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亚文化群落与1999年西雅图反全球化事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一项对全球政治的跨学科案例研究,尝试以亚文化的视角考察反全球化运动。亚文化现象既是现实世界的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关注焦点。伴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亚文化不仅跨出国界,而且体现在许多重要的跨国政治事件中。无论是在最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还是在遍布世界的各种反全球化抗议斗争中,我们都看到了亚文化群落和亚文化现象的身影。本文选取1999年西雅图反全球化事件(“西雅图之战”)为考察对象,在梳理亚文化群落如何参与“西雅图之战”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亚文化群落为何会积极卷入反全球化抗争运动的内外原因。本文第一章概要介绍总体背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与1999年“西雅图之战”的具体经过;第二章选取“喧闹社”、“人民全球行动”、“黑衣军团”三个典型的亚文化群落作为考察对象,分析其基本组织形式与行动风格;在第三、四章中,本文将从内在机制和外在环境两个方面论述亚文化群落参与“西雅图之战”的机制。本文认为,亚文化群落的内在反体制风格和亚文化元素的特殊效能是产生“西雅图之战”亚文化抗争的内在因素,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是产生亚文化抗争在的外在环境。
This thesis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case study on the anti-globalizationmovement in the perspective of subculture. Subculture is not only a culturalphenomenon of the real world, but also an important focus topic in the field ofcultural stud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of capitalism, subculture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transnational and gotten involved in many importanttransnational political events. We can find many subculture factors and subculturecommunities no matter in the recent Occupy Wall Street protests, or in thoseanti-globalization protests around the world. This thesis tries to discuss thesub-cultural protests phenomenon on the basis of the case studies ofant-globalization movement in Seattle1999, namely “Battle in Seattle”, which isthe most famous transnational resistance movement in history. The questions of thethesis are how the subculture communities participate in the transnationalanti-globalization movements and why these movements are accompanied with more andmore subculture phenomenon.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thesis will introduce thegeneral process of the capitalist globalization and the general picture of the“Battle in Seattle”.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basic organization modelsand 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typical subculture communities:“RuckusSociety”,“People’s Global Action” and “Black Block”. The third and fourthChapters will discuss the reasons why these subculture communities got involvedactively in the “Battle of Seattle” in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internal mechanism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thesis argues that the anti-institution style of thesubculture community and the special effectiveness of subculture factor are theinternal mechanisms to impel these subculture communities into the “battle ofSeattle”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t globalization is a helpful externalenvironment.
引文
1参看阿雷恩·鲍德温等著,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324页。
    2参看陶东风、周宪主编:《文化研究第6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269页。
    3参看“Occupy Wall Street”运动网站,引自http://occupywallst.org/
    4参看阿雷恩·鲍德温,前揭书,第324-371页。
    5参看陶东风、周宪,前揭书,第269-279页。
    6参看陶东风、周宪主编:《文化研究第9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3-66页。
    7参看戴维·钱尼著,戴从容译:《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39-45页。
    8参看迪克·赫伯迪格著,陆道夫等译:《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93-159页。
    9参看丹尼·卡瓦拉罗著,张卫东等译:《文化理论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5-92页。
    10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著,陈志刚译:《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版,正文第1页。
    11刘曙光著:《全球化与反全球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221页。
    12参看庞中英主编:《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347页。
    13参看李惠斌主编:《全球化与公民社会》,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123-141页。
    14前揭书,第151页。
    16参见韩德强:《西雅图会议缘何失败》,载北京:《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第1-8页。
    17参见刘颖:《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反全球化运动》,载济南:《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第94-96页。
    18李丹:《NGO、反全球化运动与全球治理》,载福州:《东南学术》,2006年第1期,第60页。
    19转引自向红:《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运动新探》,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1页。
    20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56页。
    21转引自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480页。
    22彭树智著:《文明交往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370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8月版,第255页。
    24以上内容参考了刘金源等著:《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28-58页。
    25参见张金霞:《卡斯特罗的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思想探析》,载南宁:《学术论坛》,2008年第10期,第93-95页。
    29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曼纽尔·卡斯特著、曹荣湘译的《认同的力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149-151页的资料整理而成。
    44David Van Deusen&Xavier Massot, The Black Bloc Papers (Shawnee Mission, Kansas: Breaking Glass Press,2006), p.16.
