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至民初“虞初”系列选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围绕清代到民初“虞初”系列选集进行研究,论文由绪论、正文、余论和附录四个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对“虞初”系列选集的历史流变进行了梳理,并对清代到民初的“虞初”系列选集的选文性质进行了界定,归纳总结了清代到民初“虞初”系列选集的研究现状,说明了选题原因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爬梳、考订,对清代到民初“虞初”系列各选集的编者生平和选集的编刊进行了探讨,这是进行全部研究的基础。第二章、第三章分别对清代、清末民初“虞初”系列选集的题材范型进行了归类研究,进而探讨编者的编选理念。清代选集主要包括:对隐士、侠士等奇人异行的推崇,奇艺绝技展示背后所流露出来的隐忧,推崇女子才智的同时亦不忘对节妇烈女进行道德表彰,对传统道德主题,如忠孝节义的宣扬等。清末民初则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沿袭了对传统道德主题的宣扬,特殊时代背景中新思想队选集系列的渗透,为振兴民族精神而着意于侠气的崇尚,个体意识觉醒所带来的至情的高扬。第四章、第五章通过细致的文本解析,分别从叙事方式、人物形象塑造、语言艺术三个方面对清代、清末民初“虞初”系列选集选文的艺术特色进行比较研究,力图梳理出“虞初”系列选集从清代到民初的流变,从而把握不同时期选集的艺术特色。
     余论部分分别从“虞初”选集自身的不足和文言的废除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了“虞初”系列选集在清末民初短暂繁荣之后走向终结的原因。附录对《虞初新志》选文对原作的改动情况进行了归类分析。
This essay mainly studies the "Yu Chu" anthology series in Qing Dynasties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It consists of four parts:introduction, main content, additonal part and appendix.
     The introduction part has firstly combed the history of "Yu Chu" anthology series and defined the nature of selected articles in Qing Dynasties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Then, this part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condition about this subject and describes author's study methods as well as the reasons of choosing this topic.
     In the first chapter, through combing a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s, textual research from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Yu Chu" series anthology editors' lives and anthology editing conditions are discussed, which is the basis of the whole study. The second chapter and the third chapter is a classified research towards the subjects and materials of "Yu Chu" anthology series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a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n conclude the compiling concept of the editors. Qing Dynasty anthology include:the respect of the hermit, paladin and other Oddities, the worries behind fantastic arts and skills, the respect of women's talents as well as moral recognition to women martyr and the traditional moral topics, such as the loyalty, filial piety, righteousness and so on. The condi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is viewed from four angles:following the theme of promoting traditional moral; penetration of new ideas in the anthology series; advocacy of chivalrousness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nation; the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bringing the exalting of the passionate and pure love. Chapter IV, V through explaining detailed text, from the narrative, characters creation, language arts three aspects respectively, mak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Yu Chu" anthology series betwee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late Qing Dynastiy and ealy Republic of China, trying to find out the "Yu Chu, " anthology series development from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series, which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anthology.
     The additional part discusses the end of "Yu Chu" anthology series separately from its own deficiencies and the aboli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after prosperity in a short perio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In Appendix, the changes on "Yu Chu Xin Zhi" from the original copy was classified and analyzed.
引文
①司马迁《史记》卷十二:“……是岁,西伐大宛。蝗大起。丁夫人、洛阳虞初等以方祠诅匈奴、大宛焉。”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83页。
    ②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三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45页。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二篇“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页。
    ④《虞初志》合集六种,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
    ⑤邓乔林《广虞初志·序》,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
    ①张潮《虞初新志·凡例》,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
    ②张潮《虞初新志·凡例》,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
    ③李进益《明清小说对日本汉文小说影响之研究》提到了《虞初新志》对日本汉文小说的影响,并对《虞初新志》作了具体分析。包括张潮生平及著作、《虞初新志》编辑动机及内容思想、版本问题及编辑体例、《虞初新志》一书在日本流传情形包括训译和刊印、仿效之作,而目.还对其仿效之作菊池三溪《本朝虞初新志》、依田学海之《谭海》等作了比较,由此我们可以了解《虞初新志》在日本的流传及影响。台湾文化大学博士论文,1993年。韩国研究者闵宽东在《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之传播》一书中也对《虞初新志》在韩国的传播情况有所介绍,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页。
    ①王意如,李元秀《从<虞初新志>看明清之际士人的文化心态》,《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月。
    ②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9页;秦川《中国文言小说总集的类型特征》,《南昌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③李军均《传奇小说文体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6页。
    ④柯愈春编纂《说海·引子》,人民日报社1997年版。
    ⑤程毅中《古体小说钞》(清代卷)“后记”,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63—564页。
    ①《庄子·外物》,郭庆藩《庄子集解》,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399页。
    ②《论语·子张》,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402贝。
    ③宁稼雨《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前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④刘知几撰、赵吕甫校注《史通新校注》,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580页。
