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权思想研究(1920-192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权思想,是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二十年代中国革命的实践中,经过艰苦努力而逐步形成的宝贵财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思想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任何一个政党的建立,都是以政权为目的的。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按照列宁的建党学说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人就确立了“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目标。但是,究竟该怎样达到“无产阶级专政”、该以什么样的政权形式来实现自己直至共产主义的理想与奋斗目标,在党成立之初,幼年的党,尽管既缺乏理论上的准备又无实践的经验可谈,仍然对国家政权这个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索,从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政权思想。本文所要展示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政权思想及其发展变化。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政权思想的探索历程,经历了中共“一大”前后“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主张;中共“二大”以“自由联邦制”来“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的方案;中共“四大”前后以“国民会议”的方式来建立一个“革命民众联合政权”的政权思想;大革命高潮和紧急时期的建立一个“工农小资产阶级独裁制政权”思想主张;大革命失败后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的思想与实践,以及贯穿于大革命和土地革命前期的“平民政权”的口号和思想等,这样一个政权思想的探索历程。
     十月革命的炮声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浪潮和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迭遭挫折,又把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推向了历史的前台。中共“一大”,确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也确立了单独率领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但是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不适合在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一大”以后,经过一年斗争实践,年青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国际国内的形势,对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已不再主张在中国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中共“二大”,提出“由一个或数个革命的党派联合掌权”来建立一个“中华联邦共和国”的政权主张。在此基础上,按照共产国际建议,中国共产党作出了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进而以“国民会议”的方式建立“革命民众联合政权”的主张也应运而生。这是一个涵盖了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权,虽然无产阶级在政权中不是处于领导者的地位,但是这个主张表明了共产党人对政权的思考更接近中国的实际、更能如实地反映当时中国革命的现状。在中共“三大”前后,“平民政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权思想和口号开始出现于中国共产党的文件、宣言、议案中。“平民政权”的思想主张,几乎跨越了整个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的政权思想,包括在“革命民众联合政权”、“工农小资产阶级独裁制政权”、“工农苏维埃政权”等政权思想中。不同的时期,它的内容有不同的含义,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权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大革命进入高潮时,中国共产党人又提出了“建立工农小资产阶级独裁制”的政权主张。这是以工农为主体的政权,它在理论上把大资产阶级排斥在了联合政权之外,应该说它向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政权思想迈进了一大步。但是,中国革命的现状使得共产党人在具体运用和实施中,不得不退回到“革命民众联合政权”的政权主张中来。甚至到了大革命紧急时期,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持建立一个“工农小资产阶级独裁制”政权的思想主张,一方面又承认和支持一个包括有民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反对北洋军阀、愿意加入北伐的军阀势力的“革命联合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大革命的失败,建立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的思想和实践提上了中国共产党的日程,共产党人进行了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开展了中华苏维埃运动。中国革命从此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土地革命时期。
     在研究中国共产党人二十年代时期对政权思想诸多方面的思考与探索的同时,还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时期不可回避的因素——共产国际和联共(布)的影响和指导。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的指示与领导。共产国际的几次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执委的执委会,以及斯大林的多次谈话、发言,对中国未来的政权进行专门的论述和总体规划,均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权主张和政权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也力图按共产国际的设计去达到自己的政权目标。本文在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权思想的形成历程时,力图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去挖掘产生此时此刻共产党人政权主张的背景资料,以找到产生此时此刻此种政权思想的历史必然性,加深对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权思想的研究。从而建立起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权思想的框架。
     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权思想,是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苦努力在曲折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我们作为后来人,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回顾和研究,对于加强执政党的建设,面对今天的现实,解决好今天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The ideas of the political power owned by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early period are the precious fortunes set up by the representative leaders such as Chengduxiu, Lidazhao, Maozhedong,Caihesen, Jueqiaobai. They established it with great efforts and hardships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revolution in the 1920s. they were the foremost important parts of the ideological system "people's democracy dictatorship" based on the alliance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and leaded by the proletariats and state system "people's congress". The building up of any political party, It takes the control of political power as a purpos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the proletariat political party which was set up according to the party theory of Lenin and the Marxist theories. From the birthda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et the target of overthrowing the political power of capitalist rank and establishing the proletariat autocracy. But, the key point is how to realize "proletariat autocracy" actually, and how to reach the dream of communism. From the beginning, the party of childhood, they carried on quest into the theory of national political power, despite of lacking of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refore, the ideas of political power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earlier period came into being. This paper illustrated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varying of the thoughts.
     The process of the exploration for the earlier-period political power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oughts can divide into: The political idea of "proletariat dictatorship" after the first people's congress; from "free federal system" in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fter the second people's congress; from "national meeting" into "revolutionists' federal government" after the fourth people's congres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utocracy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and small propertied class" after the high tide of the great revolution; the "Chinese soviet political power" and the "populace political power". Such is the long process of exploration.
     In OctOber, the cannon voice of revolution and the May 4th Movement cau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old democracy of anti-empire and anti-feudalism leaded by Sunzhongsan encounter the frustration, so the newly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as pushed to the historical stage. The first people's congress made sure the target of establishing proletariat autocracy and communism, and also established the task of leading proletariat to carry on socialism revolution and build up the mission of proletariat autocracy alone. However, the actual circumstance of China isn't suitable for carrying on socialism revolution and building up proletariat autocracy immediately. After that, through one -year practice of struggling, young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d new knowledge for international or home situation. There is new understanding for the actual problems of Chinese society and Chinese revolution. They had already no longer claimed to carry on socialism revolution and proletariat autocracy immediately in china. After the second people's congress, they put forward to that it was possible for one or several partied to take the power together, setting up a new Chinese federal government. Based on the idea,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ecid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KMT according to the sugges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s. Then the people's federal political power came into being in the form of National Congress. This A kind of political power which united peasants, workers and small capitalists to go against the empire and the feudalism. Although the proletariat wasn't the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political power, this assertion expressed that the ideas of Communist Party are more close to the Chinese actual situation and reflec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third of people's congress, the "populace political power" began to appear in the files and plans. Such thought ranged nearly the whole Great Revolution period to the Land Revolution period. The idea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for the political power were embodied by these thoughts such as the Populace political power, the Soviet political power and 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autocracy and so on.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re were different meanings. All of these thoughts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early-period political power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hen the Great Revolution got into a high tid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the political assertion of establishing autocracy regime of 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and the small capitalist. This takes workers and peasants as the main group of political power, it rejected the bourgeoisie theoretically into the consociation of the political power. It could be safely said that it made a big step to establish the new democracy that is led by the proletariat and base on the alliance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But, the actual condition of Chinese revolution made the communists had to go back to the implement of federal political power. Even at the critical moment of the Great Revolution, on the one hand they had to, insisted the political power assertion of establishing the alliance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on the other hand again admitted and supported the called Federal Government (National Government in Wuhan) with some national capitalists and some warlords. The failure of the Great Revolution mad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cend the agenda of establishing the Soviet political powe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arried on great tests of practice. The Chinese revolution got into a new history from now on—the Land Revolution.
     During the study of the communists reflecting on and probing into the ideas of political power of at 1920s the period, the guid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s and the Soviet could not be neglected. As a branch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it must be guided by them. In many meetings,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and Mr Stalin both made the general plans and discussions for the future of Chinese political power. Thi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ing of the ideas of Chinese political power in the later days. The young Chinese Communist also tried to follow what they had suggested.
     This paper strived to dig the background materials of the forming ideas at that time from the view of the history. And then we can learn som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and deepen the study the early-period political power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 Thereby build up the framework of the ideas of political power at that time.
     The early-period ideas of pelitical power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re the precious wealth which was attained by the great efforts and hardships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communists. Today, for 21 centuries,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reforming and opening, we are successors of the great party. Through reviewing and studying this issue, we ca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uling party, face the reality of today, solve the problems of Today. It is significant.
