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孔子家语》成书时代和性质问题的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今傅《孔子家语》一害,據害末所谓孔安国《序》、後《序》及所錄署名孔衍(孔安国之孫)的奏害,像是流傅有绪的先秦古籍而经孔安国整理“撰次”。但是,從與为《孔子家语》作注的王肅同時代的马昭阴始,就不断有人懷疑此害的真寅性。二十世纪“疑古思潮”興起以後,《孔子家藉》为王肅(或王肅之徒)伪造之害似乎已成定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陸續出土了相常数量的戟国西漢畴代抄寫的筒帛古害,其中有些内容舆《孔子家捂》有阴(但同時也见於其他古害)。这使我们在研究《孔子家语》成害時代和性质的问题上具俻了比前人更豐富、更可靠的比较材料。同時,由於这些材料的出土,不少曾被懷疑的傅世古书的年代重新得到了確認,先秦古害的體例也被韶识得更加清楚了。现在再来審视前人研究《孔子家捂》與其他傅世古害關保的成果,可以擺脱“疑古派”阴於古害辨伪的某些错误看法的束缚,相封客觀地分析前人研究的得失。利用新出土材料,全面吸收已有成果,把關於《孔子家语》成害時代和性质问题的研究向前推造,封於正確评僵中国古典学第一次重建的功遇也具有一定的意羲。
     由於封可與《孔子家语》比较的出土文獻的内容没有研究透(这包括出土文獻與《孔子家语》相關内容的封比還较为粗浅、可舆《孔子家语》封讀的出土材料搜集得還不夠完整雨個方面),封《孔子家语》的每篇每章也研究得不夠深入细緻,目前学者们利用新出土材料封输《孔子家捂》的畴代和性质问题,彼此所得出的结输仍存较大分歧。宋代以来、特别是清代学者辨《孔子家藉》真伪的见解,前人研究《孔子家语》成害時代的得失,在富代学者研究这一问题时也缺乏很好的總结。本文盡可能全面地搜集與《孔子家语》有關的出土、傅世文献中的材料,以章为单位(跟出土文献的比较则深入到以文句为罩位),充分吸收古今学者封《孔子家语》與其他古害(包括出土舆傅世)關保的看法,並新发掘出些《孔子家语》襲用其他傅世古害的例证,作为推测《孔子家语》成害時代和性质的依據。
     本文绪论部分介绍了值得我们借鉴的前人研究《孔子家语》成害時代和性质问题的两個重要方法和思路:比较《孔子家语》與其他古害中重複出现的相同或類似的内容,注意匾分不同時代的《孔子家语》的本子。前者也是本文进行研究的最主要的方法。近年来,有学者封通遇不同古害的相同或颊似内容的比较来研究古书年代和性质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绪论还從方法论的角度封此作了辨析。
     在與《孔子家语》相關的出土文獻中,既有如定縣八角廊漢筒《儒家者言》、《哀公问五羲》、阜陽漢墓所出一號木牘章题、“说”颊殘筒、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害《民之父母》等那檬整章整段可與之封讀的,也有如信阳畏台關楚簡、郭店楚墓竹害、上海博物馆藏戰国楚竹书、嶽麓害院藏秦筒、马王堆漢墓帛害等材料中個别捂句與之相同或類似的。本文第一章封上述材料與《孔子家语》的相關内容作了祥细的比较。此外,英藏敦煌寫卷S.1891、俄藏敦煌寫卷ДХ.10464錄有《孔子家捂》某些篇章的内容,可以纠正今本《孔子家语》的一些訛误,第一章附錄封此作了校注和介绍,並封论了寫卷所反映的有關问题。
     本文第二章分舆多种古害互见、只與一种古害互见和不典其他古害互见三种颊型,全面考察《孔子家捂》與其他傅世古书之间的源流關保。
     《孔子家藉》害後有所謂孔安国《序》、後《序》和王肅《序》,其中所謂孔安国《序》、後《序》及其所錄孔衍奏书,在孔氏世系、“孔氏三世出妻”、孔安国献书等方面,舆其他史料存在矛盾之處。本文第三章封古今学者的懷疑、驳議作了總结和考辨,並发现了一些新的疑点。
     基於以上内容的考察,本文结藉部分提出我们關於《孔子家语》成害時代和性质的倾向性意见:今本《孔子家语》乃魏晉時人(王肅之徒、孔子二十二世孫孔猛的嫌疑较大)雜採古害、参以己意编纂而成的一部晚出之害(但不能完全排斥其中保存了部分古本《孔子家捂》内容的可能性),跟《漢书·藝文志》著錄的古本《孔子家语》並非一事;前人韶为《孔子家语》保“伪害”的看法,似不容轻易否定。中国古典学第一次重建時的“疑古学派”,雕然“封古书搞了不少冤假错案”,需要加以纠正;但他们封今本《孔子家语》性质的判断,主要繼承了前人辨伪的意见,现在看来是得多於失的。
According to the so-called Kong An-guo's preface, the second preface and the memorial to throne signed for Kong Yan (Kong An-guo's grandson), Kong-Zi Jia Yu spreaded so far seemed to be Pre-Qin classic which was arranged by Kong An-guo, however, it had been suspected from Ma Zhao contemporary with Wang Su who annotated Kong-Zi Jia Yu. It had been judged by a book forged by Wang Su or Wang Su's student Since Doubt Thought rising in 20th century.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bamboo and silk books written in Warring States and Western Han Dynasty has been excavated successively since seventies of 20th century, some of which not only are found in Kong-Zi Jia Yu, but also are found in other books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That is why we have richer and more reliable materials to compare when researching on book compiled time and nature of Kong-Zi Jia Yu.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excavation of these materials, the time of some classic which were suspected is confirmed, and styles of classic in Pre-Qin are recognized more clearly. We could get rid of some misconceptions of Doubt School on identfying counterfeit ancient books and analysis previous studies objectively when we review the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with Kong-Zi Jia Yu and other ancient books by senior scholars. It also has some significance for correct evaluation of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lassics's merits and demerits since Modern times.
     As excavated classics compared with Kong-Zi Jia Yu has not been studied thoroughly, including in comparing with some excavated classics and Kong-Zi Jia Yu superficially and collecting excavated classics could be compared with Kong-Zi Jia Yu incompletely, and each chapter in Kong-Zi Jia Yu has not been studied intensively,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on the conlusions of scholars who study in book compiled time and nature of Kong-Zi Jia Yu currently. It is also short of ideal summary on views and experiences of scholars since Song Dynasty, especially in Qing Dynasty, who studied this subject. In this paper, we collected comprehensively materials in excavated and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classics about Kong-Zi Jia Yu, one chapter as a unit (the part of comparing with excavated classics dept into one sentence as a unit), fully absorbed other scholars'opinions on relationship with Kong-Zi Jia Yu and other ancient books, and discovered some illustrations on other ancient books being plagiarized by Kong-Zi Jia Yu, which was used as basis for speculating book compiled time and nature of Kong-Zi Jia Yu.
     In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paper, there are two valuable methods and ideas on scholars'research of book compiled time and nature of Kong-Zi Jia Yu, that is, comparing with the content which could be found in Kong-Zi Jia Yu and other ancient books, and noting on distinguish different editions of Kong-Zi Jia Yu belonging to different times. The former also is most important method in this paper. Recently, a scholar questioned the feasibility of researching on book compiled time and nature of classics by comparison of the same and similar content in different classics, which was analyzed in the introduc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ethodology.
     In the excavated materials associated with Kong-Zi Jia Yu, there are not only entire chapters but also individual sentences. The examples of former are RuJiaZheYan and AiGongWenWuYi excavated in a tomb of Ding County Eastern Han Dynasty, some chapters'titles in a wooden slip and Shuo Lei incomplete bamboo slips excavated in a tomb of FuYang Eastern Han Dynasty, Min Zhi Fu Mu on Chu bamboo slips of Warring States collected by ShangHai museum, while the examples of latter are Chu bamboo slips of Warring States excavated in XinYang, GuoDian, collected by ShangHai museum, bamboo slips of Qin Dynasty collected by YueLu academy, silk book of Eastern Han Dynasty excavated in MaWangDui, and so on.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se materials were comparied with Kong-Zi Jia Yu in detail. In addition, two DunHuang manuscripts copied some chapters of Kong-Zi Jia Yu collected by England and Russia, S.1891 andДX.10464, could correct some corruptions in extant edition of Kong-Zi Jia Yu.
     In the second chapter, it was comprehensive studied the original relationship on Kong-Zi Jia Yu and other ancient books by three types of the content repeating in some books, only being found in one another book, and only being found in Kong-Zi Jia Yu.
     There are some inconsistencies with other historical datas on Kong's genealogy, Kong's three generals divorcing their wives and KongAn-guo offering books,etc. W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ancient and modern scholars'suspicions and disputations, and found some new doubts in the third chapter.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above, it was proposed that our tendentious comments on book compiled time and nature of Kong-Zi Jia Yu in the conclusion, that is, the extant edition of Kong-Zi Jia Yu was a book appearing in late which was compiled by some one in WeiJin Dynasty (it was most likely KongMeng who was WangSu's student and twenty-second generation descendant of Confucius) in extensively collecting other ancient books and adding his or their own comments and ideas, which was not the same as Kong-Zi Jia Yu recorded in Hanshu Yiwenzhi. It seemed not to be denied the opinion of ancient scholars that the extant edition of Kong-Zi Jia Yu was a counterfeit book. It now appears that it was more gains than loss that Doubt School in the first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inherited ancient scholars'opinion of identfy counterfeit ancient books on Kong-Zi Jia Yu.
引文
1今本《家語》附有三篇《序》:第一篇为以孔安国口气寫的《序》,即所谓孔安国《序》;第二篇無署名,其中引用了孔衍奏书,有人稱之为“孔衍序”,有人稱之为“後孔安国《序》”,也有人分别稱为“《孔安国傳》”和“《孔衍上书》”,我们姑且採用“後《序》”的叫法,表示此《序》所處的位置後於所谓孔安国《序》;第三篇为王肅《序》。
    2张心澂:《伪书通考》下册,724页,上海:商務印书馆,1957年11月。
    3(清)永瑢:《四庫全书总目》上册,769页,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6月。按:《四庫简明目錄》卷九《子部一·儒家類》云:“《家语》,雖名见《漢志》,而书则久佚。今本蓋即王肅所依託,以攻驳鄭学。马昭诸儒,已论之详矣。然肅雖作伪,实亦割裂諸书所载孔 子逸事,缀缉成篇,大羲微言,亦往往而在……”意舆《總目》殆同。陳国庆《漢害藝文志注释彙编》(北京:中华害局,1983年6月)78页“《孔子家语》二十七卷”條下所引四庫全害《提要》,实即《四庫簡明目錄》语。
    4顧頡刚遺著、王煦华整理:《孔子研究講羲按语》,《中国典籍舆文化论叢》第七辑,16、1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顧頡刚《戰国秦漢间人的造伪與辨伪》也说:“《孔子家轺》,不但是一部伪害,而且是一部雜溱书,……这是王肅的造伪以辨伪的手段。在王肅的時代,鄭玄的学貌正極昌盛,王肅眼见他的说话有许多错误,然而一班学者把他捧作教主,有什麽法子可以打倒他?他只得假託聖言,造此一害。既作此害,遂作《望证论》,拿聖人的证據来壓倒鄭玄。”吕思勉、童害業编著《古史辨》第七册,60页,上海:開明害店,1941年6月。
    5屈萬里:《先秦文史资料考辨》,474-475页,台北:聪经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2月。
    6李学勤:《竹筒(家语>舆漢魏孔氏家学》,原載《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收入同作者《筒帛佚籍與学衍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李学勤:《八角廊漢筒儒害小議》,原载《筒帛研究》第一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年10月;收入同作者《筒帛佚籍與学衍史》。李学勤:《新发现筒帛與漢初学術史的若干问题》,《煙台大学学报(哲学社舍科学版)》,1988年第1期。此文與《家语》有關的封输见12-14页。
    7胡平生:《阜赐雙古堆漢筒與<孔子家语)》,《国学研究》第七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
    8王志平:《<孔子家语>札记》,王元化主编《学衍集林》卷九,上海:上海速东出版社,1996年12月。王志平:《中国学衍史·三国雨晋南北朝卷》,140-167页,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9杨朝明:《(孔子家语>的成害與可靠性研究》,原载台湾故宫博物院:《故宫学衍季刊》第二十六卷第一期,2008年。收入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济南:齐鲁害社,2009年4月。杨朝明:《(礼记·孔子閒居>與<孔子家语>》,谢维揚、朱淵清主编:《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10张巖:《<孔子家藉)研究综述》,《孔子研究》2004年第4期,114页。又参看张巖:《<孔子家語>之(子路初见>篇、(输礼>篇研究》,2-8页,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尊教师:廖名春),2004年6月。
    11李零:《出土发现舆古害年代的再認识》,《李零自選集》,29~30页,桂林:魔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