    ⑤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从·九流绪论下》,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280页。
    ①参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零,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82页。
    ②盛时彦《姑妄听之·跋》,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6页。
    ③姜泣群《虞初广志·凡例》, 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
    ①胡怀琛《中国小说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①陈文新《论清代传奇体小说发展的历史机遇》,《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1期。
    ②任明华《中国小说选本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③王恒展、宋瑞彩《奇人奇技抒奇怀——〈虞初新志)奇人小说散论》,《中国文言小说研究》2004年第2期。
    ④刘和文《文多时贤、事多近代——〈虞初新志)所表现的士人心态及其文化意蕴》,《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2期。
    ⑤陆林《歙人张潮与<虞初新志>》,《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5期。
    ⑥朱青红《文言小说集〈虞初新志〉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⑦王意如、李元秀《从(虞初新志)看明清之际士人的文化心态》,《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①侯忠义、安平秋主编《古代小说断代简史丛书·清代小说简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②侯忠义、刘世林著《中国文言小说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③陈文新《〈虞初续志)所收文言小说提要》,《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④陈文新、毛伟丽《(虞初支志)所收文言小说提要》,《中国文言小说研究》2006年第6期。
    ⑤黄湘金《“虞初体”小说集的绝响——<虞初近志>》,《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⑥秦川的《明清“虞初体”小说总集的历史变迁》,《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2期。
    ⑦陈国军《明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⑧黄翠华《“虞初”系列选集研究》,2007年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⑨李梦生《中国禁毁小说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⑩潘承玉《张潮:从历史尘封中披帷重出的一位诗坛怪杰》,《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1刘和文《张潮著述综考》,《合肥学院学报》2004年8月第3期。
    12刘和文《论张潮对文献学的贡献》《图书与情报》2005年第2期。
    13刘和文《张潮研究》,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①刘红裕《张潮研究》,浙江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②陈清茹《明清传奇小说评点的审美差异——以(虞初志〉和(虞初新志)之评点比较为例》,《中州学刊》2003年9月第5期。
    ①郑澎若《虞初续志·自序》云:“山来先生辑虞初新志,几于家有其书。”《虞初续志》,上海文瑞楼石印本,1912年。
    ②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张潮之子闱试未录,张潮为此专门致书戴名世,请戴将其子应试习作附戴所选刻科举应试文后,代为揄扬:“小儿闱卷已蒙易三房房师上荐,偶因首作用旧数语,致驳不录。向来荐卷亦可附刻选墨之后,老年台为斯文坛坫宗工,必有新墨之选,特寄呈台教,敢祈稍赐润色,附梓大选之后。”(见《尺牍偶存》卷七第二十七札《寄戴田友》,清乾隆四五年(1780)刻本,本文所引《尺牍偶存》均以此本为据,下文不再对版本专门标注。)至于后来张潮的儿子是否科举登第,目前尚未发现相关资料证据,但是从目前发现的关于张潮的资料中对张潮儿子几乎没有任何记载和说明来看,张潮的儿子很可能一直没有科举登第,也无甚文名。
    ③如四库馆臣对张潮《檀几丛书》的评价,云:“大半采自文集中,其余则多沿明季山人才子之习,务为纤巧之词。”对于《昭代从书》云:“国初人杂著或从文集中摘录一篇或从全书中割取数页,亦有偶书数纸,并非著述,而亦强以书名者……犹是明季书贾改头换面之积习,不足采也。”各见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2—843页。
    ④张潮《心斋聊复集》,清诒清堂刻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诒清堂”本为张潮之父张习孔居所名,张习孔所著便有《诒清堂集》,后为张潮及其后人在扬州所沿用,并以之为堂号刻书。
    ⑤张潮《心斋聊复集》,清诒清堂刻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第166页。
    ⑥张潮《昭代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①如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续编》:“张潮生于顺治庚寅(1650)……卒年不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68页。薛贞芳《略论张潮和他的小品文丛书》:“张潮,……晚年事迹不可考,卒年亦不详。”《大学图书馆情报书刊》2000年第1期。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下册:“张潮,……生卒年不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7页。
    ②高旖璐《张潮<幽梦影>研究》,台湾彰化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第21页。
    ③《徽学》2000年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9页。
    ④潘承玉《清初诗坛:卓尔堪与<遗民诗>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08页。
    ⑤刘世德《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738页。
    ⑥李梦生《中国禁毁小说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⑦顾国瑞、刘辉《<尺牍偶存>、<友声>及其中的戏曲史料》,《文史》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⑧刘和文《张潮年谱简谱》,《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①张潮《檀几丛书·初集》卷十八《家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3页。
    ②陈鼎《留溪外传》卷六《心斋居士传》,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版,第310页。
    ③《八股诗自序》称:“癸卯、丙午数科,南国诸君子多以国学获隽,于是学邯郸之步,舍子衿而就明经。此中,“国学”即国子监,“子衿”指生员(秀才),“明经”指贡生。明清科举制度,贡生须入国子监读书,然后通过一定形式的考试,可直接授官;但若参加会试,仍须先参加乡试获举人资格。《心斋聊复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书,第128页。
    ④《八股诗自序》中称:“又三年壬子,江左督学使者以国子诸生业已需次天官,于格不得兴南闱之试,而壬了一科又已矣!”即是指他因岁贡入北京国子监后,不再是地方生员,不得再参加在南京举行的乡试。
    ⑤《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767页。
    ①张潮《心斋诗钞》载于(清)聂先编《百名家诗钞》卷四十六,康熙间绿荫堂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②张潮是一个文人,同时又是一个刻书家,这是共知的,但张潮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向来鲜被道及,即盐商,戴廷杰《戴名世年谱》:“(张潮)年四十余,捐纳京衔,授翰林孔目而未任,其时该颇饶于财,以鹾业在汉上,为两淮富商大贾之一”,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31页。
    ③《友声》乙集第七十二札孔尚任来信,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0刻本(本文所引《友声》均以此本为据,下文不再对版本专门标注)。
    ④《友声》甲集第八十五札闵麟嗣来信。
    ①张潮《檀几丛书·初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②王晫《<檀几丛书>》二集序:“予有《檀几从书》之辑,岁在乙亥,张子山来刻而传之。”
    ③张潮著,王峰评注《幽梦影》第一百零四则,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12页。
    ④见《尺牍偶存》卷五第一札《上大中丞宋牧仲先生》。
    ①《尺牍偶存》卷五第三札《与王阮亭先生》。
    ②《尺牍偶存》卷六第二十札《寄贺王阮亭先生》。
    ③《尺牍偶存》卷八第九札《与王阮亭先生》。
    ④《尺牍偶存》卷二第十二札《上勤郡王启》。
    ①《尺牍偶存》卷六第十五札《寄上红兰主人》。
    ②《尺牍偶存》卷七第六札《寄红兰主人》。
    ③见《友声》甲集第八十七札汪士铉来信对张潮《南巡颂》的吹捧:“初雪佳招,遂成盛事,《南巡颂》居然《三百篇》,自是日月不刊之书。”康熙于二十三年(1684)第一次南巡,秋离京,十一月抵扬,《南巡颂》当作于此时。
    ④见《尺牍偶存》卷五第二十札《上勤郡王》:“兹者圣驾亲征凯旋,制有诗歌二种恭邸第。”此即为张潮所作《凯歌诗》及《凯歌》。
    ⑤张潮《幽梦影》第120则,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28页。
