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东汉西北大族与皇权政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东汉西北大族的代表人物是两汉之际兴起于陇西、河西一带的马氏、窦氏、梁氏。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上对东汉王朝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一群体多有研究,论著颇丰。然而从总体上来看,这些研究多停留在对单个人物和家族的讨论,对这一群体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尚缺乏。本文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突破具体现象的局限,从东汉皇权政治的属性及西北大族与皇权的关系入手,试图探寻西北大族在东汉长期秉政的线索、原因及对东汉中央政权发展、演变的影响。
     东汉西北大族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在两汉之际及建武年间的统一战争中崛起;二、在后妃干政的永平、建初及永元初年逐渐成为政坛的主导力量;三、在外戚擅权的东汉中期达到全盛;四、随着宦官的坐大和外戚的衰落而没落。西北大族在东汉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是政治矛盾的焦点。东汉的后妃干政、外戚擅权都始于西北大族,外戚政治更是在西北大族手中到达巅峰,宦官的崛起也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北大族内部分为马、窦两大集团,窦氏及其追随者梁氏更多的脱离了地方,依附于皇权,而马氏则是关中地方势力的代表。窦兴马衰的结局说明西北大族必须依靠皇权生存。
     皇权的异化是本文的重要观点,这一观点始于钱穆,栾保群、宫廷威及王林子等作了进一步阐述,本文则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具体化。在这一体系下,皇权被视为更加广义的概念,狭义的皇权则称为君权。由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局限,制度的设计者和执行者能力的差距必然出现,这种差距会导致制度赋予君主的权力无法得到保障,从而出现君权与皇权的背离,即权力旁落、外戚宦官擅权的局面,这便是皇权的异化。皇权异化理论的重要意义是将君权的衰微与皇权的衰落区别开来。长期以来这两种概念被混为一谈。实际上,即便君主处于无权状态,皇权对全国的控制力依然可以加强,围绕君权的皇权参与者同样可以起到加强皇权的作用。
     皇权的异化在历朝历代都有体现,于东汉则在西北大族崛起、干政及衰落的过程中反映得最为明显。由于西北大族自明帝起便是外戚,与皇权的关系异常密切。一旦皇权出现异化,他们便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而窦宪、梁商等人主政之时,东汉王朝在君主无权的情况下取得的巨大发展,外戚擅权过程中加强的侍中制度、内朝制度被后世王朝作为巩固统治的政治基础,也对皇权异化的理论提供了支持。
At the time of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northwestern clan is the regional political group which around the various forces in the Longxi and Hexi area in the northwest. They had a series of effects in the political, military, economic, cultural and ethnic relations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cademic scholars on the subject of this group are very concerned, and a large number of books have been published. However, in general terms, these studies are mostly single; they all stay in the figures and discussion of a single family. The subject that been considering as a regional group of holistic and systematic approach is also difficulty. This writing method is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summarized articles, refined faults, and trying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problem. It’s based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imperial politics and the relations that between Northwest Han with the imperial power; attempting to summarize the clues and causes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northwestern cla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of development. First, One branch had been raised in the occasion of the Han and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war in Jianwu period. Second, at the period of Yongping, Jianchu and Yongyuan dynasty, this branch has become the dominant political force. Third, The branch had been raised at the middle period that the Dukes good at the right. Fourth, the branch of had declined with rising of eunuchs and declining of the Dukes. Each stage in the history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northwest Han are the focus of political conflict. This phenomenon that concubines and Dukes interference in domestic affairs, had all began in the northwestern clan. Dukes’politics is to reach its peak in the Northwest Han period. The rising of eunuchs is also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this. Interior had been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Ma clan family ,Dou clan family and his followers that attached to imperial power had been left out of this place. And Ma clan family was the local forces in the behalf of the relevant. This outcome shows that the northwestern clan must had been survived rely on imperial power.
