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童趣中的真善美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兰花》是根据熊塞声的长诗《马莲花》以及民间故事《蛇郎》改编而来的儿童剧。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上流传的一种叙事体文学,其中一些乃由神话演变而来。本篇论文首先从神话母题与原型的理论出发,以追溯《马兰花》故事的源头,并分析文本中所含有的各种原型模式。
     根据容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来看,个人的身心能量总是经过转变以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构成神话、民间传说、童话的永恒母题。按着这个思考的脉络,接着在第二章从《马兰花》的最大的原始象征意象——马兰花着手,通过探讨文本中两姐妹与一男的模式,以更进一步理解其核心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勤劳。
     第三章将进一步揭示《马兰花》的文学审美特征、理性与感性审美的教育等其它的价值。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其魅力所在都会达到一种哲理的高度。同理,《马兰花》历久不衰,其背后的奥秘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审美享受,更因为它在曾经是儿童的我们身上激起了一股精神力量。
     总的来说,《马兰花》所具有真、善、美价值,是让我们熬过漫漫长夜的心灵之光。
Ma Lan Hua is a children play adapted from Xiong Sai Sheng's poetry Ma Lian Hua and folktale She Lang. Folktale is a type of narrative literature passes down from the ancient time, and some are evolved from Myth.This dissertation will first search for the origin of Ma Lan Hua through the concepts of Motif in Myth and Archetype, and analyze various models of archetype in the text.
     According to C.G Jung's concept of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personal energy is always transformed into symbols, and then appears as motif for myth, folktales and fairy tales. Based on this thinking, Chapter 2 embarks with the imago of Ma Lan flower, and though an analysis of the "two sisters and a man" model, in order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hardworking, which is one of the Chinese core values.
     Chapter 3 will further reveal the aesthetical and educational values of Ma Lan Hua. All great art will achieve a height of philosophy. Thus, the ever popularity of Ma Lan Hua, shows that the secret behind is beyond simple aesthetic pleasure, but it brings certain spiritual impact on us.
     The ultimate virtue that Ma Lan Hua brought along, is no less than a spiritual light that will brighten our road in the darkness.
引文
1任德耀、程式如编,《任德耀作品精选》,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422-428页。
    2洪绳之、张琯治编著,《播种未来:任德耀画传》,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78页。
    3洪绳之、张琯治编著,《播种未来:任德耀画传》,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74页。
    4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155页。
    5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7页。
    6梁友莉,《<马兰花>的历史演变》,《音乐生活》,2006年06期,第21-22页。
    7梁友莉,《<马兰花>的历史演变》,《音乐生活》,2006年06期,第21-22页。
    8李涵主编,《任德耀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第303页。
    9梁友莉,《<马兰花>的历史演变》,《音乐生活》,2006年06期,第21-22页。
    10梅韵,《中国民族动画传统的承接和发展》,《电影新作》,2009年05期,第38-39页。
    11杨利慧著,《神话与神话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5页。
    12水木秋寒,2009年12月26日,《母题》,百度百科网,http://baike.baidu.com/view/229906.htm
    13[俄]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著,贾放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第1版,第20页。
    14李涵编,《任德耀剧作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第103页。
