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西学东渐,随着现代西方的法制、法律教育与法学研究范式的全面导入,古典中国的法律制度结构与法律知识体系开始出现断裂,并且迅速解体。在这种语境下,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法律史的叙事范式也被逐步“建构”起来,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其间,虽然屡经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的变迁;但是,总体而言,中国法律史的叙事范式基本处于西方法律知识系谱的“认知控制”之下。本稿试图追问的是:这套知识体系究竟是否能够有效地运用于“体悟”中国古典时代的法律制度呢?另一方面,过去的中国法律史研究,大抵囿于官方的法律典章和正史记载的解读,即便冠以中国法律文化史的某些研究,情形也是如此。然而问题在于:这些资料尽管颇能反映古典中国法律制度或者法律文化的面貌,但是,毕竟也有缺陷。根本原因就是,中国法律典章难免“理想”建构的情形,正史记载也难免遭到“点窜”的事实;更为重要的是,正史记载基本属于帝皇将相的政治活动和法律活动,对于“处江湖之远”的细民百姓的法律生活,显然记述甚少。据此,本稿考虑用带有民间色彩的包公故事来解读中国法律文化,把它作为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一个特定的视角。
     本稿分为三章,现在,稍作介绍如下。
     第一章:“学术史与方法论”。鉴于法律与文学的研究还是一个方兴未艾的学术课题,而且涉及历史领域;因此,有关本稿采取的学术姿态与研究方式,很有必要作出全面透彻的解释。首先,对于中国法律史的研究范式给予必要的梳理,以期勾勒本稿研究的问题意识;进而指出,解读中国古代细民百姓的法律生活与法律意识,对于我们把握中国法律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次,通过考察“档案、正史与文学”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指出,文学故事不仅可以成为历史研究的资料,而且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叙事的样式,它们对于细民百姓的法律生活和律意识的叙事,具有档案和正史无法替代的价值。再次,从“公案”文学角度看,它们与中国古代判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说的直接一点,这些故事原本就是出自司法档案文书。最后,所谓“法律文化”研究,就是对于法律蕴涵的“意义结构”的解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稿提出在“语境”中解释法律文化“意义结构”的设想。而“语境”的建构,必须考述相关的历史事实;否则的话,所谓“语境”的说法,也就无从真正落实。据此,“考证、语境和意义”由此获得一种内在的关联。
     第二章:“关于包公的三种叙事”。包公是一个历史人物,一个清官的典范;然而,包公又是怎样成为民间清官故事的“母题”的呢?进而,历史上的包公与民间故事中的包公又有怎样的关联呢?这是我们在研究包公故事时无法回避的问题。首先,通过考察作为历史叙事的包公形象,本稿认为,包公具有孝亲、忠君、清廉、爱民、刚毅严猛、不畏权贵的特征;所有这些,都是后来文学叙事的基调。其次,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和法律人物,包公自身对于政治和法律又有一些什么想法和论述呢?本稿认为,鉴于仁宗时代“吏治偷惰”的局面,包公政治思想的要旨在于:一是重建官僚的忠君和爱民的道德理想;二是完善官僚的选拔和考核的制度安排。包公的法律思想的基点在于:一是谋求天道、民意和法律的协调;二是维护皇权和刑法必须符合中道。最后,民间的包公信仰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本稿详尽地考察了包公故事的“作者和读者”与包公流播的基本脉络;并且,与历史叙事中的包公形象作了必要的比较。总之,民间叙事中的包公形象与历史叙事中的包公形象,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背离的地方。这种背离,不仅在于许多故事与包公本身无关这一方面,而且在于神化包公。必须指出的是,只有通过这种神化,包公才能获得“穿越”阴阳两界的神性力量,从而担当怎拯救细民百姓的使命,才能成为“权威”与“正义”的象征。
     第三章:“包公故事的法律阅读”。本稿考察的包公故事涉及话本、戏曲、说唱、短篇小说专集、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各类文学样式,共有二百七十一个故事。通过仔细辨析每个故事,可以发现,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刑事案件;与此相关,作为描写司法审判的“公案”故
    
    事,也就必然限于刑事审判场域。首先,本稿认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刑法”中心的
    特质,与包公故事的描写颇为一致。在包公故事里,剔除重复的案件,刑事案件共有一百四
    十八个:进而,通过详细解读这些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我所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包公
    故事的描写与当时的法律规定基本吻合。由此可以证明,这些故事与中国古代的判犊文书有
    关:换句话说,它们大都出自司法判赎文书,或者是对于司法判犊文书的改编。在这个意义
    上,把它作为法律文化研究的资料,应该.没有问题。其次,本稿认为,中国传统法律司法文
    化具有“集权”的特征,出于维护皇帝“集权”之目的,司法审判也就难免专断。在包公故
    事里,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凸现和张扬“暴力”的价值取向,这是维护皇权所必不可
    少的东西。通过解读包公故事描绘的司法审判场景:权力关系、司法空间与司法仪式,本稿
    对于“集权”与“恐怖”的司法特征,作了非常详实而有力的解释。
     总之,通过解读包公故事
In the tide of the afflux of knowledge from west to east, with the transplantation of modern legal system, development of legal education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western legal analysis method, both the legal system and the legal knowledge system of classical China ruptured, then collapsed. Armed with the modern western legal terms and method of analysis, the modem narrative style under the cognitive control of the genealogy of western legal knowledge has been established little by little for about 100 years, despite the frequent changes of the economic structure, political system and ideology. But, we can still argue that whether the western legal knowledge explained the special legal system of ancient China effectively.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legal history, even the so-called the study of the Chinese Legal Culture History has been constrained by the official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legal codes and the official history. Legal codes may partly owe to ideal construct, and even official
     history cannot avoid being tempering. The official history focused on the politic life and the legal life of the emperors and his ministers, but not those of common people. So, the paper takes the stories of Judge Pao, which was tinted with popular colors when spreading, as a new angle of view to reinterpret the legal culture of China.