     The alienation of imperial power is an important point of this article, this view begins with Qian Mu. Luan Baoqun, Gong Tingwei and Wang Linzi has been further elaborated, this text will be systematic, theoretical and concrete. In this system, the emperor was regarded as a more generalized concept; the imperial throne is named as narrow. As the limitations of centralized feudal despotism, System designers and implementers inevitable gaps in capacity. This gap causes the system to give power of the monarchy can not be guaranteed. So there's departure from the monarchical and imperial power, that power changed hands, because Dukes eunuch without authorization of the situation. This is the imperial power of aliena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imperial theory of alienation is the decline of monarchical power and the decline of imperial power to distinguish. For a long time the two concepts are confused. Indeed, even the sovereign is not entitled to state, imperial control over the country still can be enhanced around the monarchical power of the imperial power players can also play a role in strengthening the imperial power.
     Imperial power of alienation is reflected in the Chinese dynasties, this phenomenon reflects the very significant. The northwest Han got the identity of Dukes in Yongping period, the relationship exceptionally close with the imperial power. When the alienation of imperial power occurs, they become the biggest beneficiary. When Dukes as Dou Xian and Liang Shang who ruled the country, tremendous development had been made in the condition of weak monarchical. Sijung and cabinet systems developed into political bases for the future dynasties. All These things provide supports to the theory of alienation of imperial power.
引文
①臧云浦:《深入广阔地开展东汉史研究》,《南都学坛(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②周天游、孙福喜:《二十世纪的中国秦汉史研究》,《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
    ①马况为河南太守,马余中垒校尉,马员增山连率。《汉书·王莽传》:“莽以《周官》、《王制》之文,置卒正、连率、大尹,职如太守。”《后汉书·马援传》李贤注:“王莽改上郡为增山,连率亦太守也。莽法,典郡者公为牧,侯称卒正,伯称连率,其无封爵者为尹也。”因此,增山连率即汉上郡太守。
    ②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27页
    ③王莽改汉中为新成,改太守为大尹,新成大尹即汉中太守。
    ④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26页
    ⑤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96页
    ⑥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97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65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0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十三《隗嚣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25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36~837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40页
    ②袁宏:《后汉纪》卷八《光武帝纪》,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41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08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08页
    ⑤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42页
    ⑥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42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43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46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46页
    ①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4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41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40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07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十《皇后纪·明德马皇后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08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十《皇后纪·明德马皇后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09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附马廖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53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十《皇后纪·明德马皇后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14页
    ⑤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附马廖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54页
    ⑥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附马廖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53页
    ⑦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卷六《明德马皇后传》,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第192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十《皇后纪·明德马皇后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10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五《袁安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18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0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一《钟离意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409页
    ⑤范晔:《后汉书》卷十《皇后纪·明德马皇后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11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4页
    ②应劭:《汉官仪》,收于孙星衍辑《汉官六种》,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6页
    ③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卷十二《马防传》,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第443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附马防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57页
    ⑤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卷十二《马廖传》,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第441页
    ⑥《后汉书·西羌传》载“林为下吏所欺,谬奏上滇岸以为大豪”,然《东观汉记·西羌传》云“护羌窦林奉使,羌颠岸降,诣林,林欲以为功效,奏言大豪”。
    ①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08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松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70页
    ③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卷十二《窦融传》,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第418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08页
    ⑤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附窦固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09页
    ⑥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卷二十《西羌传》,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第891页
    ⑦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08页
    ⑧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竦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70页
    ⑨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卷十五《梁竦传》,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第607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4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十《皇后纪·明德马皇后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11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附马严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61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十九《耿弇传附耿恭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24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附马防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57页