    46“David Solnit and TheArts of Change”, cited from http://www.joaap.org/webonly/solnit_angel.htm
    47“Festival of Resistance ‘Nonviolent Direct Action’ Street Seattle”, cited fromhttp://www.nadir.org/nadir/initiativ/agp/en/pgainfos/bulletin4/index.html
    53曼纽尔·卡斯特:前揭书,第4页
    54阿雷恩·鲍德温:前揭书,第236页。
    55迪克·赫伯迪格:前揭书,第126-127页。
    58阿雷恩·鲍德温:前揭书,第330页。
    59参看陶东风、周宪主编:《文化研究(第9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30-46页。
    60参见温洋:《反主流文化的亚文化群──嬉皮士》,载北京:《美国研究》,1988年04期,第95-102页。
    61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293页。
    62参看庞中英主编:《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347页。
    63David Muggleton and Rupert Weinzierl, The Post-Subcultures Reader (New York: Berg Editorial offices,2003), p.304.
    65世界银行编写组:《全球化、增长与贫困》,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37页。
    66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04页。
    67转引自韩民春:《从“数字鸿沟”看世界经济发展与贫富差距》,载《太平洋学报》,2001年第1期,第58页。
    68转引自孙辉、王传宝:《全球化时代欧、美国家社会贫富分化析论》,载《欧洲》2002年第2期,第40页。
    69阎学通:《中美软实力比较》,载北京:《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1期,第27页。
    70Global Exchange:“Top Reasons to Oppose the WTO”, cited fromhttp://www.globalexchange.org/resources/wto/oppose
    71向红:《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运动新探》,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41页。
    72汉斯-彼得·马丁等著,张世鹏等译:《全球化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5页。
    73汉斯-彼得·马丁:前揭书,第143页。
    74参见谢文泽:《警惕新自由主义改革的“陷阱”—拉美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教训》,载北京:《拉丁美洲研究》,2004年第2期,第22页。
    75转引自蔡娟、杨中强:《全球化的另一面—“反全球化”运动再审视》,载贵州:《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18页。
    79David Van Deusen&Xavier Massot, op. cit., p.14
    80陶东风、周宪主编:《文化研究第6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277页
    81Arnold M. Howitt and Herman B. Leonard, Managing Crises: Responses to Large-Scale Emergencies(Washington,DC: CQ Press,2009), p.513-530
    82HistoryLink.org,“Ministerial Week Timeline”,cited from http://depts.washington.edu/wtohist/timeline.htm
    83Anup Shah,“WTO Protests in Seattle,1999”,cited fromhttp://www.globalissues.org/article/46/wto-protests-in-seattle-1999
    84WTO Coverage: Prattle in Seattle, cited from http://www.fair.org/index.php?page=1822
    85详见:http://realbattleinseattle.org/
    86详见:http://depts.washington.edu/wtohist/index.htm
    87参见托马斯·基恩等主编,赵秉志等译:《“9·11”委员会报告—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国家委员会最终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298-335页
    88托马斯·基恩:前揭书,第336-340页
    89许知远主编:《后“9·11”世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74页
    90转引自刘金源等著:《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19页。
    91张睿壮:《始料不及:9·11如何改变美国》,载天津:《南开政治评论》,2002年第1期,第165-169页。
    92转引自刘金源:前揭书,第123页。
    [1][美]阿尔文托夫勒、蔡伸章译:《未来的冲击》,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7月版
    [2][英]阿雷恩鲍德温等著、陶东风等译:《文化研究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
    [3][意]安东尼葛兰西著、曹雷雨等译:《狱中札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4][美]查尔斯蒂利等著、李义中译:《抗争政治》,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0年6月版
    [5][英]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著、陈志刚译:《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6][英]戴维钱尼著,戴从容译:《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
    [7][美]戴维C.科顿著、王道勇译:《当公司统治世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版
    [8][英]戴维赫尔德等著、童新耕译:《驯服全球化》,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5月版
    [9][英]丹尼卡瓦拉罗著,张卫东等译:《文化理论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10][美]迪克赫伯迪格著,陆道夫等译:《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
    [11]高宣扬著:《后现代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12][德]汉斯-彼得马丁等著,张世鹏等译:《全球化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4月版
    [13][美]霍华德S.贝克尔著、张默雷译:《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4]李惠斌主编:《全球化与公民社会》,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
    [1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版