    The paper is consisted of three chapters. Because the paper is involved in the fields of law and literary as well as history, it is necessary to explain the learned stance and the analysis method in Chapter One, The Literature Narration of China Ancient Law. Based on trimming the analysis style of the study of China legal history, the outline of the problematique of this article has been drawn out. It is made clear that it valuable for understanding Chinese legal culture to reconstruct the legal life and legal cognition of common people. The paper holds that literature story not only makes a kind of historic material, but also can be regarded as a kind of narrative style of history. The role literature story play in narrating the legal life of common people cannot be replaced by archives and official history. As for Gong'an stories, some of them originated from judicatory archives. Now that one purpose: of the study of the legal culture is explaining the meaning structure hidden in the law, the explanation s
    hould be made in the context, which should be constructed on related history facts such as we find in the literature stories.
    The main task of Chapter Two, Three Narrations of Judge Pao, i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Judge Pao's images, an incorruptible official in history, a judiciary and an administrator reflected by his own work and a popular belief in popular story. In history, Judge Pao gets the features of being filial, loyal, incorruptible, kind to common people and direful to nobles. All these features play basic keys in literary narrations afterwards. Reading what he had written, a more factual image of Judge Pao emerges. Being a normal judiciary and an administrator, what Judge Pao thought reflected the demands of the era. There are two basic points of Judge Pao's thoughts. One of them is the harmony between nature, public will and law should be kept. The other is the handling of emperor power and the exercising of panel law should accord with the golden mean. After reviewing the venation of Judge Pao's story at large, comparisons made between the image in popular narration and in historic narration show
     consistence as well as
    
    
    inconsistence. Inconsistence attributes to many popular stories are not related to Judge Pao and the purpose to apotheosize him. Apotheosizing makes Judge Pao retained the divinity power walking between the lower world and this world to rescue common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Judge Pao became the symbol of authority and justice.
    There are 271 stories the paper deal with, which take the form of drama, local opera, short story and novel. After statistical analysis, it is clear that most of them are criminal c
引文
1.【日】星野英一著,王闯译:《私法中的人》,载梁慧星主编:《为权利而斗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赵晓力:《民法传统经典文本中“人”的观念》,载《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第1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谢鸿飞:《现代民法中的“人”》,载《北大法律评论》2000年第3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宋】郑樵:《通志》。
    5.【清】章学诚:《校雠通义》。
    6.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7.王凡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台湾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版。
    8.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载《中国文化》1992年11月第7期。
    9.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三联书店2000年版。
    10.【汉】班固等:《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11.章学诚:《文史通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2.牛润珍:《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3.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载顾潮、顾洪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顾颉刚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16—522页。
    14.匡亚明:《孔子评传》,齐鲁书社1985年版。
    15.董洪利:《古籍的阐释》,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6.【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
    17.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8.刘俊文:《唐律与礼的关系试析》,载《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第10期。
    19.刘俊文:《唐律与礼的密切关系例述》,载《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5期。
    20.高绍先:《<唐律疏议>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载《现代法学》1997年版第2期。
    21.张文昌:《<唐律疏议>与“三礼”》,载高明士主编:《唐律与国家社会》,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
    22.【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
    23.【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版。
    24.怀效锋点校:《大明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5.【汉】司马迁:《史记》。
    26.江晓原:《天学真原》,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7.江晓原:《天学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8.王健:《西法东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王健:《中国近代的法律教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0.王健:《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1.刘广安:《二十世纪中国法律史学论纲》,载李贵连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2.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33.王志强:《略论本世纪上半叶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方法》,载李贵连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4.韩秀桃:《二十世纪中国法制史学发展概述》,中国法律史学会年会论文。
    35.杨鸿烈:《中国法律在东亚诸国的影响》,中国政法大学1999年版。
    36.【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7.李玉玺:《评杨鸿烈先生著<中国法律思想史>》,载台湾中国法制史学会编:《法制史研究》创刊号2000年版。
    3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39.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
    40.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41.陈顾远:《中国法制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42.陈顾远:《中国法制史概要》,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版。
    43.徐忠明:《法学与文学之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4.瞿同祖:《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5.梁治平:《法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6.章毅:《古代法律的礼制精神》,载《读书》2000年第10期。
    47.【德】罗梅君著,孙立新译:《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纂——30和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8.蒋大椿:《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载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9.徐忠明:《思考与批评:解读中国法律文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0.郭建等:《中国法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1.李婉丽:《中国典权法律制度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52.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3.徐忠明:《关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几点省思》,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1期。
    54.王晴佳:《后殖民主义与中国历史学》,载刘东主编:《中国学术》第三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55.【德】茨威克特、克茨著,潘汉典等译:《比较法总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6.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修订版。
    57.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1999年修订版。
    58.朱勇:《清代宗族法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59.【美】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60.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61.高道蕴等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2.王志强:《论清代的地方法规:以清代省例为中心》,载刘东主编:《中国学术》2001年第2卷第3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3.王志强:《论清代条例中的地区性特别法》,载《复旦学报》2000年第1期。
