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敕使河原宏与日本新浪潮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一位重要的日本新浪潮导演,敕使河原宏(勅使河原宏)在我国以往的电影研究中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因此,对敕使河原宏本人及其作品进行介绍与研究十分必要。他的影片风格独特,深受存在主义哲学思潮与超现实主义艺术观念影响。此外,他是从纪录片转向故事片的,其纪录片的非现实性为其故事片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奠定了基础。
     相较日本新浪潮时期的很多导演,敕使河原宏彻底脱离了大制片厂体制,从始至终坚持独立制片,还开创了ATG发行放映日本本国影片的先河,为后来的日本新浪潮影片在本国放映开拓了空间。与此同时,他以影片《砂之女》夺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为日本导演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开拓了新思路。敕使河原宏在国际影坛上的成功一方面是因其电影中表现出来的时代性主题,另一方面也是因其制作策略上的改变。
     本文主要从敕使河原宏的创作轨迹入手,以他在新浪潮时期创作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影片《陷阱》、《砂之女》、《他人之颜》等为文本,从影片主题、影像风格及其影片的国际性等角度,探究其自身独到的导演创作风格与拍摄思路,研究与介绍这位在我国相对陌生的日本新浪潮电影导演,同时为我国今后的电影创作提供一种“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电影创作思路。
Teshigahara Hiroshi is a very important director in Japanese New Wave Cinema, the introduction and research of him and his films are so necessary, because he is not considered to be important.
     His film style is unique, influnenced by the existentialism and surrealism. He has been worked from documentary to feature film. Especially, irreality in his documentaries laied the root for the style of surrealism in his feature films. He insists on the independent production from beginning to the end, and creates a precedent of screening national films in ATG. Furthermore, in 1965, Woman in the Dunes (1964) was nominated for an Academy Award and won the Special Jury Prize at the Cannes Film Festival. The reason of his success has two sides, on one hand, his films reveal the theme of temporal spirit, on the other hand, his strategies of film production has been changed.
     The thesis mainly trace his film works, focus on his most important films:The Pitfall, Woman in the Dunes and The Face of Another. In the part of discussing these films, the thesis tries to analyze the theme, style and international of these films. And it will provides the idea of both the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to the film making.
引文
2[日本]四方田犬彦著,王众一译,《日本电影100年》,三联书店2006版,第200页。
    3参见いけばな草月流(http://www.sogetsu.or.jp/index.html)中关于敕使河原宏电影创作方面内容。
    4 Mitsuyo Wada-Marciano, 《Ethnicizing the Body and Film:Teshigahara Hiroshi's Womam in the Dunes》, Japanese Cinema:texts and contexts Rontledge,2007.P180。
    5[美国]约翰·W·道尔著,胡博译,《拥抱战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02页。
    6[日本]四方田犬彦文,王众一译,《日本电影100年》,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44页。
    7参见支菲娜《日本新浪潮电影美学研究》,北京电影学院硕士毕业论文,第8页。
    13[美国]Mitsuyo Wada-Marciano, 《Ethniczing the Body and Film:Teshigahara Hiroshi's Womam in the Dunes》,《Japanese Cinema:texts and contexts》, Routledge,2007.P180。
    14[美国]Alistair Phillips、Julian Stringer, 《Japanese Cinema:texts and contexts》, Routledge,2007.P9。
    11[日本]小笠原隆夫著,苗棣、刘凤梅、周月亮译,《日本战后电影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12[日本]佐藤忠男,《日本映画史.第3卷,1960-1995》,岩波书店,1995年,第176页。
    15[日本]塩田長和,《日本映画五十年史(1941-91年)》,藤原书店,1992年,第125页。
    16[日本]岩本憲見、佐崎顺昭、宫澤誠一、奥村贤、高村倉太郎,《世界映画大事典》,日本図書センター,2008.P633。
    17参见支菲娜,《日本新浪潮电影美学研究》,北京电影学院硕士毕业论文,第5页。
    18[美国]David Desser,《Eros Plus Massac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Japanese New Wave Cinem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8.P11。
