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政府形象与外国媒体公共关系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中,政府形象的战略地位被日益凸现出来,政府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也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助于增强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步伐向前发展。媒体作为沟通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平台,在现代政治中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政府要塑造良好的形象,必须要建立起与媒体良好的联系。
     传播的全球化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各国主要媒体正在越来越多地跨越地区或国家的界限。从我国情况看,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国务院令第537号)的出台,外国记者在华采访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同意即可,采访环境更加宽松;加之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关注,使得外国记者无论是临时来华报道的频率,还是常驻在华的人数,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受国际舆论环境以及外国媒体复杂性、多样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应对外媒的整体水平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应对机制和体系尚不完善,政府信息不及时公开,外国记者获取的新闻资源有限;部分政府部门思想理念滞后,对把来华外国记者作为我国对外宣传资源、服务“公共外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主动接触、服务、引导的意识仍较为缺乏。
     基于媒体对政府形象传播、民主政治发展等重要作用,有必要把来华外国记者纳入我国政府公共关系的目标群体。针对外国媒体的特殊性和敏感性,以及涉华采访报道的实际情况,各级政府部门亟需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媒体公关意识,通过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加大电子政务建设等措施,扩大政府信息透明度;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广大公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外媒应对体系,依托现实工作和互联网虚拟社会两个平台,不断提升应对和服务工作水平,使外国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及时、客观、全面的报道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逐步形成于我社会发展有利的外部环境,为全面实现我国“十二五”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during the times of globalization is increasingly highlighting the strategic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mage, of which the shaping and spreading are as well recognized strategically. A good government image helps the public appreciate the government and promotes the progress of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 Being a platform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public, the mass media plays a tremendously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politics and the government must establish a sound relationship with the media in order to build up its sound image.
     The globalization of media has become a major characteristic of our times and the media now works well beyond regional limits or national borders.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gulations Concerning Permanent Offices of Foreign News Agencies and Foreign Journalists(PRC State Council Decree No.537) after the Beijing Olympics in 2008 facilitates foreign reporters'interview as they only need to seek prior consent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person they wish to interview. As the world is increasingly focusing o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hort term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ome to China more frequently and the number of long term ones is rising constantly. Impac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media coverage as well as the complexity and variety of the global media, our country remains at a low level in tackling foreign media, with an immature working system which doesn't conform with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s. Foreign reporters'news resources are limited due to the lack of timely revelation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Moreover, a number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 haven't realized the fact that foreign journalists in China are a valuable source of public relations and public diplomacy and lack a sense of active contact, guide and service.
     Due to the key role played by the media in terms of government image spreading and democratic politics developing, China's exercise of government public relations needs to target foreign correspondents who works in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particularity and sensitivity of the foreign media and correspondents as well as their perception of China's various situations, Governments of all level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public relations with the media by further perfecting the country's system of publicizing government information and 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onic government business so as to enlarge the level of transparency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 two platforms of real society and network world, we should seek to establish a responding system guid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jointly participated by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mass people,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 proficiency of responding and serving, encourage the foreign media, to the maximum degree, to cover China's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imultaneously, object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 and gradually develop an outside environment which is beneficial to our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a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achievement of China's 12th Five-Year Plan.
引文
①《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7507/12984433.html。
    ②唐钧主编:《政府公共关系策略与实务》,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58页。
    ③同上书,第109页。
    ①吴心伯:《大胆讲真话,中国声音才更权威》,《环球时报》,2010年9月10日。
    ①权宗田:《当代西方传媒与政党政治:互动、融合及其限度》,《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②李仙芝、周之良:《论转型期我国政府公共关系》,《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期。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国务院令第537号)。
    ①Joseph S Nye, Bound to r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Basic Books,1990.
