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普京执政以来的俄美关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论文主要论述普京执政以来俄美关系的发展进程,特别关注俄美战略互动及影响俄美关系发展的因素。论文包括导言和正文。正文共分五章。
     导言主要论述选题的意义、目的和研究方法,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成果,指出了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主要分析普京执政后俄罗斯对外战略的调整以及俄对美政策的变化。普京执掌国家大权正直俄罗斯社会处于一个内外交困的历史关头。在吸取叶利钦外交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普京调整了俄对外战略。与前任相比,普京的对外战略更积极、灵活、务实。在对外战略指导思想调整下,俄罗斯对美外交政策出现重大变化。普京明确承认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认为俄美关系的不对称是事实,但不是悲剧。从立足国内发展,振兴经济、确保国家安全,融入国际体系的战略需求出发,寻求与美国合作成为普京对美政策的主流。普京以现实主义态度改善对美关系的根本目标在于,将俄美关系纳入“正常发展轨道”,即俄美关系的发展必须符合俄大国复兴的总体战略,必须符合俄切实的国家利益。在此基础上,俄对美外交战略设想发生转变,不寻求与美发生战略性对抗和竞争,建立稳固的战略信任关系甚至战略伙伴成为俄对美外交政策追求的目标。
    第二章主要论述俄美建立新型战略关系以来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发展进程。“9.11”事件后俄美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俄美关系改善没有自然地导致俄美战略竞争的消失。俄美签署了《进一步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但由于该条约主要体现美国的意志,再加上美国退出《反导条约》,核战略优势进一步向美倾斜。俄罗斯与北约“20 国”机制建立没有阻止北约第二轮东扩的步伐,美国主导的北约在欧洲安全格局中仍居核心位置。美国借反恐之机乘势进入了中亚,俄美在独联体地区渗透与反渗透的较量仍在继续。为解决车臣问题和缓解周边安全形势俄积极支持美国反恐,但由于反恐是俄对外战略的重要问题,不是首选问题,以及俄美在反恐认识上的分歧,俄不会一直被美主导和控制的国际反恐怖主义活动所左右。在世界地区热点问题上俄美的冲突时隐时现。伊拉克战争期间,俄罗斯坚持反战不反美,俄美关系经受了考验。在伊朗核问题上,俄美之间关于俄伊核能合作,特别是俄向伊朗提供核和导弹技术的争议一直不断。在朝核危机中尽管核心是美朝矛盾,但俄罗斯积极发挥斡旋作用,有利于朝鲜半岛核危机的缓和。
    第三章主要关注普京执政以来俄美经贸合作进程以及俄美能源合作问题。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俄美互为经贸合作伙伴。在俄美贸易中,
The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evolvement of Russia-US relations after Putin came into power. It mainly concerns the strategic interactions between Russia and US, as well as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bout its evolvement.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introduction and main body which includes five chapters.
    In the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significance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topic, analyses the study status quo and achievements home and abroad, and points out the innovation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dissertation.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author mainly analyses the adjustment of Russia’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changes that happen to Russia’s US policy after Putin came into power. Putin came into power at the historical crisis that Russia was beset with difficulti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basis of drawing foreign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rom Yeltin, Putin adjusted Russia’s foreign policy. Comparing with his predecessor, Putin adopted a more active, flexible and pragmatic foreign policy. As the guiding thoughts about foreign policy adjusted, Russia’s US policy changed greatly. Putin clearly confessed US’s global dominance position, considered that the asymmetry of Russia-US relations was a fact, but not a tragedy. Considering from the strategic demands to focus on domestic affairs to revive the economy, insure Russia’s security and merge in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Putin’s mainstream US policy was to seek cooperation with US. Putin improved Russia-US relations with a realistic attitude, whose ultimate aim was to make the Russia-US relations develop on a “normal development orbit”, namely, the development of Russia-US relations must be in line with Russia’s general strategies of reviving as a great power, and must be in line with Russia’s pressing national interests. On this basis, Russia’s foreign strategy thoughts toward US changed. Not seeking strategic confrontation and competition, building up steady strategic trustful relations even strategic partnership became the goal of Russia’s US foreign policy.