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前后蜀文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五代十国是晚唐的延续,北宋的肇端,处于唐宋这两个文学高度繁荣时期之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然而,若干战国形态的分裂时期不时与之交替,为时也并不短暂。五代十国,就是在统一遭受破坏之后,陷于全面分裂的一个历史时期。统一或分裂,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经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文学来说,同样命运攸关。文学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在统一时期与分裂时期就各不相同,至少有着重大差异。五代十国的文学,历来被认为是处于前有唐音、后有宋调的两个巅峰之间的一条峡谷。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宋代文学的复兴,可以说是统一的结果。五代十国文学发展相对停滞落后,则是分裂的结果,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但是在整个相对停滞落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文学也有局部的繁荣。前后蜀时期的文学便是这一时期较为繁荣的文学之一。
     从时间上看,前后蜀文学处于五代十国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前承唐音,后启宋调,是文化转型时期的文学。从空间上看,前后蜀政权偏安于巴蜀,其文学又不得不带上浓郁的地域色彩。因此,前后蜀文学可以说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的一种文学形态。无论从纵向还是从横向看,都有其独特性。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绪论部分,阐述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和价值,简介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本文认为虽然目前学界已对前后蜀文学有了零星的关注,但仅停留在对个别作家和作品的探讨上,将前后蜀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性文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en States Period is the continuity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North Song Dynasty. It is a transitional period betwee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hich enjoy the high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n Chinese history the unity is the main trend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separated states occasionally.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en States period is the divided historical period, therefore, the literature of this age is comparatively backward. However, the literature of the Former and the Later Shu Period is quite prosperous during this age.From the angle of the time, the literature of the Former and the Later Shu is the literature in the Period of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because it is in the special historical period betwee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song Dynasty. From the angle of the region, the Former and Later Shu ruled the BaShu area, so its literature ha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BaShu region. Therefore, the literature of Former and Later Shu is a kind of literature type in the special historical period and special region.Based upon the background provided, this thesis is going to deal with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Introduction is to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he research on this topic, and also introduce the present achievement of the study as well as the approach to it. It is pondered that the academia has paid some sporadic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Former and Later Shu, but it was just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very few writers and their work. The present study is not completely and systematically. So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it comprehensively. As to the approach, the textual research and description are widely used.Chapter on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Former and Later Shu. Firstly, the Chapter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the Former and Later Shu. Secondly, it discusses the changeable process of the writers' fate and mentality. Thirdly, it is held that the Bashu local culture had an influence on the literature of the Former and Later Shu. Finally, it makes a conclusion that the ruling class of the Former and Later Shu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ure.Chapter two: The research on the writers of the Former and Later Shu. The chapter makes a study on some important writers of this period. Such as TangQiu, LuYanRang, FengJuan, ZhuangDuGu, OuYangBin, Monk KePeng, WangRenYu, DuGuangTing, ZhangBin. The thesis examines thoroughly about their life story, experience in Shu.Chapter three: The research on the works of the Former and Later Shu.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Jin, Shi, Zi, Ji, the chapt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works of this period.Chapter four: The research on the poem and Ci of the Former and Later Shu. As to the poem, the thesis thinks that there were many poets during the Former and Later Shu, including local poets and the poets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nation, and some royal family members. The content of the poem was very rich and varied. Such as the description of troubled times, the dream of peaceful and flourishing age; the chant of historical events, the parabolic and allegorical expression about the current affairs.As to the Ci, Firstly, the thesis mainly deal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Xi Shu Ci (the Ci poem of the Former and Later Shu). Secondly, the thesis introduces the content of Xi Shu Ci comprehensively. Finally, it probes into its value and important status in the literature history.
