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生成与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教育机会均等过去意味着什么?现在意味着什么?将来又意味着什么?谁承担这种均等的义务?几十年前,由美国学者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提出的上述追问发展至今仍然撞击着每一个关注贫困生入学问题的学者的心灵。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贫困生资助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自1999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表明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地方院校的推进更是困难重重。为了缓解地方院校贫困生的资助难题,生源地助学贷款在部分省市应运而生,在农村地区由农村信用合作社负责实施。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通过农村信用社以小额农业贷款的形式逐渐拉开帏幕,并得到了地方政府的一定支持(较为有限)。它缓解了部分经济困难家庭子女的上学难问题,因此,在农村地区受到农户的欢迎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借贷农户的家庭经济状况相对容易鉴别和跟踪,所以农村信用社对贷款发放和回收具有信心。但是,农村信用社推行生源地助学贷款也面临一定的困难:如生源地助学贷款缺乏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助学”性不强;农村信用社本身的历史遗留问题也需要通过改革解决;缺乏风险处理的有效机制,政府的相应责任“缺位”等。同时,作为具有外部性的混合产品,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实施使政府、高校的效用得到改善,但是他们并未因此给农村信用社提供相应的补偿。由此导致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规模受到限制,社会效用受到影响。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实施,具有国家助学贷款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道德、习俗、惯例、舆论、非正式组织、血缘亲情等非正式约束的力量。非正式约束在农村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并制约和规范着农民的日常行为和经济生活,它因而能够较大程度地降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风险,同时也是农村信用社愿意承办生源地助学贷款的重要原因。然而,农村社会中正式制度的影响作用较为有限,加之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正式制度建设不足,上述因素导致生源地助学贷款中相关利益各方的收益与责任产生不均衡,并使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所以,现行的制度安排是不合适的,它造成生源地助学贷款效率低下。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也有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市场经济力量的渗透对正式制度的需求日益加强;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后地方性、合作性、自主性的增强;中央政府寻求贫困生资助获得解决的动机较强,并由此引致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助学贷款制度安排上的博弈;地方院校贫困生资助资源配置不足、助学贷款业务发展缓慢的状况急需得到解决等等。上述背景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至关重要,并成为其发展的机遇。但尤为重要的是,如何把握上述机遇并将其运用到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改革发展中,并非易事。因此,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来讲,这些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既取决于外部的条件支持,又取决于发展模式的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发展的外部条件也将逐渐完善,而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未来发展也需要以“未雨绸缪”之势应对上述变化,因而合适的制度安排就显得非常重要。具体的发展思路如下:首先,要均衡相关利益各方收益和责任,这是保证生源地助学贷款顺利发展的基础。其次,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到生源地助学贷款中,将会有力地推动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最后,在发展模式设计上,生源地助学贷款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辅助形式存在,由政府与农村信用社联合提供,并与大学生面向基层和农村就业的制度配合使用。上述制度安排考虑了我国的实际情况,体现了政府、农村信用社、高校和农户(学生)的收益与责任,因而具有可行性。
     总之,只有在各方积极参与和配合下,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才能促进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正如瑞典教育学者胡森(Torsten Husen)所说:“根据教育面前机会均等的现代的和更加激进的概念,为了实现在生涯中和生活质量上更大的平等这一长远目标,应当在一个含有学校但比学校更加宽广的背景中,即在整个社会中采取行动。教育改革不能取代社会改革”。
What did education equity mean in the past? What does it mean now? And what will it mean in the future? Who should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to ensure education equity? Those questions proposed by the American scholar Mr. James Coleman decades ago are now still touching the minds of all the scholars who are now concerning with the access of needy students to edu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aid to needy students becomes an unavoidable problem in the mas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vernment-subsidized Student Loans (GSSL) in 1999, they have been quite a lot of improvements and revisions to the policies, which show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SSL has not been smooth. And it is even more difficult to implement the GSSL in loc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order to solve or just appease these problems, the student-origin-based loans began to appear in some provinces, and in rural areas, the Country Creditable Cooperative undertook this kind of loans.
     The student-origin-based loans were first implemented by the Country Creditable Cooperative in the form of small-size agricultural loans and gained certain support from the local governments. To some extent, the loans helped to facilitate the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for part of the needy students, so the loans did become popular with the rural households and also bring about certain impacts. Since it is comparatively easier to identify the economic status of the rural households and also to track them later on, the Country Creditable Cooperative is confident in lending and recovering the loans. However, the Country Creditable Cooperative does have difficulties in implementing the student-origin-based loans because of the following reasons: the loans can not enjoy corresponding preferential policies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thus can not be considered as real“student-aid”loans; the Country Creditable Cooperative has a lot of old problems to be solved; there is no effective risk treatment mechanism for the loans; and the government is“absent”from some of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so on. Moreover, as a kind of mixed goods with externality,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udent-origin-based loans helped to improve the utility of both government and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but they did not bring about any corresponding compensation to the Country Creditable Cooperative. As a result,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origin-based loans was limited, and their social effects were also hindered.
     As far as the social foundation of implementation is concerned, the student-origin-based loans do not enjoy the corresponding advantages of the GSSL. In the rural areas, the informal institutions made up of morality, customs, conventions, public opinions, informal organizations, kinship and so on play very important roles in restricting and stipulating the behaviors of the farmers in their daily social and economic life. Of course, those above-mentioned items are also the“natural advantages”of the student-origin-based loans because they can greatly lower the risks of loans, and this is why Country Creditable Cooperative is willing to undertake the student-origin-based loans.
     However, the role of informal institutions is quite limited, and the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student-origin-based loans is far from sufficient, so the above-mentioned items will lead to imbalance between responsibility and benefit among all the stakeholders involved in the loans, and also the supply of student-origin-based loans can not effectively meet the needs. In a word, the present institutional system is not appropriate and thus leads to the low efficiency of student-origin-based loa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udent-origin-based loans also have favorable conditions: the formal institution is increasingly strengthened due to the change in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effect of market economy; after the reform in management and ownership system, the Country Creditable Cooperativ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localized, cooperative and autonomou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 trying to seeking new breakthroughs in the aiding the needy students and thus leads to the game of student-aid loans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the pressing situation caused by insufficient resource and student-aid loan business needs to be solved. All these background facts are cru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aid loans and will turn into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But most important of all, it is not quite easy to grasp the opportunities to facilitate the student-origin-based loans. In this senses, these facts are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origin-based loa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origin-based loans will depend on both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and the institutional design of their development model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reform in Country Creditable Cooperative,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of the student-origin-based loans will be gradually improved, of course, the appropriate institutional design is also very important and the design should get ready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tudent-origin-based loans. The detailed development design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first, a mechanism with the benefi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all the stakeholders involved should be established because it is the foundation to assur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student-origin-based loans; second, a government payment transfer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because the participation of both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will better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origin-based loans; at last,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student-origin-based loans should be designed as a complementary loan for the GSSL, and the student-origin-based loans should be provided jointly by government and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and also combined with the relative favorable policies when the loan-recipients are willing to work in grass-root or countryside units. The above-mentioned institutional design is based on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China; it represents the benefi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government, the Country Creditable Cooperativ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the farmer households (the students); it is quite feasible.