    64.【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65.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66.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7.【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8.【法】勒戈夫:《心态:一种模糊史学》,载勒戈夫、拉诺主编:《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69.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0.【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71.王凡森:《引论: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载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2.【美】阿普尔比等着,刘北成等译:《历史的真相》,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73.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年版。
    74.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三联书店1990年版。
    75.张光直:《考古学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76.张光直:《美术·祭祀与神话——通往古代中国政治权威的途经》,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77.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89年版。
    78.《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9.【英】史密斯著,周辉荣等译:《历史社会学的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0.郭英德:《传奇戏曲的兴起与文化权力的下移》,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81.谢桃坊:《中国市民文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2.刘康:《对话的喧声:巴赫金的转型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3.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三联书店1994年版。
    84.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85.张鸣:《戏曲文化视野中的义和团的意识走向》,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年春季卷。
    86.《陈寅恪诗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7.吴丽娱:《神州 垂示后世——陈寅恪先生礼制研究浅识》,载胡守为主编:《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8.葛兆光:《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9.余国藩:《历史、小说与对中国叙事的解读》,载乐黛云、陈珏编:《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0.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三联书店1998年版。
    91.仓修良:《施加·史籍·史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2.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93.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94.黄丞仪:《<金水婶>的处分权主义——法律的文化研究初探》,打印稿。
    95.徐忠明:《试说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研究范式之转变》,载《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第4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96.陈智超:《宋代的书铺与讼师》,载《刘子健博士颂寿纪念宋史研究论集选编》,日本同朋舍1989年版。
    97.郭东旭:《宋代之讼学》,氏著《宋朝法律史论》,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8.梁治平:《法意与人情》,海天出版社1992年版。
    99.【日】夫马进:《明清时代的讼师与诉讼制度》,滋贺秀三等著,梁治平等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00.Maculey,Society Power and Legal Culture:Litigation Mast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01.戴建国:《宋代法制初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2.邱澎生:《明清讼师的社会文化史:评Macauley专书》,打印稿。
    103.邱澎生:《是敌是友?明清司法审判中的讼师与幕友》,打印稿。
    104.陈景良:《讼学与讼师:宋代司法传统的诠释》,载《中西法律传统》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5.裴汝成:《宋代“代写状人”和“写状钞书铺”》,氏著《半粟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6.杨伯俊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107.韩经太:《传统“史诗”说的阐释意向》,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108.何新:《陈寅恪学术思想散论》,载《读书》1986年第5期。
    
    
    109.汪荣祖:《陈寅恪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10.刘梦溪:《以诗证史 借传修史 史蕴诗心》,载《中国文化》1990年第3期。
    111.胡守为主编:《<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纪念陈寅恪教授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2.余英时:《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增订新版),台湾东大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113.饶宗颐:《穆護歌考》,氏著《文辙——文学史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版。
    114.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年版。
    115.陈平原:《陈平原小说史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6.谭帆:《传统文艺思想的现代阐释》,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17.【美】蒲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8.王汝梅、张羽:《中国小说理论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19.【明】冯梦龙:《警世恒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20.冯梦龙:《醒世恒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21.翦伯赞:《中国史论集》,国际文化服务社1947年版。
    122.许大龄:《学习翦老从戏曲小说中搜集和分析史料的治学方法》,载《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123.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台湾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1988年版。
    124.张京嫒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25.【美】马克梦著,王维东、杨彩霞译:《吝啬鬼、泼妇、一大多妻——十八世纪中国小说中的性与男女关系》,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6.向群:《唐判论略》,载《华学》第二辑,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7.George A. Hayden, Crime and Punishment in Medieval Chinese Drama: Three Judge Pao Play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128.张晋藩:《求索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9.【美】波斯纳著,苏力译:《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30.波斯纳著,苏力译:《超越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1.Posner, Law and Literature: A Misunderstood Rel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32.Ward, Law and Literature: Possibilities and Perspectiv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133.Brooks and Gewirtz ed, Law's Stories: Narrative and Rhetoric in the Law,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6。
    134.冯象:《木腿正义——关于法律与文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5.信春鹰:《后现代法学:为法治探索未来》,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136.邱澎生:《明清<刑案汇览>的作者与读者》,打印稿。
    137.徐忠明:《制作中国法律史:正史、档案与文学》,载《学术研究》2001年第6期。
    138.罗志田:《<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载《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9.【俄】李褐清著:《神话与鬼话》(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0.赵汀阳:《关于命运的知识》,载赵汀阳主编《论证》1999年秋季卷,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141.【美】何伟亚:《档案帝国与污染恐怖——从鸦片战争到傅满楚》,载李陀、陈燕谷主编:《视界》第1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42.赵晓力:《关系/事件、行动策略和法律的叙事》,载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3.《清代巴县档案汇编·乾隆卷》,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
    144.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45.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6.汪世荣:《中国古代判词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7.刘高礼:《论古代判词的历史发展及写作特征》,载《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
    148.胡留元、冯卓慧:《长安文物与古代法制》,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
    149.刘海年、杨一凡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编第一册“诉讼案件”,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13—340页。
    150.《江陵张家山汉简<奏谳书>译文》,《文物》1993年第8期和1995年第3期。
    151.李学勤:《<奏谳书>解说》,《文物》1993年第8期和1995年第3期。
    152.彭浩:《谈<奏谳书>中的西汉案例》,《文物》1993年第8期。
    153.彭浩:《谈<奏谳书>中秦代和东周时期的案例》,《文物》1995年第3期。
    154.张建国:《关于张家山<奏谳书>的几点研究及其它》,《帝制时代的中国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55.张建国:《汉简<奏谳书>和秦汉刑事诉讼程序初探》,《帝制时代的中国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56.甘肃居延考古队简册整理小组:《<建武三年侯粟君所责寇恩事>释文》,载《文物》1978年第1期。
    157.徐苹芳:《居延考古发掘的新收获》,载《文物》1978年第1期。
    158.肖亢达:《<粟君所责寇恩事>简册略考》,载《文物》1978年第1期。
    159.俞伟超:《略释汉代狱辞文例》,载《文物》1978年第1期
    160.初仕宾、肖亢达:《居延新简<责寇思事>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3期。
    161.张建国:《居延新简“粟君债寇恩”民事诉讼个案研究》,氏著《帝制时代的中国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62.何勤华:《秦汉时期的判例法研究及其特点》,载《法商研究》1998年第5期。
    163.刘俊文:《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
    164.王震亚、赵荧著:《敦煌残卷争讼文牒集释》,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65.向群:《唐判研究》,中山大学博士论文,1994年。
    166.《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
    167.【明】颜俊仁原著,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标点:《盟水斋存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8.【明】李清原著,华东政法学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译注:《折狱新语译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69.【清】蓝鼎元原著,刘鹏云、陈方明译注:《鹿洲公案》,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