    Chapter five: The Research on the essay of the Former and Later Shu. The thesis divides it in to three groups: the essay of memorial, the essay of argument and the essay of literature theory. The thesis analyses some important writers' works and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re was some achievement in the essay writing of the Former and Later Shu.Chapter six: The Research on the fiction of the Former and Later Shu. There are some achievements of the fiction works in this period. HeGuangYuan, JingHuan, DuGuangTing, JinLiYong are the famous fiction writers. The anecdote fiction and miraculous fiction are both have excellent masterworks.In short, the literature of the Former and Later Shu is the comparative prosperous local literature, under the separated circumstance. It continued the prosperity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in BaShu area, and promoted the flourishing of the BaShu culture in the Song Dynasty. It has the important Status in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引文
《巴蜀丛书》(第一辑)巴蜀书社1988年
    《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
    艾治平《花间词艺术》学林出版社2001年
    卞孝萓、郑学檬《五代史话》北京出版社1985年
    班固《汉书》 中华书局1962年
    曹学佺《蜀中广记》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
    常明、杨芳灿等《四川通志》巴蜀书社1984年
    常璩著、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5年
    晁公武撰、赵希弁续辑、赵希弁编《郡斋读书志》、《附志》、《后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陈邦瞻编《宋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
    陈伯海、蒋哲伦《中国诗学史》鹭江出版社2002年
    陈鸿墀《全唐文纪事》 中华书局1959年
    陈庆元《文学:地域的观照》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
    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
    陈顺烈、许佃玺选注《五代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陈文新《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丛书集成》本
    成都王建墓博物馆编《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前后蜀历史与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巴蜀书社1994年
    程国赋《唐代小说嬗变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程国赋《唐代小说与中古文化》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程国赋《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7年
    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程毅中《唐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程毅中《唐代小说史话》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崔际银《诗与唐人小说》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中华书局1981年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
    丁福保《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
    杜光庭《广成集》 《四部丛刊》北平白云观藏正统道藏本
    杜晓勤《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北京出版社2001年
    杜荀鹤《唐风集》 《四库全书》本
    段渝、谭洛非《濯锦清江万里流——巴蜀文化的历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房锐《孙光宪与(北梦琐言)研究》四川大学2002届博士学位论文
    傅璇琮、张忱石、许逸民编撰《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中华书局1982年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90年
    傅璇琮主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辽海出版社1998年
    高锋《花间词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葛立方《韵语阳秋》历代诗话本1980年
    龚煦春《四川郡县志》成都古籍书店1983年
    勾延庆《锦里耆旧传》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 《丛书集成》本
    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中华书局1980年
    韩云波《唐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兴起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何光远《鉴诫录》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0年
    侯忠义《隋唐五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华钟彦《花间集注》中州书画社1983年
    黄拔荆《中国词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计有功撰,王仲镛校笺《唐诗纪事校笺》巴蜀书社1989年
    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姜方锬《蜀词人评传》成都古籍书店1984年
    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中华书局2003年
    焦乾《国史经籍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靳明全《区域文化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劳格、赵钺著,徐敏霞、王桂珍点校《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中华书局1992年
    李冰若《花间集评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李焘撰,黄以周等辑补《续资治通鉴长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李调元编《全五代诗》 巴蜀书社1991年
    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
    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李浩《唐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
    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
    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李鹏飞《唐代非写实小说之类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李谊《花间集注释》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
    李肇撰,曹中孚校点《唐国史补》,《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刘金城校注,夏承焘审订《韦庄词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刘宁《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刘尊明《唐五代词史论稿》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路振《九国志》《丛书集成》本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罗宁《唐五代轶事小说研究》四川大学2003届博士学位论文
    罗隐《甲乙集》 《四部丛刊》常熟瞿氏藏宋书棚本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马端临《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苗壮《笔记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齐鲁书社1986年
    聂安福《韦庄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聂石樵《唐代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宁稼雨《中国志人小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