    ②李希光、周安庆主编:《软力量与全球传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③李良荣等:《当代西方新闻媒体》(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19页。
    ①方延明:《媒体与政府形象的关系研究》,《江海学刊》,2004年第5期。
    ②李希光:《现代媒体的力量与危险》。转引自李希光、赵兴树主编:《媒体的力量》,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第1页至20页。
    ③李希光、周安庆主编:《软力量与全球传播》,第103页。
    ④郑丽勇:《新闻执政及其合法性效应考察》,http://www.sogc.org.cn/。
    ①唐钧主编:《政府公共关系策略与实务》,第109页至118页。
    ②叶皓:《试论公共行政中的媒体应对》,http://www.sogc.org.cn/index.html。
    ③孙有中:《解码中国形象》,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5月,第131页。
    ④刘林利:《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策略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①李希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②同上书,第40页、41页。
    ③傅开强、张战胜:《全球化时代舆论危机现象探析》,《军事记者》,2007年7月。
    ①《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http://www.joxuc.com/paper/gllw/gllw03/2945.html,2005年12月2日。
    ②唐钧主编:《政府公共关系策略与实务》,第47页。
    ①域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党政论坛》,1994年第1期。
    ②刘智城、朱春艳:《政府形象与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法制与社会》,2010年4月(中)。
    ③同上。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http://www.xinhuanet.com,2010年10月27日。
    ②Tay G. Blumler & Michael Gurevitch:The Crisis of Public Communication,SAGA,1995,p18.
    ③权宗田:《当代西方传媒与政党政治:互动、融合及其限度》,《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④李良荣等:《当代西方新闻媒体》(第二版),第204页至206页。
    ①李良荣等:《当代西方新闻媒体》(第二版),第205页。
    ②叶皓:《政府新闻学》,http://www.sogc.org.cn/html/xueshuzhuanzhu/-zhengfuxinwenxue-/200806/19-177.html。
    ③张昆:《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370页。
    ④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页。
    ⑤李良荣等:《当代西方新闻媒体》(第二版),第209页。
    ⑥李云端:《论我国政府决策的公民参与机制的新特点和新问题》,《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①李良荣等:《当代西方新闻媒体》(第二版),第211页。
    ②张昆:《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导论》,第139页至141页。
    ③同上书,345页。
    ①《仇和的新闻观:接受媒体监督就是接受人民监督》,http://www.sogc.org.cn/html/xinxidongtai/201002/08-278.html,2010年2月8日。
    ②《传播学视野下的形象研究》,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52789/205663/13026534.html,2010年10月22日。
    ③同上。
    ①唐钧主编:《政府公共关系策略与实务》,第69页。
    ②张国庆:《耐人寻味的美国媒体实力》,《人民日报》,2006年3月2日。
    ③管恩太、刘菁:《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作用》,《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6月第2期。
    ④唐钧主编:《政府公共关系策略与实务》,第36页至38页。
    ①李岩:《政府公共关系与政府形象塑造策略》。转引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下)》,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2005年。
    ②唐钧主编:《政府公共关系策略与实务》,第84页至85页。
    ③张昆:《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导论》,第366页。
    ①唐钧主编:《政府公共关系策略与实务》,第113页至115页。
    ①李长春:《做好外宣工作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7-01/22/content 5635189.htm。
    ①张咏华、潘华、刘佳:《境外媒体进入上海的现状和挑战》,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9489/49492/3479251.html。
    ②杨瑞明:《传播全球化—西方资本大规模的跨国运动》,《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2期。
    ③李良荣等:《当代西方新闻媒体》(第二版),第4页至8页。
    ④同上书,第9页至10页。
    ①李良荣等:《当代西方新闻媒体》(第二版),第10页至13页。
    ②同上书,第13页至16页。
    ③张叔雄:《欧洲大陆流行“默多克”恐惧症》,《世界广播电视参考》,1999年第5期。
    ④李良荣等:《当代西方新闻媒体》(第二版),第46页至55页。
    ①刘林利:《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策略研究》,第23页至24页。
    ②梁相斌:《中西方新闻战》,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年,第99页。
    ③武闽、李珍晖:《当前西方公众涉华舆论的关注焦点及变化趋势》,《对外传播》,2010年第8期。
    ①《西方媒体如何写中国妖魔化报道比例下降》,《环球时报》,2006年6月30日。
    ②瞿旭晟、张志安:《驻华外国记者的报道理念与模式》,《新闻实践》,2009年11月。