     To sum up, only when all the stakeholders actively participate and coordinate, only when appropriate institutions are established, ca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origin-based loans be facilitated. As what the Swedish education scholar Mr. Torsten Husen has said: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or even radical concept of education equity, actions should be taken in the whole society rather than just inside schools so as to ensure the long-term goals on equity in career development and life quality. In this sense, the educational reforms should never take the place of social reforms.
引文
[1] 崔邦焱.教育部 2005 年第 11 次新闻发布会.http://www.edu.cn/20050829/3148861.shtml
    [2] 我国高校收费标准的绝对数由于地区和学校层次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大致保持在4000~6000 元之间。参阅高校学费知多少.人民日报,2004 年 08 月 23 日第 5 版;在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每年的学费加上住宿费,基本上不超过千元。而最近几年,仅学费一项,大部分学校都定在了 5000 元左右。加上住宿费和其他杂费,往往要到六七千元。如果再加上其他生活费用,一个大学生的开销,每年要在万元上下。参阅朱四倍.高校收费何时才能比较完善[N].中国青年报.2004-09-0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 200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50228_402231854.htm
    [4] 谢湘.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一定要带着感情做.中国青年报,2005-02-25。根据 2005 年 8 月 29 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全国高校累计已审批贷款学生 153 万人,累计已审批合同金额122.5 亿元。
    [5] 郭永刚.央行:对发放助学贷款不得设限[N].中国青年报,2005-03-01
    [6] 有人会持不同看法。有观点可能认为,除了国家助学贷款之外还有其他形式的学生资助。但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学生资助中最重要的形式,资助力度才不过如此,其他资助形式的力度可想而知。据统计,2003 年全国高校各类奖学金<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设立的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研究生奖学金,也有学校自行设立的各种奖学金,还有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在学校设立的各种专项奖学金>发放总金额约为 33亿元;2003 年特殊困难补助总金额约为 4 亿元;2003 年全国高校学费减免金额约为 4 亿元。( 教 育 部 . 关 于 我 国 高 校 经 济 困 难 学 生 情 况 与 资 助 政 策 措施.http://www.edu.cn/20040831/3114359.shtml)也许还有观点会认为,86.7 亿元是贷款余额而不是贷款发生额,对这种看法的回应是,我们需要注意到过去 5 年的学生贷款绝大部分还没有进入还贷期,因而 86.7 亿元基本上接近贷款实际发生额。
    [7] 崔邦焱.教育部 2005 年第 11 次新闻发布会.2005-08-29
    [8] 据报道,2005 年 2 月 1 日由海南省教育厅、海南银监局等组织的首次高校助学贷款业务招标、开标大会“流产”,中行、农行、建行、工行 4 家商业银行暂拒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业务。详见任明超.海南:助学贷款依然是“水中月”[N].人民日报,2005-2-17:(13)。 2005 年 7 月 18 日,由于各商业银行竞标额与助学贷款招标标底存在较大差距,山西省 2005年度国家助学贷款招标工作最终“流标”。详见霞红.银行怕担风险助学贷款流标[N].太原晚报,2005-7-19: (A09)。 截止到 2005 年 2 月份的统计表明,即便是那些落实了贷款承办银行的省份,有些省份也只是落实了部分高校,那些省会城市以外的地市院校的助学贷款尚未落实,成为助学贷款的“老大难”。详见乔聿.国家助学贷款 道路越走越宽[N].人民日报,2005-02-17:(13)。 2005 年 8 月 29 日,教育部 2005 年第 11 次新闻发布会披露的海南、天津、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宁夏、甘肃、新疆 8 个省市的国家助学贷款基本上没有动作,最终的“受害者”还是这些省市所属地方院校的贫困生。
    [9] 由于农村学生多集中于地方所属一般院校,所以地方院校的贫困生比例一般要高于 20%。而普通高校每年的国家助学贷款借贷总额是按照在校生数的 20%、生均 6000 元/年计算确定的,这导致地方院校的贫困生获得国家助学贷款难度进一步加大。
    [10] 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5
    [11] Hong Shen, Wenli Li. A Review of the Student Loans Scheme in China [M]. Thailand Bangkok: UNESCO/IIEP, 2003.85-97
    [12] 从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过程来看,地方政府对该贷款的贴息正逐渐从不贴息向贴息转变,但各地方仍有差异。因为本研究要考察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历史发展,所以这里不把政府贴息作为必要条件
    [13] 张继焦.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14] 库利认为,初级群体是指人际关系亲密的群体,并指出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体是其主要形式,其中又以家庭为最。在初级群体中,人际关系是友谊而非利用关系,初级关系是作为利他主义而存在的,在这种初级关系中人们寻得了安全与发展(刘易斯·科塞著,石人译.社会学思想名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39)。基于库利的界定,后来的社会学家一般认为初级关系是关系亲密的社会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与之相对应的次级关系则指非亲密的工作性关系,如同事关系等
    [15] 刘豪兴,徐珂.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6] 农村社区泛指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由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人群组成,人们在生活上相互联系。一般而言,农村社区具有下述特征:第一,人口密度稀疏,同质性强。第二,经济生活简单,自给自足性强;第三,组织结构简单,劳动分工简单;第四,家庭起重要作用,血缘关系浓厚,邻里关系密切;第五,风俗习惯占据重要地位,民间宗教意识较深厚。具体请参阅刘豪兴,徐珂.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7] 参考了下述著作:袁亚愚.新修乡村社会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社会学概论》编写组.社会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18]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县级联合社管理规定》的通知[Z].1997 年 09 月 15 日)
    [19]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农村信用社省联合社管理暂行规定[Z].银监发[2003]14 号
    [20] Douglas Albrecht & Adrian Ziderman. Deferred Cost Recovery for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 Loan Progra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M]. Washington D. C: The World Bank.1991:47-48。
    [21] Adrian Ziderman & Douglas Albrecht. Financing Univers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M]. Washington D. C. ·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1995:88
    [22] D.B.约翰斯通著.沈红,李红桃译.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87
    [23] Nicholas Barr. A Way to Make University Universal [EB/OL]. http://search.ft.com/search/article.html?id=021121006352&query=Nicholas+Barr&vsc_appld=totalSearch&state=Form
    [24] Laura A. Boy. Discrimination in mortgage lending: The impact on minority defaults in the Stafford Loan program [J].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Vol. 37, Issue 1, Spring, 1997, 23-37
    [25] James Monks. Loan burdens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Vol. 20, Issue 6, December, 2001, 545-550
    [26] J. Fredericks Volkwein; Bruce P. Szelest etc.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tudent Loan Default Among Different Racial and Ethnic Groups [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Columbus, Ohio), vol.69, March/April 1998, 206-237
    [27] Baum, Sandy & Schwartz, Saul(1988), The Impact of Student Loans on Borrowers: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Repayment, Evidence from the New England Student Loan Survey [R]. U.S.: Massachusetts, 1988
    [28] S. Schwartz & R. Finnie. Student loans in Canada: an analysis of borrowing and repayment [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Volume: 21, Issue: 5, October, 2002
    [29] 早期研究的分类部分参考了赵中建先生的观点。见赵中建.学生贷款偿还方式的比较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5)
    [30] 张民选.对大学生直接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1992(3);别敦荣.国外实行大学生贷学金制度的经验[J].上海高教研究,1994(2);赵中建,学生贷款中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1994(3);李战鹰.学生贷款的是与非——国际上关于学生贷款问题的争议[J].比较教育研究,1998(2)
    [31] 张玉婷.克林顿政府的“社会服务计划”——大学生贷款计划[J].比较教育研究,1993(3);夏人青.日本贷予性奖学金政策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1994(4);赵中建.学生贷款偿还方式的比较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5);张民选.关于奖学金、助学金和贷学金政策的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1994(9);汪利兵.英国高校学生贷款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比较教育研究,1994(4);周满生.加拿大魁北克学生资助制度述评[J].中国高教研究,1996(6)
    [32] 赵中建.学生贷款中的“隐性补助”[J].高等教育研究,1994(2);赵中建.学生贷款偿还方式的比较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5);赵中建.学生贷款中拖欠偿还问题的比较分析[J].江苏高教,1995(5)