    170.何勤华:《中国法学史》,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71.【日】滨岛敦俊:《明代的判牍》,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编:《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版。
    172.童光政:《明代民事判牍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3.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中华书局2001年版。
    174.向群:《唐代的吏部选与“试判”》,载《中山大学史学集刊》,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75.【唐】张鷟原著,田涛、郭成伟校注:《龙筋风髓判校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6.【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岳麓书社1992年版。
    177.霍存福:《张鷟<龙筋风髓判>与白居易《甲乙判>异同论》,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第2期。
    178.胡适:《读书与治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
    179.向群:《略论唐判所见唐礼法中的继嗣问题》,载《唐文化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80.胡适:《<醒世姻缘传>考证》,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文学史》,中华书局1998年版。
    181.漆永样:《乾嘉考据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2.王晴佳:《简论兰克(朗克)与兰克学派》,载《历史研究》1986年第6期。
    183.【德】尼采:《历史德用途与滥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84.李泽厚、陈明:《浮生论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185.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86.何晖、方天星编:《一寸千思:忆钱钟书先生》(修订本),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187.余英时:《<周礼>考证与<周礼>的现代启示》,载《中国文化》1990年12月第3期。
    188.马作武:《清末法制变革思潮》,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9.苏亦工:《重评清末法律改革与沈家本之关系》,载《法律史论集》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90.刘起玗:《关于蚩尤》,载《文史》2000年第3期。
    191.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古典新义》,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版。
    192.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
    192.臧克和:《钱钟书与中国文化精神》,白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93.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94.蒲坚:《“宫刑”小议》,载《法学研究》1994年第2期。
    195.【英】特纳:《身体与社会》,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96.冷时峻标点:《海公大红袍全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97.【日】谷口安平:《程序公正》,宋冰编:《程序、正义与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8.钱锤书:《管锥编》第三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
    199.殷鼎:《理解的命运——解释学初论》,三联书店1988年版。
    
    
    200.胡旭晟:《法学:理想与批判》,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1.陈俊强:《刑讯制度》,高明士主编:《唐律与国家社会研究》,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
    202.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邓正来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年第4期。
    203.武树臣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04.马作武:《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5.苏力:《法律文化类型学研究的一个评价》,载赵汀阳主编:《学术·思想·评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6.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07.【法】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08.罗志田:《“史诗”倾向及怎样解读历史上的诗与诗人》,氏著《思想与学术掠影》,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9.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三联书店2000年版。
    210.【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211.【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12.黄进兴:《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13.王凡森:《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近代中国新旧史料观点的冲突》,氏著《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14.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15.徐忠明:《神话思维与中国古代法律起源若干问题释证》,载《比较法研究》1994年第4期。
    216.严昌洪、蒲亨强:《中国鼓文化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40—250页。
    217.李中清、王丰:《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1700—2000)》,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218.葛兆光:《文献、思想与阐释——关于中国禅思想史的研究》,《葛兆光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19.姜广辉主编:《郭店楚简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20.《郭店楚简与儒学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1.【日】西田太一郎著,段秋关译:《中国刑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22.【德】布鲁诺·赖德尔:《死刑的文化史》,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223.【法】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三联书店1999年版。
    224.【美】黄宗智:《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淌代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25.【日】滋贺秀三:《明清诉讼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情、理、法》,滋贺秀三等著,梁治平等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26.【日】寺田浩明:《青代民事审判:性质及意义》,《北大法律评论》第1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27.何勤华:《清代法律渊源考》,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228.许章润的《法律:民族精神与现代性》,载《清华法治论衡》第二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9.钱乘旦:《关于历史的几点思考》,邓正来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年第2卷。
    230.【日】五井直弘:《中国古代史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32.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载《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233.【法】福柯:《疯癫与文明》,三联书店1999年版。
    234.褐柯:《性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35.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散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36.【美】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237.【美】哈耶克:《不幸的观念》,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
    238.参见【美】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239.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240.【美】罗斯诺著,张国清译:《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241.【英】塞德曼编、吴世雄译:《后现代转向——社会理论的新视角》,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42.【美】周锡瑞:《后现代主义:望文生义,方为妥善》,载《二十一世纪》1997年12月号。
    243.【美】艾尔曼、胡志德:《马嘎而尼使团、后现代主义与近代中国:评周锡瑞对何伟亚著作的批评》,载《二十一世纪》1997年12月号。
    244.张隆溪:《甚么是“怀柔远人”?正名、考证与后现代式史学》,载《二十一世纪》1998年2月号。
    245.罗志田:《夷夏之辨与“怀柔远人”的字义》,载《二十一世纪》1998年10月号。
    246.李猛:《拯救谁的历史?》,载《二十一世纪》1998年10月号。
    247.【美】柯文著、杜继东译:《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48.柯文:《以人类学观点看义和团》,载《二十一世纪》1998年2月号。
    249.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氏著《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
    250.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氏著《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
    
    
    251.陈寅恪:《隋唐制度源流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
    252.【美】包弼德:《唐宋转型德反思》,载刘东主编:《中国学术》第三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53.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54.【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
    255.丁则良:《杯酒释兵权考》,载《人文科学学报》1946年第1卷第3期。
    256.【宋】司马光:《涑水记闻》,中华书局1989年版。
    25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258.张其凡:《赵普评传》,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
    259.【宋】马端临:《文献通考》。
    260.【法】谢和耐著,黄建华、黄迅余译:《中国社会文化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61.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61.张其凡:《雍熙北征到澶渊之盟》,氏著《宋初政治探研》,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62.张华盛、傅腾宵:《包拯》,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63.孔繁敏:《包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64.郭东旭:《宋代法制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65.诸葛忆兵:《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6.李治安:《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67.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68.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69.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载《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