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author mainly expounds the evolvement in political, security field after Russia-US new-style strategic relations set up. The set up of Russia-US new-style strategic partnership after “9·11” and the improvement of Russia-US relations didn’t necessarily lead to the disappearance of Russia-US strategic competition. Though Russia and US signed the Treaty on Further Reduction and Limitation of Offensive Strategic Arms,since the treaty chiefly reflected US’s purpose, together with US’s withdrawal from Anti-ballistic Missile Treaty, the nuclear strategic advantage further tilted towards US. The set up of “20 nations” mechanism between Russia and NATO didn’t stop the second wave of NATO’s Eastward Expansion,the US-led NATO still holds a core position in the European security pattern.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anti-terrorism, US penetrated into the Central Asia, and the competition of penetration and anti-penetration between Russia and US in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CIS) continues. In order to solve Chechen issue and alleviate the peripheral security situation, Russia actively supported the US anti-terrorism, however, since anti-terrorism is merely an important issue to Russia’s
    foreign strategy but not an principal one, and divergence on anti-terrorism between Russia and US existed, Russia will not always be influenced by the US-led international anti-terrorism. The conflicts on international hotspot issues between Russia and US loomed. During Iraq War, Russia insisted on opposing the war but not America, and Russia-US relations stood the trials. On Iran nuclear issue, Russia and US continuously argued over Russia’s providing nuclear and missile technology to Iran. On Korean Peninsular nuclear crisis, though the core contradiction exists between US and North Korea, Russia has been actively playing a mediating role which helps alleviate the tense situation of the nuclear crisis.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author chiefly expounds the e
引文
(1)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克斯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2) 《邓小平文选》(1-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3) 《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年版。
    (4)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
    (5)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版。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 年版。
    (8) 学刚、姜毅主编:《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外交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9) 李静杰 郑羽主编:《俄罗斯与当代世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10)王郦久、刘桂玲:《跨世纪的俄罗斯》,北京:时事出版社,1997 年版。
    (11)林军:《俄罗斯外交史稿》,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年版。
    (12)姜毅等著:《重振大国雄风——普京外交战略》,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年。
    (13)冯绍雷 相兰欣:《普京外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14)董晓阳主编:《走进二十一世纪的俄罗斯》,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15)潘德礼主编:《俄罗斯十年:政治 经济 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年版。
    (16)范建中等著:《当代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与对外战略选择》,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4 年版。
    (17)[美]安德鲁·库钦斯主编 沈建译:《俄罗斯在崛起吗?》,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年版。
    (18)[俄]罗伊·麦德维杰夫:《普京时代: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北京:世界知识出版,2001 年版。
    (19)俞正梁等著:《大国战略研究——未来世界的美、俄、日、欧(盟)和中国》,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年版。
    (20)[俄]伊·伊万诺夫:《俄罗斯新外交》,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年版。
    (21)[俄]普京:《普京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2)郑羽 李建民:《独联体十年:现状,问题,前景》,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年版。
    (23)俄罗斯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著 冯玉军 蒋莉等译:《俄罗斯战略——总统的议事日程》,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年版。
    (24)陆齐华:《俄罗斯与欧洲安全》,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年版。
