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历史与人的解放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认为,罗莎·卢森堡的思想主张是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的核心概念便是:社会革命。要理解和评价卢森堡的某些具体的主张,必须把它们放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之中,否则便会出现诸如将她的资本积累理论等同于“自动崩溃论”,将她的自发性理论等同于必然性理论等情况。我对卢森堡的革命理论的研究正是基于对她的理论的整体性理解之上进行的。通过对革命之鹰的理论的探讨,发现了这种理论本身所具有的现实性。它对我们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认识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具体论述分五章展开。导论从卢森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角度对她的生平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了她何以能够成为如此坚韧不拔的革命家的原因。同时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第一章明确阐明卢森堡的社会革命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在对马克思主义做了基本介绍之后,专门对卢森堡的《马克思主义的停滞与进步》与《卡尔·马克思》两篇文章进行梳理,从而指出卢森堡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的独特内涵在于: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在第三节中,对卢森堡的社会革命的思想在与改良思想的对比中,在目的与手段的两个层面上加以阐释,凸显社会革命对于社会阶级关系中所发生的深刻内部变化的强调,以区别于简单的暴力和夺取政权。
     第二章围绕着在革命实践中卢森堡着力进行解决的几个现实问题展开。实践和理论紧密相连,从三个角度探讨卢森堡具体的革命主张以及背后的理论支撑,这三个角度分别是: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群众的自发性和党的领导,探讨党和群众运动的关系问题,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生成问题;理论和实践,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考茨基的“疲劳战略”的批判以及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具体施政纲领的批判进行。
     第三章探讨革命的必然性保证,即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在对她的《资本积累论》这部著作的详细梳理的基础上,从她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运行的机制和发展的趋势等角度把握资本主义的现状并探讨了它的未来,资本主义作为第一个无法自足的生产形态必将面临其存在和发展的界限。第四节对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进行阐发。正因为资本主义本身的特点保证着它必将成为一个历史性的存在,而如何真正超越这个阶段,进入到下一个发展环节则需要人们不断为之奋斗。
     第四章:卢森堡的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对这个整体进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她的具体理论主张。前三章我试图以社会革命作为切入点将她的理论的整体性呈现出来。这一章作为结论就不仅要明确点明这种理论的整体性,将她的政治哲学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并且要对她的社会革命的思想做出回应,社会革命并不等同于政治革命,它比政治革命具有更多的内涵,借助于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明确社会革命的真正内涵,它直指人的解放。
In this dissertation,the author holds that Rosa Luxemburg's social revolution thought is the kernel of all her works. To some extend, Luxemburg never produced a comprehensive or even logically cohesive system, casting her ideas almost invariably in the form of criticism and polemics, but what unity there was to her thought came from her revolutionary conviction, from her total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idea of revolution.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is dissertation develops in five chapters.In the first chapter,the author gives an introduction to Luxemburg's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orming and developing of her revolution thought.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then pointed out the main resource for Luxemburg's revolution thought is Marxism.Following that,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states about Luxemburg's theory at home and aboard.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Luxemburg's works is a part of a large project on the history of global communism.She provided a vision of a participatory socialism that echoed the humanism of the early Marx. Therefore,if we want to understand her theory better,we should look back Marx's main contributions for th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the tensions com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Based on that,the author pays most attention to introducing Luxemburg's social revolution thought. Luxemburg felt that by questioning the final aim of revolution Bernstein was destroying the need for any proletarian class consciousness. Emphasis on the subjective factor meant the rejection of any passive trust in evolution. It meant the need for the Social Democratic movement to energize the class consciousness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the third chapter, during the 1905 Revolution in Russia, Luxemburg found inspiration in the mass activism of Russian and Polish workers, which led her to develop further her incisive critique of bureaucratism in the German and international socialist movement.Luxemburg argued that not party directives, but the spontaneous actions of workers,culminating in the mass strike and revolution, would serve as the means of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Politics for Luxemburg always aimed auf das Ganze,she continually promoted mass activism in demonstrations and strikes both as a tactic for accomplishing the tradition from capitalism to socialism and as the substance of democracy.