    15叶舒宪著,《探索非理性的世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第90页。
    16李涵编,《任德耀作品精选》,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103页。
    17查玉立,《东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比较》,http://www.mastvu.ah.cn/jwc/yxlw/wk/3.htm
    18佚名,2010年01月13日,《分析中西神话中月亮意象与女性的关系》,完全论文网,http://www.alllw.com/wenhualunwen/01132G562010.html
    19杨利慧著,《神话与神话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5页。
    20叶舒宪著,《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229页。
    21叶舒宪著,《中国神话哲学》,西安:陕西人们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132页。
    22叶舒宪著,《中国神话哲学》,西安:陕西人们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133页。
    23单长江,《中国古典戏剧结局模式之美学辨析》,全刊杂志赏析网http://gkzz.net/article/d83bec98-c96b-4658-bc7c-b9e33555a5aa_2.htm
    24李涵编,《任德耀作品精选》,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90页。
    25李涵主编,《任德耀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第86页。
    26《圣经》,香港:联合圣经公会出版,1991年版,第2页。
    27梁工主编,《基督教文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256—263页。
    28[美]拉塞尔·雅各比著,姚建彬译,《乌托邦之死·代译序》,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页。
    29黄锦堂编著,《诗经今释》,台北:大夏出版社,1990年初版,第156页。
    30[美]麦克法夸尔,[美]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第82-286页。
    31[美]拉塞尔·雅各比著,姚建彬译,《乌托邦之死·代译序》,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12月,第3页。
    32[美]麦克法夸尔,[美]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第743页。
    33胡志毅,《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10月,第44页。
    34[英]简·艾伦·哈理森著,刘宗迪译,《古代艺术与仪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9月第1版,第27页。
    35[英]弗雷泽著,徐育新、张泽石、汪培基译,《金枝》,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311页。
    36[英]弗雷泽著,徐育新、张泽石、汪培基译,《金枝》,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311-335页。
    37叶舒宪著,《中国神话哲学》,西安:陕西人们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69-73页。
    38叶舒宪著,《中国神话哲学》,西安:陕西人们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72页。
    39黄锦堂编著,《诗经今释》,台北:大夏出版社1990年初版,第135-136页。
    40李涵编,《任德耀作品精选》,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85页。
    41李涵主编,《任德耀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第19页。
    42桑标主编,《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311页。
    43李涵编,《任德耀作品精选》,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144页。
    44[英]弗雷泽著,徐育新、张泽石、汪培基译,《金枝·中译本序》,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7页。
    45李涵编,《任德耀作品精选》,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150页。
    46 Littleton,C. Scott, Mythology, The Illustrated Anthology Of World Myth & Storytelling,Duncan Baird Publishers, year2002,第30页。
    47郭沫若著,《女神:汉英对照》,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30页。
    48李涵编,《任德耀作品精选》,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126—127页。
    49李涵编,《任德耀作品精选》,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137—138页。
    50李涵编,《任德耀作品精选》,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150—151页。
    51李涵编,《任德耀作品精选》,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96—97页。
    Littleton, C. Scott, Mythology, The Illustrated Anthology Of World Myth & Storytelling,Duncan Baird Publishers, year 2002,第162-165页。