引文
①中共中央“一大”文件,《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7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以下同书省略出版社和时间。
    ②中共中央“二大”文件,《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64页。
    ③中共中央“三大”文件,《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110页。
    ④中共中央扩大会议文件(1925年10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403页。
    ⑤中共中央“五大”文件《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年,第79页。在《中央政治局对于国际第七次扩大会中国问题决议案的解释》(1927年1月)中,也作出接受共产国际第七次执委会所制定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方案“建立工农小资产阶级民主独裁制”政权的建议(《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年,第14页)。
    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第312页。
    ①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第571页,章剑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②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第560、568页,章剑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36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年,第57页。
    ②目前,一些学者把“左派国民党运动”又称为“中国共产党复兴左派国民党政策”,《党的文献》2005年1期登载潘敬国“中国共产党复兴左派国民党政策微探”一文,就是其中之一。
    ①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称:“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我表现的新的可能,从发生到成熟,再到衰落,永不复返”,他认为西方文化已经进入了它的衰落期。[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齐世荣等译《西方的没落》,上册,3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②罗素:《民主与革命》“资本主义已把所有往时他用以求自夸于平常人的优点都失掉了……资本主义己不足获得自由、真正的民主、稳固的和平或世界所需增加的出产了,……资本主义在今日已不容于世界”《新青年》第8卷第2号,张崧年译,1920年10月1日。
    ③罗素:《民主与革命》,《新青年》第8卷第2号,张崧年译,1920年10月1日。
    ④守常(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1918年10月15日。
    ⑤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言治》(季刊)第3册,1918年7日1日。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19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6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以下同,省略)。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97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以下同,省略)。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89页。
    ②《列宁全集》第25卷,第389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7页。
    ①恩格斯:《法兰克福激进民主党和法兰克福左派的纲领》1848年6月6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第46页,1958年版。
    ②马克思:《危机和反革命》1848年9月13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1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7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7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6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79页。
    ③马克思:《法兰西内战》(初稿187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424页。
    ①马克思:《纪念国际成立七周年》(187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4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7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69页。
    ⑤恩格斯:《论权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54页。
    ①恩格斯:《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91年单行本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228页。
    ②马克思:《法兰西内战》1871.5.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
    ③马克思:《法兰西内战》初稿1871.4中—5月上半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卷,第113页。
    ①同上。
    ②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1卷(上)第171页,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2卷,第274页。
    ④马克思:《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选全集》第22卷,第37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19页。
    ②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序言》(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6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44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1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8卷,第1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2卷,第60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2卷,第60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2卷,第603页。
    ②《德国的社会主义》1891.10-189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2卷,第370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1页。
    ⑤《致维克我·阿德勤》1992.8.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8卷,第400页。
    ⑥同上
    ⑦有关近代中国各派军阀的产生、发展及灭亡可参见:来新夏主编《北洋军阀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张作霖和奉系军阀》(王鸿宾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黄征、陈长河、马烈编《段祺瑞与皖系军阀》,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徐勇:《近现代军阀现象的政治文化分析——兼考军阀概念输入中国之成因》《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等。
    ①1917年7月,孙中山从上海到广州举起了护法旗帜,9月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与北京段祺瑞政府形成对峙的局面,故此处称为再次对峙。
    ②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周恩来等在1920年前后所写的文章、通信等都明确表达了这一观点。如:陈独秀《革命与作乱》、《答郑贤宗》、《论政治》,《陈独秀选集》第64,44,1页:蔡和森1919——1921年与毛泽东的几次通信《蔡和森选集》第7,22,22,49页;毛泽东在1919年主办的《湘江评论》连续5期上撰文,宣传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思想,《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411——444页,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1979年。
    ③陈独秀《国民党的一个根本问题》,《向导》第85期。
    ④陈独秀《共产党的一个根本问题》,《向导》第82期。
    ⑤陈独秀《国民党的政治态度》,《向导》第91期。
    ①《蔡和森文集》第79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②李达:《社会革命的商榷》。《李达文集》第1卷第46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③陈独秀:《社会主义批评》原载1921年1月19日《广东群报》。
    ④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论著包括: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批评》;李达的《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社会革命底商榷》;李大钊的《社会主义下之实业》、《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
    ⑤《夺取政权》,《共产党》第5号,1921年6月7日。
    ①陈独秀《论政治》,《新青年》8卷1号。
    ②讲演稿登载于1921年1月21日——24日的《广东群报》。
    ③《共产党》第一号还指出:“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国外国一切资产阶级,跟着俄国的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法(即社会主义)”等观点。
    ④冯建辉《建党初期的陈独秀》(原载《历史研究》1979年第4期)认为:“这个宣言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的雏形。”
    ①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家、中国问题专家、哈佛大学教授Benjamin I·Schwartz认为:作为一个懂德国哲学的历史学教授“李大钊的思想具有思辩的特质”,“以偏重思辩哲学而著名”,为他作为第一个接受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奠定了基础。此观点本人赞同。
    ②守常:《我之马克思主义观》,《新青年》第5卷第5、6号,1919年11月。
    ③李大钊:《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李大钊文集》(下),第374——389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④S.C(李大钊):《社会主义下之实业》,《曙光》第2卷第2号,1921年3月。
    ①《蔡和森文集》第71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②同上。
    ③《蔡和森文集》第65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④《蔡和森文集》第49——60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⑤《蔡和森文集》第74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⑥毛泽东《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1920年9月3日,《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第504页。
    ⑦毛泽东:《中华民众大联合的形势》《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443页,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1979年。
    ①子任(毛泽东):《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与其对革命前途的影响》,《政治周报》第4期。1926年1月10日出版。
    ②毛泽东:《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1920年9月3日),《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第504页。
    ③毛泽东:《致向警予》(1920年11月25日),《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第648页。
    ④《蔡和森文集》第60页。
    ⑤《毛泽东给蔡和森的信》《蔡和森文集》第73页。
    ①《新民学会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41页。或《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19,5-——1990,12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②李达在《社会革命的商榷》,《无政府主义解剖》、《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等文章中也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
    ③《共产党》月刊第1号《短信》(1920年11月7日),第1页。
    ①近几年研究大革命时期苏俄与中国关系的学者,根据新解密的资料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可参见:杨雨青《国家利益:苏俄对在华合作者的选择》,《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唐宝林《重评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大革命的路线》《历史研究》2000年2期;杨奎松《陈独秀与共产国际》《近代史研究》1999年2期,等。
    ②《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辑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49页。
    ③1921年7月15日,列宁将登载于比利时工人党报《人民报》上的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译成俄文在布尔什维克党机关报《涅瓦明星报》上发表,同时发表他对孙中山及其思想和革命斗争的评论文章《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文章对孙中山及其思想的评价,不仅成为以后“共产国际和苏维埃政权对中国革命的真正的基本政策”(《真理报》1927年1月27日),而且成为后来国共两党合作的理论基础。
    ④列宁和苏俄政府从1917年开始与孙中山开始互有电函往来。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后,孙中山立即致电祝贺,表示他对俄国革命的关注。1918年7月初,孙中山致电列宁,代表中国革命党和中华民国政府祝贺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列宁也复函孙中山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建议双方联合起来以促进革命的共同发展。
    ⑤《真理报》1925年3月14日。转引:向青、石志夫等主编《苏联与中国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第17页。
    ⑥此计划未能实现。
    ①《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1册240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
    ②有关中苏早期外交接触及苏联对华政策的文章,可参见杨奎松:《中共与莫斯科的关系》:1920年——1960年》,台北,东大图书公司,第20、32页,1997:李玉贞编译《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王一均:《中苏外交的序幕》,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
    ①转引:邓家彦《马丁谒总理纪实》,载国民党党史汇编:《革命文献》第九辑,(马丁,即通译马林——作者注)
    ②转引:李玉贞译:《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99——100页。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③达林:《中国回忆录》,转引自李玉贞译:《孙中山与共产国际》,121——122页。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④俄共代表波达波夫给契切林的报告(1920年12月)中谈道:在他与孙中山多次交谈中,孙中山表露出联合俄国为时尚早“他有些担心……,他同莫斯科的交往一旦暴露,就会给他在外国租界的逗留和在中国进行的工作造成麻烦。……,他不相信我们能成功地在俄国实现共产主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48页。孙中山在致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交部的信中(1921年8月)也表达了这一思想:目前因为地理和西方列强可能干涉的原因,“我还不可能和你们发生有效的……关系”、“您最近三四年来的亲身经验,会使您能够了解我所面临的是何等艰难的事业,……当我还没有肃清那些在首创的革命后第二天便在全国各地出现的反动分子和反革命分子时,莫斯科就应当等待一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17——1925),1998年,第52页。
    ⑤李玉贞:《孙中山与共产国际》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史料丛刊(32)1996;唐宝林《重评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大革命的路线》《历史研究》2000年第五期;杨雨青《国家利益:苏俄对在华合作者的选择》,《历史研究》1999年第4期,等文章中都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苏俄向中国寻求盟友,与当时苏俄所处的国际环境有关系。即,当时苏俄在东部受到日本的威胁,为使自己的东线平安,苏俄希望与有几千公里边境线的中国和睦相处,以保护俄国的腹心地区的安全。
    ⑥姚金果在《党的文献》2003年第5期上发表的《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共三者之间的组织关系》一文,对此进行了考究,比较清楚地讲明了“联共(布)实际上凌驾与共产国际之上,是共产国际的领导者”的观点,本人赞同。
    ⑦有关苏俄利益影响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比如:向青《共产国际与中国