     In the forth chapter,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major theme of Luxemburg's book 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is the solution of a problem which arises in the second volume of Marx's Capital and which, in Luxemburg's judgement, he had failed to solve. It was this:in an economy composed only of capitalists (and their parasites)and workers, who would purchase the increase in output of consumer or producer goods which would become available from one period to the next if the stock of capital were to accumulate? Luxemburg seted out her own thesis:the surplus value of a dynamic capitalist economy can be realized only by social organisations of a non-capitalist type. To stay alive capitalism invades the non-capitalist world.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two worlds is conceptual, not geographic.Capitalism needs pre-capitalist societies as a market for its surplus value,as a source of supply for its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as a reservoir of labour power, which will become the limit to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and supply the guarantee for social revolution.
     In the last chapter, not only German Revolution but also 1917 Russian Revolution, it concerned Luxemburg only as a first step to the more complete revolution, a politics of revolution was just a way to complete revolution. The actualization of the world-historical tasks of the proletariat was always her main goal. It meant the need for helping prepare the workers for the revolution to come, only it would bring salvation to suffering mankind.
     Seen as a whole,Luxemburg's revolution thought is of great relevance to us.It can not only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crisis of capitalism,but have posited a new way to future.
引文
1何萍《是“回到马克思”还是走向“马克思主义”——从罗莎·卢森堡哲学的魅力谈起》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47卷第3期。
    2同上
    1何萍《是“回到马克思”还是走向“马克思主义”——从罗莎·卢森堡哲学的魅力谈起》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47卷第3期
    1何萍《是“回到马克思”还是走向“马克思主义”——从罗莎·卢森堡哲学的魅力谈起》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47卷第3期第6——7页
    1对这种区分基本上存在着两种态度:支持和反对,但采取什么态度取决于研究什么问题,如果要凸显马克思思想的现代意义,必须回到他的著作本身。但区分本身并不是目的,区分是为了更好的做到对整体的理解。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页。
    1乔治·莱尔因:《重构历史唯物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2乔治·莱尔因:《重构历史唯物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1卡弗:《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关系》,1986年,第34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22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二版跋,第24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九卷,第264页。
    5《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第20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104105页。
    1《历史与阶级意识》,第4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页。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533页。
    1转引自乔治·莱尔因《重构历史唯物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82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118——119页。
    1《卢森堡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1页。
    2《卢森堡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2页。
    3 同上
    4《卢森堡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2页。
    1《卢森堡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4页。
    1《卢森堡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5页。
    2《卢森堡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5页。
    3行文至此,感慨颇深,甚至忍不住打断罗莎·卢森堡的思路,聊发几句司马牛之叹。现在,经常看到对马克思,对他的学说、著作的攻击,诸如他欲寻大学教职而被拒之门外啦,他的学说是建立在对自己遭遇的自我同情基础上的愤世嫉俗的过激反弹啦,《共产党宣言》在网络评选中高居最不受欢迎的书之榜首啦等等。这也许是人们本能的对占据神坛的人物的反感,但不得不说,这种种言论和表现表现出的只是无知和鄙陋。马克思以他辉煌的巨著,使自己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人类历史的圣殿之中,他的思想成为指引我们寻找未来发展方向的指路明灯。他已经完成了自己历史使命。无论是毁是誉,对他来说都无关紧要。而对于我们,对于后人,是否能够真正运用他的思想武器去与现实做坚决、彻底的斗争则是生死攸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将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论断奉为至上的真理而不予触动,而是要像马克思对待他的前人思想那样批判的继承。
    1《卢森堡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8479页。
    2《卢森堡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9页。
    3《卢森堡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9页。
    1《卢森堡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80页。
    2《卢森堡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80页。
    1当然,我们现在也必须反思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在当下现实中遭遇的处境。
    2《卢森堡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81页。
    1《卢森堡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82页。
    2同上。
    3同上。
    1《卢森堡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86页。
    1《卢森堡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0页
    2同上
    1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52页。
    2美国1793年宪法,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40页。
    1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2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3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1《卢森堡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8页
    2《卢森堡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7页
    3《卢森堡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7页
    1 《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9——70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4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4页
    1《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1《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2《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1《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3——34页。
    1《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页。
    2《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8页。
    1《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9——40页。
    2《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0页。
    1《“卢森堡困境”真的存在吗——论拉克劳、墨菲对卢森堡理论的批判及其误读》夏莹,学术月刊2006·8第11页
    2拉克劳、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第9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9页。
    2《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0页。
    1《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1页。
    2 《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2页。
    1《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3页。
    2同上
    3《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6页。
    4《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2页。
    1《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384页。
    2《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7页。
    3同上
    4《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47页。
    5《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理论及其政治意义》,周凡,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4期,第75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16—17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17—18页。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47页。
    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52页。
    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55页。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95页。
    2 参见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95298页。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02页。
    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03页。
    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0530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4265页。