    ②参见曹金华《从马窦之争看班固等“反迁都”论战的实质》(《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及曹胜高《论东汉迁都之争与京都赋的创作》(收于《国学研究》第十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③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传·王景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66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八十《文苑传·杜笃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609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八十《文苑传·傅毅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613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附马防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58页
    ③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1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附窦宪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12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竦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72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竦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72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十《皇后纪·章德窦皇后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15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十《皇后纪·明德马皇后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09页
    ⑤范晔:《后汉书》卷十《皇后纪·章德窦皇后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16页
    ⑥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竦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72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竦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72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附窦宪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12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附窦宪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13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附窦宪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13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附窦宪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18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附窦宪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19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附窦宪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19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附窦宪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18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附窦宪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19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附窦宪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19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附窦宪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19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附窦宪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19页
    ⑤章帝曾言:“昔永平中,常令阴党、阴博、邓叠三人更相纠察”,注曰:“阴、邓皆外戚”,东汉初年的邓氏外戚只有邓禹一族,邓叠当是其后人。
    ⑥郭璜为郭況子,乃光武郭皇后亲属。
    ⑦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传序》,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09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传·郑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12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商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75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商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75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商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75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商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75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冀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78页
    ③梁冀连立冲、质、桓三帝。
    ④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冀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85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冀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83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十《皇后纪·懿献梁皇后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44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冀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83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冀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79页
    ⑤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冀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81页
    ⑥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冀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81页
    ⑦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附马防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57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附窦固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11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冀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83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冀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84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冀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85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冀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86页
    ①见《显宗孝明帝纪》,“四姓小侯”指建武、永平年间的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以非列侯,故曰小侯。
    ②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附马严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58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附马严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62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附窦融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07页
    ⑤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竦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70页
    ⑥范晔:《后汉书》卷六十《马融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972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附窦章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21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九《窦武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39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武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21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六十六《陈蕃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69页
    ⑤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传·单超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21页
