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三曹乐府诗歌转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汉代设立乐府机关后,乐府文学便蓬勃发展起来。从建安时期的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首开文人拟作乐府诗歌的先河之后,后代文人紧随其后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创作了大量的文人拟乐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乐府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曹氏父子的开创之功实不可没。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创作了大量乐府诗,从而改变了汉乐府中以民歌为主导、汉代文人不作、不屑作乐府诗、文人乐府荒芜的状况,也改变了汉乐府重音不重义的现实,使乐府由用于表演的歌辞发展成为诗人抒发理想怀抱,表达思想情趣的有效手段。乐府诗歌自此开始了它的另外一种生命样式,是其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转变。
     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章在整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三曹乐府诗歌转型的论题,并证明这一论题的合理性。第二章是文章的主体,主要分析了三曹乐府诗歌创作中的新特点,他们的诗歌与汉乐府在性质功用方面的差异以及他们创作所取得的成就和对后代文人乐府诗发展产生的影响。第三章则是从当时的外界环境及作家主体的特殊性两个方面,分析了这种转变产生的原因。
Since the Music Bureau was set up in Han Dynasty ,the literature of Yuefu devoloped very quickly. With Caocao Caopi and Caozhi who lived in the period of Jian An,writing a lot of yuefu poems for the frist time,so many writers who behind them followed their step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an cao, the other writers also wrote many yuefu poems and made proud achievements . All of the poems became an importent part of Yuefu Literature.During this process,the effect of Sancao’s creation was so impotent and could not be forgot. With the positive attitude,they not only wrote so many yuefu poems,but also changed the situation that the writers who lived in Han Dynasty didn’t write yuefu poems,and the Folk songs was occupying the dominant position. They also changed the fact that the tune was the first but the meaning was the second in yuefu poems of Han. They change yuefu from the lyrics into poetry which was used to express cherished ideals and effective means by poets. Since then, Yuefu poemtry started another life style which was the fist change of its development of process.
     This paper is composed of three chapters. In the frist part, after finishing studies of previous,I propose my idea such as San cao yuefu poetry in transition, and demonstrate the rationality of this argument.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article. I analyse the new features of Sancao’s yuefu poems, the differences of nature and function between Sancao yuefu and Han yuefu,the achievement of their creation and the major impact on the devolopment of Literati Yuefu. In the third one, the main work is to explain the causes of such a conversion ,we can find the reasons o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specificity of writers’themselves.
引文
①谢劲松,《什么是文化转型》,《开放时代》,1997年第6期。
    ①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51—252页。
    ②(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明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66页。
    ①王辉斌,《论曹氏父子的乐府情节》,《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②徐公持,《魏晋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90页。
    ③萧涤非,《乐府诗论薮》,济南:齐鲁出版社,1985年,第351页。
    ①(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03页。
    ①吴承学,《文体形态:有意味的形式》,《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
    ①黑格尔,《美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362页。
    ②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26页。
    ③王朝闻,《美学概论》,南昌: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0页。
    ④(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体性》,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05页。
    ⑤(梁)钟嵘著,郭绍虞编《诗品注》卷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56页。
    ⑥(宋)敖陶孙撰、(明)称兆胤录,《诗评》,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⑦(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87页。
    
    ①(明)钟惺、谭元春,《诗归——古诗归》卷七,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6页。
    ②(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07页。
    ③(梁)钟嵘著,郭绍虞编《诗品注》卷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0页。
    ④(宋)敖陶孙撰、(明)称兆胤录,《诗评》,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⑤(清)方东树著、汪绍楹点校,《昭昧瞻言》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67——68页。
    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98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93页。
    ②(晋)陈寿《三国志·王卫二刘傅传》卷二十一注引《魏略》,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608页。
    ③(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69页。
    ①(清)王夫之,《王夫之品诗三种古诗评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17页。
    ②(明)王世懋,《艺圃撷余》,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③(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29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31—432页。
     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909页。
    ①(晋)陈寿,《三国志·方技传》卷二十九,裴松之注引曹植《辨道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05页。
    ②(晋)陈寿,《三国志·方技传》卷二十九,裴松之注引曹丕《典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05页。
    ③(清)朱乾,《乐府正义》,《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第202页。
    ④(清)朱乾,《乐府正义》,《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9月,第202页。
    ①(明)徐祯卿,《谈艺录》,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69页。
    ②曾晓峰、王劭,《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新阐释》,《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③钱志熙,《乐府古辞的经典价值——魏晋至唐代文人乐府诗的发展》,《文学评论》,1998年第2期。
    