    ①《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39——41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译1998年。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7页。中央档案馆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以下同书,省略出版社及时间)。
    ①列宁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中专门阐述了这个问题。《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0——22页。
    ①以上中共“一大”党纲及文件,均出自:《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7——9页。
    ②《“一大”前后》(2),第13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③李达在《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和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经过的回忆》(见:〈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2册第207页,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谈到过代表讨论宣言的情况;陈公博《我与共产党》(《中共党史资料》第2册223页)也谈到过;陈潭秋、周佛海等也在各自的回忆中提及讨论宣言的内容和情况;译自俄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中也专门提到这个内容。(见:〈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2册第196页)。
    ④李达《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和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经过的回忆》,《中共党史资料》第2册211页,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
    ⑤《蔡林彬给毛泽东》(1920年8月13日),《新民学会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6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9页。
    ②“排斥”即共产党人排斥其他党派的政策;“进攻”即共产党人带领工人阶级直接冲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政策是共产国际“一大”和“二大”确立、并作为指导各国共产党工作的指导思想。中共“一大”确立的党纲文件,实际上反映了共产国际“一大”到“二大”这种偏离各国国情的“左”倾政策。
    ③贝拉·库恩:《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一册,第190,184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7页。中央档案馆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
    ②《包惠僧回忆录》第370页,1982年出版。
    ③《包惠僧回忆录》第370页,1982年出版。
    ①华盛顿会议的相关资料及所通过的条约,见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集》第一册,第358 ——36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纲》第167——170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70页。中央档案馆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
    ③有关第一次直奉战争的爆发及过程,可参见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纲》第172——177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陈廷湘主编:《中国现代史》第107——110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黄元起主编:《中国现代史》第66——68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①蔡和森:《武力统一与联省自治——军阀专政与军阀割据》《向导》1922年2期。
    ①原载于《努力》1922年第2期。
    ①梁启超:《外交欤?内政欤?》,《平民教育》46期,1922年2月25日。
    ①贝拉·库恩:《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1册,第95页。中国人民大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版。
    ②同上,第96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9页。
    ①《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第19——24页。
    ②贝拉·库恩:《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1册,第238、256页。中国人民大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版。
    ③《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提纲和决议》第189页,汉堡1921年德文版。转引自:张喜德《中共对国民党政策的三次转变与共产国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
    ①转引蔡特金:《回忆列宁》第5卷,第29页。
    ②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有:张国焘、高君宇、王尽美、邓恩铭、瞿秋白、任弼时、柯庆施、罗亦农、肖劲光、俞秀松等人。
    ③《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第283页,中共中央党史教研室第一研究部编,北京图书馆1997年版。
    ①同上。第282——283页。
    ②参见中共“二大”文件,《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78页。
    ③《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第284页,中共中央党史教研室第一研究部编,北京图书馆1997年版。
    ①《二大和三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87页。
    ②《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5册第393——403页,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1979年。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18、23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18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18、19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18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19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25页。
    ①李大钊《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瞿秋白《自民治主义至社会主义》、陈独秀《造国论》等都曾或多或少地进行过论述。
    ②李大钊《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新青年》第9卷,第6号。
    ③陈独秀《造国论》,《向导》第2期。
    ①瞿秋白《自民治主义至社会主义》,《新青年》第2期。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78页。
    ①以上均自“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64——79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77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47页。
    ②《关于议会行动的决案》中规定了六条共产党员担任国会议员的原则。《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47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74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75页。
    ③李大钊说:中国人要解决的“非只国家之问题,乃民族之问题,而今日民族之问题,乃非苟活残存之问题,乃更生再造之问题也”。(《李大钊文集》上,第301页)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是要完成反帝反封建以及反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
    ④苏俄和其他独立共和国联邦(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芬兰苏维埃共和国、拉托维亚苏维埃共和国等)均采用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形式,这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被压迫民族而言,自然地成为一种模式和典范。
    ⑤共产国际“二大”通过的《关于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的决议》指出:“联邦制是各民族走向完全统一的过渡形式。联邦制已在实践中表现了其合理性。”明确了共产国际对联邦制的赞同态度。在1922年1月召开的共产国际远东大会上,共产国际东方部主任萨发洛夫在发言中说道:“当前的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外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把督军推倒,土地收归国有,创立一个简单联邦式的民主主义共和国。”会议通过的《东方问题提纲》号召远东各国被压迫民族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争取民族的自由、和平和独立,建立一个联邦制和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①联邦制从组成的联邦成员的单位类型看,可以氛围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民族成员单位组成的联邦制,一种以地域成员单位组成的联邦制。苏联就属于第一种类型。这种类型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以民族化界成立联邦主体和其他不同层次的自治实体。苏联是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亚、立陶宛、格鲁吉亚等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这些加盟共和国的国名都是以一个主体民族的名称命名的,而且在行政区划分上基本保持了民族的界线与共和国界线的一致。
    ②《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第373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74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38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36页。
    ①在“首都革命”和上海市民政府的实践中,可以看到这点。见本文第三章第一点(2)和第四章第二点。
    ①《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对时局的主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33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403页。
    ①《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138页。
    ②《中共中央四届三中全会政治报告》,《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117页。
    ③领导权问题的放在本章第四点进行专题论述。见第96页。
    ④赵士炎:《为民众政权而战》,《政治生活》第60期。
    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403页。
    ①《中国现时的政局与共产党的职任议案》1925年10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399、400页。
    ②赵士炎:《为民众政权而战》,《政治生活》第60期。
    ③赵士炎:《为民众政权而战》,《政治生活》第60期。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403页。
    ⑤《中国青年》第101期。1925年11月7日。
    ①《中国青年》第103期。
    ②罗章龙《“二七”三周年纪念日追溯一年来中国铁路工会运动的发展》,《向导》第145期。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449,448,449页。
    ④包括有:10月的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反奉战争宣言》及《中共中央、青年团中央为郭松龄倒戈告全国民众》、《中共中央、青年团中央告五卅运动中为民族自由奋斗的民众》等。
    ①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国青年》第116、117期,1926年3月。
    ②子任(毛泽东):《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政治周报》第4期。
    ③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国青年》第116、117期,1926年3月。
    ④最初发表在《中国青年》第116、117期(1926年3月)上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并没有后来收集到《毛泽东选集》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所指明的“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的领导力量”的话。原文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反动派知识阶级即所谓中国资产阶级乃是我们的敌人;一切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乃是我们的朋友。那些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应当把他当作我们的敌人——即要时常提防他,不要让他乱了我们的阵线!”
    ①《政治生活》第57期(1925年11月7日)。
    ①彭华建《1925年首都革命的片段回忆》,《党史资料通讯》第16期。
    ②这三项决议包括:(1)即日在京组织国民委员会政府;(2)国民委员会政府之任务:对内保障人民一切自由,召开国民会议,对外实行国际平等;(3)由国民会议组成国民政府。见:黄修荣主编的《国民革命史》第三章第三节,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③七项议案是:即日起解除段祺瑞一切权力,由国民裁判:解散关税会议,宣布关税自;在国民政府未成立以前,组织国民政府临时委员会,召集国民会议;责成国民军服从国民大会一切决议;惩办卖国贼,先行查封其所有财产,并追究其卖国赃款;通缉卖国贼,听候国民公判;查办金佛郎案。
    ①转引:杨雨青《五卅运动的收束与“首都革命”的发生》,《北京党史》2000年第3期。
    ②陈独秀:《今年双十节之广州政府》,《向导》第133期。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年,第339页。
    ④张国焘:《我的回忆》(上),第415页。东方出版社2004年。
    ①陈独秀:《广州战争之意义》,《向导》第121期。
    ②《中共中央政治报告选辑》(1922—1926)第129页,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
    ③事实上,1925年初,鲍罗廷就向国民党中央建议把大元帅府改组为广州国民政府。此后鲍罗廷一直积极参与筹建。1925年7月广东政府正式成立时,鲍罗廷并没有通报中国共产党人,共产党主要领导人是从报纸上得知这一消息的。
    ④张国焘:《我的回忆》(上),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415页。
    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361——362页。
    ①中共中央青年团中央《“五卅”二周月纪念告上海工人学生士兵商人》,《向导》第123期。
    ②《人民周刊》第2期。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年,第8——10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441页。
    ⑤瞿秋白《国民会议与五卅运动》,《新青年》月刊第3期。
    ⑥长沙《大公报》1926年1月25日。
    ⑦长沙《大公报》1926年3月15日对此事作了报道。同时,《向导》第149期(1926年4月13日)也登载署名罗夫的文章:《湖南政变之由来及其意义》,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评述。
    ⑧《人民周刊》第2期,1926年2月16日。
    ①《新青年》月刊第3、4、5期,(革命日志)报道。
    ②《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第22页。
    ③《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第53页。
    ①《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第20 ——22页。
    ②《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第23页。
    ③1925年——1927年,中国共产党的政权主张也经历了几番变化:1925年提出“力争革命民众政权的实现”即建立一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政府:1926年四届三中提出建立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民主政权方案,即帮助和辅助国民党左派“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权”的方案;1927年1月,改变了北伐初期建立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民主政权方案,确立了共产国际第七次执委会所制定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方案,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过渡政权,即“工农小资产阶级民主独裁制”政权的方案;1927年5月“五大”上,提出“极力从政治上经济上向资产阶级勇猛的进攻”,将中国革命引向非资本主义前途,从理论上把资产阶级排斥在民主政权之外,而实际实施中又不得不回到“各革命阶级联合政府”的主张上,即承认所谓“国民党左派政府”——武汉政府——这样一个各种势力联合的政府。
    ①《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32页。
