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欧阳修经学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北宋庆历前后,经学处于“大变”时代。这一时期的欧阳修,不仅在政治上通过对科举考试的命题及对“宋初三先生”的荐引,推动了经学新风气(义理经学)的发展和传播;而且在学术上著书立说,首先打破了旧的经学传统,提出了新的经学理论。在北宋庆历前后的儒学复兴与经学转型(由汉学转向宋学)过程中实起着领袖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欧阳修经学思想的全面整理与发掘,辨明其经学渊源,勾勒其经学全貌,还原欧阳修在儒学与经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本文“绪论”部分概述了前人有关欧阳修经学思想的研究情况,指出宋代义理之学的开端在于庆历年间,但对于这一时期经学的研究大多囿于旧理学传统的说法,以“宋初三先生”为宋学开端。实际上,欧阳修才是儒学复兴与经学转型的领袖人物。
     正文部分由六章组成。
     第一章“欧阳修经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以欧阳修被贬“夷陵”和“滁州”两次时间为界,分为“自小读经,经学仕宦”、“厌众说乱经,大胆怀疑”以及“著书成说,推动宋学发展”三个阶段,论述欧阳修经学思想的形成发展情况。
     第二章“欧阳修的《易》学思想”,首先分析论述了欧阳修《易》学思想的疑古特点,其次论述了其解《易》的理论方法,然后通过对欧阳修《易童子问》所论各卦与王弼注释比较,指出两者的异同。
     第三章“欧阳修的《诗经》学思想”,首先论述了欧阳修《诗经》学发展的背景,其次论述了欧阳修对《诗经》的具体认识、“求诗本义”的解诗方法,辨析了欧阳修对《序》、《传》、《笺》的批评以及欧阳修对《诗经》时世的考订,最后对欧阳修《诗经》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了辩证分析,指出欧阳修前后《诗经》学思想的不一致处,澄清了前人的一些误解。
     第四章“欧阳修的《春秋》学思想”,首先论述了唐中叶至宋初的《春秋》学发展背景,其次分析了欧阳修对于“三传”与“经”关系的认识,辨析了欧阳修关于“《春秋》笔法”与“《春秋》大义”的理论,最后论述了欧阳修《春秋》学思想对其史学思想的具体影响
     第五章“欧阳修的《书》、《礼》、《尔雅》及四书学思想”,研究探讨欧阳修关于《周礼》、《尚书》、《尔雅》、《礼记》以及“四书”中的《论语》、《中庸》和《孟子》等方面的思想,指出欧阳修不仅重视传统的“六经”之学,而且对当时处丁兴起阶段的“四书”学也有重要的贡献。本文中关于欧阳修《礼记》、《论语》及《孟子》思想的研究是对欧阳修经学思想研究的新拓展,填补了前人研究欧阳修的空白。
     第六章“儒学复兴运动中的欧阳修”,通过对欧阳修经学思想的归纳,指出欧阳修对宋初“道统”、“文统”、“正统”理论建立的作用与贡献。
Pre-and-post of the Qingli Period of the Nothem Song Dynasty,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was in the stage of "Great Change".At this period,Ouyang Xiu not on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new genius of Confucian classics study(argumentation Confucian classics)through proposi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recommending "Mr. Song Chusan",but broke the old tradition of Confucian classics study by writing books academically and proposed a new theory in Confucian classics study.He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revival of the Confucian studies and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transforming from sinology into the study of Song).With the comprehensive arrangement and excavation of Ouyang Xiu's thought of Confucian classics study,this article tries to identify the origin,and outline the panorama of Confucian classics study,revert Ouyang Xiu's status and role he had ever played in the history of Confucian studies and Confucian classics study.
     The introduction part has summarized the former scholar's study of Ouyang Xiu's Confucian classics thoughts.Though the history of Confucian classics study has realized that change of style in the Qingli Period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as the "Great Change",and the Argumentation Study began at the Qingli Period,those studies still believed the traditional old neo-confucianism,and began with the "Mr.Song Chusan".In fact,Ouyang Xiu was the leader of revival of the Confucian studies and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The text is composed of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uyang Xiu's Thoughts about Confucian Classics,mainly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uyang Xiu's thoughts about Confucian classics,wa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by the two dividing points of Ouyang Xiu's demotion into "Yiling" and "Chuzhou".The stages are 1)reading the classics from the early childhood,and taking up the Confucian classics' official career;2)being tired of people who explain classics in a misunderstanding way and boldly suspecting them;and 3)writing books and putting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classics.
     Chapter Two-Ouyang Xiu's Thoughts about Study of Yi Firstly,Chapter Two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suspicion towards the other thoughts about leaning of Yi;Secondly,it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solving Yi;Finally,it points 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vinatory symbols in Ouyang Xiu's Yi Tongzi Wen and the notes made by Wang Bi.
