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罗山皮影戏家庭愿戏的调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罗山皮影戏是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的一种民间小戏,它在当地的演出形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祈福酬神为主要目的的演出;另一类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演出。
     家庭愿戏是以祈福酬神为主要目的的演出形式之一,当地的民间信仰是其生存的基础。目前,维持罗山皮影艺人从艺的经济基础是他们为民众还愿所获得的报酬。
     罗山皮影戏家庭愿戏按照演出时间分为上半场的请神戏和下半场的正戏,其音乐分为唱腔音乐和锣鼓乐两部分。当地艺人认为罗山皮影戏所有剧目的伴奏音乐是一样的,但对其音乐形态分析之后发现罗山皮影戏的板式中,慢二流扣、快二流扣、一字板、丑角唱腔四种板式的伴奏音乐是一样的,而寒调板式的伴奏音乐则明显不同。
The shadow of luoshan is a kind of opera of xinyang in Henan province.The form of shadow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wo kinds:one kind is praying to god, another kind is entertainment.
     Performance of folk rituals——family's performance is only one way of praying to god.The economic foundation to artists continue to performance is they help people thanks for god.
     Family's performance of luoshan's shadow combines the play of inviting god and the play of entertain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ime, Its music is divided into vocal music and instrumental music. local entertainer believe that all the instrumental music of luoshan's shadow are identically. however, the result of analysis is that "Kuaierliukou"、"Maner-liukou"、"Yiziban"、"Choujue" is similar. "Handiao"is expect of it.
引文
[1]李世宏(1977--),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周党人,15岁从艺,到2010年已经在舞台上表演了23年,是罗山皮影戏年轻艺人的代表。
    [2]陈光辉(1949--),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周党人,罗山皮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在罗山是罗山皮影戏老年艺人的代表;
    [1]刘富琳.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特征.音乐研究.1999年第2期第71-77页
    [1]李跃忠.影戏.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第37-65页。
    [2]魏力群.皮影之旅.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第36-40页。
    [3]材料引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罗山皮影戏)申报材料》
    [1]这是一份李世宏手写的资料,他把这份资料命名为“河南省罗山县民族民间传统皮影戏《请神》”。
    [2]赵彦超主编.罗山戏曲志.罗山县文化局内部资料.1989年
    [3]曹玲玉.河南罗山皮影戏音乐调查研究..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年
    [1]曾凡广.罗山县皮影戏音乐研究.河南大学音乐学硕士论文2008
    [2]方丹.罗山皮影造型、色彩及文化内涵研究》.河南大学艺术学硕士论文2009
    [3]周全明.遗产前罗山皮影传承与发展的自然模式研究.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10年第2期
    [4]周全明.试论罗山皮影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机制.信阳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报)2010年第2期
    [5]周全明.罗山皮影的传承与发展.文化月刊.2010年第1期
    [6]刘松.人、神和自然的交融——罗山皮影造型艺术分析.美与时代.2006年第9期
    [7]蔡森林.罗山皮影造型形式美初探.文学界.2010年第12期
    [8]陈燕.豫南皮影戏的愿戏探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9年第3期
    [1]邬百宁.信阳皮影戏的改革与现状分析.广播歌选2010年第2期
    [2]卜亚丽.论信阳影戏剧本创作的“内部知识”.中州学刊.2006年第6期
    [3]耿玉琴.豫南西调“皮摔”戏音乐唱腔初探.中国音乐(季刊)2005年第2期
    [4]耿玉琴.试论豫南“皮摔”戏的文化特色.戏曲艺术2008年5月第29卷第2期
    [5]付玉兰.豫南“皮摔”东调音乐唱腔牌子初探.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8月第26卷第4期
    [6]周云.荆楚遗风-湖北跳丧初探.黄钟.1989年第1期
    门赵维峰.土族的民俗与民俗音乐.中国音乐.1994年第3期
    [1]黄小明.毛南族还愿仪式舞蹈“条套”的动作特征与文化内涵.艺术百家.2009年第5期
    [2]齐琨.论仪式音乐的程式——以徽州礼俗仪式音乐为例.艺苑.2006年第2期
    [3]黄虎.影戏表演与民俗生活、民间信仰关系初探——以环县道情皮影《过关》戏为例.音乐研究.2010年第6期
    [4]蓝雪霏.畲族醮仪音乐研究.音乐研究.2001年第3期
    [5]周凯模.民间仪式中的女性角色、音乐行为及其象征意义-以中国白族“祭本主”仪式音乐为例.音乐艺术.2005年第1期