    270.张希清:《北宋贡举登科人数考》,载《国学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71.【宋】王栐:《燕翼诒谋录》。
    272.《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273.【美】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三联书店1992年版
    274.【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中国书店1987年版。
    275.薛梅卿:《宋刑统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76.龚延明:《宋代官吏的管理制度》,载《历史研究》1991年第6期。
    277.邵红霞:《宋代官僚的俸禄与国家财政》,载《江海学刊》1993年6期。
    278.黄惠贤、陈锋主编:《中国俸禄制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79.张全明:《论宋代官员的俸禄水平与动态变化》,载《中国古代史论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80.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81.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82.汪圣铎:《两宋财政史》,中华书局1995年版。
    283.郑学檬主编:《中国赋役制度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84.何冠环:《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中华书局1994年版。
    285.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86.叶坦:《大变法——宋神宗与十一世纪的改革运动》,三联书店1996年版。
    287.漆侠:《王安石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88.漆侠:《再论王安石变法》,氏著《知困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89.漆侠:《关于王安石变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氏著《知困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90.杨国宜校注:《包拯集校注》,黄山书社1999年版。
    291.任剑涛:《伦理政治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293.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294.【宋】郑克编撰,刘俊文译注:《折狱龟鉴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95.赵景深:《包公传说》,氏著《中国小说丛考》,齐鲁书社1980年版。
    296.丁肇琴:《俗文学中的包公》,台湾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版。
    297.程如峰:《包公传》,黄山书社1994年版。
    298.许天柏:《杂谈包拯》,载《文史知识》1984年第12期。
    299.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00.钱剑夫:《谈“清官”和“青天”包拯》,载《学术月刊》1979年第7期。
    301.齐涛:《包拯年谱》,《安徽史学》1985年第6期。
    302.【宋】王铚:《默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
    303.张国华:《包拯身前身后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304.丁凌华:《中国丧服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05.【清】薛允升撰,李鸣、怀效锋点校:《唐明律合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06.陈义钟编校:《海瑞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
    307.王云海主编:《宋代司法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08.肖建新:《未必神灵判阴阳,倒也明察善审断》,载《文史知识》1996年第9期。
    309.胡道静所著《新校正梦溪笔谈》,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5年版。
    310.周宝珠:《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11.沈锡麟:《包拯》,中华书局1984年版。
    312.严中其:《包公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13.屈春山、李良学:《包公正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14.李镜全:《海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15.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16.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317.崔大华:《儒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18.秦志华:《心治与政治》,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19.【美】包弼德著,刘宁译:《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20.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2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1982年版。
    322.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23.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士族:特殊形态的知识分子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324.于迎春:《秦汉士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25.刘五书:《包拯对弘扬儒家文化的贡献》,载《史学月刊》1995年第2期。
    326.汪汉卿主编:《包拯法律思想与实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27.徐忠明:《“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法律观念》,载韩延龙主编:《法律史论集》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28.任强:《“善良”为何如此重要?》,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1期。
    329.许倬云:《西周史》(修订本),三联书店1994年版。
    330.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三联书店1996年版。
    331.栗劲:《秦简通论》,山东人年出版社1984年版。
    332.张国华、饶鑫贤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上),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33.张国华、饶鑫贤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下),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34.阎步克:《春秋战国时“信”观念的演变及其社会原因》,氏著《阎步克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35.《商君书》。
    336.《荀子》。
    337.萧兵:《中庸的文化省察》,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38.徐忠明:《“礼治主义”与中国古代法律观念》,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年春季号。
    339.俞荣根:《儒家法思想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40.黄岩柏:《中国公案小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41.孟犁野:《中国公案小说艺术发展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42.曹亦冰:《侠义公案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43.徐振贵:《中国古代戏剧统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44.幺书仪:《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45.奚海:《元杂剧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46.胡适:《<三侠五义>序》,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文学史》(下),中华书局1998年版。
    347.鲁迅:《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氏著《魏晋风度及其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348.孙楷第:《包公案与包公案故事》,氏著《沧州后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
    349.程毅中辑注:《宋元小说家话本集》,齐鲁书社2000年版。
    350.【宋】吴曾:《能改斋漫录》。
    351.吴白匋主编:《古代包公戏选》,黄山书社1994年版。
    352.李玉珍:《当头棒喝:禅宗文学之公案》,熊秉真编:《让证据说话——中国篇》,台湾麦田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
    353.【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
    354.张国风:《公案小说漫话》,香港中华书局1989年版。
    355.王瑷玲:《洗冤补恨:清初公案剧之艺术特质与其文化意涵》,熊秉真编:《让证据说话》,台湾麦田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
    356.【美】Hayden, The Courtroom Plays of the Yuan and Early Ming Periods,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34, 1974。
    357.Hayden, Crime and Punishment in Medieval Chinese Drama Three Judge Pao Plays, Harvard University Fress, 1978。
    358.杨奉琨校释:《疑狱集·折狱龟鉴校释》,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59.贾静涛:《中国法医学史》,群众出版社1984年版。
    360.林永匡、朱家源:《宋代杰出的法医学家宋慈》,载《西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
    
    
    361.巨谰、佳玉:《我国古代的法医检验》,载《政法论坛》1985年第6期。
    362.罗时润等译释:《洗冤集录译释》,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
    363.马建石、杨育棠主编:《大清律例通考校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64.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65.姜伯勤:《从判文看唐代市箱制的终结》,载《历史研究》1990年第3期。
    366.【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稻香出版社,没有出版日期。
    367.刘石吉:《城郭市廛——城市的机能、特征及其转型》,载《民生的开拓》,三联书店1992年版。
    368.【法】谢和耐著,刘东译:《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69.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370.王恒展:《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71.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72.吴晟:《瓦舍文化与宋元戏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73.胡从经:《中国小说史学史长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374.【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375.孙崇涛、徐宏图:《戏曲优伶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年版。
    376.【日】金文京:《南戏和南宋状元文化》,载温州市文化局编:《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
    377.车文明:《赛社献艺:中国古代戏曲生成与生存的基本方式》,载胡岂主编:《戏史辨》第二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版。
    378.【明】冯梦龙:《古今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79.曾白融主编:《京剧剧目辞典》,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380.【元】钟嗣成、贾仲明著,浦汉明校:《新校录鬼簿正续编》,巴蜀书社1996年版。
    381.刘靖之:《元人水浒杂剧研究》,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年版。
