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众参与立法的制度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立法民主包括立法内容的民主和立法程序的民主,其中立法内容的民主是人类的理想和目标,立法程序的民主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具体措施和机制。民众参与立法是立法民主的程序保障,没有民众参与立法,立法民主就仅仅是理想而已;没有立法民主的理想和目标,民主参与立法就会失去发展的方向。为了实现立法民主的人类理想,世界各国人民已经探索并发展了各种民众参与立法的制度,如古希腊的公民大会制度、立法复决和立法创制制度、议会选举制度、立法公开制度、立法听证制度、利益集团游说制度等。这些制度安排可以说是人类过去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和保障了立法民主。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展民众参与立法制度,实现立法民主的人类理想,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民众参与立法的内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民众参与立法制度。本文认为,如果采用模式分析的方法,就可以剔除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更好地揭示出民众参与立法的内在规律。
     依据民众参与对立法结果影响力的大小,民众参与立法的制度模式可以划分为强势参与模式、弱势参与模式、协商参与模式。强势参与模式以公民美德作为基础和动力,以资源平等作为必要条件,以政治整合作为运行机制,以公共意志作为逻辑起点和结果,它体现了人民主权、人民参与的理念。强势参与模式下的制度安排具有强化公民教育和保障立法监督的积极功能,但是,它也具有立法低效、立法任性的消极影响。与强势参与模式不同,弱势参与模式以个人利益作为基础和动力,以消极自由作为必要条件,以利益聚合作为运行机制,以利益平衡作为逻辑起点和结果,它体现了自由民主的理念,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和理性选择的品格。弱势参与模式下的制度安排可以提高立法效率,保障理性立法,但是,它也存在着立法操纵、立法寻租的反民主危险。协商参与模式试图以协商民主理念来消解自由民主与人民民主之间的紧张与对立,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所以,它强调以偏好转换作为基础和动力,使个人利益和公民美德统一起来;以能力平等作为必要条件,使消极自由与资源平等统一起来;以公共协商作为运行机制,使利益聚合与政治整合统一起来;以法律合法作为逻辑起点和结果,使利益平衡与公共意志统一起来。因此,协商参与模式是对强势参与模式和弱势参与模式的完善和超越,它代表了民众参与立法的新趋势。但是,协商参与模式毕竟还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模式,自身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它面临着具体的制度设计、制度落实的难题。
     通过对民众参与立法制度的模式分析,本文认为,任何一种制度模式都有自己的基本理念,都有自己的构成要素,都有自己的优劣长短。在实践中单纯地适用任何一种模式,而忽视其他模式都将导致立法民主的失败。因此,民众参与立法的内在规律要求现代国家应当构建一种现代立法综合参与模式,即大胆地将三种模式融为一体,使之相互促进并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限制并克服各自的劣势。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快速转型的历史时期,中国民众参与立法的发展应当符合这一客观规律,所以,中国民众参与立法的制度模式选择也必须以现代立法综合参与模式为取向。为了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立法综合参与模式,扩大民众有序的立法参与,保障立法民主的实现,我们必须以弱势参与为主导,加强立法科学;以强势参与为补充,加强立法监督;以协商参与为桥梁,加强立法认同,在大力借鉴现代国家发展成熟的民众参与立法制度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国情不断地进行制度完善和制度创新。
Legislative democracy includes the democracy of legislative content and the democracy of legislative procedure, among which the democracy of the legislative content is the concrete measure and mechanism to realize the democracy of legislative content.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is the procedural safeguard to ensure legislative democracy, and without people’s participation, legislative democracy can only be an ideal. In addition, without the ideal and goal of legislative democracy, people’s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will lose its developing direc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legislative democracy, an human ideal, peoples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already explored and then developed many systems for themselves to participate in various legislation, such as the people’s conference system in ancient Greece, the system of legislative referendum and initiatives, the parliament election system, the open system of legislation, the system of legislative hearing, and the lobbying system of interest groups etc. Such systematic arrangements mentioned above are the generation of mankind’s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s intelligence in the past, which to a certain extent have realized and ensured legislative democracy. But under a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 how to perfect the system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legislation with an eye to realize the human ideal of legislative democracy requires that the inherent law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legislation should be further explored, based on which innovation is to be implemented in the system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legislation. This dissertation holds that the inherent law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the legislation can be better revealed after the numerous and complicate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 have been gotten rid of on condition that the pattern analysis has been adopted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that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exerts on legislation, the systematic pattern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legisl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strong participation pattern, the weak participation pattern and the deliberative participation pattern. The strong participation pattern regard people’s virtue as its foundation and dynamic, people’s equality in terms of resource as its necessary condition, the political integration as its operating mechanism, the public will as its logically starting point and end, so it has reflected the idea of people's sovereignty and people's participation. The systematic arrangement under the strong participation pattern has positive func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citizen’s education and ensuring legislative supervision, but it also has its side-effects such as low efficiency and arbitrary legislation. The weak participation, however, pattern is different. Such an pattern regards individual’s interests as its foundation and dynamic, the negative freedom as its necessary condition, the interest accumulation as its operating mechanism, the balance of interest as its logically starting point and end in terms of logic, so it has reflected the idea of liberal democracy while full of the quality of realism and rational choice. The systematic arrangement under the weak participation pattern can improve legislative efficiency, ensure rational legislation, but it is at risk of anti-democracy such as legislative manipulation and rent–seeking legislation. The deliberative participation pattern attempts to use the idea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o clear up the intension and antithesis