    [61赵倩.乡村礼俗与官方语境-内乡县宛梆剧团的生存空间及其恩主.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3期
    [7]林乐飞.还愿仪式音乐研究——以河南宜阳为例.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
    [1]曹本冶、朱建民.海上白云观施食科仪音乐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97
    [2]薛艺兵.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年第59-70页:
    [1]数字来源于http://baike.baidu.com/view/239212.htm
    [3]赵彦超主编.罗山戏曲志.罗山县文化局内部资料1989年.第8页。
    [4]“据老艺人林芝悔、杨义成所说,明嘉靖年间(公元1552年至1566年),我县就有皮影,距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转引自赵彦超主编.罗山戏曲志.第1页。
    [5]赵彦超主编.罗山戏曲志.罗山县文化局内部资料1989年,第13页。
    [1]信阳市下辖浉河区、平桥区、潢川县、淮滨县、息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罗山县、光山县等八县两区。
    [2]皮影戏在罗山不参加白事仪式,用艺人陈光辉的话——“我这辈子只唱过三次白事,其中还有一次是我师傅去世的仪式”来解释最恰当。因此,罗山皮影戏庆典戏一般都是为喜事演出。
    [1]灵山寺位于罗山县涩港镇同心村,目前建有灵山风景名胜区,2007年8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据介绍,每年到灵山寺参拜的善男信女有二十多万人。
    [1]曹本冶.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南卷.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第13-15页。
    [2]大本头:指三天以上的连台戏。而折子戏就是从大本头里挑出来的。
    [3]此段开场白由艺人陈光辉口述。这四句话的意思是:第一句话指自从盘古开天地到春秋战国时期这段历史。“唐工”指唐太宗李世民,“越公”指越后娘娘。传说李世民酷爱音乐,处理完政事,总是找一帮艺人钻研音乐,去后宫的时间也就少了。于是后宫的嫔妃们聚在一起商量办法,越后娘娘提议大家剪纸人,再找宫廷艺人配乐来取悦皇帝。后两句“剪下纸人与纸马,传于后世把神酬”,大意是指皮影戏自从诞生之时就具备了祈福酬神的功能。
    [4]王国维撰,马美信疏证.宋元戏曲史疏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第54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出版社.1995第1205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出版社.1995第1219页。
    [1]薛冰.皮影艺术的审美特性.艺海.2008年第3期第35页。
    [2]箱主:顾名思义,指拥有自己的戏箱的人。一般临演出当天,箱主提供影人和道具。
    [3]由于整个过程需要很长一个周期,李世宏师傅只给笔者演示了浸皮、下料、抛光、过稿、雕刻、上色等几个重要的可现场操作的工序,余下的过程是笔者根据其口述整理的。
    [1]魏力群.皮影之旅.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07.第102页
    [1]李跃忠.影戏.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第169页。
    [1]农村举办仪式,亲朋好友来送礼,东家要设宴款待。因此,东家的近邻和近亲会在这一天来帮忙搞后勤。
    [1]在笔者的调查中,这属于比较先进的道具,其价格在两百块钱左右。在过去肩挑戏箱的年代,道具以轻便为宜,一般影棚就用几根竹竿搭建,用被单等东西做棚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箱主出门多是用摩托三轮车,这种帐篷渐渐走进了艺人们的生活。
    [2]在罗山东铺乡戏班的中线有上下两条,下线叫撩马线挂兵马卒将,上线叫二道线挂杂场。
    [1]乾箱又有日箱、头箱之说,坤箱又有月箱、脚箱之说(笔者注)。
    f2]戏台,指影幕和案台部分。
    [3]调盘,一种长条斗盒。一般农村过事情时,用来端菜。
    [4]东家家人跪在影幕和正门之间的空地上,向影幕施磕拜礼,意指向影幕上的神拜谢。
    [5]寓意今天的演出正式开始,还请鼓师多加协作。
    [6]《请神戏》:它指在请神戏里,唱师做完一系列拜揖程序之后演唱的一部分。
    [1]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的音声的研究.音乐艺术.2006年第3期。
    [2]卓新平、伯玲、魏克利.信仰之间的重要相遇——亚洲与西方的宗教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290页。
    [1]此则消息是据艺人陈秀训口述。
    [2]郑土有.中国民俗通志(信仰志).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8页。
    [3]故事根据罗山皮影戏艺人陈光辉口述整理。
    [4]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资料—罗山民俗材料之15.内部资料.第3页。
    [1]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65页。
    [2]萧梅.田野萍踪——中国民族音乐学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第145页。
    [1]“戏班子,供奉的是唐明皇李隆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资料—罗山民俗材料之15》第6页)
    [1]此段念自摘自李世宏提供的请神戏资料——“河南省罗山县民族民间传统皮影戏《请神》”
    [2]“相传唐玄宗唱戏,亲自参加司鼓敲简板。故戏班以简板为尊。”(《民间文化遗产抢救资料—罗山民俗材料之15》第6页)这里的简板就是指云阳板,艺人拜云阳板就是拜乐王教主。
    [1]薛艺兵.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第253页
    [1]笔者认为,用调盘端薪酬给艺人,除了显示正式以外,还有对神灵的敬畏,因为之前讲到调盘是用来端贡品的。
    [2]笔者认为东家在付报酬时也是图吉祥的,“六”是一个吉祥数字,在民间有六六大顺等成语,三百六十正好是六乘以六十。
    [3]笔者注。