    2 参见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09310页。
    1《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理论及其政治意义》,周凡《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4期,第76页
    2 《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理论及其政治意义》,周凡《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4期,第78页
    1《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理论及其政治意义》,周凡《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4期,第83页
    1《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0——251页。
    2《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4——255页。
    3《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6页。
    1《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0页。
    2《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2页。
    3《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6页。
    1《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84页。
    1《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88页。
    1《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93页。
    2《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95页。
    3《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98页。
    1《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99页。
    2《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00页。
    1《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02页。
    2《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03页。
    3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03504页。
    4《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04页。
    5 同上
    1《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05页。
    2《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05页。
    3《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06页。
    1《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06页。
    2《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07页。
    3《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07页。
    4《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07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页。
    2同上
    3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4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4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6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1页。
    2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2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6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6页。
    2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9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5页。
    2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5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33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37页。
    2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38页。
    3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39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39页。
    2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40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42页。
    2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44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07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98页。
    2同上
    3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98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99页。
    2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00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06页。
    2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14页。
    3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15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15页。
    2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18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20页。
    2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20221页。
    3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21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24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27页。
    2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31页。
    3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32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34页
    2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57页。对这个问题需要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列宁曾经批判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是自动崩溃论,但同时也因为卢森堡提出的这个问题而认为她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主观主义和自动崩溃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58页。
    2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59页。
    1转引自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61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36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67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71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74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81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84页。
    2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89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89页。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90页。
    2同上。
    3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90页。
    1参见南非:昂德·霍普曼:《从历史的观点看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1罗莎·卢森堡、尼·布哈林:《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紫金如等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6页
    2笔者在此稍作调侃,也许态度不太合适,但实为马克思理论本身遭遇的一种无奈的处境。我们要走近马克思要保卫马克思,这不也正说明马克思的被忽视与被误解吗?笔者并不认为没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的理论便成了经济决定论,而是说正式手稿的存在本身不断提醒我们不要对马克思的理论做如是之解读。
    1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76页。
    1洛仁·戈尔德纳《虚拟资本和罗莎·卢森堡帝国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1期
    2洛仁·戈尔德纳《虚拟资本和罗莎·卢森堡帝国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1期
    1《罗莎·卢森堡与汉娜·阿伦特:反对对政治自由的破坏》[德]西多妮亚·布莱特勒《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4期。
    1陈学明:《金融危机是生活方式危机——西方再次掀起<资本论>热”的启示》,红旗文稿,2009年03期
    2熊敏:《全球化时代与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再认识》河北学刊,2009年第4期。
    1卢森堡,布哈林:《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3页。
    2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6页。
    1哈特.奈格里.:《帝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5页。
    1亨利·列菲弗尔:《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和毛泽东》第176页。
    1参见何萍:《是“回到马克思”还是走向“马克思主义”——从罗莎·卢森堡哲学的魅力谈起》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47卷第3期。
    2普雷德腊格·弗兰尼茨基.《马克思主义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7页。
    1转引自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87页。
    2J·P·内特尔:《罗莎·卢森堡》,第一卷第6——7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49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49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52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52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55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25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25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27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29页。
    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31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33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46页。
    2罗莎·卢森堡、尼·布哈林:《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紫金如等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页。
    1894:What Are the Origins of May Day?