between liberal democracy and people's democracy with an eye to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m, so, the deliberative participation pattern regard preference conversion as its foundation and dynamic with an eye to unify the individual interests and people’s virtue. It also regards the equality in people’s ability a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in order to co-ordinate negative freedom and the equality in terms of resource. It regards pubic deliberation as its operating mechanism in order to unify interest-accumulation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And finally it also regards legality as its logically starting point and end in order to co-ordinate the balance of interest and the public will. So, the deliberative participation pattern is the perfection as well as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other two patterns, the strong participation pattern and the weak participation pattern, and in some degree the deliberative participation pattern has represented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However, the deliberative participation pattern, still in progress and perfection, obviously has its own defects, especially in the difficulties it is facing, such as its system design, its system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system pattern under which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this dissertation holds that each system pattern contains one's own basic ideas, its own elements, and accordingly each system pattern ha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holds that in legislative practice, it will inevitably result in the failure of legislative democracy adhering stubbornly to one system pattern and ignor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other two patterns. So, the inherent law of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requires each country should construct its own comprehensive legislative participation pattern which integrates such three patterns, promoting the advantages of such three patterns while limiting the disadvantages of such three patterns. For china at present is at the historically transitional stag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own public participation legislation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such a tendency, and accordingly, China’s choice in system pattern for its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legislation should take the comprehensive participation pattern as its orientation. In order to set up and perfect the comprehensive participation patter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expand the orderly participation of the public, and finally to i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legislation democracy, the weak participation pattern should be regard as the main guidance, with the enhancement the scientific feature of legislation, the strong pattern regarded as a supplement,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legislative supervision, and finally the deliberative participation as a bridge,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legislative consensus. China’s system for its people to participate legislation should not only draw a lesso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in such a field but also carry on its institutional improvement and system innovation constantly according to its own national conditions.
引文
① 郭道晖:《法的精神》,湖南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653 页。
    ② 参见卓泽渊:《法治国家论》,法律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467-469 页。
    ① 朱景文:《关于立法的公众参与的几个问题》载《浙江社会科学》2000 年第 1 期。
    ② 李林:《走向宪政的立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21 页。
    ③ 李林:《立法民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载《学习时报》2005 年第 276 期。
    ④ 胡康生:《扩大公民立法参与促进构建和谐社会》,载《中国人大》2005/09/10。
     ① 参见蔡定剑主编:《国外公众参与立法》,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 页。
    ① 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index.htm,2008-4-28。
    ② 参见卓泽渊:《法政治学》,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1 页。
    ③ 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主编:《政治科学新手册》(上册),钟开斌、王洛忠、任丙强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年版,第 282 页。
     ① 查有梁:《什么是模式论》,载《社会科学研究》1994 年第 2 期。
    ① 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 563 页。
    ② 蒲岛郁夫著:《政治参与》,谢莉莉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 页。
    ① 塞缪尔·享廷顿、琼·纳尔逊著:《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华夏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6-7 页。
    ② 塞缪尔·享廷顿、琼·纳尔逊著:《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华夏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 页
    ③ 转引之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南京正中书局 1937 年版,第 1 页。
    ①《牛津法律大词典》,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547 页。
    ②《美国大百科全书》第 17 卷 1988 英文版,第 172 页。
    ③ 周旺生著,《立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32 页。
    ④ 朱久伟:《论公民立法参与制度的原则与地位》,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 年第 3 期。
    ⑤ 佟吉清:《论我国立法的公众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 10 页。
    ⑥ (台)朱志宏:《加强立法参与、消弭街头示威——论立法参与之意义与方式》,《理论与决策》1988 年第 2 卷第 3 期。
    ⑦黄信瑜:《台湾地区公众参与立法之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第 20 页。
    ⑧ 周旺生:《立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88 页。
    ① 周旺生著:《立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11 页。
    ② 十四世纪,牛津大学的唯名论者奥卡姆的威廉反对经院哲学任意臆造的各种“本性”和“实体”,他提出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剃刀原理”,要求把杜撰的东西统统削去,人们需要直接观察和研究具体的事物,需要获得实际的知识。
    ③塞缪尔·享廷顿、琼·纳尔逊著:《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华夏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8 页。
     ① 该观点系参酌台湾学者郭秋水的见解而成,其见解详文参见郭秋水著《当代三大民主理论》,新星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40 页。
    ② 转引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编:《经济学与中国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 页。
    