    [33] 田虎伟,周武君.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分析.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3);沈九林.国家助学贷款难以实施的症结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0(5);沈红,李庆豪.Policy and Practice of Student Loan Schemes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Presented to KEDI-UNESCO Bangkok Joint Seminar, Nov 20-23,2001, Gyeongju, Korea
    [34] 贾志兰等.大学生奖学金、贷学金与助学金制度的调查分析[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1(1);王飞,韩贵秋.国家助学贷款: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曙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
    [35] Hong Shen. Fee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Aid to Disadvantaged Students [J]. China Education Forum, Vol. 2, No. 1, June 2001
    [36] 胡进.国家助学贷款风险成因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1(3)
    [37] 沈红,张慧.国家助学贷款:银行的风险与机遇[J].中国高等教育,2001(22)
    [38] Hong Shen. The Most Urgent Problem in Student Loan Scheme in China: Repayment [J]. Harvard China Review. Spring 2004;李文利.中国助学贷款:颠簸与反思.数字财富[J],2004(10);陈方,冯永忠等.目前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现状及建议[J].中山大学学报论从,2004(6)。
    [39] 沈华,沈红等.学生贷款偿还负担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实证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沈红.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与实践中的既成矛盾[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李文利.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4(2)
    [40] 龙显均.从国家助学贷款看大学生诚信危机[J].中国高教研究,2004(4);黄德思,王璘.比较中外助学贷款,尝试建立“教育发展银行”[J].武汉金融,2004(7);刘志娟.从国家助学贷款看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必要性[J].档案学研究,2004(1);王永宁.助学贷款失信问题的分析及其根治措施[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3(12)
    [41] 连绍辉,郭子润,张友先.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分散机制分析[J].经济论坛,2003(12);王和,盛和泰等.建立我国助学贷款保险机制的构想[J].中国金融,2003(17);骆志芳,韩昭敏.解决助学贷款供需失衡的新途径:国家助学贷款证券化[J].中国审计,2003(18);安·玛莉.美国助学贷款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蔡江海.利用信用违约期权管理国家助学贷款的信用风险[J].2003(增刊);韩同高,李红.关于建立国家助学贷款担保基金的政策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4)
    [42] 陈浩,沈红.论国家助学贷款中银行利益的保障方式[J].江苏高教,2005(1);康小明.从准公共产品视角看我国助学贷款的市场失灵[J].教育科学,2004(4);张永强.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健康发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曹和平,林卫斌.信用制度缺失与高校助学贷款制度建立[J].中国高等教育,2004(9)
    [43] 杨晴,沈红.从法学视角分析国家助学贷款面临的两大难题[J].科技导报,2004(3);蒋一之.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伦理分析[J].江苏高教,2004(4)赵建军.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周雪莲.外部性、公平性与道德风险——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性分析[J].经济师,2004(12)
    [44] 蔡则详.中国助学贷款制度的完善与创新[J].金融研究,2004(2);沈红.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与实践中的既成矛盾[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
    [45] 吕士伟.供给约束与制度重构:国家助学贷款案例分析[J].金融研究,2004(3);周雪莲.外部性、公平性与道德风险——对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性分析[J].经济师,2004(12)
    [46] 具有代表性的有: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沈红教授所领导的团队以及东北财经大学吕炜教授领导的团队进行的研究
    [47] 人民银行老河口市支行所提供的数据。
    [48] 许海涛.生源地助学贷款为河北寒门学子助力[N].中国青年报,2003-8-28
    [49] 龙庄伟.副省长龙庄伟同志在贯彻全国高校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上的讲话(2004-9-6). http://202.206.116.189/jianghua/l2.htm
    [50] 石文芬,吴清萍.大力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促进教育事业发展[J].金融与经济.2002(7);严李锁,马占强.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调查和建议[J].西安金融,2004(10)
    [51] 文建华,龙太明等.当前生源地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2(5);王定福.推行生源地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政策建议[J].求索,2003(4);韩强.对太和县信用联社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调查报告[J].安徽农村金融,2004(10)
    [52] 黄佩飞,徐建平.就地贷款:助学贷款的一种好形式[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7)
    [53] 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在教育部 2005 年第 11 次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2005-8-29
    [1] 朱九思.将两张皮真正变成一张皮[A].参阅朱九思.竞争与转化.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108-110
    [2] L.V.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3] 关于假设的设定要不要符合现实,在经济学领域不同的经济学家因为其基本方法论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这里不作专门分析。比如,经济学领域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和制度经济学派,前者认为市场是稳定的、均衡的、单一价格信号的,并且制度是稳定的和不变的;但制度经济学却否定这种假设,并且认为制度本身是可变的,并且制度的设计和改变影响交易费用。
    [4] 比如,古典经济学派是以完全竞争市场为理论前提的,在这种环境中,对个体经济行为产生影响的就是市场价格,而相应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就表现为“利润最大化”;而在新古典经济学派中,“经济人”的利益外延扩大并与人的主观评价联系在一起,从而“经济人”追求的不再是单纯的“利润最大化”,而是主观效用最大化。
    [5] 经济学界对此的评价是:贝克尔的经济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研究、说明、甚至通过实验用数量来表示多种社会关系(迄今为止,经济学家对这些社会关系没有做过任何阐述),而无需怀疑有理性、会算计、追求最大利益的人这一公设”。总之,经济分析把传统上属于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学以及社会生物学等其他人文学科研究的课题统统纳入了经济学的领域,极大地开拓了经济学的视野,丰富了经济学内容。因此,经济学界有“加里·贝克尔的革命”之说。参阅:[法]亨利·勒帕日著,李燕生译.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35-275
    [6] 经济分析由经济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三种假定有机构成。所谓经济人假定,即“更明确更全面地假定最大化行为,假定家庭、厂商、工会或管理当局的效用或福利函数能够极大化”;所谓市场均衡假定,就是“假定存在着具有不同效率的市场以协调各方参与者——个人、厂商甚至国家的活动,并使这些行为彼此调和”;所谓偏好稳定假定,就是假定“偏好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且“富人和穷人之间、即使在来自于不同社会和文化的人们中间,偏好也没有很大的差异”。参阅[美]加里·S·贝克尔著,王业宇,陈琪译.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7
    [7] (美]加里·S·贝克尔著,王业宇,陈琪译.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11
    [8] 同上.19
    [9] 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7
    [10] 新古典经济学的全部观点都建立在一个基本假设下,即信息完全化,即经济人能够免费获得所有的信息。在信息完全化假设下,新古典经济学得出了市场能够完全出清的结论。由信息完全化假设,到完全竞争性市场理论的提出,再到“瓦尔拉斯均衡”以及“阿罗—德布鲁定律”的证明,最后到“帕累托境界”的描述,新古典经济学家一步步完成了“看不见的手”的论证。
    [11] 道格拉斯·诺斯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75
    [12] 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348-349
    [13] 这么认为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所秉持的产权制度为什么出现,为什么变迁,为什么能够稳定,实质上都是取决于与这些制度相关的经济主体所进行的成本——收益核算,以及核算者之间的力量对比。
    [14] [美]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中译本“前言”
    [15] 所谓“理性”,西蒙认为“广义而言,理性指一种行为方式,第一,适合实现指定目标;第二,而且在给定条件下和约束的限定之内”。([美]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3)换句话说,理性是经济主体在特定环境下为实现既定目标的采取的行为方式。
    [16] [美]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54。
    [17] 西蒙以下棋为例,说明人们在有限理性条件下的决策过程。棋手在上述限制条件下,往往不可能搜索到全部可行方案并从中选择最佳者。实际上一旦他发现了二个能将死对方的令其满意的策略,就会立即做出抉择,而不是搜寻一切可能将死对方的策略,并采用其中的最佳者。这样,最优化决策变成了满意化决策。古典理论中“追求最优的人”,变成了“寻求满意的人”。西蒙对理性经济人的批判,确有独到之处。与寻求最优的全面理性假设相比,寻求满意决策的有限理性假设具有更为坚实的经验基础。
    [18]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 16 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1999.2
    [19] 不过,资源是多种多样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变化,人们对不同资源的需要量因时空条件的不同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从总体来说,资源稀缺是一种常态,但是就每一种特定的资源来讲是否稀缺,以及稀缺的程度都是可变的。
    [20] 试想,如果政府能够提供充分的资助资源,凡是有需求的人都可以得到资助,即资助及其制度并不稀缺,则贫困生资助也不会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也就无需研究了。
    [21] 华勒斯坦等著,刘锋译.开放社会科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06