    ⑥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九《窦武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41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九《窦武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40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冀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84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九《窦武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42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九《窦武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42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六十六《陈蕃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69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九《窦武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42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九《窦武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42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九《何进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49页
    ⑤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九《窦武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43页
    ⑥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九《窦武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44页
    ⑦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九《窦武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44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六十六《陈蕃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70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五《张奂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40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五《张奂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41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五《张奂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41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95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竦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72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一《第五伦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98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二《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传》“论曰”,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88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二《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传》“论曰”,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89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二《刘隆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81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二十《王霸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35页
    ①见王丹《东汉窦氏家族研究》第一章,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窦融曾先后使用西汉平帝的“元始”、更始政权的“更始”和赤眉建世政权的“建世”为年号来纪年。直至建武三年方采用“建武”年号。
    ②范晔:《后汉书》卷十三《隗嚣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22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十三《隗嚣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24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99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十《皇后纪序》,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01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二《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论曰”,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89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5页
    ④注曰:“奉朝请,无员,三公、外戚、宗室、诸侯多奉朝请。汉律:‘春曰朝,秋曰请。’”
    ①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二《光武十王传·东平王刘苍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433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九《仲长统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57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传序》,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08页
    ④班固:《汉书》卷七十八《萧望之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84页
    ①班固:《汉书》卷九十三《佞幸传·石显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26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传序》,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09页
    ③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78页
    ④司马彪:《续汉书》卷二十六《百官志》,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593页
    ⑤司马彪:《续汉书》卷二十七《百官志》,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606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传附窦宪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13页
    ②司马彪:《续汉书》卷二十六《百官志》,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593页
    
    ①徐天鳞:《东汉会要》卷十九《职官一》,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71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冀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83页
    ①肖黎:《论东汉党锢之祸》,《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年第4期
    ②何兹全:《东汉宦官和外戚的斗争》,《文史知识》,1983年第4期
    ③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第159页
    ④栾保群:《由西汉外戚专政谈外戚与皇权的关系》,《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
    ⑤宫廷威:《两汉外戚擅政原因浅析》,《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①王林子:《两汉外戚宦官专权问题论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②范晔:《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4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二《樊宏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21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二《阴识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30页
    ⑤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二《阴识传附阴兴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31页
    ⑥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序》,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967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十六《邓禹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19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十《皇后纪序》,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01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十《皇后纪序》,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400页
    [西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东汉]班固,[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
    [南朝·宋]范晔,[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
    [西晋]陈寿,[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
    [东汉]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
    [东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
    [东汉]荀悦撰,张烈点校:《汉纪》,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
    [东晋]袁宏撰,张烈点校:《后汉纪》,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
    [六朝]佚名撰,何清谷校注:《三辅黄图校释》,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