    19[日本]佐藤忠男著,廖祥雄译,《日本电影的巨匠们》,志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
    20同上,第15页。
    21同上,第16页。
    22[日本]佐藤忠男著、廖祥雄译,《日本电影的巨匠们》,志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24[日本]佐藤忠男著、廖祥雄译,《日本电影的巨匠们》,志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28郑树森、舒明,《日本电影十大》,天地图书2008年版,第216页。
    29支菲娜,《存在主义思潮在日本故事片中的镜射——试论日本新浪潮运动对存在主义的应答》,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0陈笃忱,《漫谈日本电影》,载《电影艺术》1979年第5期,第94页。
    33支菲娜,《存在主义思潮在日本故事片中的镜射——试论日本新浪潮运动对存在主义的应答》,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4叶渭渠,《安部公房与日本存在主义》,载《外国文学》1996年第3期。
    35[美国]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1页。
    36[日本]今友道信,《存在主义美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
    38[日本]增村保造文,「(?)ゐ弁明」,「映画评论」,昭和33.31.、第20卷第3号,第16至19页。转引自支菲娜,《存在主义思潮在日本故事片中的镜射-试论日本新浪潮运动对存在主义的应答》,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9[美国]David Desser,《Eros Plus Massac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Japanese New Wave Cinem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8.P80。
    41[日本]今友道信,《存在主义美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44戴季陶,《日本论》,海南出版社1994版,第28页。
    45参见[日本]新渡户稻造著,张俊彦译,《武士道》,商务印书馆1993版。武士道的核心由各章节内容整理。
    48[日本]大谷省吾,《20世纪30年代:关于日本对超现实主义的接受与发展》,载《广东美术馆年鉴2007》,第452页。
    49邹波,《前卫的现实——安部公房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毕业论文,第8页。
    50[美国]C·w·E·比格斯贝著,周发祥译,《达达和超现实主义》,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第42页。
    51参见许南明主编,《电影艺术辞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版,第81页。
    55参见[日本]勅使河原宏、大河内昭爾.四方田犬彦著,《前衛調書—勅使河原宏との對話》,學藝書林,1989年8月。
    56[法国]安德烈·布勒东,《连通器》,转引自老高放,《超现实主义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28页。
    58李墨、郡司正胜,《歌舞伎入门》,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61[日本]安部公房、佐佐木基一、敕使河原宏,《关于<燃烧的地图>(对谈),《安部公房全集第21卷》,新潮社2009年版,第315页。
    62[以色列]海姆·分克尔斯坦著,张爱东、王三升才、库宗波译,《超现实主义艺术思想中的电影银幕》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页。
    63[以色列]海姆·分克尔斯坦,张爱东等译,《超现实主义艺术思想中的电影银幕》,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64[美国]大卫·伯德维尔、克半斯汀·汤普森著,曾伟祯译,《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插图第8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541页。
    65[日本]永家三郎著,刘绩生译,《日本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31页。
    66同上,第22页。
    67[日本]四方田犬彦,《亚洲背景下的日本电影》,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68[日本]佐藤忠男,《日本电影中的性和暴力》,载《世界电影》1989年第3期,第69页。
    69同上,第69页。
    70[美国]David Desser, 《Eros Plus Massac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Japanese New Wave Cinem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8.P78。
    71[美国]C·W·E·比格斯贝,周发祥译,《达达和超现实主义》,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第86页。
    72[法国]麦茨,王志敏译,《想象的能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73[美国]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74[美国]帕特里克·富瑞,《凝视:观影者的受虐狂、认同与幻象》,见《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01、勃使河原宏、四方田犬彦、大河内昭爾,《前術調書—勅使河原宏との对话》,學藝書林,1989。
    02、佐藤忠男著,《日本映画史.第3卷,1960-1995》,岩波害店,1995。
    03、佐藤忠男著,《日本映画の巨匠たち》,学陽書房,1996。
    04、仲代達矢、佐藤忠男,《追悼 勅使河原宏》,载《キネマ旬報》2001年7月上旬号、No.1335号。
    05、墟田長和著,《日本映画五十年史:1941-91年》,藤原害店,1992。
    06、安部公房、佐佐木基一、敕使河原宏,《关于<燃烧的地图>》(对谈),《安部公房全集第21卷》,新潮社,2009。
    08、岩本憲児、佐崎順昭、宫澤誠一、奥村賢、高村倉太郎,《世界映画大事典》,日本図書センター,2008。
    10、Joseph L. Anderson and Donald Richie, The Japanese Film:Art and Indust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3.