    382.【英】威廉姆·杜比:《元代戏剧》,乐黛云、陈珏、龚刚选编:《欧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83.郭英德:《元杂剧与元代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8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84.孙崇涛:《宋元南戏简述》,氏著《南戏论从》,中华书局2001年版。
    385.刘晓明:《杂剧起源新论》,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386.钟嗣成等著《录鬼簿·外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387.张培田:《中国法文化散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88.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89.朱万曙:《包公故事源流考述》,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390.徐朔方:《元曲中的包公戏》,李修生等编:《元杂剧论集·下》,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391.林风:《元代杂剧中的包公形象》,载《辽宁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
    392.【明】臧晋叔编:《元曲选》第三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
    393.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第三册,中华书局版,没有出版日期。
    394.李修生主编:《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395.吴敢:《宋元明南戏总目》,温州市文化局编:《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
    396.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
    397.许金榜:《元杂剧概论》,齐鲁书社1986年版。
    398.周良宵、顾菊英:《元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99.施绍文、沈树华:《关汉卿戏曲导读》,巴蜀书社1993年版。
    400.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01.郑振铎:《元代“公案剧”产生的原因及其特质》,《郑振铎文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402.【明】安遇时编集,石雷校点:《百家公案》,群众出版社1999年版。
    403.《认金梳孤儿寻母》,见于《孤本元明杂剧》,涵芬楼藏板。
    404.朱一玄校点:《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中州古箱出版社1997年版。
    405.《五鼠闹东京》,见于《古本小说集成》。
    406.曹之:《中国印刷术的起源》,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07.池小芳:《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08.刘世德、竺青主编《古代公案小说丛书》(群中出版社1999年版)搜有以下各书:(1)余象斗《廉明公案》,(2)余象斗《诸司公案》,(3)佚名《新民公案》,(4)李春芳《海刚峰公案》,(5)葛天民《明镜公案》,(6)宁静子《详刑公案》,(7)陈玉秀《律条公案》,(8)佚名《详情公案》,(9)佚名《神明公案》。
    409.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
    410.雨墨:《武松:好汉还是强盗?》,载《中山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11.雨墨:《礼法的话语与实践:水浒与女性》,载《中山大学法律评论》2000年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12.【日】小野四平:《中国近代白话短篇小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41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
    414.金沛霖:《<情蒙古车王府藏曲本>前言》,载刘烈茂、郭精锐等著:《车王府曲本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15.【清】朱佐朝:《乾坤啸》,见于《古本戏曲丛刊三集》。
    416.【清】石于斐:《正朝阳》,见于《古本戏曲丛刊五集》。
    417.【清】唐英:《双钉案》,见于《古柏堂戏曲集》。
    418.《普天乐》,见于刘烈茂等编:《车王府曲本菁华·隋唐宋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19.《奇冤报总讲》,见于刘烈茂等编:《车王府曲本菁华·宋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20.《五高风》,见于《古本戏曲丛刊五集》。
    421.【清】浦琳著,李道英、岳宝泉点校:《清风闸》,北京师范大学1992年版
    422.【清】李雨堂:《万花楼》,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423.李雨堂:《狄青五虎将》(收有《万花楼》、《五虎平西》和《五虎平南》三种),新疆人民出版社、新世纪出版社2001年版。
    424.【清】石玉昆:《三侠五义》,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
    425.李家瑞:《从石五昆的龙图公案说到三侠五义》,载《文学季刊》1934年第3期。
    426.林薇:《<三侠五义>版本源流考略》,氏著《清代小说论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427.罗继祖:《宋人笔记中之包公》,载《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1期。
    428.【美】马幼垣:《三现身故事与清风闸》,氏著《中国小说史集稿》,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版。
    429.【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
    430.李修生:《元杂剧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431.景北记:《包拯与陈州》,载《安徽史学》1985年第4期。
    432.【晋】干宝:《搜神记》,刊于《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433.【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刊于《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434.赵景深:《谈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载《文物》1972年第11期。
    435.周启付:《谈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载《文学遗产》1982年第2期。
    436.杨芷华:《演为说唱,继往开来——明成人包公故事说唱词话八种述评》,载《河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437.涂秀红:《包公戏与包公小说的关系》,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438.【明】佚名著,王锳点校:《金丸记》,中华书局2000年版。
    439.冯不异校点:《包公案》附录,宝文堂书店出版1985年版。
    440.Y. W. Ma(马幼垣):The Textual Tradition of Ming Kung-An Fiction: A Study of The Lung-T'u Kung-A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35. 1975。
    441.马幼垣:《明代公案小说的版本传统——<龙图公案>考》,氏著《中国小说史集稿》,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版。
    442.Patrick Hanan, Judge Bao'Hundred Cases Reconatructed,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40(2). 1980。
    443.林骅:《简评<龙图公案>》,载《天津师大学报》1983年第6期。
    444.顾宏义:《<包公案>考证》,刊于《包公案》,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445.朱万曙:《<百家公案><龙图公案>合论》,载《安徽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446.朱万曙:《包公故事在明代的发展和演变》,载《江淮论坛》1994年第2期。
    447.萧相恺:《<百家公案>与戏剧考论》(上),载《海峡两岸明清小说论文集》,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48.【明】黄瑜著,魏连科点校:《双槐岁钞》,中华书局1999年版。
    449.徐朔方:《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前言》,氏著《小说考信编》,上海古箱出版社1997年版。
    450.程毅中:《<包龙图判百家公案>与明代公案小说》,载《文学遗产》2001年第1期。
    451.钟敬文:《谣俗蠡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452.《包文拯坐水牢》,参见【俄】李福清,【中】李平编:《海外孤本晚明戏剧选集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453.【明】孙钟龄,张树英点校:《醉乡记》,中华书局2000年版。
    454.王季烈:《认金梳》,刊于《孤本元明杂剧提要》,上海涵芬楼1941年版。
    455.戚世隽:《明代杂剧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56.朱万曙:《<认金梳>、<剔目记>与明代包公戏》,载马康盛、宋元强主编:《包拯研究与传统文化——纪念包拯诞辰千年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57.赵景深:《戏曲笔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58.李梦生:《五鼠闹东京传》词条,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459.吴国钦:《包公戏<普天乐>》,载刘烈茂等著:《车王府曲本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60.佘芄琥:《<奇冤报>与清官戏》,载刘烈茂等着:《车王府曲本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61.段宝林:《关于包公的人类学思考》,载《光明日报》1999年5月6日。
    462.《河南民间故事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463.刘文英:《梦的迷信与梦的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464.《诗经》。
    465.袁珂编著:《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
    466.马书田:《中国道教诸神》,团结出版社2002年版。
    467.马书田:《中国民间诸神》,团结出版社2002年版。
    468.【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469.胡万川:《中国的江流儿故事》,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传说故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70.张如法:《包公现象的成因与故事叙事模式》,载《河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471.孔繁敏:《包公传说研究》,载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传说故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72.【日】滋贺秀三:《中国法文化的考察——以诉讼的形态为素材》,滋贺秀三等著,王亚新、梁治平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73.【美】博德、莫里斯著,朱勇译:《中华帝国的法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74.王跃生:《十八世纪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建立在1781—1791年个案基础上的分析》,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75.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76.刘笃才:《白马非马“民间法”——法律文化阅读笔记之一》,2001年中国法律史学会年会论文。
    477.任强:《解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范式——<思考与批评:解读中国法律文化>一书读后》,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2期。
    478.徐忠明:《“礼治主义”与中国古代法律观念》,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年春季号。
    479.时和兴:《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80.福塞思:《国家》,【英】戴维·米勒等编,邓正来等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1992年版。
    481.【美】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氏著《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82.任俊恒:《神奇的腐朽——晚清吏治面面观》,三联书店1996年版。
    483.【明】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484.崔文化:《权力的祭坛》,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485.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修订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