    [唐]杜佑撰,王文锦等校点:《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出版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学苑出版社,1998年出版
    [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
    [北宋]司马光,[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
    [南宋]吕祖谦编撰,周天游导读、庄辉明整理:《后汉书详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出版
    [南宋]徐天麟:《西汉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
    [南宋]徐天麟:《东汉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
    [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64年出版
    [南宋]熊方等撰,刘祜仁点校:《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
    [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点校:《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
    [清]王鸣盛撰,黄曙辉点校:《十七史商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出版
    [清]钱大昕撰,方诗铭、周殿杰点校:《廿二史考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
    [清]赵翼撰,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
    [清]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
    [清]严可均辑:《全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
    [清]汪文台辑,周天游校:《七家后汉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
    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编:《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
    谢桂华、李均明:《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出版
    周天游注:《八家后汉书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
    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
    宋文民:《后汉书考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
    陈直:《汉书新证》,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
    [战国]韩非撰,[清]王先慎集解,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
    [明]张溥辑,白静生注:《班兰台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
    李景星撰,韩兆琦、俞樟华校点:《四史评议》,岳麓书社,1986年出版
    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
    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
    吕思勉:《中国社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出版
    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人民出版社,1964年出版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
    钱穆:《秦汉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
    万国鼎:《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华书局,1978年出版
    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
    翦伯赞:《中外历史年表》,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
    周谷城:《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
    陈直:《居延汉简研究证》,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
    [日]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五、六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瞿同祖:《汉代社会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唐长孺:《唐长孺文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出版
    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台湾]柏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出版
    卢云:《汉晋文化地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陈仲安、王素:《汉唐职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出版
    [日]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出版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
    [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高敏:《秦汉史论集》,中州书画出版社,1982年出版
    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2007年出版
    张传玺:《秦汉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林剑鸣、余华青、周天游、黄留珠等:《秦汉社会文明》,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出版
    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书店2002年出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朱子彦:《后宫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日]尾形勇著,张鹤泉译:《中国古代的“家”与国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出版
    张鹤泉:《光武帝刘秀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王子今:《秦汉区域文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王子今:《古史性别研究丛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出版
    马良怀:《士人皇帝宦官》,岳麓书社,2003年出版
    曾小华:《中国古代任官资格制度与官僚政治》,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曹金华:《汉光武帝刘秀评传》,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
    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出版
    阎爱民:《汉晋家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赵沛:《两汉宗族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崇文书局,2003年出版
    齐涛:《中国党争实录》,齐鲁书社,1999年出版
    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出版
    张灿辉:《两汉魏晋凉州政治史研究》,岳麓书社,2008年出版
    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
    赵浴沛:《两汉家庭内部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家族、宗族关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孔令纪等:《中国历代官制》,齐鲁书社,1993年出版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陈茂同:《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
    佟建寅、舒小峰:《中国秦汉政治史》,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张固也、尚永琪、赵亮:《百年外戚——窦融世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国风:《中国古代的权力结构》,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高荣:《先秦汉魏河西史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出版
    宋仁桃:《秦汉家庭关系研究》,苏州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高荣茹:《两汉后妃选拔、教育及后妃与政治关系问题考述》,吉林大学2006 年硕士论文
    庄小芳:《东汉临朝太后初探》,厦门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余兆木:《叙论两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侯二朋:《东汉人物地域分布研究》,兰州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王丹:《东汉窦氏家族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杨龙:《新莽末、东汉初西北地区割据势力研究》,吉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王平:《论东汉对匈奴的政策》,吉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张玉祥:《东汉后期的士人政治》,内蒙古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冯世明:《东汉官僚的地域构成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杨天荣:《汉代南阳豪族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刘仲辉:《两汉凉州建置沿革及人口状况研究》,郑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梁艳丽:《论西汉妇女的政治参与》,内蒙古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万雷:《东汉中期政治研究》,兰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田德霞:《汉代加官研究》,西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江海:《两汉皇后人生轨迹之管窥》,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邝盛彦:《东汉民族政策研究》,苏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顾凯:《东汉外戚政治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陈大志:《东汉豪族婚姻与门阀制度的形成》,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杨联陞:《东汉的豪族》,《清华大学学报》,1936年第4期
    郭人民:《东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外戚宦官与“党锢”》,《史学月刊》,1953年第10期
    薛英群:《新获居延简所见窦融》,《甘肃社会科学》,1979年第1期
    栾保群:《由西汉外戚专政谈外戚与皇权的关系》,《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