    
    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96页。
    ②(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96页。
    ①(刘宋)范晔,《后汉书·左周黄列传》卷六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028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7页。
    ③(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2页。
    ④(清)方东树、汪绍楹点校,《昭昧瞻言》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67页。
    ①以上分别见于郭茂倩《乐府诗集》第396、446、502、499、540页。
    ①(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五十六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1018页。
    ②(刘宋)范晔,《后汉书·班彪列传》卷四十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68页。
    ③(刘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卷四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441页。
    ④(刘宋)范晔,《后汉书·杨震列传》卷五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790页。
    ⑤(刘宋)范晔,《后汉书·张衡列传》卷五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940页。
    ①(明)徐祯卿,《谈艺录》,何文焕《历代诗话》下,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74页。
    ②(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7页。
    ③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2编,第三章,第11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252页。
    ④(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王夫之编《清诗话》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第926页。
    ⑤(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11页。
    
    ①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53页。
    ②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33页。
    ③(清)王尧衢著、喻岳衡主编、晓衢注,《古唐诗合解》卷三,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58页。
    ④(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9页。
    ⑤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41—442页。
    ①葛晓音,《论早期五言体的生成途径及其对汉诗艺术的影响》,《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①(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六,《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0—191页。
    ②(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63页。
    ③(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3页。
    
    ①钱志熙,《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②(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通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19页。
    ③(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80页。
    ④(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80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36页。
    ②(汉)班固,《汉书·礼乐志》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405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佞幸列传》卷一百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195页。
    ④(汉)班固,《汉书·佞幸传》卷九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725页。
    ⑤(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09页。
    ①(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23—224页。
    ②(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25页。
    ③(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0八引,中国书店,1989年,第415页。
    ④王运熙,《乐府诗论丛·汉代鼓吹曲考》,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49页。
    ⑤(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31页。(《上邪》虽然列于《鼓吹曲辞》中,但大多研究者认为是鼓吹借用民歌,同类型的还有《有所思》一首。)
    ⑥(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044页。
    ⑦(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31页。
    
    ①(汉)班固,《汉书·礼乐志》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30页。
    ②(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57页。
    ③(汉)班固,《汉书·武帝纪》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1页。
    ④(刘宋)范晔,《后汉书·杜栾刘李刘谢列传》卷五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851页。
    ⑤(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74页。
    ⑥(刘宋)范晔,《后汉书·循吏列传》卷七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468页。
    ⑦(刘宋)范晔,《后汉书·循吏列传》卷七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468页。
    ①(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页。
    ②(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95页。
    ③(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77页。
    ①(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卷一注引《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4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89页。
    ③(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相和歌辞五》,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46—447页。
    ④(明)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7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32页。
    ①(清)朱乾,《乐府正义》卷十二,《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01页。
    ②曹植,《与杨德祖书》,《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卷十九注引《典略》,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59页。
    ③(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卷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65页。
    ④曹植《求自试表》,《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卷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65页。
    ⑤曹植《求自试表》,《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卷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67页。
    ①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第194页。
    ①(梁)沈约,《宋书·乐志一》卷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53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王敦传》卷九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557页。
    ③(梁)萧子显,《南齐书·萧惠基传》,卷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811页。
    ④(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93页。
    ⑤(唐)皮日休,《论白居易荐徐凝屈张祜》,《全唐文》卷七九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359页。
    ⑥(唐)陈子昂著,彭庆生注释,《陈子昂诗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17页。
    ①罗根泽,《乐府文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72页。
    ②(宋)范温,《潜溪诗眼》,《苕溪渔隐丛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页。
    
    ①(清)王夫之评选,《王夫之品诗三种古诗评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17页。
    ②(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第64页。
    ③(梁)钟嵘著,郭绍虞编《诗品注》卷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4页。
    ④(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版,第31页。
    ⑤(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914页。
    
    ①(清)方东树、汪绍楹点校,《昭昧瞻言》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71—75页。
    ②(清)丁晏,《陈思王诗钞原序》,《三曹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24—225页。
    ③(清)杨伦,《杜诗镜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5页。
    ④(清)谢榛,《四溟诗话》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43页。
    
    ①(刘宋)范晔,《后汉书·孝献帝纪》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77—378页。
    ②(刘宋)范晔,《后汉书·孝献帝纪》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79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食货志》卷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28页。
    ①(汉)班固,《汉书·礼乐志》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28页。
    ②(汉)班固,《汉书·礼乐志》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36、1038页。
    ③(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时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03页。
    