    ① 横山宁夫:《社会学概论》,毛良鸿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91 页。
    ② 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第 151 页。
     ① 麦考密克、魏因-贝格尔著:《制度法论》,周叶谦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修订版,第 20 页。
    ① 佟吉清:《论我国立法的公众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 43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60 年版,第 121-122 页。
    ③ 波普著:《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 1 卷,陆衡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27 页。
    ④ 诺斯著:《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 1994 年版,第 64 页。
    ⑤ 参见(英)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三联书店 1997 年版,第 81 页。
     ① 参见詹姆斯-布赖斯著:《现代民治政体》,张慰慈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30 页。
     ① 参见詹姆斯-布赖斯著:《现代民治政体》,张慰慈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5 页。
    
    ① 萨拜因著:《政治学说史》(上册),刘山等译,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第 34 页。
    ② 顾准著:《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2 页。
    
    ① 吴大英、任允正、李林著:《比较立法制度》,群众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596 页。
    ② 佟吉清:《论我国立法的公众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 49 页。
    
    ①参见詹姆斯-布赖斯著:《现代民治政体》,张慰慈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84 页。
    ②See Gregory A. Fossedal, Direct democracy in Switzerland, New Brunswick,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2.
    ③吴大英、任允正、李林著:《比较立法制度》,群众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599 页。
     ①参见蔡定剑主编:《国外公众参与立法》,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73 页。
    ① 蔡定剑主编:《国外公众参与立法》,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11 页。
    ② See Elisabeth R Gerber, The Populist Paradox,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
    ③ See Gregory A. Fossedal, Direct democracy in Switzerland, New Brunswick,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2
    ① 1891 年的法定人数为 5 万,后随着瑞士人口的增长,创制所需的法定人数曾改为 8 万,现行的法定人数要求 10 万。
    ②参见詹姆斯-布赖斯著:《现代民治政体》,张慰慈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78 页。
    ③ See Joseph F. Zimmerman, The Initiative: Citizen Law-Making, Praeger Publishers, 1999.
    ④参见詹姆斯-布赖斯著:《现代民治政体》,张慰慈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919 页。
     ①参见蔡定剑主编:《国外公众参与立法》,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24 页。
     ① 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158 页。
    
    ① 李林著:《立法机关比较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42 页。
    ② 徐育苗主编:《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17 页。
    
    ① 胡位钧:《两种代表制理论之在评价》,载《法商研究》1998 年第 2 期。
    ② 参见蔡定剑主编:《国外公众参与立法》,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7 页。
    ①参见李林著:《立法机关比较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337 页。
    ②参见马怀德主编:《中国立法体制、程序与监督》,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97 页。
    ③参见李林著:《立法机关比较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342 页。
    ④参见马怀德主编:《中国立法体制、程序与监督》,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95 页。
    
    ①参见蔡定剑主编:《国外公众参与立法》,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2 页。
    ②参见蔡定剑主编:《国外公众参与立法》,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3 页。
    ①参见蔡定剑主编:《国外公众参与立法》,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43 页。
    ②罗传贤:《立法程序》,(台湾)龙文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35-336 页。
    ③蔡定剑主编:《国外公众参与立法》,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45 页。
    ①蔡定剑主编:《国外公众参与立法》,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99 页。
    ② Walter J. Oleszek:Congressional Procedures and the Policy Process ,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terly Press,1978,p,68.
    ③ D.B.杜鲁门:《政治过程》,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1 页。
    ④ Robert A. Dahl ,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4thed, Houghton Mifflin Cor, Boston, 1981,p235.
    ⑤ 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85 页。
    ① 参见杨珍、郑令宇:《当代西方利益集团的立法影响及其评价》,载《人大研究》2001 年第 5 期。
    ② 欧阳青:《华盛顿游说一条街每年进袋 30 亿》,载《世界新闻报》2006 年 1 月 13 日。
    ③ 蔡定剑主编:《国外公众参与立法》,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90 页。
    
    ① William Greider , Who will Tell the People: The Betrayal of American Democracy. Simon & Schuster 1993.
    ② 徐向华主编:《新时期中国立法反思》,学林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39 页。
     ① 转引之马利旦:《人和国家》,霍宗彦译,商务印书馆 1964 年版,第 32 页。
    ① 马西利乌斯:《和平的保卫者》,转引之(英)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年版,第 61 页。
    ②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35 页。
    ③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36-37 页。
    ④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125 页。
    ⑤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117 页。
    ①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73-76 页。
    ②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51 页。
    ③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126 页。
    ④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125 页。
    ⑤ 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第 55 页。
    ⑥ 陈炳辉:《哈贝马斯的新人民主权理论》,载《宪政主义与现代国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年版,第 340 页。
    ⑦ 转引之毛寿龙:《卢梭、雅各宾与民主的畸变》,载《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年版,第 129 页。
    ① 参见崔之元:《卢梭新论》,载《读书》,1996 年第 7 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第 87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版第 3 卷第 57 页。
    ④ 陶庆:《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主权的理论原则与政治意义》,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 年第 3 期。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第 316 页。
    ① 陈端宏:《政治法的平衡结构》,载《政法论坛》2006 年第 5 期。
    ② 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98 页。
    ③ 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39 页。
    
    ① 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03 页。
    ② 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5 页。
    ③ 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60 页。
     ① 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60-165 页。
    ② B. Barber, Strong Democracy, University of Califonia Press,1984,P245-251.在吉林人民出版社中文版《强势民主》一书中,被翻译为“政治规模是一种顺序的标准而不是最重要的标准”,笔者认为不太准确。
     ① 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323-328 页。
    
    ①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10-111 页。
    ② 波考克:《古典时期以降的公民理想》,载《共和、社群与公民》,江苏人们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8 页。
    ① 参见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学》(下),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4 年版,第 518 页。
    ②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110-111 页。
    ③ Galston, William, Liberal Purposes: Goods, Virtues, and Duties in the Liberal Stat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p.221.
    ① 斯金纳:《共和主义的政治自由理想》,载应奇等主编《公民共和主义》,东方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73 页
    ② 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07 页。
    