    ②1923年1月,共产国际执委会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问题的决议》,指出:“中国唯一重大的民族革命集团是国民党,它既依靠自由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小资产阶级,又依靠知识分子和工人”;1926年3月,共产国际六次执委会《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再次指出:国民党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城市民主派的革命联盟”。参见《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76、136页。
    ③《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136页。
    ④《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115页。
    ⑤季洛维也夫:《关于中国革命的提纲》,转引(联邦德国)郭恒钰著 李逵六译:《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1924——1927)第30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年6月。
    ①《斯大林全集》第9卷,第206页。
    ②转引自《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11辑,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③《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136页。
    ④《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138页。
    ⑤同上第136页。
    ⑥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117页。
    ①根据季诺维也夫的报告六次扩大会议所作的提纲,说道:“依靠城乡广大劳动群众进行顽强反帝斗争的东方革命民主政府的第一个样板——广州政府”。《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1辑第131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②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在几个月后的共产国际第七次扩大会议上,对广州国民政府的性质又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即:认定广州国民政府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性质的政府,是未来革命政权的雏形。具体论述祥见本文第四章第二节。
    ③《中共中央四届三中全会政治报告》,《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117页。
    ①瞿秋白:《北伐战争之意义》,《瞿秋白选集》289页。
    ②瞿秋白:《北伐的革命战争之意义》,《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3期。
    ③本文第三章的第四个问题“中共四大无产阶级领导权的确立”内容中,对四届三中全会从另一角度作了一些分析和评论。参见第106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117页。
    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117页。
    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388页。
    ①《中央局关于全国政治情形及党的策略的报告》,《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367页。
    ①独秀:《我们现在为什么争斗》,《向导》第172期。
    ②本文在第三章第四点关于“共产党人围绕领导权问题展开的讨论与论述”的论述中,也部分涉及到这个内容,见本文第96页。
    ①近年来,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二次革命”的思想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有很大的关系,并认为共产国际应对中国大革命的失败负主要责任。如:杨熙曼〈共产国际指导大革命的理论与政策关系新探〉〈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5期;刘忠义 田相林〈共产国际“重国轻共”与国工党内合作的形成〉〈殷都学刊〉1995年2期;云峰〈共产国际对第一次国共合作指导失误刍议〉〈毛泽东思想研究〉1999年增刊;姜建芳〈从领导权问题看共产国际对大革命失败造成的影响〉〈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1年第3期,等。共产国际在大革命时期曾一度主张中国革命后建立的政权的资产阶级性质,认为在民主革命阶段,政权建设的目标不是直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而是以“争取国家独立和统一的革命民主政权”为目的工人、农民、资产阶级中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和城市民主派等革命的联合政权,即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参见本文第71页关于“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未来政权问题上的指导——建立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民主政权”一节的内容。
    ②本文第三章第四“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未来政权问题上的指导——建立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民主政权”(第71页)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③李大钊代表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意见书》发言。《李大钊文集》下第703页。
    ①独秀:《国民党与中国革命》,《向导》第80期。
    ②本文稍后在“国民会议领导者原因分析”(本文第91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不重复。
    ③陈独秀:《广州战争之意义》,《向导》第121期。
    ④如:《中央局关于最近全国情形与党的发展的报告》(1926年9月)“我们应处处保持在野党的地位善意的忠告他们……”(《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251页)。1926年10月湘区代表大会决议:“唐生智克复长沙后,我们更渐次退到在野党的地位,把国民党的重要工作交给左派……”(《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307页。)
    ⑤《湘区书记报告——江西战事、湘鄂政治情况与党的政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300页。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
    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109页。
    ①《中央局关于最近全国情形与党的发展的报告》(1926年9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251页。
    ②《中局复湘区信》,《中央政治通讯》。《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309页
    ③《中局复湘区信》,《中央政治通讯》。《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309页
    ④《中局给粤区信》,《中央政治通讯》1926年9月17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224页。
    ⑤《中共中央政治报告选辑》(1922——1926)第129页。
    ⑥张太雷《关于蒋介石同志对“要不要国民党”误会之解释》,《人民周刊》第18期。
    ⑦张国焘:《我的回忆》(上),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458页。
    ①中共中央四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问题议决案》;《中央局关于最近全国政治情形与党的发展的报告——我们对于北伐的态度》;《关于湘区C.P.与K.M.T.关系的决议案》,等。《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119,246,306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116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308页。
    ①《中共中央政治报告选辑》(1922—1926)第83页,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
    ①中国共产党人一开始是反对国共合作的。1923年以前,党内以陈独秀为主的领导人极力抵制这一主张,后经共产国际代表一再阐述其中道理,才基本接受。而党的领导人陈独秀则一直存保留意见。后来曾三次提出要求退出国民党。
    ②马林给(共产国际)执行局的报告,《二大和三大》第11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③马林给共产国际执委会上的报告,《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第75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5页。
    ⑤陈独秀致吴廷康的信(1922年4月6日),《二大和三大》第3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①《二大和三大》第531、16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①瞿秋白:《现代中国的国会制—军阀》,《前锋》第1期。
    ②陈独秀《中国之大患——职业兵与职业议员》,《向导》第19期。
    ③陈独秀:《社会主义批评》原载1921年1月19日《广东群报》。
    ④《中共中央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7页
    ⑤《本报宣言》(发刊词)1922年9月。《向导》第1期。
    ⑥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前锋》第2号,1923年12月。
    ①《本报宣言》(发刊词)1922年9月。《向导》第1期。
    ②陈独秀《中国之大患——职业兵与职业议员》,《向导》第19期。
    ③陈独秀《中国之大患——职业兵与职业议员》,《向导》第19期。
    ④陈独秀《怎么打倒军阀》。《向导》第21期。
    ⑤子任(毛泽东):《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与其对革命前途的影响》,《政治周报》第4期。1926年1月10日出版。
    ①子任(毛泽东):《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与其对革命前途的影响》,《政治周报》第4期。1926年1月10日出版。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出版社1982年,第133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33页。
    ④1924年中央几次发出通告,要求把宣传、组织国民会议作为我党当前的重要工作。(《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240页。)中共四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共产党之职任》的议决案中把对民众解释“工农商学兵代表的国民会议”作为党当前的重要职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403页。
    ⑤本文在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待国民党广州政权的态度”问题时也有相关论述,见本文第68——71页。
    ①《六大以前》,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33页。
    ②《中国共产党湖南执行委员会对湖南政局宣言》,《战士》第14、16期。中共长沙湖南区委主办,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③《战士》第17、18、19、20期,“中共湖南区委第六次代表大会宣言”,“本党祝贺北伐胜利的标语”等。
    ④《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8,第391页。
    ⑤瞿秋白《国民会议与五卅运动》,《新青年》月刊第3期。
    ⑥但一(恽代英):《为“国民会议”奋斗》,《中国青年》第55期。
    ⑦但一(恽代英):《评国民党政纲》,1924年《中国青年》第18、19期
    ①《蔡和森文集》第415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②陈独秀《本报三年来革命政策之概观》,《向导》第128期。
    ③但一(恽代英):《评国民党政纲》,1924年《中国青年》第18、19期。
    ④瞿秋白《国民会议与五卅运动》,《新青年》月刊第3期
    ①同一时期(1923年6月),上海的资产阶级,争对直系军阀曹锟发动的北京政变,也提出了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主张要求:“在京文武官员中选择较为国民所信仰者迳电责令暂维现状;一面由全国各界召集发起国民会议,公推德望较孚者组织国务委员会,处理国事,并解决一切纠纷。”(《上海民国日报》1923年6月14日)上海总商会于6月23日召开临时委员会,议决否认现北京政府和国会,组织民治委员会,开展宗旨为“表示民意,贯彻民治” (《上海民国日报》1923年7月14日)的民治运动。上海资产阶级所提出的国民会议主张和开展的民治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国民会议和国民会议运动,其性质、内容和进行方法并不完全相同。
    ②《孙中山选集》下卷第9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③据本人的研读,毛泽东没有就国民会议进行专门的论述,但湖南轰轰烈烈的国民会议运动与毛泽东所做的努力有直接的关系,毛泽东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
    ④沈庆林先生在《党史研究质料》1986年第4期上发表《大革命时期的国民会议运动》一文,对国民会议运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在此类文章中具有代表性。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236——238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291——293页。
    ②陈独秀《怎么打倒军阀》,《向导》第21期。
    ①陈独秀《怎么打倒军阀》,《向导》第21期。
    ②蔡和森:《由华盛顿会议到何东的和平会议》,《前锋》第2号,1923年12月。
    ③恽代英《“训政学”研究》,《新建设》第一卷2期。
    ④《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宣言》,《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 1925,第128页。
    ⑤《中国国民党党史文献选编》(1894—1949),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编第41—42页。
    ⑥在中共“四大”以前,二次革命的思想在党内几乎是共识,“二大”宣言指出:“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不过得着一些自由与权利,还是不能完全解放。……。因此,无产阶级便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这实际上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胜利后还须进行第二次革命的思想”。“三大”决议也有类似阐述,指出,无产阶级“应当参加此种国民革命,以先锻炼集中其能力而取得政治争斗中的位置,方能于世界社会革命的进程中,联合世界的无产阶级和各殖民地的被压迫民族,协力缩短自政治革命到社会革命的过程,而达到共同的最高目的——建立无产阶级独裁制”。
    ①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前锋》第2号,1923年12月。
    ②陈独秀在上述两篇文章中认定资产阶级是现时革命的阶级基础,因此,将资产阶级视为这个政权的主体。
    ③《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77页。
    ④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前锋》第2号,1923年12月。
    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02页。
    ⑥陈独秀《国民党的政治态度》,《向导》第91期。
    ⑦《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第64页。
    ①孙峰(马林):《北京政变与上海工会之宣言》,《向导》,第88期。
    ②《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第76页。
    ③《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0——22页。列宁论述了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共产党人要正确提出和解决各种政治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支持资产阶级民族革命运动,并使自己“建立劳动人民苏维埃”的目标设法实现。
    ④《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71——72页。
    ①《新青年》季刊第1期,1923年6月15日。
    ②瞿秋白《〈新青年〉之新宣言》,《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8,第8—9页。
    ③瞿秋白《自民权主义至社会主义》《新青年》季刊,第2期,1923年12月。
    ④瞿秋白在大革命后期和以及在对大革命失败进行总结的时候,对领导权问题还有进一步的论述。
    ①中夏(邓中夏):《论工人运动》,《中国青年》第9期。
    ②邓中夏:《我们的力量》,《中国工人》第2期。
    ③邓中夏:《我们的力量》,《中国工人》第2期。
    ④《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层科学版)1997年3期。这是北大的学者们1997年发现李大钊几篇重要佚文之一,是李大钊在中共三大上的发言,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做的笔记。
    ⑤同上。
    ⑥《共产国际五大速记记录》莫斯科1925年版第668页。
    ⑦《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第135页。
    ⑧《向导》第21期
    ①《向导》第21期。
    ②《向导》第2期。
    ③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前锋》第2号,1923年12月。
    ④“四大”以前,它在党内居于统治地位,其正确的部分对当时的革命运动主要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错误的部分尚未体现为危害;“四大”以后,二次革命论已被以无产阶级领导权为核心内容的民族革命思想基本扬弃,它在党内的统治地位,也逐渐被后者取代。
    ⑤这是陈独秀在《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中的观点。在《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一文中,又将资产阶级分为“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两部分。
    ⑥陈独秀:《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向导》第22期,1923年4月。
    ①陈独秀在多篇文章中均申明了此观点。如《国民党是什么》(《向导》第2期,1922年9月);《国民党与劳动运动》(《向导》第71期,1924年6月)等。
    ②陈独秀《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前锋》第2号,1923年12月。
