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创新性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环境日趋复杂动荡。创新成为时代特征,也成为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本文力求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探讨企业战略研究理论的发展趋势,将知识经济时代的特质与企业战略相结合,从战略的刚性和柔性两个方面讨论了创新性企业的发展战略。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战略的基本理论,为全文奠定理论基础。随后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并由此提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战略。接着,分别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激励制度创新三个方面研究了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创新的方式和内容。
    其中,技术创新探讨了技术创新策略研究、创新项目组合研究以及技术扩散和引进等。利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进行了评估。设计了新型的企业创新体系,其特点是以研发中心为核心,各部门间信息交互频繁,紧密合作,形成各职能并行交错、共同发展的创新机制。
    管理创新着重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和管理创新的信息化手段等问题,充分分析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地位的变化,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是新条件下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分析了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创新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描绘了创新性企业IS战略的形成过程。
    激励制度创新主要是从信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出发,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存在的二级委托代理关系,根据其不同特点,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设计了各自的激励契约。
    最后,以维尔康制药有限公司为例,以对各种战略思想及理论的深入分析为基础,总结出企业战略研究重点和螺旋式不断上升发展变化的轨迹,并预测了今后企业战略研究发展的方向,制定了该企业的创新发展战略。
Now, with the whole world entering a totally new era-the Knowledge Economy Era, the enterprises are facing more complex and turbulent challenges. Innovations have become the very character of this era and the key that can make the enterprises competent and survive the drastic competition. In this dissertation, with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enterprises strategy making is studied from the view of the essences of Knowledge Economy Era.
    We first introduce the basic theory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n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Era, and finally bring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which involves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Incentive Systems Innovation.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inly focuses on the basic theor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actic, combination of innovative items, technology spread, and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from abroad. Th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is employed to assess the benefits of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 close-knit innovative system is designed with the R&D department being the core.
    The Management Innovation chiefly probes into the changes of the status of the human resources and points out its pivotal function in today's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Informative technologies, such as MIS, ERP and CRM, which are important tools in management innovation, are also studied.
    As for the Incentive Systems Innovation,different contract relations in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tivities are expounded, and thus different incentive contracts are designed with the principles of the Information Economics.
    Finally, a case study of Welcome Ltd. is made. Spiral-developing orbit of the company is drawn out an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the future are proposed.
引文
1. 胡静林等,人力资本与企业制度创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2. 曾建权、郑丕谔、马艳华,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J],管理工程学报,2000年第2期
    3. Frances Horibe著,郑小明等译,Managing Knowledge Workers[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4. 何娟主编,人力资源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
    5. 文章代,侯书森主编,创新管理[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9年
    6. 王广宇,客户关系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
    7. 吴育华、付永进著,决策、对策与冲突分析[M],南方出版社,2000年
    8. 小乔治·斯托尔克等著,赵锡军等译,Harvard Business Review[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
    9. 和金生主编,企业战略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3
    10. 王毅、陈劲、许庆瑞,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1. 王超主编,竞争战略[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
    12. 迈克尔·戴尔著,谢绮蓉译,Direct from DELL[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13. 潘承烈,国际企业管理在世纪之交的新发展[J],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4. 盛昭翰、朱乔、吴广谋,DEA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年
    15. 李光金、刘永清,基于多目标规划的DEA[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第17卷第3期,1997年
    16. 李光金,陈刚,综合DEA模型的理论研究[J],系统过程理论方法应用,第9卷第3期,2000年
    17. 杜栋,企业技术创新评价的DEA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第10卷第1期,2001年
    18. 杜栋,DEA在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中的应用[M],第二届中国青年运筹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1997年
    19. 孙利辉等,企业研究开发人员组织激励实施模式研究[J],系统工程,第18卷第3期,2000年5月
    