    53阎德亮,《中国古代神话死亡读解》,全刊杂志赏析网,http://qkzz.net/article/ec347889-f1b4-4cde-a56c-1a70caa54d18.htm
    54胡志毅,《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10月,第59页。
    55阎德亮,《中国古代神话死亡读解》,全刊杂志赏析网,http://qkzz.net/article/ec347889-flb4-4cde-a56c-1a70caa54d18.htm
    56胡志毅,《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10月,第46页。
    57[俄]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著,贾放译,《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第1版,第248页。
    58李涵编,《任德耀作品精选》,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96-97页。
    59叶舒宪著,《探索非理性的世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第53-54页。
    60李涵主编, 《任德耀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第86页。
    61李涵主编, 《任德耀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第84—90页
    62余德慧等, 《中国人的幸福观》,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2年6月初版,第195页。
    63赵汀阳, 《论可能生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45页。
    64杨国荣, 《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257页。
    65[法]卢梭著,徐继曾译, 《漫步遐想录》,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76页。
    66余德慧等, 《中国人的幸福观》,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2年6月初版,第164页。
    67[英]约翰·格雷著,《人类幸福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7月第1版,第10页。
    68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2版,第16页。
    69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260—261页。
    70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259页。
    71[法]卢梭著,徐继曾译, 《漫步遐想录》,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76页。
    72余德慧等, 《中国人的幸福观》,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2年6月初版,第174-175页。
    73[德]本雅明著,王炳钧、杨劲译,《经验与贫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252页。
    74费孝通著,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第6页。
    75赫西俄德著,张竹明、蒋平译, 《工作与时日·译者序》,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11月第1版,第10页。
    76赫西俄德著,张竹明、蒋平译,《工作与时日·译者序》,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11月第1版,第8页。
    77李涵编,《任德耀作品精选》,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84-90页。
    78李涵编,《任德耀作品精选》,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100-103页。
    79胡志毅,《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10月,第44页。
    80李涵主编, 《任德耀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第49页。
    8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4版,第463页。
    82李涵主编,《任德耀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第11-12页。
    8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藤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第451-465。
    84董健、胡星亮主编,《中国当代戏剧史稿》,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99页。
    85陈世明,《图像时代儿童戏剧的审美反思》,《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月,第103-105页。
    86[德]汉斯·罗伯特·耀斯著,顾建光、顾静宇、张乐天译,《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1页。
    87陈蒲清等编著,《中国经典童话:历经千年·横跨群书的119个述异传奇》,台北:三言社,2008年7月15日,第9页。
    88曹文轩著,《曹文轩经典作品(代序)》,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2页。
    89[德]加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7月,第45页。
    90黑静环,《简论儿童剧的独特审美价值》,《剧作家》,2003年第5期,第95页。