    ①见《尺牍偶存》卷八第四十一札《寄孔东塘》。
    ②《尺牍偶存》卷八第三十九札《与某》:“台谕月樵上人募册,若在三载前失足以来,竟成江河日下之势,自顾方且不暇,何能复作功德事乎?……月公虽系旧交,不知此日之张山来业已四大皆空,五蕴非有,仅能布施文章,不能布施钱谷。”
    ③见《昭代丛书》甲集《略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④《昭代丛书》乙集《例言》:“种种拙选,只为扬芳,匪图射利。但纸张刷印,殊费朱提,若人人如取如携,则在在伤廉伤惠。爱人以德,告我同侪:倘果癖嗜疮痂,何妨略偿工价(每书百页,实银五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⑤《昭代丛书》丙集《例言》:“自己卯失足以来,生计萧然,日就困惫。乙集已自拮据,故不复作铅椠之想,缘舍弟木山力为怂恿搜辑,共襄厥成,是以复有是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①张潮的家庭在其父亲张习孔中举之前颇为贫穷,正如张习孔在《家训》中言:“丙辰三月,不幸我父捐馆,五月,祖母继亡。不岁余,家业荡然。时不孝习孔仅十一岁,弟法孔仅七岁。吾母茕然独爨,忍饥受寒,拮据操作,焦心刻志,辛苦万状,以保二雏。非母则不孝兄弟不知流落何所矣。……后吾长大,贫剧无聊,漫然回徽。……栖败屋半间,此外无寸土片瓦,一椀一箸,恃舌耕为养,吾母之苦,更不忍悉也。”张潮《檀几丛书·初集》卷十八,《家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3页。
    ②韩林德《石涛与“画语录”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92页。
    ③潘承玉《清初诗坛:卓尔堪与<遗民诗>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19页。
    ④[美]梅尔清著,朱修春译《清初扬州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⑤具体可参见[韩]宋景爱《张潮交游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2期。
    ①孔尚任《湖海集》卷一丙寅存稿有《仲冬如皋冒辟疆、青若、泰州黄仙裳、交三,邓孝威、合肥何蜀山、吴江吴闻玮、徐丙文、诸城丘柯村、松江倪永清、新安方宝臣、张山来、谐石、姚纶如、祁门李若谷、吴县钱锦树,集广陵邸斋听雨分韵》,《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及补编》257册集部,第579页。
    ②有关郑醒愚诸妹的生平、诗作,《闽川闰秀诗话》中有记载。梁章钜《闽川闺秀诗话》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705册,上海古籍出版影印清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①范锴,初名音,字声山,号白舫,又号苕溪渔隐,例贡生。出生于浙江乌程(今吴兴县)南浔镇一个书香世家,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时期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寿高八十有余。
    ②范锴著,江浦等校释《汉口丛谈校释》卷一,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汉口从谈》是一部笔记题材的作品集,约成书于清道光初年,为浙江乌程(今吴兴县)范锴所著,是作者长期寓居汉上,留心掌故,随手辑录整理而成的,由于题材广泛,文多记实,受到学者的称道,近年来尤为方志研究者所重视。《汉口漫志》为黄承增所作,中载生平交流,唱和居多,得二十三卷,未竣而卒,文稿遂散佚,其中的部分内容被范锴载入《汉口丛谈》。
    ③《汉口丛谈校释》卷五,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4页。
    ④《汉口丛谈校释》卷五,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9页。
    ⑤汉口因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是重要的盐务集散中心,盐商中有不少是徽商。
    ①这几个诗会皆为徽商主持,王葆心《续汉口丛谈》卷四记载:“江汉间诗文酒社,世有所闻。自清初熊次侯学士、王怀仁教授建‘寻声社’,一时文人,多噪东南。……黄默谷烽照,有‘甲辰吟社’;歙人黄承增、方轸等,有《新雨联吟集》之刻;张宏殿等有‘江汉诗会’。”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范锴著,江浦等校释《汉口丛谈校释》卷一,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0页。
    ③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卷四十二,清光绪刻本。
    ④朱承鉽之父朱埏之,字彝上,博学能文,所选辑者有《瀛海探骊集》八卷,著有《鄂怡山馆诗文集》。朱承鉽之母李恭人,字佩青,著有诗集;庶母楼孺人,讳秋畹,字佩馨。著有《兰韫楼诗稿》;庶母胡孺人,讳秀珍,字宠仙,著有《寒香室存稿》一卷。参见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卷六,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67—269页。
    ①郑逸梅编著《南社从谈·历史与人物》,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65页。
    ②胡怀琛与胡适论战的具体过程,可参见徐重庆编著《文苑散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1-364页。
    ①陈玉堂《中国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935页。
    ②《虞初广志·杨序》,柯愈春《说海》,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1970页。
    ③王葆心著,陈志平等点校《续汉口丛谈·再续汉口丛谈》之《前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④工翻身《王葆心墓》,《湖北文史资料》1997年第3辑,第133页。
    ⑤王翻身《王葆心墓》,《湖北文史资料》1997年第3辑,第133页。
    ①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人物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43页。
    ②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人物》,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50页。
    ①如刘尚恒《徽州刻书与藏书》称:“张习孔,……其子张潮康熙二十二年(1683)刻自辑《虞初新志》20卷。”广陵书社2003年版,第108页。
    ②如徐学林《徽州刻书》称:“《虞初新志》20卷,是张潮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前所编选的短篇文言小说集,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张潮诒清堂以袖珍本首刻于广陵(扬州)。”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1页。
    ③潘承玉即持此见:“据刻书首康熙二十二年自序和末康熙三十九年总跋以及《尺牍友声》诸集,《虞初新志》初刻于康熙二十二年,以后不断增续和重刻,至康熙三十九年,最后总称为二十卷,始定稿定刻。”见《清初诗坛:卓尔堪与<遗民诗>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09页。
    ④关于《尺牍偶存》中信札的具体撰写时间,浙江大学的刘红裕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判断标准有二:第一,根据信中所透露的一些时间用语如“新春”、“岁暮”来判定;第二,根据信中所涉及的一些历史事件(如康熙南巡)或者熟悉、可靠的事实(如某人的诞辰、卒年等)来判定。颇有说服力。具体可参见刘红裕《张潮研究》,浙江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①陆次云是张潮、王晫的共同朋友。
    ①张潮于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为十二卷本所作跋现见于二十卷本后。
    ②《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其分卷归类“不明其义例所在”,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341页。
    ③本文所说《虞初新志》之康熙本即为文中所提到的《四库禁毁书从刊》子部第38册所收二十卷本《虞初新志》和《续修四库全书》第1783册的二十卷本《虞初新志》,二者为同一版本。
    ①孙殿起《贩书偶记续编》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页。
    ②王澄《扬州刻书考》,广陵书社2003年版,第187页。
    ③山西大学图书馆《山西大学图书馆线装书目录》,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38页。
    ①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4页。
    ②傅增湘(1872—1947),字沅叔,又字淑和,号书潜,笔名清泉、逸叟,自号双鉴楼主人、藏园居士。四川江安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1927年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为现代大藏书家,藏书处名双鉴楼、藏园,总收藏达二十万卷以上。精于校勘,所校书达千余部,一万多卷。关于傅氏的生平事迹可参见苏精《近代藏书三十家》,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98—107页。
    ③朱彭寿,别名小汀,又号述庵、述叟、寿鑫斋主人,浙江海盐人。生于同治八年(1869)。光绪二十一年(1895)成进士,曾任职典礼院、练兵处和政务处。三十三年(1907)起任职于陆军部,直至清亡。1914年出任湖南长沙关监督,次年调任湖北宜昌关监督,兼宜昌、沙市两地交涉员。半年后乞病返京,定居西总布胡同,从事征稽清代文献典籍的工作,对《清儒学案》的编纂成书贡献最大。1941年仍在世,卒年不可考。个人著作之问世者,有《寿鑫斋丛记》6种40卷,《安乐康平室随笔》6卷。何双生《朱彭寿和他所著的两种史料笔记》一文对朱彭寿的著述情况有详细的考订,此文载张忱石《学林漫录》四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2—227页。