    [22] 马戎.不同学科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鉴与结合[J].民族研究,2002(5):34-37
    [23] 沃野.关于社会科学定量、定性研究的三个相关问题[J].学术研究,2005(4):41-47
    [24] 麻国庆.走进他者的世界[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6
    [25] 李强.应用社会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3-45
    [26] 而提到社区研究,就中国而言,不能绕开的一本著作就是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这是“费孝通以小型社区窥视中国社会的实验性范例”(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32)。这本著作通过对中国南方一个小乡村(江苏吴江开弦公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研究,如中国人的家、亲属、日常生活、田间劳作、土地占有、蚕丝业、畜牧业以及土地等等的观察与记录,来解释中国社会的基质和社会变迁的动力。当然,社区研究不是他运用的惟一方法,但是它是费氏切入中国社会的“时空坐落”,其“目的确是要了解中国社会,而且不只是这个小村所表现出来的中国社会的一部分,还有志于了解更为广阔更复杂的中国社会”(费孝通.社会调查自白[M].北京: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29)。但是,也正是从这本著作开始,引发了社区研究之于认识中国社会意义的争论:对中国这样一个与简单的原始社会有深刻差异的“复杂文明社会”进行社区分析,是否能体现中国社会的特点?换言之,社区研究针对的是小地方,而在大型的文明社会中,小地方无疑也是大社会的一部分,但是,它们是不是可以被视为大社会的“缩影”?(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33)
    [27] 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A].转自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14
    [28] 同上:318
    [29] 同上:319-320
    [1] 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2-57,130-134;章奇.中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政策分析[EB/OL].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2979
    [2]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Z],国办发〔2004〕51 号
    [3]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办山东省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通知[Z],济银发[2004]179 号
    [4]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湖北省生源地助学贷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Z],鄂政办发[2004]137 号
    [5] 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认真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保证高校贫困新生顺利入学的通知[EB/OL].http://www.pbc.gov.cn/detail_frame.asp?col=2020&id=10 &keyword=&isFromDetail=1,2004-08-26/2005-02-25
    [6] 金海忠.我省没有一名大学生因贫失学[N].浙江日报,2002-5-27(1)
    [7] 何勇.山东:助学贷款遭遇寒流[EB/OL].http://www.people.com.cn/GB/kejiao/41/20030112/9059 78.html,2003-01-12/2005-02-25
    [8] 数据来自笔者在 2005 年 3 月份对江苏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主任陈虎的访谈。
    [9] 许静,刘国云.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现实篇:无法惠及所有学生[N].燕赵都市报,2003-09-02(2)
    [10] 感谢人民银行襄樊市中心支行货币信贷与统计科提供的相关资料,本部分若不做特殊说明,相关数据均来自人民银行襄樊市中心支行货币信贷与统计科。
    [11] 江海生.为贫困学子搭建“绿色通道”——人行襄樊中支全力推动助学贷款建设纪实[EB/OL].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jcyd/200509270283.htm
    [12] 2002 年的规定为:“学生申请的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符合贴息条件的(全日制本科)学生,由学校依据银行结息凭证将贴息经费支付学生个人”;2004 年的规定如下:“省属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法定监护人或直系亲属,通过家庭居住地金融机构为学生申请的生源地助学贷款,经学校核实认定,报省教育厅批准后,其学费和住宿费贷款可享受国家助学贷款同等标准利息补贴”。
    [13] 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西南四省区联合课题组.西南地区农村金融信贷服务状况的调查报告[J].西南金融,2003(2):23-28
    [14] 王慧.我国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188
    [15] 冉学东.农信社改革成绩很大程度是靠政策扶持[EB/OL].http://biz.163.com/05/1228/05/261L200T00020QEV.html
    [16] 李光.我国农村投资金融体制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要参,2003(73):19-34
    [17]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16 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8,263
    [18] 兰德尔.资源经济学:从经济角度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政策的探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55
    [19] 准公共产品的特征是消费具有非竞争性但具有排他性或消费具有竞争性但无法有效的排他,前者如公共图书馆、电影院,后者如公用渔场、公共牧场等
    [20] 刘宇飞.当代西方财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0
    [21] 宋卫刚.政府间事权划分的概念辨析及理论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3(27):44-48
    [22] 宋立,刘树杰.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事权财权配置[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112-113
    [1] 马智胜,马勇.试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关系[J].江西社会科学,2004(7):121
    [2]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3]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86-88
    [4] [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487
    [5] 田成有.功能与变迁:法律在传统乡土农村的地位——历史视角下的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0(6):93-98
    [6] 吴祖谋.法学概论(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
    [7] 该调查的六个乡镇来自六个省的六个县。六个乡镇是通过非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的,即运用判断抽样方法选择的。在进行选样时,我们主要考虑地域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选取了六个不同地区。问卷调查 的方式是入户访谈,访谈对象是根据入户随即抽样表选定的,问卷共发放 30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2970 份。参阅陆益龙.乡村社会法制化的条件[A].参阅郭星华,陆益龙等.法律与社会——社会学和法学的视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97-208
    [8] 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戒[M].北京:三联书店,1999
    [9] 段 晓 梅 , 王 向 华 , 谢 玄 志 . 秦 东 地 区 农 民 法 律 意 识 现 状 的 调 查 分 析 [J]. 唐 都 学刊,2005(4):78-81
    [10] 鄢斌.法制现代化的农村视野[J].理论月刊,2004(3):159-164
    [11] 同[7]
    [12] 所谓“法律与关系距离之间的关系呈曲线型”,即关系密切的人之间法律少,随着关系距离的增加法律逐渐增多,但当人们生活的世界彼此隔绝时,法律又开始减少.参阅布莱克著,唐越,苏力译.法律的运作行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13] 道格拉斯·C·诺斯著,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4.49
    [14] 袁亚愚.新修乡村社会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54-69
    [15] 同上
    [16] 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A].见《梁漱溟全集》(第 1 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479
    [17] 黄光国,胡先缙.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80
    [18] Cheng, C. Y. The Concept of Face and Its Confucian Roots,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86(13):329-348
    [19] 同[17]:183
    [20] 贺雪峰.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5-7
    [21]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4-58
    [22] 关于道德和礼的区别,费先生给出了精辟的区分: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那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能自已。也就是说,礼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参阅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48-53
    [23] 尽管在中国的村落结构中,往往存在“单姓村”、“多姓村”和“杂姓村”的区别,但在后两种情况下,也经常是存在“主姓”或“大姓”。而且在通常情况下,村落事务往往取决于“主姓”的主导、统领和协调。在“杂姓村”中,也常常存在着势均力敌的几个姓氏,他们之间的联合或者决裂常常决定村务发展的具体状况。相关的实证分析,参阅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24]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5
    [25] 邓肯·米切尔(G. Duncan Mitchell)主编.蔡振扬,谈谷诤,雪原译.新社会学词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22-223
    [26] 同上.81-83
    [27] 同[14]:265-271
    [28] 同[25]:141
    [29] 同[21]:31
    [30] 同[14]:265-271
    [31] 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著作有:(1)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其中收录的梁治平的“乡土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强世功的“法律是如何实践的”、赵晓力的“关系/事件、行动策略和法律的叙事”以及郑戈的“规范、秩序与传统”对此都作了深入分析;(2)赵旭东.权力与公正.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通过对河北省赵县一个名为李村的田野调查,主要分析乡土社会中权威的“多元性”以及各类权威的建立过程和条件,其中探讨了国家法律与地方社区习俗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沟通和协作的途径。
    [32] 同[21]:54
    [33]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0-32