    (25)冯玉军:《俄罗斯外交决策机制》,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2 年版。
    (26)郑羽 庞伟昌:《俄罗斯能源外交与中俄油气合作》,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年版。
    (27)梅玫主编:《俄美大事实录》,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2 年版。
    (28)张树华:《过度时期的俄罗斯》,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年版。
    (29)张树华:《当代俄罗斯政治思潮》,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年版。
    (30)崔宪涛:《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年版。
    (31)祝寿臣 范伟国:《普京:克宫新主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年版。
    (32)张豫:《一个人的振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2003 年版。
    (33)审宜编译:《俄罗斯新主 普京》,吉林:吉林摄影出版社,2000 年版。
    (34)俞邃 许新 潘德礼:《普京:能使俄罗斯振兴吗?》,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35)俞邃:《俄罗斯萧墙内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36)佟建舟 王勇编著:《铁碗普京》,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0 年版。
    (37)[俄]列昂尼德·姆列钦:《权力的公式——从叶利钦到普京》,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年版。
    (38)[俄]罗伊·麦德维杰夫:《俄罗斯向何处去——俄罗斯能搞资本主义吗?》,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年版。
    (39)[美]查德·莱亚德:《俄罗斯重振雄风》,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年版。
    (40)陆南泉 姜长斌 徐葵 李静杰主编:《苏联兴亡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41)姜长斌 [美]罗伯特·罗斯:《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年版。
    (42)左风荣:《致命的错误——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与影响》,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年版。
    (43)左风荣:《走进克里姆林宫》,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44)季志业 冯玉军:《一波三折俄罗斯人》,北京:时事出版社 1997 年版。
    (45)何仁学 袁和平 吴小平:《走进二十一世纪的俄罗斯》,中原农民出版社,1997 年版。
    (46)冯绍雷:《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1992 年以来的俄罗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47)董晓阳:《俄罗斯利益集团》,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 年版。
    (48)杨育才:《大国梦:俄罗斯的军事战略》,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年版。
    (49)薛君度:《新俄罗斯 政治 经济 外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50)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 70 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1998 年版。
    (51)周尚文 叶书宗 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2)孙成木 刘祖熙 李建:《俄国通史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
    (53)孙成木:《俄罗斯文化一千年》,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年版。
    (54)孔寒冰:《当代各国政治体制——俄罗斯》,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55)陈建民:《俄罗斯敢与美国叫板》,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 年版。
    (56)林精华《:民族主义的意义与悖论:21—22世纪之交俄罗斯文化转型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57)宋瑞芝:《俄罗斯精神》,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 年版
    (58)[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北京:三联书店,1995 年版。
    (59)[俄] 米格拉尼扬著 徐葵译:《俄罗斯现代化与公民社会》,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年版。
    (60)[俄] 米格拉尼扬著 徐葵译:《俄罗斯现代化之路,为何如此曲折?》,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年版。
    (61)[俄]日里诺夫斯基:《俄罗斯命运》,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年版。
    (62)[俄]利哈乔夫:《解读俄罗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63)[美]亨利·赫坦巴哈等著:《俄罗斯帝国主义——从伊凡大帝到革命前》,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 年版。
    (64) [美]詹姆斯·多尔蒂 小罗伯特·普法尔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年版。
    (65)[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
    (66)[美]罗伯特·A·帕斯特编:《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67)[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1990 年版。
    (68)[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9)[美]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0)[美]亚力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71)[美]基辛格:《大外交》,海南:海南出版社,1998 年版。
    (72)[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
    (73) [美]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年版。