    ④朱彭寿撰,何双生点校《安乐康平室随笔》,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68页。
    ⑤朱希祖(1879-1944),字逖先,浙江海盐人,民国时期著名史学家。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并师从章太炎学习说文、音韵。深得章太炎先生青睐,章太炎曾言:“逖先博览,能知条理。”(章太炎《自定年谱》,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6年版,第24页。)平生著述极丰,其中《中国史学通论》、《明季史料题跋》和《六朝陵墓调查报告》等名作影响很大。
    ⑥潘光旦所著《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对明清两代海盐朱氏的家族谱系有过系统、翔实的考订,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版。
    ①李定夷(1889—1963),字健卿、健青,别署墨隐庐主,常州人。早年就读于南洋公学,常州掌故小说家许指严为其老师,受许师熏陶,经常在报刊上发表小说。译著《霣玉怨》和《红粉劫》,在《民权报》连载,读者阅后“低徊感泣”,风行一时。
    ②潘飞声(1858—1934),字誉史,号剑士、兰史,又号独立山人,别署老剑。诸生。南社社员。其著作涵盖诗、词、文,收入《说剑堂集》、《说剑堂诗集》、《说剑堂词集》。
    ①钱谦益《牧斋杂著·投笔集》卷下,《后秋兴》之十三,上海古箱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①顾炎武康熙十九年撰联自称:“六十年前二圣升遐之日,三千里外孤忠未死之人。”张穆《顾亭林先生年谱》卷四,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1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卷五百《遗逸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815页。
    ③朱一是(1610—1671),明末清初学者。字近修,浙江海宁袁花人。1644年又名恒晦,字以养,别号林居士、养明子、梅溪旅人,晚号欠庵,谓“惟欠一死耳”。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人。他富于才学,交游甚广,诗文驰誉当时,名重复社,为吴伟业所赏识。明清之际文人纷纷结社,朱去杭州与陆(丽京)主办登楼社,在海宁与范骧(文白)等创办观社。明朝覆灭后,守志不出,隐居嘉兴梅里,以授徒和写作终老。
    ④黄周星(1611—1680),字景虞,号九烟,湖南湘潭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户部主事。明亡, 改名曰人,字略似,号半非,又号圃庵、汰沃主人、笑苍道人等,布衣素冠,寓居浙江长兴,以授徒为生,多与遗民文人相往还。年七十,忽感怆于怀,于五月初五效屈原投南浔河死。生平事迹见《国朝耆献类微》卷四七三、陈乃乾《黄九烟年谱》等。
    ①赵尔巽《清史稿》二百六十八《列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174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二百六十八《列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315页。
    ①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300页。
    ②孙静庵《明遗民录》卷三十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78页。
    ③欧初、王贵忱主编《屈大均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72页。
    ①张潮《幽梦影》第128则,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34页。
    ①张潮《杂兴》,引自潘承玉《张潮:从历史尘封中披帷重出的一代诗坛怪杰》,《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②张潮《幽梦影》第40则,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7页。
    ①吴伟业《吴梅村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026页。
    ①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张孝基陈留认舅》,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29页。
    ②《尺牍偶存》卷六第九札《与孙滋九》。
    ①可参看王鸿泰《青楼名妓与情艺生活——明清间的妓女与文人》(见许纪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毛文芳《书写才女——清初烟水散人<女才子书>探论》(《汉学研究》第25卷第2期,2007年12月);李惠仪《祸水、薄命、女英雄——作为明亡表征之清代文学女性群像》(见胡晓真主编《世变与维新—晚明与晚清的文学艺术》,中研院文哲所2001年版)等论著。
    ②李渔著,单锦珩校点《闲情偶寄》,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31页。
    ①托津《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三百二十三,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六十七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第4270页。
    ②托津《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三百二十三,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六十七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第4271页。
    ③托津《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三百二十三,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六十七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第4271页。
    ④托津《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三百二十三,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六十七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第4287—4288页。
    ①《清史稿·列女传》用相当多的篇幅记载了订婚女子的自杀行为,《清史稿·列女传》二九六“列女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未婚女性殉节的记录,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①《清史稿》卷二百八十四《忠义·李盛山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739—13740页。
    ①所谓“三从”:“妇人仗于人也,是故无专制之义,有三从之道,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无所敢自遂也。”(汉)戴德《大戴礼记》卷第十三《本命第八十》,四部丛刊景明袁氏嘉趣堂本;所谓“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又称“四行”,始见于《周礼·天官·九嫔》及《礼记·昏义》,又《诗经·周南·葛覃》:“言告师氏”,汉毛亨《传》曰:“师,女师也。古者女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②郑侠《西塘集》卷四《谢夫人墓表》,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7册,第411页。
    ③关于清代女教可参看郑观应《女教》、蓝鼎元《女学自序》等,今人研究著述也颇多,兹不列举。
    ①清朝官修《清世祖实录》卷四“雍正元年条”,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0页。
    ②《广虞初新志》卷八《烈女孙秀姑传》中的孙秀姑因节受到奖励,“官给白金三十两,建坊以旌秀姑之烈。”
    ③俞正燮著,于石、马君骅、诸伟奇校点《俞正燮全集》,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631页。
    ④《户律婚姻》卷四《大清律例刑案汇纂集成》,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⑤贺长龄等《清朝经世文编》卷六十五,(清)曹续祖《再醮不得为继妻论》,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①周溶修、汪珊纂《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祁门县志·风俗》(同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②刘光第《衷圣斋诗文集》文集,《续修四库全书》1568册,第170页。
    ①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下,齐鲁书社1990年版,第732页。
    ②《蒲松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①【美】狄百瑞著,李弘祺译《中国的自由传统》,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2—83页。
    ①孙奇逢《光禄寺少卿二酉孙公暨元配赵宜人合葬墓志铭》,《夏峰先生集》卷九,中华书局,2004年,第53页。
    ②魏禧《杂问九》,《魏叔子文集》卷十九,中华书局,2003年, 第12页。
    ③陈确《与张考夫书》,《陈确集》,《文集》卷三,中华书局,1979年,第124页。
    ①《孝经·纪孝行章第十》,《孝经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55页。
    ②赵尔巽《清史稿》二百八十四《孝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730页。
    ①张廷玉《明史》卷二九七《孝义》,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248页。
    ②昆冈: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四零三,《礼部·风教·旌表节义》,见《续修四库全书》八零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98—399页。