    ③《西方媒体如何写中国妖魔化报道比例下降》,《环球时报》,2006年6月30日。
    ④《中国地震灾区已有550位境外媒体记者从事采访》,新华网,http://www.news.xinhuanat.com/newscenter/2008-05/22/content_8230360.tm,2008年5月22日。
    ⑤梁相斌:《中西方新闻战》,第20页至21页。
    ①陈开和:《悄悄的变革:外国记者在华的“自由之路”》,《世界知识》,2008年第22期。
    ②同上。
    ③倪世雄:《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中美建交30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51页。
    ①陈开和:《悄悄的变革:外国记者在华的“自由之路”》,《世界知识》,2008年第22期。
    ②叶红梅:《中国外国记者采访新条例的诞生及其意义》,《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①叶红梅:《中国外国记者采访新条例的诞生及其意义》,《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②陈开和:《悄悄的变革:外国记者在华的“自由之路”》,《世界知识》,2008年第22期。
    ①柯卫:《中外外国记者管理制度的比较研究》。转引自马振东主编:《上海公安出入境管理论文精选集》,2003年9月。
    ①柯卫:《中外外国记者管理制度的比较研究》。转引自马振东主编:《上海公安出入境管理论文精选集》,2003年9月。
    ②同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http://www.scio.gov.cn/xwbjs/xwbjs/200905/t306817.htm。
    ②《国新办:我们的职责是向世界说明真实的中国》,,nttp://www.enorth.com.cn,2008年12月17日。
    ①赵启正:《向世界说明中国(续编)》,新世界出版社,北京,2009年3月,第192页。
    ②《更自信的中国更开放的信息更高的影响力——2010年中国新闻发布制度进一步完善》,http://www.scio.gov.cn/zxbd/wz/201012/t836454.htm,2010年12月30日。
    ③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http://www.shio.gov.cn/shxwb/xwfb/node170/node171/u1a348.html,2008年10月8日。
    ④外交部外国记者新闻中心,http://ipc.fmprc.gov.cn/chn/gvipc/。
    ①《世博“采访线工程”吸引境内外媒体“感知上海”》,《对外传播》,2010年第1l期。
    ②杭州市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http://www.hzexpo2010.com/hz/xwzx/ec0feb63_50e9_45ec_a952_3503af9627ef.html。
    ①赵洪松、张海华:《真实的谎言——西方传媒在突发事件中的表现评析》,《新闻前哨》,2008年第7期。
    ②《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国外媒体对华报道影响》,http://www.21mishu.com/lunwen/xinzhen/zfgllw/201003/611315.html。
    ①《“七·五”事件海外媒体报道来源分析》,凤凰网,http://media.ifeng.com/hotspot/qwsifx/yqfx/200909/0918_8101_1355217.shtml,2009年9月18日。
    ②赵启正:《向世界说明中国(续编)》,第25页。
    ①李良荣等:《当代西方新闻媒体》(第二版),第46页。
    ②同上书,第2页至3页。
    ①瞿旭晟、张志安:《从驻华外国记者的困惑反思外宣之道》,《青年记者》,2009年11月。
    ①《做好外国记者服务提升国家形象传播力》,中华新闻传媒网,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9-06/04/content 11486331.htm,2009年6月4日。
    ②刘林利:《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策略研究》,第81页。
    ③《中西新闻传媒宣传观的比较》,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2676ea78168884868762d674.html。
    ④同上。
    ⑤闫晓虹:《试析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对外传播报道》,《中国出版》,2007年9月。
    ①钟瑞添等著:《政府治理变革与公法发展》,人民出版社,北京,2007年,第98页。
    ②K. Cooper, Barriers Down:The Story of The News Agency Epoch,(New York:Farrar & Rinehart,1942),pp.7-8.
    ①《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亮相》,新浪新闻中心,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1-19/091721839192.shtml,2011年1月19日。
    ②李希光、周安庆主编:《软力量与全球传播》,第97页。
    ③同上书,第32页。
    ①杨磊:《中国对外传播的窘境与对策》,《青年记者》,2006年8月。
    ②刘康:《全球化、媒体、意识形态的关系》。转引自尹鸿、李彬等主编:《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冲突、融合、互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49页。
    ③陈勇、张昆:《对美国媒体关于西藏问题报道的思考》,《新闻记者》,2008年8月。
    ①Poppy Brech:"The Island" Goes Global,Marketing,Oct.31,2002.
    ①杜岩卿、张彦斌:《地方媒体在国家形象宣传上页可以大有作为》。转引自国家广播电影电视局人事司、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事办公室主编:《广电媒体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对外宣传论文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第15页。
    ①梁相斌:《中西方新闻战》,第111页至112页。
    ②William A. Hachten, The World News Prism:Changing Media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3rd ed.,(Ame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2),p,95.