    1896:The Polish Question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in London
    1896:Social Democracy and the National Struggles in Turkey
    1898: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Poland
    1898:Opportunism and the art of the possible
    1898:Speeches to Stuttgart Congress
    1899:Speech to the Hanover Congress
    1899:The Dreyfus Affair and the Millerand Case
    1899:Militia and Militarism
    1900:Reform or Revolution
    1901:The Socialist Crisis in France
    1901:To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he French Worker's Party
    1902:Martinique
    1902:The Eight Hour Day at the Party Congress
    1903:An anti-clerical policy of Socialism
    1903:In Memory of the Proletarian Party
    1903:Marxist Theory and the Proletariat
    1903:Stagnation and Progress of Marxism
    1903:Lassalle and the Revolution
    1904:In the Storm
    1904:Social Democracy and Parliamentarism
    1904:Organizational Questions of the Russian Social Democracy [aka Leninism or Marxism?]
    1905:The Polish Question and the Socialist Movement
    1905:The Revolution in Russia
    1905:Socialism and the Churches
    1906:The Mass Strike
    1906:Riot and Revolution
    1906:Blanquism and Social Democracy
    1907:Two Methods of Trade-Union Policy
    1908:25th anniversary of Marx's death
    1908:Speech to Nuremburg Congress
    1909:The National Question
    1909:Special Problems of Poland
    1910:The Next Step
    1910:Theory & Practice [A polemic against Comrade Kautsky's theory of the Mass Strike]
    1911:Concerning Morocco
    1911:Peace Utopias
    1911:Mass Action
    1911:An Amusing Misunderstanding
    1911:To the Unity Conference of the Socialist Organisations in Manchester
    1912:Women's Suffrage and Class Struggle
    1912:The Fallen Women of Liberalism
    1912:What Now?
    1913:The Idea of May Day on the March
    1913:Down With Reformist Illusions—Hail the Revolutionary Class Struggle!
    1913:The Political Mass Strike
    1913:Lassalle's Legacy
    1913: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1915: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An Anti-Critique
    1915:Rebuilding the International
    1915:The Junius Pamphlet (The Crisis of Social Democracy)
    1916:Either/Or
    1917:The Old Mole
    1918:The Russian Revolution
    1918:Life of Korolenko
    1918:The Russian tragedy
    1918:Oh! How-German is this Revolution!
    1918:The Beginning
    1918:A Duty of Honor (Alternate translation:Against Capital Punishment)
    1918:The National Assembly
    1918:A Call to the Workers of the World
    1918:The Acheron in Motion
    1918:Five letters from prison
    1916-1918:Letters from Prison to Sophie Liebknecht
    1918:The Socialisation of Society (Alternate Translation:What is Bolshevism?)
    1918:What does the Spartacus League Want?
    1918:The Elections to the National Assembly
    1918:Our Program and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Alternate Translation:On the Spartacus Programme
    1919:What are the Leaders Doing?
    1919:House of Cards
    1919:Order Prevails in Berlin
    After Death:What is Economics?
    1、Rosa Luxemburg:Th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2003
    2、Rosa Luxemburg and the Noble Dream by Donald E. Shepardson (1996);
    3、G·Lukacs, Histroy and class Consiousness, London,1971.
    4、Ernst Bloch,The Spirit of Utopia,trans.Anthony Nassar,Meridian,2000.
    5、Stephen Eric Bronner,Rosa Luxemburg A Revolutionary for Our Times,Pennsylvania Sate University Press,1997
    6、Leszek. K. Main current ofmarxism:Vo.l II [M]. Oxford:The Golden Age, Clarendon Press, 1978:
    7、Owen,R., Sutcliffe,B.Studies in theTheory ofImperialism.London:Longman,1972
    8、Ernesto Laclau, Chantal Mouffe: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 Towards a Radical Democratic Politics,Verso,1985,
    9、Paul Frulich:Rosa Luxemburg:Ideas in Action,Pluto Press,1972,
    10、Norman Geras:The Legacy of Rosa Luxemburg,NLB,1976,
    11、Bukharin,N:Imperialism and World Economy,London:Merlin,1972
    12、Ross, George. "Marxism and the New Middle Classes:French Critiques." Theory and Society, March 1978.
    13、Lukacs's Concept of Dialectic. London:Merlin Press,1972.