     Chapter Three-Ouyang Xiu's Thoughts about Study of Book of Songs Firstly,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Ouyang Xiu's Study of Book of Songs;Secondly, it discusses his detailed cognition towards Book of Songs,and quest for the original meaning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oems,differentiates and analyses Ouyang Xiu's criticism to Xu, Zhuan,Jian as well as the study on the times of creating Book of Songs;Finally,it makes dialectical analysis towards several key questions about the study of Book of Songs,and points out the disaccord between the pre-and-post Ouyang Xiu's thoughts about study of Book of Songs, clarifying those misunderstanding.
     Chapter Four-Ouyang Xiu's Thoughts about Study of Chunqiu Firstly,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of Chunqiu from the mid-Tang Dynasty to the early-Song Dynasty;Secondly,it analyses Ouyang Xiu's opinion toward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ree Biographies" and "Classics",differentiates and analyses his theory about the brushwork and meaning of Chunqiu;Finally,it discusses how important Ouyang Xiu's thoughts about study of Chunqiu in his history works creation.
     Chapter Five-Ouyang Xiu's thoughts about Shu,Li,Erya as well as Four Books(Daxue, Lunyu,Zhongyong,Mengzi)Chapter Five collects Ouyang Xiu's thoughts about Zhouli, Shangshu,Erya,Liji and Lunyu,Zhongyong,Mengzi of the Four Books,indicate that Ouyang Xiu not only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traditional study of the "Six Classics",but als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wards the study of "Four Books" at the rising stage.The study on Ouyang Xiu's thoughts of Liji,Lunyu and Mengzi in this article is the new development towards Ouyang Xiu's thoughts of Confucian Classics,filling up the vacancy of former study about Ouyang Xiu.
     Chapter Six-The Character and Impact of Ouyang Xiu's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This chapter concludes all the thoughts of Ouyang Xiu's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discusses the characters of his thoughts,and points out the contribution Ouyang Xiu has made in the foundation of Theory "Confucian Orthodoxy","Civilization",and "Legitimacy" at the early of Song Dynasty.
引文
[1]皮锡瑞云:“自唐至宋,明经取士,皆遵此本(指《五经正义》)。”
    [2]皮锡瑞云:“经学自唐以至宋初,已陵夷衰微矣。然笃守古义,无取新奇;各承师传,不凭胸臆;犹汉、唐注疏之遗也。宋王旦作试官,题为‘当仁不让于师',不取贾边解师为众之新说。”王旦事见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0《选举三》。
    [3]这种突破的努力可上溯到唐代的韩愈、啖助、赵匡等人,下至欧阳修之前的柳开等人,但都没有形成大的影响,也没能改变主流的经学研究。
    [1]《北窗炙輠录》,宋·施德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本。
    [2]《蔡襄集》,宋·蔡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3]《徂徕石先生文集》,宋·石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4]《春秋集传纂例》,唐·陆淳,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6册。
    [5]《春秋尊王发微》,宋·孙复,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7册。
    [6]《春秋三传》,晋·杜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7]《春秋学史》,赵伯雄,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春秋繁露义证》,清·苏舆,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9]《蠹斋铅刀编》,宋·周孚,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4册。
    [10]《范仲淹全集》,宋·范仲淹,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11]《公是集》,宋·刘敞,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本。
    [12]《汉书》,汉·班固,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13]《河东集》,宋·柳开,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四部丛刊初编》第134册。
    [14]《华阳集》,宋·王珪,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本。
    [15]《经学历史》,清·皮锡瑞,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16]《经义考》,清·朱彝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17]《经与经学》,蒋伯潜、蒋祖怡,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18]《困学纪闻》,宋·王应麟,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四库备要》第63册。
    [19]《麟台故事》,宋·程俱,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20]《吕氏家塾读诗记》,宋·吕祖谦,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四部丛刊续编》第6册。
    [21]《论衡校释》,黄晖,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22]《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宋·梅尧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3]《毛诗指说》,唐·成伯玙,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册。
    [24]《默记》,宋·王銍,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25]《梦溪笔谈》,宋·沈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6]《扪虱新话》,宋·陈善,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本。
    [27]《能改斋漫录》,宋·吴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8]《廿二史札记》,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29]《欧阳修全集》,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30]《欧阳修诗本义研究》,裴普贤,台北: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981年版。
    [31]《全宋笔记第一编·七·涑水纪闻》,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32]《全宋笔记第一编·十·吕氏杂记》,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33]《曲洧旧闻》,宋·朱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本。
    [34]《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李学勤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5]《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李学勤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6]《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7]《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李学勤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8]《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李学勤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9]《十三经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李学勤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0]《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李学勤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1]《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李学勤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2]《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李学勤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3]《苏东坡全集上》,宋·苏轼,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版(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影印)。