    ① 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9 页。
    ② Ronald. Dworkin , Sovereign Virtu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p.192.
    ③  Ronald. Dworkin , Sovereign Virtu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p.191.
    ①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69 页。
    ②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主编:《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25 页。
    ③ Adam Przeworski and Michael Wallerstein, Structural Dependence of the State on Capital,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2(1988),pp.12-29.
    ① 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8 页。
    ② Joseph Gusfield, The Culture of Public Problems: Drinking-Driving and the Symbolic Ord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
    ③ 转引之阿米-古特曼、丹尼斯-汤普森:《民主与分歧》,杨立峰等译,东方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8 页。
    ①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邓正来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04 页。
    ② 桑玉成、陈家喜:《群体分化与政治整合》,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 年第 3 期。
    ③ 王彩波、李燕霞:《论制度化政治整合》,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 年第 4 期。
    ④ 胡锐军:《政治冲突、政治整合与政治秩序论纲》,载《晋阳学刊》2004 年第 5 期。
    ① 转引之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57 页。
    ② 埃尔斯特:《市场与论坛:三种政治理论》,应奇主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74 页。
    ①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140 页。
    ② General will 在台湾翻译为普遍意志,在大陆一般翻译为公意,但也有翻译为公共意志、共同意志、联合意志等,本文采用公共意志的翻译。
    ③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50 页。
    ④ 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 1991 年版,第 141 页。
    ⑤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39 页。
    ① 参见张奚若:《社约论考》,商务印书馆 1926 年版。另参见许纪霖:《众意还是公意?》,载《天涯》2002年第 3 期。
    ②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23 页。
    ③ 参见崔之元:《彻底的自由主义必须关心公意——卢梭新论》,载《天涯》2005 年第 4 期。
    ④ 转引之谈火生主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52 页。
    ⑤ 参见边沁:《立法理论》,李贵方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 页。
    ⑥ 参见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第 57 页。
    
    ① 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139 页。
    ② 参见崔之元:《彻底的自由主义必须关心公意——卢梭新论》,载《天涯》2005 年第 4 期。
    
    ① 参见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76 页。
    ② 参见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2-30 页。
    ③ Campbell, A., Gurin G., & Miller, W., The Voter Decides, Row, Peterson, Illinois.(1954)p187.
    ④ 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马殿君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87 页。
    ①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第 279 页。
    ② 成其刚:《关于立法监督的研究综述》,载《中外法学》1997 年第 5 期。
    ③ 周旺生:《立法学教程》,法律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84 页。
    
    ① 参见张恒山:《法理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72 页。
    ② 密尔:《代议制政府》汪渲译,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101 页。
    ③ 胡汉民主编:《总理全集》第 1 集,第 1028 页。
    ④ 参见詹姆斯-布赖斯著:《现代民治政体》,张慰慈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页。
    
    ① 参见克里斯托弗-沃尔夫:《司法能动主义》,黄金荣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75-89 页。
    ② 转引之张千凡:《自由的魂魄所在——美国宪法与政府体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51 页。
    ③ 佟吉清:《论我国立法的公众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第 112-115 页。
    
    ① Dahl ,R. and E. Tufte,Size and Democrac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p66-88。
    ② Joseph F. Zimmerman,Participatory Democracy, Populism Revived,Praeger Publishers,1986,P.3-4
    ① Jack Desario,Stuart Langton,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Decision-Making,Greewood Press,Inc.1987 .P.30.
    ② 张恒山:《法理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71 页。
    ③ 马布里:《法律必须符合理性原则》,载《文化月刊》2003 年第 12 期。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183 页。
    ① 参见伯格丹尔:《英国政治中全民公决与选举改革》,载蔡定剑主编:《国外从中参与立法》,法律出版社2005 年版,第 626 页。
     ① 参见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5 页。
    
    ①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汪丁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1 页。
    ②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6 页。
    ③《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406 页。
    ④ 参见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阎克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74 页。
    ①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第 626-627 页。
    ② 参见徐秀义、韩大元主编:《现代宪法学基本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3 页。
    ③ Carl J. Friedrich,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and Democracy, revised edition, Boston: Ginn and Company,1950,p13-14.
    ①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154 页。
    ② 参见埃尔斯特等主编:《宪政与民主》,潘勤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年版,第 121 页。
    ③ Mcllwain, Charles Howard, Constitutionalism Ancient & Moder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47,p21.
    ④ 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新星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7 页。
     ①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第 395 页。
    ① 晓林:《当代西方多元主义理论和政治现象评析》,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 年第 3 期。.
    ② 约翰-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③ 威廉-盖尔斯敦:《自由多元主义》,佟德志、庞金友译,江苏人们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1 页。
    ④ 参见罗尔斯:《公共理性的观念》,载博曼主编:《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69 页。
    
    ① 参见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译,三联书店 1999 年版,第 132-133 页。
    ② 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19 页。
    ③ 格林、沙皮罗:《理性选择理论的病变》,徐湘林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 页。
     ① 转引之帕特里克-敦利威:《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张庆东译,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75页
    ② 格林、沙皮罗:《理性选择理论的病变》,徐湘林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3 页。
    
    ① 参见阿罗:《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陈志斌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60-162 页。
    ② 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91 页。
    ①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 1995 年版,第 2 页。
    ② 参见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著:《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陈光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0 页。
    ③ See Robert D. Tollison and Roger D Congleton, eds.,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Rent Seeking, Vermont:Edward Elgar Publishing Company,1995,p371,pp56-57.
    ① 转引之格林、沙皮罗:《理性选择理论的病变》,徐湘林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 页。
    ② 格林、沙皮罗:《理性选择理论的病变》,徐湘林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8 页。
    ③ 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等译,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第 81—82。
    ④ 杨宗科:《法律机制论——法哲学与法社会学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 页。
    ① 孙国华:《法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85 页。
    ② 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72 页。
    ③ 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黄建波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51 页。
    