    [34]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和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5]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 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6] 参阅麻国庆.汉族的家族与村落:人类学的对话与思考[J].思想战线,1998(5):51-57
    [37] 依据 Giddens 的界说,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般历程是从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格局经历重大历史变动转变为国家——社会糅合的民族——国家格局,这一历程表现为社区和人的生活逐步被“国家化”。而所谓“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异,主要在于现代社会以民族——国家为特征,其突出表现是国家与社会的高度融合。参阅:王铭铭,王斯福.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3-24
    [38] 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家族、国家与社会[A].载王铭铭,王斯福.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0-127
    [39] 该书通过中国江南一个村庄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换”等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来探讨中国基层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费先生力图通过一个典型村庄了解造成中国农村经济危机和冲突的原因,以及寻求摆脱危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道路。在寻找摆脱乡村经济危机方法的过程中,费先生对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作了分析,并认识到农村社区中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家庭。他认为,家庭是功能整合的系统,家庭的经济生活是与家庭的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只有透过家庭的社会关系才能真正了解家庭乃至整个村庄的经济生活。(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总之,《江村经济》通过对一个农村社区社会结构及其运作的描述,勾画出一个由各相关的要素有系统地配合起来的整体,并进而从村落内部的社会结构分析中国社会变迁的动力。
    [40] 同[21]:27
    [41] 同[21]:52
    [42] 同[21]:10
    [43] 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40
    [44] 同上:7
    [45] 在该书中是一个较为关键的术语,但作者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基质可以概括为农村社会家族文化赖以存在的内在逻辑,它是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在该著作中,王沪宁认为村落家族文化的基质集中表现为八个方面:血缘性、聚居性、等级性、礼俗性、农耕性、自给性、封闭性、稳定性。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7-29
    [46] 在书中,他认为村落文化的基质<血缘性、聚居性、等级性、礼俗性、农耕性、自给性、封闭性、稳定性>与现代社会主义文化<社会性、工业性、开放性、广泛性、变革性>是不相适应的,村落文化存在的理由<生产水平、资源总量、自然屏障、社会控制、生育制度、文化因子>也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促成村落家族文化的消解的成分成倍增长。村落家族文化的消解是历史趋势,回复是特定现象。参阅: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89,231,279
    [47] 陆学艺.内发的村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5
    [48]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第三卷?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297-298
    [49] 农 业 部 软 科 学 委 员 会 办 公 室 . 农 业 金 融 与 信 贷 政 策 [M]. 北 京 : 中 国 农 业 出 版社,2001:229-243
    [50] 同上:183-190
    [51] 陈传波,丁士军.中国小农户的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80-181
    [52] 张友俊,文良旭.交易、契约机制与自律:合水县民间借贷个案研究[J].金融研究,2002(4):125-130
    [53] 同[49]:183-190
    [54] 同[49]:192
    [55] 同[51]:182
    [56] 同[49]:229-243
    [57] 同[51]:181
    [58] 同[52]
    [59] 中国人民银行娄底市中心支行调研组.农村民间借贷持续存在探析[J].武汉金融,2004(1):30-31
    [60] 在经济学中,资源稀缺性是最基本的命题。事实上,无论对国家、社会、团体组织还是个人,都需要对其所能支配的资源进行配置或预算管理,但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所以其资源配置受到约束。对于民间借贷,中国家庭本位的传统使家庭所有成员对其中任一个成员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里的父债子还并非是具体化的父亲和儿子,而是对家庭连带责任的强调。因此,家庭的资源配置会受到债务影响从而产生预算约束关系
    [61] 同[52]
    [62] 同[59]
    [63] D.B.约翰斯通著.沈红,李红桃译.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7
    [64] 赵海利.高等教育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32-37
    [65] 通常是“家破人亡”式的:比如为供养三个弟弟上学,周一至周五上课,周六周日进城卖淫的乡村女教师徐萍。详见傅剑锋,马小六.平时是天使 周末是魔鬼[N].南方周末,2006-02-23(A1-A2);山东济阳 16 岁少女赵云为供兄长上学,10 岁辍学拾荒六年。详细 情 况 见 王 娅 妮 . 山 东 济 阳 : 16 岁 的 妹 妹 拾 荒 供 哥 哥 上 学[EB/OL].http://www.cctv.com/news/society/20060220/102417.shtml;为筹学费命丧汉江的苦命 夫 妇 . 详 见 吴 忠 . 大 学 学 费 猛 于 虎 贫 困 农 民 夫 妻 为 学 费 丧 命[EB/OL].http://edu.people.com.cn/GB/1055/4061608.html,2006 年 01 月 25 日;靠捡破烂供养子女上学的单亲母亲候耐香.张红霞.靠捡破烂供女儿上大学 手术费愁倒单亲母亲[EB/OL].http://www.sx.xinhuanet.com/shsh/2006-02/28/content_6341200.htm。
    [66] 交易成本就是指交易过程中谈判、签约和履行合约的成本。具体来说,在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必须涉及到几种类型的成本:一是事前成本,事前成本是指交易前发生的成本,如果交易要签订书面合同,则合约的起草要花成本;即使是口头协议,也要交易双方协商交易的条件。二是事后成本,是指在交易达成后保证合同履行的成本。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成本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另一些场合,这些成本可能高不可攀。由于进行交易的个人都是有限理性的和机会主义的。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结合起来,导致了交易成本的增加。参阅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张卫东教授主讲的《制度经济学》课堂笔记
    [1] 钱雪飞.农民城乡流动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J].江西社会科学,2005(2):20-24
    [2] 贺雪峰.乡村治理与秩序——村治研究论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38-239
    [3] 卢福营.转型期的大陆农民分化[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2000(春季卷)
    [4] 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产权的定义为:“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参阅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1101。在这里,社会强制包括国家法律、伦理道德规范、习俗等;经济物品,是指能给人带来效用或满足的任何东西;权利在这里不仅包括人们通常说的使用权、转让权、收益权等,而且在每一类权利中,财产的所有者在社会强制下还拥有多种可选择的权利,例如转让权,他既有权选择市场拍卖的方式转让财产,也有权选择赠予的方式转让他的财产。
    [5] 股东中心模型立足于新古典企业理论假设,认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是一元的,即实现利润最大化,将这一假设延伸到治理过程中,就是股东利益取向是惟一的,是排他的,是至高无上的。这种模型被世界各国的企业所采用。但随着人们对企业行为的社会效应尤其是负外部性的日益关注,股东中心模型优先甚至惟一考虑股东利益的做法受到质疑,人们要求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兼顾各类利益相关者,使企业行为与社会期望相一致。参阅:华锦阳.转型时期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的关联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32-39)
    [6] 青木昌彦、钱颖一.转型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的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7] 晓力.农信社改革三忧[J].中国经济周刊,2004[39]
    [8] 帕雷托最优指的是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帕雷托改进则指的是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9] 乔·B.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18-220
    [10] 所谓公共选择理论,就是以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即所有个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前提,依据自由的市场交换能使双方都获利的经济学原理,来分析政府的决策行为、民众的公共选择行为及两者关系的一种理论流派。其突出特点是,将政治过程看作某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在这个“经济活动”中,政府是“生产者”、选民是“消费者”、选票是“货币”,而选举制度则等同于“市场制度”。参阅黄恒学.公共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9
    [11] 根据现代产权理论,对于任何一种稀有资源,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建立起一套对此资源的控制权和收益权。如果收益权(又可以分为合同性收益权和剩余收益权)与控制权(又分为合同性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是被结合在一起并落在统一主体上,那就是一个完整的产权(肖耿.产权与中国经济改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9)。否则,只会有残缺的产权。没有剩余索取权的控制权由于缺乏激励,从而不会认真的改进经营以追求收益,而没有剩余控制权的索取权要获取更多收益的追求也是没有保证的。
    [12] 郑泽华.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一般性考察[A].参阅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5-66
    [13] 谢平,徐忠,沈明高.农信社改革下一步[EB/OL].http://www.zgjrw.com/News/20051212/Main/ 312733872810.html
    [14] 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A].参阅 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5] 孙宁华.经济转型时期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经济博弈[A].参见范从来,沈坤荣,郑江淮等,转型中的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88-192
    [16]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Z].国办发〔1999〕58 号,1999 年 6 月