    12寧镇疆:《由出土文献再说<孔子家语)的性质及其成书遇程》,《孔孟学报》(台湾)第八十二期,131~159页,2004年;《由<民之父母)舆定州、阜阳相關筒牘再说<家韶)的性质及成害》,《上博馆藏戟国楚竹害研究續编》,277-310页,上海:上海害店出版社,2004年7月(以上二文内容大致相同);《八角廊漢筒(儒家者言>舆<孔子家语>相關章次疏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5期,5-15页;《(家语>的層累形成考输——阜陽雙古堆一號木牘所见章题與今本<家语>之比较》,《齐鲁学刊》2007年第3期,9-17页;《讀阜阳雙古堆一號木牘與<孔子家语)相關章题餘札》,《中国典籍舆文化》2008年第2期,11~17页。
    13福田哲之:《中国出土古文献與戰国文字之研究》(佐藤将之、王绣雯合釋),106-112页,台北:萬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1月。
    14據王志平《中国学術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150页说,他也曾比较遇八角廊漢筒《儒家者言》、阜陽雙古堆漢墓所出與《家语》有關的内容,“成果尚待发表”,其结论是《儒家者言》“实隙上與《说苑》等更近”。
    15萧敬偉:《今本(孔子家语>成书年代新考——從语言及文獻角度考察》,香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尊教师:单周堯),2004年12月。
    16李傅军:《<孔子家语>獻疑》,《孔子研究》2004年第2期,76~83页。
    17王化平:《由<孔子家语>與(礼记>、<说苑>褚害的關保看其價值》,《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第1期,1-7页。
    18即使在这一时期,仍有学者只就傳世文獻研究《家语》的真伪问题。如王承略《论<孔子家语>的真伪及其文献價值》認为王肅为了回護自己的学说、與鄭玄论辫,確实封《家语》的某些语句作了改易和增加,但竄改並不嚴重,今本《家語》在很大程度上仍舊保持原貌,具有很高的文獻价值,不可视为伪害。见《煙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14-18页。
    19裘锡圭、曹峰:《“古史辨”派、“二重证據法”及其相關问题——裘锡圭先生访谈錄》,《文史哲》2007年第4期,9页。
    20张巖:《<孔子家语>之(子路初见>篇、(论礼>篇研究》,7页。
    21王化平:《由(孔子家语>與<礼记>、<说苑>褚害的關保看其价值》,《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第1期,7页。
    22裘锡圭:《中国古典学重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同作者《中国出土古文獻十講》,4页,上海:復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23同上注所引书,2~5页。
    24同上注所引书,3页。
    25参看裘锡圭:《中国出土筒帛古籍在文献学上的重要意羲》、《考古发现的秦漢文字资料封於校讀古籍的重要性》、《谈谈地下材料在先秦秦漢古籍整理工作中的作用》、《閱讀古籍要重 视考古资料》、《郭店<老子>筒初探》、《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後佚害舆“道法家”——兼论<心術上><白心)为慎到田骈学派作品》等文,分见於同作者《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講》,86-88、108-109、111~112、143-145、160~161、192-193、342-343等页。裘锡圭《考古资料與傳世先秦秦漢古籍的整理》裸程講羲封利用考古资料研究古籍時代和源流、總结古书體例等问题也有系统论述。還可参看最近的雨篇学位论文:刘嬌《西漢以前古籍中相同或類似内容重複出现现象的研究——以出土筒帛古籍为中心》,復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導教师:裘錫圭),2009年5月;罩育辰:《楚地戟国筒帛與傅世文獻封讀之研究》第三章《楚地戟国筒帛與傅世文献封讀在先秦典籍研究中的重要性》,111~125页,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導教师:吴振武),2010年4月。
    26林淫《真孩走出疑古時代吗?——封富前中国古典学取向的看法》语,《林澐学衍文集(二)》,281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按林文反封“放弃封原有文獻的批判性審查”的做法。
    27裘锡圭:《中国古典学重建中應该注意的问题》,同作者《中国出土古文獻獻十講》,12页。又参看裘锡圭、曹峰:《“古史辨”派、“二重证據法”及其相關问题——裘锡圭先生访谈缘》,《文史哲》2007年第4期,9页。裘锡圭在《“古史辨”派、“二重证據法”及其相關问题一—裘锡圭先生访谈錄》中又指出,“如果说‘走出疑古時代’意味著有了新的资料,应该不要再受到‘疑古’学派一些不正確的具體看法的束缚,我是完全同意的。但如果是從‘疑古’变成‘信古’,我就完全不同意了”;封於“古史辨”派和历代從事古害辨伪的学者的工作,“该纠正的就纠正,孩繼承的就繼承”。见《文史哲》2007年第4期,8、9页。又参看林澐:《真该走出疑古時代吗?——封富前中国古典学取向的看法》,《林淫学術文集(二)》,279-286页。
    28裘踢圭:《中国古典学重建中應孩注意的问题》,同作者《中国出土古文獻十講》,12-14页。
    29张巖:《<孔子家语>研究综述》,《孔子研究》2004年第4期,112-114页。
    30(宋)王柏:《鲁齋集》卷之一,《叢害集成初编》本,第一册11页,上海:商務印书馆,1936年12月。
    31语见(宋)黄震《黄氏日钞·讀(家语>》。按:《四庫全害》所收《黄氏日鈔》九十五卷(此害原有一百卷),《讀孔氏书》部分的《讀(家语)》大體已阙,下引文字即在佚阙之列,此據(清)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第四册2897页转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2月)。张心澂《伪书通考》724页錄此段,雕注出自《黄氏日钞》,但可能也是從《宋元学案》轉引的。
    32参看(清)陳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族人陳诗《序》,1页,上海:上海害店,1987年1月。
    33(清)崔述:《洙泗考信錄》卷之三,《崔束壁遺害》,29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
    34向宗鲁:《说苑校证》,15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7月。
    35此蒙赵生群指出。
    36参看周祖谟:《古音有无上去二声辨》,《问学集》,32~80页,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1月。
    37此蒙陳劍指出。
    38向宗鲁《说苑校证》引俞樾说,153页。
    39麒頡刚遺著、王煦苹整理:《孔子研究講羲按语》,《中国典籍與文化输叢》第七辑,3页。
    40同上注所引书,22页。
    41杨朝明:《<孔子家藉>的成书與可靠性研究》,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語通解》,27~28页。
    42李学勤:《竹简(家语)與漢魏孔氏家学》、《八角廊漢筒儒害小議》,同作者《筒帛佚籍與学術史》,380、393~394页。
    43李学勤:《八角廊漢简儒害小議》,同作者《筒帛佚籍與学術史》,395页。
    44胡平生:《阜陽雙古堆漢筒舆<孔子家语)》,《国学研究》第七卷,515~544页。
    45寧镇疆:《由出土文獻再说(孔子家语>的性质及其成害遇程》,《孔孟学报》第八十二期,131~159页,2004年;《由<民之父母>與定州、阜陽相關筒牘再说(家语>的性质及成害》, 《上博馆藏戰国楚竹害研究續编》,277~310页;《八角廊漢筒(儒家者言>與(孔子家語>相關章次疏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5期,5~15页;《(家語)的層累形成考输——阜陽雙古堆一號木牘所见章题與今本(家语>之比较》,《齐鲁学刊》2007年第3期,9-17页;《讀阜阳雙古堆一號木牘與<孔子家语>相關章题餘札》,《中国典籍與文化》2008年第2期,11~17页。
    46福田哲之:《中国出土古文獻與戟国文字之研究》(佐藤将之、王绣雯合譯),106~112页。
    47杨朝明:《(孔子家语)的成害與可靠性研究》,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28~34页。
    48王化平:《由<孔子家语>舆<礼记)、<说苑>褚害的關保看其價值》,《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第1期,1、3、7页。
    49参看胡平生《阜陽雙古堆漢筒與(孔子家语)》,《国学研究》第七卷,531-532页引裘锡圭说。
    50杨朝明:《<孔子家语>的成害與可靠性研究》,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語通解》,40页。
    51武内羲雄:《讀家語雜識》,江俠庵编譯:《先秦经籍考》中册,195页,上海:商務印害馆,1933年10月。
    52同上注。
    53(清)崔述:《洙泗考信缘》,《崔东壁遺害》,265页。
    54(清)崔述:《古文尚害辨伪》,《崔束壁遺害》,593页。
    55(清)姚隙恒:《古今伪害考》,16页,香港:太平书局,1962年9月。
    56據宁镇疆《<孔子家语>佚文獻疑及辨正》研究,司马贞《史记索隐》所引《家语》,前人韶为不见於今本《家语》的所謂“佚文”,絕大多数並未亡佚,個别條乃前人理解有误,似不屬於《家语》。(《中国典籍與文化》2006年第4期,14~19页)姚氏據此又分出司马贞所见本《家语》,不可信。
    57李学勤:《竹简(家语)與汉魏孔氏家学》,同作者《简帛佚籍與学術史》,380页。
    58李学勤:《八角廊漢筒儒害小議》,《筒帛佚籍與学術史》,393页。
    59同上注所引害,395页。按:李学勤在《封古书的反思》中也说,定縣八角廊和阜陽雙古 堆所出竹筒古籍的“體裁舆今《家语》接近,许多内容同於《说苑》等,也與今《家语》致”,“從新发现看,《家语》還是有淵源的,只是多经增广補辑而已。今本後序所述《家语》傳流经遇,也许並非盡出子虚。”(《筒帛佚籍與学衍史》,30页)
    60福田哲之:《中国出土古文献與戟国文字之研究》(佐藤将之、王绣雯合譯),112-115页。
    61胡平生:《阜陽雙古堆漢筒與<孔子家语>》,《国学研究》第七卷,528~529页。
    62同上注所引书,541~544页。
    63此文最早发表於《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原名为《“重文”分析法评析》,後收入《新出简帛的学術探索》一书,略有修改。见李銳:《新出简帛的学術探索》第一章《研究反思》“二、‘對文’分析法评析”,19-35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今據後者引用,不另出注。
    64参看(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二十三,247-248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8月;“言公”乃清代章学诚《文史通義》之说,见葉瑛:《文史通義校注》,169页,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3月。
    65唐钺:《考订古书撰作年代通则補说》,《文史》第15辑,293~29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5月。 整段整篇襲用他人的文字而不以为嫌两種或更多種的害都收有同一篇章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它们之间一方因襲另一方或二者同出一源的關係是一目了然的。”
    67裘锡圭:《關於<老子)的“絕仁弃羲”和“绝聖”》,《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一辑,14页,上海:復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68以上所说,據银雀山漢墓竹筒整理小组:《银雀山漢墓竹簡[壹]》釋文注釋,158-159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9月。
    69银雀山漢墓竹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漢墓竹简[壹]》,釋文注釋137页注[一四]。
    70胡家聰:《管子新探》,27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5月。
    71参看王博:《關於(唐虞之道)的幾個问题》,《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2期,31页;裘锡圭:《讀(郭店楚墓竹筒>札记三则》,同作者《中国出土古文獻十講》,282页。
    72裘锡圭:《讀<郭店楚墓竹简>札记三则》,同作者《中国出土古文獻十講》,283页。
    73王博:《關於(唐虞之道)的几個问题》,《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2期,31页。
    74裘锡圭:《讀<郭店楚墓竹简>札记三则》,同作者《中国出土古文獻十講》,283页。王博《關於<唐虞之道)的几個问题》也有相同的结论,见《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2期,31页。
    75裘锡圭:《新出土先秦文獻與古史傅貌》,同作者《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講》,18-19页。
    76裘锡圭:《讀(郭店楚墓竹筒>札记三则》,同作者《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講》,283页。
    77羅根澤:《管子探源》,74页,香港:太平害局,1966年5月。
    78裘锡圭在回答曹峰提出的如何看待“相同的文句、相同的段落、相同的關键词”的“先後關保”,“確定一部文獻的年代”的问题畸说:“这個很難断定,有時无法断定。但譬如上博筒,其中有大段的文句和《礼记》、《大戴礼记》相同,看起来好像不是先有《礼记》、《大戴礼记》,而是《礼记》、《大戴礼记》综合了以前的束西,造個痕跻看得比较清楚。但有的时候又很難判断。有些问题需要放在广阔的背景中,從多方面进行考虑。即便如此,有峙仍難下结论。”(裘锡圭、曹峰:《“古史辨”派、“二重证據法”及其相關问题——裘锡圭先生访谈錄》,《文史哲》2007年第4期,14页)其说很值得参考。
    79李零:《出土发现與古害年代的再韶识》,同作者《李零自選集》,31页。
    80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縣40號漢墓发掘筒报》,《文物》1981年第8期,10页。
    81定縣漢墓竹簡整理组(国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儒家者言>釋文》,《文物》1981年第8期。又,何直刚:《(儒家者言>略说》,《文物》1981年第8期,22页。
    82事镇疆《讀阜陽雙古堆一號木牘與<孔子家語>相阴章题餘札》12页貌同。
    83《新考》238页已指出《貌苑》的文字最接近《儒家者言》简910的内容。
    84(清)王念孫:《广雅疏证》,75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4月。
    85(清)王念孫:《讀害雜志》,748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按:雕然“言”有用为“意”之例(参本章第五节(11)),但古害中“不意”的两种主要意思——“不料”和“不以为然”,放在此句中都无法講通,故“不言”不可能是“不意”之訛。
    86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簡》,图版45页、釋文注釋163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87刘釗:《讀郭店楚筒字词札记》,原載《郭店楚筒国隙学衍研讨会论文集》,88页,武漢: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收入同作者《出土筒帛文字叢考》,61页,台北:台湾古籍出版社,2004年3月。刘樂賢:《讀郭店筒儒家文献札记》,谢維揚、朱渊清主编《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260页;收入同作者《戰国秦漢筒帛叢考》,9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11月。
    88张傅官:《(急就篇)人名校補二则》引,未刊稿。
    89《疏证》反遇来说“‘不德’诚不若‘不言’来得直接,且‘不言’一向是儒家特别是孔子所推崇的治世境界”(6页),恐非是。以上内容又参看宁镇疆:《由(民之父母)與定州、阜赐相關簡牘再说<家语)的性质及成害》,《上博馆藏戟国楚竹害研究續编》,290页。
    90又参看寧镇疆:《由<民之父母)與定州、阜赐相關筒牘再说(家语)的性质及成害》,《上博馆藏戟国楚竹害研究續编》,291页。
    91参看刘殿爵:《先秦雨漢古籍逐字索引叢刊·孔子家语逐字索引》,44页,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92年8月。
    92漢捂大字典字形组:《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448页,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5年8月。
    93参看宗福邦等主编:《故訓滙纂》,914页,北京:商務印书馆,2003年7月。
    94萧旭:《(说苑校证>校補(二)》,《江海学刊》2000年第4期,170页。
    95《文遴》卷十八載嵇康《琴赋》:“乃相與登飞梁,越幽壑,援瓊枝,陟峻崿,以遊乎其下。李周翰注:“援,举也。”同书卷四十一载司马遷《报任少卿害》: “不以此時引纲維,盡思慮。”刘良注“引,举也。”疑或误解“援大杖”、“引大杖”之“援”、“引”为“举”羲,遂於《家语》此處用訓“翠”之“建(揵)”字,露出了“作伪”马脚。
    96根據上文所说曾子“仆地”,此“殪”也可能当訓为“仆”(《墨子·明鬼下》: “(杜 伯)追周宣王,射之車上,中心折脊,殪車中,伏弢而死。”孫詒讓《閒詁》引《後漢害·光武帝纪上》“奔殪百餘里閒”李賢注:“殪,仆也。”)訓“死”與《儒家者言》言“立”不协。
    97左松超《讀<儒家者言>札记五则》認为《说苑》的“體”係“殪”之形误(《害目季刊》第72卷第4期,1994年3月,157页。其文未见,转引自萧敬偉《新考》227页)。其貌若確,则《貌苑》此句與《儒家者言》全同。参看蕭敬偉《新考》,227页。
    98参看萧敬偉:《新考》,220页。
    99漢語大字典字形组:《秦漢魏晋篆隸字形表》,346页。
    100参看蕭敬偉:《新考》,220页。
    1011向宗鲁:《说苑校证》,193页。
    103参看项楚:《敦煌變文選注(增订本)》上册,513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4月。按:此條材料蒙张小豔相告。
    104参看向宗鲁:《说苑校证》,313页。
    105向宗鲁:《说苑校证》,313页。
    106(清)刘寅楠:《论語正羲》上册,328页,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3月。
    107《疏证》認为《家语》这檬做是考慮到“毅阳虎就要引出毅孔子,这顯然於‘尊’不‘諱’(11页)可参考。
    108参看刘嬌:《研究》,76页。
    109據《史记·孔子世家》,匡人把貌似赐虎的孔子圈起来,是因为“阳虎嘗暴匡人”。
    110又参看宁镇疆:《由(民之父母>與定州、阜阳相關筒牘再说<家语)的性质及成害》,《上博馆藏戰国楚竹害研究續编》,292页。
    111参看刘殿爵:《孔子家語逐字索引》,43页。
    112许維遹:《韓诗外傅集釋》,227页,北京:中华害局,1980年6月。
    113蕭敬偉《新考》236页说略同。
    114郭永秉:《阜阳漢筒考釋雨篇》,《文史》第93辑,243-244页,北京:中华害局,2010年11月。
    115参看漢语大字典字形组:《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1054页。
    116(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74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按:後代分“辞”、“肄”为二字之说,蒙施谢捷指出。
    117李零:《丧家狗——我讀<论语)》,46页,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
    118濮茅左:《關於上海戟国竹筒中“孔子”的認定——论(孔子诗论)中合文是“孔子”而 非“卜子”、“子上”》,《中华文史论叢》第67辑,2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119向宗鲁:《说苑校证》,431页。