    ③中共“三大”上,陈独秀接受了马林的“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口号,并且在瞿秋白为中共“三大”起草的党纲中,陈独秀删改了“此革命之中,只有无产阶级是唯一的、最现实的、最先进的、最彻底的力量”的观点。(转引自余玉花《瞿秋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开拓者》,《上海党史与党建》2001年1月号,第39页。)
    ①独秀:《答张东荪(联省自治与国家社会主义)》《时事新报·学灯》1922年9月17日。
    ②独秀:《造国论》,《向导》第2期,1922年9月。
    ①陈独秀《二十七年以来国民运动中所得教训》,《新青年》季刊,第4期。
    ②独秀《中国国民革命运动中工人的力量》,《向导》第101期,1925年2月。
    ③独秀《我们如何继续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向导》第126期,1925年8月。
    ④参见本文第四章第三个问题,第146——148页。
    ①彭述之:《谁是中国国民革命之领导者?》《新青年》季刊第4期1924年12月20日。
    ②瞿秋白《谁能领导革命》(1927年7月),《瞿秋白选集》第326页。
    ③《向导》第四期,1922年10月4日。
    ①《邓中夏文集》第129——130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②《邓中夏文集》第42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③转引《武汉大学学报》1981年第六期,赵军先、李雪:《对大革命时期何时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一点看法》。
    ④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宣言、议案中均表达过这一观点。如: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对中国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1926年1月1日);中央对于国民党十月一日过大会议的意见(1926年9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对时局的主张,等。《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3,228页;《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236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272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四次代表大会文件,《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278页。
    ③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文件,《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第39页。
    ①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文件,《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335页。
    ②5月28日,中共中央和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召开了联席会议,认为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已具有了尖锐的政治斗争性质,因此,决定加强对罢工的政治领导,把工人的经济斗争转向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斗争。
    ③中共中央扩大会议文件,1925年10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397页。
    ④中共中央扩大会议文件,1925年10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403页。
    ⑤《向导》周报,第123期。
    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议文件,《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111——122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议文件,《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120,121,116页。
    ①《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文件,《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第45,38,37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文件,《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第39,40。40,42,43页。
    ①《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1册,第22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
    ②《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32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以下省略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③《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20——22页。列宁论述了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共产党人要正确提出和解决各种政治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支持资产阶级民族革命运动,并使自己“建立劳动人民苏维埃”的目标设法实现。
    ①《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77页。
    ②俄共中央政治局给俄罗斯联邦远东全权代表、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临时执行局主席维连斯基总结俄共中央政治局下达的在远东开展共产主义工作提纲的第1条是:“我们在远东的总政策是立足日美中三国利益发生冲突,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来加剧这种冲突。”,其次才是支援中国革命;1923年斯大林在鲍罗廷被任命为苏俄政府派驻广州政府代表兼共产国际派驻中国共产党代表时,表示“责成鲍罗廷同志在与孙逸仙的工作中遵循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利益,决不要迷恋在中国培植共产主义”,要求鲍罗廷“与孙中山国民党通力合作,以发展中国的反帝势力,决不能有扩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无产阶级力量的企图”。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要“帮助支持国民党掌握政权”,“不要单独起领导作用”。
    ①《维尔德给维经斯基的信》,《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第1册614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②丹·N·雅布各斯:《鲍罗廷来到广州》,《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5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94页。
    ③《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第2册239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④《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第2册227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⑤《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第2册241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⑥《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64页。
    ⑦《鲍罗廷在中国有关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⑧马林:《访问中国南方的革命家(个人印象点滴)》(1922年9月7日),《党史研究资料》1981年第6期。
    ⑨《鲍罗廷在中国有关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96页。
    ①《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第2册456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②《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第2册234——235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③马林:《中国南方的革命——民族运动》,《共产国际》22期,苏共中央马列研究院,1971年。
    ④《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76页。
    ①《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136页。
    ②《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325页。
    ③《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321页。
    ④《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277页。
    ①《鲍罗廷在中国有关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96页。
    ②斯大林:《中国革命问题》,原载于1927年4月21日《真理报》。
    ③《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321页。
    ④斯大林:《中国革命问题》,原载于1927年4月21日《真理报》。
    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二)第502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
    ⑥《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二)第502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
    ⑦《莫斯科与中共》第103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苏共中央马列研究院编。
    ①《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157页。
    ②同上,第161页。
    ③《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148页。
    ④“共产党的任务,应当是…,应当用这种办法来巩固工人阶级领导下的真正革命联盟,……应当把反革命势力统治区的群众运动领导起来。”
    ⑤徐正明、许俊基等译:《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苏联学者论文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3页。
    ①张国焘:《我的回忆》(上),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415页。
    ②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第72——75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
    ③《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就瞿秋白同志关于广东政治路线的报告作出的决定》;《陈独秀给共产国际远东部的信》1924年10月10号,《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辑,第532——534、539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文件,《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年,第79页。
    ①许多学者对此有共识,比如:吴少京:《大革命时期党的军事工作刍议》《党的文献》1997年7期;张留见《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限制中共军事力量发展原因析》《教学参考》2007年7期;苏杭;《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联共(布)对中共军事工作的指导》《军事历史》2004年2期。
    ②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文件《工人阶级与政治斗争的决议案》1925年5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335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5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宣言》,《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129页。
    ②《蔡和森文集》,第50页,人民出版社1980。
    ③周恩来:《评胡适的“努力”》,《周恩来青少年时代诗文书信集》下卷第359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④《李大钊研究》第一辑,河北人民出版社,第286页。
    ①《邓中夏文集》第63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②恽代英:《何谓国民革命?》,《恽代英文集》上卷第464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③中共中央、青年团中央《“五卅”二周月纪念告上海工人学生士兵商人》,《向导》周报121期。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404页。对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及“军事部”设立的时间,史学界有一些争论,本文这里引用《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和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时间。
    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404,399页。
    ①《关于现时政局与共产党的主要职任决议案》“北方政治军事工作问题”,《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34页。
    ②《关于现时政局与共产党的主要职任决议案》“北方政治军事工作问题”,《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34页。
    ③《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载《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年,第263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年,第147,174,15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0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②八七会议所通过的《最近农民斗争的决议案》、《最近职工运动决议案》都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决地领导工农”、“武装工农”,“随时准备武装暴动”,“推翻反革命政权,建立革命平民的城市政府”。《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年,第227——229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第227——229页。
    ①邓中夏:论兵士运动,《邓中夏文集》第63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陈独秀:《对于现在中国政治之我见》、《国民党的一个根本问题》、《辛亥革命与国民党》等文章,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载:《陈独秀文章选编》中,第184,588,592页。
    ②共产国际执委第七次会议上《斯大林论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关于中国形势问题的决议》中都谈到了这个问题,见:《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263——276页。
    ③《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第62号记录》(1925年5月7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辑,第611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年,第115页。
    ①《中国现代史》1992年第1期,第65页。
    ②转引:上海《党史资料丛刊》,1983年第四辑。
    ③《斯大林全集》第9卷,第239页。
    ④1926年6月,陈独秀曾尝试建立共产党自己独立的军事势力以对抗蒋介石,要求共产国际把给蒋介石,李济深等人的枪械匀出5000支来武装平民,却遭到共产国际的拒绝。
    ①《李大钊研究》第一辑,河北人民出版社,第286页。
    ②《李大钊研究》第一辑,河北人民出版社,第287页。
    ③李守常《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新青年》第9卷第6号,1922年7月1日。
    ④转引自《李大钊研究》第一辑,河北人民出版社第287页。
    ⑤转引自《李大钊研究》第一辑,河北人民出版社第295页。
    ⑥中共中央:《李大钊烈士碑文》。1983年9月。
    ⑦猎夫(李大钊):《鲁豫陕等省的红枪会》,《政治生活》第80、81期合刊,1926年8月。
    ①转引自:《军事历史》1996年第4期,戈胜:《李大钊北伐战争时期的军事思想》。
    ②《蔡林彬给毛泽东(共产党之重要讨论)》,载于《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3集。1920年9月。
    ③《蔡林彬给毛泽东(共产党之重要讨论)》,载于《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3集。1920年9月。
    ④蔡林彬给毛泽东《(社会主义讨论主张无产阶级专政)》,载于《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3集。1920年8月13日。
    ⑤《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第66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⑥蔡和森:《党的机会主义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⑦《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第67页,人民出版社1980版。
    ⑧《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第146-147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①《瞿秋白文集第二卷》第411页。