    ① 洪谦:《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 1963 年版,第 536-537 页。
    ② 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管士滨译,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第 260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82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60 年版,第 514 页。
    ⑤ 郭道晖:《立法的动力、压力和阻力》,载《政治与法律》,1996 年第 2 期。
    ① Democracy and Difference: Contest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Political, Edited by Seyla Benhabib,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P71.
    ② 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89 页。
    ③ 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04 页。
    ①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82-183 页。
    ② 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00 页。
    ③ 麦卡勒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载应奇主编:《第三种自由》,东方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39 页。
    ④ 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07 页。
    
    ① 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第 36 页。
    ② 黄红星、沈铁胤:《谈公民的立法参与权》,载《中国人大》,2001 年第 4 期
    ③ 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27 页。
    ① 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洲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77 页。
    ② Jane Mansbridge, Beyond Adversary Democracy, New York: Basic Book,1980,p.17
    ③ 参见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陈光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2 页。
    ① 何建辉:《立法:利益表达的过程》,载《甘肃社会科学》2007 年第 5 期。
    ② 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16 页。
    
    ① 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28 页。
    ② 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35 页。
    ① 林伟:《论平衡不平衡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载《兰州学刊》2003 年第 3 期。
    ② 格林、沙皮罗著:《理性选择理论的病变》,徐湘林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4 页。
    
    ① 程汉大:《正和博弈是立宪成功之道》,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4 期。
    ② 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35 页。
    ③ 参见张斌:《现代立法中的利益衡量》,吉林大学法理学博士论文,第 47 页。
     ① 参见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03-207 页。
    ① 汪全胜:《立法效益论证问题的探讨》,载《社会科学研究》2006 年第 3 期。
    ② Posner,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law,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86,P6.
    ① 庞德:《法律史解释》,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7 页。
    ② 谢茨施耐德:《半主权的人民》,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37 页。
     ① 参见黄信瑜著:《台湾地区公众参与立法之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第 72 页。
    
    ① 转引之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7 页。
    ② 参见丹尼斯 C 缪勒:《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10。
    ③ 转引之格林、沙皮罗:《理性选择理论的病变》,徐湘林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46 页。
    
    ① D. Black,On the Rationale of Group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February 1984, P23-34.
    ② 参见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8 页。
    ③ 参见格林、沙皮罗:《理性选择理论的病变》,徐湘林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49 页。
    ① 参见 Robert D. Tollson, Rent Seeking: A Survey, in Public Choice Theory Ⅱ, Edited by Charles K. Rowley,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1993,p71.
    ② 斯蒂格里茨:《经济学》,黄险峰,张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07-508 页。
    ③ Robert D. Tollison and Roger D Congleton, eds.,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Rent Seeking, Vermont: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Company,1995,p56-57
    ④ Robert D. Tollison and Roger D Congleton, eds.,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Rent Seeking, Vermont: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Company,1995,p52.
    ⑤ 参见丹尼斯 C.缪勒著:《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99 页。
    ① 转引之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23 页。
    ② Kernell,Samuel and Gary C. Jacobson. The Logic of American Politics.WashingtonD.C.:CQPress,2003.p499
    ③ D.B.杜鲁门:《政治过程》,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63 页。
    
    ①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 1995 年版,第 41 页。
    ②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 1995 年版,第 28 页。
    ① Jon Elster, Ed. ’Introduction’,(A).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1
    ① 参见古特曼、汤普森:《审议民主意味着什么》,载谈火生主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3 页。
    ② 参见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年版,第三章。
    ① 参见乔治-M-瓦拉德兹:《协商民主》,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 年第 3 期。
    ② 关于“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中文翻译有不同的译法,如协商民主、审议民主、商谈民主、商议民主、审慎民主等,本文统一采用协商民主的译法。
    ③ 转引之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 年第 3 期。
    ① 科恩:《协商与民主合法性》,载博曼、雷吉主编《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54-55 页。
    ② 转引自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4 年第 3 期。
    ③ 古特曼、汤普森:《审议民主意味着什么》,载谈火生主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13 页。
    ④ 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 年第 3 期
    ⑤ 转引自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4 年第 3 期。
    ⑥ 马修-费斯廷斯泰因:《协商、公民权与认同》,载登特里维斯主编:《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王英津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1 页。
    ①转引之陈家刚主编:《协商民主》,上海三联书店 2004 版,第 297-311 页。
    ②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 2000 年版,第 107页。
    ③ 戴维-米勒:《协商民主不利于弱势群体?》,载登特里维斯主编《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王英津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40 页。
    ④ John S. Dryzek:《不同领域的协商民主》,载《浙江大学学报》2005 年第 3 期。
     ① 参见马修-费斯廷斯泰因:《协商、公民权与认同》,载登特里维斯主编:《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王英津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4-45 页。
    ② 曼宁:《论合法性与政治协商》,载谈火生主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59 页。
    ① 参见古特曼、汤普森:《审议民主意味着什么》,载谈火生主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7 页。
    ② 参见克里斯蒂亚诺:《公共协商的意义》,载博曼、雷吉主编:《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85 页。
    ① 克里斯蒂亚诺:《公共协商的意义》,载博曼、雷吉主编:《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91 页。
    ② 参见古特曼、汤普森:《审议民主意味着什么》,载谈火生主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1 页。
    ③ 古特曼、汤普森:《审议民主意味着什么》,载谈火生主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19 页。
    ① 参见古特曼、汤普森:《审议民主意味着什么》,载谈火生主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8 页。
    ② 克里斯蒂亚诺:《公共协商的意义》,载博曼、雷吉主编:《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85 页
    ③ 参见阿克曼、费希金:《审议日》,载谈火生主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24 页。
    ④ 库克:《协商民主的五种观点》,载登特里维斯主编:《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王英津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5 页。
    ⑤克里斯蒂亚诺:《公共协商的意义》,载博曼、雷吉主编:《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84 页。
    ⑥ 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 年第 3 期。
    