    ①(清)苏兴,《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9—20页。
    ②(汉)刘安等著,陈广忠译注,《淮南子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615—617页。
    ③(汉)班固,《汉书·礼乐志》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29、1038页。
    ④(汉)班固,《汉书·礼乐志》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44页。
    ⑤(梁)沈约,《宋书·乐一》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39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乐志下》卷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01页。
    ②(梁)沈约,《宋书·序志》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4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乐志上》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79页。
    ①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7页。
    ①(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23页。
    ②(梁)刘勰着,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声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54页。
    ③郭伯恭,《魏晋诗歌概论》,《民国丛书》第四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1—2页。
    ④李维,《诗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1、26页。
    ⑤(梁)刘勰着,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时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673页。
    ⑥(刘宋)范晔,《后汉书·马融列传》卷六十上,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965页。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傅玄传》卷四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317—1318页。
    ②徐震堮,《世说新语?恪罚本褐谢榫郑?984年,第347—348页。
    ③(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传》卷二十一裴松之注引《魏略》,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603页。
    ④曹植,《与杨德祖书》,《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卷十九,注引《典略》,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59页。
    ①(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后妃传》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56页。
    ②(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后妃传》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60页。
    ③(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后妃传》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64—165页。
    ④(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后妃传》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67页。
    ①(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后妃传》卷五,裴注引孙盛语,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68页。
    ②刘守华、巫瑞书主编,《民间文学导论》,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③刘守华、巫瑞书主编,《民间文学导论》,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31页。
    
    ①刘守华、巫瑞书主编,《民间文学导论》,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15页。
    ②(汉)刘安等著,陈广忠译注,《淮南子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891页。
    ③(汉)刘向,《新序·说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页。
    ①(汉)刘安等著,陈广忠译注,《淮南子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500页。
    ②(晋)陈寿《三国志·王卫二刘傅传》卷二十一注引《魏略》,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608页。
    ①(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67页。
    ②(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页。
    ③徐震堮,《世说新语?恪罚本褐谢榫郑?984年,第153—154页。
    ④(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页。
    
    ①(梁)刘勰着,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29页。
    ②(梁)刘勰着,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30页。
    ③(晋)葛洪,《抱朴子·辞义篇》据世界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182页。
    ④(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4页、第3页。
    ⑤(清)彭定求,《全唐诗》卷八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939—940页。
    ①(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页
    ②(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9—90页。
    ③(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卷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57页。
    ④(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卷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57页。
    
    ①(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87页。
    ②(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才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700页。
    ③(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五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271页。
    ④(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五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271页。
    ⑤(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五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271页。
    ⑥(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8页。
    ⑦(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8页。
    