    ①从余选注《中国历代名门家训》,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118页。
    ②徐珂《清稗类钞·讥讽类》,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19页
    ③徐珂《清稗类钞·讥讽类》,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19页。
    ④徐珂《清稗类钞·讥讽类》,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19-1720页。
    ⑤《清史稿》卷二百七十八,《列传》六十五,《噶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107页。
    ①焦循《孟子正义》,见《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第334页。
    ②如张潮评《会仙记》云:“狐而贞且.淑者,其性也;淹博而知礼仪者,则其学也,吾不知其以谁氏为师。”评《义虎记》云:“人往往以虎为凶猛之兽,今观此记,乃知世间尚有义虎。人而不如,此余所以有《义虎行》之作也。”评《义犬记》又云:“义犬事不一而足,特录此篇者,以其事为尤奇也。”并盛赞《义猴传》是“有功世道之文’
    ①龚自珍《咏史》,《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71页。
    ①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3页。
    ①《虞初近志》卷二《贞妓王金芝传》。
    ②姜泣群《虞初广志·序》。
    ③《虞初近志》卷十《意大利国贤妃记》。
    ①胡怀琛《我之儿时》,《红杂志》1923年第43期。
    ①梁启超著,陈书良编《梁启超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82页。
    ②梁启超著,陈书良编《梁启超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755页。
    ③薛锦江《二十世纪之中国》,原载《童子世界》第二十五期,收入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三联书店1977年版,第528页。
    ④梁启超著,陈书良编《梁启超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502页
    ⑤梁启超著,陈书良编《梁启超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页。
    ①《题留溪钦明女校写真为天梅作》(1908年作),《磨剑室诗词集》(上)。出自夏晓红《“英雌女杰勤揣摩”(晚清女性的人格理想)》,《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3期。
    ②《元旦试笔示二女弱男、亚男》,《北山楼集》,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62页。
    ③《论女界之前途》,《女子世界》1905年1期,《读孟广得韩女士平卿为义女之作和其原韵》,《女子世界》11期,1904年。
    ①刘世南,刘松来选注《清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56页。
    ②林纾《剑底鸳鸯·序》,《剑底鸳鸯》,商务印书馆1907年版。
    ③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①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03页。
    ②具体可参见严复和夏曾佑1898年在天津《国闻报》上所发表的《国闻报附印说部缘起》一文,在该文中,作者认为英雄和男女是人类的两大公性情,文学因为英雄之性、男女之情而流传,文学就应该倡人欲、讲人性,而不是“存天理,去人欲”。
    ①在明代发生了某才女家庭悲剧的极端个案:江苏常熟翁氏是当地大族,女子翁孺安有才,善诗,却为顽固士绅所不容,诋毁她“风流放诞”,丈夫顾象泰不但不安慰、庇护她,反而加入围剿妻子的行列。为维护“家风清白”,她的哥哥竟雇用杀手,将妹妹活活杀死在虞山脚下。翁孺安字素兰,后人整理其诗集为《素兰集轧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讳其姓氏,写为“羽素兰”,并沿袭旧说,将其归为妓女诗人一类。具体可参见鲍震培《清代女作家弹词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0页。
    ①章培恒先生在《中国文学史新著》中对侯方域把自己与李香的关系只写成道义之交而不涉及男女私情的写法有所批评,认为这样的作品很难感动读者。参见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0页。
    ②林语堂《论小品文笔调》,见李宁编《小品文艺术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第98页。
    ①林语堂《浮生六记·译者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9页。
    ②林语堂《生活的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3页。
    ①汪琬《跋王于一遗集》,《钝翁前后类稿》卷四十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27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786页。
    ①干宝《搜神记·自序》,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9-50页。
    ②《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一,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768页。
    ③李濬《松窗杂录·序》,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4页。
    ④沈士龙《题录异记》,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9页。
    ⑤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序》,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8页。
    ⑥瞿佑《剪灯新话·自序》,乔光辉《瞿佑全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54页
    ①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38页。
    ②刘知几《史通》,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815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页。
    ②王士祯《池北偶谈·序》,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③王士祯《香祖笔记·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④汪琬《尧峰文钞》卷二十五《说铃小序》,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56页。
    ①尤侗《昭代丛书甲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②尤侗《西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③蒲松龄《聊斋志异》之《聊斋自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①汪琬《跋王于一遗集》,《钝翁前后类稿》卷四十八,《四库存日丛书集部》第227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785页。
    ②李祖陶《国朝文录》,《四照堂文录》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66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①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序》,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②侯方域《壮悔堂文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40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50页。
    ③黄宗羲《论文管见》,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④魏礼《宁都三魏全集·魏季了文集》,卷九《与甘健斋》,道光二十五年宁都谢庭绶绂园书塾重刻本。
    ⑤钟惺著,李先耕,崔重庆标校《隐秀轩集》卷二十八,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①《世说新语·巧艺》第九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604页。
    ①魏禧《答友人论传志书》,《魏叔子文集外篇》卷六,《续修四库全书》第140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65页。
    ①参见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19页。
    ②李良年《秋锦山房集》,齐鲁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
    ①刘大櫆《论文偶记》,孙耀煜主编《历代文论选释》,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页。
    ②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卷六《复鲁絮非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93—94页。
    ①贾文昭主编《中国古代文论类编》上,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712页。
    ①莱辛著,朱光潜译《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①【英】B.K.里德雷著,李泳译《时间、空间和万物》,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
    ①刘知几撰、赵吕甫校注《史通新校注》,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555—556页