    ① 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99 页。
    ② 瓦拉德兹:《协商民主》,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 年第 3 期
    ③ 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98 页。
    ④ 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06 页。
    ① 森斯坦:《民主与偏好的转移》,载谈火生主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58 页。
    ② D. Kahneman, J, Knetsch, and R.Thaler,” Experimental Tests of the Endowment Effect and the Coase Theore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 98(1990):1325.
    ③ 参见曼宁:《论合法性与政治审议》,载谈火生主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58 页。
    ① 参见埃尔斯特:《市场与论坛:政治理论的三种形态》,载博曼、雷吉主编:《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7 页。
    ② 参见科恩:《审议与民主的合法性》,载谈火生主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80 页。
    ③ 参见亚历克斯·卡利尼克斯:《平等》,徐朝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64 页。
    ④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2 页。
    ① 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94 页。
    ② 参见 Amartya Sen,Inequality Reconsidere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p108-116
    ③ 参见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07 页,另参见博曼、雷吉主编:《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46 页。
    ④ 爱丽斯-马里恩-扬:《作为民主交往的差异》,雷吉主编:《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87 页。
    ① Habermas, Between Facts and Norms (Cambridge: MIT Press, 1996), p. 325 .
    ② Joshua Cohen and Joel Rogers, On Democracy (Penguin, 1983), p. 151.
    ③ Joshua Cohen, “Pluralism and Proceduralism” Chicago-Kent Law Review 69(1994),p589.
    ④ 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5 页。
    ⑤ Robert Alexy ,“A theory of practical discourse” in The Communicative Ethics Controversy ,ed. S. Benhabib and F. Dallmayr (MIT Press,1990)
     ① Charles Taylor, Sources of the sel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p.91.
    
    ① 参见哈贝玛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195-205 页。
    ② 哈贝玛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203 页。
    ③ 德雷泽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丁开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60 页。
    
    ① 艾四林、王贵贤:《法律与道德——法律合法性论证的三种路向》,载《清华大学学报》2007 年第 3 期。
    ②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99 页。
    ③ 哈贝玛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130 页。
    ① 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年版,第 239 页。
    ② John Austin. Lectures on Jurisprudence, or ,The Philosophy of Positive Law, Reprint .Original published: John Murray,1911.
    ③ 哈贝玛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558 页。
    ④ 参见陈炳辉:《试析哈贝玛斯的重建性的合法性理论》,载《政治学研究》1998 年第 2 期。
    ⑤ 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11 页。
    ⑥ 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84 页。
    ① 哈贝玛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285 页。
    ② 哈贝马斯:《法的合法性》,载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 3 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 3 页。
    ① James Bohman,“ Complexity, pluralism, and constitutional state: on Habermas’ Faktizitat und Geltung”, Law and Society Review,28:4(1994),p.914.另参见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49 页。
    ② Henry Richardson, “Democratic intentions”, in Bohman and Rehg, Deliberative Democracy,p356。
    ③ 朱迪思-斯夸尔斯:《协商与决策:双轨模式中的非连续性》,载登特里维斯主编《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王英津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87 页。
     ① 阿克曼、费希金:《审议日》,载谈火生主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24 页。
    ② 参见阿克曼、费希金:《审议日》,载谈火生主编《审议民主》,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30-132页。
     ① 参见丹麦技术委员会网页:DBT. Consensus Conference. http://www.tekno,dk/subpage,php3?page-statisk/2008-4-24 ;另参见毛宝铭:《科技政策的公众参与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第 13-21 页。
    