    [44]《苏东坡全集下》,宋·苏轼,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版(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影印)。
    [45]《宋文纪事》,曾枣庄等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6]《宋史》,元·脱脱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47]《宋元笔记小说大观·鹤林玉露》,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48]《宋元学案》,明·黄宗羲,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49]《宋会要辑稿》,清·徐松,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
    [50]《诗本义》,宋·欧阳修,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册。
    [51]《诗经学史》,洪湛侯,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52]《诗经集传》,宋·朱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7年版。
    [53]《史记》,汉·司马迁,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54]《史通》,唐·刘知几,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四部丛刊初编》第54册。
    [55]《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56]《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7]《四书或问》,宋·朱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8]《孙明复小集》,宋·孙复,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0册。
    [59]《邵氏闻见录》,宋·邵伯温,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60]《随园诗话》,清·袁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2版。
    [61]《升菴集》,明·杨慎,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0册。
    [62]《说郛三种·大中遗事》,明·陶宗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版。
    [63]《王弼集校释》,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64]《文献通考》,元·马端临,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65]《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宋·司马光,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四部丛刊初编》第138、139册。
    [66]《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67]《新唐书》,宋·欧阳修,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68]《小畜集》,宋·王禹偶,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四部丛刊初编》第133册。
    [69]《习学记言序目》,宋·叶适,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70]《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71]《义门读书记》,清·何焯,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72]《易学哲学史》,朱伯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86年版。
    [73]《易纬乾坤凿度》,庖犧氏先文、公孙轩辕氏演古籀文、仓颉修并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本。
    [74]《郑氏周易注》,宋·王应麟,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版。
    [75]《朱子语类》,宋·黎靖德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76]《朱熹集》,宋·朱熹,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7]《曾巩集》,宋·曾巩,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78]《章学诚遗书》,清·章学诚,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79]《周易口义》,宋·胡瑷,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69册。
    [80]《直斋书录解题》,宋·陈振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北宋文化史述论》,陈植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刘复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版。
    [3]《春秋学史》,赵伯雄,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汉代<诗经>学史论》,刘立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5]《经学今诠续编》,姜广辉主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经学今诠三编》,姜广辉主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经与经学》,蒋伯潜、蒋祖怡,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8]《经学研究论文集》,彭林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9]《内圣外王的贯通——北宋易学的现代阐释》,余敦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10]《南宋儒学建构》,何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欧阳修评传》,黄进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欧阳修纪年录》,刘德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3]《欧阳修、苏轼颍州诗词详注辑评》,王秋生辑注,合肥:黄山书社 2004 年版。
    [14]《欧阳修夷陵诗文译注》,张忠民主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5]《欧阳修诗本义研究》,裴普贤,台北: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981年版。
    [16]《欧阳修学术研究》,顾永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欧阳修的生平与学术》,蔡世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修订版。
    [18]《欧阳修资料彙编》,洪本健,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19]《欧阳修之经史学》,何泽恒,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1980《文史丛刊》第54-233页。
    [20]《宋代疑经研究》,杨新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21]《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李春青,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诗经研究丛刊第二辑》,夏传才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23]《诗经研究丛刊第五辑》,夏传才主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24]《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徐洪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5]《宋朝的太祖和太宗--变革时期的帝王》,[日]竺沙雅章著,方建新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唐代后期儒学》,张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7]《易学哲学史》,朱伯昆,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
    [28]《易学新探》,程石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9]《易学、理学和欧阳修的史学》,吴怀祺,《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30]《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朱维铮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1]《中国史学史》,白寿彝主编,吴怀祺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2]《中国伦理思想史》,沈善洪、王凤贤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3]《朱子大传》,束景南,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4]《浙江学术史--从王充到王国维》,董平,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 2005年版。
    [35]《朱熹诗经学研究》,檀作文,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1]《简论欧阳修(诗本义)对(毛传)、(郑笺)的批评》,李梅训,《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论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柴德赓,《人民日报》1965年7月2日。
    [3]《论欧阳修<诗本义>的文学思想》,谭德兴,《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4]《论王弼易学与<易传>的关系》,田永胜,《人文杂志》1999年第3期。
    [5]《欧阳修的<诗经>批评》,邹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6]《欧阳修与苏辙诗学研究比较论》,郝桂敏,《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7]《评欧阳修<易童子问>》,程石泉,《周易研究》2001年第3期。
    [8]《“诗意”与“诗义”:欧阳修“诗本义”的现代阐释》,胡晓军,《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9]《宋代史学与<春秋>经学》,王东,《河北学刊》1988年第6期。
    [10]《试论欧阳修与北宋理这思潮的兴起》,徐洪兴、杨月清,《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11]《王弼易学观辩》,蔡佑民,《浙江学刊》2001年第6期。
    [12]《五德终始说与历史正统观》,蒋重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3]《叶适的道器观及其对心性之学的批评》,李明友,《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