    14、Merleau-Ponty, Maurice, Adventures of the dialectic. 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3.
    15、McLellan, David. Marxism after Marx:an introduction, London:Macmillan,1979.
    16、McDermott John, The Crisis in the Working Class and Some Arguments for a New Labor Movement, South End Press,1980.
    17、Marcuse, Herbert, "A Reply to Lucien Goldmann." Partisan Review, Winter 1971-1972.
    18、Levi-Strauss:On Changing the World. Essays in political philosophy:from Karl Marx to Walter Benjamin, 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1993.
    19、Lefebvre, Henri. 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 Tans. by Allen Lane, New York:Harper Torchbooks.1971.
    20、Horkheimer, Max, and Theodor Adorno.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New York:Seabury Press, 1972.
    21、Althusser, Louis Lenin and Philosophy. 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1971.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卷。
    3、罗莎·卢森堡:《卢森堡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罗莎·卢森堡:《卢森堡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
    5、罗莎·卢森堡:《国民经济学入门》,三联书店,1962年版。
    6、罗莎·卢森堡:《狱中书简》傅惟慈等译,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
    7、罗莎·卢森堡:《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徐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
    8、罗莎·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书信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卢森堡,布哈林:《帝国主义与资本积累》,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10、罗·叶夫泽罗夫、英·亚日鲍罗夫斯卡亚:《罗莎·卢森堡传》,汪秋姗译, 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1、程人乾:《罗莎卢森堡——生平和思想》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13、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列宁:《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5、爱德华·伯恩斯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马元德等译,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
    16、爱德华·伯恩斯坦:《今日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和实践》,何疆、王禺译,三联书店,1965年版。
    17、爱德华·伯恩施坦:《一个社会主义者的发展过程》,史集译,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版。
    18、爱德华·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殷叙彝,译.北京:三联书店,1965年版。
    19、爱德华·伯恩施坦:《什么是社会主义》,史集,译,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版。
    20、考茨基:《帝国主义》,三联书店,1964年版。
    21、布哈林:《布哈林文选》下册,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22、弗雷德·厄斯纳《卢森堡评传》,三联书店,1964年版。
    2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4、卡尔·柯尔施,《马克思主义与哲学》,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25、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版。
    26、哈特.奈格里:《帝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7、亨利·列菲弗尔:《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和毛泽东》,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28、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9、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陈观烈、秦亚男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0、乔治·莱尔因:《重构历史唯物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1、卡弗:《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关系》,1986年版。
    32、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汉娜·阿伦特:《黑暗时代的人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4、普雷德腊格·弗兰尼茨基:《马克思主义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5、戴维·麦克莱兰:《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5年版。
    36、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沃勒斯坦精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7、布鲁厄《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年版。
    38、朱迪斯·巴特勒、欧尔斯特·拉克劳、斯拉沃热·齐泽克:《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9、拉克劳、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0、霍勒斯·B·达威斯:《民族问题:罗莎卢森堡选集》,每月评论出版社1976年版。
    41、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42、阿格妮丝·赫勒著:《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43、米哈伊洛·马尔科维奇编《实践——南斯拉夫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郑一明、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4、约·霍夫曼:《马克思主义与实践派》,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45、吴晓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逻辑发展》,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6、吴晓明:《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版。
    47、陈其人:《世界体系论的否定与肯定》,时事出版社,2004年。
    48、余源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版。
    49、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0、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耗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1、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52、贺来:《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3、衣俊卿:《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中央编译局,2003年版。
    54、衣俊卿:《20世纪的新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版。