    486.卢云昆选编:《社会剧变与规范重建——严复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48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88.【美】乔纳森·哈斯著,罗林平等译:《史前国家的演进》,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
    489.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90.易建平:《酋邦与专制政治》,载《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491.日知主编:《古代城邦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92.【意】格罗索著,黄风译:《罗马法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93.强世功:《“公的法律”与“私的法”》,载《中国书评》(香港)1995年5月号总第5期。
    494.梁治平:《法辨》,《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书店1994年版。
    495.王震忠:《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96.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古代思想”,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497.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498.林沄:《说王》,载《考古》1956年第6期。
    499.阎步克:《“士”形义源流衍变说略》,《阎步克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00.阎步克:《“士”字为斧形说补述》,《阎步克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01.杨希枚:《姓字古义析证》,氏著《先秦文化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02.李玄伯:《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503.巴新生:《试论先秦“德”的起源》,载《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
    504.周谷城:《中国社会史论》,齐鲁书社1988年版。
    505.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506.蔡枢衡:《中国刑法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07.韩国磐:《中国古代法制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08.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509.夏锦文:《公法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特征》,公丕祥主编:《法制现代化研究》(第三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10.【美】昂格尔著吴玉章、周汉华译:《现代社会中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11.《韩非子》。
    
    
    512.《孝经》。
    513.【英】梅因著,沈景一译:《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514.李力:《发掘本土的法律观:古文字资料中“礼”及“刑”、“法”、“律”字的法文化考察》,载韩延龙主编:《法律史论集》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15.金良年:《酷刑与中国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16.王水宽:《中国古代酷刑》,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517.包振远、马季凡:《中国历代酷刑实录》,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
    518.【法】莫内斯蒂埃著,袁筱一等译:《人类死刑大观》,漓江出版社1999年版。
    519.【美】伊思斯著,李晓东译:《人类酷刑史》,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520.徐忠明:《“刑治主义”与中国古代法律观念》,载《比较法研究》1998年第3—4期。
    521.【明】董说:《七国考》,中华书局1956年版。
    522.《南史》卷七十《列传》。
    523.叶秀山:《说“诚”》,载赵汀阳主编:《论证》第2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24.【法】杜尔凯姆著,钟旭辉等译:《自杀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25.朱勇:《中国古代法律的自然主义特征》,载《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526.徐忠明:《“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法律观念》,载韩延龙主编:《法律史论集》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527.颜天佑:《从天道观念的转变看窦娥冤》,氏著《元杂剧八论》,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版。
    528.赵靖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29.【美】何炳棣著,葛剑雄译:《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530.【美】赵冈、陈钟毅:《中国经济制度史论》,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版。
    531.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532.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533.徐忠明:《试论中国古代廉政法制及其成败原因》,载《学术研究》1999年第1期。
    534.孟昭华等:《中国婚姻与婚姻管理史》,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年版。
    535.夏晓虹:《古典新义:晚清人对经典的解说——以班昭与<女诫>为中心》,载刘东主编:《中国学术》第2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536.吕美颐:《中国历史上的女性群体》,刊于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上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37.高世瑜:《中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的两重性》,刊于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上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38.吴存存:《明清社会性爱风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539.康正果:《身体和情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540.董家遵:《历代节烈妇女的统计》,载鲍家麟主编:《中国妇女史论集》,台北稻乡出版社1988年版。
    541.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42.江晓原:《性张力下的中国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43.康正果:《重审风月鉴:性与中国古典文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44.薛梅卿点校:《宋刑统》,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45.郭成伟点校:《大元通制条格》,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46.怀效锋点校:《大明律》,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47.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48.朱东润:《说“衙内”》,氏著《中国文学论集·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
    549.郭英德、长胜:《也说“衙内”》,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第1期。
    550.《历代刑法志》,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
    551.【明】雷梦麟撰,怀效锋、李俊点校:《读律琐言》,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52.李敖:《且从青史看青楼》,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年版。
    553.李敖:《中国性命研究》,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版。
    554.徐昌、杨海:《妓女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555.【美】包筠雅著,杜正贞、张林译:《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56.杨联陞:《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557.陈霞:《道教劝善书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版。
    558.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
    559.刘兴汉:《“因果报应”观念与中国话本小说》,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5期。
    560.王引萍:《三言因果报应与编撰意图论析》,载《固原师专学报》1998年第5期。
    561.孙逊:《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62.【日】酒井忠夫:《功过格的研究》,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七卷《思想宗教》,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97—542页。
    563.游子安:《劝化金箴——清代替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64.【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565.刘星:《法律是什么?》,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年版。
    566.刘星:《西方法学初步》,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67.【德】汉那·阿伦特:《权力与暴力》,贺照田主编:《学术·思想·评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68.李光灿、吕史伦主编:《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569.蔡枢衡:《历史上定罪和处刑的分工》,载《法学研究》1980年第4期。
    570.【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许章润译:《初民的法律与秩序》,《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7年秋季号—1998年春季号。
    571.【美】霍贝尔著,周勇译:《初民的法律——法的动态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572.夏之乾:《神判》,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573.张冠梓:《论法的成长——来自中国南方山地法律民族志的诠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74.【法】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575.布迪厄著,强世功译:《法律的力量——迈向司法场域的社会学》,载《北大法律评论》第2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576.曹培:《清代州县民事诉讼初探》,载《中国法学》1984年第2期。
    577.张晋藩主编:《中国民事诉讼制度史》,巴蜀书社1999年版。
    578.【日】沟口雄三著,汪婉译:《中国公私概念的发展》,载《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579.《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
    580.徐朝阳:《中国诉讼法溯源》,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
    581.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82.王志强:《南宋司法裁判中的价值取向》,载《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583.王志强:《<名公书判清明集>法律思想初探》,载《法学研究》1997年第5期。
    584.寺田浩明:《清代民事审判与西欧近代型的法秩序》,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2期。
    585.寺田浩明:《权利与冤抑——清代听讼和民众的民事法秩序》,滋贺秀三等著,梁治平、王亚新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586.叶孝信主编:《中国民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87.李贵连:《话说“权利”》,载《北大法律评论》第1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588.粱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版。