    91[清]沈复著,赵苕狂考,朱剑芒校,《浮生六记》香港:香港神话印书馆,’1961年5月,第14-15页。
    92朱群,《中国儿童电视剧的审美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4月,第80-82页。
    93朱群,《中国儿童电视剧的审美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4月,第83页。
    94叶舒宪著,《探索非理性的世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第90页。
    95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4版。
    96朱群,《中国儿童电视剧的审美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4月,第94页。
    97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第114页。
    98蒋风,《儿童文学概论》,湖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5月第1版,第206页。
    99余秋雨,《戏剧审美心理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第139页。
    100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第279页。
    101余连祥著,《丰子恺的审美世界》,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32页。
    102梁启超,《饮冰室全集》,台北:文化图书公司,1981年11月5日,第236页。
    103李涵主编,《任德耀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第54页。
    104[英]鲁道夫·谢弗著,王莉译,《儿童心理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第397页。
    105王朝闻,《审美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148页。
    106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第2版,第288页。
    107佚名,2010-01-28,《儿童戏剧的主要功能》,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网,http://www.ccat.name/News/ShowInfo.aspx?ID=52&Page=2
    108[意]克罗齐著,朱光潜译,《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第7页。
    109上海文艺出版社编,《戏剧美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第10页。
    110李涵编,《任德耀作品精选》,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113页。
    111李涵编,《任德耀作品精选》,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103—104页。
    112洛地,《观众是戏剧的上帝》,《舞台艺术》,2010年1月,第7-13页。
    113李涵主编,《任德耀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第86页。
    114[德]加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7月,第142页。
    115[英]鲁道夫·谢弗著,王莉译,《儿童心理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第352-353页。
    116[英]鲁道夫·谢弗著,王莉译,《儿童心理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第352页。
    117《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5版,第1489页。
    118缪春霞,2010-2-21,《难得一个“趣”——《童趣》教学反思》,语文123资源网,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1002/42253.html
    119纪秀足,《儿童戏剧与故事绘本融入国小语文教学实务经验分享》,http://classwebll.loxa.edu.tw
    120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第76页。
    121王朝闻,《审美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第110页。
    122[德]加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9页。
    123冯契、徐孝通主编,《外国哲学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843页。
    124冯契、徐孝通主编,《外国哲学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633页。
    125蒋勋,《天地有大美》,台北:远流出版社,2005年12月1日初版,第250页。
    126真善美安倍莉,2010-02-06,《真善美》,百度百科网,http://baike.baike.com/view/93855.htm
    127[爱]叶慈著,傅浩编译,《苇丛中的风:叶慈诗选》,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4月第1版,第309页。
    艾小苗,《关于儿童剧,我所想到的》,《剧本》,1956年6月号,第99页。
    安娥,《谈谈儿童剧的写作》,《剧本》,1956年6月号,第74-75页。
    编者,《关于“战斗的星期天”答读者》,1958年3月号,第102页。
    卞祖芳,《红旗应该你们得》,《剧本》,1956年6月号,第85-90页。
    蔡培繁,《一个优美的儿童剧——读<夏天来了>》,《剧本》,1955年10月号,第159-161页。
    陈白尘,《喜剧杂谈》,《剧本》,1962年5月号,第23-29页。