    肖黎:《论东汉党锢之祸》,《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年第4期
    萧秦:《东汉梁氏五侯辨正》,《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莫任南:《窦宪击匈奴的正义性质及其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年第1期
    何兹全:《东汉宦官和外戚的斗争》,《文史知识》,1983年第4期
    王震亚:《窦融保据河西与东汉王朝的关系》,《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王震亚:《东汉后期的“凉州三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
    张志哲:《论外戚政治》,《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刘修明、曹莉芳:《东汉外戚集团和皇权土地所有制》,《史林》,1987年第1期
    何双全:《窦融在河西》,《西北史地》,1988年第3期
    薛正昌:《东汉豪族梁氏述评》,《宁夏社会科学》,1988年第4期
    臧云浦:《深入广阔地开展东汉史研究》,《南都学坛(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宫廷威:《两汉外戚擅政原因浅析》,《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刘岩:《窦宪伐匈奴新议》,《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9年第4期
    曹金华:《刘秀“柔道”思想述论》,《南都学坛(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曹金华:《试论东汉的迁都思潮及其影响》,《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曹金华:《东汉时期乳母干政的历史考察》,《南都学坛(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曹金华:《试析东汉政权长期“倾而未颠,决而未溃”之原因》,《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曹金华:《“每事务于宽厚”的汉章帝》,《南都学坛(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曹金华:《征侧“起兵”史实考辨》,《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曹金华:《从马窦之争看班固等“反迁都”论战的实质》,《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曹金华:《汉明帝及其“严切”政治》,《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曹金华:《东汉前期统治方略的演变与得失》,《安徽史学》,2003年第3期
    李宝通:《顺逆殊路功罪异途——窦融与隗嚣》,《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5期
    王云度:《东汉史分期刍议》,《南都学坛(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尤成民:《汉代河西的豪强大姓》,《敦煌学辑刊》,1991年第1期
    《汉晋时期河西大姓的特点和历史作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罗炳舟、赵建邦:《“籍外戚之权,掌国家之柄”的窦宪》,《南都学坛(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方燕:《东汉外戚、宦官之间的斗争与士大夫的分化整合》,《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秦学欣:《汉代官制与外戚政治》,《南都学坛(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秦学欣:《东汉前期的皇权与外戚》,《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李泉:《东汉官吏籍贯分布之研究》,收入《秦汉史论丛(第五辑)》,法律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
    张其琛:《论窦宪击北匈奴》,《安徽史学》,1993年第3期
    蔡一平:《汉宋女主的比较》,《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3期
    戴景民:《中国封建史上妇人专政的原因及评价》,《丹东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
    包随义:《乱中求治,坚持统一的窦融》,《西北史地》,1994年第4期
    刘太祥:《东汉外戚的作用》,《南都学坛(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卫广来:《论西汉的宫闱政治》,《文史哲》,1995年第1期
    邱实:《东汉中后期皇权与世族门阀之间的斗争》,《益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
    沈宏:《东汉“干政”皇后作用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1期
    刘光华:《东汉窦氏家族与丝绸之路》,《丝绸之路》,1996年第5期
    王林子:《两汉外戚宦官专权问题论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陈恩虎:《中国封建社会后妃来源探析》,《固原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
    陈恩虎:《两汉外戚特点比较研究》,《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陈恩虎、刘建芳:《外戚社会心态散论》,《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赵志坚、范学辉:《汉代婚姻形态考述》,《史学月刊》,1996年第6期
    高荣:《汉代河西的行政区划、职官建置及其特点》,《西北史地》,1997年第1期
    孙福喜:《宫省制度与秦汉政治》,《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朱子彦:《汉代外戚集团的形成与擅权》,《历史教学问题》,1996年第4期
    朱子彦:《略论中国皇后制度》,《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朱子彦:《垂帘听政制度述论》,《学术月刊》,1998年第2期
    罗庆康:《西汉外戚四次篡位结果之比较》,《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杨钰侠:《中国古代妇女“问政”举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高兵:《东汉末皇权对三大政治集团的态度》,《齐鲁学刊》,1998年第5期
    高兵:《东汉政治崩溃新论》,《东方论坛》,1999年第4期
    王茂福:《宁夏历史上第一位文学家梁竦及其〈悼骚赋〉考释》,《固原师专学报》,1998年第5期
    郭振铎、张笑海:《伏波将军马援与二征起事的若干问题》,《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孙家洲:《论汉代的“区域”概念》,《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孟祥才:《论马援的悲剧》,《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陈致远:《考论梁松在历史上对常德地方的贡献》,《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杨永俊:《略论汉代陇右地方势力的兴起及其与羌胡的关系》,《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2期
    孟华:《浅议两汉皇室婚姻的变迁》,《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萧平汉:《论西汉的三次外戚专权及其历史地位》,《大连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安姝:《从宫省制度看古代的官制》,《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卢星、赵明:《论耿秉在汉灭北匈奴之战中的战略思想》,《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12期
    祈海宁:《东汉关陇世族与西北战事》,《历史地理(第十八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
    刘磐修:《汉代河西地区的开发》,《历史教学》,2002年第11期
    周天游、孙福喜:《二十世纪的中国秦汉史研究》,《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
    张灿辉、符石保:《论两汉之际的陇右隗嚣集团》,《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2期
    张娟:《东汉末党锢之祸新解》,《惠州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李翠玉:《“党锢之祸”的历史成因析》,《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施铁靖:《马援在广西》,《河池师专学报》,2003年第3期
    施铁靖:《马援军事艺术略论》,《河池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
    施铁靖:《试论马援南征的意义》,《河池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施铁靖:《试论马援对古代民族地区的贡献》,《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刘光华:《东汉对关陇地区的统一》,《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年第1期
    晋卫:《汉代社会对君权的制约机制》,《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张爽:《试论隗嚣政权中的扶风士人集团》,《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万青:《马融飞章诬李固及其原因》,《红河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万青:《李固与后汉党锢之祸》,《红河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康清莲:《从边缘到中心——论两汉皇室女性的地位及外戚专政》,《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2期
    朱顺玲:《论东汉中后期士大夫对皇权的制衡》,《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曹胜高:《论东汉迁都之争与京都赋的创作》,收于《国学研究》第十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陈曼平,《从历代古诗文歌咏马援看“马援南征文化”的积极内涵》,《广西地方志》,2006年第3期
    安广禄:《窦氏集团与东汉后期的黑暗统治》,《文史天地》,2006年第7期
    林雯娟:《性别政治的历史追踪》,《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吴桂美:《从豪强宗族到文化士族——东汉马氏研究》,《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冯佳:《西汉外戚与西汉政治》,《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张芙蓉:《皇权下两汉窦氏家族研究》,《沧桑》,2008年第2期
    徐兴祥:《东汉马援请通(米尼)冷道上书的几个问题》,《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谢道光:《窦融谋略谈》,《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裴永亮:《新莽末期东汉初期西北豪强割据初探》,《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期
    方原:《东汉都城选址原因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王传武:《东汉党人的地域认同研究》,《中国文化论坛》,2009年第4期
    叶刚:《窦宪幕府文人考论》,《中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吕昕:《东汉的北军与洛阳防务》,《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张晨:《窦宪幕府文学考》,《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7期
    王明德:《从内、外朝之设看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博弈关系》,《求索》,2010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