    589.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90.李笑野:《斧钺的文化释义》,载《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5期。
    591.李力:《出土文物与先秦法制》,大象出版社1997年版。
    592.章太炎:《官制索隐》,陈平原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93.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94.《墨子》。
    595.何新:《诸神的起源》,三联书店1986年版。
    596.张建智:《中国神秘的狱神庙》,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597.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三联书店1996年版。
    598.郑良树:《商鞅及其学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599.郑良树:《商鞅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00.陈启天:《商鞅评传》,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601.李零:《道家与中国古代的“现代化”》,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602.【美】魏特夫著,徐式谷等译:《东方专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603.邢义田:《奉天承运——皇帝制度》,郑钦主编:《立国的宏规》,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版。
    604.【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605.丁易:《明代特务政治》,群中出版社1983年版。
    606.杨雪峰:《明代的审判制度》,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8年版。
    607.尤韶华:《明代司法初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08.那思陆:《清代中央司法审判制度》,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版。
    609.陶希圣:《清代州县衙门刑事审判制度及程序》,食货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版。
    610.那思陆:《清代州县衙门审判制度》,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版。
    611.郑秦:《清代司法审判制度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612.吴吉远:《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职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13.赵晓华:《晚清讼狱制度的社会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14.Brian E. Mcknight, The Quality of Mercy: Amnestie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Justice,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Honolulu, 1981.。
    615.贺卫方:《中国的司法传统及其近代化》,苏力、贺卫方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法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16.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第20期。
    
    
    617.【英】罗维:《宇宙·神谕与人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18.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619.饶宗颐:《历史家对萨满主义应重新作反思与检讨——“巫”的新认识》,刊于《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书局1992年版。
    620.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年版。
    621.【日】宫崎市定:《宋元时代的法制和审判机构》,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八卷《法律制度》,中华书局1992年版。
    622.【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623.【清】汪辉祖:《佐治药言·学治臆说》。
    624.刘鹏九主编:《内乡县衙与衙门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625.【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626.汤能松等:《探索的轨迹——中国法学教育发展史略》,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627.徐道邻:《中国法制史论集》,台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版。
    628.张伟仁:《清代的法学教育》,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29.陈宝良:《中国流氓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630.【清】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三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
    631.【清】李伯元:《活地狱》,上海书店1994年版。
    632.【清】沈起风:《谐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633.【英】坎恩:《律师地辩护艺术》,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
    634.陈景良:《文学法理,咸精其能——试论两宋士大夫的法律素养》,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6年秋季号和1997年春季号连载。
    635.郭润涛:《官府、幕友与书生——“绍兴师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636.高浣月:《清代刑名幕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37.王振忠:《十九世纪华北绍兴师爷网络之个案研究》,载《复旦学报》1994年第4期。
    638.钱穆:《论语新解》,巴蜀书社1985年版。
    639.王子今:《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640.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641.【宋】朱弁:《曲洧旧闻》。
    642.叶舒宪主编:《文学与治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643.【日】安部健夫:《元代的知识分子与科举》,刊于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五卷《五代宋元》,中华书局1993年版。
    644.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45.《元典章》,中国书店1990年版。
    646.蔡美彪:《元代园牌两种考释》,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研究室编:《元史论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47.武树臣:《循吏、酷吏与汉代法律文化》,载《中外法学》1993年第5期。
    648.薛明扬:《西汉循吏酷吏辨》,载《秦汉史论丛》第六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49.孟祥才:《论西汉的酷吏》,氏著《先秦秦汉史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50.余华青:《略论汉代“酷吏”的政治心理》,王子今等主编:《纪念林剑鸣教授史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51.刘泽华等:《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652.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53.史为民:《元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654.许凡:《元代吏制研究》,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年版。
    655.【明】叶子奇:《草木子》,中华书局1959年版。
    656.【元】陶宗仪:《辍耕录》。
    657.吉林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关于“清官”和公案戏<陈州粜米>的讨论纪要》,《吉林大学学报》1964年第4期。
    658.祝肇年:《<窦娥冤>故事源流漫述》,麻国钧、祝海威选编:《祝肇年戏曲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659.容世臣:《<窦娥冤>的“接受历史”》,陈平原、陈国球主编:《文学史》(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60.徐燕平编注:《元杂剧公案卷》,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661.【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赵丙祥译:《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62.贺卫方:《正义的行头》,氏著《法边馀墨》,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63.强世功:《“法律”是如何实践的》,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64.舒国滢:《从司法的广场化到司法剧场化》,载《政法论坛》1999年第3期。
    665.张薇薇:《法袍与法文化》,载《法律科学》2000年版,第5期。
    
    
    666.胡阿祥:《伟哉斯名——“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67.【英】斯普林克尔著,张守东译:《清代法制导论——从社会学角度加以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68.刘广生、赵梅庄:《中国古代邮驿史》(修订版),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年版。
    669.郭建:《帝国缩影:中国历史上的衙门》,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670.【日】井上聪:《先秦阴阳五行》,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71.郭沫若:《先秦天道观之进展》,《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72.修海林:《古乐的沉浮》,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673.【荷兰】赫伊津哈著,多人译:《游戏的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674.王汝梅校点:《金瓶梅》,齐鲁书社1991年版。
    675.【清】程世爵、游戏主人:《笑林广记》,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
    676.舒芜:《谈海瑞杀女》,氏著《串味读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77.纳日碧力戈:《姓名:文化与符号的比较观察》,王铭铭、潘忠党主编:《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78.刘鄂:《老残游记》,齐鲁书社1981年版。
    679.邓云乡:《汪辉祖及其著述》,氏著《水流云在杂稿》,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680.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全集》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81.侯外庐:《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之研究与商榷》,《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82.刘泽华等:《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683.徐友渔等:《语言与哲学》,三联书店1996年版。
    684.张志林、陈少明:《反本质主义与知识问题》,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85.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86.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687.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79页。
    688.【日】冈野诚:《唐代法制史与医学史的交汇》,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中华书局2001年版。
    689.锤勇:《红脸、黑脸、白脸、元宝脸和变脸——论京剧脸谱及其他中国面具表里一致及表里不一的文化符号意义》,《文化研究》(先锋学术论从)第2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690.吴真:《红黑脸谱的民俗意义与形成》,叶春生主编:《民俗学刊》第一辑,2001年版。
    691.侯旭东:《北朝的“市”:制度、行为与观念》,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中华书局2001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