    陈奔、关越、王亘,《师生之间》,《剧本》,1963年10、11月号合刊,81-113页。
    陈奔、关越、王亘,《100分不算满分》,《小剧本》,1966年3月号,第14-28页。
    陈伯吹,《试谈“儿童戏剧”》,《剧本》,1959年10月号,第75-82页。
    陈传敏,《四个“打倒”》,《剧本》,1988年5月号,第81-81页。
    陈世明,《图像时代儿童戏剧的审美反思》,《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月,第103-105页。
    陈永明、严伟,《在历史的悬崖前沉思》,《上海戏剧》,1990年第4期,第39-40页。
    陈钟暄,《战斗的星期天》,《剧本》,1958年1月号,第54-62页。
    陈正,《从夏令营回来的时候》,《剧本》,1955年1月号,第107-115页。
    陈正,《希望创作出更多的童话剧》,《剧本》,1956年6月号,第91-92页。
    程若,《向日葵》,《小剧本》,1959年第24期,第24-28页。
    程式如,《喜忧参半儿童剧》,《中国戏剧》,1998年第6期,第28-29页。
    程式如, 《从<蛇郎>到<马兰花>》,《音乐生活》,2006年06期,第20-21页。
    程式如,《<马兰花>开五十年》,《中华文化画报》,2008年06期,第44-49页。
    董林肯,《瞎起哄》,《剧本》,1957年8月号,第59-73、52页。
    方掬芬,《在日本看儿童剧有感》,《人民戏剧》,1980年第6期,第16-20页。
    方军,《任德耀访谈录》,《上海艺术家》,1998年02期,第51-53页。
    裴晨,《辛勤地为儿童们创造精神粮食》,《剧本》,1980年6月号,第40-42页。
    风眠,《红领巾小组》,《剧本》,1952年4月号,第32-44页。
    凤子,《祝儿童剧舞台鲜花万朵》,《剧本》,1980年6月号,第3-4页。
    [苏]符·柳毕莫娃,《未完成的戏剧表演》,《剧本》,1955年11月号,第148-156页。
    甘庆元、严伟,《儿艺突击排练<生命的瞬间>》,《上海戏剧》,1990年第3期,第34-35页。
    果青,《自动小火车》,《剧本》,1955年4月号,第64-67页。
    贺嘉,《探索少年儿童心底的秘密》,《戏剧报》,1986年第9期,第20-21页。
    黑静环,《简论儿童剧的独特审美价值》,《剧作家》,2003年第5期,第95页。
    黄式宪,《春风化雨萌新芽》,《上海戏剧》,1964年第6期,第28-19页。
    黄阳艳、莫顺斌,《舜帝传说情节单元与民间故事母题试探》,《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3月第29卷第3期,第1818-21页。
    黄祖培,《关于儿童剧的随想》,《剧本》,1991年6月号,第69、56页。
    湖北省孝感县创作组集体创作,《双教子》,《剧本》,1964年11月号,第49-58页。
    胡丹沸,《他就是政委吗?》,《剧本》独幕剧专刊,1956年12月第1版,第17-29页。
    蒋庆,《精炼一点》,《剧本》1956年8月号,第51页。
    蒋锡礽,《吹还你,好伙伴》,《上海戏剧》,1981年第4期,第27-28页。
    金波,《新年老人的礼物》,《小剧本》,1959年第11期,第25-29、15页。
    《剧本》记者,《漫谈儿童剧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剧本》,1961年5、6月号合刊,第172-176页。
    柯岩,《娃娃店》,《剧本》,1958年6月号,第84-91页。
    柯岩,《试谈儿童剧》,《剧本》,1959年10月号,第85-92页。
    蓝光,《孩子们在战斗》,《剧本》增刊,1965年第2号,第59-64页。
    老舍,《语言·人物·喜剧》,《剧本》,1963年1月号,第5-8页。
    冷岩,《红皮球》,《剧本》,1956年6月号,第76-84页。
    李涵,《儿童剧杂谈》,《上海戏剧》,1983年第6期,第51页。
    李涵,《80年代儿童戏剧的一个重要收获》,《剧本》,1990年2月号,第69-70页。
    李涵,《为未来工作》,《剧本》,1994年5月号,第69、70、75页。
    李涵,《再上一个台阶》,《中国戏剧》,1997年第8期,第28-30期。
    李涵,《儿童戏剧对人的关注》,《中国戏剧》,1998年第6期,25-27页。
    李涵,《任德耀的贡献》,《中国戏剧》,1999年01期,第47-49页。
    李涵,《儿童戏剧家的生命状态》,《中国戏剧》,2003年06期,第46-48页。
    李慧中、孔德泳,《和平的声音》,《小剧本》,1958年第4期,第1-5页。
    李钦,《梅花》,《剧本》,1961年9月号,第62-67页。
    梁秉堃,《漫谈儿童剧创作》,《戏剧报月刊》,1986年第6期,第27-28页。
    梁彦、熊塞声,《巧媳妇》,《剧本》,1956年5月号,第72-80页。
    梁友莉,《<马兰花>的历史演变》,《音乐生活》,2006年06期,第210-22页。
    廖有梁,《灵魂是可见的》,《上海戏剧》,1979年第4期,第33-34页。
    林荫宇,《儿童剧问题漫谈》,《人民戏剧》,1982年第12期,第32-35页。
    刘贵,《写几个儿童戏曲剧本吧》,《剧本》,1956年5月号,第82页。
    榴红,《同志们在山上》,《剧本》,1955年6月号,第97-107页。
    刘厚明,《夏天来了》,《剧本》,1955年8月号,第49-63页。
    刘厚明、谷美珏,《去见毛主席》,《剧本》,1956年2月号,第86-89页。
    刘厚明,《要使孩子信服》,《剧本》,1956年4月号,第83页。
    刘厚明,《星星火炬》,《剧本》,1958年5月号,第69-92页。
    刘厚明,《少年运动员》,《小剧本》,1960年5月,第20-25页。
    刘厚明,《红领巾和红旗手》,《剧本》,1960年10月号,第72-76页。
    刘厚明,《小雁齐飞》,《剧本》,1962年3月号,第3-29页。
    刘厚明,《西瓜,我问你!》,《剧本》,1980年6月号,第43-47页。
    刘平,《面对市场,儿童演出的新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第003版,页数不详。
    刘琦,《童心童趣童味》,《戏剧文学》,2003年第2期,第1页。
    刘喜廷、张弢改编,《向日葵是怎样变成大蘑菇的》,《剧本》,1961年5、6月号合刊,第152-159页。
    吕兆康,《“五自”教育的生动教材》,《中国戏剧》,1995年07期,第28-29页。
    陆棨、梁上泉,《喜鹊闹梅》,《剧本》,1960年4月号,第91-95页。
    鲁亚农,《我们自己的剧团》,《剧本》,1953年3月号,第97-99页。