    ①曼殊逝后,陈维崧、尤侗、张潮等作诗词文赋、杂剧悼之者不可胜记,事见《曼殊别志书砖》。
    ②李邺嗣《杲堂文钞》卷四《女兄文玉传》,《四库存日从书》集部第235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576页。
    ①钱钟书《管锥编·左传正义》第一则,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72页。
    ①胡适《传记文学》,《胡适传记作品全集》第四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第200页。
    ①《记东侠》,《时务报》39(1897年9月17日)。《谭嗣同传》:《清议报》第4册(1899年1月22日)发表,李喜主编《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19页。
    ②参见黄湘金《“虞初体”小说集的绝响——<虞初近志>》,《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③王韬《弢园文录外编·自序》,楚流等选注《弢园文录外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①梁启超《绍介新著·原富》,《新民丛报》第1号(1902年)。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0页。
    ①李定夷《改良小说刍议》,袁进主编《艺海探幽》,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34-35页。
    ①《虞初攴志·凡例》。
    ①李公佐《谢小娥传》,张文潜选注《唐宋传奇选》,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23页。
    ②《醉翁谈录》甲集卷一《舌耕叙引·小说引子》。
    ③冯梦龙《醒世恒言·序》,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①冯梦龙《警世通言·序》,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②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序》,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③黄霖《金瓶梅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页。
    ④黄霖《金瓶梅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页。
    ⑤关于清末民初的小说发展,《虞初近志》的编者胡怀琛特别强调其新旧结合的特征,他分析晚清时期的小说观:“所改变的,只是把小说的价值提高,和旧时的诗词立在同等的地位;所不曾改变的,是不知道小说是民众生活、民众心理的表现。所改变的,是知道小说和社会有极密切的关系,大可阅读,极力排斥旧式老先生禁读小说;所不曾改变的,是想利用小说代‘劝世文’,作为改造社会的工具,却不知小说是独立的、不能用做工具的。”这样的分析无疑是相当准确的。胡怀琛《中国小说的起源及其演变》,正中书局1934年版,第47页。
    ①李定夷《改良小说刍议》,袁进主编《艺海探幽》,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34页。
    ①寅半生(钟骏文)《小说闲评·<禽海石>》,引自陈平原《陈平原小说史论集》(上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23页。
    ①王彬《红楼梦叙事》,中国工人出版社1998年版,第146页。
    ②中国传统小说,一向都不重视细致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是语言和行动描写。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作家率先迈出了心理描写步伐。李伯元的《海天鸿雪记》、《中国现在记》,曾朴在《孽海花》,刘鹦在《老残游记》,吴跃人在《九命奇冤》、针浸海》里都融入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有较高成就。
    ①在近代,小说中陆续出现较多的环境描写,如《老残游记》里就有不少精彩的写景段落,尤其为人称道的是关于黄河冰冻的描写。刘鹗在第十二回描写黄河结冰时的景色,完全摆脱了古典小说常用的陈词老调,而纯用白描手法。作者通过对黄河结冰的实地观察,自铸新词,既不靠华丽的词藻,又无斧凿的痕迹。他确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做到于平凡、质朴中见神奇,读后使入感到如临其地,如观其景。胡适特别赞赏《老残游记》的景物描写,他说:“这种白描的功夫真不容易学。只有精细的观察能供给这种描写的底子,只有朴素新鲜的活文字能供给这种描写的工具。”胡适《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268页。
    ②郭沫若《我的童年》,《郭沫若全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121页。
    ③胡适《传记文学》,《胡适传记作品全编》第四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第200页。
    ①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胡适传记作品全编》第四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第203页。
    ②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六卷《传记文学》,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201页。
    ③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六卷《传记文学》,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201页。
    ①几道、别士《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国闻报》光绪二十三年(1897)10月16口—11月18日。
    ②黄遵宪《日本国志》,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第815页。
    ③《时务报》第四册,1896年9月。
    ④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无锡白话报》,1898年第1号。
    ①周作人《思想革命》,《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第200页。
    ②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王国维文集》第3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40—41页。
    ③吴绮缘《小说琐话》,《小说新报》第5卷第12期,1919年。
    ④许指严《说林扬觯》,《小说新报》第5卷第4期,1919年。
    ⑤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7页。
    ①沈雁冰《杂谭》,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9页。
    ②俞平伯《谈中国小说》,吴福辉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
    ③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页。
    ④胡适《论短篇小说》,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
    ①胡适《论短篇小说》,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2页、第44页。
    ②胡适《论短篇小说》,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
    ③俞平伯《谈中国小说》,吴福辉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卷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页。
    ①张潮《筠廊偶笔》批语,《虞初新志》卷上。
    ①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13册341页。
    ②侯方域《壮悔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顺治刻增修本影印。
    ③吴梅村《梅村集》,商务印书馆2003年影印出版文津阁四库全书。
    ④毛奇龄《西河集》,商务印书馆2003年影印出版文津阁四库全书。
    ⑤陈鼎《留溪外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据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三十七年自刻本影印。
    ①魏禧《魏叔子文集》,胡守仁、姚品文、工能宪校点,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②钱肃润《文激初编》,清康熙钱氏十峰草堂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73册。
    ③宋起凤《大茂山房合稿》,清康熙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7辑。
    ④彭士望《耻躬堂文钞》十卷,《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52册。
    ⑤钱肃润《文濲初编》。
    ⑥严守升《漱园文集》,清顺治十四年刻增修本,《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47册。
    ⑦钱肃润《文濲初编》。
    ①钱肃润《文濲初编》。
    ②王猷定《四照堂文集》,康熙二十二年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5辑。
    ③张潮《昭代丛书》,内集“例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④张潮《昭代丛书》,甲集“选例”
    ①张潮《尺牍偶存》卷九,《寄王丹麓》。
    ①钱钟书《管锥编》卷三《全三国文》卷一六,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692—1693页。
    ②张潮《昭代丛书》丙集“例言”
    ①张潮《昭代丛书》甲集“序”。
    ②张潮《昭代丛书》甲集“序”。