    ②《瞿秋白文集第四卷》第59页。
    ③《瞿秋白文集第五卷》第1页。
    ④《星火燎原》第一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429页。
    ①《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第15页。
    ②有关陈独秀对武装斗争、军事问题的认识,近年来史学界有些成果发表。如:陈立旭《陈独秀在建党之前和建党初期对军事问题的认识》(《江汉论坛》1996年2期);王光银《陈独秀对武装斗争问题认识探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等。
    ③《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第142页。
    ④独秀《造国论》,《向导》第2期。
    ⑤转引自《陈独秀年普》重庆出版社1987年10月第一版,第217页。
    ①《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版,第376页。
    ②陈独秀《革命与反革命》,《向导》第16期。
    ①许多共产党员在战争的亲身实践中,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如周恩来的《军队中政治工作》〈国民革命军及军队政治工作〉;〈恽代英党纪与军纪〉〈军队中政治工作的方法〉;聂荣臻〈军队中政治工作的意义〉等。
    ②中共中央1926年2月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所通过的决议案中就有专门指导“北方军事工作问题”的决议。参见本文第123页。
    ③转引:肖《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军事思想与实践》,《西安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2月,第12卷第1期。
    ④见《刘伯承军事生涯》第43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版。
    ⑤四一二政变后,十五军遭受优势敌人的进攻,加上内部成分复杂,一部分旧军阀叛变,十五军即宣告解体。
    ①《斯大林给莫洛托夫的信》(1926年9月23日于索契),《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三辑,第537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①《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第278页。
    ②早在1923年5月,共产国际给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指示中,就专门谈到领导权问题,“毫无疑问,领导权应当归于工人阶级的政党。……,这是共产党人的首要任务”。《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集》(2),第456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③《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第272页。
    ④《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第278页。
    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第284、283页。
    ①《罗易赴华使命》,第8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
    ②珍妮·德格拉斯编《共产国际文件》第2卷,第463页。北京编译社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
    ③《斯大林全集》11卷第331页。或《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第271页。
    ①《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年,第141,139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年,第10——11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年,第10——11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年,第10——11页。
    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年,第14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年,第14页。
    ②《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第278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年,第14页。
    ④《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13页。
    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年,第79页。
    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年,第37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年,第79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年,第13——14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年,第13页。
    ④瞿秋白《中国革命之争论问题》,《六大以前》第695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⑤邓中夏:(1926年之广州工潮》,《邓中夏文集》第372、373页
    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4卷合订本,第636页。
    ①邓中夏:《1926年之广州工潮》,《邓中夏文集》第373页。
    ②“中共上海区委特别市民大会党团记录”1926年12月6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第99页,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以下同书,同出版社和时间省略)。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年,第180、181页。
    ②关于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党史研究者已经发表过许多有成果的论文,本文在此不作过多分析和论述,以避免重复。
    ①周恩来:《关于上海的起义》,《党的文献》1994年第1期,第76页。
    ②1926年10月28日远东局与中共中央的联席会议后,对领导权问题的认识,开始得到统一。见:《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运动(1926——1927)上》第590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以下同书,同出版社和出版时间省略)。
    ③金立人:《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新考》,《上海党史与党建》2002年3月号。
    ④中共上海区委主席团临时会议记录,1926,10。《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13页。
    ⑤《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运动(1926——1927)上》第432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以下同书,同出版社和出版时间省略)。
    ⑥在过去的党史研究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一种观点和认识:即中共中央领导人陈独秀的“二次革命”思想和党内的右倾主义,干扰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使得党内不重视甚至放弃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军事斗争。是周恩来、赵士炎、罗亦农、汪寿华等人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期间,坚持了正确路线,反对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才使得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事实上,中共中央领导人陈独秀对领导权问题和以武装斗争的方式夺取政权的认识这个时候是十分清醒的。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步解秘的一批共产国际的档案以及一批史料的公开,澄清了一些事实。陈独秀从1926年10月后(此前2个月因病修养),他至始至终都参加了起义的领导工作,特别是在第二次起义到第三次起义期间,起义领导机关特别委员会共开了34次会议⑥,陈独秀几乎是每会必到(参见《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因此,起义的指导思想不仅属于中共上海区委,也属于中共中央和陈独秀。第一、二次起义时的领导权问题上,陈独秀和上海区委一开始是明确的⑥,即:要于资产阶级争领导地位。但由于远东局的指导思想上出了问题。1926年9月11日,对上海区委作出了这样的指示:“我们党应该对这场运动从旁边加以支持,不抛头露面,也不谋求领 导权。……在支持这场斗争的同时,必须力求从领导人那里为革命团体和工人团体取得最大限度的自由。”由此,上海区委改变了原来计划,导致运动领导权一度让位于资产阶级。
    ①《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第598——600页。
    ②《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第595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180、181页。
    ②金立人:《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新考》,《上海党史与党建》2002年3月号。
    ③《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26——1927)下》第353页。
    ④《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俄国代表团第24次会议第18号记录》,《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册,第432页。
    ⑤《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运动(1926——1927)上》第432页。
    ①中共上海区委主席团临时会议记录(1926,10),《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13页。
    ②中共上海区委召开活动分子会议记录1926年。《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21页。
    ③中共上海区委主席团临时会议记录,1926,10。《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13页。
    ④《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23页。
    ⑤《上海自治市的运动计划》、《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中共上海)》1925——1926年,第406、407页。
    ⑥《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运动(1926——1927)上》第492页。
    ⑦本文第4章第二点“建立一个工农小资产阶级独裁制政权方案的确立”也有相关论述,第138页。
    ⑧《中央局关于全国政治情形及党的策略的报告》,《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年,第367页。
    ①《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俄国代表第14次会议第8号记录》,《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6—1927)》上册,第432页。
    ②1926年11月12日,罗亦农在上海活动分子会上的报告,《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85页。
    ③1926年11月6日,彭述之在上海活动分子会上的报告,《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67页。
    ④《中共上海区委通告(第八六号)》,《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83页。
    ⑤中共上海区委通告(第八六号),《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82页。
    ①《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第278页。
    ②中共中央为此形成了《中央政治局对于国际第七次扩大会议中国问题决议案的解释》,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第12页。
    ③中共上海区委秘书处通讯(第十一号),《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120页。
    ④中共上海区委特别通讯(第一号),《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131页。
    ⑤1927年3月15日,1927年3月15日,罗亦农在上海活动分子会上的报告。《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324页。
    ⑥1927年3月25日,上海区委扩大活动分子会会议记录“区委的报告”。《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395页。
    ⑦1927年3月26日,上海活动分子会议上区委的报告。《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406页。
    ①1927年2月26日特委会会议记录。《档案与史学》(补充文献)上海市档案馆收藏(光盘)。
    ②《中共上海区委秘书处通讯》第12号,1927年3月4日
    ③《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169页
    ④《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171页。
    ⑤《上海自治市的运动计划》、《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中共上海>》1925——1926年,第406、407页
    ①中共上海市执行委员会:《为总同盟罢工告上海市民书》,《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33页。
    ②上海区委召开活动分子会议记录1927年2月2日上午9时。
    ③《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296页。
    ④上海区委召开各部委书记、产总主任联席会议记录1927年3月6日上午9时半。《档案与史学》(补充文献)上海市档案馆收藏。
    ⑤上海区委全体委员会议记录。1927年3月8日上午10时,《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296页。
    ⑥《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302页。
    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128页。
    ②中共上海市特委会议记录1927年2月26日晚8时,《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192页。
    ③中共上海市特委会议记录1927年2月25日晚8时,《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178页。
    ④上海区委召开各党团书记会议记录1927年3月3日上午8时。《档案与史学》(补充文献)上海市档案馆收藏(光盘)。
    ⑤上海区委召开各部委书记、产总主任联席会议记录1927年3月6日上午9时半。《档案与史学》(补充文献)上海市档案馆收藏(光盘)。
    ①见本文第138页,“建立一个工农小资产阶级的独裁制方案的确立”的相关论述。
    ①《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八十年》第8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432页。
    ②《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431页。
    ③《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433页。
    ④《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433页。
    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327页。
    ②《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431页。
    ③《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431页。
    ④恽代英在1924年《中国青年》第18、19期发表《评国民党政纲》,指出:“将来的选举,不应以地方人口的比例为主,而应以职业的类别为主”。
    ⑤陈独秀:《中国之大患——职业兵与职业议员》,《向导》第19期。
    ⑥《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327页。
    ⑦《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327页。
    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327页。
    ②《人民周报》第49期,《介绍上海市民代表会议市政府组织条例》。
    ③《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第433页。
    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677页。
    ②邓中夏:《1926年之广州工潮》,《邓中夏文集》第372页。
    ①邓中夏:《1926年之广州工潮》,《邓中夏文集》第373页。
    ②瞿秋白:1927年2月《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4,第498页。
    ③瞿秋白:1927年2月《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4,第525页。
    ④见本文第三章关于“共产党人围绕领导权问题展开的讨论和论述”,第96页。
    ⑤瞿秋白:1927年2月《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4,第473页。
    ①瞿秋白:1927年2月《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4,第474页。
    ②瞿秋白:1927年2月《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4,第527页
    ③邓中夏:《1926年之广州工潮》,《邓中夏文集》第371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年,第79页。
    ①瞿秋白:《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1927年2月,《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4,第485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第57页。