    洛地,《观众是戏剧的上帝》,《舞台艺术》,2010年1月,第7-13页。
    罗啸华,《成长中的‘马兰花’》,《音乐生活》,2006年06期,第22-23页。
    罗英,《喜迎儿童剧的春天》,《剧本》,1984年10月号,第75-79页。
    罗英,《春风化雨育幼苗》,《剧本》,1991年6月号,第30、33页。
    罗英,《闪烁光芒的碑石》,《中国戏剧》,2002年08期,第46页。
    马光复,《下雨天》,《剧本》,1956年5月号,第83-85页。
    楣,《儿童剧<好伙伴之歌>在京演出》,《剧本》,1982年2月号,第92页。
    梅韵,《中国民族动画传统的承接和发展》,《电影新作》,2009年05期,第38-39页。
    孟蓉,《呼和浩特市举办儿童剧研讨会与学校剧会演》,《剧本》,1986年12月号,第92页。
    欧阳逸冰,《我憧憬——》,《剧本》,1988年5月号,第80、50页。
    欧阳逸冰,《关于儿童剧的几个话题》,《中国戏剧》,2002年01期,第54-55页。
    庞严,《浅谈儿童剧审美》,《当代戏剧》,2004年第S1期,第35-36页。
    乔羽,《森林里的宴会》,《剧本》,1955年2月号,第136-140页。
    乔羽,《果园姐妹》,《剧本》,1953年4月号,第43-60页。
    任大霖,《桃子熟了》,《剧本》,1952年9月号,第8-19页。
    任大霖,《一场不寻常的球赛》,《上海戏剧》,1964年第5期,第14-15页。
    任德耀,《有信心有成绩有距离》,《中国戏剧》,1994年07期,第35-36页。
    容曜,《儿童剧来稿中的一些问题》,《剧本》,1956年4月号,第81-83页。
    容曜,《不露面的好人》,《剧本》,1957年5月号,第64-69页。
    沈寂,《哥哥和弟弟》,《剧本》,1955年11月号,第136-147页。
    石岩,《谁搞儿童剧,谁就是先锋》,《南方周末》,2004年06月10日。
    [苏]斯·谢夫诺夫,《沃瓦和他的两分》,《剧本》,1955年10月号,第138-147页。
    宋家玲,《番荔枝树下》,《剧本》增刊,1965年第2号,第27-35页。
    苏堃,《勇敢一少年》,《剧本》,1963年5月号,第17-42页。
    苏平,《感人的形象可喜的收获》,《上海戏剧》,1982年第6期,第12-13页。
    孙维世,《关于<小白兔>的演出》,《剧本》,1953年1月号,第96-97页。
    孙志军,《当代儿童文学研究范式的现代性转换》,《益阳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第23卷,第26-27页。
    田豫,《繁荣儿童剧创作》,《上海戏剧》,1963年第3期,第26页。
    王朝闻,《透与隔》,《剧本》,1962年5月号,第3-22页。
    王叔和、俞佳奇,《剧作家应熟悉观众的心理》,《剧本》,1956年10月号,第89-90页。
    王又乐,《儿童剧特征初探》,《戏剧艺术》,1987年第2期,第89-92页。
    王珊珊,《儿童剧:昔日星星火,今成燎原势?》,《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第013版,页数不详。
    王宪昭,《民族神话研究中的母题分析法》,《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32-36页。
    王育生,《为了孩子》,《人民戏剧》,1981年第6期,第3-7页。
    韦白,《展开创作问题的自由讨论》,《剧本》,1956年8月号,第50-51页。
    韦启玄,《孩子们的好老师和好朋友》,《剧本》,1980年6月号,第48-51页。
    温大勇,《<魔鬼面壳>创作得失谈》, 《剧本》,1990年1月号,第51、31页。
    武美珠,《什么是中国式社会主义戏剧观》,《上海戏剧》,1984年第2期,第13-15页。
    晓珠,《爱自己心中的艺术》,《人民戏剧》,1980年第6期,第9-10页。
    肖孔,《“娃娃店”是出好儿童剧》,《剧本》,1958年7月号,第102页。
    [苏]谢·米海尔柯夫,《小白兔》,《剧本》,1953年1月号,第71-92页。
    欣秋,《三件好事》,《长江戏剧》,1960年5、6月号,第38-40页。
    邢野、孙福田、和谷岩,《儿童团》,《剧本》,1957年3月号,第3-27页。
    [苏]Ⅱ.雅利采夫,《秘密》,《剧本》,1956年4月号,第84-87页。
    严伟,《任德耀复排<好伙伴之歌>》,《上海戏剧》,1992年第1期,第41页。
    严世善,《为儿童剧舞美耕耘的任德耀先生》,《上海艺术家》,2000年02期,第46-49页。
    姚炎嫣,《对儿童文学母题的认识》,《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27卷第3期,第98-100页。
    姚易非,《飞吧,咱们的小银燕!》,《剧本》,1956年4月号,第74-80页。
    姚易非,《兔子的故事》,《剧本》,1957年6月号,第64-73页。
    杨锋,《论儿童剧的语言》,《当代戏剧》,1996年第2期,第20-22页。
    阳翰笙,《为繁荣戏剧创作而努力》,《剧本》,1982年4月号,第35-42页。
    以滔,《要使孩子信服》,《剧本》,1955年5月号,第135-159页。
    翌钟,《记首届全国儿童剧观摩演出》,《人民戏剧》,1982年第11期,第29-32页。
    袁鹰,《儿童剧随感四题》,《戏剧报》,1963年第6期,第9-13页。
    余思,《实现超越与突破以后的<马兰花>》,《中国戏剧》,1990年第9期,第38-39页。
    俞义,《简论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2001年第6期。
    月如,《<魔鬼面壳>赴京演出引起强烈反响》,《上海戏剧》,1990年第1期,第22页。
    云鸿飞,《从<马兰花>看国产动画片的局限》,《大众电影》,2009年第16期,页数不详。
    张久荣,《一出很有特色的儿童剧》,《人民戏剧》,1981年第6期,第25页。
    张天翼,《蓉生在家里》,《剧本》,1953年3月号,第87-94页。
    张永健,《开放性与民族性: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品格》,《益阳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第23卷,24-25页。
    赵寻,《小苍蝇是怎样变成大象的》,《剧本》,1955年5月号,第121-134页。
    赵寻,《为了观众的明天》,《剧本》,1980年6月号,第5-9页。
    赵寻,《英国儿童剧印象记》,《人民戏剧》,1980年第6期,第12-15页。
    邹绿芷,《评儿童剧<毛主席的好孩子刘文学>》,《上海戏剧》,1960年第8期,第12-13期。