    [16]刘金源等著:《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1月版
    [17]刘曙光著:《全球化与反全球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版
    [18]刘贞晔著:《国际政治领域中的非政府组织:一种互动关系的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
    [19]陆扬主编:《文化研究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20][美]曼纽尔卡斯特著、曹荣湘译《认同的力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9月版
    [21][孟]穆罕穆德易拉赫等著、朱乃肖等译:《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4月版
    [22]庞中英主编:《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理解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版
    [23]世界银行编写组:《全球化、增长与贫困》,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24]孙晶著:《文化霸权理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版
    [25]陶东风、周宪主编:《文化研究第6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26]陶东风、周宪主编:《文化研究第9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27][美]托马斯基恩等主编,赵秉志等译:《“911”委员会报告—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国家委员会最终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28]王恩铭:《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嬉皮士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29]王杰、张海滨、张志洲主编:《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30][德]乌尔里希贝克著、常和芳译:《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主义的曲解——应对全球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31]夏学花:《嬉皮士:美国主流社会的叛逆一代》,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32]向红:《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运动新探》,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33]谢岳著:《抗议政治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34]许知远主编:《后“911”世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版
    [35][美]约翰卡瓦纳、杰瑞曼德尔编、童小溪等译:《经济全球化的替代方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36][加]约翰拉尔斯顿索尔著、江美娜等译:《全球化崩溃》,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37]周俊著:《全球公民社会引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
    [38]庄礼伟著:《地球屋檐下——关于人类政治的观察笔记》,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1]蔡娟、杨中强:《全球化的另一面——“反全球化”运动再审视》,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曹勇:《西方反全球化运动透视》,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11期
    [3]韩德强:《西雅图会议缘何失败》,载《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
    [4]黄晓武:《文化与抵抗——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载《外国文学》,2003年第2期
    [5]姜楠:《文化研究与亚文化》,载《求索》,2006年第3期
    [6]李丹:《NGO、反全球化运动与全球治理》,载《东南学术》,2006年第1期
    [7]刘颖:《反全球化运动:新社会运动理论的视角》,载《欧洲研究》,2005年第2期
    [8]刘颖:《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反全球化运动》,载《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9]刘志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兴起、危害与替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视角及其评价》,载《高校理论战线》,2010年第5期
    [10]马中红、邱天娇:《身份认同:Cosplay亚文化的实践意义》,载《青年研究》,2011年第5期
    [11]盛斌:《迟到的“千年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从西雅图会议到多哈会议》,载《世界经济》,2002年第3期
    [12]田钿、宋雁慧:《妥协与收编:青少年亚文化的终结方式?——以中国“80后”亚文化为例》,载《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20期
    [13]王跃洲:《反全球化运动兴起的原因》,载《张家口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
    [14]王志、邱宏:《谈全球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WYO发展的影响》,载《商业时代》,2010年第29期
    [15]温洋:《反主流文化的亚文化群——嬉皮士》,载《美国研究》,1988年第4期
    [16]谢文泽:《警惕新自由主义改革的“陷阱”——拉美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教训》,载《拉丁美洲研究》,2004年第2期
    [17][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吴娓、刘帅译:《失败的制度: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世界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3期
    [18]张才国:《反全球化的实质:反对新自由主义》,载《求实》,2009年第7期
    [19]张晶、刘炎:《文化冲突中的青少年亚文化群特征和成因探析》,载《犯罪研究》,2006年第6期
    [20]张睿壮:《始料不及:911如何改变了美国》,载《南开政治学评论》,2002年S1期
    [1] Arnold M. Howitt and Herman B. Leonard, Managing Crises: Responses toLarge-Scale Emergencies,Washington, DC: CQ Press,2009
    [2] David Muggleton and Rupert Weinzierl, The Post-subcultures Reader, UnitedKingdom: Berg Publishers,01December,2003
    [3] David Van Deusen&Xavier Massot, The Black Bloc Papers,Shawnee Mission,Kansas: Breaking Glass Press,2006
