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在制度与资源之间:失地农民的维权理性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S镇失地农民维权行动为研究对象,从他们拥有的资源和制度环境入手,来探讨失地农民维权的原因和行动方式。失地农民在失地过程并非被动接受,而是采取各种主动的策略进行维权。他们在有限的制度环境和资源环境下,借助于上一级政府的政策、主流话语、社会道义等将自己的行动联结在合法框架中,来建构制度空间和资源环境,以使自己的行动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任何行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笔者通过对失地农民的维权行动分析,发现失地农民具有明显的风险规避意识,采取灵活的风险规避性的行动。当维权风险大于所得利益的时候,他们会中止当前的行动而寻求另一种可达到利益目的的理性,即失地农民在制度和资源之间采取理性策略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制度和资源之间寻找平衡点以支持其维权行动。
Started from their own resources and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discussed the reasons and actions of the rights of land-expropriated farmers, theresearch object were the activities of land-expropriated farmers of S Town.Land-expropriated farmers were not passively accepted in the process ofland-expropriation; instead they took a variety of strategies. Under the system oflimite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y constructed thesystem space and resources environment so that their actions have legitimacy bymeans of a policy of last government,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moral and othersocial links to their actions in the legal framework. No action is static, the author offinally concluded that when risk aversion is greater than the risk from the interests ofrights, they will abort the current action for the interests of another rational purpose.That is, land-expropriated farmers a rational strategies to protect their own interestsbetween system and resources, they find a balance between resources and system tosupport their operations.
引文
阿马蒂亚·森,2002,《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鲍曼,2000,《立法者与阐释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彼得·德鲁克,2002,《社会的管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陈映芳等,2003,《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
    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沛良,2002,《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青木昌彦,2001,《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韦伯·马克斯,1997,《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杨善华主编,1999,《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应星,2001,《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詹姆斯·斯科特,2001,《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7,《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张宇燕,1992,《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赵鼎新,2006,《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鲍海君、吴次芳,2002,《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管理世界》,第10期。
    陈加荣,2008,《失地农民的应对行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陈雷,2005,《失地农民“可行能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
    党国英,2005,《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华中师范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期。
    董海军,2008,《“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社会》第4期。
    风笑天,1998,《近十年我国社会学实地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第2期。
    郭于华,2010,《“被”不能成为我们社会的特色》,《中国社会科学报》1月28日003版。
    贺雪峰,2007,《农民行动逻辑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开放时代》第1期。
    胡荣,2003,《社会经济地位与网络资源》,《社会学研究》第5期。
    蓝宇蕴、张汝立,2005,《城市化与农民进城的方式》,《社会科学辑刊》,第3期。
    劳动部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综合调研组,2006,《被征地农民社会
    保障综合调研报告》,北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编印资料。黎平、程婷,2006《中国农村土地权利冲突及制度生成》,《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5期。
    李怀,2010,《城市空间扩展中失地农民“种楼”的理性与维权——从“握
    手楼”景观到农民消极应对“城中村”改造的个案观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李连江,欧博文,1997,《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吴国光主编。九七效应,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
    李培林,2002,《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李向军,2008,《风险社会视南下失地农民的围境与抗争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卢波,2009,《河南上蔡农地流转案调查》,《瞭望东方周刊》1月22日。
    梅东海,2008,《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农村土地维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Taylor, Michael . 1989 .“Structure, Culture and Action in the Explanation of SocialChange.”Politics and Society 17 (2) : 152—162 .
    王宁,2002,《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社会学研究》第5期。
    王三意,雷洪,2009,《农民“种房”的行动理性对W市S村的个案研究》,《社会》第6期。
    王勇,2007,《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表达一以川北某开发区失地农民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王云飞、李远行,《农民维权的尴尬——基于安徽肥东县某镇的案例调查》,《中国改革》第9期。
    吴冰洁,2010,《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经济行为分析》,《许昌学院学报》第4期。
    吴同,文军,2010,《自我组织与遵纪守法:工人依法维权的集体行动策略——以上海SNS企业工人抗争为例》,《社会》第5期。
    吴毅,2004,《农民“种房”与弱者的反“制”——田野观察与分析》,《书城》第5期。
    ——,2007,《“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的分析》,《社会学研究》第5期。
    肖唐镖,2003,《二十年来大陆农村的政治稳定状况》,载《二十一世纪》2003年4月号。
    徐琴,2006,《可行能力短缺与失地农民的困境》,《江苏社会科学》第4期。
    徐晓军,祝丽花,2008,《“弱组织”状态下乡村集体行动的逻辑》,《青年研究》第10期。
    徐晓军、张必春,2009,《民失地过程风险与结果风险的组织化矛盾》,《理论月刊》第4期
    杨涛、施国庆,2006,《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南京社会科学》,第7期。
    姚洋,2002,《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应星,2007,《“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开放时代》第6期。
    ——,2010,《“气”与中国乡土本色的社会行动》,《社会学研究》第5期。
    于建嵘,2004,《当代中国农民的以法抗争——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第2期。
    ——,2005,《当代中国农民维权组织的发育与成长——基于衡阳农民协会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观察》第2期。
    ——,2008,《当代中国农民的“以法抗争”——关于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文史博览(理论)》12月。
    曾鹏,戴利朝,罗观翠,2006《在集体抗议的背后──论中国转型期冲突性集体行动的社会情境》,《当代中国研究》第2期。
    赵擎寰,2008,《义村移民:土地意味着什么——从生存伦理角度看土地的保障功能》,北京大学硕士论文。
    赵树凯,2003,《乡村治理:组织与冲突》,《河北学刊》,第6期。
    折晓叶,2008,《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社会学研究》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