    朱以中,《浅谈儿童剧情感的传达》,《剧本》,1986年6月号,第60-70页。
    朱以中,《关于<再上一个台阶>的一封信》,《中国戏剧》,1997年第8期,第31-32页。
    [德]本雅明著,王炳钧、杨劲译,《经验与贫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英]伯特兰·罗素著,陈德民、罗汉译,《走向幸福》,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
    曹文轩著,《曹文轩经典作品》,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陈蒲清等编著,《中国经典童话:历经千年·横跨群书的119个述异传奇》,台北:三言社,2008年7月15日。
    邓志浩口述,王鸿佑执笔,《不是儿戏——邓志浩谈儿童戏剧》,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
    董健、胡星亮主编,《中国当代戏剧史稿》,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冯契、徐孝通主编,《外国哲学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2版。
    [英]弗雷泽著,徐育新、张泽石、汪培基译,《金枝》,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郭沫若著,《女神:汉英对照》,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德]汉斯·罗伯特·耀斯著,顾建光、顾静宇、张乐天译,《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赫西俄德著,张竹明、蒋平译,《工作与时日》,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11月第1版。
    洪绳之、张珀治编著,《播种未来:任德耀画传》,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胡志毅,《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10月。
    胡志毅,《神秘·象征·仪式:戏剧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胡志毅,《国家的仪式:中国革命戏剧的文化透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黄锦堂编著,《诗经今释》,台北:大夏出版社,1990年初版。
    [德]加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7月。
    [德]加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下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7月。
    [英]简·艾伦·哈理森著,刘宗迪译,《古代艺术与仪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9月第]版。
    蒋风,《儿童文学概论》,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5月第1版。
    蒋风,《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蒋勋,《天地有大美》,台北:远流出版社,2005年12月1日初版。
    [德]柯莱恩著,陈素幸译,《不断幸福论》,台北:大块文化出版,2004年。
    [意]克罗齐著,朱光潜译,《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
    [美]拉塞尔·雅各比著,姚建彬译,《乌托邦之死》,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12月。
    老舍,《老舍作品经典》,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1月。
    李涵主编,《任德耀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
    梁工主编,《基督教文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梁启超,《饮冰室全集》,台北:文化图书公司,1981年11月5日。
    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第2版。
    刘厚明,《黑箭》,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Littleton, C.Scott, Mythology, The Illustrated Anthology Of World Myth & Storytelling, Duncan Baird Publishers, year 2002.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藤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英]鲁道夫·谢弗著,王莉译,《儿童心理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
    [法]卢梭著,徐继曾译,《漫步遐想录》,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贾克·玛奎著,武珊珊等译,《美感经验:一位人类学者眼中的视觉艺术》,台北:雄师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初版。
    [美]麦克法夸尔,[美]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美]麦克法夸尔,[美]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雄恩·麦克尼夫著,许逻湾译,《艺术治疗》,台北:新路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6月初版。
    [俄]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著,贾放译,《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第1版。