    [4]据李世宏说:“这不是将近年关(当天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六)了吗,还愿戏比较多,艺人们都比较忙,虽然四个人,搞活麻利一点,也能应付”。
    [1]此则消息由罗山艺人陈光辉先生口述,笔者代记。张谦吾虽是个盲艺人,但他的改革对罗山皮影戏的影响却是划时代的。
    [1]传说曹国舅有二十七块云阳板,有三块遗落人间,皮影戏班用的这三块便是(李世宏口述)。
    [1]曹玲玉.河南罗山皮影戏音乐调查研究.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年第38-40页
    [1]刘富琳.中国各类型传统音乐中的“口传心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154页。
    [1]像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是徒弟在跟师学艺时产生的差异,因为传授以口传为主,所以偏一两个音很正常
    [1]罗山皮影的剧本大概有六百多个,因此唢呐的接腔在“量”上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质”(本质)上是数量有限的。
    [2]刘富琳.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特征.音乐研究.1999年第2期第74页。
    [3]刘富琳.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特征.音乐研究.1999年第2期第73页。
    [4]按汉语习惯,乐理’可解作音乐的道理……从广义看,音乐的道理‘至少有三个深浅不同的层面:1、记谱法、音、音程、音阶、调、调式、和弦、节奏、节拍、速度、力度、表情记号等音乐基本知识:2、曲调作法、和声、复调、配齐等音乐技法理论;3、与音乐相关的,涉及哲学、美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民俗学、史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广泛范畴的理论。狄义乐理的内容局限于上述第一层面。“(引自杜亚雄、秦德祥著.中国乐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第7页)此处笔者所指的正是狭义的“乐理”概念。
    [5]在与艺人陈光辉的一次聊天中,他说道:“为啥罗山皮影戏的传承这么困难,就是因为大多数艺人不懂乐理,而且这个比例占的有99%。当初啊,为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找到我,就是因为它有些材料需要整理,你不懂得乐理不好搞。”
    [1]刘富琳.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特征.音乐研究.1999年第2期第74页。
    [2]信阳民歌于2008年6月7日晋升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个数据是笔者在访问多位艺人之后得出的。
    [2]罗山皮影戏除祈福酬神功能之外,它还有娱乐审美功能、教育教化功能、心理调适功能。
    [1]沈珉在《中国传统皮影》(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的后记中说到:“皮影是到了非挽救而不能存活的地步。”
    [2]曾凡广.罗山县皮影戏音乐研究.河南大学音乐学硕士论文2008第19-31页
    [3]邬百宁.信阳皮影戏的改革与现状分析.广播歌选.2010年第2期
    1.赵彦超主编.罗山戏曲志.罗山县文化局内部资料.1989年:第8-13页。
    2.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编.豫南皮影戏音乐.(上下册).信阳市文化局内部资料.1983年:第24-36页。
    3.魏力群.皮影之旅.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第21-30页。
    4.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9页。
    5.沈珉.中国传统皮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前言。
    6.李跃忠.影戏.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第37-65页。
    7.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游艺编·木偶皮影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97页
    8.刘荣德、石玉琢编著.乐亭影戏音乐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
    9.夏兰编著.中国戏曲文化.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年。
    10.曹本冶.香港的木偶皮影戏.香港:香港市政局.1987年:第58页
    11.曹本冶主编.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北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0页。
    12.曹本冶主编.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东卷(上下册).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13-15页。
    13.曹本冶主编.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南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30/105-106页。
    14.薛艺兵.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年:第253页。
    15.萧梅.田野萍踪——中国民族音乐学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第145页
    16.杨民康.民族音乐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17.卓新平、伯玲、魏克利.信仰之间的重要相遇——亚洲与西方的宗教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290页
    18.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9.袁静芳.民族器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531-553页。
