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断裂与链接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西南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投入与产出失衡,学校教育与民族地区发展脱节,与人的发展分离,与日常生活世界发生断裂等,这些都不得不促使我们对基础教育进行反思。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基础教育概念的理解过于窄化,进而在政策上强制推行单一类型的基础教育。作者运用教育人类学方法,通过对西南民族地区影响人的发展的多样化教育形态的实地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进行了反思,认为应该重新廓清基础教育的概念,并对西南民族地区客观存在的多样化的基础教育进行类型划分。本文在研究中借用了“泛教育论”所提出的关于教育发生的两个世界的理论,对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类型划分进行了理论探讨,并提出了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路向选择。
     本文通过研究认为,教育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内涵是人的主体性发展,主体性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和谐发展,和谐发展的本义是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四个关系维度上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人的和谐发展中起着奠基性的作用,从功能上说,基础教育是人的和谐发展的基础。为此,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必然是为人的全面和谐的主体性发展奠基的教育,不是培养“单向度人”的教育,而是为人的多种可能性发展奠定基础,是人人需要的,是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之中的教育。
     就影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类型发展的因素而言,主要在于自然生态、文化、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四个方面。在西南民族地区,由于人们所面临的活动环境的多样性,对人的发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这必然要求多样化的教育来满足。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后发现,西南民族地区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日常生活教育、类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在为人的多样化发展服务方面,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西南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必须借助于日常生活教育、类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三者的协同作用,才能达成通过基础教育为人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的目的。
     为此,本文认为,西南民族地区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Southwestern China has found itself in the unprecedented difficult positions such as the breaking down of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investment and the profits; the divorce of school educa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of human beings, and of the everyday life in these areas. We need to contemplate on these difficulties through researches. Owing to the narrow understanding of the definition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one of the primary reasons for the difficulties lies in the only compulsory typ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By means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and through the adoption of the theory of Two Worlds advocated by the "Theory of Pan-education", which states that the education takes place in two different fields, the scientific, systematic world and the world of daily life,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various forms of education existing in the scientific and daily life in the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in Southwestern China, has conducted some research on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these places not only theoretically but also practically.
    It is proposed by the author that the co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 only function of education, can be found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which is totally dependent upon the harmonious growth of humans consisting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four relations, that i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humans and the nature, the human and the society, , the human and the human, and the humans themselves. As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education,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functions as the basic support of the harmonious growth of humans. Similarly,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Southwestern China should also provide these kinds of education which are helpful for the multi development instead of unitary growth of the persons receiving the education, and which are both welcomed by all the people and existent widely in the schools, families and society.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ulture, the ways of life and communication have great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the minority areas.
引文
巴登尼玛.藏族教育的出路[J].西藏研究,1994,(3).
    巴登尼玛.试析现行藏族义务教育课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民族教育研究,1996,(3).
    巴登尼玛.文明的困惑——藏族教育之路[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
    [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帝国[M].孙乃修.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宝玉柱.关于民族教育及民族教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民族教育研究,1996,(3).
    [美]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王业宇,陈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傅季重.纪树立.周昌忠.蒋弋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M].夏建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蔡宝来.再论民族教育学科体系建构问题[J].民族教育研究,1995,(3).
    蔡宝来.关于构建民族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几个理论问题[J].民族教育研究,1993,(1).
    蔡宝来.论保安族古代教育的形式、内容及特点[J].民族教育研究1997,(3).
    蔡宝来.论少数民族教育的特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7)(第31卷第4期).
    陈庆德等.发展人类学引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陈时见.壮、京、毛南、仫佬族教育:发展、问题与展望[J].柳州师专学报,1999,(4).
    陈时见,李晓勇.广西基础教育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1,(11).
    陈时见,严仲连.广西贫困地区女童教育观之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01,(1).
    陈时见.京族当代教育的发展[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陈时见.京族近现代教育及其特点[J].民族教育研究,1996,(4).
    陈时见.雷沛鸿国民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其借鉴意义[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陈时见,朱利霞.一元与多元:论课程的两难文化选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陈时见.多元文化视域下的课程发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陈时见.从少数民族人口状况看民族教育发展战略[J].民族教育研究,1992,(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陈志科.家庭学校与教育形式创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
    程少堂.教育规律分类新探[J].高等教育研究,1996,(3).
    辞海.语词增补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辞源[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法]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01重印).
    邓正来.关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思考[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迪庆藏族自治州教育委员会.迪庆藏族自治州教育志[Z].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董耀鹏.人的主体性初探[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
    [俄]尼·彼·杜比宁.人究竟是什么[M].李雅卿.海石.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范宝舟.论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北京:三联书店,2003.
    [英]雷蒙德·弗思著.人文类型[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高发元.云南民族村寨调查(基诺族——景洪基诺山基诺族乡)[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高发元.云南民族村寨调查——独龙族[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高其木.论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J].中国法学,1996,(1).
    龚友德.儒学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龚友德.原始信息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桂慕文.人类社会协同论:对生态、经济、社会三个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贵州省岑巩县志编纂委员会.岑巩县志[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郭道明.少数民族教育探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郭之祥,胡修银.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6).http://www.tibetinfor, com. cn/kejiao/kejia2002512113849, htm.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M].曹卫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学科体系构成及现状[J].民族教育研究,1996,(4).