    齐鹏飞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戚宜君,《美感与幸福》,台北:中央日报出版部,1990年6月初版。
    [美]乔治·桑塔耶纳著,缪灵珠译,《美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
    任德耀、程式如编,《任德耀作品精选》,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Brabara T. Salisbury著,林玫君编译,《创作性儿童戏剧入门》台北:心理出版社,1994年6月。
    桑标主编,《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上海文艺出版社编,《戏剧美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
    [清]沈复著,赵苕狂考,朱剑芒校,《浮生六记》,香港:香港神话印书馆,1961年5月。
    《圣经》,香港:联合圣经公会出版,1991年版。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
    王朝闻,《审美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第1版。
    王正平著,《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5月第1版。
    《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5版。
    熊塞声,《马莲花》,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
    熊塞声,《马郎》,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
    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杨利慧著,《神话与神话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杨茂秀,《毛毛虫的思考》,台北:财团法人成长文教基金会,1994年6月初版。
    [爱]叶慈著,傅浩编译,《苇丛中的风:叶慈诗选》,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4月第1版。
    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
    叶舒宪著,《探索非理性的世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
    叶舒宪著,《原型与跨文化阐释》,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叶舒宪著,《中国神话哲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叶舒宪著,《神话意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余德慧等,《中国人的幸福观》,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2年6月初版。
    余连祥著,《丰子恺的审美世界》,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余秋雨,《戏剧审美心理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
    [英]约翰·格雷著,《人类幸福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7月第1版。
    曾西霸著,《儿童戏剧编写散论》,台北:富春文化,2002年9月第1版。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4版。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刘润润,《当下动画艺术的兴盛与儿童审美心理》[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12月。
    计敏,《任德耀创作论》[硕士学位论文],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3月。
    朱群,《中国儿童电视剧的审美文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4月。
    查玉立,《东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比较》http://www.mastvu.ah.cn/jwc/yxlw/wk/3.htm
    单长江,《中国古典戏剧结局模式之美学辨析》,全刊杂志赏析网http://qkzz.net/article/d83bec98-c96b-4658-bc7c-b9e33555a5aa 2.htm
    缪春霞,2010-2-21,《难得一个“趣”——<童趣>教学反思》,语文123资源网,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1002/42253.html
    水木秋寒,2009年12月26日,《母题》,百度百科网,http://baike.baidu.com/view/229906.htm
    纪秀足,《儿童戏剧与故事绘本融入国小语文教学实务经验分享》http://classwebll.loxa.edu.tw
    阎德亮,《中国古代神话死亡读解》,全刊杂志赏析网,http://qkzz.net/article/ec347889-flb4-4cde-a56c-1a70caa54d18.htm
    佚名,2007-9-27,《触摸西方儿童戏剧教育》,闪亮宝贝网,http://www.gembb.com/Article/xxinli/Article_9208.html
    佚名,2010-01-13,《分析中西神话中月亮意象与女性的关系》,完全论文网,http://www.alllw.com/wenhualunwen/01132G562010.html
    佚名,2010-01-28,《儿童戏剧的主要功能》,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网,http://www.ccat.name/News/ShowInfo.aspx?ID=52&Page=2
    真善美安倍莉,2010-02-06,《真善美》,百度百科网,http://baike.baidu.com/view/93855.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