    [4] Henry Veltmeyer (eds.), Globalization and Anti-globalization: Dynamics ofChange in the New World Order, Aldershot, Hants, UK; Burlington, VT: Ashgate PublishingCo.,2004
    [5] Richard Kahn and Douglas Kellner, Resisting Globalization, in the BlackwellCompanion to Globalization, Oxford, UK: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8
    [1] Alan O’Connor,“Punk Subculture in Mexico and the Anti-globalizationMovement: A Report from the Front”,New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25, Number1,2003
    [2] Amory Starr and Jason Adams,“Anti-globalization: The Global Fight for LocalAutonomy”,New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25, Number1,2003
    [3] Dana M. Williams, Anarchists and Labor Unions:“An Analysis Using NewSocial Movement Theories”,Working USA: The Journal of Labor and Society,Volume12, September2009
    [4] Ian P. Moran,“Punk: he Do-It-Yourself Subculture”,Social Sciences Journal,Volume10, Issue1, September2011
    [5] Janet Conway,“Civil Resistance and the‘Diversity of Tactics’ in TheAnti-Globalization Movement: Problems of Violence, Silence, and Solidarity inActivist Politics”,OSGOODE Hall Law Journal,Vol.41, Nos.2&3,2003
    [6] Jeffrey Paris and Michael Ault,“Subcultures and Political Resistance”,PeaceReview,December,2004
    [7] Mary Kaldor,“‘Civilizing’ Globalizati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Battle inSeattle’,” United Kingdom: Sage Publications on behalf of LSE,2000
    [8] Owen Worth and Carmen Kuhling,“Counter-hegemony, anti-globalization andcultur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Capital&Class; Winter2004,Vol.28,Issue84
    [9] People’s Global Action,“Global Action Day Reports: N301999–SelectedGlobal Reports”
    [10] People’s Global Action Bulletin,“Peoples' Global Action against ‘Free’Trade and the WTO,” Issue number4, October1999
    [11] People’s Global Action,“PGA and Seattle”, December1999
    [12] People’s Global Action,“Walden Bello on WTO Seattle meeting”, Number40,November1999
    [13] People’s Global Action,“WTO and the Global War System”, Nov28/Dec91999
    [14] PICIS:“What has Seattle Left us With”, Dec231999
    [15] Rod Arakaki,“A Perspective on ‘The Battle of Seattle’ WTO On-SiteReport”, December2,1999
    [16] Tony Clarke,“Taking on the WTO: Lessons from the Battle of Seattle”,Studies in Political Economy62, Summer2000
    [17] Vandana Shiva,“Historic Significance of Seattle”, Freitag,17. December1999
    [18] Elizabeth Martinez,“Where was the Color in Seattle”, January2000
    [19] Helder De Oliveira,“Anil Agarwal point of view about Seattle”,19Jan2000
    [20] Terry Wolfwood,“Seattle: A Convergence of Globalization&Militarization”,January,2000
    [21] Sharma Oliver,“This Is What Democracy Looks Like”,21December1999
    [22] Sarah Ruth van Gelder,“Notes from the Streets of Seattle WTO On-SiteReport”, December1,1999
    [23] Jerry Atkin,“Thinking about the Battle for Seattle”, December5th,1999
    [24] Michel Chossudovsky,“Seattle and Beyond: Disarming the New World Order”
    [1]地球第一:http://www.earthfirst.org/
    [2]独立媒体西雅图:http://seattle.indymedia.org/
    [3]独立媒体中心:http://www.indymedia.org/en/index.shtml
    [4]国际海岸仓储协会:http://www.ilwu.org/
    [5]国际全球化论坛:http://www.ifg.org/
    [6]黑衣军团:http://www.blackblock.org/
    [7]华盛顿大学WTO历史工程专题网站:http://depts.washington.edu/wtohist/index.htm
    [8]绿色和平组织:http://www.greenpeace.org/international/en/
    [9]全球拱廊市场网站:http://www.globalarcade.org/home.html
    [10]全球贸易协会:http://www.globalexchange.org/
    [11]全球议程网站:http://www.globalissues.org/
    [12]人民全球行动:http://www.nadir.org/nadir/initiativ/agp/en/
    [13]喧闹社:http://www.ruckus.org/
    [14]世界贸易组织官网:http://www.wto.org/
    [15]世界女性进步组织:http://www.worldmarchofwomen.org/index_html/fr
    [16]王郡工人委员会:http://www.mlkclc.org/
    [17]西拉俱乐部: http://www.sierraclub.org/
    [18]艺术与革命组织:http://affinityproject.org/groups/artandrevolution.html
    [19]雨林行动网络:http://ran.org/
    [20]“真实的西雅图之战”网站:http://www.realbattleinseattle.or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