    ① 参见史密斯、威尔斯:《公民陪审团与协商民主》,载登特里维斯主编《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王英津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06-107 页。
    ② 参见马奔:《协商民主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第 48 页。
    ① 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王英津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18 页。
    ②参见 Fishkin J.Deliberative Polling: Toward a Better-Informed Democracy http://cdd.stanford.edu/polls/docs/summary/ , 2008-4-24.
    ③ James Fishkin, Democracy and Deliber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Democratic Reform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p.4.
     ①参见 Fishkin J.Deliberative Polling: Toward a Better-Informed Democracy http://cdd.stanford.edu/polls/docs/summary/ , 2008-4-24.
    ②参见马奔:《协商民主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第 49 页。
    [1][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颜一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5][英]卡尔-波普.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陆衡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美]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7][英]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M].张慰慈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8][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M].刘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9][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0][美]D.B.杜鲁门.政治过程[M].陈尧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11][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2][法]马利旦.人和国家[M].霍宗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3][英]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15][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M].阎克文,刘满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6][美]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M].陈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7][美]巴伯.强势民主[M].彭斌,吴润洲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18] [加拿大]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学[下][M].刘莘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19][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C].陈家刚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0][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1][美]阿米-古特曼、丹尼斯-汤普森.民主与分歧[M].杨立峰、葛水林、应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22][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M].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3][英]边沁.立法理论[M].李贵方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24][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5][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M].马殿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6][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7][英]密尔.代议制政府[M].汪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8][美]克里斯托弗-沃尔夫.司法能动主义[M].黄金荣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9][美]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汪丁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0][美]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贾湛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31][美]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2][英]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M].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4][美]埃尔斯特等.宪政与民主[C].潘勤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5][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吴良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6][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37][美]威廉-盖尔斯敦.自由多元主义[M].佟德志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8][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M].顾昕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39][美]阿罗.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M].陈志斌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40][美]格林、沙皮罗.理性选择理论的病变[M].徐湘林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1][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M].姚洋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2][英]帕特里克-敦利威.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M].张庆东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43][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沈宗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4][奥]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M].黄建波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45][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M].管士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6][英]伯林.自由论[M].胡传胜译.南京: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47][美]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48][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出版社 1990.
    [49][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0][美]丹尼斯 C 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杨春学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1][美]庞德.法律史解释[M].邓正来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52][美]谢茨施耐德.半主权的人民[M].任军锋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53][英]麦考密克等.制度法论[M].周叶谦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54][美]斯蒂格里茨.经济学[第三版][M].黄险峰,张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5][南非]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C].王英津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6][英]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2000.
    [57][日]横山宁夫.社会学概论[M].毛良鸿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58][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谢莉莉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59][美]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M].黄相怀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60][澳大利亚]约翰-S-德雷泽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批判的视角[M].丁开杰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61][美]亚历克斯·卡利尼克斯.平等[M].徐朝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62][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3][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64][德]哈贝玛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65][德]哈贝玛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童世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66][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政治科学新手册[上册][M].钟开斌,王洛忠,任丙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67][美]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M].陈光金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8][美]詹姆斯-M-布坎南,罗杰-D-康格尔顿.原则政治,而非利益政治[M].张定淮,何志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9]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0][美]曼瑟尔-奥尔森.权力与繁荣[M].苏长和,稽飞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1][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2][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M].孙柏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74][美]波斯纳.法律、实用主义与民主[M].凌斌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75][美]弗里德曼.法律制度[M].李琼英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76][美]路易斯-亨金等.宪政与权利[C].郑戈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
    [77][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信春鹰、吴玉章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78][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 2、3 卷][M].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79][日]岩井信奉.立法过程[M].李薇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 年版.
    [80][英]J-S 密尔.代议制政府[M].汪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1][英]潘恩.潘恩选集[M].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82][日]美浓部达吉.议会制度论[M].邹敬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83][美]斯地芬-L-埃尔金,卡罗尔-爱德华-索乌坦.新宪政论[C].周叶谦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84][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句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85][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6][美]亨廷顿.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87]Elisabeth R Gerber, The Populist Paradox,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
    [88]Joseph F. Zimmerman, The Initiative: Citizen Law-Making, Praeger Publishers, 1999.
    [89]Walter J.Oleszek:Congressional Procedures and the Policy Process ,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terly Press,1978.
    [90]Robert A.Dahl,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4thed, Houghton Mifflin Cor, Boston, 1981.
    [91]William Greider , Who will Tell the People: The Betrayal of American Democracy. Simon & Schuster 1993.
    [92]B. Barber, Strong Democracy, University of Califonia Press,1984.