    韩荣培.贵州经济文化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J].贵州民族研究,2002,(4).
    郝锦花,王先明.论20世纪初叶中国乡间私塾的文化地位[J],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4).
    何波,刘旭东.论少数民族教育政策[J].民族教育研究,1995,(1).
    何景熙.人口集中:促进西藏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思路[R].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呈报教育部报告,2005,12.
    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何毛堂,李玉田,李全伟.黑衣壮的人类学考察[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胡德海.雷沛鸿的民族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A].雷沛鸿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二)[C].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
    胡青,简虎.论宋元之际江南书院对社会的教化[J].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9).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克劳斯·黑尔德.生活世界现象学[M].倪梁康.张廷国.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胡玉萍.文化视野中的美国少数民族教育问题与对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3,(8).
    黄济,王策山.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黄希庭,郑涌.心理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黄泽.西南民族节日文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
    [美]约翰·H·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周晓牧.韩晖.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剑川县教育局.剑川县教育志[Z].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剑川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剑川县民族宗教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卡西尔·人论[M].甘阳.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德]康德.实用人类学[M].邓晓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M·盖尔曼·夸克与美洲豹[M].杨建邺,李湘莲等.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
    [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001.重印).
    喇明清.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伊朗]S·拉塞克,[罗马尼亚]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01.重印)
    郎维伟.四川苗族社会与文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
    郎维伟,袁晓文.民族研究文集[C].成都:巴蜀书社,2004.
    李定仁.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A].大陆少数民族教育[C].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发行,1999.
    李坚尚,刘芳贤.珞巴族的社会和文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李瑾瑜.世纪之交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对策[A].大陆少数民族教育[C].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发行,1999.
    丽江地区民族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英]埃德蒙·利奇.文化与交流[M].郭凡,邹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李姗泽.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对炎方苗族生育文化的教育人类学解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李世平.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发展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
    李政云,欧阳河.论教育类型的划分[J].教育评论,2003,(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03.重印).
    廖伯琴.西南民族原始宇宙观研究[J].民族研究,1994,(1).
    廖伯琴.传统科技与民族现代化[J].民族研究,1997,(5).
    廖伯琴.朦胧的理性之光:西南少数民族科学技术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刘曙光.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娄立志.尝试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分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1).
    罗成龙.加拿大少数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政策[J].民族教育研究,1997,(3).
    [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9(2001.4重印).
    罗廷华,余岛.贵州苗族教育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
    吕世虎等.藏、汉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数学能力发展影响的跨文化研究[J].教育研究,1995,(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马茜,肖亮中.文化中断与少数民族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1).
    马戎.西部开发、劳动力流动与少数民族教育[J].西北民族研究,2002,(2).
    马依沙.适当集中扩大规模化布局提高效益[J].中国民族教育,1997,(1).
    孟凡丽.我国民族教育课程研究:回顾与前瞻[J].贵州民族研究2002,(4)
    孟立军.历史性超越:民族教育超常规发展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莼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
    [美]托马斯·内格尔著.人的问题[M].万以.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M].北京:三联书店,1999.
    潘菽,荆其诚.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M].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潘新民,季嫒嫒.教育学面临的几个危机[J].http://cyber.swnu.edu.cn/mcjy/cyber/200508/pxm.btm.
    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连生、王琳译.商务印书馆,1984.
    朴泰洙.论教育活动的要素和类型及其特点[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卜长莉.人际和谐与社会和谐发展[J].学习与探索,2005,(6).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教育志[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钱宁.基督教与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黔西南州教育志编纂领导小组.黔西南州教育志[Z].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7.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民族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民族志[M].贵州:贵阳人民出版社,2002.
    瞿保奎.元教育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任敏.流出精英与农村发展[J],青年研究,2003,(4).
    [美]马歇尔·萨林斯.“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M].张宏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史继忠.西南民族社会形态与经济文化类型[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4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法]克洛德·莱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也译为: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第二卷)[M].俞宣孟.谢维扬.白信才.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法]克洛德·莱维-斯特劳斯.图腾制度[M].渠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法]克洛德·莱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李幼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
    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1卷)[M].济南:山西教育出版社,1989.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陶行知全集(第5卷)[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滕星.中国民族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1999.(1).
    滕星,苏红.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1).
    滕星.民族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体系[J].民族教育研究,1997,(4).
    滕星.民族教育概念新析[J].民族研究,1998,(2).
    滕星.影响与制约凉山彝族社区学校彝汉两类模式双语教育的因素与条件[J].民族教育研究,2000,(2).
    滕星.族群、文化差异与学校课程多样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3,(4).
    滕星.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凉山彝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与文本撰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田家乐.九十年代发展西藏少数民族教育的对策与措施[J].西藏研究,1994,(1).
    [法]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原始分类[M].顾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万明纲.民族教育研究中的文化问题[J].教育研究,1993,(6).