    [17]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Z].国办发〔2000〕6 号,2000 年 2 月
    [18]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Z].2000 年 8 月
    [19] 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发展的通知[Z].银发〔2001〕245 号,2001 年 7 月
    [20] 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切实推进助学贷款工作的通知[Z].银发〔2002〕38 号,2002年 2 月
    [21] 2005 年 8 月 29 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张保庆副部长的“点名”批评:目前仍有海南、天津、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宁夏、甘肃、新疆八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没有动作,部分高校、银行也对助学贷款工作不重视、不落实,至今全国仍有 400 多所高校没启动国家助学贷款。<根据《瞭望东方周刊》获得的一份教育部文件显示:截止到 2005 年 6 月 30 日,海南、天津、黑龙江三地按新机制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人数和金额均为零;内蒙古批准贷款的学生仅有 12 人,合同金额 4.08 万元;青海、新疆、宁夏、甘肃四地按新机制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人数和金额也很少,所属的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 2005 年 9 月 1 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公布相应的“惩罚”措施:再给八个地方一个月的整改期,到十月上旬,对经查仍不落实、群众反应强烈的地方和高校;教育部、财政部将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采取惩罚性措施。财政部将采取的措施是:不安排对地方高校的共建经费,并减少今年教育专项的转移支付资金;对财政困难且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开展得好的省份,用“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奖励支持。教育部将采取的措施是:明年一律调减这些地方和有关高校的大专(高职)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计划;暂停这些地方和有关高校硕士、博士点的审批;今年已经审批的硕士、博士点,亦暂缓执行,不公布,不下达;暂停对新设置高校、高校升格、高校更名的审批工作;暂停教育部与这些地方的高校共建工作等等。参阅张悦.教育部“被迫”捍卫中央部门权威[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7/3668512.html,2005-09-05
    [2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3]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Z].中青联发[2005]14 号
    [1] 韩雪萌.加强窗口指导鼓励业务创新银监会督促金融机构强化对“三农”信贷支持[N].金融时报,2006-03-31
    [2] 财政转移支付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二是横向转移,三是纵向与横向转移的混合。在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进行无偿的财政资金转移的制度。目前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方式有 6 种,即税收返还、原体制补助、专项补助、过渡期转移支付补助、各项结算补助和其他补助;转移支付在结构上分为一般转移支付(无条件拨款)和专项转移支付(有条件拨款)两类。“一般转移支付”主要体现为中央对地方的财力补助,地方政府可以自主安排支出,增加地方财政实力,解决中央与地方财力分配纵向不平衡问题。这包括税收返还、原体制补助以及 1995 年开始实施的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等。“专项转移支付”则主要服务于中央的特定政策目标,地方政府应当按照中央政府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包括中央对地方实行的工资、社会保障、环保、抗灾救灾、扶贫帮困等方面的转移支付。
    [3] 相 关 文 献 可 以 参 阅 : 阎 坤 . 转 移 支 付 制 度 与 县 乡 财 政 体 制 构 建[EB/OL].http://www.mof.gov.cn/news/20050905_1825_8597.htm,2005 年 7 月 13 日;陈秀山,张启春.我国转轨时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体系及其分层问题[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2):6-10;李向云,杜元钰,金志训.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现状分析及改进思路[J].宏观经济管理,2004(11):38-40
    [4] 近年来我国一些欠发达地区财政收支矛盾尖锐,一方面由于财政困难,地方税收经费来源不足,征管手段落后,以致税收流失较多;另一方面为了保证财政支出,寅吃卯粮,收过头税现象比较普遍。由于税收征纳双方都不能严格依法办事,使地方税收的征管缺乏规范,征收主体缺位和监控手段的落后又使未申报户和漏管户上升。这样就导致财政上的刚性支出迫使地方税收的“收入弹性”较大。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Z].中办发〔2005〕18 号
    [7] 详细分析请参阅:黄维.国家助学贷款转移支付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22-49
    [8] 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探讨综述[N].中国财经报,2005-09-20
    [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发布的《200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 年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为 505 万(含独立学院与高职高专)。以 20%的贫困生比例、生均 2,000元的贷款额度计算,则农村信用社需要提供的贷款本金最高为 20.2 亿元,这对各省市的农村信用社来讲是可以承受的(2005 年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达到 10,071亿元。其中,农户贷款 7,983 亿元。参阅韩雪萌.加强窗口指导鼓励业务创新 银监会督促金融机构强化对“三农”信贷支持[N].金融时报,2006-03-31)。
    [10]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苏珊?温.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36-142
    [1]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苏珊?温.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2]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 16 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1999
    [3] 别敦荣.国外实行大学生贷学金制度的经验[J].上海高教研究,1994(2)
    [4] 布莱克.法律的运作行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5]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6] 陈传波,丁士军.中国小农户的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7] 陈秀山,张启春.我国转轨时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体系及其分层问题[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2)
    [8] 崔邦焱.教育部 2005 年第 11 次新闻发布会[EB/OL].http://www.edu.cn/20050829/3148861.shtml
    [9] 道格拉斯·C·诺斯著,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4
    [10] D.B.约翰斯通著,沈红,李红桃译.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1] 邓肯·米切尔.新社会学词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2]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 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3] 段晓梅,王向华,谢玄志.秦东地区农民法律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J].唐都学刊,2005(4)
    [14] 范从来,沈坤荣,郑江淮等,转型中的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5]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6] 费孝通.社会调查自白[M].北京: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
    [17]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8]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9] 福柯.规训与惩戒[M].北京:三联书店,1999
    [20]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Z].中青联发[2005]14 号
    [21] 郭星华,陆益龙等.法律与社会——社会学和法学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2] 郭永刚.央行:对发放助学贷款不得设限[N].中国青年报,2005-03-01
    [23]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Z],国办发〔2004〕51 号,2004 年 6 月
    [24]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Z].国办发〔1999〕58 号,1999 年 6 月
    [25]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Z].国办发〔2000〕6 号,2000 年 2 月
    [26] 韩强.对太和县信用联社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调查报告[J].安徽农村金融,2004(10)
    [27] 韩雪萌.加强窗口指导鼓励业务创新银监会督促金融机构强化对“三农”信贷支持[N].金融时报,2006-03-31
    [28] 贺雪峰.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29] 贺雪峰.乡村治理与秩序——村治研究论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0]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湖北省生源地助学贷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Z],鄂政办发[2004]137 号,2004 年 9 月
    [31] 华锦阳.转型时期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的关联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2] 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3] 黄光国,胡先缙.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4] 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09
    [35] 黄佩飞,徐建平.就地贷款:助学贷款的一种好形式[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7)
    [36] 黄维.国家助学贷款转移支付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7]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和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8] 江海生.为贫困学子搭建“绿色通道” [EB/OL].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jcyd/200509270283.htm
    [39] 蒋一之.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伦理分析[J].江苏高教,2004(4)
    [40] 教 育 部 . 关 于 我 国 高 校 经 济 困 难 学 生 情 况 与 资 助 政 策 措施.http://www.edu.cn/20040831/3114359.shtml