    ③张潮《幽梦影》第69则,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8页。
    ④张潮《尺牍偶存》卷二,《与周星远》。
    ⑤钱肃润《文濲初编》。
    《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汉〕马融《忠经》,《丛书集成初编》本。
    〔晋〕陶渊明著、袁行霈笺注《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
    〔南北朝〕刘勰著,詹锳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1989年版。
    〔唐〕刘知几撰、赵吕甫校注《史通新校注》,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明〕陈确《陈确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中华书局,2009年版。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
    〔明〕薛论道《林石逸兴》,《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万历间刻本。
    〔明〕查继佐《国寿录》,中华书局,1959年版。
    〔明〕钟惺《隐秀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清〕张潮《虞初新志》,《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康熙三十九年刻本。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
    〔清〕姚鼐《惜抱轩诗文集》,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清〕孙奇逢《夏峰先生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
    〔清〕刘光第《衷圣斋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清〕张习孔《家训》,《檀几丛书初集》本。
    〔清〕陈鼎《留溪外传》,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版。
    〔清〕聂先编《百名家诗钞》,清康熙绿荫堂刻本。
    〔清〕张潮《幽梦影》,中华书局2008年版。
    〔清〕张潮《尺牍偶存》,清乾隆四十五年刻本。
    〔清〕张潮《檀几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清〕张潮《昭代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清〕孔尚任《湖海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清康熙间介安堂刻本。
    〔清〕梁章钜《闽川闺秀诗话》,清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清〕范锴著,江浦等校释《汉口丛谈校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清〕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清光绪刻本。
    〔清〕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中华书局1982年版。
    〔清〕王葆心著,陈志平等点校《续汉口丛谈·再续汉口丛谈》,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清〕屈大均《屈大均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清〕孙静庵《明遗民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清〕徐震《女才子书》,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清〕吴伟业《吴梅村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清〕蒲松龄著,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清〕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年版。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
    〔清〕颜元著,王星贤等点校《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
    〔清〕魏禧《魏叔子文集》,中华书局2003年版。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清〕昆冈等编《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光绪间石印本。
    〔清〕贺长龄等《清朝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
    〔清〕周溶修、汪韵珊纂《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清〕焦循《孟子正义》,《诸子集成》本。
    〔清〕汪琬《钝翁前后类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清康熙间刻本。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中华书局1982年版。
    〔清〕王士祯《香祖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清〕尤侗《西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康熙间刻本。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清顺治间刻增修本
    〔清〕李祖陶辑《国朝文录》,《续修四库全书》清同治七年李氏刻本。
    〔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清〕魏礼《宁都三魏全集·魏季子文集》,道光二十五年宁都谢庭绶绂园书塾重刻本。
    〔清〕李良年《秋锦山房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清康熙间刻乾隆间续刻 李氏家集四种本。
    〔清〕吴保初《北山楼集》,黄山书社1990年版。
    〔清〕徐珂《清稗類鈔》, 中华书局2010年版。
    《清世祖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
    《大清律例刑案汇纂集成》,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清〕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常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常州市志》[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陈衡望《中国古典美学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陈兰村主编《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M],语文出版社,1999年
    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M],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
    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M],北京大学
    出版社,989年版。
    陈祥耀选注《清诗精华》[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陈玉堂《中国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程毅中《古体小说钞》(清代卷)[M],中华书局,2001年版。
    从余选注《中国历代名门家训》[M],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法]戴廷杰《戴名世年谱》[M],中华书局,2004年版。
    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续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段宝林编《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M],春风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冯尔康《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M],天津教育,2006年版。
    傅璇琮总编《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明清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高旖璐《张潮<幽梦影>研究》[D],台湾彰化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郭豫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海宁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海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合编《邑人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韩林德《石涛与“画语录”研究》[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侯忠义、安平秋主编《古代小说断代简史丛书·清代小说简史》[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侯忠义、刘世林著《中国文言小说史稿》[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胡怀琛《中国小说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黄翠华《“虞初”系列选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柯愈春《说海》[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黎向群《岭南历代书法名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李生龙《隐士与中国古代文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李军均《传奇小说文体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梦生《中国禁毁小说百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李剑国《古稗斗筲录——李剑国自选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林岗《明清之际小说评点学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林纾《剑底鸳鸯》[M],商务印书馆,1907年。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华艺出版社,2001年。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2010年版。