    (74)[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75)[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版。
    (76)[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年版。
    (77)[美]罗伯特·卡根:《天堂与实力——美国新秩序下的美国与欧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年版。
    (78)[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
    (79)资中筠 陈乐民主编:《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0 年版。
    (80)陈乐民:《西方外交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年版。
    (81)资中筠主编:《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2)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3)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84)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85)王辑思主编:《文明与国际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86)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87)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88)郭少棠;《民族国家与国际秩序》,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89)朱宁等著:《变乱中的文明——霸权终结与秩序重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
    (90)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1)鲁毅 顾关福 俞正良 傅耀祖主编:《新时期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年版。
    (92)金应忠 倪世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
    (93)鲁毅 黄金祺 王德仁 周启朋等著:《外交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年版。
    (94)何兆武:《西方哲学精神》,北京:清华出版社,2002 年版。
    (95)穆立立:《欧洲民族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版
    (96)马小军 张明明:《当代国际政治概论》,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 年版。
    (97)宫力主编:《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与实践》,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8)亓成章 王坚红:《当前国际环境与中国对外战略、方针、政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 年版
    (99)刘建飞:《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年版。
    (100)张琏瑰:《1945 年以前国际政治中的朝鲜和中国》,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
    (101)俞正梁:《当代国际关系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102)张季良:《国际关系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舍,1989 年版。
    (103)陈启达:《多维的世界与多维的思考》,北京:时事出版社,1997 年版。
    (104)冯绍雷 安源主编:《制度变迁与国际关系》,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 年版。
    (105)时殷宏:《国际政治——理论探究 历史概论 战略思考》,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年版。
    (106)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107)吴征宇:《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年版。
    (108)朱立群:《欧洲安全组织与安全结构》,北京:世界知识出版,2002 年版。
    (109)邢骅 苏惠民 王毅主编:《新世纪北约的走向》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版。
    (110)肖元恺:《世界的防线——欧洲安全与国际政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年版。
    (111)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112)阎学通 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3)阎学通等著:《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评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114)李鑫伟:《大国冲突与世界秩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
    (115)刘从德:《地缘政治学:历史、方法与世界格局》,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116)刘山 薛君度主编:《中国外交新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年版。
    (117)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年斑。
    (118)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648-1979)》,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 年版。
    (119)方连庆 刘金质 王炳元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120)方连庆:《现代国际关系史(1917——194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
    (121)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史》,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 版。
    (122)宫少鹏 朱立群 周启朋主编:《冷战后国际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1999 年版。
    [1] 刑广程:《俄美“蜜月”还有多久》,《当代世界》2003 年第 1 期,
    [2] 王振华:《浅析俄罗斯的国际定位及俄美关系》,《欧洲研究》2004 年第 3 期。
    [3] 丁佩华等:《论俄美关系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社会科学》2003 年第 8 期。
    [4]傅梦孜等:《美俄关系现状及走向》,《现代国际关系》2004 年第 3 期,
    [5]夏义善:《“9.11”事件后的俄美关系》,《和平与发展》2003 年第 1 期。