    120张巖《(孔子家语)之<子路初见>篇、(论礼>篇研究》10页認为《说苑》“孔子”下脱去重文號,而“《家语》正確,《家语》優於《貌苑》,故《家语》不可能抄自《貌苑》”。按: 《说苑》“孔子”下的重文號很有可能是在後代傅抄遇程中才脱落的,誰也無法证明《家捂》编辑成害畴《说苑》已成今本所见之貌。张氏以此肯定《家语》並非抄自《说苑》,证據不足。张文遗说《儒家者言》“458號筒與38號筒連缀不妥”,“筒458不應该属於第十五章”。(10-11页)按:《儒家者言》的整理者並未将筒458、38速缀,只是分行釋寫,张文的批评无據。此二简当連讀的理由群上文,张说非是。
    121楚简多用“新”为“親”,似未见用“親”为“新”之例(参看白於蓝《筒牘帛害通假字字典》,331-333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疑竹害二“親”字係整理者據今本《家语》所讀,非原字如此。
    122此蒙裘锡圭指出。
    123参看(清)范家相:《家语证伪》,《續修四庫全害》931册,12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清)孫志祖:《家语疏证》,《續修四庫全害》931册,217页。
    124(清)孫志祖:《家语疏证》,《續修四庫全害》931册,217页。
    125寧镇疆《古书章次问题浅说——古害成害问题系列研究之一》(蒯維揚、朱淵清主编《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315页)、寧镇疆《由<民之父母>與定州、阜陽相關筒牘再说(家語>的性质及成害》(《上博馆藏戰国楚竹害研究續编》,287页)、寧镇疆《(家語>的“層累”形成考论——阜陽雙古堆一號木牘所见章题與今本<家语>之比较》11页封此亦有相同的论述,请参看。又参看蕭敬偉《新考》,231页。
    126又参看宁镇疆:《由<民之父母)與定州、阜陽相關筒牘再说<家语)的性质及成害》,《上博馆藏戟国楚竹书研究續编》,287页。
    127义参看寧镇疆:《由<民之父母)與定州、阜陽相關阐牘再说<家语>的性质及成书》,《上博馆藏戰国楚竹害研究續编》,288页。
    128《疏证》说“经《家语》的合饼,这新的一章筒直可说是‘天衣无缝’,尤其是看出两者之间的‘相通性’,更顯出整理者的眼光。”(13页。又,宁镇疆:《由(民之父母>與定州、阜阳相關筒牘再说(家语)的性质及成害》,《上博馆藏戟国楚竹害研究續编》,288页)按照我们的分析,《家语》的合饼遗是有牵强之處的。
    129张巖:《<孔子家语>之<子路初见>篇、<输礼)篇研究》,12页。
    131参看刘嬌:《研究》,137页。
    132裘锡圭:《考古资料與傅世先秦秦漢古籍的整理》裸程講義“二、出土的竹书、帛害封研究古籍體例的作用(三)证寅古害多罩篇或部分别行”。
    133韓自强:《阜赐漢筒<周易>研究——附:<儒家者言)章题、<春秋事語>章题及相關竹筒》,151~16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134刘嬌:《研究》,97页。
    135韓自强:《阜阳漢筒<周易>研究——附:(儒家者言)章题、(春秋事语>章题及相關竹筒》,189-204页。
    136刘嫣:《研究》,105页。
    137参看孫志祖:《家語疏证》,《續修四庫全害》931册,211页;寧镇疆:《考论》,10—11页。
    138方向束:《大戴礼记彙校集解》下册引戴震、汪照说,792页,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7月。
    139(清)范家相:《家语证伪》,《續修四庫全害》931册 101页;(清)孫志祖:《家语疏证》,《續修四庫全害》931册200页。
    140同上注。
    141向宗鲁:《说苑校证》,68页。
    142参看陳松畏等:《马王堆筒帛文字编》,391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
    143参看《秦漢魏晋篆隸字形表》616页所引銅华镜字形。
    144参看上注所引书,38、119—120页。
    145参看张涌泉:《漢语俗字研究(增订本)》,106页,北京:商務印害馆,2010年1月。
    151郭永秉:《阜陽漢筒考釋雨篇》,《文史》第93辑,244页。
    152(清)范家相:《家语证伪》,《續修四庫全害》93册,120页。又参看(清)豫志祖:《家语疏证》,《續修四庫全害》931册,211页。
    153郭永秉:《阜陽漢簡考释两篇》,《文史》第93辑,244页。
    154参看冯腾君:《郭店简與上博简封比研究》,240-243页,北京:綫装书局,2007年4月。
    155参看向宗鲁:《说苑校证》,171页。
    156(清)范家相:《家語证伪》,《續修四庫全害》931册,179页。又参看(清)豫志祖:《家语疏证》,《續修四庫全害》931册,255页。
    158(清)范家相:《家语证伪》,《續修四庫全书》931册,114页。
    159(清)孫志祖:《家语疏证》,《續修四庫全害》931册,209页;向宗鲁:《说苑校证》,325页。
    160同上注。
    161“自容”、“求容”之“容”,疑当训“媚悦”。《吕氏春秋·似顺》:“夫顺令以取容者,衆能之。”高诱注:“容,说也。”“取容”與“求容”同意。關於“容”的这桓用法,参看裘锡圭《谈谈三年垣上官鼎和宜阳秦銅鍪的铭文》“補记”引郭永秉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281页,北京:中华害局,2008年11月。
    163趟说原见王锷:《(礼记>成书考》,44页注2引,北京:中华害局,2007年3月。
    164巫雪如:《(民之父母>、<孔子閒居)及(论礼)若干異文的语言分析——兼论(孔子家语>的成害问题》,《漢学研究》(台湾)第28卷第4期,323~326页,2010年12月。
    165同上注所引害,327~328页。
    166鹿樸:《试说“五至三無”》,“筒帛研究”網2003年1月15日;同作者:《再说“五至三无”》,“筒帛研究”網2003年3月12日。季旭异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害(二))讀本》,7页,台北:萬卷楼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7月。
    167参看到洪濤:《上博竹书<民之父母)研究》,32页,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尊教师:李家浩),2008年5月。
    168同上注。
    169巫雪如從问答形式的对稱和語法角度分析了《民之父母》與《礼记》、《家藉》本之间的差 具,得出了《民之父母》的行文“比其他二篇更符合先秦惯用的问答形式”,“文句前後呼應”,“叙事嚴密,文氣通贯”的结论,可以補充刘洪濤的分析。说见巫雪如:《(民之父母>、<孔子閒居)及<论礼>若干異文的语言分析——兼输<孔子家语>的成害问题》,《漢学研究》(台湾)第28卷第4期,328-329页。
    170参看刘洪濡:《上博竹害<民之父母)研究》9页注[12]所引褚说。
    171张巖:《(孔子家語)之<子路初见)篇、(输礼>篇研究》,17-18页;廖名春、张巖:《從上博简<民之父母)“五至”说论(孔子家语·论礼>的真伪》,《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8页。
    172李天虹:《(上海博物馆藏戰国楚竹害(二))雜識》,《武漢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500页;陳麗桂:《由表述形式舆羲理结构论(民之父母)與<孔子閒居)及<论礼>之优劣》,《上博馆藏戟国楚竹害研究續编》,241页;姚小鷗、鄭永扣:《论上海楚簡(民之父母)的“五至”貌》,《哲学研究》2004年第4期,50-51。参看刘洪濤:《上博竹害<民之父母>研究》,9-10页。
    173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害(二)》,释文考釋(濮茅左)163页;鹿樸:《括说“五至三无”》,《文史哲》2004年第1期,73页。
    174参看刘殿爵:《先秦雨漢古籍逐字索引叢刊·孔子家藉逐字索引》,28页。
    175巫雪如考察了先秦至六朝文獻中“诗礼”並提之例,发现“东漢以後,‘詩礼’才開始在文献中有意识的連用並稱,並在魏晋南北朝普遍流行起来”;據此,她韶为《家语》的“诗礼相成”“並非先秦文獻所有,而是在‘诗礼’亚稱的风气下,由崇尚骈儷封伪文风的六朝人所加,这梗可能性是很大的”。(《<民之父母)、<孔子閒居)及<输礼>若干異文的语言分析——兼论<孔子家语)的成害问题》,《漢学研究》(台湾)第28卷第4期,336-339页)其说很可参考。
    176陳劍:《上博筒<民之父母>“而得既塞於四海矣”句解释》,《上博馆藏戟国楚竹害研究續编》,254-255页;隙麗桂:《由表述形式與羲理结講论<民之父母)與(孔子閒居>及(论礼>之优劣》,《上博馆藏戟国楚竹书研究續编》,238页。
    177刘洪清:《上博竹害(民之父母>研究》,10页。张巖《<孔子家语)之<子路初见)篇、(输礼)篇研究》33页也说“正”是“匡正”的意思。彭裕商《上博筒<民之父母>封讀(礼记·孔子閒居)》说“正”指“得正”,是勤词,“謂君子因此而得为民父母之正,即得到了为民父母的正確指尊”(筒帛研究網,2004年3月13日),持论亦近。
    178参看刘洪濤:《上博竹害(民之父母>研究》,7页。
    179富“權威”、“主宰”講的“正”,参看裘锡圭:《讀(戟国縱横家害釋文注释>札记》《中国出土古文獻十講》,386页;陳劍:《楚辞<惜誦>解题》, 《中文自学指尊》2008年第5期,7页。
    180(清)王念搽:《讀害雜志》,559页;王念孫孫:《广雅疏证》,4页。
    181陳劍:《上博筒(民之父母)“而得既塞於四海矣”句解釋》,《上博馆藏戰国楚竹书研究绩编》,254-255页;寧镇疆:《由(民之父母)與定州、阜阳相關簡牘再貌<家語>的性质及成害》,《上博馆藏戟国楚竹害研究續编》,278页。
    182同上注所引寧镇疆文,279页。
    183参看刘洪濡《上博竹书<民之父母)研究》13-14页所引各家的说法,以及作者封这些说法的评述和作者自己的说法。按:我们当然还不能断然否認“曼”讀为“德”的可能性。即使“曼”確实应孩讀为“德”,封於我们所關心的“曼既”何以被改讀为“志气”的问题,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184陳劍:《上博筒(民之父母>“而得既塞於四海矣”句解釋》,《上博馆藏戰国楚竹害研究續编》,254页。
    185鹿樸:《喜讀“五至三无”——初讀<上博筒)(二)》,《上博馆藏戰国楚竹书研究續编》, 221页;鹿模:《括说“五至三无”》,《文史哲》,2004年第1期,72页。
    186寧镇疆:《由<民之父母)與定州、阜阳相關筒牘再说<家语)的性质及成害》,《上博馆藏戰国楚竹害研究續编》,285页;刘洪濡:《上博竹害(民之父母)研究》,14页。
    187巫雪如指出,“充”在先秦漢语中没有後接介词“於(于)”再加處所補语的用法,“充+於+虚所補语”的用法從束漢以後(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逐渐增多,所以《家語》“行之充於四海”“这檬的句法事实上不太可能出现在先秦的文献中”,“造句话的窝定時间也應孩是在西漢中期以後”。(《(民之父母>、<孔子閒居)及(论礼>若干昊文的语言分析——兼论<孔子家語)的成害问题》,《漢学研究》(台湾)第28卷第4期,339~342页)其说可從。
    188刘洪濤:《上博竹害(民之父母>研究》,33页。
    189参看周波:《讀<容成氏)、<君子为礼)答记(二则)》,《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一辑,331~335页。
    190陳志向:《<“遐—通”與“速—近”>補说》,未刊稿。
    191關於代词“是”作賓语畴置於勤词之前的時代,参看裘锡圭:《谈谈古文字资料封古漢语研究的重要性》,《古代文史研究新探》,163~164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192(清)孫志祖:《家藉疏证》,《續修四庫全书》931册,226页。
    193(清)范家相:《家语证伪》,《續修四庫全书》931册,143页。
    194参看寧镇疆:《由<民之父母)與定州、阜陽相關筒牘再貌(家语>的性质及成害》,《上博馆藏戟国楚竹书研究續编》,280页;刘洪濤:《上博竹害(民之父母>研究》,37页。
    195刘洪濡:《上博竹害(民之父母)研究》,34页。
    196参看刘洪濡:《上博竹害<民之父母)研究》,35页。
    197西山尚志:《(礼记)孔子閒居篇の成立について》,《中国出土资料研究》12號,日本中国出土资料学会,2008年3月;西山尚志:《可以和傅世文獻相封照的先秦出土文獻研究》,58~69页,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指尊教师:鄭僳文、合作尊师:池田知久), 2009年3月。
    198参看宁镇疆:《由<民之父母>與定州、阜阳相關筒牘再说<家语>的性质及成害》,《上博馆藏戟国楚竹害研究續编》,282页。
    199(清)范家相:《家语证伪》,《續修四庫全害》931册,156页;(清)豫志祖:《家语疏证》,《續修四库全害》931册,235页。
    200刘洪濤:《上博竹害(民之父母)研究》,37页。
    201寧镇疆:《由<民之父母>與定州、阜惕相關筒牘再貌<家语>的性质及成害》,《上博馆藏戟国楚竹害研究續编》,283页。
    202西山尚志《可以和傅世文獻相封照的先秦出土文獻研究》62-63页也曾翠出“天有四时”一节舆“参於天地”章的雨点聯系,但又提出四点疑问,请参看。
    203刘洪濤:《上博竹害<民之父母>研究》,37页。
    204裘锡圭:《再谈古害中與重文有關的误文》,《出土文獻與傅世典籍的诠釋——纪念谭模森先生逝世雨周年国隙学衍研讨会论文集》,442-44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205刘洪濤:《上博竹害(民之父母>研究》,37~38页。
    206同上注所引文,37页。
    207参看许維通:《韓詩外傅集釋》,192页。
    208如寧镇疆说:“但《韓诗外傅》行文自有其獨特體例,即前面铺叙、後面引《詩》为澄,而又以後面的引《诗》为重点。所以,其前面的叙述每多节取之例,並不求文全羲豐,作遇多纠缠。所以《韓诗外傅》的虚理並不能充分说明其本来罩獨成篇。”(《由<民之父母)與定州、阜陽相關筒牘再说(家语)的性质及成害》,《上博馆藏戰国楚竹书研究續编》,282-283页)
    209西山尚志:《<礼记>孔子閒居篇の成立について》,《中国出土资料研究》12號,日本中国出土资料学会,2008年3月;西山尚志:《可以和傅世文獻相封照的先秦出土文献研究》,67~69页。
    210“月下聽泉”(郭永秉網名)在裘锡圭《再谈古书中與重文有關的误文》之後的评论,復旦大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9年6月17日13:59:47。
    211杨朝明:《(礼记·孔子閒居)與<孔子家语)》,谢維揚、朱渊清主编:《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53页。
    212巫雪如:《(民之父母)、(孔子閒居>及<论礼>若干異文的语言分析——兼输<孔子家語>的成害问题》,《漢学研究》(台湾)第28卷第4期,321-322页。
    213参看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对勘與析评引论》上卷,13~1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
    214刘洪濤:《上博竹害<民之父母>研究》,38页。
    215前人封此已有不少输述,如明人何孟春《孔子家语注》、近人黄方刚《老子年代之考证》(见《古史辨》第四辑)、武内羲雄《老子原始》(见同作者《先秦经籍考》)、錢穆《孔子與 南宫敬叔適周问礼老子辨》(见同作者《老子辨》)等,参看下引朱文的有阴介绍。
    216鄭良树:《褚子著作年代考》,12-20页,北京:北京图害馆出版社,2001年9月。
    217最初发表於“筒帛研究”網,2003年1月12日;後发表於饒宗颐主编《华学》第六辑,201-216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
    218《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讨论《金人銘》时代问题的部分见於33~35页。
    219《孔子研究》2005年第2期,56-63页。
    220刘殿爵:《先秦两漢古籍逐字索引叢刊·孔子家语逐字索引》,20页。
    221向宗鲁:《说苑校证》,258-259页。
    222陳劍也有相同看法。
    223向宗鲁:《说苑校证》,259页。
    224参看虞萬里:《從古方音看歌支關係及其演變》,《榆枋齋学術论集》,27~40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
    227李新魁:《输侯焦雨部的關保及其发展》,《李新魁音韻学论集》,24-25页,广州:汕頭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徐丹:《也谈“无”“毋”》,《语言科学》2007年第3期。参看周波:《“侮”字蹄部及其相關问题考论》,復旦大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8年12月23日。
    228關於郭店《老子》“季子”改为“孝慈”以及造一段括的押韻情况,参看裘锡圭:《關於(老子)的“絕仁弃羲”和“絕聖”》,《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一辑,11页。
    229荊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筒》,图版3页,釋文注釋111页;国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马王堆漢墓帛害[壹]》,图版六二、二0三行,釋文注釋5、92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3月。
    230参看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封勘與评析引得》引蒋锡昌说,上卷642页。
    231《说苑·君道》“齐桓公问於甯戚”章有“是故明王聖主之治,若夫江海無不受,故长为百川之主”之语,亦用“百川”而不用“百谷”。此句中的“长”是“久”的意思,跟上引各书中的“长百谷”、“长於百谷”的“长”不是一回事;“主”则與各书的“长”相当。可见, 《说苑·君道》的这句话亦已经过编者的改寫。
    232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漢墓帛书[壹]》,图版九二行,釋文注釋7页。
    233定縣漢墓竹简整理组:《<儒家者言>釋文》,《文物》1981年第8期,15~16页。
    234寧镇疆:《八角廊漢简<儒家者言>與<孔子家語>相關章次疏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5期,8页;萧敬偉:《今本<孔子家语>成书年代新考——從語言及文獻角度考察》,221-222页;刘嬌:《西漢以前古籍中相同或類似内容重複出现现象的研究》,82页。
    235韓自强:《阜阳漢简<周易>研究》,图版151页、釋文考证161页。
    23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縣40號漢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8期,10页。
    237安徽省文物工作隊、阜陽地區博物馆、阜陽縣文化局:《阜阳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8期,18页。
    238定縣漢墓竹简整理组:《<儒家者言>釋文》,《文物》1981年第8期,16页;何直刚:《<儒家者言>略貌》,《文物》1981年第8期,20-21页。
    239参看蔡偉:《讀竹简札记四则》引陳劍说,復旦大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4月9日。
    240王树民:《曙庵文史雜著》,393~394页,北京:中华害局,1997年8月。原发表於《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241朱漢民、陳松畏主编:《嶽麓害院藏秦筒(壹)》,123页,上海:上海辞害出版社,2010年12月。
    242釋文據张政娘:《马王堆帛害<周易>经傳校讀》,96页,北京:中华害局,2008年4月;张政娘:《张政娘论易叢稿》,154页,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月。標点参考廖名春《帛害<二三子问)释文》(朱伯崑主编《国隙易学研究》第一辑,9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略有改勤。
    243廖名春:《帛害<二三子问)簡貌》,陳鼓應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19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同作者:《帛害<易傅>初探》,4页,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1月。