    20.董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1.郑土有.中国民俗通志(信仰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8页。
    22.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编著.中国民间文化——民间信仰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
    23.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编著.中国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
    24.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
    25.王国维撰,马美信疏证.宋元戏曲史疏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第54页。
    26.杜亚雄.探索的脚步:中国民族音乐学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27.蔡际洲主编.民族音乐学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247-261
    28.段玉明.中国寺庙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4页。
    29.李民雄.怎样打锣鼓.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5年版:第63页
    30.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65页。
    31.杨民康.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219-220页
    32.王豫生.豫剧各种调门唱法介绍.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5
    33.蓝雪霏.畲族音乐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34.杜亚雄、秦德祥.中国乐理.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7页。
    3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出版社1995:第1205页。
    36.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第113页。
    37. Merriam. The Anthropology of music. Evanston, Illinois:N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1964 P31-34
    1.曹玲玉.河南罗山皮影戏音乐调查研究.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年:第38-40页。
    2.曾娜妮.灌溪镇丧葬仪式音乐及其乐班的调查与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年。
    3.黄苗.赣南兴国跳觋仪式音乐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年。
    4.方丹.罗山皮影造型、色彩及文化内涵研究.河南大学艺术学硕士2009年
    5.林乐飞.还愿仪式音乐研究——以河南宜阳为例.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
    6.薛冰.皮影艺术的审美特性.艺海.2008年第3期第35页
    7.邬百宁.信阳皮影戏的改革与现状分析.广播歌选.2010年第2期第65页
    8.周全明.遗产前罗山皮影传承与发展的自然模式研究.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10年第2期
    9.周全明.试论罗山皮影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机制.信阳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报)2010年第2期
    10.周全明.罗山皮影的传承与发展.文化月刊.2010年第1期
    11.耿玉琴.豫南西调“皮摔”戏音乐唱腔初探.中国音乐(季刊).2005年第2期
    12.蔡森林.罗山皮影造型形式美初探.文学界.2010年第12期
    13.卜亚丽.论信阳影戏剧本创作的“内部知识”.中州学刊.2006年第6期
    14.朱敬修.河南坠子平腔初探.中国音乐学.1996年增刊第70-76页
    15.陈燕.豫南皮影戏的愿戏探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6.周凯模.民间仪式中的女性角色、音乐行为及其象征意义-以中国白族“祭本主”仪式音乐为例.音乐艺术.2005年第1期
    17.黄虎.影戏表演与民俗生活、民间信仰关系初探——以环县道情皮影《过关》戏为例.音乐研究.2010年第6期
    18.黄虎.皮影戏的福音——记朴实的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之路.人民音乐.2009年第4期:第72页
    19.刘富琳.中国各类型传统音乐中的“口传心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154-157页。
    20.刘富琳.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特征.音乐研究.1999年第2期第71-77页。
    21.曹本冶.思想—行为:仪式中的音声的研究.音乐艺术.2006年第3期
    22.曹本冶.仪式中的音声的研究:从中国视野重审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学.2009 年第4期
    23.黄小明.毛南族还愿仪式舞蹈“条套”的动作特征与文化内涵.艺术百家.2009年第5期
    24.杨民康.论仪式音乐的系统结构及在传统音乐中的核心地位.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2期
    25.齐琨.论仪式音乐的程式——以徽州礼俗仪式音乐为例.艺苑.2006年第2期。
    26.周显宝.管弦表演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中国音乐学.2007第2、3期。
    27.赵维峰.土族的民俗与民俗音乐.中国音乐.1994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