    
    20. 徐成龙,吴建中,决策单元相互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第9卷第1期,2000年
    21. 吴文江,数据包络分析中C2R或C2GS2模型的最优解的存在性[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第8卷第3期,1999年
    22. 吴文江、陈颖,用DEA解输入或输出为模糊数的评价问题[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第9卷第4期,2000年
    23. 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方法——运筹学的新领域[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
    24. 魏权龄、岳明,DEA概论与C2R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9年
    25. 朱乔,数据包络分析(DEA)综述与展望[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第3卷第1期,1994年
    26. 张玲玲、林健,企业IS/IT战略规划模型框架研究[J],系统工程,第19卷第2期,2001年
    27. 莫剑芳、叶世琦,DEA方法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01年第2期
    28. 李晓春,信息技术与企业组织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29. 潘自强等,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及其组合策略的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1999年
    30. 杨青、王延青、薛华成,企业战略与信息系统战略规划集成过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0年第4期
    31. 刘翔、胡运权、李明星,6I管理模式的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1期
    32. 赵志、陈邦设、孙林岩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0年第2期
    33. 刘权、官建成,企业R&D项目最佳组合及中止决策[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6期
    34. 施金龙,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5. 郭重庆,中国企业缺什么[J],管理科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6. 霍国庆、黄艳华,我国大中型企业的信息结构重组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7. 银温泉、臧跃茹,中国企业集团体制模式[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38. 美国管理协会·斯米克管理丛书,降低成本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9. 张喜征,企业信息化建设在防范代理人道德风险中的作用[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8)
    
    
    40. 蒋炜、席酉民,道德风险下私有信息的价值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8)
    41. 张春霖,存在道德风险的委托代理关系—理论分析及其应用中的问题[J],经济研究,1995(8)
    42. 闫伟,国有企业经理道德风险程度的决定因素[J],经济研究,1999(2)
    43. (美)卡什等,创建信息时代的组织[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4. 谢康,知识优势—企业信息化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45. 霍国庆、马瑞民,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的调配模型及其实现[J],中国软科学,2000(7)
    46. 李大勇、达庆利,信息技术对企业重组的双重影响及其投资策略[J],中国软科学,2001(1)
    47. 余菁,企业再造:重组企业的业务流程[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48. 李麟,国企改革:一个假说中的两个悖论,经济研究,1999(2)
    49. 张维迎,博奕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0. 项保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1994,15(1)
    51. 陈禹、谢康,知识经济的测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2.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53. 加里·哈梅尔,普拉哈拉德,竞争大未来[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8
    54. 王永长,核心竞争力:企业理论的新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1999,(6)
    55. 芮明杰,对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再认识[J],中国工业经济,1998,(11)
    56. 张贵义、李廷焕,地质学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57. [日],竹内均等,地壳运动假说—从大陆漂移到板块构造[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58. 郭强,反思知识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59. 吴季松,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60.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1. 汪丁丁,我思考的经济学,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7
    62. 王淮学,技术创新的社会经济效益净增加论[J],科学管理研究,Vol.16,No.3,1998(6)
    63. 谢科范,技术创新风险问题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Vol.11,No.1,1994
    64. 谢科范,论技术创新风险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Vol.15,No.3,
    
    
    65. 左卫民,价值工程与企业技术创新[J],企业技术进步,1999(12)
    66. 贾理群,汪应洛,论企业为何技术创新动力不足[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Vol.28,No.3,1994(6)
    67. 董中保,常向东,评价企业综合技术创新能力的动态分析方法[J],自然辩证法研究,Vol.10,No.10,1994
    68. 郑策,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效果评价探讨[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1999(4)
    69. 曾应昆,向刚,李晓,企业技术创新效益评价模型的三种参数估计方法的比较分析[J],云南工业大学学报,Vol.14,No.1,1998
    70. 罗宗全,技术创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17,No.2,2000(3)
    71. 吴运建,技术创新项目成功概率预测模型[J],系统工程,Vol.12,No.2,1994(3)
    72. 蓝海林、蒋峦、谢卫红、谢洪明,技术创新与企业的战略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3)
    73. 俞文华,加入WTO对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的挑战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0(8)
    74. 邹来昌,依靠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黄金,2000(2)
    75. 李时椿,略论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互动机制[J],经济师,2001(6)
    76. 宋瑞敏,论创业投资的风险与规范[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Vol.21,No.1,2001(3)
    77. 王燕祥,ABC、ABM与我国企业管理[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0(1)
    78. 董中保,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Vol.15,No.6,1994(11)
    79. 郭克莎,工业投入质量的国际比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
    80. 何玮,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几点思考[J],山西化工,Vol.19,No.1,1999
    81. 黄敏然,论美国产品研发种的“有控节余”策略[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Vol.16,No.1,2001(3)
    82. 李书锋,论企业技术创新[J],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Vol.15,No.1,2000(3)
    83. 王小勇,美国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产权分析和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2000(4)
    84. 夏国平,评估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一种随机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1993(3)
    85. 关士续、刘庆有、孟庆伟、张长明、乔士辉,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3(2)
    86. 周小兵、王书林、王树恩,企业技术创新内部化与外部化的类型与选择[J],自然辩证法研究,Vol.14,No.7,1998
    87. 张武农、李必强、罗险峰,企业科技行为的特点及合理化的对策研究[J],科
    