    ③《中国资本输出加速1—9月非金融对外投资增长10.4%》,http://www. conpak.com.cn/News/2010113112400.html,2010年11月3日。
    ①裴坚章:《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9月,第280页。
    ②同上书,第281页。
    ③曹劲松:《媒体协同在政府公共关系管理中的作用》,《传媒与决策》,2008年9月。
    ④George W. Bush, "Executive Order:Establishing the Office of Global Communication", FDCH Regulatory Intelligence Database, Jan 21,2003.
    ①李希光、周安庆主编:《软力量与全球传播》,第112页。
    ②Marguerite H.Sullivan, "A Responsible Press Officer:An Insider's Guid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Programs, http://usinfo.state.gov, Chapter 1.
    ②倪世雄:《结交—言重相期千里至——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中美建交30年》,第69页至70页。
    ④徐宇琼:《现代政府的合法性危机》,《行政论坛》,2005年第6期。
    ①刘林利:《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策略研究》,第100页。
    ②同上书,第100页至102页。
    ③裴坚章:《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第279页至280页。
    ①刘林利:《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策略研究》,第61页。
    ②孙有中:《解码中国形象》,第155页。
    ③王晨:《积极推进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求是》,2010年第20期。
    ①蒋晓松:《博鳌:公共外交的成功平台》,《对外传播》,2010年第7期。
    ①王晨:《深化各国媒体交流合作争取亚洲更大话语权——在亚洲新闻联盟2010年年会上的演讲》,www.scio,gov.cn,2010年4月9口。
    ②张春华、刘薇:《地方电台在区域形象构建中的平台和内容建设》。转引自国家广播电影电视局人事司、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事办公室主编:《广电媒体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对外宣传论文集》,第170页。
    ①《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主持例行记者会》,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fyrbt/jzhsl/t800287.htm,2011年2月17日。
    ②高永亮:《试论新形势下的国际舆论引导》,《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1月。
    ①《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的讲话》,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7408514.html,2008年6月21 日。
    [1]唐钧.政府公共关系策略与实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希光,周安庆.软力量与全球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李良荣.当代西方新闻媒体(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4]孙有中.解码中国形象[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5]刘林利.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6]李希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7]张昆.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8]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9]倪世雄.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中美建交30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赵启正.向世界说明中国(续编)[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
    [11]钟瑞添.政府治理变革与公法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2]裴坚章.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1]权宗田.当代西方传媒与政党政治:互动、融合及其限度[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李仙芝,周之良.论转型期我国政府公共关系[J].法制与社会,2008.
    [3]方延明.媒体与政府形象的关系研究[J],江海学刊,2004.
    [4]李希光.现代媒体的力量与危险[A].见:李希光,赵兴树主编.媒体的力量[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5]傅开强,张战胜.全球化时代舆论危机现象探析[J].军事记者,2007.
    [6]域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J].党政论坛,1994.
    [7]刘智城,朱春艳.政府形象与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J].法制与社会,2010.
    [8]刘小燕.政府形象传播的本质内涵[J].国际新闻界,2003.
    [9]权宗田.当代西方传媒与政党政治:互动、融合及其限度[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10]管恩太,刘菁.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作用[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11]李岩.政府公共关系与政府形象塑造策略[A].见: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下)[C].2005.
    [12]杨瑞明.传播全球化—西方资本大规模的跨国运动[J].国际新闻界,2001..
    [13]张叔雄.欧洲大陆流行“默多克”恐惧症[J].世界广播电视参考,1999.
    [14]武闽,李珍晖.当前西方公众涉华舆论的关注焦点及变化趋势[J].对外传播,2010年.
    [15]瞿旭晟,张志安.驻华外国记者的报道理念与模式[J].新闻实践,2009.
    [16]陈开和.悄悄的变革:外国记者在华的“自由之路”[J].世界知识,2008.
    [17]叶红梅.中国外国记者采访新条例的诞生及其意义[J].昌吉学院学报,2009.
    [18]柯卫.中外外国记者管理制度的比较研究[A].见:上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上海公安出入境管理论文精选集[C].2003.
    [19]赵洪松,张海华.真实的谎言——西方传媒在突发事件中的表现评析[J].新闻前哨,2008.