    244高明:《帛害老子校注》,246-247页,北京:中华害局,1996年5月。
    245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害(七)》,图版19-20页,釋文考釋155-15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246睡虎地秦墓竹筒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筒》,图版84页,釋文注釋167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247朱漢民、陳松长主编:《嶽麓害院藏秦筒(壹)》,121、134页。
    248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戰国楚竹书(七)》,图版22-23页,釋文考釋158-160页。释文参看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讀书会:《(上博七·武王践阼)校讀》,《出土 (甲种三二正)、“凡襑(寻)車及寇<冠>”(乙種一三0)等语。秦公簋云:“虔敬朕祀,乍(作)寻宗彝,以邵(昭)皇且(祖)。”(《集成》04315)李家浩指出秦筒和秦公簋中的“寻”與“作”羲近。(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九店楚簡》,97-98页,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5月)刘钊《讀秦简字词札记》雖主张秦简的“寻”、“褥”讀为试探之“探”,但又引古代“寻”或训“用”;谓“按之秦筒亦可通”。(《古文字考释叢稿》309-310页,长沙:嶽麓害社,2005年7月)按:上引古害圳“用”之“寻”,與秦筒、秦公簋“舆‘作’羲近”的“寻”颖然是一回事。古漢语“用”正有“作为”羲,《荀子·富国》“仁人之用国”,杨惊注:“用,为也。”清人吴昌瑩《经词衍釋》卷一:“用,又訓作为之为。《史记·齐世家》:‘慶封令慶舍用政’。”古注训“寻”为“用”,这個“用”就愿该理解为“作为”;古文字资料中“與‘作’羲近”的“寻”亦承用此訓。據此,(2)“且折斧柯”之“折”当讀为“制”,《孟子·梁惠王下》:“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趟岐注:“制,作也。”
    251朱漢民、隙松长主编:《嶽麓书院藏秦筒[壹]》,137、141页。
    252復旦大学出土文獻舆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害含:《讀<嶽麓害院藏秦筒(壹))》,復旦大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2月28日;蔡偉:《讀竹筒札记四则》,復旦大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4月9日。
    253蔡偉:《讀竹筒札记四则》引陳劍说,復旦大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4月9日;又,隙劍给蔡偉的阴於《讀竹筒札记四则》一文的通信。
    254李零:《戟国烏害箴銘带钧考釋》,《李零自選集》,273-277页。
    255裘锡圭:《戟国文字釋讀二则》“一玉璜铭”,李学勤:《釋戟国玉璜箴铭》,分别见《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154-156、159-161页,畏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
    256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戰国楚竹书(六)》,图版114、116页,釋文考釋296、29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筒10+12的编聯據陳劍:《(上博(六))釋文》(未刊稿);“免”原误釋为“字”,此從刘信芳:《上博藏六(用曰>12、13號筒试解》,筒帛網,2007年7月28日。
    257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害(七)》,图版21页,釋文考释157页。释文参看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讀书会:《(上博七·武王践阼)校讀》,《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辑,256页。
    258朱漢民、隙松长主编:《嶽麓害院藏秦筒(壹)》,142页。
    259睡虎地秦墓竹筒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筒》,图版83、84页,释文注释169、171、173页。
    260睡虎地秦墓竹筒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图版83页,釋文注釋176页。以上参看刘洪濡:《試说<武王践阼>的機铭》,《筒帛》第五辑,25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
    261张政烺:《马王堆帛书(周易>经傅校讀》,99-100页;张政娘:《张政烺论易叢稿》,159页。
    262张政娘:《马王堆帛害<周易>经傅校讀》,141-142页;张政娘:《张政娘论易叢稿》,220页。
    263裘锡圭:《新出土先秦文獻舆古史傅说》,《中国出土古文獻十讲》,19页,上海:復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267《崔东壁遺害》,272页。
    268何直刚:《(儒家者言>略说》,《文物》1981年第8期,21页。
    269王树民:《“金人三缄其口”试解》,《曙庵文史雜著》,394页。
    270定縣漢墓竹筒整理组:《(儒家者言)释文》,《文物》1981年第8期,15页。
    271宗福邦等主编:《故训滙纂》,175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7月。
    272王树民:《“金人三缄其口”试解》,《曙庵文史雜著》,394页。
    273马王堆漢墓帛害整理小组:《马王堆漢墓帛书[肆]》,图版64页一五六行,釋文注釋113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3月。按:这裏的“善”当屡次講,跟“三緘其口”的“三”羲近。
    274刘笑敢:《驻子哲学及其演變》,36~57、79-92、300~30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2月。
    275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室楚筒整理小组:《一篇浸透著奴隸主思想的反面教材——谈信陽长壹關出土的竹害》,《文物》1976年第6期,78页。
    276王志平:《<孔子家语)札记》,王元化主编《学衍集林》卷九,121页。
    277刘嬌:《研究》,185页。
    278睡虎地秦墓竹筒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筒》,图版84页,釋文注釋167页。
    279王志平:《<孔子家语>札记》,王元化主编《学術集林》卷九,122页。
    280参看王志平:《<孔子家语>札记》,王元化主编《学術集林》卷九,124页;刘嬌:《研究》,185页。
    281(清)范家相:《家语证伪》,《續修四庫全书》931册,107页;(清)孫志祖:《家语疏证》,《續修四庫全书》931册,204页。
    282参看王志平:《<孔子家语>札记》,王元化主编《学術集林》卷九,127页。
    283同上注所引害,123~124页。
    284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筒》,釋文注释145页。
    285裘锡圭:《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獻研究中心郭店楚墓竹筒研究项目介绍》,《出土文獻研究》第六辑,1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286刘嬌:《研究》,146页。
    287(清)范家相:《家语证伪》,《續修四庫全害》931册,131页。
    288参看陳偉:《郭店竹害别釋》,70-71页,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徐少华:《郭店楚简<六德>篇思想源流探析》,武漢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筒国隙学衍研討会论文集》,378~379页,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刘樂賢:《郭店楚筒(六德>初探》,同上害,385页;收入同作者《戟国秦漢筒帛叢考》,38页。
    289(清)范家相:《家語证伪》,《續修四庫全害》931册,141页。
    290李学勤:《郭店楚筒<六德)的文獻学意羲》,武漢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编:《郭店楚簡国隙学術研封会论文集》,19页。
    291轉引自廖名春:《郭店楚筒<六德)篇校釋》,《清华筒帛研究》第一辑,81页,北京: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2000年8月。
    292陳来:《荊门竹简之<性自命出>篇初探》,《中国哲学》第二十辑,310页,瀋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李天虹:《郭店竹筒<性自命出)研究》,28页,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293(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詁》,9页《大戴礼记解詁目錄》,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3月。
    294图版兄《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26册,17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1月。
    295敦煌本“榮声期”作“柴啓期”,與《说苑》合。敦煌本引王肅注:“本作柴声期,或曰柴益期。”今本王肅注作“声,宜为啓,或曰榮益期也”。
    296敦煌本無“期”字,舆《说苑》合。
    297敦煌本無“而至者三”,與《说苑》合。
    298敦煌本作“而吾得为人矣”。
    299敦煌本热“是”字。
    300敦煌本作“故与男为貴”
    301敦煌本“吾”下多一“今”字、“男”下多一“矣”字。
    302敦煌本“吾”下多一“今”字,无“以”字。
    303敦煌本无“也”字。
    304敦煌本“常”、“终”後皆有“也”字,與《说苑》合。
    305敦煌本作“当何夏焉”,“焉”旁注一“哉”。此句下引王肅注:“得宜为大。”今本王注作“得宜为待”。敦煌本“大”盖“待”之音近误字。
    306敦煌本“哉”作“乎”,无“宽”下“者”字。
    307廖名春:《荊门郭店楚筒與先秦儒学》,《中国哲学》第二十辑,65~66页。
    308李家浩:《<语叢一>釋文與注釋》注20,未刊稿。
    309(清)范家相:《家语证伪》,《續修四庫全书》931册,119页;(清)孫志祖:《家语疏证》,《續修四庫全书》931册,211页。
    310朱淵清:《從孔子论<甘棠>看孔门<诗>傳》,《上博馆藏戰国楚竹书研究》,129~131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3月。
    311(清)范家相:《家语证伪》,《續修四庫全害》931册,105页;(清)豫志祖:《家语疏证》,《續修四庫全害》931册,202页。
    312陳偉:《<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书(二)>零釋》,“筒帛研究”網,2003年3月17日。
    313裘锡圭:《谈谈上博筒(子羔>篇的筒序》注4,同作者《中国出土古文獻十講》,327页。
    314裘锡圭:《说“亦纪先王之由道”》,《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與学術史(李学勤教授伉僵七十壽度纪念文集)》,107页,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315同上注。
    316但也不是所有语句均不见於其他古害,如说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就又兄於《礼记·中庸》“仲尼祖述竞舜,憲章文武”,《漢害·藝文志》亚以此语蹄於“儒家者流”。
    317(清)范家相:《家语证伪》,《續修四庫全害》931册,114页。
    318(清)孫志相.:《家語疏证》,《續修四庫全害》931册,208页。
    319陳劍:《上海博物馆藏戰园楚竹害(從政>篇研究(三题)》,"Confucianism Resurrected: 第三届中国出土文獻国陳研封会”会議输文,2004年4月23-25日,Mount Holyoke College。《儒学的再思考:第三届国隙筒帛研讨会输文選》,《国隙筒帛研究通讯》第五卷第二期会議尊號,Trinity University,2006年;《筒帛研究二○○五》,41页,南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320(清)孫志祖:《家语疏证》,《續修四庫全害》931册,220页。
    321(清)范家相:《家语证伪》,《續修四庫全书》931册,133页。
    322“小学生”(刘嬌網名)在復旦大学出土文獻舆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害会《<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编釋文》後的评论,復旦大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纲,2009年1月4日12:03:44。
    323参看復旦大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害会:《(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编釋文》“補记”,《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辑,282页。
    324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书会:《讀<嶽麓害院藏秦筒(壹)>》,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舆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2月28日。
    325漢代常把“意”窝作“意”,脱去“心”旁,就容易訛成“言”。
    326魏兽鹏:《筒帛文獻(五行>笺证》,42页,北京:中华害局,2005年12月。
    327(清)孫志祖《家語疏证》已指出《家语》此二句“参用《论语》”,见《續修四庫全害》931册,203页。
    328马王堆漢墓帛害整理小组编:《经法》,97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5月。
    329参看裘锡圭:《焉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後佚害與“道法家”——兼论<心衍上)<白心)为慎到田骈学派作品》,同作者《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講》,330~340页。
    330“富而分贫”從裘锡圭讀,见张富海:《北大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郭店楚筒研究”项目新勤態》,“筒帛研究”網站,2000年10月。
    331参看刘樂置:《郭店楚筒雜考(五则)》,《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207、209页,北京:中华害局,2000年7月;收入同作者《戰国秦漢筒帛叢考》,5-6页。
    332此字或釋属“调”,或釋为不成字的“屑”,皆不確,應孩就是楚文字屡见的“(?)”字,只是寫得十分潦草而已。
    333巫雪如:《<民之父母>、<孔子閒居>及<论礼>若干異文的语言分析——兼论<孔子家语>的成书问题》,《漢学研究》(台湾)第28卷第4期,339~342页。
    334何直刚:《(儒家者言>略说》,《文物》1981年第8期,22页;刘嬌:《研究》,96页。
    335屈直敏:《敦煌寫本(孔子家语)校考》,《敦煌学》第二十七辑,64页,台北:樂学害局有限公司,2008年2月。
    336王重民:《敦煌古籍叙錄》,149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9月。
    337屈直敏:《敦煌寫本<孔子家语>校考》,《敦煌学》第二十七辑,65页。
    338寧镇疆:《英藏敦煌寫本<孔子家语>的初步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2期,136页。
    339《英藏敦煌文獻》第3册,170-171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
    340事镇疆:《英藏敦煌寫本<孔子家语>的初步研究》,138页。
    341赵燦良《(孔子家语)研究》77页已指出“安”字衍,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尊教师:张固也),2007年4月。
    342参看趟燦良:《<孔子家语>研究》,77页。
    343参看屈文,70页。
    344趟燦良:《(孔子家语)研究》,78页。
    345参看屈文,70页。
    346屈文指出敦煌本“试”通“弒”,是;但以为作“毅”褚本误,(70页)恐未必。
    347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藉通解》,348页。
    348参看寧镇疆:《英藏敦煌寫本<孔子家语>的初步研究》,138页;屈文,70页。
    349趟燦良:《<孔子家语)研究》,78页。
    350王重民《敦煌古籍叙錄》149页已指出“黄本(引者按:即指明覆宋本)衍婚字”(引者按:王书凡说脱文,多用“衍”字;凡说衍文,多用“羡”字。此句实謂明覆宋本脱“婚”字)。又参看屈文,70页。
    351参看屈文,70页。按:屈文所錄釋文,“刑”、“蜀”之间多出“不可以加刑庶人之行事不可以治於礼乎”一行文字。(67页)此是下《五刑解》之文,误竄於此,图版無此行。
    352寧镇疆:《英藏敦煌窝本(孔子家语>的初步研究》,136页。
    353趟燦良:《<孔子家语>研究》,79页。
    354参看屈文,70页。
    355参看屈文,71页。
    356趟燦良:《<孔子家语>研究》,80页。
    357此條说本屈文,68页。
    358参看趟燦良:《(孔子家語)研究》,76页。
    359参看賈素华:《<孔子家語>王肅注研究》,61页,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尊教师:王雲路),2009年5月。按:《礼记·郊特牲》“弗命而王聽上”,鄭玄注:“化王嚴上。”孔颖逹疏:“……並韭非王命,而民化王嚴上故也。”由鄭注用“嚴”看,王注以“恭嚴”训“敬”的可能性为大。
    360参看屈文,69页。
    361参看寧镇疆:《英藏敦煌寫本(孔子家语)的初步研究》,138页。
    362参看趟燥良:《<孔子家语>研究》,77页。
    363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346页校作:“不仁者,生於丧祭之无礼也。明丧 祭之礼,所以教仁受也。”
    364此條大意王重民已言之,见《敦煌古籍叙錄》149页。又参看屈文,69页。
    365参看屈文,70页。
    366王重民:《敦煌古籍叙錄》,149页。
    367参看屈文,70页。
    368参看趟燦良:《<孔子家语>研究》,79页。
    369趟燦良:《(孔子家语)研究》,80页。
    370参看王重民:《敦煌古籍叙錄》,149页。
    371屈文謂各本“既”、“就”當掳改为“尚遷就”,(71页)恐不可信。
    372参看(清)孫志祖:《家语疏证》,《續修四庫全害》931册,229页;王重民:《敦煌古籍叙缘》,149页;寧镇疆:《英藏敦煌寫本<孔子家语>的初步研究》,138页。
    373参看张固也:《(孔子家语>校補》,《金景芳九五诞辰纪念文集》,764页,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4月。
    374参看屈文,71页。
    375屈文已说今本當掳敦煌本補“是”字。(71页)