    [41] 金海忠.我省没有一名大学生因贫失学[N].浙江日报,2002-5-27(1)
    [42] 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43] 李光.我国农村投资金融体制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要参,2003(73)
    [44] 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5] 李强.应用社会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6] 李向云,杜元钰,金志训.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现状分析及改进思路[J].宏观经济管理,2004(11)
    [47]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第三卷?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48]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 (第 1 卷)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49] 刘豪兴,徐珂.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0] 刘易斯·科塞.社会学思想名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1] 龙显均.从国家助学贷款看大学生诚信危机[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52] 龙庄伟.副省长龙庄伟同志在贯彻全国高校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上的讲话[EB/OL]. http://202.206.116.189/jianghua/l2.htm, 2004-09-06
    [53] 卢福营.转型期的大陆农民分化[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2000(春季卷)
    [54] 陆学艺.内发的村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5] 吕士伟.供给约束与制度重构:国家助学贷款案例分析[J].金融研究,2004(3)
    [56] 麻国庆.汉族的家族与村落:人类学的对话与思考[J].思想战线,1998(5)
    [57] 麻国庆.走进他者的世界[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58] 马戎.不同学科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鉴与结合[J].民族研究,2002(5)
    [59] 马智胜,马勇.试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关系[J].江西社会科学,2004(7)
    [60]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金融与信贷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61] 钱雪飞.农民城乡流动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J].江西社会科学,2005(2)
    [62] 乔·B.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3] 乔聿.国家助学贷款 道路越走越宽[N].人民日报,2005-02-17
    [64] 青木昌彦,钱颖一.转型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的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65] 冉学东.农信社改革成绩很大程度是靠政策扶持[EB/OL].http://biz.163.com/05/1228/05/261L200T00020QEV.html
    [66] 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西南四省区联合课题组.西南地区农村金融信贷服务状况的调查报告[J].西南金融,2003(2)
    [67] 任明超.海南:助学贷款依然是“水中月”[N].人民日报,2005-2-17
    [68] 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9] 社会学概论编写组.社会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70] 沈红.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与实践中的既成矛盾[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
    [71] 沈华,沈红,黄维.学生贷款偿还负担的国际比较及我国的实证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
    [72] 石文芬,吴清萍.大力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促进教育事业发展[J].金融与经济.2002(7)
    [73]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74] 田成有.功能与变迁:法律在传统乡土农村的地位——历史视角下的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0(6)
    [75] 王定福.推行生源地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政策建议[J].求索,2003(4)
    [76] 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77] 王慧.我国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
    [78] 王铭铭,王斯福.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79]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80] 文建华,龙太明等.当前生源地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2(5)
    [81] 沃野.关于社会科学定量、定性研究的三个相关问题[J].学术研究,2005(4)
    [82] 吴祖谋.法学概论(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
    [83] 霞红.银行怕担风险助学贷款流标[N].太原晚报,2005-7-1。
    [84] 晓力.农信社改革三忧[J].中国经济周刊,2004[39]
    [85] 肖耿.产权与中国经济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86] 谢平,徐忠,沈明高.农信社改革下一步[EB/OL].http://www.zgjrw.com/News/20051212/Main/312733872810.html
    [87] 谢湘.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一定要带着感情做.中国青年报,2005-02-25
    [88] 许海涛.生源地助学贷款为河北寒门学子助力[N].中国青年报,2003-8-28
    [89] 许静,刘国云.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现实篇:无法惠及所有学生[N].燕赵都市报,2003-09-02
    [90] 鄢斌.法制现代化的农村视野[J].理论月刊,2004(3)
    [91] 严李锁,马占强.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调查和建议[J].西安金融,2004(10)
    [92] 阎 坤 . 转 移 支 付 制 度 与 县 乡 财 政 体 制 构 建[EB/OL].http://www.mof.gov.cn/news/20050905_1825_8597.htm
    [93] 袁亚愚.新修乡村社会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
    [94] 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彼得?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95] 张继焦.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96] 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7] 张民选.理想与决策——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98]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99] 张友俊,文良旭.交易、契约机制与自律:合水县民间借贷个案研究[J].金融研究,2002(4)
    [100] 张悦.教育部“被迫”捍卫中央部门权威[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7/3668512.html,2005-09-05
    [101] 章奇.中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政策分析[EB/OL].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2979
    [102] 赵海利.高等教育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03] 赵旭东.权力与公正[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104] 赵中建.学生贷款偿还方式的比较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5)
    [105] 赵中建.高等学校的学生贷款[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10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Z].中办发〔2005〕18 号,2005年 6 月
    [107] 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认真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保 证 高 校 贫 困 新 生 顺 利 入 学 的 通 知[EB/OL].http://www.pbc.gov.cn/detail_frame.asp?col=2020&id=10&keyword=&isFromDetail=1,2004-08-26
    [108] 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 业务发展的通知[Z].银发〔2001〕245 号,2001 年 7 月
    [109] 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切实推进助学贷款工作的通知[Z].银发〔2002〕38 号,2002 年 2 月
    [110]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县级 联合社管理规定》的通知[Z].1997 年 09 月 15 日)
    [111]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助学贷款管理办法[Z].2000 年 8 月
    [112]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办山东省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通知[Z],济银发[2004]179 号
    [113] 中国人民银行娄底市中心支行调研组.农村民间借贷持续存在探析[J].武汉金融,2004(1)
    [114]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农村信用社省联合社管理暂行规定[Z].银监发[2003]14 号
    [1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116]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统 计 局 .2004 年 国 民 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统 计 公 报[Z].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50228_402231854.htm
    [117] 朱四倍.高校收费何时才能比较完善[N].中国青年报.2004-09-03
    [1] Adrian Ziderman & Douglas Albrecht. Financing Univers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M]. Washington D. C. ·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1995
    [2] Adrian Ziderman. Policy Options for Student Loans in Schemes: Lessons from Five Asian Case Studies [M]. Thailand Bangkok: UNESCO/IIEP, 2004
    [3] Adrian Ziderman. The Student Loans in Thailand:A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Efficient and Equitable Functioning of the Scheme [P]. ADB Social Sector Program Loan,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Finance Study,Project TA2996-THA, 1999