    11、Donald Richie, A Hundred Years of Japanese Film:A Concise History, with a Selective Guide to DVDs and Videos, Kodansha International,2005.
    12、Donald Richie,Japanese Cinema:Film Style and National Character,DoubleDay,1971.
    13、Dore Ashton, The Delicate Thread:Teshigahara's Life in Art, Kodansha International,1997.
    14、David Desser, Eros Plus Massac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Japanese New Wave Cinem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8.
    15、Audie Bock, Japanese Film Directors, Kodansha Amer Inc,1985.
    16、Yuji Matson, The Word and The Image:Collaborations between Abe Kobo and Teshigahara Hiroshi,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d.
    17、Alistair Phillips and Julian Stringer, Japanese Cinema:texts and contexts, Routledge,2007.
    18、[日本]岩崎昶,锺理泽,《日本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19、[日本]四方田犬彦,王众一译,《日本电影100年》,三联书店社2006年版。
    20、[日本]四方田犬彦,《创新激情—九八0年以后的日本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版。
    21、[日本]四方田犬彦,《亚洲背景下的日本电影》,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2、[法国]马克斯·泰西埃,谢阶明译,《日本电影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3、[香港]汤祯兆,《日本映画凉奇:从大师名匠到法外之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4、[日本]佐藤忠男,廖祥雄译,《日本电影的巨匠们》,志文出版社2008年版。
    25、[香港]郑树森,舒明,《日本电影十大》,天地图书2008年版。
    26、[日本]小笠原隆夫,《日本战后电影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27、陈笃忱,《漫谈日本电影》,载《电影艺术》1979年第5期。
    28、[香港]李浩昌,《战后日本电影史上的秀作名篇——简介<电影旬报>每年的最佳影片》
    29、[日本]佐藤忠男,乐馨译,《ATG的三十年》,载《电影艺术》2010年第1期。
    30、[日本]佐藤忠男,《日本电影中的性和暴力》,载《世界电影》1089年第3期。31、叶渭渠,《日本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
    32、[日本]永家三郎著,刘绩生译,《日本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33、戴季陶,《日本论》,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34、李墨、郡司正胜,《歌舞伎入门》,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35、[美国]约翰·W·道尔,胡博译,《拥抱战败》,三联书店2008年版。
    36、[美国]鲁思·本尼迪克特,吕万和、熊达云译,《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37、[日本]新渡户稻造,张俊彦译,《武士道》,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38、[美国]W·考夫曼,陈鼓应、孟祥森泽,《存在主义》,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39、[日本]今道友信,《存在主义美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0、[美国]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1、叶谓渠,《安部公房与日本存在主义》,载《外国文学》1996年第3期。
    42、支菲娜,《存在主义思潮在日本故事片中的镜射——《试论日本新浪潮运动对存在主义的应答》,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3、支菲娜,《日本新浪潮电影美学研究》,北京电影学院硕士毕业论文。
    44、邹波,《前卫的现实——安部公房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毕业论文。
    45、[日本]安部公房,郑民钦译,《他人的脸》,珠海出版社2008年版。
    46、[日本]安部公房,杨炳辰、张义素译,《砂女》,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47、[以色列]海姆·分克尔斯坦著,张爱东、王升才、库宗波译,《超现实主义艺术思想中的电影银幕》,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48、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49、[美国]C·W·E·比格斯贝,周发祥译,《达达和超现实主义》,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
    50、老高放,《超现实主义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51、[日本]大谷省吾,高培林泽,《20世纪30年代:关于日本对超现实主义的接受与发展》,载《广东美术馆年鉴2007》。
    52、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
    53、[法国]麦茨等,吴琼译,《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4、[美国]大卫·伯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曾伟祯译,《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插图第8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
    55、[法国]麦茨,王志敏译《想象的能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56、许南明主编,《电影艺术辞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戛纳电影节官方网站,http://www.festival-cannes.fr/cn/archivesPage.html。
    ぃけばな草月流,http://www.sogetsu.or.jp/index.html。
    キネマ旬报社,http://www.kinejun.com。
    勅使河原宏公式サイト,http/www.sogetsu.or.jp/teshigaharahiroshi.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