    研管理,Vol.20,No.4,1999(7)
    88. 陈海宁,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理论浅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3)
    89. 胡穗华,我国电信企业顾客让渡价值的研究[J],商业研究,2000(7)
    90. 孙国际,知识经济与创新架构[J],教学与科技,Vol.13,No.3,2000(9)
    91. 王宇光、万迪昉、朱伟民,知识资本影响下的资本结构变化浅析[J],科技与管理,2001(1)
    92. 沈波涛、李玉举,中国奇迹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分析[J],经济师,2001(5)
    93. 杨东德、何忠龙,技术创新过程的费用分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1994(3)
    94. 杨东德、赵世祥、何忠龙,技术创新效果的模糊综合评价[J],科研管理,Vol.15,No.5,1994(9)
    95. 严北战,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技术创新问题探讨[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1,No.3,2000(9)
    96. 官建成、张西武,创新扩散模型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上)[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Vol.16,No.12,1995
    97. 官建成,创新扩散中的采纳者行为与扩散策略分析[J],化工技术经济,No.59
    98. 康凯、张会云、苏建旭、张志颖,非均质空间各向异性技术创新空间扩散模型研究[J],Vol.30,No.2,2001(4)
    99. 胡宝民、王丽丽、张世英,互补性技术创新扩散系统演化模型与仿真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Vol.29,No.1,2000(2)
    100. 康凯、苏建旭、张会云,技术创新扩散场——技术创新空间扩散研究的一种新方法[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Vol.29,No.2,2000(4)
    101. 范如国、陈坤,技术创新扩散的N-R协调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3)
    102. 陈欣荣、蔡希贤,技术创新扩散的非线性特征[J],科技管理研究,1995(6)
    103. 蔡希贤、史焕伟,技术创新扩散及其模式研究[J],科研管理,Vol.16,No.6,1995(11)
    104. 陈欣荣、蔡希贤,技术创新扩散中企业采用行为的一种解说[J],科研管理,Vol.17,No.2,1996(3)
    105. 潘成华,市场因素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J],北京:科技导报,2001(5)
    106. 李平,技术扩散理论及实证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107. 夏藩编著,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3
    108. 汪后其、傅家骥、雷家骕,我国技术创新扩散模式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4)
    109. 缪柏其、魏晓芳、王淮学,技术创新的扩散模型[J],预测,1999(2)
    110. 程茂吉,技术创新和扩散过程的一般理论分析[J],经济地理,Vol.15,No.2,
    
    1995(6)
    111. 赵黎明著,技术转移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12. 柳卸林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113. 刘铁民著,中国企业技术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114. 张超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格局[J],华东科技管理,1994(8)
    115. 宋光茂、刘兴云,我国企业创新的特征分布[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2(6)
    116. 韩菁,技术创新扩散的综合分析[J],科研管理,Vol.16,No.1,1995(1)
    117. 许庆琦,研究与发展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118. 傅家骥等,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2
    119. [英]P.斯通曼,技术变革的经济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
    120. [英]R.库姆斯等,经济学与技术进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121. 王汉荣,技术创新扩散模型及其参数估计[J],苏州大学学报,Vol.16,No.1,2000(1)
    122. 张守一、张屹山,数量经济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23. 白雪梅、赵松山,对指数曲线模型参数估计方法的探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10)
    124. 丁巨涛、赵勇,技术专利制度的经济效应分析[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Vol.13,No.5,2000(10)
    125. [美]达尔·尼尔,知识经济[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126. 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27. 尹尊声等,技术管理:开发和贸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28. 周惠中等,微观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29.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30. 王春法,经济创新政策:理论基础与工具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131. 施培公,后发优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32. 高山行等,国际技术贸易[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133. 杨武,技术创新产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34. 李垣,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135. 王朋友,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136. 陈文化,腾飞之路——技术创新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137. 骆品亮,R&D中的代理问题与R&D激励[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11)
    138. 张春霖,企业组织与市场机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39. 肯尼思·阿罗,信息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出版社,1989
    