    [4] Baum, Sandy & Schwartz, Saul .The Impact of Student Loans on Borrowers: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Repayment, Evidence from the New England Student Loan Survey[R]. U.S.: Massachusetts, 1988
    [5] Bosiner.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M]. Boston: Brawn and Comapany.1986
    [6] Cheng, C. Y. The Concept of Face and Its Confucian Roots[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86(13)
    [7] Coase, R. H.. The Lighthouse in Economics [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17, 1974
    [8] D. Bruce Johnstone. Sharing the Costs of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ance,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 [M]. New York: the College Board.1986
    [9] Douglas Albrecht & Adrian Ziderman. Deferred Cost Recovery for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 Loan Progra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 Washington D. C: The World Bank.1991
    [10] Douglass C. North.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M].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1] Hong Shen & Li Qinghao. Policy and Practice of Student Loan Schemes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Z]. Gyeongju, Korea: Presented to KEDI-UNESCO Bangkok Joint Seminar, Nov 20-23, 2001
    [12] Hong Shen and Wenli Li. A Review of the Student Loans Scheme in China [M]. Thailand Bangkok: UNESCO/IIEP, 2003
    [13] Hong Shen.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Disadvantaged Group in China [J].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ISSN 1061-1932), Vol. 37, No. 1, January/February 2004
    [14] Hong Shen. Fee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Aid to Disadvantaged Students[J]. China Education Forum, vol. 2, NO. 1, June 2001
    [15] Hong Shen. The Most Urgent Problem in Student Loan Scheme in China: Repayment[J]. Harvard China Review. Spring 2004
    [16] J. Fredericks Volkwein, Bruce P. Szelest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tudent Loan Default Among Different Racial and Ethnic Groups [J].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Columbus, Ohio), vol.69, March/April 1998
    [17] James Monks. Loan burdens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Vol. 20, Issue 6, December, 2001
    [18] James S. Coleman. “Social Capital” and Schools [J]. The Education Digest, Vol. 53, No.8, Apr 1988
    [19] Laura A. Boy. Discrimination in mortgage lending: The impact on minority defaults in the Stafford Loan program [J].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Vol. 37, Issue 1, Spring, 1997
    [20] Laura W. Perna, Patricia Steele and Susan Woda et al. State Public Policies and the Racial/Ethnic Stratification of College Access and Choice in the State of Maryland [J].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Vol. 28, No. 2, Winter 2005
    [21] Li Haizheng and Aselia Urmanbetova.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and Wage Determination in China’s Rural Industry [P]. Working Papers, School of Economics,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2
    [22] Lin, J. Y. Rural Reform and Agricultutal Growth in China [J].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s, 1992(82)
    [23] Lucas, Samuel R.. 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Education Transitions, Track Mobility, and Social Background Effect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May 2001
    [24] Maureen Woodhall. Lending for Learning:Designing A Student Loan Programm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M].London:Commonwealth Secretariat, 1987
    [25] Maureen Woodhall. Student Loans : Potential, Problems and Lessons from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R].Dar-es-Salaam-Tanzani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nanc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n Ea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 25th-26th March,2002
    [26] Maureen Woodhall. Student Loans as a Means of Financing Higher Education Lessons From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P].World Bank, Number 599, 1984
    [27] Murray Print and David Coleman. Towards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Capital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J].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Vol.33, Mar 2003
    [28] Nicholas Barr, Iain Crawford. Funding Higher Education in An Age of Expansion [J]. Education Economics, 1998, 4(1)
    [29] Nicholas Barr. A Way to Make University Universal [EB/OL]. http://search.ft.com/search/article.html?id=021121006352&query=Nicholas+Barr&vsc_appld=totalSearch&state=Form/,2002-11-21/2005-7-15
    [30] Nicholas Barr. Financing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for Access and Equity [P]. House of Commons, Education and Skills Committee, Post-16 Student Support, Sixth Report of Session, 2001-2002
    [31] Psacharopoulos, George and Harry Anthony Patrinos. Returns to Investment inEducation: A Futher Update [P].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2881, 2002
    [32] S. Schwartz & R. Finnie. Student Loans in Canada: an analysis of borrowing and repayment [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Volume: 21, Issue: 5, October, 2002
    [33] Tao Yang. Dennis Education and Allocative Efficiency: Houshold Income Growth during Rural Reforms in China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 74, Issue 1, 2004
    [34] 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etc. Student Loan Debt: Problems and Prospects [C].Washington DC, 1998
    [35] 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5——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t a crossroads: Aid, trade and security in an unequal world [P].http://hdr.undp.org/reports/global/2005/
    [36] Walder, Andrew G.. Income Determination and Market Opportunity in Rural China, 1978-1996 [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 30, Issue 2, 2002
    [37] Xiaogang Wu and Donald J. Treiman.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China: 1955-1996 [J]. Demography, Vol. 41, No. 2, May 2004
    [38] Xueguang Zhou.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105, 2000
    [39] Xueguang Zhou, Phyllis Moen and Nancy Brandon Tuma. Education Stratification in Urban China: 1949-94 [J]. 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71, No. 3, July 1998
    [40] Zhao Yaohui. Labor Migration and Returns to Rural Education in China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No.79, 1997
    [41] Zhou Deng and Donald J. Treiman. The Impac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on Trends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103, No. 2, Sep 19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