    ①曹植,《<鼙舞歌>序》,《宋书·乐一》卷十九引,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51页。
    ②傅亚庶,《三曹诗文全集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964页。
    ③(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明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66页。
    ①(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卷一注引《曹瞒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4页。
    ②(梁)沈约,《宋书·乐三》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03页。
    ③(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600页。
    ④(唐)房玄龄等,《晋书·律历志上》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80页。
    ⑤(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杜夔传》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06页。
    ①(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包勋传》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85页。
    ②(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四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821页。
    ③(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四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821—1822页。
    ④(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卷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76页。
    ⑤(梁)刘勰着,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声律》范文澜注引释慧皎《高僧传》十三《经师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54页。
    ⑥(梁)刘勰着,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声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54页。
    (宋)敖陶孙撰、(明)称兆胤录.诗评[M].北京:中华书局,1985:-.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6:-.
    (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唐)陈子昂著、彭庆生注.陈子昂诗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陈毅中.中国诗体流变[M].北京:中华书局,1992:-.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三曹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从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3:-.
    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刘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5:-.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宋)范温.潜溪诗眼[M]、(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清)方东树、汪绍楹点.昭昧瞻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傅亚庶.三曹诗文全集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晋)葛洪.抱朴子[M].据世界书局影印本,1986:-.
    葛晓音.八代诗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郭伯恭.魏晋诗歌概论[M].民国丛书[Z]第四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0:-.
    (德)黑格尔.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黄节校释.汉魏乐府风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黄节.魏武帝魏文帝诗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黄节.曹子建诗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译.中国诗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
    (美)雷·韦勒克、奥·沃伦著、刘象愚、邢培明等译.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
    李宝均.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李景华.建安文学述评[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李维.诗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M].王夫之编.清诗话(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6:-.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汉)刘安等著,陈广忠译注.淮南子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M].民国丛书[Z]第三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
    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刘守华、巫瑞书主编.民间文学导论[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汉)刘向.新序·说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
    (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58:-.
    (日)铃木修次.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9:-.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版社,1995:-.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日)浦松友久.中国诗歌原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沈达才.建安文学论稿[M].民国丛书[Z]第四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
    (清)沈德潜.古诗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3:-.
    (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5:-.
    (清)苏兴.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
    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孙尚勇.乐府文学文献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王朝闻.美学概论[M].南昌:人民出版社,1981:-.
    (明)王世懋.艺圃撷余[M].北京:中华书局,1985:-.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M].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Z].北京:中华书局,1983:-.
    (清)王夫之评选.王夫之品诗三种古诗评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清)王尧衢著、喻岳衡主编、晓衢注.古唐诗合解[M].长沙:岳麓书社,1989:-.
    王巍.建安文学概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王巍.魏晋南北朝文学意识的历史嬗变[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王易.乐府通论[M].民国丛书[Z]第四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
    王运熙、王国安.汉魏六朝乐府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王运熙.乐府诗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1962:-.
    王灼著,岳珍校正.碧鸡漫志校正[M].成都:巴蜀书社,2000:-.
    (唐)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M].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3:-.
    (明)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清)吴乔.围炉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吴云主编.建安七子集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夏传才.曹操集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萧涤非.乐府诗论薮[M].济南:齐鲁书社,1985:-.
    萧涤非.萧涤非说乐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谢榛.四溟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徐嘉瑞.中古文学概论[M].民国丛书[Z]第一编,上海:上海书店, 1989:-.
    (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明)徐学夷.诗源辩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明)徐祯卿.谈艺录[M].何文焕.历代诗话(下)[Z].北京:中华书局,1981:-.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
    许杰.汉代文学思想史[M].南京:南京大出学出版社,1990:-.
    姚大业.汉乐府小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杨仲义.中国古代诗体简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7:-.
    《艺谭》编辑部.建安文学研究文集[M].合肥:黄山书社,1984:-.
    余冠英.古代文学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7:-.
    余冠英.乐府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唐)元稹.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日)泽田清原.中国韵文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
    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宋)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张可礼.三曹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3:-.
    张可礼.建安文学论稿[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Z].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梁)钟嵘著、郭绍虞编.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钟优民.曹植新探[M].合肥:黄山书社,1984:-.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清)朱乾.乐府正义[M].三曹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傅正义.论曹操对汉乐府民歌文人化的开创性贡献[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97-100.
    傅正义.论曹丕对汉乐府民歌文人化的发展性贡献[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 117-121.
    葛晓音.先唐杂言诗的节奏特征和发展趋向——兼论六言和杂言的关系[J].文学遗产,2008(03): 4-17.
    葛晓音.早期七言的体式特征和生成原理——兼论汉魏七言诗发展滞后的原因[J].中国社会科学,2007(03):176-188.
    葛晓音.论早期五言体的生成途径及其对汉诗艺术的影响[J].文学评论,2006(06):15-27.
    葛晓音.汉魏晋四言诗的新变和体式的重构[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70-79.
    葛晓音.论汉魏三言体的发展及其与七言的关系[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57-63.
    钱志熙.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92-99.
    钱志熙.音乐史上的雅俗之变与汉代的乐府艺术[J].浙江社会科学,2000(04):123-129.
    钱志熙.乐府歌辞的经典价值——魏晋至唐代文人乐府诗的发展[J].文学评论,1998(02),61-74.
    钱志熙.论中古文学生命的主题的盛衰之变及其社会意识背景[J].文学遗产,1997(04):13-21.
    唐会霞.曹魏的乐府诗创作对汉乐府的接受[J].贵州社会科学,2007(02):102-106.
    王辉斌.论曹氏父子的乐府情节[J].许昌学院学报,2007(04):39-43.
    吴承学.文体形态:有意味的形式[J].学术研究,2001(04):121-123.
    谢劲松.什么是文化转型[J].开放时代,1997(06):54-58.
    曾晓峰、王劭.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新阐释[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5):511-515.
    王维民.乐府音乐与建安文人乐府诗[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徐迪.曹丕乐府诗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张丽涛.建安乐府文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