    [93]Galston, William, Liberal Purposes: Goods, Virtues, and Duties in the Liberal Stat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94]Ronald. Dworkin , Sovereign Virtu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95]Adam Przeworski and Michael Wallerstein, Structural Dependence of the State on Capital,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2(1988).
    [96]Joseph Gusfield, The Culture of Public Problems: Drinking-Driving and the Symbolic Ord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
    [97]Campbell,A.,Gurin G.,&Miller, W., The Voter Decides, Row, Peterson, Illinois(1954).
    [98]Dahl,R. and E. Tufte. Size and Democrac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99]Joseph F. Zimmerman,Participatory Democracy, Populism Revived,Praeger Publishers,1986.
    [100]Jack Desario,Stuart Langton,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Decision-Making,Greewood Press,Inc.1987.
    [111]Carl J. Friedrich,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and Democracy, revised edition, Boston: Ginn and Company,1950.
    [112]Mcllwain, Charles Howard, Constitutionalism Ancient & Moder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47.
    [113]Robert D. Tollison and Roger D Congleton, eds.,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Rent Seeking, Vermont: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Company,1995.
    [114]Democracy and Difference: Contest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Political, Edited by Seyla Benhabib,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115]Jane Mansbridge, Beyond Adversary Democracy, New York: Basic Book,1980.
    [116]Robert D. Tollson, Rent Seeking: A Survey, in Public Choice Theory Ⅱ , Edited by Charles K. Rowley,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1993.
    [117]Kernell Samuel and Gary C. Jacobson, The logic of American Politics.Washington D.C,CQPress, 2003.
    [118]D. Black,On the Rationale of Group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February 1984.
    [119]Posner,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law,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86.
    [120]Jon Elster, Ed. Introduction,(A).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121]D. Kahneman, J, Knetsch, and R.Thaler, Experimental Tests of the Endowment Effect and the Coase Theore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 98(1990).
    [122]Amartya Sen,Inequality Reconsidere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23]Joshua Cohen, “Pluralism and Proceduralism” Chicago-Kent Law Review69(1994).
    [124]Joshua Cohen and Joel Rogers, On Democracy (Penguin, 1983).
    [125]Robert Alexy ,“A theory of practical discourse” in The Communicative Ethics Controversy ,ed. S. Benhabib and F. Dallmayr (MIT Press,1990).
    [126]Charles Taylor, Sources of the sel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127]John Austin. Lectures on Jurisprudence,or,The Philosophy of Positive Law, Reprint .Original published: John Murray,1911.
    [128]James Bohman,“ Complexity, pluralism, and constitutional state: on Habermas’ Faktizitat und Geltung”, Law and Society Review,28:4(1994).
    [129] James Fishkin, Democracy and Deliber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Democratic Reform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
    [130]Fishkin J.Deliberative Polling: Toward a Better-Informed Democracy http://cdd.stanford.edu/polls/docs/summary/ 2008-4-24.
    [131]DBT.Consensus Conference. http://www.tekno,dk/subpage,php3?page-statisk/2008-4-24.
    [132]卓泽渊.法治国家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33]卓泽渊.法政治学[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34]郭道晖.法的精神[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
    [135]顾准.顾准文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136]吴大英、任允正、李林.比较立法制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2.
    [137]李林.立法机关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1.
    [138]李林.走向宪政的立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39]张恒山.法理要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0]徐育苗.中外政治制度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41]马怀德.中国立法体制、程序与监督[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142][台湾]罗传贤.立法程序[M].台湾:龙文出版社,1993.
    [143]徐向华.新时期中国立法反思[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144]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145]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146]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47]林喆.权利的法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148]周叶中.代议制度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149]张奚若.社约论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
    [150]周旺生.立法学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151]周旺生.立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52]张千凡.自由的魂魄所在——美国宪法与政府体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53]徐秀义、韩大元.现代宪法学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154]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155]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56]杨宗科.法律机制论——法哲学与法社会学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157]孙国华.法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58]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59]洪谦.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60]应奇.第三种自由[C].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161]谈火生.审议民主[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62]陈家刚.协商民主[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163]郑永流.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 3 卷][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64]刘军宁.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165]王焱.宪政主义与现代国家[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166]蔡定剑.国外公众参与立法[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67]许纪霖.共和、社群与公民[C].南京:江苏人们出版社,2004.
    [168]应奇.公民共和主义[C].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169]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M].南京正中书局.1937.
    [170]李林.民主立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N].学习时报 2005,276.
    [171] 欧阳青.华盛顿游说一条街每年进袋 30 亿[N].世界新闻报,2006,1,13.
    [172]胡位钧.两种代表制理论之在评价[J].法商研究,1998,2.
    [173]杨珍,郑令宇.当代西方利益集团的立法影响及其评价[J].人大研究,2001,5.
    [174]陶庆.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主权的理论原则与政治意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3.
    [174]崔之元.卢梭新论[J].读书,1996,7.
    [175]崔之元.彻底的自由主义必须关心公意——卢梭新论[J].天涯,2005,4.
    [176]陈端宏.政治法的平衡结构[J].政法论坛,2006,5.
    [177]桑玉成,陈家喜.群体分化与政治整合[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3.
    [178]王彩波,李燕霞.论制度化政治整合[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4.
    [179]胡锐军.政治冲突、政治整合与政治秩序论纲[J].晋阳学刊,2004,5.
    [180]成其刚.关于立法监督的研究综述[J].中外法学,1997,5.
    [181]晓林.当代西方多元主义理论和政治现象评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3.
    [182]黄红星,沈铁胤.谈公民的立法参与权[J].中国人大,2001,4.
    [183]郭道晖.立法的动力、压力和阻力[J].政治与法律,1996,2.
    [184]何建辉.立法:利益表达的过程[J].甘肃社会科学,2007,5.
    [185]林伟.论平衡不平衡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J].兰州学刊,2003,3.
    [186]程汉大.正和博弈是立宪成功之道[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4.
    [187]汪全胜.立法效益论证问题的探讨[J].社会科学研究,2006,3.
    [188]乔治-M-瓦拉德兹.协商民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3.
    [189]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3.
    [190]John S. Dryzek.不同领域的协商民主[J].浙江大学学报,2005,3.
    [191]艾四林,王贵贤.法律与道德——法律合法性论证的三种路向[J].清华大学学报,2007,3.
    [192]陈炳辉.试析哈贝玛斯的重建性的合法性理论[J].政治学研究,1998,2.
    [193]陈斯喜.论我国立法的公众参与制度[J].行政法学研究,1995,1.
    [194]朱久伟.论公民立法参与制度的原则与地位[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3.
    [195]万其刚.立法的民主化和公众参与立法[J].理论前沿,1999,2.
    [196]程元元.立法的公众参与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97]梁太波.公众参与立法问题研究[J].桂海论丛,2007,2.
    [198]黎晓武,杨海坤.论地方立法中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J].江西社会科学,2004,7.
    [199]艾志鸿.国外议会和公民参与[J].中国人大,2005,6.
    [200]王慧玲.专家在立法听证中的角色和作用.[J].现代法学,2007,1.
    [201]胡康生.扩大公民立法参与促进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人大,2005,09,10.
    [202]朱景文.关于立法的公众参与的几个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2000,1.
    [203]许纪霖.众意还是公意?[J].天涯,2002,3.
    [204]毛宝铭.科技政策的公众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
    [205]马奔.协商民主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
    [206]佟吉清.论我国立法的公众参与[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
    [207]黄信瑜.台湾地区公众参与立法之研究[D].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208]张斌.现代立法中的利益衡量[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