    [6]阮宗泽:《试论美俄“新战略框架”关系》,《国际问题研究》2002 年第 6 期。
    [7]王正泉:《俄美关系呈现五个特点》,《江南论丛》,2002 年第 10 期。
    [8]朱锋:《美俄关系新走向》《现代国际关系》2001 年第 11 期。
    [9]许志新:《“9.11 事件”后普京对西方政策的重大变化》《欧洲》2002 年第 2 期。
    [10]刘飞涛 梁强:《反恐合作与俄罗斯对美国政策取向》,《世界政治与经济论坛》2002 年第 3 期。
    [11]刑玉春:《从伊拉克问题看俄罗斯的美欧战略》,《国际问题研究》,2004 年第1 期。
    [12]沈世顺:《美俄关系互动及其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 年第 11 期。
    [13]夏义善:《俄罗斯的外交走向:大西洋主义,还是欧亚主义》,《国际问题研究》2004 年第 1 期。
    [14]庞大鹏:《国家利益与外交决策——普京执政以来的俄罗斯外交》《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 年第 2 期。
    [15]董磊:《普京的国际政治观与俄罗斯国际战略》《现代国际关系》2003 年第 6期。
    [16]赵会荣:《俄罗斯的多极世界构想与外交》《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 年第5 期。
    [17]郑羽:《俄罗斯安全战略调整及其影响》《当代亚太》2003 年第 3 期。
    [18]刘飞涛:《论普京外思维的内在取向》,《东欧中亚研究》,2002 年第 1 期。
    [19]赵鸣文:《俄罗斯战略收缩及其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04 年第 1 期。
    [20]相兰欣:《“9.11”以后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的努力》,《俄罗斯研究》2003 年第 1 期。
    [21]从向群:《“911”事件后俄罗斯对外战略的重大调整》,《西伯利亚研究》,2002年第 12 期。
    [22]白晓红:《俄国与西方:俄罗斯观念的历史考察》,《东欧中亚研究》,1999 年第 4 期。
    [23]李显忠:《全球化与俄罗斯民族主义》,《世界民族》,2003 年第 2 期。
    [24]马风书:《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政治文化背景及其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 2 期。
    [25]龚洪烈:《俄罗斯外交:历史与现实》,《东欧中亚研究》,2002 年第 2 期。
    [26]钮菊生:《俄罗斯外交思想探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 年第 10 期。
    [27]宋德星 许智琴:《大俄罗斯主义思想体系及其政治影响》,《国际观察》,2001年第 12 期。
    [28]吴康和 张文如:《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思想探源》,《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 1 期。
    [29]郑羽:《俄罗斯会融入西方吗?》,《环球时报》,2002 年 7 月 18 日。
    [30]冯玉军:《西方为何排斥俄罗斯——谈“俄罗斯融入西方”的历史与文化难题》,《环球时报》,2002 年 8 月 29 日。
    [31]佟刚:《俄罗斯会让美国全身而退吗?》,《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 年第2 期。
    [32]田景眉 田东风:《<莫斯科条约>与美俄核裁军》,《现代国际关系》2004 年第5 期。
    [33]冯玉军:《俄罗斯“军演”的背后》,《现代国际关系》2004 年第 3 期。
    [34]季志业等:《大国核战略调整及其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2 年第 5 期。
    [35]卿文辉:《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演变》,《国际论坛》2003 年第 5 期。
    [36]张业亮:《北约第二轮东扩及其对俄与北约关系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 年第 3 期。
    [37]朱晓中:《双东扩的政治学——北约和欧盟扩大及其对欧洲观念的影响》,《欧洲研究》2003 年第 2 期。
    [38]刘军:《权力、威胁与大西洋同盟的未来》,《欧洲研究》2004 年第 4 期。
    [39]尹树强:《“9.11”后的俄北关系:进展有限 分歧犹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 年第 7 期。
    [40]胡昊《北约东扩不止 俄罗斯应对有策》,《当代世界》2004 年第 8 期。
    [41]赵鸣文《北约续扩对俄罗斯的内外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 年第 6 期。
    [42]阮宗泽:《北约的战略转型及其挑战》,《国际问题研究》,2003 年第期。
    [43]沈世顺:《从布拉格峰会看北约的发展变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 年第1 期。
    [44] 刑玉春:《美俄关系与北约的战略调整》,《国际问题研究》2002 年第 2 期。
    [45]刘靖华 牛军 姜毅:《论北约东扩——地缘政治与文明的双重分析》,《欧洲》,1997 年第 4 期。
    [46]周荣耀:《“回归欧洲”与东扩》,《国际经济评论》,2004 年第 5-6 期。
    [47]李淑芸《中亚未来:谁主沉浮》,《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 年第 6 期。
    [48]石泽:《美俄竞争:折射中亚形势的晴雨表》,《现代国际关系》2005 年第 2期。
    [49]时殷宏:《当今中亚大国政治:出自中国视角的评估》,《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 7-8 期。
    [50]赵龙庚:《中亚:俄美从反恐合作到战略竞争》,《和平与发展》2004 年第 3期。
    [51]赵华胜:《中俄美在中亚能否合作?》,《战略与管理》2004 年第 2 期。
    [52]苏惠民:《美国进军中亚的战略意图》,《和平与发展》2004 年第 2 期。
    [53]罗晓芸:《俄美在里海的能源外交政策》,《东南亚研究》,2003 年第 1 期。
    [54]王新谦 吴锋:《阿富汗战争后里海能源与中亚地区国际关系》,《宁夏社会科学》,2002 年第 5 期。
    [55]孙壮志:《当前中亚地区安全形势分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 年第6 期。
    [56]郭连成 米军:《俄美经贸合作关系析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 年第2 期。
    [57]毕洪业《从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制约看普京的“翻一番”战略》,《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 年第 8 期。
    [58]陆南泉:《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经济形势分析》,《国际观察》2004 年第 4 期。
    [59]袁新华 燕玉叶:《俄美能源伙伴关系前瞻》,《学术研究》2004 年第 1 期。
    [60]郑羽 庞昌伟:《俄美关系中的能源因素》,《国际经济评论》2003 年第 5-6 期。
    [61]冯玉军等:《俄罗斯新能源外交及其影响》,《现代国国际关系》2002 年第 9期。
    [62]冯玉军:《国际石油战略格局与中俄能源合作前景》,《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 5 期。
    [63]孙永:《俄美经贸合作与发展》,《西伯利亚研究》,2002 年第 12 期。
