京:团结出版社,1989.
    [60] (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第一版.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61]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第一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62]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太阳英雄神话的比较研究[M].第一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898.
    [63]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M].第一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64] (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81.
    [65]刘安等编,高诱注.淮南子[M].第一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6]张双棣.淮南子校释[M].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7]王明.抱朴子内篇校译[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96.
    [68]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M].第一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69]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86.
    [70]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83.
    [71]管维良.中国铜镜史[M].第一版.重庆出版社,2006.
    [72]周冰,曾岚文,陵幼.最古老的舞谱——“八卦舞谱”[J].文艺研究,1986,(02):140-141.
    [73]赵振祥.论巫师的活动与早期志怪小说[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4):82-87.
    [74]赵振祥.巫与志怪[J].集宁师专学报,1999,(02):1-10.
    [75]程蔷.神物幻想与文化心理[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1):9-18.
    [76]马得禹.《搜神记》巫术灵物的文化意蕴[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38-43.
    [77]黄惠焜:神话就是巫话[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