    万明钢等.汉、藏、东乡族中学生智力观的跨文化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
    万明钢.论民族教育研究中的双语问题[J].教育研究,1997,(6).
    万明钢,王鉴.中国民族教育中的多元文化课程研究:甘南藏区非正规课程建设与乡土教材的编写[J].课程研究,1999,(1).
    王嘉毅等.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双语教学[J].民族教育研究,1999,(3).
    王鉴.论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模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2).
    王鉴.跨文化视野中的民族双语教学[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王鉴.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与我国民族教育之比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
    王焕勋.实用教育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王力.王力古代汉语字典[M].中华书局,2000.
    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王树秀.中国哈萨克族大学生个性特点及其教育[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3,(3).
    王勋.实用教育大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王强.中国人的忌讳[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王铁志.浅谈少数民族教育及其特点[J].民族教育,1989,(6).
    王为民.哲学视域中人的素质及其教育意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
    王锡宏.论少数民族教育的双重性[J].民族研究,1999,(3).
    王晓东.日常交往与非常交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吴洪成.中国西南古代教育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吴式颖等.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吴晓蓉.教育在仪式中进行:摩梭人成年礼的教育人类学分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论集[C].兰州(未公开出版)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教育委员会.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教育志[Z].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Z].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综合调查(一)[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
    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许慎.说文解字[Z].北京:中华书局,2001.
    许慎.说文解字[Z].北京:中华书局,1963.
    徐飞等.科技文明的代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
    [美]J.C.亚历山大著.新功能主义及其后[M].彭牧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上海:三联书店,1991.
    燕国材.向素质教育转型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J].中小学教育管理,1990,(2).
    颜勇.历史上石门坎苗族教育反思[J].贵州民族研究(季刊),1994,(3).
    杨昌勇.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是多民族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J].贵州民族研究,1994,(3).
    杨国才,龚友德.少数民族生活方式[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杨军.甘肃民族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1997,(1).
    杨军昌.侗寨占里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绩效与启示[J].中国人口科学,2001,(4).
    杨士杰.云南山地民族的生活方式的传承与选择[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杨贤江.杨贤江全集(第3卷)[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杨元享.布农化教育课程之思维[M].台湾:(没有版权页出版社,时间不详)
    叶澜.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J].教育研究,2004,(7).
    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易连云.杨昌勇.论中国教育学学派的创生[J].教育研究,2003,(4).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云南民族教育研究(1)[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云南省勐腊县志编纂委员会.勐腊县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云南省丽江地区教育委员会.丽江地区教育志[Z].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云南省维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志[Z].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云南民族村寨调查.纳西族——丽江黄山乡白华村[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云南民族村寨调查:独龙族——贡山丙中洛乡小茶腊社[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后现代论文选[J].胡亚敏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0.
    张大群,罗明东.教育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论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6).
    张大均.论人的素质[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张定强.基于现实的藏区数学教育[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专辑,1998,(12)
    张力.内地的教育制度及发展[J].http://www.hknec.org/activity/bjt_talk/20050ct/20051022_taik_notes2.pdf
    张念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Z].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张如珍,景时春,祁振仓.西北民族地区跨世纪职业技术教育探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张诗亚,廖伯琴.从恶性循环到良性循环的转折:凉山州普格县农技校的启示[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1996,(4)(总第18期).
    张诗亚.西南民族教育文化溯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张诗亚.祭坛与讲坛:西南民族宗教教育比较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10.
    张诗亚.论教育的发展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6).
    张诗亚.“活”的教育与教育学的“活”[R].(此为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工作简报).
    张诗亚.强化民族认同[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5,63.
    张诗亚.论教育发展从物为中心到人为中心的转换[J].教育评论,2001,(2).
    张文军.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0,(2).
    张学敏.贫困与义务: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张学敏,张诗亚.论定位于西部大开发的西部特色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10).
    赵光远.民族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诸形态[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郑杭生,李迎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1.
    郑信哲.澳大利亚的民族教育发展特色[J].世界民族,2000,(3).
    赵洪海.面向21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赵睿.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2002.1重印).
    周冠生.素质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Berk, L.E. Child Development, 4th edition. Allyn and Bacon, 1997.
    Rathus, S.A. Psychology, 5th Ed. Orlando, Florida (USA),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1993.
    Fromberg, Doris P. Play and Meaning. Boston: Allyn & Bacon, 2002.
    Bjorklund, D. & Green, B. The adaptive nature of cognitive immatur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2.
    Fjφrtoft, I.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s a playground for children: The impact of out door play activities in pre-primary school childre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001.
    MacDonald, K.& Parke, R.D. Bridging the Gap: Parent-Child Play Interaction and Peer Interactive Competence, Child Development, 1884.
    Schwartzman, H. B. (1986).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on child-structured play activities and materials. In A. W. Gottfried & C. C. Brown (Eds). Play interactions. The contribution of play materials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to children's development. Lexington, MA: D. C. Heath and Company
    Smith, P.K. The temporal cluster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behaviour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R. Michael & J. Crook (Eds), Comparative ecology and the behaviour of primates, London: Academic, 1973: pp. 752-7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