    刘和文《张潮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刘红裕《张潮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刘尚恒《徽州刻书与藏书》[M],广陵书社,2003年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苗壮《笔记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美]梅尔清著、朱修春译,《清初扬州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韩]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之传播》[M],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潘承玉《清初诗坛:卓尔堪与〈遗民诗〉研究》[M],中华书局,2004年。
    [美]浦安迪《中国叙事文:理论与批评文汇》[M],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7年版
    钱钟书《钱钟书散文》[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主编《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山西大学图书馆《山西大学图书馆线装书目录》[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任明华《中国小说选本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三联书店1994年版
    孙殿起《贩书偶记》[M], 上海书店,1993年影印版。
    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上海书店出版社1981年版。
    王澄《扬州刻书考》[M],广陵书社,2003年版。
    王旭川《中国小说续书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王世舜注译《庄子注译》[M],齐鲁书社,1998年版。
    吴承学、李光幕《晚明文学思潮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吴圣昔《明清小说与中国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武汉市志》[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许纪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M],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徐学林《徽州刻书》[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薛洪绩《传奇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许思园《中西文化回眸·中国文化之缺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伊永文《宋代市民生活》[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
    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袁世硕《文学史学的明清小说研究》,齐鲁书社1999年版。
    袁行需、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明高《林语堂文选》[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
    赵伯陶《明清小品——个性天趣的显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赵明政《文言小说:文士的释怀与写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赵先贵主编《中国当代社会科学论文选粹》[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占晓勇《清代志怪传奇小说集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周妙中《清代戏曲史》[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朱青红《文言小说集(虞初新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M],齐鲁书社,1990年版。
    邹云湖《中国选本批评》,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陈国军《“虞初”体汇编的四百年演变》,《明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陈清茹《明清传奇小说评点的审美差异——以〈虞初志〉和〈虞初新志〉之评点比较为例》[J],《中州学刊》2003年9月第5期。
    陈文新《论清代传奇体小说发展的历史机遇》[J],《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1期。
    陈文新《〈虞初续志〉所收文言小说提要》[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陈文新、毛伟丽《〈虞初支志〉所收文言小说提要》[J],《中国文言小说研究》2006年第6期。
    胡怀琛《我之儿时》[J],《红杂志》1923年第43期。
    胡发贵《清代贞节观念述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研究集》(第七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
    黄湘金《“虞初体”小说集的绝响——<虞初近志>》[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徽学》2000年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
    雷勇《明末清初小说、戏曲创作中“冯小青热”初探》[J],《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第4期。
    李福泉《我国古代忠君思想的形成》[J],《湖南师院学报》1982年第4期。
    李剑国《文言小说的理论研究与基础研究—关于文言小说研究的几点看法》,《文学遗产》1998年第2期。
    李惠仪《祸水、薄命、女英雄——作为明亡表征之清代文学女性群像》,胡晓真主编《世变与维新—晚明与晚清的文学艺术》,中研院文哲所,2001年。
    刘和文《张潮年谱简谱》[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刘和文《张潮著述综考》[J],《合肥学院学报》2004年8月第3期。
    刘和文《论张潮对文献学的贡献》[J],《图书与情报》2005年第2期。
    刘和文《文多时贤、事多近代——〈虞初新志〉所表现的士人心态及其文化意蕴》[J],《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2期。
    柳亚子《论女界之前途》[J],《女子世界》1905年1期,《读孟广得韩女士平卿为义女之作和其原韵》[J],《女子世界》11期,1904年。
    陆林《歙人张潮与<虞初新志>》[J],《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5期。
    毛文芳《书写才女——清初烟水散人<女才子书>探论》[J],《汉学研究》第25卷第2期。
    宁稼雨《文言小说界限与分类之我见》,《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4期。
    孟祥材、王瑞起《<忠>的观念在我国的历史演变》[J],《历史教学》1984年第2期。
    宁稼雨《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前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宁可、蒋福亚《中国历史上的皇权和忠君思想》[J],《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
    潘承玉《张潮:从历史尘封中披帷重出的一位诗坛怪杰》[J],《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秦川《中国文言小说总集的类型特征》[J],《南昌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秦川的《明清“虞初体”小说总集的历史变迁》[J],《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2期。
    [韩]宋景爱《张潮交游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2期。
    王翻身《王葆心墓》,《湖北文史资料》1997年第3辑。
    王永宽《论明清戏曲作品中的游侠形象》,《中州学术论集·古代文学卷》第一辑,中华书局,2000年。
    王恒展、宋瑞彩《奇人奇技抒奇怀——〈虞初新志〉奇人小说散论》[J],《中国文言小说研究》2004年第2期。
    王意如,李元秀《从<虞初新志>看明清之际士人的文化心态》[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夏晓红《“英雌女杰勤揣摩”(晚清女性的人格理想)》[J],《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3期。
    萧相恺:《<中国文言小说家评传>前言:文化的·民间的·传说的:中国文言小说
    的本质特征——兼论文言小说观念的历史演进》,《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1期。
    薛贞芳《略论张潮和他的小品文丛书》[J],《大学图书馆情报书刊》2000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