    
    140. 侯明,管理激励与约束[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14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42. 张军,合作团队的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143. 王建华,技术创新工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144. 冯俊文,一种R&D项目选择模型及其决策方法应用[J],系统工程,1991(4)
    145. 穆庆贵、陈少安,新编工业企业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3
    146. 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主编,工业企业科学技术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84
    147. [美]弗兰克·戈布尔著,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48. 李跃,从企业资金结构看未来工业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3)
    149. 彭照平等,承包制:经营者的选择及预期——1200家企业厂长承包调查[J],管理世界,1988(3)
    150. 顾新一等,技术创新的案例分析与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报告,1981
    151. 向刚,技术引进效益的定量分析方法[J],云南工学院学报,1991(7)
    152. 向刚等,持续创新的理论与案例[J],管理工程学报,1996
    153. (英)D. G. Mayes. 经济计量学的应用[M],商务印书馆,1994
    154. 熊彼特. JA. 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55. 张金槐,现性模型参数估计及其改进[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156. 李晓,企业技术创新定量评价的分析比较研究:[学位论文],昆明:云南工业大学,1996
    157. Xiang, Gang, Measuring the Productivity and Effectiveness Contributed by a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cess[J].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dustrial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Beijing, 1993
    158. Cold. B., Rosseger, G., and Beylan. M., Evalu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ethods, Expectations and Findings[J], D. C. Heath, Lexington, MA, 1980
    159. Rubenstein, A. H., Seminar on Organization of Research Development.[J],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Spring Quarter, 1992
    160. Rubenstein. A. H., Managing Technology in the Decentralized Firm[M].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1989
    161. Mueser R. Identifying Technical Innovations[J]. 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Vol EM-32 No. 4, 1985
    162. Giowanni Dosi, Christopher Freeman, Richard Nelson, Gerald Silverberg, Inc Soete: "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M]
    163. Stephen Davies, The diffusion of process innovation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164. Cancian, The Innovator's Situation[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165. Ward O., Griffiths P., Strategic Planning for Information System[Z],1996
    166. Gorden JR, Gordon SR, Structu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T and business units prototypes for service delivery[J]. Information System Management, 2000(winter)
    167. Cross R, Baird L, Technology is not enough: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building organizational memory[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00, 41(2)
    168. Feurer R, Chaharbaghi, Weber M, Wargin J, Aligning strategies, processes, and IT: a case study[J], Information System Management, 2000(winter)
    169. Weitman MC, Efficient incentive contract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0, 94
    170. Homstrom, Bengt, Milgrom P, Aggregation and Linearity in the Provision of Intertemporal Incentive[J], Economettica, 1987, 55
    171. David Besanko, David Dranove, Mark Shanley, The economics of Strategy[M], John Wilety & Sons, Inc, 1996
    172. Porter M.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0
    173. Nonaka I.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M], Harward Business Review, 1991, 69(6)
    174. Neef D, Siesfeld T, Cefola J, The economic impact of knowledge[M], Woburn: Butterworth - Heinemann, 1998a
    175. Savage C M. Fifth generation management: co-creating through virtual enterprising, dynamic teaming, and knowledge networking[M], Boston, Mass.: Butterworth - Heinemann, 1996
    176. Allee V, The knowledge volution: expanding organizational intelligence[M], Boston Mass.: Butterworth - Heinemann, 1997
    177. Neef D. The knowledge economy[M], Boston, Mass.: Butterworth - Heinemann, 1998b
    178. Myers PS.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design[M], Boston,
    
    Mass.: Butterworth-Heinemann, 1996
    179. Baker N R. R&D project selection models[J], IEEE tra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1974(4)
    180. Guntern G. The challenge of creative leadership[R],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for Creativity and leadership, Martigny, Switzerland, 1996
    181. Arrow K J. Production and Capital[M], Cambridge, Mass. and London, Harward University Press, Belknap Press, 1985
    182. M.Fransman.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 Wheatsheaf Books Ltd, 198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