    376参看趟燦良:《<孔子家語)研究》,81页;屈文,71页。
    377参看屈文的標点,68页。
    378敦煌本王肅注“被”下有重文耽,從文羲看當是误加。
    378(清)豫志祖:《家语疏证》,《續修四庫全害》931册,228-229页。范家相《家語证伪》亦谓《郊问》此语據《周礼·司服》“有意添出”,见《續修四庫全害》931册,146页。其说不如豫说详细。
    380赵燦良:《(孔子家捂)研究》,77页。
    381黄徵:《敦煌俗字典》,329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382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342页。
    383(清)范家相:《家语证伪》,《續修四庫全书》931册,145页。
    384阎步克:《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興衰燮異》,240-242页,北京:中华害局,2009年11月。
    385同上注所引害,242页。
    386同上注所引害,243页。
    387(清)孫詒攘:《周礼正羲》第六册,1626页,北京:中苹害局,1987年12月。
    388同上注。
    389王重民:《敦煌古籍叙缘》,149-150页。
    390事镇疆:《英藏敦煌寫本(孔子家藉>的初步研究》,136页。
    391同上注所引文,137页。
    392参看趟燦良:《(孔子家语>研究》,40页。屈文也已指出事说“颇为確当”,74页。
    393《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6册,175页。
    394寧镇疆:《英藏敦煌寫本(孔子家语>的初步研究》,137页。
    395赵燦良:《(孔子家语>研究》,40-46页。
    396《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6册,176页。
    397《俄藏敦煌文献》第14册,29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俄罗斯科学出版社束方文学部,2000年12月。
    398参看屈文,72页。
    399参看黄徵:《敦煌俗字典》,473~474页。
    400参看屈文,73页。
    401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165页。
    403范书,87页;孫书,194~195页;陳书,1页。按:范害未翠《礼记·檀弓上》。
    404孫书,194~195页。
    405孫书,195页。
    406范书,88页;孫书,195页;陳书,2~4页。
    407范书,88页。
    408范书,88页;孫害,195页;陳书,4页。按:范害未举《公羊傅》,陳害未举《史记》。
    409范书,88页。
    410范书,89页。
    411以上参见范书,89页;孫书,195页;陳书,5页。
    412孫书,195页。
    413陳书,6页。
    414范书,89页;孫书,195~196页;隙书,7-8页。按:隙书未翠《史记》。
    415范书,89页。
    416范书,90页;孫书,196页;陳书,8-9页。
    417范书,90页。
    418(清)王念豫:《讀书雜志》,744页。
    419参看陳劍:《<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重编新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辑,174-175页,上海:復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420范书,93页;孫书,196页;陳书,16~20页。
    421孫书,196页。
    422范书,94-95页;孫书,197页;陳书,25-26页。
    423王化平:《由(孔子家语)舆<礼记)、<说苑>褚害的關保看其價值》,《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第1期,5页。
    424范书,98页;豫害,199页;陳书,39~40页。
    425参看范书,98页;王化平:《由(孔子家语>與<礼记)、<貌苑>褚书的關係看其價值》,《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第1期,6页。
    426范书,98页。
    427范书,99页;孫书,199页;陳书,42~43页。
    428范书,99页;孫书,199页。
    429范书,100页;孫书,200页;陳书,45-46页。
    430范书,100页。
    431孫书,200页。
    432范书,101页;孫书,200页;陳书,48页。
    433孫书,200页。
    434范书,101页;孫书,200页;陳书,48-49页。
    435范书,101页;孫书,200页;隙书,49~50页。
    436范书,102页;孫书,201页;陳书,52页。按:范书、陳书皆未翠《淮南子》。
    437范书,102页。
    438范书,102页;孫书,201页;隙书,52页。按:范书、陳书皆未举《史记》。
    439孫书,201页。
    440范书,103页;孫书,201页;陳书,54~56页。按:范书未翠《淮南子》、《文子》,孫书未翠《文子》。
    441孫书,201页。
    442范书,103页;孫书,201页;陳书,56-57页。按:范书、陳书皆未翠《大戴礼记》。
    443骆瑞鹤:《荀子補正》,202页,武漢:武漢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
    444同上注所引书,201页。
    445蒙裘锡圭提醒,《荀子》一书與《大戴礼记》的某些篇章有關(最典型的如《苟子·勃学》與《大戴礼记·勘学》);《荀子》此語不如《大戴礼记》表述清楚,是否说明《荀子》作者撰寫此篇時,曾参考遇被编入《大戴礼记》之前的罩行的此章材料?似乎不是不能考虑的。
    446范书,103页。
    447范书,104页;豫书,202页;陳书,59~60页。
    448范书,104页。
    449范书,104页;孫书,202页;陳害,61页。
    450孫书202页引《困学纪闻》已提到《尚害大傅》此章。
    451范书,104页。
    452范书,104页;孫书,202页;陳害,61-62页。按:范害未翠《吕氏春秋》。
    453范书,105页;孫书,202-203页;陳书,63页。按:《周易·同人》正羲引《家语》作“楚昭王”,豫志祖謂今本“恭王”“盖後人據《说苑·至公》篇而改,非唐本之蕾”。(203页)
    454范书,105页。
    455范书,105页;孫书,203页;隙害,64~65页。按:范害未举《尚害大傅》。
    456范书,105页。按:孫志祖也認为《家语》叙虞芮质成於文王的内容取自毛傅。见孫害,203页。
    457范书,106页;豫害,204页;陳害,67页。按:范害、孫害皆未举《说苑》。
    458范书,107页。
    459范书,106~107页;孫书,204页;陳书,68页。按:關於第一部分,范书未举《淮南子》、《文子》,孫害未举《说苑》、《淮南子》、《文子》,陳害皆未举。
    460范书,112页;孫书,207页;陳书,81~82页。按:范书未举《韓诗外傅》。
    461孫书,207页。
    462范书,112页。
    463范书,112页;孫书,207页;陳书,82~83页。按:范书未翠《尸子》。
    464范书,113页;孫书,208页;陳书,85页。按:范书、陳书皆未举《史记》。
    465范书,113页;孫书,208页;陳书,86页。按:范书未举《吕氏春秋》。
    466范书,114页;孫书,208页;陳书,88~89页。
    467向宗鲁:《说苑校证》,154页。
    468范书,114页;孫书,209页;陳书,89页。按:范书、隙书未翠《白虎通》。
    469范书,115页;孫书,209页;陳书,92-93页。按:范书未翠《史记》、《韓诗外傅》,陳书未举《史记》。
    470参看范害,115页。
    471范书,117页;孫书,209页;陳书,95页。按:范书、陳书皆未举《墨子》。
    472孫书指出“豐末”、“農桑”字形相近而致訛,其说可参。见209页。
    473范书,117页;孫书,210页;陳书,96页。按:范书未举《吕氏春秋》。
    474范书,118页;孫书,210页;陳书,97-98页。
    475范书,118页;孫书,210页;陳书,98~99页。按:范书未举《尸子》。
    476孫书,211页。
    477范书,120页;孫书,212页;陳书,106页。按:范书未举《荀子》、《晏子春秋》。
    478范书,120页;孫书,212页。
    479范书,120页;孫书,212页;陳书,107页。
    480范书,120页。
    481参看范书,120页;孫书,212页。
    482范书,121页;孫书,212页;陳书,107-108页。
    483范书,121页;孫书,212页;陳书,108页。
    484孫书,212页。
    485《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6册,175页。
    486范书,121页;孫书,212页;陳书,109页。
    487孫书,212页。
    488同上注。
    489范书,121页;孫书,212页;陳书,110页。按:范书未翠《说苑》、《史记》、《韓詩外傅》佚文,孫书未举《韓诗外傅》佚文,陳书未举《史记》。
    490范书,121页。
    491范书,122页;孫书,212页;陳书,111页。按:范书、陳书皆未翠《说苑》、《史记》。
    492范书,122页。
    493范书,122页;孫书,212页;陳书,111~112页。按:范书、陈书皆未举《说苑》、《史记》。
    494沈培:《周原甲骨文裏的“囟”和楚墓竹筒裏的“囟”或“思”》,《漢字研究》第一辑,355页,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6月。
    495范书,122页。
    496范书,123页;孫书,213页;陳书,114页。按:范书、陳书皆未举《史记》。
    497范书,123页。
    498孫书,213页。
    499范书,123页;孫书,213页;陳书,114页。按:陳书未举《史记》。
    500孫书,213页。
    501同上注。
    502范书,123页;孫书,214页;陳书,116页。按:范书未举《史记》、《孔叢子》,陳害未翠《史记》。
    503范书,123~125页;孫书,214~21 5页;陳书,118-119页。按:陳书未举《礼记·祭羲》。
    504范书,124~125页;孫书,214~215页。
    505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207页。说又见於杨朝明:《讀<孔子家语>札记》,《文史哲》2006年第4期,45-46页。
    506杨朝明《讀<孔子家语>札记》(《文史哲》2006年第4期,45页)認为《家语》有“天道敏生”一句符合原貌,“後来被《礼记》编者去掉了”。但他僅以“‘天’在孔子那裏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孔子谈论政治问题很容易谈到”以及“孔子也往往将‘人’與‘天’‘地’並举”作为理由,顯然是没有说服力的。
    507范书,125页;孫书,215页;陳书,120~121页。
    508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207~208页。
    509孫书,215页。
    510《曹沫之陳》筒53當拆分为二、其下半支富拼接於筒61之後,從陳劍说。见陳劍:《上博竹害(曹沫之陳)新编釋文(稿)》,“筒帛研究”網,2005年2月12日。出土文献中“黔首”的用例,亦参考此文。
    511范害,126页;孫害,216页;陳害,123-125页。按:范害未翠《吕氏春秋》、《新序》,陳害未举《驻子》。
    512参看范书,126页;孫书,216页。
    513范书,127页;孫书,216页;陳书,127页。
    514孫书,216页。
    515孫书,217页。
    516范书,129页;孫书,218~219页;陳书,134页。
    517范书,129页;孫书,219页。
    518范书,131页;孫书,219页;陳书,139~140页。
    519范书,131页。
    520范书,133页;孫书,220页;陳书,146-147页。按:范书未举《韓诗外傅》、《列子》。
    521范书,133页。
    522范书,133页;孫书,220页;陳书,149~150页。按:范书未翠《韓诗外傅》。
    523范书,134页;孫书,220页;陳书,150-151页。按:范书未举《吕氏春秋》,陳书未举《莊子》、《吕氏春秋》。
    524范书,134页;孫书,220页。
    525范书,134页;孫书,221页;陳书,153~154页。按:范书、陳书皆未翠《白虎通》、《论衡》。
    526范书,135页;孫书,222页;隙书,155~156页。按:范书未举《新序》、《韓诗外傅》,孫书未翠《大戴礼记》。
    527孫书,222页。
    528范书,138页;孫书,223页;陳书,162页。
    529孫书,223、224页。
    530范书,138页。
    531范书,140页;孫书,224页;陳害,168-169页。按:陳害未举《淮南子》。
    532范书,140页。
    533方向束:《大戴礼记彙校集解》下册,1322-1323页。
    534(清)王引之:《经羲述闻》,312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535方向束:《大戴礼记桑校集解》下册,1325页。標点略有改动。
    536范书,144页;孫书,227页;陳书,181~182页。按:豫书未举《礼记·郊特牲》。
    537范书,144页;孫书,227页;陳书,182-183页。按:范书未举《苟子》。
    538范书,144页。
    539范书,144-145页;孫书,228页;陳书,184~185页。
    540孫书,228页。
    541范书,145页。
    542范书,151页;孫书,231页;陳书,200页。
    543范书,152页;孫书,231~232页;陳书,200~201页。按:各家皆未翠《诗·徫风·芄蘭》毛傅。
    544孫书,231页。
    545范书,152页;豫书,232页;陳书,200~201页。
    546范书,152页;孫书,232页;陳书,201页。
    547范书,152-153页;孫书,232页;陳书,202-203页。
    548范书,153页;孫书,232页。
    549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392页。
    550范书,154页;孫书,233页;陳书,204页。
    551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399页。
    552(清)俞樾:《古害疑羲举例》卷二“十九一人之辞而加曰字例”,《古害疑羲翠例五種》,28~30页,北京:中华害局,2005年4月。
    553范书,155页;孫书,233~234页;陳书,207~208页。按:陳书未翠《史记》。
    554孫书,234页。
    555范书,155页;孫书,235页;陳书,209页。按:范书未举《苟子》。
    556范书,155页。
    557范书,155~156页;孫书,235页;陳书,210-211页。按:范书、孫书未举《淮南子》。
    558范书,157~158页;孫书,235页;陳书,215-217页。按:范书、陳书皆未举《吴越春秋》、《越絕害》。
    559参看孫书,236页。
    560范书,158页;豫书,236页;陳书,218-220页。
    561范书,159页;孫书,237页;陳书,220页。
    562陳书未举《论语》。
    563范书,158页;孫书,237页。
    564范书,160页;豫书,238页;陳书,222页。
    573范书,160页;孫书,238页。
    574范书,160页;孫书,238页;陳书,222页。
    575陳书,222页。
    576范书,160页;孫书,238页;陳书,223页。
    577范书,160页;孫书,238页。
    578范书,161页;孫书,239页;陳书,223页。
    579参看范书,161页;孫书,239页。
    580范书,161页;孫书,239页;陳书,224页。
    581孫书,239页。
    582范书,162页。
    583范书,162页;孫书,240页;陳书,226页。按:陳书未举《史记·孔子世家》。
    584范书,162页;陳书,228页。
    585孫书,241页。
    586范书,164~165页;孫书,243~244页;陳书,235页。按:各家皆未举《风俗通羲》。
    587范书,166页;孫书,245页;陳书,237~238页。按:陳害未翠《史记》。
    588范书,166页;孫书,245页;陳书,238页。
    589范书,166页;孫书,245页;陳书,238页。按:范书未翠《礼记·玉藻》。
    590孫书,245页。
    591范书,166页;孫书,245页;陳书,239页。
    592范书,166页;孫书,246页;陳书,240页。按:范、陳皆未举《孟子》。
    593孫书,246页。
    594范书,166页;孫书,246页;陳书,240页。按:陳书未举《史记》。
    595范书,166页。
    596范书,168页;孫书,247页;陳书,245页。按:孫书未翠《昭公四年》一段,范害误作“昭三年”。
    597范书,168页;孫书,247页;陳书,247页。按:范书、陳书皆未举《新序》。
    598范书,169页;孫书,248页;陳书,251页。按:三书皆未举《史记》,范害且未翠《貌苑》、《韓诗外傅》。
    599范书,169~170页;孫害,248页;陳害,252页。按:陳书又举《孔叢子·记问》“哀公使以幣如徫迎夫子”一段,但舆《家藉》本章文不能合,故不取。
    600范书,170页;孫书,248页;陳书,253页。按:陳书未翠《论语》。
    601范书,170页。
    602范书,170页;孫书,249页;陳书,254页。按:范害、陳书未翠《新书》。
    603范书,171页;孫书,249页;陳书,256-257页。
    604范书,171页。
    605范书,171页;孫书,249页;陳书,257页。按:陳书未举《孟子》,而举出《说苑·政理》“景差相鄭”章,但《说苑》文字不如《孟子》與《家语》接近,故不取。
    606范书,171页。
    607范书,171页;孫书,249页;陳书,258~259页。
    608范书,171页;孫书,249页;陳书,259页。
    609范书,173页;孫书,250页;陳书,262页。按:范书未举《礼记·曲礼下》。
    610孫书,250页。
    611范书,173页;孫书,250页;陳书,263页。按:范书未举《礼器》、《檀弓下》,陳书未翠《檀弓下》。
    612范书,173页;孫书,250页;陳书,263页。
    613范书,173页。
    614范书,174页;孫书,251页;陳书,265页。按:范书、陳书皆未翠《礼记·曲礼下》。
    615范书,174页。
    616范书,174页;孫书,251页;陳书,266页。
    617范书,174页。
    618孫志祖認为此章係王肅伪造,以驳鄭玄注“親屬大功之说”。见孫书,251页。
    619范书,174页;孫书,251页;陳书,267页。按:范书未举《左傳》。
    620孫书,251页。
    621范书,175页;孫书,251页;陳书,267~268页。按:范书未举《国语》,范、孫、陳皆未举《列女傳》。此從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語通解》,526页。
    622范书,175页;孫书,252页;陳书,270~271页。按:范书、孫书皆未举《说苑》。
    623参看郭永秉:《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戰国文献中的傳说時代古帝王系统研究》,13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624范书,176页;孫书,252页;陳书,271页。
    625参看范书,176页;孫书,252页。
    626范书,176页;孫书,252页;陳书,271-272页。
    627孫书,252页。
    628范书,176页;孫书,252页;陳书,272页。按:陳书未举《礼记》子思曰雨句括。
    629范书,176页;孫书,253页;陳书,273页。
    630范书,176页。
    631范书,176页;孫书,253页;陳书,273页。按:陳书未举《孔叢子》。
    632范书,177页;孫书,253页;陳书,276页。
    633范书,177页;孫书,253页;陳书,277页。
    634范书,177页;孫书,254页;陳书,277页。按:陳书未举《礼器》二條。
    635范书,178页;孫书,254页;陳书,277页。
    636范书,178页;孫书,254页;陳书,278~279页。
    637孫书,254页。
    638范书,178页;孫书,254页;陳书,280页。按:范书、陳书皆未举《论衡》。