    ①1926年9月《中央致粤区的信》和《对于国民党十月扩大会议的意见》、10月《对于目前时局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央局关于最近全国政治情形与党的发展报告》等文件中都明确、具体地分析和部署了“迎汪复职”、扶持和帮助国民党左派的原则。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第23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389页。
    ④中共中央12月会议《关于湘鄂赣三省农运决议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395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第339页。
    ②《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第308页。
    ③对于国民政府从广州迁至武汉的决定,中国共产党1926年年底以前是不主张迁都的,担心武汉的左派势力小,迁都会导致政权落在国民党右派手里。1926年9月20日《中央政治通讯》上登载的中共中央“对于国民党十月扩大会议的意见”和中央发布的“中央局关于最近全国政治情形与党的发展报告”,中国共产党不主张国民政府迁到武汉的态度非常明确。随着形势的变化,在国民政府迁至武汉后的整个武汉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武汉政府始终是支持、帮助和积极参予的。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第13——14页。
    ①《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324页。
    ②同上,329页。
    ③《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332页。
    ④《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第331页。
    ①《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第312页。
    ②《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第307——308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第37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第37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第44页。
    ②布兰特:《斯大林在中国的失败》第135页,哈佛大学1958年版。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第56——57页。
    ②《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321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第57页。
    ④1925年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政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组成一个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民主政权。这个政权应该是通过各革命阶级、党派联合斗争推翻军阀统治、召集国民会议产生的民主政权。见本文有关“国民会议”的主张和“革命民众联合政权”思想的论述。
    ⑤研究和分析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指导的相关论文近几年已经发表很多,而且有相当的深度,本文只从与政权有关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①《周恩来选集》上卷第167页。
    ②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三阶段理论,本文第三章在“共产国际在领导权问题上对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与影响”一节有过论述。见本文第107页。
    ③《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三辑第307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④斯大林的三阶段理论也是大革命后期武汉工人运动“左”的倾向和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一部分人犯左倾错误的重要理论根源。参见:向青、石志夫、刘德喜主编《苏联与中国革命》第259页。
    ①在1926年4月1日的联共政治局通过的文件中就谈到了1925年10月和12月德法和德比先后签订的边界协定问题,指出这是反苏联盟。《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3辑,第194——198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②同上。
    ③《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3辑,第194——198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④《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3辑,第665页
    ⑤《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1辑,第695页。
    ①中共广东区委曾拟订了在国民党二大选举时共产党人争取在中央委员中占三分之二或一半、驱逐胡汉民许崇智的方案;陈独秀主持中共中央制订了一个反击蒋介石“三二0”事件的计划,并派彭述之到广州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执行该计划(参见:彭述之《评张国焘<我的回忆>——中国第二次革命失败的前因后果和教训》,香港前卫出版社,1975年,5、6页),但是由于鲍罗廷的反对,特别是他事实上已经根据莫斯科的指示接受了事件的后果和“整理党务案”,因而中国共产党人的回击方案失去了任何实际的意义。
    ②《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1辑,第704页。
    ③《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1辑,第730页。
    ④《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3辑,第210——217页。
    ⑤1926年4月26日联共政治局会议认为:“国共破裂的问题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这种破裂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共产党“要在内部组织上向国民党左派作出让步,重新安排人员。”《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3辑,第236、237页。
    ①《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3辑,第604、623页。
    ②蔡和森:《党的机会主义史》,《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第76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①《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3辑,第479页。
    ②《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3辑,第530页。
    ③《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3辑,第588、589页。
    ④斯大林分别在10月29日和11月11日主持联共政治局会议,作出决定,拒绝了远东局和维经斯基的主张和建议,指出:这些建议和主张是“左的幻想”,它会招致吓倒国民党并“使它向右转”并“与右派结成联盟”的后果,并且,不准发动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禁止开展工农群众斗争,批评发动农村斗争“会削弱国民党的战斗力”,等。(《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三辑,第604、623页。)
    ⑤《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三辑,第623页。
    ①斯大林:《中国革命问题》,《斯大林全集》第九卷,第204页。
    ②彭述之:《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六大以前》第797——798页。
    ③陈独秀:《在五大的政治报告》,《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第3辑,第50页。
    ④《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329页。
    ⑤罗易:《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关系和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罗易赴华使命》第289页。
    ⑥中共中央12月会议《关于政治问题决议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二册,第400页。
    ①瞿秋白:《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第三册,第212、213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第三册,第234——237页。
    ①《南昌起义》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第87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四卷,第4页。
    ③比如:《党的文献》2005年1期潘敬国的“中国共产党复兴左派国民党政策微探”,2004年第7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钟小敏黄国华的“1927年中国共产党政策转变与三大起义比较研究”,《中国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郁晓航的“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共与国民党左派关系的影响”,等。
    ①《中央通告第十三号——为叶贺失败事件》,《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第329页。
    ②《南昌起义》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第42页。
    ①主席团成员有宋庆龄、邓演达、贺龙、郭沫若、恽代英、张发奎、谭平山等7人组成。
    ②《南昌起义》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第87页。
    ③6月30日,布哈林在《真理报》上发表题为《中国革命当前的形势》的文章,设想在危机的中国组成雅各宾式的左派“革命委员会”,“这个革命委员会就是新的领导机关,一切党务、政治、军事……都棣属于委员会的指导之下,……为全国革命的民众所拥护而为唯一的革命领导机关”。《苏联(真理报)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选编》第一辑,第493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第339页。《李立三的报告——八一革命之经过与教训》。
    ①《南昌起义》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第83页。
    ②人民出版社《南昌起义资料》第47页。
    ③人民出版社《南昌起义资料》第42,61页。
    ①《广州起义资料》人民出版社1983,第5页。
    ②《秋收起义》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2。第4页。
    ③《秋收起义》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2。第13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第307——309页。
    ①《秋收起义》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2。第16页。
    ②《秋收起义》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2。第16——17页。
    ①《秋收起义》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2。第22——24页。
    ②《秋收起义》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2。第33页。
    ③9月8日,彭公达、易礼容联名签发的《夺回长沙建立中国革命委员会湖南分会的命令》中,明确了“革命委员会”的名称。事实上表明了新成立的湖南革命委员会是与南昌起义后建立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相对应的省级政权组织机构。
    ④《秋收起义》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2。第35页。
    ⑤《秋收起义》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2。第51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第270——280页。
    ②中央档案馆《南昌起义资料》第89页。
    ①唐志宏、谭继和主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稿》第79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第198——213页。
    ①《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345页。
    ②《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347页。
    ①《秋收起义》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2。第16页。
    ②《周恩来选集》上卷,第167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第312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第313页。
    ②当9·19决议通过之时,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也举行了第三次大会,作出了宁汉沪三中央党部和宁汉两政府合并组成统一的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的决定。这样,国民党也算完成了党内的统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再使用国民党的名义已经没有意义,所以说,中共中央决定停止国民党左派政策、开展苏维埃运动的政策是十分及时的。
    ③《土地革命记事》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第479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第316——321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第374——375页。
    ③同上。
    ①《广州起义》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2。第9页。
    ②《广州起义》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2。第9页。
    ③《广州起义》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2,第57页。
    ④《中共中央致南方局暨广东省委信》,1927年9月,中央档案馆藏。
    ⑤《广州起义》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2。第2页。
    ①《八七会议》,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第172页。
    ②《广州起义》,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2。第77页。
    ③《广州起义》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2,第39页。
    ④同上第42页。
    ⑤同上,第404页。
    ①《广州起义》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2,第123——126页。
    ①《广州起义》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2。第121页。
    ②《广州起义》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2。第119页。
    ③《广州起义》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2。第112页。
    ①拉贝·库恩:《共产国际文件汇编》第2册,第454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第370页
    ③《共产国际速记记录》第3卷,第383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10页。
    ②一些学者认为:导致中国知识分子的“民主观”在五四时期转向带有平民、大众色彩的“平民主义”的重要原因,一是受一战后世界劳工运动兴起的影响和国内军阀政治腐败的现实的刺激;另一方面也受了美国思想家杜威的影响。见《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朱育和蔡乐苏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①李守常:《平民主义》,《百科小丛书》第15种,商务印书馆出版,1923年1月。
    ②陈独秀《劳动者底觉悟》,《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第135页。
    ③独秀:《劳工神圣与罢工》,《新青年》第8卷4号。1920年12月1日。
    ④陈独秀《山东问题与国民觉悟》,《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第19页。
    ⑤毛泽东《创刊号宣言》(湘江评论创刊号)1919年7月14日,见《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第415页,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
    ⑥指1920年新民学会组织的一次庆祝十月革命胜利三周年的一次示威游行,被湖南省长赵恒惕镇压。
    ⑦马连儒、柏裕江编:《毛泽东自述》第44页,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①毛泽东《创刊号宣言》(湘江评论创刊号)1919年7月14日,见《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第415页,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
    ②有学者认为:《湘江评论》期间,毛泽东文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对平民运动的关注。杨河:《五四时期毛泽东的思想倾向及其转变过程》,载于:赵存生、陈占安主编《北京大学——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③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指出了庶民的胜利,就是民主主义的胜利,是劳工主义的胜利……。见《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第161页,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
    ④李守常:《平民主义》,《百科小丛书》第15种,商务印书馆出版,1923年1月。
    ①李守常《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新青年》第9卷第6号,1922年7月1日。