    [20]瞿旭晟,张志安.从驻华外国记者的困惑反思外宣之道[J].青年记者,2009.
    [21]闫晓虹.试析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对外传播报道[J].中国出版,2007.
    [22]刘康.全球化、媒体、意识形态的关系[A].见:尹鸿,李彬等主编.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冲突、融合、互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3]杨磊.中国对外传播的窘境与对策[J].青年记者,2006.
    [24]陈勇,张昆.对美国媒体关于西藏问题报道的思考[J].新闻记者,2008.
    [25]杜岩卿,张彦斌.地方媒体在国家形象宣传上页可以大有作为[A].见:国家广播电影电视局人事司、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事办公室.广电媒体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对外宣传论文集[C].2009.
    [26]曹劲松.媒体协同在政府公共关系管理中的作用[J].传媒与决策,2008.
    [27]徐宇琼.现代政府的合法性危机[J].行政论坛,2005.
    [28]王晨.积极推进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J].求是,2010.
    [29]蒋晓松.博鳌:公共外交的成功平台[J].对外传播,2010.
    [30]高永亮.试论新形势下的国际舆论引导[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31]张春华、刘薇.地方电台在区域形象构建中的平台和内容建设[A].见:国家广播电影电视局人事司、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事办公室.广电媒体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国家形象对外宣传论文集[C].2009.
    [1]吴心伯.大胆讲真话,中国声音才更权威[N].环球时报,2010:9(10).
    [2]郑丽勇.新闻执政及其合法性效应考察[EB/OL].:政府新闻学,2010-10-21:
    [3]叶皓.试论公共行政中的媒体应对[EB/OL].:政府新闻学,2010-10-19:
    [4]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EB/OL].:就学网,2005-12-2:
    [5]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部署今年外宣工作[EB/OL].:新华网,2010-1-5:
    [6]仇和的新闻观:接受媒体监督就是接受人民监督[EB/OL].:政府新闻学,2010-2-8:
    [7]张国庆.耐人寻味的美国媒体实力[N].人民日报,2006:3(2).
    [8]传播学视野下的形象研究[EB/OL].:人民网,2010-10-22:
    [9]李长春.做好外宣工作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EB/OL].:中国记协网,2007-1-22:
    [10]张咏华、潘华、刘佳.境外媒体进入上海的现状和挑战[EB/OL].:人民网,2005-6-18:
    [11]西方媒体如何写中国妖魔化报道比例下降[N].环球时报,2006:6(30)
    [12]中国地震灾区已有550位境外媒体记者从事采访[EB/0L].:新华网,2008-5-22:
    [13]中西新闻传媒宣传观的比较[EB/OL].:百度文库:
    [14]国新办:我们的职责是向世界说明真实的中国[EB/0L].:北方网,2008-12-17:
    [15]更自信的中国更开放的信息更高的影响力——2010年中国新闻发布制度进一步完善[EB/OL].:国务院新闻办,2010-12-30:
    [16]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国外媒体对华报道影响[EB/OL].:超级秘书网,2010-3-16:
    [17]七·五”事件海外媒体报道来源分析[EB/OL].:凤凰网,2009-9-18:
    [18]做好外国记者服务提升国家形象传播力[EB/OL].:中华新闻传媒网,2009-6-4:
    [19]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亮相[EB/OL].:新浪新闻中心,2011-1-19:
    [20]王晨.深化各国媒体交流合作争取亚洲更大话语权——在亚洲新闻联盟2010年年会上的演讲[EB/OL].:国务院新闻办,2010-4-9:
    [21]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的讲话[EB/OL].:人民网,2008-6-21:
    [1]Joseph S Nye (1990), Bound to r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Basic Books.
    [2]Tay G. Blumler, Michael Gurevitch(1995), The Crisis of Puplic Communication, SAGA.
    [3]Poppy Brech(2002), "The Island" Goes Global, Marketing.
    [4]K. Cooper (1942), Barriers Down:The Story of The News Agency Epoch, New York: Farrar & Rinehart.
    [5]William A. Hachten(1992), The World News Prism:Changing Media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3rd ed., Ame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6]George W. Bush (2003), Executive Order:Establishing the Office of Global Communication, FDCH Regulatory Intelligence Database.
    [7]Marguerite H.Sullivan, A Responsible Press Officer:An Insider's Guide,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Programs http://usinfo.state.gov.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