    639范书,179页;孫书,255页;陳书,280页。按:范书未翠《晏子春秋》。
    640范书,179页;孫书,255页;陳书,281~282页。
    641范书,179页;孫书,255页;陳书,283页。
    642参看孫书,255页。
    643范害,179页;孫书,255页;陳书,283~284页。按:范书、孫害皆未举《斡詩外傅》、《新序》,孫害且未举《礼记》。
    644范书,179页;孫书,255页。
    645范书,181页;孫书,257页;陳书,286页。
    646《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6册,175页。
    647范书,180页;豫书,256页;陳书,286页。
    648范书,180页;孫书,256页;陳书,288页。按:范书、陳书皆未举《礼记·王制》孔颖连疏。
    649孫书,256页。
    650范书,180页;孫书,256页;陳书,289页。
    651参看范书,180页。
    652范书,92页。
    653孫书,196页。
    654参看方向束:《大戴礼记彙校集解》上册,26页。
    655张政娘:《张政娘论易叢稿》,79、174页。
    656方向东:《大戴礼记彙校集解》上册,26页引戴礼说。
    657范书,94页;豫书,196页;陳书,21~24页。
    658王锷:《(礼记>成害考》,51页。
    659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筒50第一欄~筒51第一欄:“臨材(财)见利,不取句(苟)富;臨靴见死,不取句(苟)免。”(相同的括又见於岳麓秦筒《为吏治官及黔首》筒62正第四欄~筒63正第四欄)與“见利不虧其羲,见死不更其守”羲近。
    660范书,95页;豫书,197页;陳书,26~28页。
    661范书,95页。按:孫志祖也有颊似说法,见孫害197页。
    662范书,97页;孫书,198页;陳书,35页。
    663范书,97页;孫书,198页;陳书,35~36页。
    664范书,97页;孫书,198页;陳书,36-37页。
    665孫书,198页。按:范书97页亦有此说。
    666范书,99页;孫书,199页;陳书,40~41页。
    667范书,99页;孫书,199页。
    668范书,99-100页;孫书,199页;陳书,43页。
    669范书,100页。
    670同上注。
    671范书,100页;孫书,199页;陳书,44页。
    672范书,100页;孫书,199页;陳书,44页。
    673范书,100页;豫书,199页。
    674孫书,199页。
    675范书,100页;孫书,199页;陳书,45页。
    676孫书,199页。按:范书亦有此说,100页。
    677范书,102页;孫书,200页;陳书,50~51页。
    678范书,102页;孫书,200页;陳书,51页。
    679范书,102页;孫书,200页;陳书,51页。
    680参看向宗鲁:《说苑校证》,146页。
    681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語通解》,93页。
    682宗福邦等主编:《故训匯纂》,858页。
    683向宗鲁:《说苑校证》,146页。
    684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語通解》,93页。
    685范书,102页;豫书,201页;陳言,53页。
    686范书,102页;孫书,201页;陳书,53页。
    687孫书,201页;隙书,53~54页。按:范害103页谓此章“未知所本”
    688参看孫书,201页。
    689“罡折者不终”與古害“太刚则折”(《淮南子·汜论》、《文子·上仁》)、“金刚则折”(《说苑·敬慎》)等语相近。
    690(清)王念孫:《讀害雅志》,542页。
    691参看(清)王念孫:《讀害雜志》,827页。
    692附带谈一下《家语》“陳道而勿怫”的问题。王肅注:“怫,詭也。隙道而已,不與世相詭違也。”今人或據此说讀“怫”为“悖”。(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98页)此句《晏子春秋》作“陳物而勿專”,“怫”富與“專”意羲相近,解释为“詭違”或讀焉“悖”顯然不合適。“陳物而勿尊”的“專”是專獨而壅蔽的意思。《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何晏注“毋必”云:“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故无專必。”《漢害·杜鄴列傅》“明陛下谦遜無尊”,银雀山漢筒《六韬》“贵··觀其毋專也”,《家语·入官》“已有善勿尊”,褚“專”字用法皆同。马王堆漢墓帛害《老子》乙本卷前古佚害《经法·六分》:“適(嫡)子父,命曰上曊,群臣雕志;大臣主,命曰雍(壅)塞。”同书《亡论》:“五曰左右比周以雍(壅)塞。六曰父兄黨以债。”“三壅:内立(位)朕(腾)胃(謂)之塞,外立(位)朕(腾)胃(谓)之佛。”伊强《筒帛札记二则》指出,“曊”、“佛”所记錄的是同一個词,徒文羲上看皆與“壅塞”、“塞”相对为文,故當讀为“葬”或“拂”,圳为蔽或塞。(《簡帛》第四辑,267~26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其说甚是。《家語》“陳道而勿怫”的“怫”亦富讀为训“蔽”、“塞”之“茀”或“拂”。此句與“见象而勿强”(《家语》“象”作“像”)相封,似以《晏子春秋》作“陳物”为长,《家语》的“隙道”疑属人所改。
    693范书,103页;孫书,201页;陳书,57页。
    694“繼”为“(?)(絕)”之误,從王念孫说。(清)王念孫:《讀害雜志》,745页。
    695同上注。
    696参看王天海:《荀子校釋》下册,112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697范书,103页;孫书,201页;陳书,57页。
    698范书,103页;孫书,201页;陳书,58页。
    696范书,104页;孫书,201页;陳书,58~59页。
    700孫书,202页。
    701孫书,202页。
    702范书,105页;孫书,203页;陳书,63页。
    703范书,105页;孫书,203页;陳书,63-64页。
    704孫书,203页。按:向宗鲁《说苑校证》336页亦有此说。
    705范书,105页;孫书,203页;陳书,64页。
    706范书,106页;孫书,203页;陳书,65页。
    707孫书,203页。
    708范书,106页;孫书,203页;陳书,66页。
    709范书,106页;孫书,204页;陳书,67~68页。
    710范书,106页。
    711范书,109页;孫书,206页;陳书,74页。
    712向宗鲁:《说苑校证》,529页。
    713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131页。
    714孫书,206页。
    715孫书,206页。
    716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132页。
    717范书,111页。
    718(清)孫詒讓:《大戴礼记斠補(外四种)》,56页,北京:中华害局,2010年4月。
    719参看方向东:《大戴礼记彙校集解》上册,648~649页。
    720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釋》上册,213页,北京:中华害局,1982年5月。
    721“體”有“行”羲,参看宗福邦等主编:《故訓匯纂》,2559-2560页。
    722方向东:《大戴礼记彙校集解》上册,650-651页。標点略有改勤。
    723同上注所引害,651页。
    724方向东:《大戴礼记彙校集解》上册,655页。
    725(清)孫詒讓:《大戴礼记斠補(外四种)》,57页。
    726黄懷信:《大戴礼记彙校集注》下册,681页,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1月。
    727方向東:《大戴礼记彙校集解》上册,657~658页。
    728方向东:《大戴礼记彙校集解》上册,659页。
    729黄懷信:《大戴礼记彙校集注》下册,683页。
    730黄懷信:《大戴礼记彙校集注》下册,686页。
    731(清)王引之:《经羲述闻》,288页。
    732方向东:《大戴礼记彙校集解》上册,671页。
    733同上注所引害,675-676页。
    734“疑“偉”可讀为“允”或“洵”。
    735方向束:《大戴礼记彙校集解》上册,684页。
    736孫书,207页;向宗鲁:《说苑校证》,192页。
    737范书,112页;孫书,207页;陳书,83页。
    738孫书,207页;向宗鲁:《说苑校证》,263页。
    739范书,112页;孫书,208页;陳书,83页。
    740孫书已指《家语》此章“襲”《说苑》,208页。
    741范书,113页;孫书,208页;陳书,85~86页。
    742范书,113页。
    743范书,114页;孫书,208页;陳书,87页。
    744范书,114页。
    745范书,115页;孫书,209页;陳害,90页。按:陳书還翠出《戟国策》、《淮南子》的内容,但與此章關係不大,故不取。
    746范书,115页。
    747范书,115页;孫书,209页;陳书,91-92页。
    748范书,116页;豫书,209页;陳书,93-94页。
    749向宗鲁:《说苑校证》,164页。
    750范书,116页;孫书,209页;陳书,94页。
    751范书,117页;孫书,209页;陳书,95~96页。
    752范书,117页;孫书,210页;陳书,97页。
    753孫书,210页。
    754范书,118页;孫书,210页;陳书,99页。
    755孫书,210页。
    756范书,118页;孫书,210页;陳书,100页。
    757范书,118页。
    758范书,118页;孫书,210页;陳书,100~101页。
    759范书,119页;孫书,211页;陳书,102页。
    760范书,119页。
    761范书,121页;孫书,212页。
    762参看宗福邦等主编:《故训匯纂》,2397页。
    763孫书,212页。
    764范书,122页;孫书,213页;陳书,112~113页。
    765范书,122页。
    766范书,122页;孫书,213页;陳书,113页。
    767范书,122页;孫书,213页。
    768范书,123页;孫书,213页;陳书,114页。
    769孫书,213页。
    770范书,123页;孫书,213页;陳书,115页。
    771范书,126页;孫书,216页;陳书,126页。
    772范书,126页;孫书,216页;陳书,126页。
    773范书,126页。
    774范书,127页。
    775范书,127页;孫书,217页。
    776孫书,217页。
    777孫书,217页。
    778范书,128页;孫书,217页;陳书,129页。
    779参看向宗鲁:《说苑校证》,71页。按:《孔子家语通解》233页没有吸收“哉”为“成”之误的说法,失之。
    780范书,128页;孫书,218页;陈书,131页。
    781沈培:《说古文字裏的“祝”及相關之字》,《筒帛》第二辑,2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按:《家语》與《说苑》的例子,沈文已经翠出。
    782同上注所引书,24、25页。
    783范书,129页;孫书,218页;陳书,132页。
    784范书,129页;孫书,218页;陳书,132页。
    785范书,129页;孫书,218页;陳书,133页。
    786范书,130页;孫书,219页;陳书,134页。
    787范书,131页;孫书,219页;陳书,140页。
    788孫书,219页;陳书,140页。
    789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252页。
    790方向东:《大戴礼记彙校集解》下册,809页。
    791同上注所引书,809~810页。
    792孫书,220页。
    793范书,135页;孫书,221页;陳书,154~155页。
    794范书,135页。
    795范书,135页;孫书,222页;隙书,157-160页。
    796方向东:《大戴礼记彙校集解》下册,699页。
    797黄懷信:《大戴礼记彙校集注》下册,731页。按:黄说大概受到王聘珍所引《釋名·釋宫室》“扆,倚也,在後所依倚也”的啓发。
    798颇頡刚:《史林雜识初编》“乘龍”條,172页,北京:中华害局,1963年2月。
    799参看顧頡剛:《史林雜识初编》“乘龙”條,171页。
    800方向东:《大戴礼记彙校集解》下册,700页。
    801方向束:《大戴礼杞彙校集解》下册,703页。
    802顧頡刚:《史林雜識初编》“乘能”條,171页。
    803范家相曾指出,此篇《大戴礼记》“詰屈艱澀處,《家語》悉與之異”(范害135页)。这也可以看作《家语》有意改勤《大戴礼记》的一种表现。
    804范书,138页;孫书,224页;陳书,164~167页。
    805方向东:《大戴礼记彙校集解》下册,831页。
    806孫书,225页。
    807范书,141页。
    808范书,142页;孫书,226页;陳书,175~177页。
    809范书,142页。
    810范书,144页;孫书,228页;陳书,183页。
    811范书,146页;孫书,229页;陳书,187页。
    812范书,146页。
    813孫书,229页。按:范书、陳书皆未封出。
    814孫书,229页。
    815范书,147页;豫书,229页。按:陳书未封出。
    816范书,148页;孫书,229页;陳书,189页。
    817孫书,229页。
    818范书,148~151页;孫书,229页。
    819杨朝明:《<運礼>成篇與学派屬性等问题》,黄懷信、李景明主编:《儒家文献研究》,240-261页,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12月。
    820同上注所引书,244页。
    821孫书,230页。
    822杨朝明:《<礼運>成篇與学派屬性等问题》,黄懷信、李景明主编:《儒家文献研究》,255页。
    823任銘善:《礼记目錄後案》,24页,济南:齐鲁害社,1982年8月。
    824杨朝明:《<礼運>成篇與学派屬性等问题》,黄懷信、李景明主编:《儒家文獻研究》,260页。
    825同上注所引书,244页。
    826(清)孫希旦:《礼记集解》中册,608页,北京:中华害局,1989年2月。
    827今本《家语》多作“子路鼓琴”。孫志祖已指出,《太平御覽》卷五百七十七、《论语集注》引《家韶》等均引作“瑟”。(豫书233页)今掳改。
    828范书,154页;孫书,233页;陳书,205-206页。
    829陳书,206页。
    830范书,156页;豫书,235页;陳书,212页。
    831范书,156页。
    832范书,159页;孫书,237页;陳书,221页。
    833范书,159页;孫书,237页;陳书,221页。
    834范书,159页;陈书,221页。
    835范书,160页;孫书,238页;陳书,221页。
    836范书,160页;孫书,238页;陳书,221~222页。
    837范书,160页;陳书,222页。
    838范书,160页;陳书,222页。
    839范书,160页;孫书,238页;陳书,222页。
    840范书,160页。
    841范书,161页;陳书,223页。
    842范书,161页;陳书,224页。
    843范书,161页。
    844范书,161页;孫书,239页;陳书,224页。
    845范书,161页;孫书,239页;陳书,224页。
    846陳书,224页。
    847范书,161页;陳书,225页。
    848《文選·運命论》注、《後漢书·张楷列傳》注引作“清约”。参看孫书,239页。
    849范书,161页;陳书,225页。
    850陳书,225页。
    851陳书,225页。
    852陳书,225页。
    853范书,161页。
    854陳书,225页。
    855陳书,226页。
    856参看范书,161页。
    857陳书,226页。
    858陳书,226页。
    859范书,162页;孫书,240页;陳书,227页。按:陳书未举《史记·仲尼弟子列傅》“有若”一段。
    860参看范书,162页;孫书,240页。
    861陳书,227页。
    862参看范书,162页。
    863范书,162页。
    864刘汝霖:《漢晋学術编年》卷下,531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
    865陳书,227页。
    866陳书,227页。
    867陳书,227页。
    868陳书,228页。
    869陳书,228页。
    870陳书,228页。
    871陳书,228页。
    872陳书,228页。
    873陳书,229页。
    874陳书,229页。
    875陳书,229页。
    876陳书,229页。
    877陳书,229页。
    878陳书,229页。
    879陳书,229页。
    880孫书,242页。
    881陳书,230页。
    882陳书,230页。
    883陳书,230页。
    884陳书,230页。
    885陳书,230页。
    886陳书,230页。
    887陳书,230页。
    888原误作“公賓”、“公肩”,此據前人所校而改。参看孫书242页、《孔子家语通解》450页。“肩”、“堅”音近可通。
    889陳书,230页。
    890陳书,231页。
    891陳书,231页。
    892陳书,231页。
    893陳书,231页。
    894陳书,231页。
    895陳书,231页。
    896陳书,231页。
    897陳书,232页。
    898孫书,242页。
    899陳书,232页。
    890陳书,232页。
    891陳书,232页。
    892陳书,232页。
    893陳书,232页。
    894陳书,232页。
    299黄展岳:《阴加中国阴始冶缴和使用绒器的周题》,《先秦雨漠考一占榆羞》,261百。
    309榻竟:《中团古代冶擞技衍癸展史》,26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319参看榻伯峻:《春秋左傅注(修舒本)})第四册,1540真。
    932范书,170页;孫书,248页;陳书,253页。
    933范书,170页;孫书,249页;陳书,254~255页。
    934范书,170页。
    935范书,170页;孫书,249页;陳书,255~256页。
    936范书,170页;孫书,249页。
    937范书,171页;孫书,249页;陳书,258页。
    938范书,171页。
    939范书,172页;孫书,250页;陳书,261页。
    940范书,172页;豫书,250页;陳书,261-262页。
    941范书,172页;孫书,250页。
    942范书,173页;孫书,250页;陳书,262页。
    943范书,173页;孫书,250页。
    944范书,173页;豫书,250页;陳书,263页。
    945范书,173页;孫书,250~251页;陳书,264页。
    946范书,173页;孫书,251页;陈书,264页。
    947孫书,251页。
    948范书,174页;孫书,251页;陳书,265页。
    949孫书,251页。
    950范书,174页;孫书,251页;陳书,265页。
    951范书,174页;孫书,251页;陳书,267页。
    952范书,175页;孫书,252页;陳书,268页。
    953范书,175页;孫书,252页;陳书,268页。
    945孫书,252页。
    955范书,175页;孫书,252页;陳书,268页。
    956范书,175页;孫书,252页;陳书,269页。
    957范书,175页;孫书,252页;陳书,269页。
    958范书,175页;孫书,252页;陳书,269页。
    959范书,175页;孫书,252页;陳书,270页。
    960范书,176页;孫书,252-253页;陳书,272页。
    961范书,176页;孫书,253页;陳書,274页。
    962范书,176页;孫书,253页;陳书,274页。
    963孫书,253页。
    964范书,177页;孫书,253页;陳书,275~276页。
    965范家相已指出了这一点。范书,177页。
    966范书,178页;孫书,254页;陳书,278页。
    967范书,178页;孫书,254页。
    968范书,178页;孫书,254页;陳书,278页。
    969范书,178页;孫害,254页;陳书,279页。
    970范书,178页;孫害,254页;陳书,279页。
    971参看孫书,254页。