    55、衣俊卿:《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述评》,中国人民社,2005年版。
    56、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7、.俞吾金等:《现代性现象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8、张翼星:《理论视角的重大转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观》,重庆出1997年版。
    59、黑格尔著,贺麟译:《精神现象学》,商务出版社,1979年版。
    60、加达默尔著,夏镇平、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61、加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哲学诊释学的基本特征》(上、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版。
    62、康德著,蓝公武译:《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3、康德著,韩水法译:《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64、康德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65、黑格尔著,薛华译:《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版。
    66、黑格尔著,梁志学译:《哲学全书》,人民出版社,2002版。
    67、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1版。
    《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与其帝国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兼论其帝国主义理论的功绩与不足》张保和,贾淑品,《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02期。
    《罗莎·卢森堡对伯恩施坦资本主义“适应论”的批驳》张保和,《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罗莎·卢森堡的现代资本主义批判逻辑的历史生成》,姚顺良,《马克思主义与 现实》2010年02期。
    《罗莎·卢森堡对伯恩施坦、考茨基修正主义的批判》,陈学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9年00期。
    《全球化时代与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再认识》,熊敏,《河北学刊》2009年04期。
    《卢森堡理解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的模式创新及其哲学意蕴》,姚顺良,夏凡,《学海》2009年02期。
    《虚拟资本和罗莎·卢森堡帝国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美]洛仁·戈尔德纳著,车艳秋、房广顺译,《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01期。
    《阶级意识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一个艰难的综合》,[美]凯斯E·弗格森,刘建洲译,《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关于罗莎·卢森堡研究的现状》,王学东,王宏斌,《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是“回到马克思”还是走向“马克思主义”——从罗莎·卢森堡哲学的魅力谈起》,何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3期。
    《第二国际关于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理论的当代审视——兼论列宁经典帝国主义理论的贡献和缺陷》,姚顺良,《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马克思和卢森堡论非西方前资本主义社会》,凯文·安德森,丁茜译,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卢森堡政治哲学理论述要》,俞吾金,《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卢森堡困境”真的存在吗——论拉克劳、墨菲对卢森堡理论的批判及其误读》,夏莹,《学术月刊》,2006年08期。
    《罗莎·卢森堡的后资本主义社会概念》,彼特·胡第斯,《学术月刊》,2006年08期。
    《罗莎·卢森堡与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社会化》,简·托伯罗维斯基,2006年08期。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罗莎·卢森堡》,顾海良,2006年08期。
    《后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自发性概念——论拉克劳与莫菲对罗莎·卢森堡的解读》,周凡,《河北月刊》,2006年04/05期。
    《罗莎·卢森堡与汉娜·阿伦特:反对对政治自由的破坏》[德]西多妮亚·布莱特勒[瑞]伊雷尼·马蒂著,夏莹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04期。
    《列宁、罗莎·卢森堡与不革命的无产阶级的困境》,[美]查尔斯·艾略特著,张永红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04期。
    《罗莎·卢森堡对“资本主义适应论”的批判》,罗骞,《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 年04期。
    《罗莎·卢森堡的自发性理论及其政治意义》,周凡,《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04期。
    《论罗莎·卢森堡的总体性方法的当代价值——兼评卢卡奇对罗莎·卢森堡的研究》,陈学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04期。
    《罗莎·卢森堡民主思想在当今的意义和不足——重读卢森堡关于俄国革命的两篇论文》,张光明,《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03期。
    《从历史的观点看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南非:昂德·霍普曼,熊文译,《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超越学理:虚假问题与幼稚答案背后的视域拓展和视角转换——评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及其引发的争论》,姚顺良,《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罗莎·卢森堡关于“社会主义还是野蛮状态”的概念》,[法]米歇尔·罗威著姜锡润,谢宜译,《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罗莎·卢森堡对列宁“社会主义运动中实行党的极端中央集权”观念的批评》,(德国)奥图卡·鲁本,《河北学刊》2006年03期。
    《罗莎·卢森堡与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何萍,《河北学刊》2006年03期。
    《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批评者试图隐瞒信息》[美]鲍尔·泽里姆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2年00期。
    《论罗莎·卢森堡政治哲学的理论视野》,熊敏,《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4年00期。
    《罗莎·卢森堡民主思想探析》,丁俊萍赵光元,《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05期。
    《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与中国》,何萍,《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05期。
    《罗莎·卢森堡的党内民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王学东,《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罗莎·卢森堡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熊敏,《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1年00期。
    《罗莎·卢森堡论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辩证关系》,程人乾,《山西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Lewis A. Coser,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age183.
    <"Rosa Luxemburg Belongs to Us!" German Communism and the Luxemburg Legacy>,Eric D. Weitz,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age 44.
    ,George Lee,Blackwell Publishing,Page84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