    [64]高祖贵:《美国“新帝国”战略分析》,《国际问题研究》,2004 年第 6 期。
    [65]唐仁模:《美国“新帝国战略”的由来及特征》,《和平与发展》,2004 年第 1期。
    [66]张晓蕙:《何为布什主义》,《国际资料信息》,2003 年第 7 期。
    [67]郭凯源:《布什主义初探》,《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 年第 1 期。
    [68]林利民:《“9.11”以来美国地缘战略的调整及其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 年第 5 期。
    [69]姜琳:《从伊拉克战争看美国全球战略》,《当代世界》,2003 年第 6 期。
    [70]杨洁勉:《跨世纪世界格局中的美国全球战略》,《国际问题研究》2000 年第6 期。
    [71]王缉思:《美国霸权的逻辑》,《美国研究》,2003 年第 3 期。
    [72]张茗:《托克维尔的美国观》,《国际观察》,2004 年第 6 期。
    [73]傅莲:《美国外交中的文化价值观因素》,《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 年第 5 期。
    [74][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美国与俄罗斯》,《战略与管理》,2001 年第1 期。
    [75][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欧洲在美国战略中的位置》,《战略与管理》,2000 年第 5 期。
    [76] [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如何与中国共处》,《战略与管理》,2000 年第 3 期。
    [77]蒋莉:《普京版“先发制人”简析》,《现代国际关系》,2004 年第 10 期。
    [78]朱峰:《“非传统安全”安全解析》,《中国社会科学》,2004 年第 4 期。
    [79]潘忠歧:《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理论冲击与困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 年第 3 期。
    [80]康兴平:《恐怖主义的深层原因》,《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 年第 6 期。
    [81]钮汉章 胡欣:《国际反恐合作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 年第 1 期。
    [82]孙渤:《“9.11”后国际反恐斗争的状况与策略》,《前线》,2003 年第 11 期。
    [83]欧阳立平:《反恐怖形势下的防扩散问题》,《现代国际关系》,2003 年第 5 期。
    [84]季志业:《俄罗斯朝鲜半岛政策的演变及走势》,《现代国际关系》,2003 年第2 期。
    [85]潘广辉:《冷战后俄罗斯与朝鲜半岛》,《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03 年 4 月。
    [86]杨海波 徐立波:《接触遏止与对抗遏制——克林顿政府与布什政府对朝核政策之比较》,《国际论坛》,2004 年第 1 期。
    [87]朱锋:《布什政府的半岛政策与朝鲜核危机》,《现代国际关系》,2003 年第 2期。
    [88]杨红梅:《朝鲜核危机的结症及走向》,《现代国际关系》,2003 年第 2 期。
    [89]江西元:《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合作框架合作前景》,《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 3 期。
    [90]王正泉:《俄罗斯反对美国攻伊的多重考虑》,《当代世界》,2003 年第 4 期。
    [91]赵鸣文:《伊拉克战争后俄美关系》,《和平与发展》,2003 年第 4 期。
    [92]冯玉军:《伊拉克战争:俄罗斯想的很远》,《现代国际关系》,2003 年第 5 期。
    [93]王冀平 洪邮生 吉利强:《伊朗核问题与大国关系》,《美国研究》,2004 年第1 期。
    [94]高祖贵:《布什政府的对伊朗政策分析》,《西亚非洲》,2004 年第 4 期。
    [95]杨勉:《俄美关系:冷和平》《西伯利亚研究》,2000 年第 6 期。
    [96]黄莺:《多维视野中的中美俄战略关系》,《现代国际关系》2005 年第 1 期。
    [97]李少军:《“9.11”之后美俄中三边关系》,《当代世界》2002 年第 10 期。
    [98]赵华胜:《俄罗斯对外战略中的中国和美国》,《现代国际关系》2002 年第 9期。
    [99]郑羽:《中美俄寻找利益平衡点》,《环球时报》2004 年 11 月 05 日。
    [100] 郑羽:《美俄走进了,中俄会怎样》,《环球时报》,2002 年 5 月 30 日。
    [101]庞中英:《俄美关系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机会与担心》,人民网:2002 年 6月 10 日。
    [102]钱文荣:《中俄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和平与发展》2004 年第 1 期。
    [103]苏开华:《俄美战略调整及其影响》,《当代亚太》,2003 年第 3 期。
    [104]何卫刚:《国际制度框架下中美俄关系的合作与背离》,《现代国际关系》,2004 年第 3 期。
    [105]赵华胜:《中俄关系:地位、模式、趋势》,《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 年第5 期。
    [106]张曙霄 孙莉莉:《论中俄经贸关系与政治关系发展的背离与融合》,《国际论坛》,2004 年第 4 期。
    [107]王如丹 张红侠:《普京时期中俄经贸关系分析》,《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4 年第 5 期。
    [108]夏立平:《21 世纪美欧俄三边关系:能否超越地缘政治》,《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 年第 1 期。
    [109]徐之明 王正泉:《欧盟东扩与俄罗斯——兼论欧俄“合作伙伴关系”》,《国际观察》,2003 年第 6 期。
    [110]高瑞:《俄罗斯“融入欧洲”的外交战略评析》,《和平与发展》,2004 年第 1 期。
    [111]王莉:《欧盟推进与俄罗斯合作的情况》,《国际资料信息》,2003 年第 9 期。
    [112]姜毅:《俄罗斯与欧盟——新的合作伙伴》,《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 1 期。
    [113]马风书:《融入欧洲:欧盟东扩与俄罗斯的欧洲战略》,《欧洲研究》2003 年第 2 期。
    [114]王郦久:《普京的“融入”欧洲战略及其前景评估》,《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 7 期。
    [114]范军 刘军:《90 年代以来的俄欧关系》,《俄罗斯研究》,2003 年第 4 期。
    [115]赵华胜:《现阶段大国关系调整的特点、动力及趋势》,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3 年第 6 期。
    [116]王逸舟:《平静表象下的潜流:大国关系的新动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 12 期]。
    [117]赵念渝:《新形势下大国关系的调整》,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4 年第 1 期。
    [118]林利民:《当前大国合作及其发展前景析论》,《现代国际关系》,2003 年第 3期。
    [119]杨文静:《大国崛起理论探析》,《现代国际关系》,2004 年第 6 期。
    [120]门洪华:《中国崛起及其战略应对》,《国际观察》,2004 年第 3 期。
    [121]唐永胜:《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关系的变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 年第10 期。