    齐涛《韩偓诗集笺注》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钱易《南部新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任爽主编《十国典制考》中华书局2004年
    阮阅《诗话总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
    阮忠《唐宋诗风流别史》武汉出版社1997年
    沈祥源、傅生文注《花间集新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年
    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释贯休《禅月集》《四部丛刊》武昌徐氏藏影印宋钞本
    释齐己《白莲集》 《四部丛刊》影印明精钞本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5年
    宋治民《蜀文化与巴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
    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孙光宪《北梦琐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孙棨撰,曹中孚校点《北里志》,《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孙琴安《唐诗与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孙望、常国武主编《宋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谭兴国《蜀中文章冠天下——巴蜀文学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汤君《敦煌曲子词地域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
    陶懋炳《五代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
    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中华书局2001年
    陶岳《五代史补》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田道英《释贯休研究》四川大学2002届博士学位论文
    田耕宇《唐音遗韵——晚唐诗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
    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万曼《唐集叙录》中华书局1965年
    王谠撰、周勋初校正《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
    王定保《唐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商务印书馆1959年
    王溥《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
    王溥《五代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
    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
    王士祯原编,郑方坤删补,戴鸿森校点《五代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王文才、王炎校笺《蜀椅杌校笺》巴蜀书社1999年
    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华书局1992年
    王晓骊《唐宋词与商业文化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中华书局2001年
    王尧臣、王洙、欧阳修等《崇文总目》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王禹偁《五代史阙文》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兆鹏《词学史料学》中华书局2004年
    王兆鹏《唐宋词汇评·唐五代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王兆鹏《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王重民、孙望、童养年辑录《全唐诗外编》中华书局1982年
    王灼《碧鸡漫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韦庄《浣花集》《四部丛刊》江安傅氏藏明朱子儋刊本
    韦庄撰,李谊校注《韦庄集校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
    韦庄撰,向迪琮校订《韦庄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无名氏《五代故事》《知不足斋丛书》本
    吴庚舜、董乃斌主编《唐代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95年
    吴明贤《陈子昂论考》巴蜀书社1995年
    吴明贤《李白与四川》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
    吴任臣《十国春秋》中华书局1983年
    吴融《唐英歌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吴廷燮《唐方镇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
    吴相洲《唐诗创作与歌诗传唱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吴缜《五代史纂误》《丛书集成》本
    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齐鲁书社1994年
    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项楚《敦煌诗歌导论》巴蜀书社2001年
    萧庆伟《北宋新旧党争与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萧统《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
    徐式文笺注《花蕊夫人宫词笺注》巴蜀书社1992年
    徐松撰、赵守俨点校《登科记考》中华书局1984年
    许吟雪、许孟青《宋代蜀诗辑存》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
    许肇鼎《宋代蜀人著作存佚录》巴蜀书社1986年
    许总《宋诗史》重庆出版社1992年
    薛洪《传奇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薛居正等《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
    杨慎编,刘琳、王晓波点校《全蜀艺文志》线装书局2003年
    杨世明《巴蜀文学史》巴蜀书社2003年
    杨伟立《前蜀后蜀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
    佚名《宣和画谱》《丛书集成》本
    佚名《宣和书谱》《丛书集成》本
    佚名《五国故事》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
    尤袤《遂初堂书目》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
    余恕诚《唐诗风貌》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郁贤皓《唐刺史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袁庭栋《巴蜀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曾枣庄、李凯、彭君华《宋文纪事》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
    曾枣庄《唐宋文学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
    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
    张思岩、宗橚辑《词林纪事》成都古籍书店1984年
    张兴武《五代十国文学编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张兴武《五代艺文考》巴蜀书社2003年
    张兴武《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5年
    张志烈《初唐四杰年谱》巴蜀书社1992年
    张忠纲等《中国新时期唐诗研究述评》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张璋 黄畲《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赵祟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
    赵钺、劳格撰,张忱石点校《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中华书局1997年
    郑樵《通志·艺文略》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郑学檬《五代十国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周勋初《唐人轶事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巴蜀书社1997年
    周裕锴《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周祖譔编《隋唐五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周祖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华书局1992年
    朱玉龙《五代十国方镇年表》中华书局1997年
    祝穆《方舆胜览》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祝尚书师《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史》巴蜀书社199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