    972范书,179页;豫害,254页;陳书,281页。
    973范书,179页;孫害,255页;陳书,281页。
    974范书,179页。
    975范书,179页;孫害,255页;陳书,282页。
    982范书,181页;孫书,257页;陳书,290页。
    983范书,182页;孫书,257页;陳书,290页。
    984范书,182页;孫书,257页;陳书,291页。
    985范书,182页;孫书,257页。
    986范书,182页;孫书,258页。
    987范书,182页;孫书,258页。
    988范书,182页。
    989范书,182页;孫书,258页。
    990范书,182页。
    991孫书,202页。范家相也有颊似看法,见范书,104页。
    992孫书,205页。按:范书、陳书皆未指出这一点。
    993豫书,205~206页。
    994范书,108页。
    995孫书,209页;陳书,91页。
    996范书,115页。
    997范书,127页;孫书,217页。
    1000孫书,235页。
    1001参看孫书,241页。
    1002参看孫书,257页。
    1003(清)范家相:《家語證偽》,《續修四庫全書》931册,158頁。
    1004张固也:《西漢孔子世系與孔壁古文之頁偽》,《史學集刊》2008年第2期,21頁。
    1005後人多從《史記》之說,如钱穆《先秦褚子繁年》“子思以下孔裔生卒年表’,即取五十一
    歲卒。見其書529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3月。
    1006方詩銘:《中团歷史纪年表(修訂本)》,22一4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
    月。
    1007錢穆:《先秦褚子繁年》,592頁。
    1008(清)范家相:《家語證偽》,《續修四庫全書》931冊,158頁。
    1009张固也:《西漢孔子世系與孔壁古文之頁偽》,《史學集刊》2008年第2期,31頁。
    1010魏璋:《(孔子家語>“三序”研究》,13頁,曲阜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师:揚
    朝明),2009年6月。
    1011(清)王先謙:《漢書輔注》上册,367頁,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7月。
    1016张固也:《西漢孔子世系與孔壁古文之頁偽》,《史學集刊》2008年第2期,31頁。
    1020(清)范家相:《家語證偽》,《續修四庫全書》931冊,186頁
    1021蒋善国:《尚書综述》,394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
    1022(清)范家相:《家語證偽》,《續修四庫全書》931冊,185頁
    1024(清)范家相:《家語證偽》,《續修四庫全書》931冊,185頁
    1025魏璋:(((孔子家韶)“三序’,研究》,37頁。
    1026(清)豫志祖:《家語疏證》,《續修四庫全書》931冊,285頁。
    1027(清)胡培矍:《儀禮正義》卷二十二,第十冊93頁,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4月。
    1028参看(清)黄以周:《禮書通故》第一册,301頁,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1029參看楊朝明:《孔子“出妻”說及相關問題》,《齊魯學刊》2009年第2期,11頁
    1030王文錦:《禮記譯解》上冊,59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9月
    1031楊朝明:《孔子“出妻”說及相關問題》,《齊魯學刊》2009年第2期,11頁~12頁魏瑋:《孔子家語“三序”研究》,36-37頁
    1032(清)閻若壕《尚書古文疏證》,114一124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21月。
    1033(清)王先謙:《漢書補注》下冊,935頁。
    1034参看(清)孫志祖《家語書證》,《續修四庫全書》931冊,295頁;屈萬里:《先秦文史资料考辨》,457頁。
    1042(清)范家相:《家語證偽》,《續修四庫全書》931冊,184頁
    1043胡平生:《阜赐燮古堆漠筒舆<孔子家藉>》,《圃攀研究》第七卷,562页。
    1044魏璋:(((孔子家韶)“三序’,研究》語,37頁。
    1045(清)范家相:《家語證偽》,《續修四庫全書》931冊,185頁
    1050屈萬里:《先秦文史资料考辨》,447頁。
    1059徐復觀:《雨漢思想史》第三卷,04页,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21月。
    1063参看黄懷信:《關於<大戴禮記)源流的幾個問題》,《齊魯李刊》2005年第1期,15-19頁。
    1064参看廖名春:《荀子新探》,55一87頁,台北:文津出版社,9194年2月。
    1065参看孫少華:《孔安国及其孔臧的生卒與學術》,《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70
    年第6期,89一91頁。
    1066(清)崔述:《古文尚書辨偽》,《崔東壁遺書》,539頁。
    1067屈萬里:《先秦文史资料考辨》,447页。
    1068参看李學勤:《竹簡<家語)與漢魏孔氏家學》,同作者《簡帛佚籍與學術史》,382一384
    頁。
    1069陳建磊:《魏晋孔氏家學及<孔子家語>公案》,9一10頁,曲阜师學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师:黄懷信),2007年4月。
    1071参看許建平:《<春秋後語釋文>校讀記》,同作者《敦煌文献羡考》,253一242页,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2月。
    1072郭沫若:((十批判書》,《郭沫若全集·歷史编》第二卷,7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28年9月。
    1073裘锡圭:《新出土先秦文獻與古史傳說》,同作者《中國出土古文献十講》,83頁。
    1074裘锡圭:《中國古典與學重建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同作者《中国出土古文獻十講》,41頁。
    10752李毅夫:《研究孔子思想必正確使用资料》,《齊魯李刊》1987年第3期,05頁。
    1077福田哲之:《中国出土古文献與戰國文字之研究》(佐藤将之、王锈雯合譯),110頁。
    中国社舍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信赐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莉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筒[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害(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书(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戰国楚竹害(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书(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朱漢民、隙松畏.嶽麓害院藏秦筒(壹)[M].上海:上海辞害出版社,2010.
    睡虎地秦墓竹筒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筒[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银雀山漢墓竹筒整理小组.银雀山漢墓竹筒[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马王堆漢墓帛害整理小组.经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国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马王堆漢墓帛害[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马王堆漢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漢墓帛书[叁][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马王堆漢墓帛害整理小组.马王堆漢墓帛害[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张政娘.马王堆帛害《周易》经傅校讀[M].北京:中华害局,2008.
    张政娘.张政娘论易叢稿(李零等整理)[M].北京:中苹害局,2011.
    安徽省文物工作陈、阜陽地匾博物馆、阜阳縣文化局.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发掘筒报[J].文物,1978(8)
    韓自强.阜陽漢筒《周易》研究——附:《儒家者言》章题、《春秋事语》章题及相關竹筒[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縣40號漢墓发掘筒报[J].文物,1981(8)
    定縣漢墓竹筒整理组(国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縣40號漢墓出土竹筒筒介[J].文物,1981(8)
    定縣漢墓竹筒整理组(国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儒家者言》釋文[J].文物,1981(8)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縣漢筒整理小组.定州西漢中山懷王墓竹筒《文子》释文[J].文物,1995(12)
    英藏敦煌文献(第3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俄藏敦煌文獻(第1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俄羅斯科学出版社东方文学部,2000.
    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6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復旦大学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隙劍主持“上博筒字词全编”项目成果.《上博一~六》释文(工作本),未刊稿.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害局,2003.
    (清)隙壽祺辑.尚害大傅[M].四部叢刊本.
    (清)阎若璩.尚害古文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41—142.
    (清)孫詒讓.周礼正羲[M].北京:中华害局,1987.
    (清)胡培翚.儀礼正羲[M].上海:商務印书馆,1934.
    (清)孫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害局,1989.
    王文锦.礼记譯解[M].北京:中苹害局,2001:59.
    (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詁[M].北京:中苹害局,1983:9.
    黄懷信.大戴礼记彙校集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方向束.大戴礼记彙校集解[M].北京:中华害局,2008.
    (清)孫詒讓.大戴礼记斠補(外四种)[M].北京:中华书局,2010:56.
    (清)黄以周.礼害通故[M].北京:中苹害局,2007:310.
    杨伯峻.春秋左傅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害局,1990.
    (清)刘寶楠.输语正羲[M].北京:中华害局,1990.
    (清)焦循.孟子正羲[M].北京:中华害局,1987.
    (清)王引之.经羲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清)王念孫.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徐元誥.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害局,2002.
    褚祖耿.戟国策集注彙考(增補本)[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漢)司马遷.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漢)班固.漢书[M].北京:中华害局,1962.
    (清)王先谦.漢书補注[M].北京:害目文献出版社,1995.
    (漢)范曄.後漢书[M].北京:中苹害局,1965.
    (漢)荀悦、(晋)袁宏.雨漢纪[M].北京:中华害局,2005.
    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彙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张仲清.越绝害校注[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
    (清)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害局,1986:2897.
    葉瑛.文史通羲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
    (清)永瑢.四庫全害總目[M].北京:中华害局,1965:769.
    (清)姚隙恒.古今伪害考[M].香港:太平书局,1962:16.
    孔子家捂[M].四部叢刊初编[G].上海:上海商務印害馆,1922.
    孔子家捂[M].四庫全害·子部·儒家颊(第695册)[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M].济南:齐鲁害社,2009.
    (清)范家相.家语证伪[M].續修四庫全害(第931册)[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7—192.
    (清)孫志祖.家语疏证[M].續修四庫全害(第931册)[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93—259.
    (清)陳士珂.孔子家捂疏证[M].上海:上海书店,1987.
    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釋[M].北京:中华书局,1982.
    王天海.荀子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M].北京:中华害局,2001.
    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害局,1984.
    王叔岷.莊子校诠[M].北京:中华害局,2007.
    黎翔凰.管子校注[M].北京:中苹害局,2004.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害局,2006.
    隙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汪繼培辑.尸子[M].二十二子[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閻振益、鍾夏.新害校注[M].北京:中华害局,2000.
    苏舆.春秋繁露羲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
    何宁.淮南子集釋[M].北京:中华害局,1998.
    王利器.文子疏羲[M].北京:中华害局,2000.
    向宗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害局,1987.
    石光瑛.新序校釋[M].北京:中苹害局,2001.
    许维通.韓诗外傅集释[M].北京:中苹害局,1980.
    隙立.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害局,1994.
    黄晖.论衡校釋(附刘盼遂集解)[M].北京:中华害局,1990.
    王利器.鹽鐵论校注[M].北京:中苹害局,2005.
    汪繼培、彭鐸.潜夫输笺校正[M].北京:中华害局,1985.
    (漢)蔡邕.琴操[M].平津馆叢害本.
    (漢)徐斡.中输[M].叢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害馆,1939.
    (漢)孔鲋.孔叢子[M].台北:台湾商務印书馆,1988.
    杨伯峻.列子集釋[M].北京:中华害局,1979.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唐)马總.意林[G].台北:台湾中苹害局,1981.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G].北京:中华害局,2006.
    (明)郎瑛.七修類稿[M].上海:上海害店出版社,2001.
    (梁)簫统编、(唐)李善注.文選[M].北京:中华害局,1977.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国六朝文[G].北京:中华害局,1958.
    (宋)王柏.鲁齋集(第一册)[M].叢害集成初编[G].上海:商務印害馆,1936:11.
    (清)王念孫.讀害雜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清)俞樾等.古害疑羲举例五种[M].北京:中苹害局,2005:28—30.
    (清)崔述.洙泗考信錄、古文尚害辨伪[M].崔束壁遺书[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白於蓝.筒牘帛害通假字字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蔡偉.讀竹筒札记四则[ED].復旦大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4-9.
    陳来.荊阴竹筒之《性自命出》篇初探[A].中国哲学(第二十辑)[C].瀋陽:速事教育出版社,1999:310.
    陳劍.上博筒《民之父母》“而得既塞於四海矣”句解释[A].上博馆藏戰国楚竹害研究續编[C].上海:上海害店出版社,2004:251—255.
    隙劍.上博竹书《曹沫之隙》新编释文(稿)[EB].筒帛研究網,2005-2-12.
    陳劍.楚辞《惜捅》解题[J].中文自学指導,2008(5):7.
    隙劍.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害《從政》篇研究(三题)[A].筒帛研究二○○五[C].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1.
    隙劍.《上博(六)·孔子见季桓子》重编新释[A].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上海:復旦大学出版社,2008:174—175.
    隙偉.郭店竹书别释[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70—71.
    陳偉.《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害(二)》零释[EB].筒帛研究網,2003-3-17.
    陳国度.漢害藝文志注释彙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78.
    隙建磊.魏晉孔氏家学及《孔子家语》公案[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7.
    隙麓桂.由表述形式與羲理结耩论《民之父母》與《孔子閒居》及《论礼》之優劣[A].上博馆藏戟国楚竹害研究續编[C].上海:上海害店出版社,2004:241.
    隙松畏等.马王堆筒帛文字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陳志向.《“遐—通”與“速—近”》補说,未刊稿.
    方詩銘.中国历史纪年表(修订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冯勝君.郭店筒舆上博簡封比研究[M].北京:綫装书局,2007.