    [122]朱锋;《伊拉克战争与国际战略格局的新态势》,《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 11 期
    [123]张林宏:《评析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大辩论》,《国际论坛》,2003 年第 1 期。
    [124]时殷弘 陈然然:《论冷战思维》,《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 年第 6 期。
    [125]吴征宇:《从霍布斯到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思想的古典与当今形态》,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4 年第 4 期。
    [126]吴征宇:《“结构理论”的结构——肯尼思·华尔兹“结构现实主义理论”解析》,《国际论坛》2003 年第 3 期。
    [127]赵淑芳:《俄美“新战略框架”分析》,《东北亚论坛》,2003 年第 5 期。
    [128]赵淑芳:《俄罗斯外交文化的特点及影响》,《东北亚论坛》,2004 年第 4 期。
    [129]赵淑芳:《普京时期俄罗斯对美外交的战略取向》,《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 2 期。
    [130]赵淑芳:《融入欧洲:普京不变的历史情结》,《领导之友》2004 年第 5 期。
    [131]赵淑芳:《普京外交战略解读》,《西藏发展论坛》2005 年第 1 期。
    С.Ознобишев: Россия—США: невыполненая повесдка дня. Миро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 2005No.1
    Т.А.Шаклеина.От илюзии партнёрства к реальности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в российско-американ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ях. США·Канада экономика политика культура, 2005No.1.
    О.В.Теребов: Россия и США: практика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разрешения конфликтов. США·Канада экономика политика культура, 2004No.2.
    Е.Б.Капустина: Эволюция американской концепции партнёрства с Россией в 1990-е годы. США·Канада экономика политика культура, 2004No.9
    Сергей Ознобишев: Россия и США Возможен ли откат к холодному миру. 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Жизнь, 2004No.6.
    Владислав Иноземцев: Российско-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что вперед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Жизнь, 2003No.9-10
    С.Кортунов: Россиско-Американсое партнёрство и вызовы 21век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Жизнь, 2003No.4
    Ворис Пядьшев: 70 лет 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и между Россией и СШ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Жизнь, 2003No.1
    Ю.Балуевский: Российско-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Новая модель. 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Жизнь, 2002No.8
    Андрей Келин: Россия – НАТО: к новому этапу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Жизнь, 2004No.11
    Андрей Келин: Спокойно негативное отношение к расширению НАТО. 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Жизнь, 2003No.12.
    В.И. Батюк: Отношения США и НАТО в начале 21 века. США·Канада экономика политика культура, 2003No.3
    Михаил Маргелов: Россиско – 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на вышей точке развиеия? 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Жизнь, 2003No.9-10.
    С.цыплаков, Е.папов: Россиско-китаское торгов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пробремы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2003No.3.
    О. В.Теребов: Россия и США в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США·Канада экономика политика культура, 2003No.3.
    Россия и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 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Жизнь, 2003No.12.
    М.А.гусейнов: Новые тенденции в политике США в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и закавказье. США·Канада экономика политика культура, 2003No.2
    А.Б.Парканский: США – страны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США·Канада экономика политика культура, 2003No.7.
    Д.А.Володин: Россия и США и страны Балтии после холодной войны. США·Канада экономика политика культура, 2004No.1.
    Т.Ш.Абдуллин: Американский капитал в экономике России. США·Канада экономика политика культура, 2003No.8.
    Постбиполярный мир и его утраченные иллюзии. США·Канада экономика политика культура, 2003No.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