    ②一些外国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学者认为李大钊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的“温和派”是接受“资产阶级民族革命”观点的一派。他们从李大钊由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轨迹中,去寻找他思想的起点:“中西哲学组合的奇特体系”(见本杰明·I·史华慈著《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认为他是一个偏重于思辩哲学的历史学教授,这使得他善于从宇宙角度思考问题,寻找普遍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他成为中国第一个接受和宣传十月革命的思想家、革命家的原因。李大钊把自己平民政治主张与当时的联邦政治、自由政治等同的观点,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党刚刚成立的时候,早期共产党领导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不成熟。
    ③瞿秋白:《自民权主义至社会主义》,《新青年》季刊第二期(1923年12月20日出版)。
    ①瞿秋白《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之各种方式》,《前锋》第一期,1923年7月1日出版。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第37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11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11页。
    ⑤《瞿秋白选集》第293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⑥《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8,第391页
    ⑦《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8,第487页。
    ①瞿秋自:《北伐的革命战争之意义》,《瞿秋白选集》第294页。
    ②《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8,第411页。
    ③瞿秋白:《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1927年2月。这是瞿秋白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以批判彭述之的方式写了本文,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散发的。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8。
    ④《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8,第487、488页。
    ①《瞿秋白选集》第27页。
    ②《瞿秋白选集》第293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③《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8,第411页。
    ④《瞿秋白选集》第21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10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11页。
    ②见《中共中央第三次代表大会文件》,《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110页。1925年10月中共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通过的<议决案>中谈到“不仅无产阶级,而且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及智识阶级”等革命阶级起来参加革命,争取建立“中国平民政权”。1927年,“八七”会议上,8月中央第八号通告中“领导工人群众……,夺取城市政权,建设平民政府”,10月中国共产党为辛亥革命纪念告民众书中提出的政权口号是“建立平民代表会议的政府”11月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文件中这样表述道:“中国人民要完全战胜帝国主义,只有推翻统治者阶级,建立新的革命政权,真正的平民政权——苏维埃政权”,11月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文件中这样表述道:“中国人民要完全战胜帝国主义,只有推翻统治者阶级,建立新的革命政权,真正的平民政权——苏维埃政权”。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398、399页。
    ④子任(毛泽东):《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政治周报》第4期。
    ⑤陈独秀《我们如何继续反帝国主义的争斗》,《向导》周刊第126期,1925年8月。
    ⑥见本文第203页,注释3。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年。第37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年。第229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年。第291页
    ④本文在分析上海市民政府的建立时已经谈到这个问题,在此不赘述。见本文第145——158页。
    ⑤事实上,共产国际和中共认可的武汉政府,其主要成员,如:汪精卫、唐生智、朱培德、冯玉祥、阎锡山等,背景复杂,不属于工农小资产阶级的代表范围。
    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年。第326——328页。
    ⑦《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年。第322页。
    ①同上,第321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年,第379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7年,第375页。
    ④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8,第391页。
    ⑤本文前面已经提到了这个问题(见前第205页)。1925年10月,中共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通过的《中国现时的政局与共产党的职任议决案》中就把平民政权,明确指出:“革命民众政权之建立和中国之统一,是全国各阶级共同的口号”,《议决案》中的“中国平民政权”不仅有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还有“城市里民主派”,甚至包括了“一部分反对奉系的军队(指冯玉祥的国民军)”《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第398,399页。
    [1]《大公报》长沙大公报馆编,1922——1927年,人民出版社1980年影印本。
    [2]《共产党》月刊,1920——1921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影印本。
    [3]《前锋》1923——1924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影印本。
    [4]《人民周刊》1926,2月——1927年4月,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5]《战士》1925,12——1927年4月,中共长沙湖南区委主办,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6]《向导》周报,1922——1927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影印本。
    [7]《新青年》季刊1923——1926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影印本。
    [8]《新青年》月刊1920——1922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影印本。
    [9]《新民学会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0]《政治生活》1924——1926年,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11]《政治周报》广东政治周报社编,1225——1926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影印本。
    [12]《中国青年》,1923——1927年,人民出版社1956年影印本。
    [13]《六大以前》,人民出版社1981年。
    [14]《“一大”前后》1——3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5]《“二大”和“三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6]《共产国际 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3辑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17]《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1919——1928)。
    [18]《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11辑,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9]《共产国际五大速记记录》莫斯科1925年版。
    [20]《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
    [21]《广州起义》(资料选集)中央档案馆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8。
    [22]《广州起义》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23]《南昌起义》(资料选集)中央档案馆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10。
    [24]《南昌起义》南昌八一纪念馆编,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6。
    [25]《秋收起义》(资料选集)中央档案馆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3。
    [26]《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27]《毛泽东思想研究》1992——2006年。
    [28]《近代史研究》1988——2006年。
    [29]《档案与历史》1987——2002年。上海档案馆编。
    [30]《历史研究》1979——2006年。
    [31]《党的文献》1995年——2006年。
    [32]《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上海档案馆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3]《上海革命历史文献》一、二、三、五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出版。
    [34]《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第一、二册,彭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3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5辑,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出版。
    [36]《中国国民党党史文献选编》(1894—1949),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编。
    [37]《中共中央政治报告选辑》(1922—1926)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
    [38]《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上)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资料组编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9]《中共党史参考资料》1、2、3,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
    [40]《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一卷,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
    [41]《中共党史资料》第2、3辑,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资料组编写,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
    [43]《中共党史研究》1989——2006年。
    [1]《陈独秀文章选编》中、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2]《陈独秀著作选》第一、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瞿秋白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
    [4]《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
    [5]《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人民出版社1980年。
    [6]《李大钊文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9]《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0]《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斯大林全集》第9、11卷。人民出版社1954、1955年。
    [12]《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3]《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4]《张太雷文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
    [15]《周恩来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16]《周恩来选集》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17]《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
    [18]《包惠僧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83年。
    [19]张国焘:《我的回忆》(上、下),东方出版社2004年。
    [20]布兰特《斯大林在中国的失败》,哈佛大学1958年。
    [21]唐志宏、谭继和主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稿》,成都出版社1993年。
    [22]李玉珍编译《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23]向青《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24]张喜德《中共对国民党政策的三次转变与共产国际》,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
    [25]陈廷湘《创建新中国的思考》,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
    [26]黄修荣《国民革命史》重庆出版社1992年。
    [27]向青、石志夫、刘德喜主编《苏联与中国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
    [28]段浩然、肖生主编《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策略》(1921——1949),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
    [29]陈廷湘主编:《中国现代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30]杨奎松:《中共与莫斯科的关系》(1920年——1960年),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
    [31]李玉贞:《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32]达林:《中国回忆录》,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33]黄元起主编:《中国现代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34]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35]来新夏主编《北洋军阀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36]黄征、陈长河、马烈编,《段祺瑞与皖系军阀》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37]王鸿宾 编《张作霖和奉系军阀》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38]陈志让 编《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
    [1](美)本杰明·I·史华慈(Benjamin I Schwartz)著《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陈玮译。
    [2](联邦德国)郭恒钰著《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1923——1927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统一战线),三联书店出版1985年。
    [3]《外国资产阶级对于中国现代史的看法》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商务印书馆1965年。
    [4]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5]《国际评论》(1926——1927年),莫斯科中山大学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
    [6]《共产国际文献汇编》第1——3册,贝拉·库恩编,中国人民大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版。
    [7]达林著《中国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8](美)丹尼尔·雅各布斯著《鲍罗廷——斯大林派到中国的人》,殷罡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
    [9]《苏联<真理报>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选编》第1——3辑,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等译,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1986、1988年版。
    [10]《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苏联学者论文选译》,徐正明、许俊基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莫斯科与中共》,苏共中央马列研究院编,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12]《共产国际文件》第1——3卷,珍妮·德格拉斯编,北京编译社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东方出版社1963、1964、1986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