    (日)福田哲之.中国出土古文献與戟国文字之研究(佐藤将之、王绣雯合挥)[M].台北:萬卷樱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106—112.
    復旦大学出土文獻舆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害会(刘嬌執筆).《上博七·武王践阼》校讀[A].出土文献舆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上海:復旦大学出版社,2010:257.
    復旦大学出土文獻舆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害会(邬可晶執筆).《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编释文[A].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上海:復旦大学出版社,2010:282.
    復旦大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害舍(石繼承執筆).讀《嶽麓书院藏秦筒(壹)》[A].復旦大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4-9.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246—247.
    麒实.漢书藝文志講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31—32.
    麒頡刚.孔子研究講羲按捂(王煦华整理)[J].中国典籍舆文化论装(第七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6、18.
    麒頡刚.戟国秦漢间人的造伪與辨伪[A].吕思勉、童害業.古史辨(第七册)[C].上海:阴明害店,1941:60.
    顧頡刚.史林雜识初编[M].北京:中苹害局,1963:171—172.
    郭沫若.十批判害[M].郭沫若全集·雁史编(第二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7.
    郭永秉.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戟国文献中的傳说時代古帝王系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1.
    郭永秉.阜陽漢筒考釋雨篇[A].文史(第93辑)[C].北京:中华害局,2010:243—244.
    漢捂大字典字形组.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M].成都:四川辞害出版社,1985.
    何直刚.《儒家者言》略说[J].文物,1981(8):20—22.
    胡平生.阜陽雙古堆漢筒與《孔子家语》[J].国学研究(第七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515—545.
    胡家聰.管子新探[M].北京:中国社舍科学出版社,1995.
    黄徵.敦煌俗字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29.
    黄懷信.關於《大戴礼记》源流的幾個问题[J].齐鲁学刊,2005(1):15—19.
    黄展岳.關於中国阴始冶鐵和使用鐵器的问题[A].黄展岳.先秦雨漢考古输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16.
    季旭异.《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害(二)》讀本[M].台北:萬卷楼股份有限公司,2003.
    贾素苹.《孔子家语》王肅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蒋善国.尚害综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49.
    李零.出土发现與古害年代的再認识[A].李零.李零自選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9—30.
    李零.戰国烏书箴铭带钩考释[A].李零.李零自選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73—277.
    李零.丧家狗——我讀《论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46.
    李銳.“封文”分析法评析[A].李锐.新出筒帛的学術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9—35.
    李傅军.《孔子家捂》獻疑[J].孔子研究,2004(2):76—83.
    李家浩.《语叢一》释文舆注释,“郭店楚墓竹筒研究”项目成果,未刊稿.
    李天虹.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8.
    李天虹.《上海博物馆藏戟国楚竹书(二)》雅识[J].武漢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500.
    李新魁.论侯焦雨部的關保及其发展[A].李新魁.李新魁音韻学论集[M].广州:汕頭大学出版社,1997:24—25.
    李学勤.關於东周鐵器的问题[A].李学勤.李学勤早期文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331—332.
    李学勤.釋戟国玉璜箴铭[A].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纪念文集[C].畏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159—161.
    李学勤.郭店楚筒《六德》的文獻学意羲[A].武漢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 筒国隙学衍研封会输文集[C].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19.
    李学勤.竹筒《家语》與漢魏孔氏家学[A].李学勤.筒帛佚籍舆学術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380—387.
    李学勤.八角廊漢筒儒害小議[A].李学勤.簡帛佚籍與学術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388—397.
    李学勤.封古害的反思[A].李学勤.筒帛佚籍與学術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28—33.
    李学勤.新发现筒帛與漢初学衍史的若干问题[J].煙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12—14.
    李毅夫.研究孔子思想必须正確使用资料[J].齐鲁学刊,1987(3):50.
    廖名春.荀子新探[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55—87.
    廖名春.帛害《二三子问》释文[A].朱伯崑主编.国隙易学研究(第一节)[C].北京:苹夏出版社,1995:9.
    廖名春.帛害《二三子问》筒说[A].廖名春.帛害《易傅》初探[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4.
    廖名春.荊门郭店楚筒與先秦儒学[A].中国哲学(第20辑)[C].瀋陽:辽寧教育出版社,1999:65—66.
    廖名春.郭店楚筒《六德》篇校释[A].清华筒帛研究(第一辑)[C].北京:清苹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2000:8.
    廖名春、张巖.從上博筒《民之父母》“五至”说论《孔子家语·论礼》的真伪[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8.
    林澐.真该走出疑古時代嘱?——封當前中国古典学取向的看法[A].林澐.林澐学術文集(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79—286.
    刘嬌.西漢以前古籍中相同或類似内容重複出现现象的研究——以出土筒帛古籍为中心[D].上海:復旦大学,2009.
    刘剑.讀秦筒字词札记[A].刘釗.古文字考释叢稿[M].畏沙:嶽麓书社,2005:309—310.
    刘釗.讀郭店楚简字词札记[A].刘釗.出土筒帛文字叢考[M].台北:台湾古籍出版社,2004.
    刘殿爵.先秦雨漢古籍逐字索引叢刊·孔子家语逐字索引[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92.
    刘洪濡.上博竹书《民之父母》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8.
    刘洪濤.试说《武王踐阼》的機铭[A].筒帛(第五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56.
    刘樂賢.郭店楚筒雜考(五则)[A].刘樂賢.戰国秦漢筒帛叢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5—6.
    刘樂賢.讀郭店筒儒家文献札记[A].刘樂賢.戰国秦漢筒帛叢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9.
    刘樂賢.郭店楚筒《六德》初探[A].刘樂賢.戟国秦漢簡帛叢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38.
    刘汝霖.漢晋学術编年[M].上海:苹束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31.
    刘信芳.上博藏六《用曰》12、13號筒试解[EB].筒帛網,2007-7-28.
    刘笑敢.莊子哲学及其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6—57、79—92、300—304.
    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封勘與析评引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3—16.
    羅根澤.管子探源[M].香港:太平害局,1966.
    骼瑞鹤.荀子補正[M].武漢:武漢大学出版社,1997:202.
    寧镇疆.由出土文獻再说《孔子家语》的性质及其成害过程[J].(台湾)孔孟学报,2004(82):131—159.
    事镇疆.由《民之父母》與定州、阜陽相關筒牘再说《家语》的性质及成书[A].上博馆藏戟国楚竹书研究續编[C].上海:上海害店出版社,2004:277—310.
    事镇疆.古害章次问题浅说——古书成害问题系列研究之一[A].谢维揚、朱渊清主编.新出土文献與古代文明研究[C].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312—317.
    寧镇疆.八角廊漢筒《儒家者言》舆《孔子家语》相關章次疏证[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5):5—15.
    寧镇疆.英藏敦煌寫本《孔子家语》的初步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2):135—140.
    宁镇疆.《孔子家语》佚文獻疑及辨正[J].中国典籍與文化,2006(4):14—19.
    寧镇疆.《家捂》的層累形成考输——阜陽雙古堆一號木牘所见章题舆今本《家捂》之比较[J].齐鲁学刊,2007(3):9—17.
    事镇疆.讀阜陽雙古堆一號木牘舆《孔子家语》相關章题馀札[J].中国典籍與文化,2008(2):11—17.
    鹿楼.试说“五至三無”[EB].筒帛研究網,2003-1-15.
    龐樸.再说“五至三無”[EB].筒帛研究網,2003-3-12.
    龐模.话说“五至三無”[J].文史哲,2004(1):73.
    龐模.喜讀“五至三無”[A].上博馆藏戟国楚竹书研究續编[C].上海:上海害店出版社,2004:220—223.
    龐光苹.输《金人銘》的产生時代[J].孔子研究,2005(2):56—63.
    彭裕商.上博筒《民之父母》封讀《礼记·孔子同居》[EB].筒帛研究網,2004-3-13.
    濮茂左.關於上海戟国竹筒中“孔子”的韶定——输《孔子诗论》中合文是“孔子”而非“卜子”、“子上”[A].中华文史输叢(第67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9.
    钱穆.先秦褚子繫年[M].北京:商务印害馆,2002:529.
    錢穆.雨漢经学今古文平議[M].北京:商務印害馆,2001:49—51.
    裘锡圭.说金文“引”字的虚词用法[A].裘锡圭.古文字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2:362.
    裘锡圭.谈谈古文字资料封古漢语研究的重要性[A].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163—164.
    裘锡圭.戟国文字釋讀二则[A].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纪念文集[C].畏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154—156.
    裘锡圭.中国出土古文獻十講[M].上海:復旦大学出版社,2004.
    裘锡圭.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獻研究中心郭店楚墓竹筒研究项目介绍[A].出土文獻研究(第六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0.
    裘锡圭.说“亦纪先王之由道”[A].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與学術史(李学勤教授伉儷七十壽度纪念文集)[C].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107.
    裘錫圭.關於《老子》的“绝仁弃羲”和“绝聖”[A].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一辑)[C].上海:復旦大学出版社,2006:1—15.
    裘锡圭.谈谈三年垣上官鼎和宜阳秦铜鍪的铭文[A].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C].北京:中苹害局,2008:281.
    裘锡圭.再谈古害中與重文有阴的误文[A].出土文獻與傅世典籍的詮释——纪念谭樸森先生逝世雨周年国隙学術研讨会输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42—443.
    裘锡圭.考古资料與傅世先秦秦漢古籍的整理(课程講羲),未刊稿.
    裘踢圭、曹峰.“古史辨”派、“二重证據法”及其相關问题——裘锡圭先生访谈錄[J].文史哲,2007(4):5—16.
    屈萬里.先秦文史资料考辨[M].台北:聯经出版事業公司,1983:474—475.
    屈直敏.敦煌寫本《孔子家语》校考[A].敦煌学(第二十七辑)[C].台北:樂学害局有限公司,2008:63—75.
    任铭善.礼记目錄後案[M].济南:齐鲁书社,1982:24.
    孫少苹.孔安国及其孔臧的生卒舆学術[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6):89—91.
    罩育辰.楚地戰国筒帛與傅世文獻封讀之研究[D].畏春:吉林大学,2010.
    沈培.周原甲骨文裏的“囟”和楚墓竹筒裏的“囟”或“思”[A].漢字研究(第一辑)[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355.
    沈培.说古文字裹的“祝”及相關之字[A].筒帛(第二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4—25.
    沈玉成、刘寧.春秋左傅学史稿[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383—399.
    唐钺.考订古书撰作年代通则補说[A].文史(第15辑)[C].北京:中华害局,1982:293—299.
    王博.阴於《唐虞之道》的几個问题[J].中国哲学史,1999(2):30—33.
    王鳄.《礼记》成害考[M].北京:中华害局,2007.
    王承略.论《孔子家语》的真伪及其文獻價值[J].煙台师笵学院学报(哲学社舍科学版),2001(3):14—18.
    王化平.由《孔子家语》舆《礼记》、《说苑》褚害的關保看其價值[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1):1—7.
    王树民.“金人三緘其口”试解[A].王榭民.曙庵文史雜著[M].北京:中华书局,1997:393—394.
    王志平.《孔子家语》札记[A].王元化主编.学衍集林(卷九)[C].上海:上海速东出版社,1996:121—127.
    王志平.中国学術史·三国雨晋南北朝卷[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140—167.
    王重民.敦煌古籍叙錄[M].北京:中华害局,1979.
    魏璋.《孔子家语》“三序”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9.
    魏啓鹏.簡帛文献《五行》笺证[M].北京:中华害局,2005:42.
    巫雪如.《民之父母》、《孔子閒居》及《输礼》若干異文的语言分析——兼输《孔子家语》的成害问题[J].(台湾)漢学研究(第28卷),2010(4):319 —-349.
    (日)武内羲雄.讀家语雜识[A].江侠庵.先秦经籍考(中册)[M].上海:商務印害馆,1933:195.
    (日)西山尚志.《礼记》孔子閒居篇の成立について[J].中国出土资料研究(12號),束京:日本中国出土资料学会,2008.
    (日)西山尚志.可以和傅世文献相封照的先秦出土文獻研究[D].济南:山束大学,2009.
    项楚.敦煌燮文選注(增订本)[M].北京:中华害局,2006:513.
    萧旭.《说苑校证》校補(二)[J].江海学刊,2000(4):170.
    萧敬偉.今本《孔子家藉》成害年代新考——從语言及文獻角度考察[D].香港:香港大学,2004.
    徐復觀.雨漢思想史(第三卷)[M].上海:华束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9—41.
    徐少华.郭店楚筒《六德》篇思想源流探析[A].武漢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筒国际学術研封会输文集[C].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378—379.
    徐正英.先秦佚文佚书三题[J].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舍科学版),2003(4):33—35.
    许建平.《春秋後语释文》校讀记[A].许建平.敦煌文獻叢考[M].北京:中华害局,2005:235—242.
    阎步克.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興衰燮異[M].北京:中华害局,2009:240—242.
    杨宽.中国古代冶鐵技衍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6.
    杨朝明.《孔子家语》的成害與可靠性研究[A].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捂通解[M].济南:齐鲁害社,2009:1—43.
    杨朝明.《礼记·孔子閒居》與《孔子家语》[A].蒯维揚、朱渊清主编.新出土文獻舆古代文明研究[C].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51—55.
    杨朝明.《礼運》成篇與学派属性等问题[A].黄懷信、李景明主编.儒家文獻研究[C].济南:齐鲁害社,2004:240—261.
    杨朝明.《孔子家捂》札记[J].文史哲,2006(4):45.
    杨朝明.孔子“出妻”说及相關问题[J].齐鲁学刊,2009(2):10—14.
    姚小鸥、鄭永扣.论上海楚筒《民之父母》的“五至”说[J].哲学研究,2004(4):50—51.
    伊强.筒帛札记二则[A].筒帛(第四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67—268.
    虞萬里.從古方音看歌支關係及其演燮[A].虞萬里.榆枋齋学術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7—40.
    宗福邦等.故训匯纂[G].北京:商務印害馆,2003.
    张巖.《孔子家捂》研究综述[J].孔子研究,2004(4):112—114.
    张巖.《孔子家语》之《子路初见》篇、《输礼》篇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4.
    张傅官.《急就篇》人名校補二则,未刊稿.
    张富海.北大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郭店楚筒研究”项目新勤態[EB].簡帛研究網,2000-10.
    张固也.《孔子家语》校補[A].金景芳九五诞辰纪念文集[C].畏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764.
    张固也.西漢孔子世系與孔壁古文之真伪[J].史学集刊,2008(2):12—19.
    张固也、趟燦良.從《孔子家语·後序》看其成书遇程[J].鲁束大学学报(哲学社舍科学版),2009(5):2—4.
    张心澂.伪害通考[M].上海:商务印害馆,1957.
    张涌泉.漢语俗字研究(增订本)[M].北京:商務印书馆,2010.
    趟燦良.《孔子家语》研究[D].畏春:吉林大学,2007.
    趟生群.《史记》编纂学尊输[M].南京:凤凰出版傅媒集团、凰凰出版社,2006:80—89.
    鄭良树.褚子著作年代考[M].北京:北京图害出版社,2001:12—20.
    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室楚筒整理小组.一篇浸透著奴隸主思想的反面教材——谈信陽畏臺關出土的竹害[J].文物,1976(6):78.
    周波.讀《容成氏》、《君子为礼》劄记(二则)[A].出土文献與古文字研究(第一辑)[C].上海:復旦大学出版社,2006:331—335.
    周波.“侮”字歸部及其相關问题考输[EB].復旦大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8-12-23.
    周祖谟.古音有无上去二声辨[A].周祖谟.问学集[M].北京:中华害局,1966:32—80.
    朱淵清.從孔子论《甘棠》看孔门《詩》傅[A].上博馆藏戟国楚竹书研究[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129—131.
    朱渊清.阜陽雙古堆1號木牘札记三则[J].齐鲁学刊,2002(4):18.
    朱渊清.《金人銘》研究——兼及《孔子家语》编定褚问题[A].饒宗颐主编.华学 (第六辑)[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201-2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